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第二章 生态文明

16
•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 境与发展大会”。会议把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 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深入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 系,正式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了《21世 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关于森林问 题的原则声明》等,这是人类走出工业文明困境具 有里程碑意义的步骤。 • 2002年8月,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可 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的宗旨是促进各国 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上采取实际行动,强调经济 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 柱。会议产生了《行动计划》和《政治宣言》两项 重要成果,这是人类社会迈向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 “三个会议”——人类环境大会、环 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 会议。
•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世界各国共同探讨全球 生态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经过广泛的交 流和深入的讨论,会议形成并发表了《人类环境 宣言》。会后,西方国家积极行动起来,开始对 生态环境进行认真治理,标志着人类从理念反思 走向了实际行动。
7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 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 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 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 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 段;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 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 与自然关系的文明。
13
•
“三本书籍”——《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 限》、《我们共同的未来》。
•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 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她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诗人般的炽热情感,生动揭露和深 入分析了滥用农药带来的生态破坏。书中指出,人类一方 面在创造高度文明,另一方面又在毁灭自己的文明,生态 环境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 该书一问世就产生了轰动,引发了一场持续数年之久的生 态论战,带来了全球生态环保意识的觉醒。《寂静的春天》 因此被公认为宣传维护生态平衡、推动环境保护的划时代 经典之作。
基础护理学第五版第二章环境

第二章环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
随着人类的生产发展,越来越多的因素引起环境污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也产生危险。
因而有关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此,作为医疗卫生领域的一员,护士有必要掌握有关环境与健康的知识,充分利用环境中对人群健康有利的因素,消除和改善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才能增进人类的健康,提高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在工作中更好的承担保护人民健康的责任。
第一节环境与健康人类的健康与环境息息相关,人类的一切活动离不开环境,并与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患者康复促进健康。
恶劣的环境条件和人为的环境破坏对人类健康具有很大威胁。
据统计,人类所患疾病中有许多与环境中的致病因素有关,因此人类在不断适应环境的同时,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逐步深入,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人类既需要改造自然环境,又要有环境保护意识,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两者协调发展,保持平衡,才能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一、环境概述(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环境对支持人类生命、生存及其活动十分重要,人与环境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表现在机体的新陈代谢上。
机体与环境不断进行了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转移,使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
即集体从空气,水,食物等环境中摄取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后,通过一系列体内过程合成细胞和组织的各种成分并释放出热量,保证生命活动的需要。
同时,机体还进行分解代谢,所产生的分解产物经各种途径排泄到外环境如空气,水和土壤中对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作为营养成分吸收利用,从而形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在护理学中环境是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之一,护理学家们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含义。
护理学创始人南宁格尔认为“环境是影响生命和有机体发展的所有外界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能够缓解或加重疾病和死亡的过程”。
第二章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第二章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第一节环境与生物环境与生物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就具有了一些关于环境的感性认识,即自然力量与人周围的动植物的知识。
环境是人类以及生物有机体赖以生存的各种外界客观条件,因此只有对具体的环境、生物进行研究,才能了解环境与生物的生态作用规律及其机制。
从环境中分析出来的各种要素或条件单位,称为环境因子,如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理因子、生物因子等,这些因于对生物的形态、构造、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生态致分布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了解各生态因子的特性,下面将介绍自然环境。
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空间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的大气、岩石、水、土壤等各种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人类发生、发展和生存的物质基础。
这些条件在生物和人类还未出现前就客观存在于自然界中,因此其中有需要的,也有不需要的甚至有害的。
我们应该通过科学研究、生产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进行改造,消除有害因素,或使其逐步转变为更适合于人类活动生存的环境。
但是如果人们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为地破坏,使生态失去平衡,那么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因此,人类生存的环境既不能是单纯的自然因素,也不是单纯的社会因素所构成,应是两者密切相关的统一整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它体现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性质和水平,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一) 自然环境基本特征1.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性的变异特点。
因地球接受太阳辐射量的不同而引起热量的差异,从赤道向两极,每移动一个纬度气温平均降低0.5-0.7℃。
根据热量不同可分为若干自然地理带,有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每个带的气候状况、水文特征、土壤类型以及生物种类都有明显的不同。
2.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环境

第二章环境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1人类的物理环境包括(C )A 社会交往和风俗习惯B 能量和信息交换C 生活和生态环境D 朋友和同事的交往2水的污染主要原因是(A)A 人为污染B 自然污染C 土壤污染D 食物污染3可损伤皮肤、致癌、遗传、影响下一代的最主要污染是(B )A 大气污染 B 水污染辐射C光线污染 D 土壤污染4一般病区适宜温度为(B )A 18~20℃B 18~22℃C 20~24℃D 22~24℃5病室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C )A 10%~20%B 30%~40%C 50%~60%D 70%~80% 6下列哪种患者需要较高的病室空气湿度(C )A 心力衰竭 B 支气管哮喘C 气管切开D急性肺水肿7符合病人休养要求的环境是(B)A中暑病人、室温保持在30℃ B 儿科病人、室内温度宜23℃左右C 气管切开的病人、室内相对湿度40%左右 D 产妇病室、应保温、不可开窗8病室通风的目的,下列何项不妥(A )A 可减少汗液的蒸发和热的消散使病室空气新鲜B 使患者舒适愉快C 降低空气中微生物的浓度D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9按国际标准,病区噪声强度宜控制在(B )A 30dB B 40dB C 50dBD 60dB10破伤风病室应(C )A 安静、整洁B 适宜的湿度、温度C 安静、光线暗淡D 空气流通、光线适中11保持病区环境安静,下列措施哪项欠妥(C )A 推平车进门时,先开门后推车B 轮椅应定时注润滑油C 医护人员讲话应附耳细语D 医护人员穿软底鞋12病室湿度过低可导致(B )A 疲倦、食欲减退、头晕B 呼吸道粘膜干燥、咽痛、口渴C 影响机体散热D 闷热、难受13为了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时间为(C ) A 4h B 2h C 30min D 10min 14病室群体气氛的主要调节者是(C) A 病员 B 家属 C 护士D 伴护人员15医护人员言语及行为不慎可造成(B )A 医院内感染B 医源性损伤C 无菌观念不强D 责任心不强16下列哪项不是病室通风的目的(B )A 净化空气B 抑制细菌生长C 减少细菌数量D 增加氧含量17信息交流中最重要的技巧是(D)A 核实情况B 沉默的运用C 触摸的方式D 用心倾听18倾听对方谈话应(B)A 全神贯注,注意听讲 B 及时评论对方所谈内容C 与对方距离约1m D 双方位置平持,稍向病人倾斜19在护患交往过程中,除以下哪种病人以外,都可使用共同参与护理活动的模式(C )A 产妇术后 B 病人 C 新生儿 D 肢体训练病人20对护理用语的要求,哪项不妥(C )A语言内容严谨、高尚 B 语言清晰、温和言语C 简洁、明快D 书写整齐、清晰21不属于护理单元设备范围的是(C)A.病床床垫枕心枕套B.棉胎大单被套C.茶杯脸盆热水瓶D.床旁桌、椅信号灯22铺备用床的目的主要为(D )A 预防并发症B 暂离床病人使用C 为使被褥不被血液污染D 准备接受新人23铺备用床的操作方法中哪项是错误的(B)A 移开床旁桌距病床20cm,坐椅放在床尾,按顺序放上用物B 对齐中线铺大单,先铺床尾,再铺床头C 棉被套上被套,铺成被筒,两边与床沿平齐D套上枕套,开口处背门放置24铺床时移椅至床尾正中离床约为(B)A 10cm B 15cm C 20cmD 5cm 25铺床时,不符和节力原理的一项是(C )A 铺床时备齐用物,按铺床顺序放置用物B 铺床时身体靠近床边C 上身保持一定弯度D两腿稍分开,并稍屈膝26麻醉护理盘内不需要准备的物品是(D )A 张口器 B 输氧导管 C 牙垫导D 尿管27铺麻醉床时操作错误是(B)A 按要求将橡胶单、中单铺于床及手术部位B 盖被纵向三折于门同侧床边C枕头横立于床头D床旁椅置于门对侧床边28患者张某,肠梗阻术后回病区应准备(C )A 备用床 B 暂空床 C 麻醉床D 木板床29铺麻醉床橡胶单和中单,其上端距床头为(B ) A 30~40cm B 45~50cm C 50~55cm D 60~65cm30一位候诊病人,突然血压下降,脉搏加速,烦躁不安,护士应(C )A 立即送病人透视化验 B 密切观察病情 C 提前就诊 D 及时送入病室31门诊发现传染病人时应立即(D )A 开展卫生消毒隔离B 宣传安排提前就诊C速转急诊科处理D分配到隔离门诊就诊32住院病员的入院时间、转科时间、出院时间的正确填法为(B )A 蓝钢笔在体温单40~42℃之间相应时间栏内竖写B 红钢笔在体温单40~42℃之间相应时间栏内竖写C 红钢笔在体温单39~40℃之间相应时间栏内竖写D 蓝钢笔在体温单39~40℃之间相应时间栏内竖写33对门诊就诊的病人首先应实行(C)A 心理安慰B 健康指导C 预检分诊查D 阅读病历采集资料34王某,外伤,右下肢骨折,大量出血,急诊入院,急诊科护士在医生未到来时应立即(D)A 询问事故的原因 B 为病人注射止痛剂C劝慰病人耐心等待医生 D 给病人止血、测血压、建立静脉输液通道35住院处为病人办理入院手续的依据是(C) A 门诊证明 B 转院证明 C 住院证 D 医疗保险卡36接住院处通知后,病区护士应立即根据病情需要选择(C )A医生 B 责任护士 C 床位D护理措施37病区护士接待新入院病人时,处理错误的一项是(D )A 热情接待,迅速安置床位,使病人安心B介绍环境消除陌生感C 科学的解答问题D 满足病人的一切要求38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病人入院应安置在(A )A 重危病室 B 观察室 C 心电监护室D 普通病室39心搏骤停做胸外心脏按摩用(D )A 备用床B 弹簧床C 抢救床D 木板床40一般病人入院进行卫生处置的主要目的是(D)A 皮肤清洁B 换上病人服装C 隔离处理D 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41病人出院时,护士送别用语忌用(C )A 注意休息B 按时复诊C 再见,欢迎下次D再来请按时服药42关于出院病人床单位处理错误的一项是(D)A 病室开门窗通风B 撤下污被服送洗C病床、床旁桌椅用消毒液擦拭D 铺好暂空床,迎接新病人43下列不属一级护理的是(A )A 高热患者B 瘫痪患者C 昏迷患者D 病情较重,生活不能自理者44一级护理病人要求每隔多长时间巡视一次病人(A )A 15~30min B 30~60min C 1~2h D 2~4h 45特别护理病人,下列哪项护理内容是错的(A )A 严格观察病情,设专人24小时护理B 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护理C 备齐急救药品与器材D 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护理46二级护理适用下列哪种病人(C )A 绝对卧床的病人B 高热病人C 大手术后稳定的病人D病情严重而急诊症状消失的病人47病人出院后的护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A 取消病人一切医嘱和各项记录B 通知病员在住院处办理手续C 清点物品并处理病人床单位D医疗文件立即送病案室保存48出院病员的病历首页是(D )A 出院记录B 体温单C 出院指导D 住院病历首页二、名词:1相对湿度在单位体积的空气中,一定温度的条件下,所含水蒸气的量与其达到饱和时含量的百分比。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概念: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法中的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其目的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原因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概念: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
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
空气中水的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的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的污染源。
第二章 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

2.3 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1 正视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意识,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 战略——生态观 生态观 推动更为广泛的生态教育,提高对问题的危机意识,在规划中 增加生态问题研究的分量,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规划质 量。 要求做到: 要求做到: ——以生态发展为基础,加强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整体协调 ——加强区域城乡发展整体协调,维持区域范围内的生态完整 性 ——促进土地利用综合规划,形成土地利用的空间体系 ——建立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的规划机制与管理机制 ——提倡生态建筑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人居环境的层次观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一个重大问题, 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单元不仅在于居民量的不同,还带 来了内容与质的变化。 道氏提出人类聚居的分类框架,根据人类聚居的人 口规模和土地面积的对数比例,将整个人类聚居分为15 个单元: 人体——房间——住所——住宅组团——小型邻 里——邻里——小城镇——城市——中等城市——大城 市——小型城市连绵区——城市连绵区——小型城市 洲——城市洲——普世城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1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中,“环境”是平台,“居”是 行为,“人”是主体。因此,人居环境研究是 通过“人”和“居”去研究“环境”,或通过 “人”和“环境”去研究“居”。 可以看到,“环境”和“居”是落脚点,“人” 是研究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3 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2 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经济观 经济观 当今,人居环境建设已成为重大的经济活动。 要求做到: 要求做到: ——决策科学化,按客观规律办事 ——确定建设经济时空观 ——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A63-园林生态学-第二章

(五)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 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 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
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但只能是在一
❖ ②气候指示植物。如椰子的开花是热带气候的 标志,如生长桫椤、莲座蕨的地区表明为热带 或亚热带潮湿气候带 。
❖ ③矿物指示植物。如海洲香薷是铜矿脉的指示 植物,问荆、云杉可用以指示金矿 ,喇叭茶可 指示铀矿等 。
❖ ④环境污染指示植物。如唐菖蒲的叶片边缘和尖 端出现淡黄色片状伤斑,则说明空气中存在HF污 染。许多种地衣和苔藓植物也对大气中SO2敏感, 环保部门已把它们作为检测SO2污染程度的指示植 物。有些水生植物可指示水体有机物污染或重金 属污染的指示植物,如微囊藻、颤藻、眼虫等在 水体中为优势类群时,表明水体有机污染严重。
狭光性(stenophotic)
▪ ……
……
生物对温度的耐受
生
狭温喜冷生物
命
活
狭温喜热生物
动
或
数
广温性生物
量
温度变化梯度 低→高
(五)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
❖1、内稳态 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 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维持体内环境稳定能够扩大生物的生态幅 与适应范围,但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 制,它只能扩大自己的生态幅度与适应范 围,成为一个广适应种。
❖ 适应: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
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
A 树皮纺织娘(Bark katydid) B 枭蝶(Owl butterfly) C 枯叶蝶
《人类环境宣言》的主要内容

《人类环境宣言》的主要内容人类环境宣言第一章前言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
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发表这份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行动。
第二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们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福祉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的环境资源受到了短视、剥削和污染等多种破坏性行为的威胁。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保护我们的环境,遏制气候变化、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第三章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全球最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
我们将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碳足迹、提高能源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和发展低碳经济。
我们将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确保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
第四章水资源和海洋保护水是生命之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致力于改善水质和供水管理,推动海洋保护并减少海洋污染。
我们将采取行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恢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并制定全球海洋管理政策。
第五章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提供众多生态服务。
我们将采取措施阻止森林砍伐和非法木材贸易,同时推动森林恢复计划。
我们将保护和管理全球的生物多样性,防止物种灭绝,并倡导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第六章污染和废物管理我们将减少大气、水和土壤的各种污染。
为此,我们将控制工业废物和有害化学物质的排放,提高废物管理的效率,推动可持续的资源利用和循环经济。
我们将采取行动改善城市环境,并提倡绿色消费和生产方式。
第七章可持续城市发展城市是人类最重要的聚居地,也是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我们将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
我们将加强城市规划,提供绿地和公共空间,鼓励住房和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
第八章环境教育和意识培养我们将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培养,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为了试验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美国从1984年起在亚利桑那州 建造了几乎密封的“生物圈2号”试验基地。它占地1.3万平方米, 容积20.4万立方米,设计及建设花费2亿美元,每年的维护费达数 百万美元。“生物圈2号”内有土壤、水源、空气和多种多样的动 植物和微生物,科学家们希望这个模拟地球环境的实验室能提供足 够的食物、水和空气,供8名进入“生物圈2号”工作的研究人员生 活两年。 1993年1月,8名科学家进入“生物圈2号”一年多后,由于土壤 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又与建“生物圈2 号”用的混凝土中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其中氧气含量从21 %降到14%;二氧化碳含量猛增。 “生物圈之号”运行3年后,其 中的一氧化氮含量剧增到了79%,足以使人体合成维生素B12的能 力减弱,危害大脑健康。 除了藤本植物比较繁荣外,所有靠花粉传播繁殖的植物都灭绝了,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二) 生态平衡
Ecological balance 生态平衡
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 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 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 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水 空气 土壤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环境概念
n 环境(environment)是人类赖以生存 的空间及其所包含的各种因素,他为人 类提供空气、食物、水,还提供了人类 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 发展的基础和机会。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n WHO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认为:环境 “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 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 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 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水生浮游生物
人
鱼贝类
植物
昆虫
鸟禽类 畜类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食物链
正面:在生态系统中维持物质能量流动,
对人类重要性
保持生态平衡
负面: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富集
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 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 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
表1-1 DDT农药在环境中的富集作用
n 全世界20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中国 占16个
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公害。 特点:区域性,多为人为,连续污染,受害 人数多,动植物同时受害。
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
严重环境污染造成的地区中毒性疾病。
*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39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n 1996年4月2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报告指出, 从饮用水。空气到海洋和森林,整个地球环境全面恶 化;南极臭氧空洞正以每年一个美国陆地面积的速度 增大;全球1.25亿人生活在空气混浊的城市;12亿人 生活在缺水的城市,14亿人的生活环境中缺乏生活污 水排放装置;每年全球地表土壤流失200亿吨,减少 森林460万公顷……
对
死亡
健 康
有
作 用 强
患病 机能代偿疾
害 影 响
度
病前状态
潜 在
生理反应的异常变动
健 康
生理反应正常范围内的变动
效 应
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四、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ts effect on health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
要素: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
功能: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n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与
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 环境。生物圈内的生物不仅种类多,数量庞大, 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特征。
n 生活环境(living environment)是与人类生
生活、生产环境
气象因素(微小气候) 阳光电磁辐射
放射元素——电离辐射
物理因素变化
放射物质使用
人为原因 微光、激光应用
机器、交通噪声、振动
自然原因:异常气象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四) 社会心理因素
Social psychological factor
政治制度 经济水平 文化程度 生活方式 卫生服务
心理
人类健康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Ecosystem and ecological balance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一) 生态系统
种群:
Ecosystem
一个物种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生物群落:
所有不同种的生物的总和为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
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
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 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生物圈: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范围:11km深地壳、 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 物、植物及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空 气、水、无机盐类、氨基酸等)所组成 的自然系统。 在生物群落中,又分为生产者(绿色植 物、化能合成菌等)消费者(草食、肉 食、大型肉食动物)、分解者(细菌、 真菌及放线菌等微生物)三个部分。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n Costanza等人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划分为17类,包括气体调节、干扰调节、 水分调节、水分供给、侵蚀控制和沉积 物保持、土壤形成、养分循环、废气物 处理、授粉、生物控制、庇护、食物生 产、原材料、遗传资源、休闲、文化等。
n 17项功能已成为人们进行生态服务评价 的基本标准和参照。
土成
壤变
食化
物
人为原因 (环境污染)
燃料燃烧
工业废水污染或灌溉农田 (汞;镉;砷)
自然原因:洪水、地震、风景、火山爆发
硫氧化物SOx 氮氧化物NOx 一氧化碳COn 苯并芘B(a)P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三) 物理因素
Physical factor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n 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
n 指人群暴露于环境污染物时产生的不良 反应在性质、程度和范围上所表现出的 征象。它反映了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危 害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n 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 。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健康效应谱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2020/12/9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n
教学目标:
n 1.掌握概念:
环境、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生物富集
2.熟悉: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环境污染的特点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以及健康危险度评价 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
Human’s living environment
n 世界科协提出的《国际生物学计划》 n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 n 国际科学联合会筹划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
划》 n 加深人类对其环境的认识,推动着环境、生态
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变革着人类的生活观念和 人类的发展战略。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环境污染:
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 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 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 间接的或潜在性的有害影响,这种现象称 之为环境污染。
人为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则称为环境 污染物或环境污染因素。
*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38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公害(public nuisance)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一、环境的组成
环境
自然环境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原生环境 primary environment
次生环境 secondary environment
社会环境
经济、文化、人际、 社会心理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n 人类是生物圈内对环境影响最大的生物,20世 纪60年代以来,先后启动了大型的国际研究计 划,如:
大树也摇摇欲坠;昆虫除了白蚁、蟑螂和蝈蝈外,几乎都死了,人
造海洋中生物生存情况略好于陆地;人造沙漠由于没有控制好降雨, 变成了草地;“生物圈2号”下层的温度又大大低干预计的数字。 1996年,哥伦比亚大学接管了“生物圈2号”。
*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31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 双重性 (二)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 • •
n
整 开 自可 体 放 调持 性 性 控续
性
*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24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n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是 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 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与效用。它 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医药及其他工农 业生产的原料,而且维持了人类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
环境状态 环境中浓度(ppm) 富集系数
海水 藻类植物 鱼类 水鸟类
5.00×10-5 4.00×10-2
2.07 75.50
8.00×102 4.14×104 1.51×106
第二章人类的环境
生态系统健康
n Ecosystem health是指具有活力和自 然调节能力、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是 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