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节人类与环境
环境学概论_第一章_绪论

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变
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可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阳光、 岩石、土壤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 环境要素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例如:
由水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
由大气组成大气层,整个大气层总称为大气圈;
环境学概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 绪论目录
第一节 环境及其组成部分 第二节 环境问题 第三节 环境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时至今日,人们通过无数次的考察,在宇宙中最适 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唯有地球。 迄今为止,在宇宙中,地球是个独立体,不能与别 的星球交流与合作。 目前适于人类生存的只有一 个地球,人类应该庆幸和珍惜 宇宙对我们的厚爱,倍加爱护 地球环境。我们有责任和义务 去了解地球家园的环境和出现 的问题,这样才能懂得如何去 珍惜地球,保护环境。
广义的讲,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 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一切现实的或潜在的问题。
狭义的讲,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或生活
方式所导致的各种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生态系统
失调。
(1)第一环境问题(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第一环境问题也称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指自然界 发生异常变化,分两类: 一是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 旱灾害等自然灾害; 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 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需的化学 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
(二)环境学的内容
(三)环境学的分科
(四)环境学的主要任务
一、 环境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环境科学是经过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便从零星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

第二节 人类需要
四、人类需要的评估 影响较大的评估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社 会指标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社区印象法, 量表评估法。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的涵义 1)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
然因素的总和,即自然界。 2)自然环境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生存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PPT 27
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从事社会工作的学习、研究 和服务工作?
我们为什么学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这门课?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人类行为 第二节 人类需要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第四节 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意义
第一节 人类行为
一、人类行为的涵义及过程 1、涵义:人类作为主体的活动。它既是人类对
三、人类行为的特征 1、人类行为的适应性 2、人类行为的多样性 3、人类行为的可变性 4、人类行为的可控制性 5、人类行为的整合性
第一节 人类行为
四、人生的成长阶段 1、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
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2、不同理论对人类行为有不同的解释(弗洛
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科尔伯格、哈维 格斯特) 2、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用的特征(胎儿 阶段、婴儿阶段、幼儿阶段、儿童阶段、青 少年阶段、成年阶段、老年阶段)
第二节 人类需要
3、阿尔德佛尔认为人类需要层次可分为:生 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ERG理论) 。
4、步瑞德山的需要类型理论,认为人类的需 要可以分为:感觉性需要,表达性需要,规 范性需要,表达性需要。
三、人类需要的特征
人类需要的客观性,人类需要的社会性,人类 需要的对象性,人类需要的动力性,人类需 要的独特性。
高中地理中图必修3课件: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节

价
需挖渠道的工程量很
缺 低,需梯级抽水北送,耗
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
大,占用农田多,迁
点 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
西北地区供水;工程
移人口多
二次污染);水质差
量大
②线路效益评价 水资源跨区域调配也要充分考虑线路的效益。我国南水北调东线线路较长, 水源地水质最差,但该线路沿线及输入地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水资源供 需矛盾突出,收效周期短,收效大,因此首选东线。 (3)分析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影响可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又涉及输入地、输出 地及沿线地区。
环境影响 中到新的_主__导__产__业_
促进 就业 和地区经济发展
[思考] 我国中、东部地区一方面接受国外产业转移,同时又将一些产业 向西部地区转移,这对于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各有什么意义? 答案 对中、东部地区来说,一些传统工业、初级加工产业、劳动密集型 产业和能源消耗大的产业已进入衰退阶段,如果把这类产业转移到西部, 能够使中、东部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利于产业升级。对于西部地区来 说,接纳中、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可以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促进 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同中、东部地区的差距。
气的污染;矿石层中所含的有害气体因开采而释放
废渣污染
废渣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
噪音污染
开采产生的噪音影响生态平衡
跟踪训练 下图示意“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几种发展方式”。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山西省利用煤炭资源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目的,不正确的是
A.延长产业链
B.提高附加值
C.提高就业率
√ D.降低碳排放
1.简要分析山西省煤炭开采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答案 山西省煤炭开采需移动大量的表土、矿石和基岩,导致生态破坏, 诱发灾害;产生大量的废渣,占用大量农田,污染水、土壤和大气环境。 2.分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的原因。 答案 ①北部河流多,水量丰富,多外流河;南部河流少,多属内流河, 水资源缺乏。②北部城市少且分布稀疏,用水量少;南部城市多且分布 密集,用水量较多。
环境保护法概述

因此,为保护生态系统,必须使其供养的生物不超 过生物生产能力,确保排入生态系统的污染物量不超 过自净能力。
专业文献 行业资料 自然科学 PPT
13
演示课件
(五)地时制宜律
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有各自特有的自然组 合和社会经济组合,具有各自的特点,在开发 利用自然环境时,必须考虑其特点,因地制宜。
专业文献 行业资料 自然科学 PPT
12
演示课件
(三)能流物复律 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
循环中,能量有一部分会逸散流失到环境中去;物质 一旦进入环境,便会在环境中循环往复。
这就是环境保护法规定鼓励综合开发、综合利用、 废物回收、发展生态农业和严格控制危险废物的原因。
(四)负载有额律 任何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包
2、恶性影响
专业文献 行业资料 自然科学 PPT
6
演示课件
第二节 生态学基本知识
一、生态系统基本概念
种群: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 的总和。 群落:一定的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种类的 生物种群的总和。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组 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
专业文献 行业资料 自然科学 PPTⅰ 突发性重大污染频频发生
ⅱ 出现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法规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过程中, 凡有地方标准的地区执行地方标准,就体现 了这一精神。
专业文献 行业资料 自然科学 PPT
14
演示课件
第三节 环境问题
一、基本概念:
环
原生环境问题 (自然界自身原因造成)
境
环境破坏
问
(过量向环境索取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基础过关练题组一环境问题的产生1.下列关于自然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B.自然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形式散发到大气中C.自然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其自身稳定性D.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2.人类系统的运行依赖于自然环境,关于二者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可以无限制地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B.自然环境可以消纳人类系统排放的所有废弃物C.人类活动可能会影响自然环境的稳定状态D.人类系统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都是不利的3.(福建三明一中高一期中)发达国家产生资源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 )A.城镇化水平高B.人均资源消费量大C.人口增长速度慢D.劳动力严重匮乏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4.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 )A.自然原因引起的B.人为原因引起的C.人口增长引起的D.全球变暖引起的5.该类环境问题主要发生在( )A.流水作用强的地区B.冰川作用强的地区C.风力作用强的地区D.风力作用弱的地区6.甲、乙、丙分别位于( )A.住宅区、城市干道旁、风景区B.风景区、住宅区、城市干道旁C.城市干道旁、住宅区、风景区D.城市干道旁、风景区、住宅区7.下列近地面天气系统易形成雾霾天气的有(深度解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题组二环境问题的危害某年12月7日21时35分,两艘外籍集装箱船在珠江口担杆岛东北约11海里处发生碰撞,泄漏燃油约1 200吨,造成我国较大的船舶碰撞泄油事故。
交通运输部牵头全力组织清污,采用围油栏截污、向海上洒消油剂和吸油毡等方法来清除油污。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8.若泄油区内的鱼类迅速死亡,则有关鱼类死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油膜覆盖海面,水中异常黑暗,鱼类缺少必要的光照②油膜覆盖水面,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③海水严重污染,鱼类中毒④石油比较黏稠,鱼类难以游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①②③④9.下列对油污的处理方案中,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小的是( )A.喷洒强效洗涤剂,使油污迅速分散B.利用吸油毡、麦秆等物质吸收,集中处理C.直接用燃烧法清除D.播撒粉状石灰,使油污分散“烧芭”属于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农耕方式,放一把火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烧成“空地”,并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ppt课件

• ◇经济因素: 价高者得
•
举例:城市中心区交通便利,对商业活动吸引力大,商业活动
愿意付价高于其他经济活动,所以城市中心一般发展商业区
• 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通达度
•
(从市中心向郊区,功能区的分布:商业区、住宅区、
工业区)
• ◇社会因素
•
影响住宅区分化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常见原因),知
•
①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多剩余劳动力
•
②1984年推出“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政策
•
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
第二单元 城市的地域结构 第一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 ☆知识要点: • 1、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 ※难点解析: • ★①功能区的形成:同种经济活动需要的发展条件一致,所以同种
• ※难点解析:卫星城的作用——分散城市的职能,起到大城市人口 分流作用
• 第二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成因
• ☆知识要点:
• 1、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因素
• ◇历史因素
• ※难点解析:
•
文化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一般继承和保持城市的原有特色
•
历史较短,以前土地利用形式未形成较大影响的地区,可以完
全改变昔日的土地利用方式
统;化学方面,化学物质会致癌变、致病变;生物方面,病毒、病
菌、寄生虫卵使蚊子大量繁殖,引起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流行)
• ※难点解析三:社会经济因素范围比经济因素广,经济因素从属于 社会经济因素。
•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
文化素质高,资源观(资源利用充分、同时开发新的资
源)、环境观(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 保)、发展观(可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3)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人口数量 人均资源 消费量
人口数量增加,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数量和排放的⑧ 废弃物 数量也会增加
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大。发达国家的人均资源消费量远 远⑨ 高于 发展中国家
技术水平
技术进步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 度越大;人类通过研发⑩ 环境友好 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 理能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常见环境问题的危害
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危害
全球变暖 气温升高
大气 污染
酸雨
光化学烟雾 可吸入颗粒物
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极端天气多发;影响各地工农业生产;危害 人体健康;影响生态平衡
河湖水酸化,鱼类死亡;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森林;腐蚀建筑物和文 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烟雾积聚不散,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环境问题的危害
1.环境问题与受损服务功能的对应关系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环境问题的出现,意味着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受到损害。
受损服务 环境问题
供给服务 人类难以获得足够的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 枯竭
调节服务
环境污染 与生态退化加剧,并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
文化服务 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等
2.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危害 (1)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 噪声 等污染,会直 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有些污染物质会 残留 或 富集 在农产品和工 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2)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环境问题不仅直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也对自 然环境的 服务功能 造成损害,进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此外,人们为了控制和治 理环境问题,可能会付出 高昂 的成本。
第一章环境保护概论绪论

第三节 环境科学
三、环境科学的特点
1.综合性 2.人类所处地位的特殊性 3.学科形成的独特性
四、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环境质量的变化和发展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 个核心问题。 (二)环境科学的分科 环境科学按其性质和作用划分为三部分:基 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及环境学。
四、我国的环境问题
1.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严重 2.资源浪费惊人,生态压力巨大 3.环保成绩显著,形式依然严峻
第三节 环境科学
境科学概述 环境科学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新科学。它是在解决 环境问题的社会需要的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科学,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 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根据环境科学的建立与发展,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人类与环境”这对矛盾之间的关系,研究它们对立统一 关系的发生和发展,调节与控制,利用与改造。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揭露人类与环境这对矛盾 的实质,研究和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它们之间的物质 和能量交换过程,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以改善环 境质量,造福人类,防止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失调,促进协 调发展,促进人类社会更加繁荣昌盛地向前发展。
第四节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虽然较晚但成就突出,具有自己 的特色。从1973年至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中国环保事业的起步(1973~1978年) 二、改革开放时期环保事业的发展(1979~1992年) 三、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中国环境保护(1992年以后) 四、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 (一) 环境保护目标 “十一五”主要环保指标 (二) 环境保护措施 1.污染物总量控制 2.节能减排 3.区域限批 4.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了解各历史时期对自然的态度和产生的环境问题.
3.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
1. 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的相关模式;
2. 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
三、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今天的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说,主要是由于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能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而导致的后果。
【知识新授】
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讲解]如图所示
(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②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箭头⑤⑦是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这个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如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容纳和清除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5)箭头⑥⑧是指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馈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另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2.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3.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1
(2)可持续发展
【当堂巩固】
[经典例题]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正确认识乙图中人地关系模式图,结合人类历史不同阶段生产活动分析相关问题。
[答案]
(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
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