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撞击综合征的运动康复治疗方案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Empty Can Test冈上肌 试验:上肢 内 收 3 0 ° , 前屈90°,内旋,抵抗 向 下 旳 力 , 疼痛或力弱 为阳性, 提醒肩袖(冈 上肌肉)撕裂,撞击
坠臂试验:患者完全上 举上肢,然后在一样旳 运动弧上缓慢地反方向 运动,假如上肢忽然无 力坠落或感到剧痛则为 阳性,无力及坠落提醒 肩袖撕裂
五、功能评估
(一)疼痛旳评估 (二)关节活动度旳评估 (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旳评估
(四)徒手肌力评估
(五)其他评估量表
1、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Form ,ASES)
2、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 系统被定为欧洲肩关节协会旳评分系统
Ⅳ.肌力:MMT 0级0分;Ⅰ级5分;Ⅱ级10分;Ⅲ级15分;Ⅳ级20分;Ⅴ级25分。
六、康复方案
1.康复治疗应分阶段进行; 2.针对活动范围受限旳康复方案; 3.针对不正常旳力学特征旳康复方案; 4.改善活动范围旳康复方案;
七、康复治疗措施
(一)物理治疗 1.放射式体外冲击波疗法 2.超生药物透入治疗 3.中频脉冲电疗法 4.磁振热 5.光疗法
Speed试验:肘关节完 全伸直,上肢前屈90° ,手心向上,检验者施 加向下旳力量,患者上 举时感到疼痛为阳性 提醒肱二头肌长头肌腱 病变
Yergason测试:屈肘 90°,前臂旋前,患者抗 阻旋后同步外旋肩关节, 如结节间沟处疼痛,
则Yergason‘s test(+)。 提醒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病 变
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
Ⅰ疼痛(最高分15分) 无疼痛15分;轻度痛10分;中度痛 5分;严重痛0分;
肩峰下撞击的运动疗法

肩峰下撞击的运动疗法介绍肩峰下撞击是一种常见的肩部损伤,主要发生于运动员以及从事高强度上肢工作的人群中。
本文将探讨肩峰下撞击的运动疗法,旨在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恢复肩部功能。
病因与症状病因肩峰下撞击是由于肩袖肌腱在肩峰下(距离肩锁关节约1-2cm的位置)受到挤压和磨损所致。
常见的病因包括肩袖肌腱病变、肩关节不稳定以及肩袖肌腱与肩胛骨位置关系异常等。
症状肩峰下撞击可导致肩部疼痛、力量下降、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等症状。
患者常感到肩部疼痛加重以及疼痛时的冲击感。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治疗肩峰下撞击的常用方法之一,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肩部功能,并减轻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肩峰下撞击的运动疗法:1. 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强化训练通过强化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可以增强肩关节的稳定性,减轻肩袖肌腱的压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肌肉强化训练动作:•俯卧撑:俯卧撑可以锻炼胸肌和三角肌,增加肩关节的稳定性。
•肩部外旋:使用弹力带或哑铃进行肩外旋运动,可以增强肩袖肌腱的力量。
•壁推:双手撑在墙上,向前推动身体,可以锻炼背肌和肩胛提肌。
2. 柔韧性训练肩峰下撞击患者常伴有肩部肌肉紧张和活动受限。
柔韧性训练可以改善肩部肌肉的柔韧性,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柔韧性训练动作:•手臂后伸:将一只手臂伸直向上,用另一只手臂从后方推向身体中心,可以拉伸背部和肩部肌肉。
•手臂上举:将双手伸直向上,手臂贴近耳朵,可以拉伸肩部肌肉。
•手臂下垂:将一只手臂放在背后,用另一只手轻轻拉住手肘向下,可以拉伸肩部肌肉。
3. 功能训练功能训练旨在恢复肩部正常的功能,提高肩关节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功能训练动作:•肩部平面上抬:将双手举过头顶,然后放下来,重复多次,可以提高肩关节的稳定性。
•肩部侧向抬举:将手臂伸直,向一侧抬起,重复多次,可以增强肩膀的稳定性。
•精细动作训练:通过使用小球或激光指示器进行手部精细动作的训练,可以提高肩关节的协调性。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症状和治疗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症状和治疗肩痛不一定是肩周炎,总的来说,因肩部疼痛就诊的患者中有44%到75%诊断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无论是日常生活或者或者运动健身爱好者,经常在做过肩动作出现肩膀疼痛很有可能已经患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一.临床表现是一种慢性疾病,因为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度受限,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治疗目的短期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
体征表现为上肢外展疼痛弧阳性,Neer阳性,Hawkins试验阳性,Jobe冈上肌试验阳性。
二.病因1.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比如游泳,打棒球和网球运动或者体力劳动都特别容易受伤。
2.外伤所导致的急性损伤撞击冈上肌腱撕裂。
3.肩周炎导致关节间隙变小平时活动容易损伤冈上肌腱4.肩胛带的肌力下降或者不良姿势三.评估1.疼痛弧征阳性肩胛平面外展疼痛,肘关节伸直,肩胛平面在60°到120°之间,表明肩峰下间隙有病理改变。
2.N e e r试验一只手固定肩胛骨,另一只手抬起并在内部旋转手臂。
这会导致大结节与肩关节顶部的疼痛接触。
2.J o b e冈上肌试验患者双臂外展90°,屈曲45°,内旋。
病人试图将手臂进一步抬高,以抵抗检查者明显的阻力。
3.Hawkins试验Hawkins撞击征是加强版的Neer撞击征。
前屈肩部90°,肘部屈曲90°,并将前臂放在旋转中立位。
抬起肘部,肱骨旋内。
出现疼痛提示肩袖撕裂或肩袖肌腱炎。
四.康复治疗国外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两者在缓解肩膀疼痛和恢复肩关节功能等效果上没有太大差异。
推荐以下2个康复小动作,为缓解肩膀疼痛,重塑肩关节功能,建议每日都坚持做。
1.肩胛伸展运动直立上半身,双手交叉置于腹部,将肩膀向后下方夹紧,像脊椎上有一支铅笔需要肩胛夹住。
保持10秒,重复5次。
注意:做此运动时肩膀不要晃动。
如果疼痛度较高,可减少用力和保持时间,并在动作之间稍作休息。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引言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AIS)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疾病,其特征是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该病病因复杂,常见的原因包括肩袖肌腱损伤、冻结肩、过度使用肩关节等,可以导致肩袖肌腱在肩峰下撞击,造成疼痛和损伤。
本文介绍了一种常用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
治疗方案1. 保守治疗1.1 休息和活动限制在开始治疗后的初期阶段,休息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应避免进行过度活动,尤其是涉及到肩关节的活动,以免进一步损伤肩袖肌腱。
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暂时停止从事某些活动,如举重、推拉等,以确保肩关节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康复。
1.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常见治疗方法之一。
物理治疗师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治疗手段,包括热敷、电疗、按摩、牵引等,以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和肌肉力量。
•热敷: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缓解肩关节疼痛。
•电疗:电疗可以通过电流刺激,改善神经传导,减轻疼痛和肌肉痉挛。
•按摩:按摩可以放松肩部肌肉,促进淋巴循环和康复过程。
•牵引:牵引可以拉伸肩关节,减轻肩袖肌腱的压力,缓解疼痛。
1.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
2.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修复肩袖肌腱的损伤,减轻撞击症状,并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肩关节镜手术和开放手术。
手术后,患者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加强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康复训练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康复训练都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肩关节功能,并防止疾病的复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康复训练方法:•肌肉强化训练:通过进行适当的肌肉锻炼,可以增强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稳定肩关节,减轻肩袖肌腱的压力。
运动训练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瑾 刘 晓华
目的: 探讨 运动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患者功能恢复 的影响 。 方法 : 8 例肩袖损伤 为 1 将 6 度或 2 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包含运动训 练的物理治疗组 f 度 试验组) 和不包 含运动训练 的物 理治疗组( 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采 用常规的脉 冲超短 波 、 热疗 、 温 冷疗 等物理治疗 , 试验组 同时按 肩峰下撞击综合 征患者运动训 练计 划进行康复治疗 , 两组患者 均进行 1 周治疗 , 2 并于开始 治疗前 以及 3 个月 、 个 6
Ⅱ)w r t a d e hr b h s tea y ic dn ieih ry wt udd t ii rga (i ru ,n ee r t i e y p yi hrp nl i kns tea i a gie r nn porm ta gop = ee t o u g o h a g rl
YUAN u iio Sh ax a ,Yu Jn i,LI Xio u /Chn s o r a f Re a l ain Me ii e 0 1 69 :8 2 8 7 U a h a/ ie e J u n lo h bitto d cn ,2 1 ,2 () 3 — 3 i
健身训练-肩峰撞击综合症康复方法

当别人在健身房挥汗如雨
实力举、卧推、引体向上样样皆通
你却因为肩部不适,只能默默围观...
当别人在网球场上潇洒挥拍,痛快打球时,
你却因为肩部不适,只能在场下助威
你的内心,一定是焦虑的吧
今天赛普君为大家解惑听起来很远,实际上很近的“肩峰下撞击综合症”。
一、肩峰撞击综合征原因
1、原发性
肩部前屈、外展或内旋时,肱骨大结节与喙肩弓(肩峰,喙肩韧带,喙突)反复撞击,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症,肩袖组织退变,甚至撕裂,以及二头肌腱长头的病变,引起肩部疼痛,活动障碍
2、继发性
(1)肩袖肌力下降
肩关节外展,肱骨在关节盂内产生了滚动与滑动的运动过程,外展时各个肌肉间的合力是向上的,肱骨头在关节内有一个向上方滚动的活动,在肱骨头转动,肌肉间的有一部分力线发生了变化,拽着肱骨头向下滑动,这种方向不同的滚动与滑动,是保证肩峰下间隙正常的关键;如果没有向下的拉力而发生滑动,肱骨头会一直往上滚动直到与肩峰发生碰撞
当冈上肌肌力下降,三角肌发生强有力的收缩时,冈上肌无法有效拽着肱骨头向下滑动,就会使肱骨头撞击肩峰。
同样,若肩胛下肌、冈下肌、小圆肌力量不足时,造成肱骨头向下滑动的合力就会减小,滑动减少后同样会造成肱骨与肩峰的碰撞。
(2)圆肩姿势
当胸小肌短缩、两侧大小菱形肌被拉长的时,肩胛骨是向前伸展的,附着在肩胛骨上的肩袖肌(如冈下肌、小圆肌)被动拉长的,肌力下降,其产生向下滑动肱骨头的运动就会减少,上抬肩关节时会发生与肩峰的碰撞。
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运动受限和力量下降等症状。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但是这些治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推拿手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已经被证明在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就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进行系统的介绍。
1. 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原理推拿手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手法的按摩、摩擦和拉伸等操作,调节人体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和增强体内防御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推拿手法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改善气血循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肩关节疼痛和运动受限,这主要是由于局部气血循环不畅所致。
推拿手法可以通过刺激肌肉和淋巴系统,改善局部气血循环,从而减轻疼痛和肌肉僵硬等症状。
(2)调整肌肉张力: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发生与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失衡有关,一些肌肉产生过度张力,而另一些肌肉则处于疲劳和松弛状态。
推拿手法可以通过按摩和拉伸肌肉,调整肌肉张力,消除肌肉紧张和抽筋等现象。
(3)促进自愈能力:推拿手法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的自愈系统,调节体内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增强自身抵抗力,从而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和康复。
2. 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其基本原则是相通的。
推拿手法的治疗周期和方法是因人而异的,一般情况下,根据治疗需要和实际效果,治疗时间一般为4至6次,每次间隔3至5天。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诊断:推拿手法的治疗应根据病情和病人的情况进行,推拿师需要通过诊断来判断具体病情和治疗方案。
(2)预处理:要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必须首先放松肩部肌肉,使其松弛。
推拿师可以采用摩擦、揉捏等手法来放松肩部肌肉。
肌内效贴配合常规康复方案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WWW.rehabi.c0m.cn 721
Chinese Journal ofRehabilitation Medicine,Jun.2018,Vo1.33, No.6
拉力 ):一条贴布 中部(剪裁成 四条 的部 分 )沿上臂纵轴 固定 包覆 孟肱 关节 ,两 端分别 固定 于锁骨 中段 和三角 肌粗 降下 方 ;另一条贴布与第一条贴布垂直方 向,中部 (裁剪成两条 的 部分 )包 覆肩峰周 围 ,两 端分别 固定 于胸 背部 。单 次贴扎维 持 24h,每周 6次 ,共 2周 。 1.3 疗效评估
中c回霜复匡学集毒 2018 ̄,第33卷,第6期
· 短 篇 论 著 ·
肌 内效贴 配合常规康复方案治疗 肩峰 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马 丁 莹 缪 芸 余 波 杨 荣 魏 珂 ’ 何 结 实 李跃 红
肩峰 下撞击 综合征 是因肩 峰下关 节解剖结 构或动 力学 原 因 ,在肩的上举 、外展运动 中,因肩峰下组织发生撞 击而产 生的一 系列症状 、体征 的临床症候群 。既往针对肩 峰下撞 击 综 合征 ,多采用 口服非 甾体 药物 、肩 峰下 注射皮质激素 、物理 因子治疗 、运 动方式 的改变 及局部适 当制动 等方法 ,但存 在 副 作用 大 、日常生 活受限 、治疗 次数频 繁等问题 。肌 内效 贴 (kinesio taping,KT)为具有 弹性 回缩 的贴 布 ,贴 于体表 ,可 持续起 效 ,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感觉 输入 、强 化及 放松肌 肉 、 矫 正关 节运 动 、镇 痛及 消肿等 作用 [1-3]。我们 结合 以上方 法 的有益 特点 ,尝试采用肌 内效贴配合 常规 康复方法治疗肩峰 下撞 击综合 征患者 ,在疗 程及 随访 中观察 临床疗 效 ,现将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肩峰撞击综合征的运动康复治疗方案
肩峰撞击综合征运动康复治疗方案:运动控制/力量训练、牵伸训练、手法治疗和健康宣教。
肩部疼痛最常见的疾病就是肩峰撞击综合征,1972 年由Neer 首先提出肩峰撞击综合征,是指肩部前屈、外展时,肱骨大结节与喙肩弓反复撞击,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症、肩袖组织退变,甚至撕裂,引起肩部疼痛、活动障碍,是对单独的或混合多样因素引起的肩前方或前外上方疼痛的总称。
一、肩峰撞击征病理分期
第1期:又称水肿出血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从事手臂上举过头的劳作,如板壁的油漆及装饰工作,以及从事体操、游泳、网球及棒球投掷等运动项目而造成肩关节过度使用和发生累积性损伤是常见原因之一。
此外,本期还包括一次性单纯的肩部损伤史,如躯体接触性剧烈运动或严重摔伤之后造成的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和肩峰下滑囊的水肿与出血。
此期虽因疼痛而致肌力减弱,但并无肩袖撕裂的一些典型症状,物理学检查不易发现疼痛弧征、砾轧音及慢性撞击试验阳性等体征。
肩峰下注射利多卡因可使疼痛完全缓解。
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关节造影也不能发现肩袖破
裂存在。
肩部水肿出血期第2期:即慢性肌腱炎及滑囊纤维变性期,多见于中年患者。
肩峰下反复撞击使滑囊纤维化,囊壁增厚,肌腱反复损伤呈慢性肌腱炎,通常是纤维化与水肿并存。
增厚的滑囊与肌腱占据了肩峰下间隙,冈上肌出口相对狭窄,增加了撞击发生的机会和频率,疼痛症状发作可持续数天之久。
在疼痛缓解期仍会感到肩部疲劳和不适,物理学检查比较容易发现疼痛弧征和阳性撞击试验。
若有肱二头肌长头腱炎存在,Yergason征呈现阳性,肱二头肌长头腱后伸牵拉试验也可出现疼痛。
肩峰下利多卡因注射试验可使疼痛得到暂时缓解。
第3期:即肌腱断裂期,主要病理变化是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在反复损伤、退变的基础上发生肌腱的部分性或完全性断裂。
肩袖出口部撞击征并发肩袖断裂的好发年龄在50岁以后,NeerⅡ报道的合并部分性肌腱断裂者的平均年龄为52岁,合并完全性断裂者的平均年龄为59岁。
肌腱退变程度和修复能力与年龄因素有关。
应当指出,并非所有的撞击征都会导致肩袖破裂,也不是所有的肩袖损伤皆因撞击征引起。
撞击征造成的肩袖破裂,有外伤史者仅占1/2左右,其中仅少数患者有较明显或较重的外伤史,大部分病例的致伤力量实际上均小于造成肩袖完全断裂所需要的外力,说明肌腱本身退变因素的重要性。
肌腱断裂二、肩峰撞击征治疗方法选择
(1)撞击征1期采取非手术治疗。
早期用三角巾或吊带制动,在肩峰下间隙注射皮质激素和利多卡因能取得明显止痛效果。
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剂能促进水肿消退,缓解疼痛,同时可应用物理治疗。
一般在治疗2周左右症状基本缓解之后开始做肩的功能练习,即向前弯腰,使患臂在三角巾悬吊保护下做肩关节前后、左右方向的摆动运动(Codman钟运动)。
3周之后开始练习抬举上臂,初始阶段应选择非疼痛方向的上举运动。
宜在症状完全缓解6~8周后,再从事原劳动或体育运动,过早恢复体力活动与体育运动易使撞击征复发。
(2)撞击征2期进入慢性冈上肌腱炎和慢性滑囊炎阶段,仍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以物理治疗与体育疗法为主促进关节功能康复,并改变劳动姿势和操作习惯,调整工种,避免肩峰下撞击征复发。
如病变进入第Ⅱ期后期,纤维滑囊增厚已造成肩袖出口狭窄,使撞击反复发生,而非手术治疗无效,患者丧失劳动能力达半年以上,则肩峰下纤维滑囊切除(也可在关节镜下做滑囊切除)和喙肩韧带切断术应予考虑。
凡属2期撞击征伴有明确的肩峰下结构解剖异常者,均应去除撞击征病因,如行肩峰成形术、大结节骨疣切除、肩锁关节部分切除术和喙肩韧带切断术等,消除撞击因素。
对动力失衡造成的撞击征,应根据病变性质重建动力平衡和关节稳定装置,如行肌腱修复术或移植术、盂肱关节成形术及
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3)撞击征3期均伴有冈上肌腱断裂和肱二头肌长头腱断裂等病理变化,是外科治疗的适应证。
对冈上肌腱断裂一般采用Mclaughlin修补术,对广泛性肩袖撕裂可利用肩胛下肌转位或冈上肌推移修补术,重建肩袖的功能,与此同时应常规做前肩峰成形术,切除肩峰前外侧部分,切断喙肩韧带,使已修复的肌腱避免再受到撞击。
术后患肢宜做零度位牵引或肩人字石膏固定,3周之后去除固定行康复训练。
肩峰下撞击征凡能得到及时诊断,明确病因和病理变化状况,得到正确治疗,一般均能取得较满意的结果。
三、肩峰撞击征的康复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