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潼关等七首古诗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潼关》选择、简答题

《潼关》习题及答案一、赏析选择题:1、对谭嗣同的《潼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B、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C、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D、全诗清新秀丽,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解析】 D全诗豪迈奔放。
2、对谭嗣同的《潼关》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B、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给全诗增添了一种静态美。
C、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D、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解析】B 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3、下列对谭嗣同《潼关》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B、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C、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D、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解析】D,是拟人的修辞。
二、赏析简答题:1、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答: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测试试题及解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测试试题及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潼关》,回答问题。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1)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 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 诗的颈联“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C. 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 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唐)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翻:义同“反”。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
标题中“________”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4.古诗阅读鉴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抒发满腹愁绪时,写到了哪些景物?(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6.诗歌鉴赏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期末课外古诗词:一、秋词(其一)/刘禹锡二、夜雨寄北/李商隐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四、潼关/谭嗣同一、《秋词》刘禹锡【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背景】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失败被贬。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赏析】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是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期末课外古诗词:一、秋词(其一)/刘禹锡二、夜雨寄北/李商隐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四、潼关/谭嗣同一、《秋词》刘禹锡【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背景】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失败被贬。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赏析】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是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潼关》练习题

《潼关》习题及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1、对谭嗣同的《潼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B、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C、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D、全诗清新秀丽,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解析】 D全诗豪迈奔放。
2、对谭嗣同的《潼关》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B、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给全诗增添了一种静态美。
C、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D、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解析】B 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3、下列对谭嗣同《潼关》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B、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C、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D、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解析】D,是拟人的修辞。
三、赏析简答题:1、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潼关》鉴赏练习与答案

《潼关》鉴赏练习与答案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下列对《潼关》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B )A.《潼关》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潼关历史悠久、地势险要的特点。
B.《潼关》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取悦权贵的思想感情。
C.“终古高云簇此城”中一个“簇”宇,以动写静,让人自然想到白云朵朵簇拥高城的奇景。
D.“秋风吹散马蹄声”,交代了此次经过潼关的时节。
2.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A.首句写高山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B.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C.第三句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D.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侧重说其桀骜不驯、勇往直前,而侧重说其巍峨险峻、连绵起伏,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3.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首诗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 A )A.本诗运用了比喻、对偶、拟人、夸张等修辞,语言生动形象。
B.本诗写山水,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
C.本诗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D.这首绝句奔放雄健,意蕴深厚,有一股豪迈之气。
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C渲染出潼关壮阔雄浑的气象 ) A.这首诗描写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巧妙融合了情感,风格豪迈奔放。
B.首句写高云簇拥着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C.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萧瑟秋风吹散,突显出孤城的肃穆与压抑。
D.第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浩浩荡荡的黄河及起伏的山峦。
5.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选项中,三、四句中并没有并没有“比喻” )A.第一句,诗人骑山登马,乘兴前进,赋予云以人的动作,高云簇拥,古城高度自现。
《潼关》练习题

《潼关》练习题潼关是一座位于中国陕西省的古城,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丰厚。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旅游角度,对潼关进行练习题的解析。
一、历史题潼关作为一个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
请问以下哪项不是潼关的历史特点?A. 是古代关隘重要的通道之一B. 曾是唐代的京畿要地C. 是黄河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D. 是明清时期的军事重镇答案:C. 是黄河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解析:潼关虽然位于黄河上游,但并非经济中心。
相反,潼关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连接了中原与西北地区,成为古代重要的通道之一。
二、文化题潼关不仅有着历史悠久的背景,还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请问下面哪项不是潼关的文化特色?A. 以潼关战役为背景的散曲《潼关怀古》B. 潼关古镇的传统建筑风格C. 古代潼关关隘的隶书碑刻D. 潼关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答案:B. 潼关古镇的传统建筑风格解析:潼关古镇并没有明显的传统建筑风格,而是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而闻名。
潼关战役的散曲、古代关隘的隶书碑刻,以及潼关民间艺术的传承,都是潼关文化的独特之处。
三、旅游题潼关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请问下列哪项不是游览潼关的推荐景点?A. 潼关古城墙B. 潼关关隘博物馆C. 城北草原D. 潼关山水画廊答案:C. 城北草原解析:尽管潼关周边地区有草原景观,但并非潼关的主要景点。
潼关古城墙、关隘博物馆和山水画廊则是游览潼关时的主要景点,能够让游客感受到这座古城的魅力。
结论:通过本文对潼关的练习题解析,我们了解到潼关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了游客们探索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绝佳之地。
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人还是喜欢旅游的人来说,潼关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目的地。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附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附解析1一、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潼关》,回答问题。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1)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古诗阅读【注释】江总,南朝陈诗人。
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在重阳节所作,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角度探究两首诗的共同点。
3.阅读下面两首李白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第一首诗中,诗人在暮春时节,听到友人被贬谪的消息,又无法与友人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________,向友人遥致思念;第二首诗中,作者同样是与友人分别,用________来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
(2)在古诗文中,还有许多歌颂友谊,抒发怀友之情的句子,请你再写出连续的两句。
(本套试题中出现的诗词除外。
每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4.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结合画线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对朋友遥寄深情的?(2)古诗词中还有很多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请再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
” 5.古诗阅读。
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簟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簟(diàn):竹席(1)这首诗写了初夏之景,主要描写院深席清、________、________、梦觉莺啼四幅夏日画面。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梅沈钦圻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刘禹锡(772 —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它所表达的意境是诗人对秋的赞美之情,对秋的喜爱之情。
(1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答: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
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答: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1)请说说第一句诗突出作者对秋有什么样的独特体验? ( 1分)(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 2分)(1)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2)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十月四日风雨大作僵(ji eng)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sh 0轮台夜阑(I d n)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赏析思想内容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因景生情,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
“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 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
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
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
而“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作者的满腹愁绪就这样通过大气的笔触一一展现,现实的理想就这样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却也表达了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这个梦境使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艺术特色1、由近及远2、由现实到梦境3、由静到动4、由实到虚态度,给人以鼓舞5、运用对比的手法有几幅画面对比,现实的境况和梦中的铁马冰河有老年到梦中的青壮年练习: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5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D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 “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5)前两句采用逐层深入的写法,其中的“ —”、“—”字体现了这种递进。
(不尚)(6)“铁马冰河”与上句中的“ ______ ”相呼应。
(风吹雨)(7)这首诗反映出诗人怎样的心情?(急欲杀敌报国的心情。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B.诗中“尚”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陆游的《^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3)诗人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梦述志的句子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国之志。
(7 )说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表达效果。
答:两句一果一因,两相照应,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乐观豪迈的精神状态。
(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梦想付诸梦中,强烈的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李商隐简介李商隐(约812 年或813 年—约858 年),字义山,号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
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 首被收录。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 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阅读练习及答案(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______ 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 分)(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2 分)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 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却]:—―;[话]: ___________(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2 分)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 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2 分)(7)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1 分)(8)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 分)答案:(1)、李商隐;(2)、①何时能够②再回叙;;(4)、D;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分)(8 )(2分)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潼关 诗人谭嗣同 朝代清代 体裁七绝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 潼关解不平。
分析: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 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
透过少年 谭嗣同这首充满 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 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 经过陕西 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 傍山监河,乘 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 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 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
潼关地处陕西、山西、 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 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 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 自己显得平庸!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圭寸建束缚、 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 练习:1. 这首诗主题:对王朝更替兴亡的感慨,对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同情2. 用自己的话描写一二两句描写的景象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 阔极了。
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 寞。
3. 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对偶4. 这首诗描写奔腾壮阔山势不逊诗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秋夕⑴ 唐代诗人杜牧追求思想解放的愿 是完全合拍的。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一作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宫怨诗。
这首诗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 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官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七夕唐代:李贺(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鹊桥仙(宋代词人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鹊桥仙》原是为咏神话中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歌颂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
纤云弄巧:纤云:轻盈的云彩。
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飞星:流星。
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银汉:银河。
迢迢:遥远的样子。
暗度: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
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
玉露:秋露。
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
忍顾:怎忍回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