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生态学及其研究方法概述

合集下载

浮游植物的采集、计数与定量方法讲解

浮游植物的采集、计数与定量方法讲解


一、采样: 1、工具
25 目
2.采样点的选择及采样层次的确定

选择采样点的原则是,采样点在平面上的分布要有代表 性。根据调查的目的而定。 一般要求湖心、库心、江心必须采样,有条件时采样点 可适当多设一些,如大的湖湾、库湾、河流的上、中、 下游水体的沿岸带、浅水区等也要设点采集。


凡水深不超过2米者,可于采样点水下0.5m处采水,

藻类的生物量可直接作为初级生产力的 一种指标,根据几次定期测算的现存量 之差亦可估计出生产量。
定量结果应列出: 总生物量 各门生物量 优势种属的生物量。

在条件许可时还可以用较简单的测定叶 绿素法,来对照或代替生物量。但叶绿 素法不能反映种类组成情况。
二、固定保存

鲁哥氏液即将6克碘化钾溶于20ml水中, 待其完全溶解后,加入4克碘充分摇动, 待碘全部溶解后定容到100ml即配成鲁哥 氏液。
沉淀浓缩:
上述水样,摇匀后倒入1000ml瓶子中沉 淀24小时,用虹吸管小心抽出上面不含 藻类的“清液”。剩下30-50ml沉淀物 转入50ml的定量瓶中;再用上述虹吸出 来的“清液”少许冲洗三次沉淀器,冲 洗液转入定量瓶中。 类的个数,计算结果N只 表示一升水中这种藻类的数量; Pn若代表各种藻类的总数,计算结果N 则表示一升水中浮游植物的总数。 前者若求浮游植物数量将各计算结果相 加即可。


2.生物量一般按体积来换算
这是因为浮游植物个体积小,直接称重 较困难,且其细胞比重多接近于1。可用 形态相近似的几何体积公式计算细胞体 积。细胞体积的毫升数相当于细胞重量 的克数。
1.一升水中的浮游植物的数量(N)可用 下列公式计算:
Cs V N Pn Fs Fn U

水体浮游植物生态学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及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水体浮游植物生态学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及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水体浮游植物生态学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及环境影响因素研究水体浮游植物是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水体的水质、生产力、生态系统稳定性和人类活动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水体浮游植物生态学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及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从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特征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介绍相关研究进展。

一、浮游植物生态学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水体浮游植物对环境的响应是一系列复杂生态学过程的结果,这些过程涉及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方面因素。

从物理环境方面来看,水体温度、光照、水流等都是直接影响浮游植物生长和分布的因子。

例如,研究表明,水温和太阳辐射对小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显著,而大型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则主要受光照和营养盐浓度的影响。

从化学环境方面来看,水体中的营养盐、水体酸碱度和pH值、水体中金属离子等都是影响浮游植物分布和生长的重要因素。

营养盐是浮游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而过度富营养化会引起浮游植物的繁殖过度和产生有害藻华现象。

此外,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也有所不同,比如绿色藻类对硫酸盐的敏感度较高,而硅藻类则对锰离子较为敏感。

二、环境影响因素研究水体浮游植物分布和生长的空间和时间变化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浮游植物的响应是研究水体浮游植物生态学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较为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

1、水体营养盐水体中的硝酸盐、磷酸盐、铵盐等是维持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

然而,过度富营养化会引发藻华现象、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导致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2、光照强度浮游植物生长和分布的一个基础是光合作用,光照强度的变化会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和生长速率。

对于水体浅的地方,由于光线进入水体的深度较小,浅海区浮游植物对光照强度影响更大,而深海滨地区,浮游植物需要小至没有光照。

3、水温水温是影响浮游植物昼夜生物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浮游植物种类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浮游植物_精品文档

浮游植物_精品文档

浮游植物在大小和体积上差别显著,一般根据粒 径大小分为三种类型,即小型浮游植物(Micro,20~ 200μm)、微型浮游植物(Nano,3~20μm)和超微 型浮游植物(Pico,0.7~3μm)。
二、浮游植物悬浮机制
• 分泌粘液或制造胶状物质,使个体减轻; • 形成气囊结构; • 形成比重较小的代谢物质; • 增加身体表面积以增加与水之间的磨擦力。
3、湖泊的混合层和海洋并不像一般所认为的那样是均质的。
在无风、温和的气候条件下,光、营养、温度 的垂直梯度分布造成了空间上的异质化,使得不同 种类得以在各自的最适区域生长、繁殖,从而使竞 争降到最小。
总之,浮游植物种群多样性可用不同的机制加以 解释,这些机制可能是同时起作用的,但还需要更多 的实验数据来进一步证实。
(m)
层的种类
1月 8.13 6.3 9.48 11.37
12.66 5.98 8.99
14
4月 14.37 12.85
8.33 7.22 2.34 1.10 7.70
29
7月 2.99 18.37 13.71 15.16
1.32 0.91 8.74
15
10月 10.35 17.22 24.48 18.12
六、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当环境中某种物质的存在量少于浮游植物正常生 长对它的最低需求时,这种物质就成为浮游植物生长 的限制因子。当限制因子的量增加,浮游植物的数量 会以较快的速率增加,直到又有必需资源的量限制生 长速率。
由李比希提出的限制因子概念最初仅适用于化 学营养缺乏(“最小因子定律”)。现在对这一概 念已进行了扩展,并把一些物理参数如光强和温度 等也纳入进来。
表4. 2 湖泊浮游藻类水平分布 (源自章宗涉等, 1995)

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浮游动物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浮游动物(如浮游虾、浮游鱼、浮游甲壳动物、浮游软体动物以及浮游无脊椎动物等)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分布、数量、种类、生命活动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微小的生物虽然个体小,但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浮游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近年来浮游动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包括浮游动物的种群动态、群落结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浮游动物生态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为浮游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以期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二、浮游动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浮游动物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浮游动物(主要包括浮游无脊椎动物和浮游植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浮游动物在海洋、湖泊、河流等水域生态系统中占据关键位置,既是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

浮游动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生态位理论、食物链与食物网理论、种群动态理论以及群落演替理论等。

生态位理论强调了浮游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角色,它们通过特定的生态位来适应和利用环境资源。

食物链与食物网理论则揭示了浮游动物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它们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群动态理论关注浮游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

而群落演替理论则描述了浮游动物群落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包括群落的演替阶段、演替速度和演替方向等。

近年来,随着生态学研究的深入,浮游动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浮游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性,以及它们在全球气候变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中的作用。

同时,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也为浮游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

淡水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概念、划分方法和应用

淡水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概念、划分方法和应用

淡水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概念、划分方法和应用
淡水浮游植物功能群是指淡水浮游植物的功能群,它是淡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群落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淡水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概念是指淡水浮游植物的功能群,它是淡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群落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淡水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划分方法主要是根据淡水浮游植物的生态功能,将淡水浮游植物分为生物量功能群、结构功能群、生物多样性功能群和生态系统功能群。

淡水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应用主要是用于淡水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好地管理淡水生态系统。

此外,淡水浮游植物功能群还可以用于评估淡水生态系统的状态,以及淡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

总之,淡水浮游植物功能群是淡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群落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可以用于淡水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以及淡水生态系统的状态评估、恢复和修复。

浮游植物详细资料大全

浮游植物详细资料大全

浮游植物详细资料大全浮游植物(phylankton)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包括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裸藻门八个门类的浮游种类,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导的和已鉴定但未报导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浮游植物•拉丁学名:phylankton•别称:藻类植物•界:植物界•门:藻类植物门•分布区域:分布于世界各地基本内容,分布范围,水域环境,生态环境,养殖业,奇特现象,艺术照,发光海滩,基本内容浮游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很广,从炎热的赤道至常年冰封的极地,无论是江河湖海、沟渠塘堰,各种临时性积水,或是潮湿地表、墙壁、树干、岩石、甚至沙漠、积雪上都有它们的踪迹。

浮游植物种群的变化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内陆水体浮游植物的组成和数量在一年内的不同季节有规律地发生变化。

水温较低的春季和秋末春初适于甲藻和硅藻大量生长;夏季以及春末秋初水温高的季节有利于绿藻和蓝藻繁殖。

意义作用水质浮游植物是测量水质的指示生物,一片水域水质如何,与浮游植物的丰富程度和群落组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浮游植物的减少或过度繁殖,将预示那片水域正趋向恶化。

例如湖泊(水库)浮游植物数量的增加,特别是蓝藻疯长和生长季节的延长就是是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水质污染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变化。

在未受污染的水体中,藻类种类的组成因季节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在一个特定的水体中,在一般情况是有规律的,而在被污染的水体中则是随污染物和污染程度的不同种群组成的变化却是无规律的。

特别是那些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喜低温,有机质含量低,水体透明度大的金藻,在污染水体中变化最明显。

红色的赤潮此外,浮游植物也决定了水体呈现的颜色。

据藻类的生物化学分析,各大门类几乎各具特殊的色素,最普遍的有四大类,即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藻胆素。

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与分布

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与分布

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与分布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水体中的生态角色非常重要,可以用来作为水体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也是水体养分的主要来源。

因此,了解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与分布非常有意义。

本文将对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与分布进行探讨。

一、浮游植物的种类浮游植物属于植物界,是一类不具根茎叶的微型水生植物,主要通过悬浮在水体中的芽孢或配子形成新个体,繁衍生息。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浮游植物有浮游藻类、浮游硅藻类、浮游甲藻类等。

此外,还有一些不同于植物的生物,如动物浮游生物、细菌等,它们虽然也是在水体中漂动,但它们不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因此不能被归为浮游植物。

浮游藻类:浮游藻类也称绿藻,它们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

通常它们以异养为生,需要从外部摄取有机物才能生存,但它们也有一些根据环境条件自己合成有机物质的能力。

浮游藻种类非常多,有高等浮游藻类、低等浮游藻类、蓝藻等。

浮游硅藻类:浮游硅藻类主要以硅质为壳,在水体中经常可以看到石蕊(一种常见的硅质壳)形态各异的硅藻种类。

它们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浮游生物,也是水生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指标生物。

浮游甲藻类:浮游甲藻类的主要特点是它们具有外壳,并且这个外壳是非常复杂的形态结构。

浮游甲藻类也是一类重要的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标生物之一。

二、浮游植物的分布浮游植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水体中的环境条件,如水温、光照、养分等因素。

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有不同的生长环境要求,因此它们的分布也有所不同。

在水体中,最主要的浮游植物分布区分为多层分布和表层分布。

多层分布主要指的是深度较深的水层中的浮游植物,比较常见的有硅藻、黄绿藻等;表层分布主要指的是水体表面的浮游植物,比较常见的有绿藻、蓝藻等。

此外,还有一些浮游植物主要分布于湖沼中,如水生菌藻、石蕊藻等。

总体来说,浮游植物的分布比较广泛,既可以存在于富含养分的水体中,也可以存在于养分较为缺乏的水体中,还可以存在于一些深渊水体中。

浮游生物概述、生态意义及分类鉴定方法

浮游生物概述、生态意义及分类鉴定方法

• 枝角类是指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双甲目枝角亚目的 动物,通称水蚤或溞,是许多鱼类和甲壳动物的优质饵料。 枝角类摄食大量的细菌和腐质,对水体自净起重要作用; 枝角类对毒物十分敏感,是污水毒物试验的合适动物,同 时可作污染水体的监测生物。 • 桡足类是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的动物,是小型低等 的甲壳动物。它们摄食浮游植物,同时也是鱼类和其他动 物良好的天然饵料。某些桡足类与海流密切相关,因此可 作为海流、水团的指示生物。
浮游性绿藻主要是团藻目、四胞藻目、绿球藻目和接合藻纲中的 鼓藻目的种类,这几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如下: ( A )团藻目——植物体为单细胞或群体。有鞭毛的种类除休眠期 外,始终具有鞭毛,能游泳 (B)四胞藻目——单细胞球形,以2-4个为一组分散在群体胶被四 周。每个细胞具有 2-4 条鞭毛,但因鞭毛全部埋在胶被中,不能 运动故称假鞭毛 (C)绿球藻目——单细胞、群体、集结体或由集结体组成的群体。 无细胞分裂,常见的生殖方式为似亲孢子,不具鞭毛 ( D )鼓藻目——单细胞或群体,群体球状或丝状。绝大多数种类 的细胞均分为两个半细胞,半细胞内各具一个或罕为数个同形的 色素体,主要繁殖方式是接合生殖
•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原始、最低等、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 或其形成的简单群体。 • 水体环境对原生动物的种类与数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原生动物在自然水体中作为有机污染的指示生物,并且应 用于水质分类的污水生物系统中。水体污染程度范围从未 污染的区域到严重污染的区域可分为污染外带、寡污性水 体、β -中污性带、α -中污性带、多污性带。不同程度污 染的水体中原生动物种群一般是不一样的。如多污性水体 发现的原生动物主要为施氏肾形虫、梨形四膜虫、小口钟 虫等;α -中污性带水体中主要为鞭毛虫、僧帽斜管虫等。
浮游生物概述、生态意义及分类鉴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真核超微型浮游植物在冬天占优势 。 在贫营养的 呼伦湖和密歇根湖 , P P 的春季高峰主要由真核超微
1 5] 。 型浮游植物 产 生 , 而 当 时 的 水 温 也 达 到 最 低 值[ [6] 指出 , 真核超微型浮游植物在 1 S o m o l等 1 5℃ 以 g y 下时生长达到高 峰 。 总 的 来 说 , 较高温环境有利于
[0] 明了较高的温度对 P 发现 , 在极地水体 P 有利 , L i1
留超微型浮游植物 颗 粒 。 根 据 水 体 中 P P的丰度大 。 小确定过滤体积 , 抽滤时的压力小于 <1 3 3 . 3 2 2h P a 目前大多 数 的 研 究 者 是 采 用 这 种 过 滤 的 方 法 来 计 数, 但 W a k a b a a s h i等 y
( ) 1 0 0 4 8 2 2 7 2 0 1 0 0 8 0 9 7 0 0 5 文章编号 : - - -
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生态学及其研究方法概述
唐汇娟
( )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水产系 , 广州 , 5 1 0 6 4 2 摘 要 :对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研究方法和生态学进行了 概 述 。 为 防 止 细 胞 的 自 溶 和 荧 光 特 性 的 改 变 , 淡水超 微型浮游植物通常采用多聚甲醛和戊二醛作为固定 剂 并 在 低 温 下 保 存 。 在 表 面 荧 光 显 微 镜 下 可 以 观 察 到 含 藻 红 、 素的蓝藻 ( 含藻蓝素的蓝藻 ( 以及以 叶 绿 素 为 主 要 色 素 的 超 微 型 真 核 浮 游 植 物 ( P E 细胞 ) P C 细胞 ) E U 细 胞) 3种 类群 。 在淡水生态系统中 , 影响超微型浮游植物变化 的 环 境 因 子 主 要 有 温 度 、 营 养 盐 的 可 获 得 性、 摄 食、 光照以及 高温有利于超微型蓝藻 、 低 温 利 于 真 核 藻 类 的 生 长。超 微 型 浮 游 植 物 的 丰 度 随 着 水 体 的 环境的污染 。 总体而言 , 营养增加而增加 , 但其贡献率却减少 。 淡水超微型浮 游 植 物 的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温 带 水 体 , 对热带和亚热带水体的 研究需要加强 , 而我国对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基本处于空白 。 关键词 :淡水 ; 超微型浮游植物 ; 生态 文献标识码 :A

1 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的保存和计数 方法
1. 1 超微型浮游植物的固定与保存 为防 止 细 胞 的 自 溶 和 荧 光 特 性 的 改 变 , 对不能 立刻分析的样品要进行固定 。 关于样本的保存和固
; 收稿日期 : 修回日期 : 2 0 1 0 0 1 2 2 2 0 1 0 0 3 3 0 - - -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 亚热带贫营养水库超微型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 ” 项目编号 3 0 8 0 0 1 3 4 , : 作者简介 : 唐汇娟 ( 女, 湖北省黄冈人 , 讲师 , 博士 , 主要从事水域生态学研究 . 1 9 7 3~ ) E-m a i l t a n h c a u. e d u. c n @s g j
但遗憾的 是 在 现 有 的 研 究 中 , 大部分的 P P 的生长 , 虽然 P 结论都是来自 于 高 纬 度 的 温 带 湖 泊 , P 在热
9] , 带 和 亚 热 带 淡 水 水 体 中 的 重 要 性 可 能 更 为 显 著[
T a b . 1 E m i s s i o n o f t h e F l u o r e s c e n c e b D i f f e r e n t y P i c o h t o l a n k t o n T e s p y p y p
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生态学及其研究方法概述 第 8 期 唐汇娟 : 球藻的真核超微型浮游植物 ( 和原核的超微 E U- P P) 淡水 中 的 P 比真核 蓝藻 , P 主 要 由 超 微 蓝 藻 组 成, P P 的 丰 度 通 常 高 1 个 数 量 级。而 根 据 蓝 藻 所 含 色 素特点 , 超微蓝藻又可以分为 2 大类 , 富含藻红蛋白 ( ) 的蓝藻 ( 和富含藻蓝蛋白 ( P h c o e r t h r i n P E) P h - y y y [ 6] ) 的蓝藻 ( c o c a n i n P C) 。 y 由于超微型浮游植物个体太小 , 不易沉淀下来 , 因此需要过滤到滤 膜 上 进 行 计 数 , 一般认为滤膜孔 能较好地截 径为 0. 2μ m 的黑色核孔膜( C o s t a r )
6] 表 1 不同超微型浮游植物类型自发荧光的特性 [
中, 在温带区域 , P P 非常稀少 ; P P 丰度在夏季最高 ,
1 1] ; 冬季最低 [ 而在室内培养实验中 , P P 需要较 高 的 1 2] 。 温度还影响 P 温度才能达到最大生长 [ P 的种类 1 3, 1 4] , 组成 , 在几 个 研 究 中 发 现 [ 蓝藻在夏天占优势
度为 2% ) 在冰箱中固定一个小 时 后 , 抽滤到黑色滤 并将滤膜用无 荧 光 浸 油 固 定 在 载 玻 片 上 冷 冻 膜上 , 放置一个 月 以 上 能 较 好 地 保 存 蓝 藻 的 荧 光 。T s u i j
6] 等[ 研究了多聚甲醛和戊二醛混合物固定后于
其次 , 据了浮游植物的大部分数量 ; P P 具有生长快 、 数量多 、 周转速率 高 的 特 点 , 虽 然 个 体 微 小, 个体生 物量不是很高 , 仍 然 可 维 持 相 当 高 的 生 产 力; 第 三, 它们是一些异养鞭 毛 虫 和 纤 毛 虫 的 直 接 食 物 , 从而 间接被大型浮游动物所摄食 , 借此进入经典食物网 , 最终影响渔业 的 产 量 ;第 四 , 某些种类的微型浮游 生物还常常与鱼类 等 经 济 动 物 的 病 害 、 污染等方面 有一定的联系
1 7] 。也 就 是 说, 在 寡 营 养 水 体 中, 微微型 梯度下降 [
P E P C E U
0 0 6 0n m;* 8 0n m. * 发射的红光波长为 6 ~6 * 发射的红光波长为 6
流式细胞仪 ( 自2 F CM) 0世纪7 0 年代被发明 最早应用于 免 疫 学 、 血 液 学, 之后随着技术的 以来 , 改进和应用范围的 推 广 , 现已成为海洋超微型藻类 分析快速而准确的 工 具 , 但是流式细胞仪价格非常 这在一定程 度 上 限 制 了 流 式 细 胞 仪 的 广 泛 使 昂贵 ,
[ 3]
-2 0℃ 下 长 期 保 存 对 超 微 型 浮 游 植 物 自 发 荧 光 的 影响 , 结果发现该混 合 物 改 变 了 藻 红 蛋 白 自 发 荧 光 的强度和波长 , 但 对 藻 蓝 蛋 白 和 叶 绿 素 a影 响 较 小 或者没有改变 。 在 众 多 文 献 中 , 仍然没有一个最佳 的固定方法 , 无论使用哪种固定剂 , 在黑暗冷冻的环
[ 2]
常用于固定浮游植物 定剂的使用存在较 多 的 争 议 , 的鲁哥试剂会明显 影 响 荧 光 特 性 , 甲醛会改变细胞
4] 。淡水超 并会对 细 胞 的 荧 光 产 生 负 面 影 响 [ 形状 ,
微型浮游 植 物 最 常 用 的 固 定 剂 有 多 聚 甲 醛 和 戊 二
[ 5] 醛 。S 最终浓 c h a l l e n b e r g等 发现采取冷戊二醛(
7] 4] 。 潘洛安等 [ 研究了不 境下都不能保存太长时间 [
同固定剂及保存时间对微微型浮游生物样品测定的 影响 , 研究 指 出 , 尽量现场测定微微型浮游生物样 品, 否则应当将样品固定并保存于液氮中 , 待返回实 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 验室后尽快进行测定 , 1. 2 超微型浮游植物的计数方法 超微型浮 游 植 物 ( 由于光合色素的存在而 P P) 具有自发荧光的能 力 , 可以在表面荧光显微镜下直 接计数 。 在表面荧光显微镜下 , P P 可以分为类似小
第1 9卷第8期 2 0 1 0年8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 t h e Y a n t z e B a s i n g
V o l . 1 9N o . 8 A u .2 0 1 0 g
[ 8]
尝试直接将水样滴加在血
细胞计数板上进行 计 数 , 这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 法。 在 表 面 荧 光 显 微 镜 的 蓝 光 波 长 下 ( 4 5 0~4 9 0 , 富含叶绿素的 E 波 U 细胞发出砖红色的荧光 ( n m) , 长6 波长 8 0n m) P E 细胞则发出明亮的桔黄色( , 波长 6 5 3 0n m) P C 细胞则发出弱红色的荧光 ( 0 0~ , , 在绿 光 波 长 下 ( 6 6 0n m) 5 1 0 ~5 6 0n m) E U 细胞 不发出或者发出很微弱的荧光 , P E 细胞和 P C 细胞 ) , 则发出较强的红色荧光 ( 见表 1 细胞数目为两 E U 可以通过荧光 种激发光下细胞 总 数 的 差 值 。 因 此 , 显微镜下蓝光和绿光的切换对超微型浮游植物 P C、 P E和 E U 这 3 个类群分别进行计数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简称 P P i c o h t o l a n k t o n P) 超微型浮游植物 ( p y p [ 1] 指的是粒径范 围 在 0 . 2~2μ m 的 浮 游 植 物 。P P 是迄今发现的最小的光 合 作 用 者 , 自2 0 世纪7 0年 代末被发现以来 , 各国科学家对其在水生生态系统 中的分布和作用开 展 了 卓 有 成 效 的 工 作 , 现有的研 究表明 , P P 广泛分布于包括南极在内的各种水体 在水体的物质 循 环 和 能 量 流 动 中 起 着 十 分 重 要 中, 的作 用 。首 先, 在 初 级 生 产 者 中, P P 是非常重要 , 的贡献者 因为在水域中 P 常占 P 的分布密度极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