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李晓明工笔《雪竹双雀图》,依据宋画改编的作品
图文教程丨李晓明《出水芙蓉图》绘制步骤(含详细文字解析)

图⽂教程⼁李晓明《出⽔芙蓉图》绘制步骤(含详细⽂字解析)《⼯笔写意视频教程》每天与您共同学习往期回顾:图⽂教程⼁李晓明《凤丹⽩》绘制步骤(含详细⽂字解析)出⽔芙蓉图吴炳(传)绢本原⼤:23.8×25.1cm简述:本幅⽆款,旧题吴炳绘,⽆据。
本画虽⼩,画得却⼗分精致⽣动。
此画系⽤没⾻法。
⽤笔轻细,敷⾊柔美,⼏乎不见笔迹,浅粉⾊的花瓣、嫩红花蕊似乎还带有拂晓时分的露珠,这正是花苞初发的最佳时刻。
粉红⾊的莲花在碧绿的荷叶映衬下显得格外的清妍艳丽。
此图绘出⽔荷花⼀朵,淡红⾊晕染,花下亲以绿叶,叶下荷梗三枝。
作者⽤俯视特写⼿法,描绘出荷花的雍容外貌和出污泥⽽不染的特质。
《⽔上芙蓉图》临摹要诀:本作中,花瓣的描绘技法类似后世的“没⾻”法,不见勾勒之迹,渲染出花瓣既轻盈⼜腴润的质感。
画家的写实功⼒极为扎实,每⽚莲瓣的形状、⾓度、⾊泽和光感都安排得⽆懈可击。
⾄于瓣上红丝、蕊端⽴粉,也⼀⼀仔细料理,微妙之处,使⼈叹为神⼯!荷叶的画法有着作者⾃⼰独特的风格,⽯绿的表⾊下,微微露出的荷叶类似鱼鳞状脉纹均⽤淡花青勾勒后再在表层罩染头绿,若隐若现,⾮常写实。
荷叶正叶的叶筋⽤线⾮常有⼒、⼊纸三分,和花瓣的娇嫩柔美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
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绢本已经⼗分陈旧,⾊泽⼏近墨褐⾊,可事先空出花头及叶⼦部分,⽤隔夜的偏黄⼀些的、含有渣滓的赭墨⾊多次平涂为宜。
第⼀步:花头⽤极淡的墨⾊,细笔游丝描勾勒,⽤线要婉转灵动,要绵⾥藏针,中锋⾏笔为主,避免松软。
花房及反叶、荷杆等以中墨勾勒。
正叶因为⾊泽较深,⽤重墨勾勒,叶筋根部⽤笔稍粗,⾏笔笔速稍快,叶筋的线条要挺拔流畅,荷叶边缘的起伏⽤线要顺滑⾃然。
第⼆步:背景先整体刷⼀层极淡的⽶黄⾊(藤黄加朱磦加少许墨)底⾊,然后空出花头部分再将四周整体平涂淡赭墨⾊,最后再空出所有物体,将背景平涂⼀层中等浓度的赭墨⾊。
⼲后,花头平涂淡⽩粉,正叶平涂⽼绿⾊(草绿加少许胭脂),反叶和荷杆及正叶叶筋、莲蓬平涂汁绿⾊(酞青蓝加藤黄加少许朱磦)。
书画作伪手段与辨伪

书画作伪手段与辨伪真正元人以前无论用何种手段所作的画,只要有水准,如今也是博物馆的珍品,即使明代及清代早期人之伪作,也是这种情况,因此,它们在文物艺术品市场仍有特殊地位。
然而,了解一下明代以后书画作伪手段,对于我们今天鉴识书画仍有启发。
我们把当代最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得出的一些结论辑录在此,一定能给书画爱好者些许启发。
(一)明代书画作伪的情况明代社会经济日趋发达,商品生产和交换打开新局面,主要在淮扬和苏、杭一带较为明显,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书画艺术,也随之成为商品,因此书画作伪的情况比前代增多,一时古今名家的赝品,充斥泛滥,作伪的手法各式各样。
经常见到的一种手法,是把原画改款、添款,加以改头换面。
这种现象,在明?quot;院画"和"浙派"画中屡有发现。
有些作伪者,把明代院画家的作品名款挖去,改成宋代某画家的名款,冒充宋画出售。
添款的例子如明代的一幅山水画《阔渚晴峰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无款。
画原为宣德宫廷画家师法郭熙之作,为后人挖去原款,在右下角添上郭熙伪款,企图当成郭熙的山水画。
又明宫廷画师朱端的一幅人物故事画轴(现藏故宫博物院),原画左边中上部有"朱端"二字款,下铃有印章二方。
作伪者将"朱端"二字挖去,印章也刮得模糊不清,把标签写成《宋马远弘衣渡口图》,但经过鉴定比较,其画法风格不类马远,时代风格又不相俘,详细观察,发现画上方中部铃?quot;钦赐一樵图书"朱文方印,此乃皇帝钦赐朱端的专用印章。
他人不能假借。
还有一幅马磷款的《观瀑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但从它的风格看,很明显是明代"浙派"一路画风,因而马磷款是伪造。
再如上海博物馆藏有周臣《观瀑图》轴,是件功力深厚,艺术价值很高的作品,后人擦去原款,画上补书唐寅诗题,抬高身价。
类似这种情况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在文献著录中也有过这方面的记载。
清顾复《平生壮观》卷十林良条云?quot;迩来三人(即指林良、吕纪、戴进)之笔寥寥,说者谓洗去名款,竟作宋人款者,强半三人笔也。
历代名家竹画赏析

历代名家竹画赏析北宋文同墨竹图立轴绢本墨笔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
曾官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
又受命守湖州,故人称“文湖州”。
传派即为湖州竹派,影响深远。
传世作品有《墨竹图》。
此图用水墨画倒垂竹枝,以独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写竹叶,浓淡相宜,灵气顿显。
笔法谨严有致,又现潇洒之态。
北宋赵昌竹虫图立轴绢本设色纵99.4厘米横54.2厘米(日)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此图画幽篁疏影,双钩填彩,以色之而飞,又绘天牛、螽蜥,无不刻画入微,瓜赞,相阿弥题签,天室和尚题跋。
浓淡来显叶之向背、竿之盘曲。
枝叶饱满,叶果实又仿效徐崇嗣的“没骨”画法。
设姿态多样。
另有花卉野瓜、蝴蝶蜻蜓萦绕,色浓丽而又不隐墨骨。
元顾安风雨竹图卷纸本墨笔纵25.1厘米横183.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为画家暮年墨竹名作。
以浓淡墨笔画大叶竹两竿,枝干斜覆,竹叶下垂,表现了风雨中竹子的枝叶挂满雨水、纵横披离、摇曳多姿的自然形态。
用笔潇洒苍润,墨气浓重,严谨自然,劲挺有骨,悉尽笔墨之能事,清润之气扑人眉睫。
元王蒙竹石图立轴纸本墨笔纵77.2厘米横27厘米苏州博物馆藏王蒙,生年不详,卒于1385年,字叔明,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烦外孙。
元末官理问,弃官后隐居临平(今浙江余杭)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
明洪武初年出任泰安知州,因胡惟庸案受牵连,死于狱中。
工诗文书画,尤擅画山水,师法董巨、赵孟烦而有发展变化,自具风格,为“元四家”之一,其山水画风对明清山水画创作具有很大的影响。
传世作品有《林泉清集图》《春山读书图》《丹山瀛海图》《竹石图》等。
图绘丛竹和坡石,竹子枝叶疏落,坡石皴笔短促而苍劲。
疏竹布于左上方,坡石居下,中间的空白处以楷书诗题相连,起到了贯穿气息、参与构图的作用,体现出元代文人画所强调的诗书画相结合的形式。
此图为王蒙传世作品中较早的一件。
元吴镇墨竹谱册页纸本墨笔纵53厘米横68.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谱》共计二十四开,是吴镇画竹的代表作。
第5课.笔情墨韵绘珍宝+课件++2024—2025学年人美版(北京)(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故宫书画作品欣赏
双清图 恽寿平 《恽寿平双清图轴》是 清代画家恽寿平创作的 一幅绢本设色画。
故宫书画作品欣赏
陈洪绶《荷花鸳鸯图》是明 末清初书画家陈洪绶创作的 绢本设色画,画中为荷塘一 角,芦苇丛生,清澈见底的 水面上,一对鸳鸯相伴而游, 在它们上面荷叶碧绿似伞, 几朵红荷正绽吐芳菲。花鸟 画法工整细致,虚实相合。 荷叶的脉络、荷花的红丝及 荷柄之上的细刺都描绘得极 其生动,而水波、水草、芦 苇只以淡墨数笔勾染而成。 笔法虚实结合,使画面呈现 一种空灵润泽的感觉。
笔情 墨韵 绘珍 宝
新课导入
故宫的书画作品多是以线为 造型基础,这些线条丰富细 腻,极具表现力。欣赏、临 习故宫收藏的艺术作品,尝 试运用线条描绘故宫珍宝。
故宫书画作品欣赏
《梧桐双兔图》是中国清代画家 冷枚创作的绢本设色画,此图景 物细腻逼真,色彩和谐宁静,具 有光影的效果和体积感,是受西 画影响的中国画作品。
故宫书画作品欣赏
九兰图 清 恽寿平
书法作品欣赏
书法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知识拓展
课堂小结
笔情 墨韵 绘珍 宝
江寒汀《孔雀图》赏析

6月号·书画艺术/9名作赏析SHYS《孔雀图》 江寒汀 纸本设色136cm×68cm析江寒汀(1903-1963年),江苏常熟人,现代杰出画家,工花鸟,尤擅描绘各种禽鸟。
《孔雀图》,是画家花鸟作品中的精品,代表了典型的寒汀构图。
只见,图中岩石嶙峋,石上两只孔雀正相向而立,其一身体右侧凝视后方,另一只也被它影响正引颈注视前方——两雀羽毛皆鲜艳夺目。
孔雀背后一株玉兰树直上蓝天,树干苍劲挺拔,树枝盘曲四展,树顶繁花满冠,一派盎然生机。
山石的周围开满了各色山花,似乎想与美丽的孔雀一比高下。
画家以没骨法写意两雀,用笔大胆从容,干脆利落,清疏雅淡,不但造型准确而且设色雅丽。
另外,两雀居中居上各种山花居周围的构图法,更显画家匠心——既突出了主题,又构成了稳定均衡的画面。
画家写意花鸟画的造诣高超,从此图中足见画家写意花鸟画精妙高超的表现能力及清新雅致、别具一格的绘画风格。
此外,此幅图作中画家运用了多种技法,使孔雀形神俱备栩栩如生。
整个画面充满了春回大地鸟语花香幸福祥和的景象,而两雀相依相偎同视一方的神情,更令人忍不住生出无限遐想——它们是在共同欣赏这美好春光展望幸福未来?还是在那不远的地方,正有几只它们的子女正在草地上逐食嬉戏?从那平静、爱怜的眼神中,也许二者都有吧!如此温馨的一幕,又怎能不让人心动呢。
的确,这不仅是画家花鸟作品中的代表作,也是现代花鸟画坛中的精品佳作,不但极具欣赏价值,更极具艺术价值。
江寒汀《孔雀图》赏析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老年教育(书画艺术)英文刊名:Education Journal for Senior Citizens年,卷(期):2014(6)引用本文格式:伊名江寒汀《孔雀图》赏析[期刊论文]-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2014(6)。
李晓明工笔牡丹技法解析(DOC)

《李晓明工笔牡丹技法解析》工笔牡丹设色技法在中国绘画史上,工笔画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她典型的艺术特征逾越于其他绘画艺术,像一枝绚丽的花朵盛开在中国画坛之上。
工笔花鸟则是工笔画的一个重要科属,起源于盛唐、成熟于五代、兴盛于宋元时期。
而这本书中则介绍了工笔花鸟画所包含的一个重要分支——工笔牡丹。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牡丹1990年被定为中国的国花,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观赏性花卉。
笔者从事工笔牡丹的绘制20多年,曾多次赴洛阳、菏泽、亳州等地为花写照,勤观古今工笔牡丹名作,笔耕不缀,对工笔牡丹的绘制略有心得。
特编辑此册工笔牡丹设色技法,供喜爱工笔牡丹的朋友们研习借鉴基础技巧篇一、关于用线工笔画中,线是画面的灵魂。
我们在评论到某个画家的工笔作品的时候,经常会说:“这个画家的笔力不错。
”那么,究竟什么是“笔力”呢?所谓的“力透纸背”又该如何理解?绘画或书法归根到底还是一种“视觉艺术”,所谓的“力度”其实就是画面上的线条带给人们的一种视觉联想。
譬如:铁线描就比游丝描感觉凝重、斧劈皴就比披麻皴感觉有力、苍涩的线条就比光洁的线条感觉粗糙。
传统绘画中,各种笔力的运用来源于持之以恒的训练,来源于画家对纸张颜料性能的掌握,来源于对手中画笔的控制能力。
而当代画坛肌理盛行,也就是将创造这种视觉效果的技巧步骤化、技术化了而已。
这种带有制作意味的技巧难度,显然要低于传统的笔墨技巧难度。
所以,作为一个工笔画家,锻炼好自己的线条能力是必须要过的一关。
用线,首先要考虑中锋,只有中锋行笔,笔锋才会始终在笔划的中央行进,所以中锋画出的线条两边都是光洁的,线的顺滑和力量感觉都较好。
侧锋的线则如图谱所示,一边光洁一边毛涩,其力度感觉较之中锋线条相比要单薄许多。
只有在一些需要皴擦的部位或者是特殊的场合才会用到侧锋线条。
李晓明----百花白描画稿

李晓明----百花白描画稿
定期发布各种【工笔图文教程,名家作品展示,会员作品,国内工笔画展,工笔视频教程,文字教程,】等活动消息。
四条屏-001(牡丹太平、荷花鹭鸶)四条屏-002(翠竹绣眼、葵花鹦鹉)麻雀翠竹荷花翠鸟图翠竹太平鸟牡丹昆山夜光牡丹大山雀牡丹玉芙蓉梨花梨花蛱蝶桃花凤尾蝶富贵竹兰花粉蝶牡丹羊脂白鲤鱼玉兰灰喜鹊猪笼草荷花翠鸟荷花千瓣莲牡丹金琉璃牡丹赵粉牡丹洛阳春牡丹状元红鸳鸯睡莲荷花水草紫藤绶带牡丹二乔荷花绿翠鸟牡丹蛱蝶梅花八哥图牡丹凤丹白月季临宋竹鸠图梅竹双雀(临宋)石榴黄鹂(临宋)牡丹翠竹牡丹白头翁苹果花蜜蜂梨花蜜蜂荷花水草浮萍牡丹青龙卧墨池花蓝图(临宋)八哥枯树(临宋)荷花扇面牡丹寿带鸟红荷绿翠牡丹双蝶金合欢山雀竹雀图(临宋)。
宋代花鸟画家和作品

宋代花鸟画家和作品两宋是古代花鸟画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宫廷中装堂饰壁务求华美,使花鸟画在贵族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上中上阶层的需求及工艺装饰,也促使了花鸟画的发展和活跃。
涌现出大量技巧高超的名手,仅见于文献记载的就达一百余人,如北宋的黄居寀、赵昌、崔白、吴元瑜,南宋的李安忠、林椿、李迪、毛松等都在艺术上各有独诣专长。
花鸟画家继五代之后,仍坚持身临自然深入观察花鸟的情态,作为创作构思的基础,技巧上有多方面的创造。
代表作有黄居寀的《山鹧(zhè)棘雀图》。
北宋真宗时期四川赵昌以画色彩明丽的折枝花果著名,他每于清晨朝露未干之际,观察花卉妍艳之态并执笔调色图写,生动逼真,被誉为"与花传神"。
画家们熟悉动植物结构形态。
《图画见闻志》论及花鸟画,提出应了解"四时夏侯,阴阳向背,笋条老嫩,苞萼(è,花瓣下的小绿叶)后先及翎毛诸禽形态名件"。
精密不苟的工笔花鸟攀上新的高峰,水墨写意也开始发展,两宋文人画家文同、扬补之、赵孟坚及僧人法常都有不同贡献。
宋人不仅花鸟形象达到精微传神,而且从中表现对生活的热情与理想,把自然属性与道德品格相联系,创作出大量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
崔白与宫廷花鸟画之变两宋宫廷画院中花鸟画创作一直非常活跃。
北宋前期,黄筌之子黄居寀在画院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表现的宁静平和、细腻艳丽的"黄家富贵"之风,成为宫廷花鸟画的标准。
突破这种成规的是北宋中后期的崔白。
崔白,字子西,今安徽人,活动年代在仁宗、神宗之际,工画花竹翎毛,尤以画带有野情野趣的败荷凫雁驰名,也能画佛道人物及山水。
《双喜图》《寒雀图》崔白善于表现在不同季节自然环境中花鸟的运动变化及相互关联,如《双喜图》中在肃杀秋风中飞鸣的山鹊和被惊扰的野兔;《寒雀图》中,严寒气候中依缩枯枝的麻雀等。
崔白"性疏阔度",画风"体制清赡",形象自然而无雕琢痕迹,特别是画败荷、苇岸、芦汀、寒塘、秋江、烟波中的野禽鹭鸶尤有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李晓明工笔《雪竹双雀图》,依据宋画改编的作品。
李晓明《雪竹双雀图》【新作】1
作者简介李晓明,安徽巢湖人氏。
先后毕业于安徽艺术学校和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天津杨柳青画社独家签约作者、河北美院客座教授、安徽省美协会员、职业画家。
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杨柳青画社、安徽美术出版社等出版有50余本工笔画相关专著。
微信:gongbi1972 网址:作品介绍《雪竹双雀图》尺寸:35×32cm 材质:云母熟宣时长:20小时年代:2015年08月作者絮语很多初学者,对牡丹荷花之类的色彩鲜艳、民俗风格比较明显的作品比较感兴趣,会不厌其烦的反复临习。
但是在学习宋画的时候却感觉泛泛,很难提起兴趣进行深入的研究。
主要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流传至今的宋画作品大多色彩灰暗,有的画面甚至色彩剥蚀严重,很难去推敲出原画的神采。
这一点,也和初学者的审美修养没有提升到相应的水准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在于各大专科院校包括美院
以及专攻工笔花鸟画的专业、职业画家的心中,宋画却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
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宋代的院体绘画,是我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巅峰。
” 那么,宋画到底好在哪里呢?我本人从事职业画家这个职业已经有很多年了,大约在1999年的时候就开始正式入行。
初期的时候,和很
多初学者一样,只是喜欢描绘一些色彩艳丽、造型饱满、画风明媚的题材,有一个阶段,专门给新加坡那边绘制了一大批的“风水工笔画”,花红叶绿,绿叶,要绿到仿佛用绿色的
油漆刷过一般。
红花,也绘制到红的让人接近于窒息的感觉。
这个时期的一些作品,虽然在东南亚的市场上反响还算不错。
但是,画面的整体风格总显得过于艳俗,色彩上不够沉稳,火气重,粉气足,很缺乏含蓄典雅的艺术美感。
从2006年开始,我针对自己的不足,重点的、有规划的系列临摹宋人作品。
就是这几年,哪怕事情再忙,我也会固定的抽出五分之一左右的时间临摹宋画。
十年来,收获是非常大的。
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从网上找到我2006年以前的作品,和现
在的作品相比较一下,即使是重彩作品,前后的绘制水准差异是非常巨大的。
宋画的好,主要还是体现在造型生动、
构图优美、设色精细、气息沉稳、描绘精微这几个方面。
尤其是画面中时刻洋溢的“书卷味”和“静谧”的气息,是后代的画家们很难达到的。
而且,从古流传至今的宋画,因为年代悠久的缘故,画面大多呈现一种古旧纸绢的“古铜色”,画面其
上的线条及色彩,也在很多时候,由于时光的流逝,逐渐的磨蚀,不火不燥,温文尔雅,读起来有如陈酒,回味无穷。
所以,有志于在工笔花鸟这条道路上继续跋涉的画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特别需要抽出一段时间来重点的研究学习宋元的院体画风。
临宋不是制作假画,“学以致用”是最为关
键的。
我们要在学习宋画的过程中,将所感悟到的画面气息,所学习到的绘制技巧能巧妙的引入到自己的原创作品中去。
本作的原图,是传为宋代赵佶的一张作品《腊梅双禽图》。
本图就是在原作的基础上加以改编,以宋人的气息入画,糅合而成的一张新“院体花鸟”。
局部欣赏绘制步骤中国工笔画论坛微信公众平台id:中国工笔画论坛中国工笔画论坛网址: 定期发布各种【工笔图文教程,国内工笔展赛,论坛书画竞赛,组织写生观摩,工笔教学培训,名家作品展示,书画电子期刊】等活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