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做大自然的孩子
小学科学17做大自然的孩子(教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17做大自然的孩子(教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教案】小学科学17做大自然的孩子(教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自然的基本概念,认识大自然的常见事物和现象。
2. 掌握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食物、水和空气等资源,并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探索大自然2. 大自然的食物、水和空气3. 保护大自然三、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大自然是什么?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东西?”学生回答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大自然的孩子,你最想了解什么?我们一起来探索吧!”2. 学习活动一:探索大自然 (15分钟)a. 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大自然的事物或现象,例如:树、花、小河等。
b. 各小组出示自己选择的事物或现象的图片,并陈述与之相关的基本信息,包括外观特征、生长环境等等。
同时,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进行交流。
c.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些事物或现象与大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理解。
3. 学习活动二:大自然的食物、水和空气 (20分钟)a.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食物、水和空气等资源的重要性并讨论其用途。
b.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怎样才能获得这些资源?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通过劳动获得食物、水和空气的。
c.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这些图片展示了哪些获得食物、水和空气的方式?你们平时是怎样获得这些资源的?”d. 告诉学生,为了保护大自然,我们应当合理利用和节约食物、水和空气资源,并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4. 学习活动三:保护大自然 (15分钟)a. 通过展示一些影响大自然的人类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并通过讨论学习怎样保护大自然。
《做大自然的孩子》教案

《做大自然的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 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帮助幼儿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环境。
4. 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自然的美丽:天空、大地、山川、河流、植物、动物等。
2. 季节变化:春、夏、秋、冬的特点和变化。
3. 生物的多样性:动植物的特点、习性和关系。
4. 环保意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意义。
5. 户外活动:观察、探险、体验、游戏等。
三、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
2. 图片展示: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大自然的美丽和季节变化。
3. 实地观察:组织幼儿户外活动,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4. 小组讨论:鼓励幼儿分享观察心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5. 手工制作:引导幼儿动手制作,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6. 游戏互动:设计相关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关爱大自然。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
2. 倾听幼儿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评估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评价幼儿在手工制作和游戏互动中的表现,检验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调查幼儿在课后对大自然的关注程度,了解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故事书籍:《大自然的孩子》、《季节的故事》等。
2. 图片素材:大自然、季节变化的图片和视频。
3. 手工材料:彩纸、画笔、颜料等。
4. 游戏道具:户外活动器材、环保道具等。
六、教学活动安排1. 教学活动一:认识大自然(2课时)通过故事《大自然的孩子》引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
展示大自然图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
2. 教学活动二:季节的变化(2课时)讲述季节变化的故事,展示季节变化的图片和视频。
带幼儿户外观察,体验季节变化。
3. 教学活动三:生物的多样性(2课时)讲解动植物的特点、习性和关系。
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探险,观察不同的生物。
《1.7做大自然的孩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二年级上册

《做大自然的孩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探究,了解一些常见的动植物及其特点,增强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动植物,探究其特点,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常见的动植物图片或模型,用于展示。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放大镜、镊子、标本等。
3. 准备一些与环保相关的视频或图片,用于课堂拓展。
4.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大自然中的动植物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 观察动植物:指导学生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身边的动植物,记录观察结果。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成果,交流观察心得。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进行讲解,解答疑惑,补充相关知识。
5.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如探究树叶的颜色与环境的关系等。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探索自然的奥秘。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继续观察身边的动植物,记录观察结果,下节课分享。
五、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大自然,理解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对生命尊重和爱护的意识。
2.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记录、分类等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大自然,理解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做大自然的孩子》教案

《做大自然的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概念,认识到大自然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大自然的定义与特点2. 大自然的重要性3. 环保意识与行为4.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5. 实践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自然的定义、特点、重要性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环保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3.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培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环保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大自然的图片、案例等。
2. 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望远镜、指南针、笔记本等。
3. 教学视频:准备相关环保视频,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大自然的定义与特点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的定义,展示大自然图片,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大自然的定义、特点,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基本知识。
3.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加深对大自然概念的理解。
第二课时:大自然的重要性1. 导入:提问学生大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大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提供资源、调节气候等。
3. 案例分析:分析环保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环保意识与行为1. 导入:讨论环保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环保。
2. 讲解:讲解环保意识与行为,如减少浪费、垃圾分类等。
3.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的环保行为,激发环保意识。
第四课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1. 导入:讨论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展示相关视频案例。
2. 讲解:讲解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如尊重生命、保护植被等。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培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第五课时:实践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1. 导入:讨论户外实践活动中的注意事项,如安全、环保等。
《做大自然的孩子》教案

《做大自然的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概念,认识到大自然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引导学生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大自然的定义与特点2. 大自然的重要性3.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4. 保护大自然的方法5.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案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自然的重要性,保护大自然的方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大自然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自然的概念、重要性以及保护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案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保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大自然的图片、案例等。
2. 教学视频:关于大自然、环境保护的相关视频。
3. 教学材料:与大自然相关的阅读材料。
教案暂时编写到这里,如果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您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大山的认识和感受。
2. 新课导入:讲解大自然的定义与特点,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大自然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保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5. 总结提升:讲解保护大自然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保护大自然的短文。
2. 设计一份环保活动计划,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
3. 完成课后阅读材料,加深对大自然保护的认识。
八、课后作业:1. 调查身边的环保行为,了解社会的环保现状。
2. 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记录自己的环保行动。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写的短文、设计的环保活动计划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调查报告、观察记录和环保行动。
《做大自然的孩子》教案(精选10篇)

《做大自然的孩子》教案《做大自然的孩子》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做大自然的孩子》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做大自然的孩子》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能举例说出人类与动植物联系密切的实例。
初步树立珍惜动植物资源的意识。
2.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探究认识到动植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保护身边的动植物,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举例说出人类与动植物联系密切的实例。
教学难点:能举例说出人类与动植物联系密切的实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动植物图片(每组一份)、操作纸(每人一份)、奶盒、剪刀,绳子等【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
(预设5分钟)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做游戏,好吗?生:好。
1.进入第一关游戏: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要猜的三种动物:猪、小狗、青蛙。
师:小朋友们太能干了,一下子都猜出来,回想一下,我们刚才猜出的这些,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是什么?生:动物。
2.进入第二关游戏:猜谜语。
谜语一:高高的个儿,一身青,金黄圆脸喜盈盈,天天对着太阳笑,结的果实数不清。
(向日葵)谜语二: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荷花)谜语三:一顶小伞,落子林中,一旦撑开,再难收拢。
(蘑菇)师:好聪明的孩子啊!我们刚才猜出的,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植物)。
师: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那它们和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有什么关系呢?二、出示图片,讨论这些图片分别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的关系。
(预设20分钟)1.学生拿出各组动植物图片小组讨论,它们和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个有关系?2.动手操作,完成连线。
《做大自然的孩子》教学设计

《做大自然的孩子》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做大自然的孩子》是本单元最后一课,研究主题是我们人类要与地球家园和谐共生,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本课的聚焦的问题是“动物、植物和我们都生活在地球家园中。
亲近大自然,做大自然的孩子,会让我们了解更多大自然的奥秘”。
探索环节的第一个活动是“寻找动植物和我们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谈话、讨论,让学生自主发现动植物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爱护小动物”环节,让学生通过制作小鸟的家活动,来思考和尝试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动物。
在研讨环节,通过“说说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有关的动植物”和“人类的生活与动植物有哪些联系?”两个问题的探讨,进一步认识到动植物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拓展环节让学生到户外了解更多动植物与人类的联系,是为了让学生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更加全面地了解动植物与人类的联系。
【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对动植物对于衣、食、住、行方面的联系,回答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准备好图片或视频,做好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在课堂上完成制作小鸟的家的活动是有一些难度的,教师应提前安排学生准备好材料,通过讨论进行材料、结构方面的简单设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动植物提供的资源。
科学探究目标1.能说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一些实例。
2.能参与制作一个爱护小动物的装置(“小鸟餐厅”或者小鸟之家)。
科学态度目标1.对探究动植物与人类关系的活动感兴趣。
2.愿意倾听,乐于表达。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体会到应该保护身边的动植物。
【教学重难点】认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体会到应该保护身边的动植物。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记录表、(小鸟的家制作材料)。
教师准备:课件、视频及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前面几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关于地球家园的内容?(土壤、太阳、月相、天气、四季)我们的地球家园,就是大自然。
小学科学17《做大自然的孩子》(教案)

小学科学17《做大自然的孩子》(教案)标题:做大自然的孩子——引导小学生爱护和探索自然的方法(教案)引言: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孩子与大自然的接触机会越来越少。
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去探索和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本教案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和亲身体验,培养小学生们充分瞭解并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并明确自己作为大自然的一份子的责任。
2. 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大自然,发现其中的奥秘和美丽,并培养探索的兴趣。
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及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内容:1. 大自然的定义和特点2. 大自然的重要性3. 探索大自然的方法和技巧4. 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及珍惜自然资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大自然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对自然的兴趣和探索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动植物意识的同时,避免涉及到政治议题。
四、教学过程:1. 激发兴趣(5分钟)通过播放自然景观的短视频或展示自然图画,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2. 引入知识(10分钟)通过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大自然的定义和特点,例如由自然形成、多样性等。
3. 探索大自然(30分钟)a. 课堂组织一次小型户外活动,鼓励学生在校园或周边的自然环境中亲身观察和感受大自然。
b. 学生采集一些有趣的自然物品、动植物或照片,并回到教室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收获。
4. 环保行动(20分钟)a. 向学生介绍环保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
b.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清理校园或周边环境的活动,提醒他们爱护环境,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5. 动植物保护(15分钟)a. 通过图片、实物、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向学生讲解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b.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待和保护身边的动植物,并讨论可行的行动方案。
6. 珍惜自然资源(15分钟)a. 向学生介绍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引导他们了解自然资源的珍贵性和有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大自然的孩子
1.说说你家有什么小动物,描述一下它的可爱之处。 小猫、小狗、小鸡、小鸭、小猪.......
2. 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植物?描述一下它们的样子。 小草、杨树、松树、刺玫、各种各样的花......
聚焦
动物、植物和我们生活在地球家园中。亲近大自然, 做大自然的孩子,会让我们了解更多大自然的奥秘。
衣
食
住
行
拓展
到植物园或者野外,了解更 多的植物、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喜鹊在树上寻找毛毛虫 芨芨草能改良碱地,保持水土
金银木接出红彤彤的果子
蘑菇从老去的树桩中冒出来
松鼠埋在土里的种子会长成新的树木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再见
小朋友与小狗关系
探索
动植物和我们的联系
寻找动物和我们的联系
寻找动物和我们的联系
寻找植物和我们的联系
寻找植物和我们的联系
怎样爱护 小动物呢?
给小鸟建个家
做个小鸟餐厅
给小动物建一个家
给小鸟建个家 制作方法:找来薄木板,用钉子钉好做成一个小木房子, 用绳子绑在 张照片给大家看看。
给小动物建一个家
做个“小鸟餐厅” 制作方法:拿出我们准备的奶盒,用剪刀剪好,拴上准 备好的绳子,里边放上粮食,最后把它挂在树枝上,一 个小鸟餐厅就做好了。 提示: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给小鸟喂食,比如天气严 寒或者雪天,不能让小鸟产生依赖。
研讨
讨论动植物和我们的衣食住行有什么 关系?
棉花 树木 西瓜 马 猪 牛皮 玉米 橡胶 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