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
精神科兴奋、冲动患者护理常规

精神科兴奋、冲动患者护理常规
精神疾病患者的活动、意志行为障碍,出现精神运动性兴奋,常表现为行为动作和言语活动的增多,易激惹等。
(1)兴奋、躁动、有明显暴力行为的患者,应安置在一级病室,24h专人管理。
(2)当班护士应掌握暴力行为患者的床号、姓名和病情。
严格交接班,防止意外。
(3)对言语增多或激惹性较高的患者加强引导,以诚恳的态度接触患者,避免与患者争执,减少激惹因素,据其特点或爱好安排适当的活动,稳定其情绪。
(4)对有伤人、损物行为的患者,严密观察,提高防范意识,切勿单独与患者同处一室,防止受伤害。
(5)对极度兴奋、躁动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约束保护;夜间影响他人休息的患者,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待情绪平稳后,做好心理护理,解除约束。
(6)对持续兴奋、躁动的患者,应注意观察其躯体情况,保证饮食与水分的摄入,同时,重视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
(7)一旦患者发生暴力行为,当班护士应立即呼叫其他工作人员协助,同时稳定患者情绪,疏散困观患者∶如果患者手中有危险品,应与其他工作人员协作巧妙夺取,遵医
嘱给予隔离或约束。
(8)做好病情记录和交接班。
精神科约束患者护理常规

精神科约束患者护理常规
约束性保护是指在精神科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病情的特殊情况,医护人员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他意外因素对患者的伤害,对其紧急实施的一种强制性的最大限度限制其行为活动的医疗保护措施。
(1)遵医嘱使用约束技术。
紧急情况(患者出现自伤、伤人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时)下护士可先执行约束,再报告医生补开医嘱。
(2)约束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其合作。
(3)约束过程中注意掌握手法和力度,避免动作粗暴,造成肢体骨折等意外。
(4)约束体位正确、舒适、松紧适宜,每2h更换体位一次。
(5)检查约束肢体有无红肿、发绀情况,有无自行解脱现象,一旦症状有所改善或患者安静入睡后即解除约束。
(6)对约束的患者,应定时喂水、喂饭,及时处理大小便,保持床褥清洁干燥,防止压疮发生。
(7)被保护约束的患者应安置在重症病室,加强巡视,防止受其他患者袭击、伤害并防止患者解脱约束带发生意外。
(8)约束带应班班交接,随时清点,发现丢失及时查找,防止患者作为自杀、自伤的工具。
(9)做好约束登记,包括约束的原因、约束带的数目、约束体位、时间及约束者签名等。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的护理

摘要】目的:对精神科患者实行保护性约束前、约束过程中、解除约束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从保护性约束定义出发,给予患者及家属解释说明约束的目的、必要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结果:严格掌握保护性约束的适应症,注意避免心理、生理上的伤害,减少引发纠纷的几率。结论:保护性约束不得做为惩罚病人的手段,减少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使治疗护理顺利进行。
1.2由于约束给患者带来自尊受到伤害,对约束的体验是痛苦而深刻的,引起患者紧张恐惧、焦虑不安、加以反抗治疗,要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交流时态度要和蔼,充分说明保护约束的目的和必要性,减少约束给患者带来的一些不良心理反应。
1.3保护性约束应由有精神科执业医师决定,开上医嘱,并且必须注明约束的形式,约束的时间,最长不超过24小时,如需继续约束应重新评估和再次下达医嘱,在紧急情况下,护士先实行约束,在约束后应由当班医师(必须在3小时内)补开医嘱。
【参考文献】
[1]施忠英,张菊英,徐德君等精神病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态度及护理要求[J].中华护理杂志,2005.
[2]石慧珍,对精神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中潜在的问题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1).
[3]李凤丽,吴强,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4).
【关键词】精神科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282-02
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临床护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一项特殊护理操作技术,不是一种简单的捆绑。它是限制患者的行为,以保护患者本人和他人的安全,以保证护理工作顺利进行,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是精神科临床中常用的一种保护措施。
冲动护理干预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冲动护理干预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1 原因分析1.1 保护措施过当,对干预后果不了解。
年轻力壮患者,在发生冲动时不易控制,干预时若方法不得当,易造成损伤。
其中部分臂丛神经损伤病例就是因为在干预时用力过猛,保护性约束时间过长,未及时更换体位至患者损伤。
1.2 自我防护知识缺乏: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是易发生冲动行为高危人群,医护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科学合理应用安全的防范知识和技巧,随时将防范意外事件贯穿到整个医疗护理中。
有的是由于护理人员缺乏防护意识,对其行为估计不足,致意外发生。
有的是在无人支援情况下,强行制止患者,造成意外发生。
1.3 与家属沟通欠缺:因冲动干预后引起家属强烈不满,未能及时掌握家属心理或沟通的态度生疏,多使用书面语言,使家属对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不理解、不支援,从而引起家属不满。
1.4 责任心不强,监护措施不到位:因工作人员未将患者单独隔离,监控在视线内,使其他患者进入病室,为冲动患者解除约束带,致患者伤害他人及工作人员。
1.5 心里护理措施不到位:被约束患者安静后,应及时解除约束,同时要解释和劝慰患者使其理解约束的必要性,否则患者会产生抵触情绪。
2 对策2.1 加强护理人员专科护理技巧和护理知识的培训:精神患者在幻觉妄想支配下极易发生冲动行为,护理人员应学习相关知识掌握有效控制患者冲动的方法,行动上要快、轻、准,避免撕、拉、拽等猛烈动作。
约束时要处于功能位,定时更换体位,给予适当按摩,使皮肤免受约束带伤害,方以减轻患者对约束的抵触情绪,患者更易于接受。
2.2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对有冲动行为的患者,要注意接触方式,与患者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正面接触,站在患者侧面易于脱离或免受攻击的位置,最好有3位以上的工作人员参与,一个人与其进行语言沟通,使患者麻痹和注意力不集中时,对患者进行马上约束。
2.3 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互动:与家属沟通保护性约束的必要性和主要性,签定冲动行为干预治疗同意书,取得家属理解、信任、支持,是做好干预治疗工作的保障。
精神科冲动患者紧急预案

一、预案概述为保障精神科患者的生命安全,防止患者冲动行为对他人或自身造成伤害,确保医疗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我院精神科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冲动行为紧急情况。
二、预案目标1. 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2. 及时、有效地处理患者冲动行为,防止事态扩大。
3. 规范冲动行为处理流程,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三、组织架构1. 成立紧急处置小组:由精神科主任担任组长,护士长、医生、心理咨询师、保安等人员组成。
2. 设立应急值班室:负责接收紧急情况报告,协调各部门处理。
3. 制定应急预案培训计划: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应急处理培训。
四、应急预案流程(一)发现冲动行为1. 发现患者有冲动行为迹象时,立即报告值班室。
2. 值班室接到报告后,立即通知紧急处置小组组长。
3. 紧急处置小组组长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
(二)现场处置1. 确保患者及周围人员安全,必要时进行隔离。
2. 与患者沟通,安抚情绪,了解冲动原因。
3.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急救。
4. 根据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患者情绪稳定后,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 如患者仍无法控制情绪,可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并立即通知医生。
- 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三)后续处理1. 对冲动行为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患者表现、处理措施等。
2. 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防止再次发生冲动行为。
3. 对医护人员进行应急处理情况总结,分析不足,改进工作。
五、应急预案措施(一)保护性约束1. 保护性约束仅限于患者有伤害自己或他人危险时使用。
2. 严格执行保护性约束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安全。
3. 约束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防止发生意外。
(二)心理干预1. 针对患者冲动行为的原因,进行心理疏导。
2.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心理素质。
3. 定期进行心理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三)药物治疗1.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2. 定期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
精神科冲动行为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

精神科冲动行为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摘要】目的对精神科冲动行为患者要加强组织管理,消除不安全因素;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及时发现冲动的先兆;密切观察治疗及用药的护理、重视心理护理;及时健康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防范意识。
【关键词】精神科冲动行为护理干预冲动行为是一种发生较急,历时短暂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同时伴有激动和口头或躯体攻击行为,这种情感和行为可起源于内部感受或外部影响,此时自控力降低。
严重者可有情感爆发(愤怒、激越),甚至导致自伤或伤人的暴力行为[1]。
1.潜在冲动行为的处理做好冲动的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外表、动作和姿势、情感、言语、及对周围人的反应进行全面准确评估是防范冲动攻击行为的基础。
1.1加强组织管理,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严格执行危险物品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尤其是新入院及外出活动回病房的患者要严格检查,防止携带危险品入病房,去除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是减少危险行为发生的保证。
特别对有暴力行为的患者安置于重症室内,专人看护,必要时保护性约束,确保患者及工作人员的安全。
1.2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环境对患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对患者起着积极地作用,病房的空间与床位避免过分拥挤。
保证病房环境安全、舒适、安静、空气流通、光线柔和、温度适宜、物品陈设简化、整洁,尽可能减少刺激性噪音。
能使患者心情放松,减轻陌生感,消除紧张情绪。
使其能够安心住院治疗。
1.3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有效地控制精神症状对减少患者的攻击行为至关重要。
加强服药监护,防止吐药、藏药,以尽快控制病情,有效地降低冲动行为的发生,尤其是入院初期兴奋冲动的患者要尽早有效用药,同时观察药物的副作用。
1.4加强病情观察,做好症状护理:冲动行为一般多发生于新入院及病情有波动的患者当中,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绝大多数发生毁物、伤人暴力冲动行为的患者都有表情、情绪、行为等异常反应的先兆,对入院初期精神症状丰富及幻觉妄想明显的患者进行重点看护,严密巡视观察患者的语言和非语言性暗示信息,了解病人的心态,防止冲动行为的发生。
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

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摘要】目的:通过对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的分析,来提高对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有效性。
方法: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测评结果分为对照组(55例)和实验组(45例),两组患者给予了系统性的护理干预,一段时间后对两组患者的冲动行为及激惹因子评分进行记录和对比。
结果:实验组冲动行为例数和激惹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强对患者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保护性约束的质量,并减少精神科患者的冲动行为。
【关键词】精神科;冲动行为;保护性约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4-200-01就针对于精神科患者来说,其往往会因为受到妄想、幻听、敌对等各种病态思维的影响与支配作用,而导致其出现冲动行为。
因此,怎样才能做好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患者的护理,在保证患者安全及舒适的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每位精神科护士都要重视的问题。
本文就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来针对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进行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激惹因子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分为对照组(55例)和实验组(45例),其中女性50例,男性60例。
患者的年龄18~60岁,中位年龄37.7岁。
被冲动行为干预保护性约束在床时间<24小时162例,≥24小时32例。
1.2 方法1.2.1 保护性约束前护理患者一旦出现不能自己控制的情绪进而行为,医生已下医嘱给予冲动行为干预治疗时(医嘱分为书面医嘱及口头医嘱,口头医嘱必须在治疗执行后3小时内补充书面医嘱),护士工作的重点是评估、解释及沟通。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使用制度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使用制度1.约束指征严格掌握保护性约束的指征,避免滥用约束现象的发生。
凡具有下列情况的患者,在无其他可替代措施的情况下可考虑实施保护性约束。
(1)强烈的自杀观念和行为。
(2)明显的攻击行为,危害自身或他人安全。
(3)极度兴奋、冲动,扰乱医疗秩序。
(4)自伤或伤人行为。
(5)意识障碍危及自身安全。
(6)特殊治疗的需要,如进行肌内注射、输液或其他治疗时患者不合作,需强制执行。
2.实施措施、注意事项(1)人院时,应向患者监护人告知约束有关事项,并签订《保护性约束知情同意书》。
(2)约束前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评估,医生开具保护性约束医嘱,护理人员遵医嘱执行约束(不得擅自约束患者)。
(3)紧急情况下(精神症状支配下突然发生冲动伤人、自伤甚至危及其他患者生命时),护士可按医生口头医嘱先实施约束,由当班医生及时补开医嘱。
(4)约束时应按保护性约束操作规范进行,无论患者接受与否,都应耐心解释,说明约束目的。
(5)约束过程中应注意掌握手法和力度,避免动作粗暴,造成肢体骨折、扭伤等意外。
3.约束患者的护理要点(1)约束患者应安置在重症病室,实行一级护理,加强巡视,防止受其他患者袭击、伤害或挣脱约束带发生意外。
(2)约束肢体应始终处于功能位置,松紧适宜;避免双上肢呈“倒八字”姿势约束。
护士每15~30min遇视一次,每小时评估一次,每2h松解活动肢体一次,更换体位做好约束相关记录。
(3)患者人睡后要解除约束,如病情需要持续约束者,应减少约束部位,调节约束长度至患者可翻身的余地。
(4)持续约束时间,白天不超过4h,夜间不超过12h。
超过时间需由医生重新评估,再开医嘱。
(5)约束期间,做好生活护理(喂水、喂饭、协助排便、料理个人卫生等),保持床铺清洁干燥,防止压疮发生。
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
(6)患者情绪稳定后,应及时与医生联系进行评估,解除约束,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6-11-21T15:00:19.07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4期作者:卿凤唐
[导读] 加强对患者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保护性约束的质量,并减少精神科患者的冲动行为。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 610036
【摘要】目的:通过对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的分析,来提高对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有效性。
方法: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测评结果分为对照组(55例)和实验组(45例),两组患者给予了系统性的护理干预,一段时间后对两组患者的冲动行为及激惹因子评分进行记录和对比。
结果:实验组冲动行为例数和激惹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强对患者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保护性约束的质量,并减少精神科患者的冲动行为。
【关键词】精神科;冲动行为;保护性约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4-200-01
就针对于精神科患者来说,其往往会因为受到妄想、幻听、敌对等各种病态思维的影响与支配作用,而导致其出现冲动行为。
因此,怎样才能做好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患者的护理,在保证患者安全及舒适的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每位精神科护士都要重视的问题。
本文就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来针对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进行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激惹因子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分为对照组(55例)和实验组(45例),其中女性50例,男性60例。
患者的年龄18~60岁,中位年龄37.7岁。
被冲动行为干预保护性约束在床时间<24小时162例,≥24小时32例。
1.2 方法
1.2.1 保护性约束前护理
患者一旦出现不能自己控制的情绪进而行为,医生已下医嘱给予冲动行为干预治疗时(医嘱分为书面医嘱及口头医嘱,口头医嘱必须在治疗执行后3小时内补充书面医嘱),护士工作的重点是评估、解释及沟通。
①了解病史掌握患者的主要情况,即知道患者的姓名、诊断、主要精神症状、主要治疗及护理问题、有无冲动行为。
干预治疗的禁忌证,如骨质疏松等[1]。
②评估患者配合程度。
询问家属或能够沟通的患者,了解近日患者有无外伤或皮肤破损。
接触患者时,态度亲切、耐心,语言温和、友善,说明需暂时约束其行为的原因和必要性,尽量消除患者对工作人员的敌意。
尽可能在约束前先检查患者约束部位的皮肤,做到心中有数。
③控制现场环境。
避免病室混乱、拥挤,将患者与其他患者隔离。
如对刚入院患者,因其拒绝住院治疗而需冲动行为干预治疗时,尤应重视与家属的解释和沟通,可请医生与护士一同向家属说明情况,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如家属有异议或家属间意见不统一时,即使医生已下医嘱,也需立即汇报医生处理,切勿盲目执行,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1.2.2 保护性约束中的护理
①评估及记录。
如患者已在多人协助下被保护性约束上床后,首先进行安全检查,取下发夹等不需要的饰品及危险品。
如有首饰等贵重物品,最好在护士协助下请家属自行取下带走。
如无家属在场,必须在两名工作人员取下清点后交给护士长保存。
护士需再次评估患者的皮肤,重点是双侧腋下、手腕、足踝部等保护带加压部位,双侧耳廓、手肘、足跟及骶尾部等长时间卧床易受压部位。
根据评估结果、病情确定使用保护带的部位、根数及安放衬垫的部位。
制定翻身、活动肢体的计划,必要时填写翻身卡。
及时建立约束患者巡视记录单,详细书写护理记录[2]。
②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将患者保护性约束于重症室床上,未约束患者不能进入该房间,以免发生伤害或被伤害意外。
改善病室环境,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流通、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
给予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患者,床边应有工作人员专人看护;照料好患者的日常生活,协助患者大小便,保持床铺柔软、平整、整洁、干燥;经常更换体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和臂丛神经麻痹的发生。
1.2.3 保护性约束后护理
如病情稳定,医嘱予停止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患者,在做好解释工作后为患者解除保护带。
解除约束时,应再次检查患者的皮肤,做好相应的护理记录。
密切观察刚停冲动行为干预治疗患者的病情,进行健康教育,如告诉患者发脾气和砸物品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如感到极为愤怒或伤心时,可用转移注意力或向家人、工作人员倾诉等方法发泄,不要采取过激行为。
保护性约束是一项暂时性的治疗方法,一般每次不宜超过24小时。
否则,皮肤压疮等并发症、患者及家属的不满情绪均会明显增加[3]。
然而,已保护性约束24小时,但患者情绪仍未控制,很可能解除约束后仍会出现冲动行为、伤人或伤己,如遇此种情况,护士一定要请负责医生一同向家属解释和沟通,耐心说明仍需保护的原因,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一旦发现保护性约束时间已超过24小时,护士应与医生沟通,根据患者的病情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如患者见到家人时较安静,可在家属探视时暂时解除约束,等家属离开时再给予保护性约束;在患者使用镇静药物入睡后,暂时解除约束,醒来后再给予保护性约束。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
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冲动行为例数和激惹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保护性约束是冲动行为干预治疗多种方法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常用的。
它是保证患者自身及他人的安全、常规治疗的正常执行、维护良好住院环境等极为重要的治疗措施。
但若护理不到位、沟通不到位,就有可能起反作用,甚至导致治疗不能进行或医疗纠纷的发生。
护
理人员应掌握专科护理技巧和护理知识,为患者实施切实、有效的护理。
此外,在治疗前后做好解释工作,充分体现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用热情、周到的服务,取得家属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总而言之,在精神科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冲动行为进行合理的预测,然后为患者提供系统性的临床护理干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还能预防和降低冲动行为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丽萍. 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的护理[J]. 中国民康医学,2013,12:96+124.
[2]袁颖,张广亚,杜向东,陈彦方. 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干预[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5,06:424-425.
[3]殷学涛,许静翔,周玉来. 精神障碍患者冲动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 武警医学,2015,04:41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