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美学
中式大片的美学探究与思考——以电影《影》为例

中式大片的美学探究与思考——以电影《影》为例《影》是由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古装武侠片,上映后广受好评。
影片不仅讲述了一个关于权谋与爱情的故事,更是展现了中式大片的独特美学风格。
通过对《影》这部电影的美学探究与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式大片这一电影类型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从影片的视觉表现上来看,《影》充满了中国传统美学元素。
在画面色调上,导演采用了古典的黑白色调,让整部影片看起来更加古朴、典雅。
同时,影片中大量运用了传统中国风格的服饰、建筑和道具,如清代宫廷服饰、古代宫殿、汉唐风格的家具等,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和魅力。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表现,使观众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中国,感受到了独特的历史气息。
其次,影片的动作场面和戏剧性表现也是中式大片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艺谋擅长创作夸张、激烈的动作场面,将中国武术的精髓融入到电影中,展现出华夏民族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风貌。
特别是在打斗场面中,影片采用了慢镜头和快剪辑的手法,让戏剧性更加突出,视觉效果更加震撼。
这种对武术的精湛表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彰显了中国功夫电影的魅力和影响力。
此外,《影》这部电影还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上做出了很多创新。
影片通过双重身份的设定,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复杂情感,令人陷入思考和沉思。
与此同时,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也值得一提,她们不仅展现了女性的柔美和娇媚,更是在权谋和复仇中展现了果断和勇敢,成为了故事的关键角色。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描绘和对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使影片更加富有内涵和情感。
总的来说,通过对电影《影》的美学探究与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中式大片这一电影类型的独特魅力。
影片在视觉表现、动作场面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在全球化的影视市场中,中式大片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表现形式,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希望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更多这样的优秀作品,让中式大片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
电影以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族和生存的故事。
从电影美学文化的角度来看,《红高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色彩运用:电影中大量运用了红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红色代表了热情、生命和爱情,黄色则代表了土地、丰收和希望。
这些颜色的运用不仅营造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
2. 视觉风格:电影采用了大量的特写和远景镜头,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的视觉效果。
同时,电影中也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红高粱地、酿酒坊等,这些象征手法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也为电影增添了一些文化内涵。
3. 音乐运用:电影中运用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元素,如民间戏曲、唢呐等,这些音乐元素不仅为电影增添了一些地方色彩,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4. 主题表达: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表达了对生命、爱情和家族的思考和探索。
同时,电影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封建礼教、贫富差距等。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和思考。
论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与建构

论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与建构论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与建构电影作为一种影像艺术形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和建构方式。
本文将从叙事手法、影像表达、人物塑造和意境表达四个方面,探讨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与建构。
首先,中国电影在叙事手法上注重情感表达和内在思想的展示。
相较于西方电影注重线性叙事和剧情冲突的发展,中国电影更加注重对人物情感的刻画和情节的渲染。
在中国电影中,对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的描写尤为重要。
例如,在《活着》这部电影中,通过对一个农民命运的追逐,深刻展现了生活的苦难与对爱和亲情的追求,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其次,中国电影注重影像表达,通过摄影、美术设计等手段为电影赋予独特的美感。
中国文化强调“意境”,追求虚实结合、质朴而又富有内涵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电影中,常常能够看到那些富有象征意义的影像元素,比如用雾气弥漫、水槛倒映、山水交融等手法,将情感和意境融入影像之中。
这些虚实相生、意象丰富的影像语言,使中国电影在视觉上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第三,中国电影人物塑造注重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的展示。
中国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徒关系等社会纽带,这种关系也常常是中国电影中人物命运和情感的核心所在。
通过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展示,中国电影表达了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
例如,在《红高粱》这部电影中,男主角的命运与他所处的家族、乡村以及整个社会的关系紧密相连,展现了独裁时代下人性的曲折与困境。
最后,中国电影通过意境表达追求对人生哲理和情感世界的思考。
中国文化渊源悠久,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也一直是中国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
中国电影注重意境的营造,在情节之外,通过影像的美感和诗意的表达,探寻人生的意义和内涵。
例如,《卧虎藏龙》这部电影通过武侠的世界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使观众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境界。
综上所述,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与建构可以总结为叙事手法注重情感和内在思想的展示、影像表达追求虚实结合和意境的塑造、人物塑造注重传统价值观念的展示、意境表达追求对人生哲理和情感世界的思考。
中国电影美学.ppt

• 在20 世纪20 年代,美国普通影片的成本为 15一20 万美元左右,而一部国产影片的投 入成本仅为国币5000 一2 万元,但是,早 期中国电影人却不畏艰难,努力通过对民 间大众中广为流传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挖 掘富有娱乐价值的故事题材,找到与境外 电影相抗衡的文化资源,并最终在世界电 影的谱系中,从无到有地创造出中国商业 电影的历史。
• 其次,《 定军山》 等影片中的演员如谭鑫培、俞 菊笙、朱文英等,都是当时京剧名角,可以说是 当之无愧的大众明星。众所周知,好莱坞商业电 影的一个重要成功因素,就在于其极力推广的明 星制,安·佛瑞德博格曾经直言不讳地认为:“电 影明星就是一种体现形象系统、带有交换价值的 特殊人类商品。”因此,《 定军山》 等影片的问
•
中国电影美学
• 中国电影商业美学概述
• 电影是一种审美文化的商品,电影的消费 则是一种审美文化的消费。因此,从文化 消费的视野来看,百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史, 恰恰就是对电影的商业美学的确认、漠视 和重新建构的历史。
• 一、大众市民的娱乐时尚
• 从文化消费的角度上看,《 定军山》 等影片的成 功,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首先,《 定军山》 等并非像卢米埃尔的《 墙》 、《 工厂的大门》 、 《 水浇园丁》 那样聚焦于现实的社会生活,而是 记录当时中国最深入人心的娱乐艺术京剧,这些 影片多选取该剧中武打或舞蹈动作等富于视觉冲 击力的片段,从而表明中国电影自诞生之日开始, 就十分注重其内在娱乐价值。
痕迹。此后,以包天笑、周瘦鹃等为代表 的“鸳鸯蝴蝶派”开始从文坛转向电影制 作,更是强化了现实题材电影的言情叙事 模式。
பைடு நூலகம்
• 早期民族电影虽然侧重于历史题材,但并没有忽 略对现实题材的表现和挖掘。1913 年,由郑正秋 编剧、郑正秋、张石川联合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故 事短片《 难夫难妻》 (4 本), 《 阎瑞生》 , 《 海誓》 (6 本), 《 红粉骸骼》 (14 本), 这些现实题材的影片,大抵为大众所津津乐道的 青年男女言情模式。即使是以喜剧的风格调侃讽 喻父母包办婚姻体制的《 难夫难妻》 ,其另外一 个片名为《 洞房花烛》 ,也不难看出其鲜明的娱 乐化的商业痕迹。此后,以包天笑、周瘦鹃等为 代表的“鸳鸯蝴蝶派”开始从文坛转向电影制作, 更是强化了现实题材电影的言情叙事模式。
老电影中的经典美学中国影像艺术的精髓

老电影中的经典美学中国影像艺术的精髓老电影中的经典美学:中国影像艺术的精髓近年来,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和影片风格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顾余音绕梁的老电影,并对其中展现出的经典美学产生兴趣。
作为中国影像艺术的精髓,老电影不仅在当时的创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仍然具有永恒的魅力。
本文将从故事叙事、摄影美学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探讨老电影中的经典美学,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影像艺术的精髓。
一、故事叙事:情节的独特安排老电影的故事叙事往往以线性的方式呈现,故事情节通常是按照自然的时间顺序展开。
与现代电影的剪辑手法和复杂的时间线相比,老电影在叙事上更加简约,注重通过情节的独特安排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例如,中国导演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通过穿插在历史变迁中的人物命运,展现了一段凄美而感人的故事。
这种情节的独特安排使得观众在影片中不仅仅是经历一段故事情节,更是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深意与哲理。
二、摄影美学:画面的精致构图老电影的摄影美学是中国影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里,导演和摄影师们通过精心的构图和光影处理,创造出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画面。
例如,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作品《红高粱》中,通过运用红色和黑色的对比,表达了生死与传承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这种精细构图的手法可以让观众在欣赏电影时感受到更为深刻的情感和视觉冲击。
三、艺术表现手法: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老电影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往往注重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以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例如,导演陈导正的电影作品《霸王别姬》,通过精致的舞台设计、华丽的服装以及演员的精湛表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华丽、绚丽而又充满忧伤的戏剧世界。
通过对音乐、舞台和剧情的精心组合,观众可以在电影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综上所述,老电影中的经典美学体现了中国影像艺术的精髓。
通过故事叙事的独特安排、摄影美学的精致构图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的完美结合,老电影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艺术享受。
探析《影》的东方叙事美学

探析《影》的东方叙事美学《影》是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影片,该影片在2018年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影片中的东方叙事美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现了张艺谋独特的导演风格。
一、空间美学:强调空间的流动性和动态性《影》的每个场景都十分精致,充满了富有东方古风的美感。
影片使用了大量的黑白空镜头,其空间美学的特点是强调了空间的流动性和动态性。
电影中建筑物、衣服、道具等元素都强调流动感与柔和之美,恰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自由流畅之美。
在中国传统叙事艺术中,空间被视为一个流动和有机的整体。
张艺谋通过深入挖掘空间的特性,将其转变为一个基于演员表演和场景动态变化的舞台,从而使电影更富有韵律感。
影片中武士道场的士兵匍匐而行,似乎在追求空间的节奏性和流畅感,这体现了张艺谋对空间美学的深度理解和运用。
二、人物美学:借鉴传统美学禅学思想在《影》中,人物形象非常精致。
主要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敛、含蓄和婉约的风格。
张艺谋在人物造型方面借鉴了传统美学禅学思想,将各种传统元素融入其中,从服装和化妆到动作和表演,将这些元素无可厚非地融合起来,表现出一种东方的美感。
人物形象还反映了中国古代优雅舞蹈的美感。
影片中的顾准,嬉笑窃道,飘逸、柔和,整个人形象饱含中国古典女性的柔美之美,像一只薄纱轻轻飘荡,恍若不是凡人。
这种优美的表演方式,不仅相信更多的人物角色在影片中展现出来,而且把电影表现与传统文化的链接恰到好处。
三、符号美学:巧妙运用东方文化符号《影》巧妙地采用了中国文化符号,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叙事美学中的重要元素。
其中包括了典型的帝王八卦和九宫格等元素,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符号和词汇,不仅起到了象征意义,而且赋予了电影更多东方古典文化的神秘感和思辨性。
例如:《影》中用九宫格的图案做了非常多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四百九十年变节六势,而这六势又叫‘六仪式’。
其中的指令是基于皇帝已知的八卦,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卦哲学息息相关。
21世纪以来中国魔幻电影的美学风格研究

21世纪以来中国魔幻电影的美学风格研究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许多优秀的魔幻电影作品相继问世。
这些电影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让人们对中国的电影美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色彩运用等方面,探讨21世纪以来中国魔幻电影的美学风格。
一、叙事结构
中国魔幻电影的叙事结构具有很强的幻想性和想象力。
相比于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结构,魔幻电影更强调情节上的跳跃和变幻,呈现出更为神奇、荒诞和梦幻的效果。
例如,《无双》这部电影在叙事上采用了反转的手法,将影片前半段和后半段的剧情反转,让观众感受到戏剧化的冲击,也是最终揭露剧情真相的重要元素。
《大鱼海棠》则采用了双重叙事的方式,通过回忆和诉说的方式一步步揭露故事的真相,为电影增加了趣味性和层次感。
二、色彩运用
魔幻电影中色彩的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使电影形成独特的画面风格和视觉效果。
中国魔幻电影在色彩运用上更强调个性化和主题性。
例如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电影采用了大量的黑白色调和金色调,创造出一个浓郁的怪奇风格,强调了电影中黑色幽默
的元素,既表现了其幽默的特质,也增加了电影的视觉吸引力。
《小猪佩奇过大年》则采用了喜庆、明亮的彩色调,让电影呈现出欢乐、温馨的氛围,也是贴合电影主题的一种表现方式。
总之,中国魔幻电影在叙事结构和色彩运用上极具人性化和主题性,使电影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也是中国电影美学风格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2024年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及其文化探源》范文

《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及其文化探源》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动画电影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产动画电影开始注重传统美学风格的运用。
这种传统美学风格不仅让动画电影在视觉上更加美观,同时也传递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及其文化探源。
二、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1. 画面风格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在画面上表现为细腻、唯美、富有诗意。
画面色彩丰富,注重运用传统色彩的搭配,如红、黄、蓝、绿等色彩的交织运用,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同时,画面构图也讲究对称、平衡、留白等传统美学原则,使得画面更加和谐统一。
2. 角色设计国产动画电影的角色设计也体现了传统美学风格。
角色形象通常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如古代人物、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角色形象。
3. 音乐与音效音乐与音效是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通常采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如古筝、琵琶、二胡等,配合画面和情节,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感。
音效方面,注重环境音的细节处理,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
三、文化探源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源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平衡、自然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动画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等也为动画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例如,许多动画电影以中国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为背景,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法,将这些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四、案例分析以《大鱼海棠》为例,该片在画面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风格,色彩丰富且富有诗意。
角色设计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为背景,通过夸张的造型和细腻的线条勾勒出独特的形象。
音乐方面,采用了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配乐,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感。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大鱼海棠》独特的传统美学风格。
同时,该片也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亲情观和人生观等价值观,使得观众在欣赏美丽画面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次,《 定军山》 等影片中的演员如谭鑫培、俞 菊笙、朱文英等,都是当时京剧名角,可以说是 当之无愧的大众明星。众所周知,好莱坞商业电 影的一个重要成功因素,就在于其极力推广的明 星制,安·佛瑞德博格曾经直言不讳地认为:“电 影明星就是一种体现形象系统、带有交换价值的 特殊人类商品。”因此,《 定军山》 等影片的问 世,实质上在无意间开了中国电影“明星制”先 河,标志着中国电影娱乐化、商业化的起源。正 是对基于电影娱乐性、商业性的认识,极大地激 发了人们的投资热情。
• 《 火烧红莲寺》 等影片的成功,无疑表明中国商业电影 制作业己趋于成熟。一方面,《 火烧红莲寺》 富于传奇 色彩,戏剧冲突强,悬念丛生,体现了中国电影己经开始 掌握商业电影的叙事技巧,注意通过影像奇观和戏剧张力 来激发和满足观众的观看欲望,进而诱发观众的消费热情; 另一方面,《 火烧红莲寺》 以及续集和各种模仿之作相 继问世,固然艺术水平参差不齐,但却表现中国电影开始 出现了最具商业特色的类型片制作,开拓出武侠片这一华 语电影中独有的一种类型片。当人们能够以一种娱乐的姿 态来欣赏这种历史题材电影的时候,它至少说明了,现代 的工业文明正在悄然改变了20 世纪中国大众的生活面貌。
• 新世纪李安执导的武侠片《 卧虎藏龙》 在世界获 得轰动性成功,无疑给予了因为《 摇啊摇,摇到 外婆桥》 、《 风月》 等商业之作失败而苦苦寻 找出路的张艺谋、陈凯歌以极大的启发,他们不 约而同地选择了最具东方文化特色的武侠片,作 为其商业之作的突破口,不惜重金地打造出《 英 雄》 、《 十面埋伏》 、《 无极》 、《 满城尽带 黄金甲》 等商业巨片。
• 这些现实题材的影片,大抵为大众所津津 乐道的青年男女言情模式。即使是以喜剧 的风格调侃讽喻父母包办婚姻体制的《 难 夫难妻》 ,其另外一个片名为《 洞房花 烛》 ,也不难看出其鲜明的娱乐化的商业 痕迹。此后,以包天笑、周瘦鹃等为代表 的“鸳鸯蝴蝶派”开始从文坛转向电影制 作,更是强化了现实题材电影的言情叙事 模式。
• 新中国成立之后,基本上照搬了苏联那种 计划经济下的电影经营管理模式,由国家 直接向电影制作企业下达行政指令性的计 划和规定性的指标,拍摄完成的电影由国 家实行“统购统销”和“供给式分配”, 从而在体制上彻底清除了好莱坞商业娱乐 模式存在的土壤。
• 尖锐的政治评价和严峻的财经形势,使得民营电 影的生产经营、发行运作、物资供应等许多环节 都不堪重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民营电影的国 有化改造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所在。但是,民营厂 的消亡对整个中国电影而言,却绝不仅仅只是少 了几家制片厂的问题。中国电影因此在很长的时 间内丧失了题材的多样性和艺术形象的丰富性, 丧失了关于“市场”的理念以及与之相关的一整 套运营机制、管理手段、创作意识和作品形态。 中国的商业电影,也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绝迹 于中国大陆内地。
• 1937 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电 影的生产也由此而出现了大后方抗战电影、 租界区商业电影、沦陷区日伪电影等诸多 格局。由于国难当头,租界拍摄的题材受 到严格的限制,正面表现抗日镜头全部被 删减,再加上“孤岛”的电影观众,有一 大批都是从江南沦陷区的中小城市逃到 “孤岛”来做寓公的大中地主及其家属, 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嗜好,客观上决定了 “孤岛”时期“古装戏”等商业电影再度 流行。
•
中国电影美学
•
中国电影商业美学概述
• 电影是一种审美文化的商品,电影的消费 则是一种审美文化的消费。因此,从文化 消费的视野来看,百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史, 恰恰就是对电影的商业美学的确认、漠视 和重新建构的历史。
• 一、大众市民的娱乐时尚 • 从文化消费的角度上看,《 定军山》 等影片的成 功,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首先,《 定军山》 等并非像卢米埃尔的《 墙》 、《 工厂的大门》 、 《 水浇园丁》 那样聚焦于现实的社会生活,而是 记录当时中国最深入人心的娱乐艺术京剧,这些 影片多选取该剧中武打或舞蹈动作等富于视觉冲 击力的片段,从而表明中国电影自诞生之日开始, 就十分注重其内在娱乐价值。
• 20 年代上Biblioteka 的各类影戏学校有17 所之多, 诸如明星影戏学校、中华电影学校、远东 电影学校等影戏学校,虽然规模大小不一, 教学质量也有高低,但却培养了胡蝶、张 织云等一代电影影星,从而为中国商业电 影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二、寓教于乐的启蒙工具 • 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相继惨败,使得中国知识分子 对民族存亡的反思不得不从“船坚炮利”的物质文明到 “商估国会”的社会经济制度,过渡到对思想文化观念的 深刻反省,而严复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巨大刺激下着手 翻译的《 天演论》 ,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更是 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思想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围绕着 民族救亡的启蒙运动,成为20 世纪中国的文化主题。 因此,早期中国电影人的电影创作,都或多或少包含着 在世界电影谱系中重构民族影像的启蒙意义。
• 1987 年左右开始的中国电影转型,则侧重于突破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而开始被推向市场,《 最 后的疯狂》 、《 闪电行动》 、《 黄河大侠》 等 娱乐片开始在电影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国家电 影局负责人曾先后在不同场合表态“不要反对生 产娱乐片,相反要提倡拍一些高水平的娱乐 片。”“1987 年娱乐片的创作成绩表明,娱乐片 完全能够进入较高的审美层次,并具有独特的文 化价值。”电影的娱乐性在新中国电影中第一次 获得了合法性位置,中国电影开始着手建构自己 的产业属性。
• 1994 年初,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召开全国电影放映发行 工作会议,提出各电影企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则, 根据制片、发行、放映一条龙,影、视、录、视盘一体化 原则,进行优化联合和组合,并提出要引进10 部“基本 放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基本表现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 就的影片”。一批好莱坞等海外大片以分账的形式进入中 国内地影院,它不仅推动了中国电影院线制的出台,直接 促使影院环境、设备的升级、服务质量的优化;更重要的 是,它让中国电影界在事实面前熟悉了新的电影制作发行 模式,充分认识到电影的娱乐功能和所蕴含的巨大商机。
• 在左翼电影工作者的积极倡导示范下,从 20 世纪30 年代开始涌现出如《 三个摩登 女性》 、《 上海24 小时》 、《 渔光曲》 、 《 神女》 、《 十字街头》 、《 马路天 使》 、《 夜半歌声》 等“新生电影”优秀 之作,注意引入了“阶级”和“民族”的 启蒙理念,将电影的启蒙性和娱乐性相结 合,在具有较为先进的思想性的同时,同 样包含着较好的娱乐元素。
• 早期民族电影虽然侧重于历史题材,但并没有忽 略对现实题材的表现和挖掘。1913 年,由郑正秋 编剧、郑正秋、张石川联合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故 事短片《 难夫难妻》 (4 本), 《 阎瑞生》 , 《 海誓》 (6 本), 《 红粉骸骼》 (14 本), 这些现实题材的影片,大抵为大众所津津乐道的 青年男女言情模式。即使是以喜剧的风格调侃讽 喻父母包办婚姻体制的《 难夫难妻》 ,其另外一 个片名为《 洞房花烛》 ,也不难看出其鲜明的娱 乐化的商业痕迹。此后,以包天笑、周瘦鹃等为 代表的“鸳鸯蝴蝶派”开始从文坛转向电影制作, 更是强化了现实题材电影的言情叙事模式。
• 就电影这一舶来品而言,虽然自引入中国后就一 直没有中断其本土化的历程,但是,在国土与文 化双重保卫战的背景下,电影的民族化就具有抵 御外侮这样一种特殊的含义。1939 年卜万苍在总 结他导演的影片((木兰从军》 时就强调指出: “我们要创造出一种‘中国型’的电影,在目前 为止,中国的电影还没有创造出一种‘型’来。 我们不能一味学人家,而且学人家的电影,在中 国是没有前途的。‘中国型’的电影在《 木兰从 军》 里差不多有了百分之二十的初步成就。”
• 1947 年由蔡楚生、郑君里编导的《 一江春水向东流》 , 将个人爱情、理想、家庭等置于大动荡年代来叙述,一方 面因袭了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郑正秋《 孤儿救祖记》 东方 伦理苦情商业电影的叙述策略;另一面又注意赋予传统东 方伦理苦情戏所没有的民族和阶级意识,以一个家庭悲欢 离合亲情恩怨的伦理故事反映大时代变迁,将个人命运与 时代命运相结合,从而取得了历史内容伦理化的巨大感染 力,轰动了当时的中国影坛,1947 年10 月至1948 年1 月 在上海连续上映3 个月,观众多达712 , 874 人次,一举 成为当时以家庭伦理剧电影样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标本,成 为战后中国电影启蒙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 1928 年,明星影片公司推出的由郑正秋编 剧、张石川导演的《 火烧红莲寺》 , “论 其情节,虽近荒唐,然摄制上之千变万化, 实较其他影片尤为繁复。似此奇特之技术, 贡献于国产电影界者匪鲜”。公映时“远 近轰动”, 创造了民族电影的票房纪录,明 星影片公司也因此扭亏为盈,由1927 年亏 损近2 万元,转为1928 年盈余近5 万元。
• 一般认为,自1987 年以后,娱乐商业电影 大潮开始席卷中国,1988 年娱乐片己达到 整个影片产量的60 % , 1989 年更是高达75 %… … 电影的商业属性开始愈来愈为人们 所认识,这突出表现在主旋律影片也开始 注意在叙事、制作和营销等诸多方面,吸 收和借鉴商业电影的运作模式,自觉用商 业类型片的叙事技巧来包装“民族记忆” 和“革命记忆”。
• 与此同时,诸如《 小花》 、《 小街》 、 《 伤逝》 、《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 《 知音》 等电影的先后问世,新时期中国 电影如实地记录下了个体爱情从遗忘到苏 醒的全过程,它们关注着一度被历史湮埋 的爱情,呼唤着现实生活的人性觉醒,激 活了电影潜在的娱乐元素和商业元素,中 国电影在艺术形态和价值判断上发生了革 命性的突围与变革。
•
中国电影的这种面向市场的转型,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 一方面,自从1980 年开始,中国电影的观众人数开始逐 年下滑,国产电影创作形势相当严峻。1987 年11月,上 海电影制片厂等国内几家制片厂的负责人在《 文汇报》 发表文章,强烈要求加快和深化电影体制改革。另一方面,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电影逐步被纳入到全球化的语 境之中,国外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开始以合法或非法 的方式涌入中国市场,中国电影只有适应市场竞争,才能 够在全球化的电影市场中,保持其市场的份额与文化主权; 否则,中国电影就将可能退出市场竞争,在失去市场的同 时失去文化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