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类型电影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浅析武侠电影的艺术特色

浅析武侠电影的艺术特色

浅析武侠电影的艺术特色巢琦 14策划摘要:中国武侠电影源于中国的武术文化,并且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思想相融合。

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电影类型样式,武侠电影将中国的武侠文化推向了世界,这其中,武侠电影所体现的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含义功不可没。

关键词:武侠电影文化背景文化内容武侠电影对中国人而言,就如同超级英雄对美国人,都代表了一种地域文化的特色。

而中国武侠电影更是把这种地域文化特色发挥到了极致。

一、与学派思想的结合武侠电影所宣扬的武侠文化以各式侠客为主角,神乎其神的武术技巧为特点,刻画宣扬侠客精神①。

而武侠文化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不断革新,不断地与学派思想相结合。

各个学派的思想核心为武侠文化提供了思想道义上的指导。

电影《太极张三丰》就是一部融入了道家文化的武侠电影,同时也是一部经典的香港武侠电影。

电影中的“球,浑然圆通”“水,遇强则强”“不倒翁,镇定自若!”向人们传递着道家文化“以阴阳相抱、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思想②。

而李安的《卧虎藏龙》中,周润发与章章子怡的对手戏的台词也无不体现着深厚的道家文化思想。

而这种大道无言,天人合一正是侠客们所追求的,也是道家武侠电影的想让观众们感受到的。

二、武侠的中国美景①百度百科.武侠(武侠文化)[EB/OL]. /subview/14947/5044383.htm#1, 2016–10–17/2016–12–27.②槡独摇.武侠片与中国传统文化[EB/OL]./view/c144b6c7da38376baf1fae35.html?re=view, 2013–04–15/2016–12–27.不得不说,中国的武侠电影都是和美景相融合的。

辽阔的大漠、陡峭的崖壁、柔美的江南水乡、葱郁隐逸的森林,这些大自然的苍茫、艰险、秀美与空旷的意境之美都通过电影体现出来。

张纪中版的《天龙八部》就表现了九寨沟的旖旎风光,《新龙门客栈》更是表现了西北大漠的粗犷苍茫,还有《英雄》的山林的空旷等等,中国的武侠电影光是大自然的壮丽山河就对观众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更何况还与侠客的武打场景相结合,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更是让人折服③。

中式大片的美学探究与思考——以电影《影》为例

中式大片的美学探究与思考——以电影《影》为例

中式大片的美学探究与思考——以电影《影》为例《影》是由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古装武侠片,上映后广受好评。

影片不仅讲述了一个关于权谋与爱情的故事,更是展现了中式大片的独特美学风格。

通过对《影》这部电影的美学探究与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式大片这一电影类型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从影片的视觉表现上来看,《影》充满了中国传统美学元素。

在画面色调上,导演采用了古典的黑白色调,让整部影片看起来更加古朴、典雅。

同时,影片中大量运用了传统中国风格的服饰、建筑和道具,如清代宫廷服饰、古代宫殿、汉唐风格的家具等,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和魅力。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表现,使观众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中国,感受到了独特的历史气息。

其次,影片的动作场面和戏剧性表现也是中式大片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艺谋擅长创作夸张、激烈的动作场面,将中国武术的精髓融入到电影中,展现出华夏民族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风貌。

特别是在打斗场面中,影片采用了慢镜头和快剪辑的手法,让戏剧性更加突出,视觉效果更加震撼。

这种对武术的精湛表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彰显了中国功夫电影的魅力和影响力。

此外,《影》这部电影还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上做出了很多创新。

影片通过双重身份的设定,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复杂情感,令人陷入思考和沉思。

与此同时,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也值得一提,她们不仅展现了女性的柔美和娇媚,更是在权谋和复仇中展现了果断和勇敢,成为了故事的关键角色。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描绘和对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使影片更加富有内涵和情感。

总的来说,通过对电影《影》的美学探究与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中式大片这一电影类型的独特魅力。

影片在视觉表现、动作场面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在全球化的影视市场中,中式大片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表现形式,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希望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更多这样的优秀作品,让中式大片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中国电影艺术

中国电影艺术

中国电影艺术中国电影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自早期的默片时代到现在的数字化时代,中国电影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革,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电影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当时的电影产业主要以好莱坞式的商业电影为主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电影逐渐发展起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在上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了一段黄金时代,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导演和演员,如赵丹、陈河生等人。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以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和批判社会现象为主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196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中国社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

电影产业受到剧烈的冲击,许多才华横溢的人才被迫离开电影界。

然而,这个时期也孕育出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优秀电影作品,如《红色娘子军》和《林则徐》等。

这些作品以英勇的革命斗士和追求自由的个人为主角,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独立和自由的追求。

70年代和8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复兴时期,中国影视制片厂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起步。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以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为题材,以揭露社会问题和探索人性为核心。

代表作品包括张艺谋的《红高粱》和陈凯歌的《黄土地》。

这段时期的中国电影作品不仅在国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电影开始面向国际市场,与国外制片公司合作拍摄大片,如《大话西游》和《英雄》等。

同时,中国电影也开始关注个人和家庭的情感关系,如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和冯小刚的《手机》。

这些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细腻描绘和对人性的独到洞察,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电影进一步走向了国际舞台。

中国导演冯小刚凭借《一九四二》等作品获得了国际奖项的认可,中国演员成龙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也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创造了许多票房纪录。

中国电影艺术审美鉴赏

中国电影艺术审美鉴赏

中国电影艺术审美鉴赏聊起中国电影艺术审美鉴赏,这事儿可真够带劲的,就像咱们平日里品一壶好茶,或者是尝一道美味佳肴,那叫一个回味无穷,心里头美滋滋的。

电影,它不光是个娱乐玩意儿,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一种情感的传递,让人在光影交错间,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体会到艺术的无穷魅力。

咱们中国电影,那可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

从早期的黑白片到如今的3D、IMAX,技术的发展让电影的画面越来越逼真,但最打动人心的,还是那些藏在故事里的情感。

比如说《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哎呀,那简直就是一部情感大戏,讲的是两个京剧演员的爱恨情仇,看得人是又哭又笑,心里头那个五味杂陈啊。

张国荣演的那个角色,简直就是活灵活现,把一个男人的柔情和刚毅都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部电影,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更是在讲述一个时代的变迁,一种文化的传承。

再聊聊那些武侠片,哎呀,那可是咱们中国电影的独门绝技。

飞檐走壁,刀光剑影,看得人是热血沸腾,恨不得自己也上去比划两下。

像《笑傲江湖》系列,那打斗场面,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

而且啊,这些武侠片里头的情感纠葛,那也是相当复杂,爱恨交织,让人看得是欲罢不能。

这些电影啊,它们不仅仅是在展示武术的魅力,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一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当然啦,咱们中国电影也不乏那些轻松幽默的作品。

喜剧片,那可是咱们中国人的拿手好戏。

像《夏洛特烦恼》这样的电影,它用幽默诙谐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男人在穿越回过去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选择的故事。

这部电影啊,它让人在笑声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真是让人受益匪浅。

除了这些啊,咱们中国电影还有很多值得一提的佳作。

像那些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它们用镜头捕捉生活的点滴,用故事揭示社会的真相。

这些电影啊,它们让人在观影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享受艺术的魅力,更是在接受一种教育,一种对社会的深刻认识。

总的来说啊,咱们中国电影艺术审美鉴赏这事儿,那真是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

每一部电影,都是一部情感的史诗,都是一段人生的写照。

浅析国产动画电影的造型特征

浅析国产动画电影的造型特征

浅析国产动画电影的造型特征近年来,中国的动画电影产业经历了迅速发展的几年,在国产动画电影中,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造型特征。

这些造型特征是由中国文化、历史背景以及动画制作技术的发展所决定的,本文将对国产动画电影的造型特征进行浅析。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国产动画电影在造型上更注重中国传统元素的表现。

国产动画电影中常常出现的中国古代宫殿、庭院,以及袍袖飘动的武士等等。

这些元素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也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展示中国的传统艺术和价值观。

国产动画电影通常在角色设定上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主要角色外,国产动画电影还会塑造一些看似次要但个性鲜明的角色,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有趣。

这些角色往往有各种各样的外貌特征,比如大眼睛、长耳朵、圆胖身材等等,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这些角色的设计也反映了中国动画电影制作技术的提升,成为国产动画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标志之一。

国产动画电影的造型上也追求更加真实、细腻和细节化。

通过进一步改进动画制作技术,国产动画电影在角色的面部表情、动作和细节上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能力。

这些细节的呈现使得角色更加生动,更加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国产动画电影的造型特征也受到国际动画电影的影响。

随着中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国产动画电影已经开始引入国际化的元素和风格,使得国产动画电影更加具有全球视野和观众的吸引力。

一些国产动画电影借鉴了日本动画电影的风格,采用了更加夸张的角色表现和背景设计等。

这种国际化的影响使得国产动画电影的造型特征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国产动画电影的造型特征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角色设定的丰富多样、真实细腻的呈现以及国际化的影响所决定的。

随着中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相信国产动画电影的造型特征将会进一步丰富和多样化,将更加好看和精彩的作品呈现给观众。

论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与建构

论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与建构

论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与建构论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与建构电影作为一种影像艺术形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和建构方式。

本文将从叙事手法、影像表达、人物塑造和意境表达四个方面,探讨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与建构。

首先,中国电影在叙事手法上注重情感表达和内在思想的展示。

相较于西方电影注重线性叙事和剧情冲突的发展,中国电影更加注重对人物情感的刻画和情节的渲染。

在中国电影中,对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的描写尤为重要。

例如,在《活着》这部电影中,通过对一个农民命运的追逐,深刻展现了生活的苦难与对爱和亲情的追求,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其次,中国电影注重影像表达,通过摄影、美术设计等手段为电影赋予独特的美感。

中国文化强调“意境”,追求虚实结合、质朴而又富有内涵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电影中,常常能够看到那些富有象征意义的影像元素,比如用雾气弥漫、水槛倒映、山水交融等手法,将情感和意境融入影像之中。

这些虚实相生、意象丰富的影像语言,使中国电影在视觉上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第三,中国电影人物塑造注重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的展示。

中国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徒关系等社会纽带,这种关系也常常是中国电影中人物命运和情感的核心所在。

通过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展示,中国电影表达了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

例如,在《红高粱》这部电影中,男主角的命运与他所处的家族、乡村以及整个社会的关系紧密相连,展现了独裁时代下人性的曲折与困境。

最后,中国电影通过意境表达追求对人生哲理和情感世界的思考。

中国文化渊源悠久,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也一直是中国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

中国电影注重意境的营造,在情节之外,通过影像的美感和诗意的表达,探寻人生的意义和内涵。

例如,《卧虎藏龙》这部电影通过武侠的世界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使观众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境界。

综上所述,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与建构可以总结为叙事手法注重情感和内在思想的展示、影像表达追求虚实结合和意境的塑造、人物塑造注重传统价值观念的展示、意境表达追求对人生哲理和情感世界的思考。

中国类型电影特点与发展趋势

中国类型电影特点与发展趋势

中国类型电影特点与进步趋势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息壮大和消费者口味的多样化,中国类型电影正在经历一次崭新的进步阶段。

中国类型电影的特点和进步趋势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奇特的文化基因。

起首,中国类型电影的特点之一是重视情感和人际干系的呈现。

中国文化重视人情味,重视家庭、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纽带。

因此,在中国类型电影中,屡屡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和感情冲突,强调家庭和社会中的人际干系。

这些电影剧情紧密盘绕着人物心里的冲突与转变展开,通过描绘角色的情感丰富性来引发观众的共鸣。

其次,中国类型电影重视叙述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类型电影中的故事背景屡屡选取中国历史、传统文化或当代社会现象等,以呈现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

这些故事既可以是历史传奇,如《红高粱》和《霸王别姬》,也可以是现实题材,如《煎饼侠》和《后来的我们》。

中国类型电影通过对中国故事的深度开掘和创新表达,为观众呈现奇特而又具有共鸣力的影像世界。

中国类型电影的进步趋势也在持续演变中。

起首,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的类型电影正逐渐崭露头角。

过去,中国电影在制作水平上与国际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但如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崛起,技术手段的不息提升为中国类型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中国类型电影在题材多样化的趋势下愈发丰富。

传统上,中国电影的类型主要集中在爱情、喜剧和武侠等几个突出的领域,但近年来,各种类型的电影纷纷涌现,如科幻、惊悚、犯罪等。

这种多样性不仅反映了中国观众对类型电影的需求日益增长,也为中国电影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和创作空间。

第三,中国电影市场重视国际化进步。

中国电影产业的迅速崛起已经吸引了全球的注意力,中国的类型电影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力。

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不息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作品被引进国际市场和海外观众喜爱。

为了迎合国际观众的需要,中国类型电影也在加大对全球视野和故事表达上的探究和开拓。

中国电影的艺术表达

中国电影的艺术表达

中国电影的艺术表达中国电影自问世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成为国际影坛的重要一员。

它凭借着独特的题材、深刻的故事和精湛的艺术表演,成功地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关注。

中国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其多样化的表达手法和文化内涵,成为推动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

一、文化特质与电影创作中国电影的艺术表达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电影在创作中融入了中国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文学艺术形式。

这使得中国电影与西方电影在艺术风格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电影将文化特质与现实题材相结合,探索着人性、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问题。

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讲述故事,更是通过电影镜头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情感。

二、艺术表达的题材多元化中国电影的题材多元化是其艺术表达中的重要特点。

它将中国的历史、现实以及社会问题融入到电影中,以不同的视角展现出丰富的生活图景。

一方面,中国电影通过历史题材的剧情,将观众带入到不同的时代背景,呈现出历史的底蕴与人性的曲折。

另一方面,现实题材的电影则忠实地呈现了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与现象,使观众在情感和思想上得到触动。

三、艺术表达的电影语言中国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了电影的美与真实。

电影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电影的镜头运用、剪辑技巧以及音乐等元素,使得中国电影的艺术表达更为丰富多样。

通过镜头的运动与角度的变换,中国电影能够将情感和思想直观地传递给观众。

剪辑技巧的运用使得故事更加紧凑有力,同时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配乐的选择与运用,能够进一步加强电影的情感表达与氛围营造。

四、艺术表达的国际影响中国电影的艺术表达逐渐获得了国际认可与影响。

中国电影通过其独有的审美与价值取向,引起了世界各地观众的兴趣。

在国际电影节中,中国电影作品屡次获得奖项与好评。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向国际观众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与独特之处。

同时,中国电影也通过与国际电影大师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开拓创新,提高电影的艺术表达水平,为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声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类型电影的艺术特色——以红色经典电影为例影视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吸取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并且把它们的精华细胞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并且使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启迪,体会电影故事带给我们的深刻意义。

电影的观众层次也非常广,不管什么年龄,什么学历,什么职业,人生经历,男女老少,都是电影的观众,所以电影所带来影响也就特别大。

红色电影来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些以真实历史事实为基础而创作的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和反特为主题的电影。

在观看这些红色电影时,仿佛我们又重新回到了那个年代,让我们重温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发展历程,让我们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对民族凝聚力和对党的先进性教育起着非常大的影响。

红色经典是指建国初期以革命故事为背景、反映革命英雄人物高尚情操的文学作品、剧目或影视作品。

红色经典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几乎运用了所有的媒介手段和艺术样式,包括电影、广播、戏剧、影视、绘画、音乐等等其中。

洋溢着浓厚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的红色经典电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文学评论家曾镇南先生曾经这样解释红色经典:“‘红色’是指流贯在作品血脉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思想风貌;‘经典’是指投注在艺术创作中的深厚功底,对丰富广阔的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地体验和表现。

在我国,对红色经典作品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认定标准,它是指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产生的大量反映时代、对人民群众有重要影响的一批电影、戏剧、电影等作品,代表作有《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红岩》、《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等。

这批经典作品的横空出世,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尤其是弥漫于作品中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于成长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在他们的血液中打上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深刻烙印。

”一、红色经典本身的通俗文学特质1.传奇式叙述红色经典作品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这类作品本身具有的通俗文学特质,这种文学特质在当今文化消费语境中依然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不难发现,传奇式叙述是很多红色经典作品共有的一种通俗文学特质,这也是这类作品能够吸引观众、经久不衰的一个内在原因。

在红色经典作品中,一般都讲述了带有传奇色彩的完整故事,塑造了传奇式人物形象,其中既有反映我军与敌人正面交锋的革命斗争故事,也有反映地下工作者波澜起伏的人生传奇,前者如《林海雪原》、《保卫延安》、《红日》等;后者如《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城春秋》、《青春之歌》等。

这些传奇式叙述作品不仅塑造了各种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形象,而且在作品市场化过程中通过媒介传播,使传奇式英雄人物及其精神更成为普通大众所追慕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

《林海雪原》讲述了一支解放军小分队深入东北林海雪原进行剿匪的曲折经历,他们克服了重重艰险,歼灭了多于自己数十倍的凶狠敌人,这个故事本身就带有令人神往的传奇色彩。

作品尤其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如神机妙算、胆识超人的年轻指导员少剑波,单枪匹马深入虎穴、大智大勇制服顽匪的杨子荣,武艺高强、能够纵跃几丈宽山涧的栾超家,以及各显神通的小分队战士等等,而作品中的蘑菇老人、棒槌公公等更像是神话传说中专助好人的神仙,加上灵芝姑娘和李鲤鸟的传说,整部作品充满了一种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理想而美好的气质。

《红岩》塑造了一批在监狱的险恶环境中与敌人英勇斗争的革命者象。

以江姐为例,她几乎成为所有深陷绝境而藐视困难、具有非凡毅力和崇高信念的革命者典型;而作为一位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的华子良,这一人物的出现足以凸显地下斗争的残酷性和传奇性,凸显出人物坚韧的革命意志和精神风貌;至于双枪老太婆,更是作者有意渲染和烘托的一个革命传奇式人物……与《红岩》一样, 同是描写地下工作者的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也基本上是由一系列传奇故事组成:年轻的韩燕来刺杀鬼子龟山是传奇,杨晓东策反伪军团长关敬陶是传奇,他从戒备森严的监狱中成功越狱也是传奇等等。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品的传奇式叙述方式恰恰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

2.复仇模式中国传统的侠义电影大都通过人物之间复杂的恩怨情仇,以塑造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因此,“复仇”是中国通俗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母题。

红色经典作品对中国传统侠义电影中的复仇模式进行了艺术借鉴,可以说复仇怒火的点燃是革命激情获得的起点,也是绝大部分红色经典作品叙述的起点。

《红旗谱》开头就描述了英雄之父朱老巩为护卫铭记着四十八村村民公共财产的古钟,决心要与地主冯兰池决一死战、但最终抱恨而终的场景,而发誓要为父亲报仇的虎子则被迫远走他乡;《林海雪原》开篇就写了血债:土匪血洗杉岚站,对干部和百姓进行疯狂的虐杀,激起了解放军战士的剿匪斗志;《保卫延安》开头写了国民党要包围延安,在紧急关头,中共中央为保存有生力量采取主动放弃的策略,战士们忍痛撤离圣地延安,为日后的复仇埋下了伏笔;《红日》是以沈振新军队在涟水吃了国民党七十四师的亏开场的,从军长到士兵都无法接受这种耻辱,决心报仇……红色经典作品以复仇为情感动力,运用复仇模式勾勒出一幅幅革命战争情景,使电影一开头便引人入胜,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应当说,复仇本身是人类精神的最古老的情欲之一,其根源在于人类具有自卫的本能。

值得注意的是,红色经典中的复仇虽然具有人类报复的本能意味,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大大超越了人类本能意识的遮蔽性,而具有了时代和阶级革命的社会意义。

中国革命战争是一个进步阶级对趋于覆灭的旧阶级的反抗和改造,是一种历史的驱动和必然。

所以,在现实中革命战争的爆发未必全为仇恨使然,故红色经典作品毕竟不同于中国传统侠义电影,作品中的复仇模式只不过是作者叙述故事的一种手法,是为整部作品作相应的铺垫。

例如《旗谱》多年后携妻儿回乡的朱老忠并没有遵循中国传统侠义电影中父仇子报的叙述原则,他的复仇行为被延宕与推迟,他已经认识到更深远的东西,把希望寄托在后辈人的身上。

电影还通过运涛、江涛、大贵等人的革命斗争把传统意义上的复仇转变为政治斗争,进而上升到革命意识形态的高度。

3.世俗日常生活图景红色经典作品不但对革命战争进行了描写,塑造了诸多传奇式英雄人物,而且对日常风俗、生活以及环境也进行了一定的描写。

笔者以为,作品本身的世俗生活图景,也是近些年走向市场并受到观众喜爱的不可或缺的艺术要素。

《红旗谱》的独特之处是其日常生活描写,即革命叙事的日常性。

电影所塑造的理想农民形象——朱老忠, 虽带着一身的仇恨回到了自己阔别已久的故乡,但回乡后的他并未超出现实生活常态,而是带领妻儿建屋种地,过起了日常的世俗生活。

另外, 电影还对饮食、环境和人伦情感等诸多日常生活图景进行了描绘,对冀中的文化风俗作了生动形象的展示。

其它红色经典作品如《山乡巨变》、《三家巷》等,对日常生活以及风俗的描写同样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日常农村其乐融融的生活气息;柳青的《创业史》则对陕西渭南文化风俗作了生动细致的刻画,如对郭世富新屋架梁礼仪的描写以及对王二直杠葬仪的描写等等。

当然,红色经典对世俗日常生活图景的描写不单单为了展现平面的生活情趣和民俗风情,而是为了凸显某种特定的斗争氛围和文化场景,但这也说明红色经典作品并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它有世俗生活的融贯其中,客观上具有文学大众化的品格。

这样的作品让人读起来才不致隔膜和疏离。

4.爱情模式毋庸讳言, 红色经典作品的爱情缺失在很长时间里是人们批评的一个焦点,也是它自身存在的一个盲点和误区。

只是,这种批评有时又有了绝对化和扩大化的倾向。

事实上,在红色经典作品中还是不乏爱情内容的,只不过这种描写在当时情境下受到了人为的压抑和排挤,是以别样的形状和模式表现出来。

刘金曾评论电影《红日》,“在爱情描写上, 作者是大胆的, 细腻的, 给整部电影增添不少鲜妍的色彩和动人的力量”。

电影实际描绘了众多的爱情纠葛:如沈振新和黎青之间的爱情、姚月琴和胡克之间的爱情、杨军和阿菊之间的爱情、梁波和华静之间的爱情等,但总体而言,他们之间的爱情大都是比较含蓄的,这也与烽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不无关联。

所以,红色经典作品虽以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为主题,但在这些的背后,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令人神往的纯洁、朴素的爱情。

二、红色经典电影的历史价值一部作品能否称得上是经典,历来都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巨大争议,因此时间性就成为了最重要的考量指标。

任何经典的产生都要经过相当漫长的时间,通过历史的积淀与考验,大浪淘沙、千锤百炼、真金闪烁,穿越历史长河发挥持久的影响力,最终成为文化传统中的瑰宝和精华、文明的象征。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经典,同时任何主流文化都是经典的诠释者和捍卫者。

红色经典作为一种与中国革命密不可分的电影类型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有其特定的文化土壤、文化背景,也有其特定的历史机制、叙事方式和社会功能。

红色经典作为特定时代里反复锤炼出的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仅成为人们的“阅读记忆”和“完美范例”,而且也经过长期的积淀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进而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如《董存瑞》、《霓虹灯下的哨兵》、《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烈火中永生》、《英雄儿女》等作品不但广为人知、深入人心,更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精神理想和追求,培养了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英雄主义情结。

红色经典虽然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功能,但却以独到的视角、传奇的手法、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塑造出了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像李向阳、杨子荣、洪常青、吴琼花、王成兄妹、潘冬子、江姐等等性格独特、饱满,体现了机智、勇敢、沉着、忠诚、舍生取义等令人赞赏和敬佩的品质。

这种品质不仅属于个人,更是属于时代,属于集体,属于全民族的。

三、红色经典电影对当代青年人生观的塑造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当代青年追求高尚的人生目标、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

红色经典对青年人生观的塑造作用有以下几点:1. 红色经典有助于激发青年的爱国主义热情红色经典能激发青年的爱国主义热情,它不同于以往红色电影所弘扬的爱国热情。

在以往的红色电影中,我们看到的多是像刘胡兰、董存瑞式的英雄,他们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中国的未来。

在革命年代中国需要这样的英雄人物来坚定广大人民群众必胜的信心;在建国初期也需要这样的英雄人物让后人得知胜利来知不易,激励人们为建设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而奋斗拼搏。

2. 红色经典有助于增强青年的集体主义意识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却可以创造无限可能,集体集中了个体的优势,使集体的功能最大化。

当代青年群体朝气蓬勃,有思想、有个性、富于表现力,但在参与各类社团或社会活动时往往容易特立独行,缺乏集体主义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