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
张艺谋与他的“张氏美学”——浅析张艺谋的古典美学世界观

张艺谋与他的“张氏美学”——浅析张艺谋的古典美学世界观内容摘要张艺谋做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以“中国味道”的电影闻名于国际。
其电影中蕴藏着他对中国传统美学独特的见解与思考的继承与创新。
张艺谋再起二十多年的电影串座中,不断追求电影语言的革新,这些独特的电影语言表达,是源自强烈的民族感。
本文将通过分析电影《影》中的墨色元素运用、符号隐喻与场景设置,分析《影》的艺术审美艺术创作,复杂人性思考。
本文第一章为《影》的画面特色,研究其电影的符号语言;第二章主要分析张艺谋电影美学的逻辑方式,他是如何在吸收传统文化的同时生成了一个自洽的古典美学世界观;第三章阐述了他的创作方法;第四章分析了张艺谋电影美学对于后来者,尤其是国内后创作者的的影响。
本文从《影》置景特色出发,分析墨色作为极具中国审美意象的表现符号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手法,再联系到导演过往创作中的中国元素,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自身特质与电影创作内在的深层联系。
对于未来中国影片的视觉效果和内在意义表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张艺谋;古典诗意美学;符号语言Content summary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China's "fifth generation directors", zhang yimou is internationally famous for his films with "Chinese flavor". His film contains his unique insights and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zhang yimou's more than 20 years of films, he constantly pursues the innovation of film language. These unique expressions of film language are derived from a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ity.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use of ink elements, symbolic metaphors and scene Settings in the film "shadow", and analyze the artistic aesthetic creation of "shadow", as well as the complex thinking of human nature.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feature of the film, and studies the symbolic language of the film.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logical way of zhang yimou's film aesthetics, how he absorb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generated a consistent world view of classical aesthetics. The third chapter elaborates his creation method; Chapter fou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zhang yimou's film aesthetics on the later comers, especially the domestic later creators.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etting characteristics of film,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ink color as an expressive symbol with Chinese aesthetic image in film creation, and then links the Chinese elements in the director's previous creations to explore the deep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and film cre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visual effect and internal meaning expression of future Chinese films.Key words: zhang yimou;Yin and Yang aesthetic;symbol language目录内容摘要 (Ⅰ)Abstract (Ⅱ)目录 (Ⅲ)引言 (1)一、绪论 (1)1.1张艺谋电影美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1)1.1.1研究意义 (1)1.1.2研究方法 (2)1.2 张艺谋成长经历及主要作品 (2)1.2.1成长经历 (2)1.2.2主要作品 (3)二、张艺谋的电影特色 (3)2.1张艺谋电影的中的绘画性 (3)2.1.1 画面内容中的符号隐喻 (4)2.1.2符号解读 (4)2.2.2 场景设置 (5)三、张艺谋电影里的东方美学 (6)3.1形式主义与张艺谋 (6)3.2 装置艺术、美学、与电影的融合 (6)四、张艺谋电影的创作方法 (7)4.1 初露锋芒 (7)4.2 尝试阶段 (8)4.3 电影的成熟阶段 (8)五、结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语 (11)引言卖座不等于不艺术。
解读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族文化观

解读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族文化观【摘要】张艺谋作为中国著名导演,其电影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
本文从张艺谋电影作品中解读其对民族文化的观点。
首先介绍了张艺谋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然后分析了张艺谋作品中民族文化元素的贯穿,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体现,外部文化的引入与融合,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最后探讨了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张艺谋电影作品所体现的民族文化观,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提供了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思考,对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作品、民族文化观、中国传统价值观、当代社会、艺术表现形式、融合、启示、展望、研究意义、外部文化、艺术作品、文化元素、探究、总结、引言、正文、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张艺谋是中国著名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他的电影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大奖,被誉为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艺谋的作品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更在文化层面上具有重要意义。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贯穿于其每一部作品之中,为观众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景观。
张艺谋在电影中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家庭、忠诚、孝道等传统美德,引导观众思考人生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张艺谋的作品中,还不乏对外部文化的引入与融合。
他善于借鉴西方电影技术和叙事手法,将其融入中国电影创作中,为中国电影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这种跨文化的融合不仅拓展了中国电影的视野,也为观众带来了更丰富多元的视听体验。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社会的启示。
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造力使其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佼佼者,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研究意义张艺谋作为中国当代知名导演,其电影作品融合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并通过对外部文化的引入与融合,塑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式大片的美学探究与思考——以电影《影》为例

中式大片的美学探究与思考——以电影《影》为例《影》是由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古装武侠片,上映后广受好评。
影片不仅讲述了一个关于权谋与爱情的故事,更是展现了中式大片的独特美学风格。
通过对《影》这部电影的美学探究与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式大片这一电影类型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从影片的视觉表现上来看,《影》充满了中国传统美学元素。
在画面色调上,导演采用了古典的黑白色调,让整部影片看起来更加古朴、典雅。
同时,影片中大量运用了传统中国风格的服饰、建筑和道具,如清代宫廷服饰、古代宫殿、汉唐风格的家具等,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和魅力。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表现,使观众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中国,感受到了独特的历史气息。
其次,影片的动作场面和戏剧性表现也是中式大片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艺谋擅长创作夸张、激烈的动作场面,将中国武术的精髓融入到电影中,展现出华夏民族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风貌。
特别是在打斗场面中,影片采用了慢镜头和快剪辑的手法,让戏剧性更加突出,视觉效果更加震撼。
这种对武术的精湛表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彰显了中国功夫电影的魅力和影响力。
此外,《影》这部电影还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上做出了很多创新。
影片通过双重身份的设定,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复杂情感,令人陷入思考和沉思。
与此同时,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也值得一提,她们不仅展现了女性的柔美和娇媚,更是在权谋和复仇中展现了果断和勇敢,成为了故事的关键角色。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描绘和对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使影片更加富有内涵和情感。
总的来说,通过对电影《影》的美学探究与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中式大片这一电影类型的独特魅力。
影片在视觉表现、动作场面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在全球化的影视市场中,中式大片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表现形式,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希望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更多这样的优秀作品,让中式大片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影》影评—从传统古典美学看张艺谋新作

水墨舞《影》,古色古香的视觉盛宴——从中国传统古典美学看张艺谋新作《影》张艺谋新作《影》于二〇一八年九月携一席水墨风席卷了电影院。
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水墨风格打造的电影,其出现除有赖于电影技术的突破外,还基于导演张艺谋对于色彩运用的新尝试,及电影中古典传统美学元素需要更好地呈现的需求。
从东方传统审美眼光去关照这部影片,确有可圈可点之处。
一、水墨渲染,古色古香从整部电影的色彩运用来看,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根据张艺谋从前的电影作品色彩风格中去比照来凸显《影》的独特之处。
在张艺谋早期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大量地运用的红色、黄色的暖色调及冷暖色调的对比,来烘托情节气氛和传达隐性信息,并具有多元化的象征寓意。
如红色在影片中就表达了喜庆、血腥、压抑等多种含义;冷暖色调的对比结合四合院精确对称的构图,表现出封建家族的等级森严。
同样的,在极具商业色彩的《英雄》中大面积的红、绿、蓝的出现,《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贯穿始终的金黄色等,都体现出导演的色彩理念在不同时期、不同影片中呈现的异同。
《影》在色彩上迥然异于导演的所有影片,它摒弃了所有抓人眼球的和富有视觉冲击的鲜艳颜色,回归到简单的黑、白、灰三色,辅以人物的血色,呈现出中国水墨画风格显著的新的色彩审美。
荆浩《笔法记》中就说水墨山水之美是“不贵五彩,旷古绝金。
”从微观看,影片中人物服装色彩的单一,熏香古琴、水墨屏风的精心布置,铮然古琴的适时配乐,每一帧都富有东方韵味。
从宏观的布局来看,故事布景于山水环抱的峡谷中,通过缠绵不断的阴雨的水汽浸润,配合檐牙高啄的古典建筑,辅助勾勒出勾心斗角的人心。
用黑、白、灰描摹出一幅色调冷峻的水墨山水图,把中国水墨运用到了极致。
水墨风格除了帮助更细腻地展现人物性格、感情和矛盾的一种动态过程外,还借用色彩与音效描绘出一种富有中国古风特色的暴力美学。
红色,是影片中唯一一种明亮的颜色,并且基本都是以血液的形式出现。
血色在水墨色调下没有变得暗淡反而得到醒目的彰显。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
张艺谋的电影《影》自上映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这部电影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出色的表现,更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就《影》中如何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探究,从史诗般的叙事、大气磅礴的场景、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等角度来展开分析。
张艺谋在《影》中采用了史诗般的叙事手法来讲述故事。
史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以叙事性强、气势恢宏、神话般的方式来表现历史的演变和人物的传奇。
在《影》中,张艺谋用史诗般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方式,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演绎得栩栩如生。
故事中的宫廷斗争、爱恨情仇,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帝王后妃间的人性与情感。
这种史诗式的叙事方式,不仅吸引了观众的注意,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张艺谋在《影》中的场景构筑上更是大气磅礴,给人以史诗般的视觉冲击。
古代宫廷的宏大气势、壮丽绚丽的建筑和美轮美奂的服饰等,无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瑰丽和辉煌。
通过影片中的宫室、园林、演武场等场景的设置,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世界观众呈现了一幅古代中国的繁荣景象。
这些场景的设计,无疑加深了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张艺谋在《影》中还大量运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如汉唐风韵的服饰、传统文化的礼仪、以及中式园林的设计等,为影片增添了浓厚的中国元素。
这些元素的运用,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张艺谋还在影片中巧妙地融入了中国古代的武术元素,将中国功夫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些元素的运用,张艺谋成功地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传递给了世界观众。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影》是一部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电影中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展现,探究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播问题。
首先,电影《影》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同命相连”、“忠臣义士”、以及“孝”等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恰当地展现,向观众传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精髓。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虽然已经被时间遗忘,但是它的思想内核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可以为人们的现代生活提供借鉴。
电影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到故事情节中,表现了主人公扎根于本心,勇往直前的精神,展现了一个人在面临困境时,如何坚定其信念和价值观。
其次,电影《影》中展现的传统文化元素也表达了传统文化对当今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之处。
电影中通过特别的场面设计,突出展示了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例如,影片中的美术设计,表现了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今电影制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当今电影文化的影响。
另外,电影中也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并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现,向观众提供了了解传统文化、发现传统文化中深层次思想的机会。
可以说,电影《影》中呈现的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当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传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电影《影》在宣传推广时,采用了大量的互联网宣传手段、附加场景、音乐等多媒体素材的手段,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到这部电影,并吸引观众的关注。
电影所传达的一系列价值观和思想内核,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评价,成为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起点和标志。
如此设计展示形式的电影,不仅可以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被传承和普及,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和新观众参与到这一文化传承中来,促进传承更加广泛和深入。
综上所述,电影《影》向我们证实了传统文化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断影响着现代文化,并在当今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电影在宣传以及推广方面的创新,也为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实现的可行性和突破口。
从艺术视角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从艺术视角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作为中国电影界的重要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中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体现在其作品的题材、剧情和视觉表达上,还表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上。
从艺术视角来看,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体现了导演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于个体命运的关切。
首先,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常常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例如在《红高粱》中,他通过历史事件的背景改编,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大时代变局中的顽强生存和抗争精神。
影片中描绘了传统乡村生活的多彩场景,展现了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和亲情的重要性。
而在《活着》中,他通过讲述主人公家族几十年的命运,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苦难和悲剧。
这些作品都凸显了张艺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和思考。
其次,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还体现在他独特的电影美学表达上。
他熟练运用中国戏曲、舞蹈和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元素,创造出独特的电影美学风格。
在《鬼子来了》中,他通过对中国南京大屠杀的再现,运用了京剧的表演和音乐元素,使得影片更具戏剧性和艺术感。
在《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他则借鉴了中国古代绘画的构图和意象,创造出了富有中国味道的视觉效果。
这些影片中的中国元素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使得观众更容易与影片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还反映在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上。
他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呈现,展现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切。
在《黄土地》中,他关注了农民工的权益和农村教育问题;在《一个都不能少》中,他关注了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困境。
这些作品既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又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触动人心的情节,让观众对这些问题更加深刻地思考和关注。
总的来说,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体现了导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于个体命运的关切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再创造和表达,创造出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的电影作品。
同时,他独特的电影美学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张艺谋《影》的美学思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镜头运用:通过镜头的切换和 剪辑,张艺谋成功地营造出一 种独特的视觉节奏,使电影更 具艺术感。
演员表演:演员的精湛表演为 叙事节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使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
04
电影《影》的主题美学
章节副标题
人性的探索
主题:探讨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角色塑造:通过角色的性格、行为展现人性的多面性 情节设置:情节转折表现人性的变化与不可预测 视觉效果:画面与色彩运用反映人性的心理状态与情感变化
情感
情感传递: 通过情节和 细节,传递 电影所要表
达的情感
情感共鸣: 引发观众的 情感共鸣, 让观众感同
身受
情感层次: 通过多层次 的情感表达, 让观众深入 思考电影的 主题和意义
叙事节奏的把握
剧情推进:张艺谋通过情节的 起伏和转折,巧妙地控制着叙 事节奏,使观众始终保持紧张 感。
音乐与画面:音乐与画面完美 融合,为叙事节奏增添了更多 的层次和深度,使观众更加沉 浸于电影的氛围中。
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观众更加深入地 理解人物的形象和特点。
音乐对氛围的营造
音乐与画面结合,营造出 独特的视觉效果
运用中国传统乐器,强化 电影的东方韵味
音乐节奏与剧情发展相呼 应,增强情感表达
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为 观众提供了更丰富的审美 体验
03
电影《影》的叙事美学
章节副标题
故事情节的构建
叙事结构: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回忆和现实交织展现故事情节 情节设置:悬念迭起,通过不断反转和高潮迭起吸引观众 角色塑造:个性鲜明,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展现人物性格 主题表达:深刻挖掘人性与社会现实,通过故事情节的构建传达思想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
文学院0802 刘凤琴2008111005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张艺谋在世界电影舞台上不断获得奖项,成为当代中国成功的名导演。
很多电影评论者认为张艺谋成功进军世界影坛是归因于迎合西方文化审美观念,学习西方电影艺术技法。
但是张艺谋电影的成功,不仅仅是西方电影艺术和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的结果,更在于他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族文化深情的关注与吸收借鉴,将中国传统美学运用其中。
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张艺谋电影中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的借鉴和吸收。
意境是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审美范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概括。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情境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是一切文艺作品所追求的审美目标。
张艺谋的电影着力营造了许多具有传统美学意蕴的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如情景交融、韵外之味、天人合一等等。
首先,张艺谋电影中的情景交融。
张艺谋电影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视觉表现性之一是充分发挥视觉艺术的视觉效果,对假定的情境或具有表现性的现实物质进行夸张的处理,形成一种“气势”,而除此之外,注重烘托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影片主题所需要的情感氛围。
利用电影在再现广阔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上,有其他艺术所难以企及的独到的能力,选择和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环境并将它提升到直接表达主题的高度。
在《黄土地》中,画面中黄土地与黄河,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环境,而是整体性的美学形象。
这种手法是建立在意象美学的基础之上的,是主体与客体、情与景、意与象交融统一而形成的一种境界,具有很强的造型表现力。
影片的镜头中,黄土地、黄河与窑洞的数量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以反映翠巧一家的生存状况。
《黄土地》以诗意的镜头语言,传达着厚重深沉的人文思考,那静静的黄土地、缓缓的河水、黑黑的棉祅以及高亢而又悲怆的信天游都在昭示着我们民族步履的艰难。
影片中陕北农民在黄土地上默默耕作的身影,显出一种巨大的韧性和耐力,而土地的凝重也映衬着心灵的闭塞、保守和无奈。
黄土高原和滔滔黄河的动态镜头和画面不仅作为环境背景出现在影片中,在形象上富有国画的风格和意境,而且它们仿佛也成为影片的主人公,具有情感、意志和力量,因此,画框内大部分是土地,用以表现土地之浑厚和沉重,更深地挖掘土地和人的关系。
其次,张艺谋电影中的韵外之味。
张艺谋电影里无论从画面、音响音乐、场面调度等各方面来说,都营造出一种整体上的中国传统美学上的意境----韵外之味“大音希声”,指声音微弱而韵味尚在的意象所表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的意境。
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以华美壮观的视觉效果、盖世绝伦的中华武功和首屈一指的票房成绩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画面”记忆,其中的种种意象传达着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无限的意境。
《英雄》以“大音希声”思想统摄全片。
它用最简练的语言,最原始的打斗声音,最鲜明的意象,独特的构图和夺目的色彩,非常简单的故事情节将秦统一六国的历史必然这样的“大音”深深隐藏在意象后面,至始至终不露出事实真相,而用提示、推断等方式吸引观众一步步走向故事的结局。
通过战争的情和景,人物语言隐含的“天下”之道理,形成动静、虚实、有无的相生相映,为观众开拓出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产生丰富的意境,给人含蓄、意犹未尽的心灵触动。
影片中“悟”的心领神会也是“大音希声”思想的具体显现。
从琴声悟枪法、剑法,残剑长年潜心苦志静以练字,并从无名变幻迅疾、刚柔相济的舞剑中悟出了“剑”字的精义,终于悟出了“天下”二字的
真义: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人的痛苦不算是痛苦,赵国与秦国的仇恨放到天下也不再是仇恨。
无名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放弃刺秦也是因感悟到残剑所送“天下”二字的真正含义:只有秦王才能统一中国,结束混战局面。
一时间英雄的牺牲悲壮而崇高,而秦王也顿悟出残剑所写“剑”字的三个境界:剑法为一境,人剑合一为二境,大胸怀包容一切,不杀,和平统一为最高境界。
而这电影当中人物的悟也引领着观众们在意象的建构中对主体意识的深刻感悟。
最后,张艺谋电影中的天人合一的意境。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即天人合一。
在中国美学中,人与自然不是像西方那样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亲和关系。
张艺谋在影片《英雄》中有意而为之地将很多意象安排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指导下。
受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和道家美学注重的“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美学思想影响,张艺谋为影片中的英雄取名为:长空和飞雪等等,旨在取天地之大美,达到无名,使大音无名无声无形。
中国传统的美学在叙事艺术中的两个突出的表现,一是很少静态地描写人物,总是把人物放在行动中加以描写;另一点是很少离开人物来孤立地、客观地描写环境,总是通过人物的活动或人物的感受来描写环境。
影片既取景视野高阔,背景深远,心寄天地之外,情存有无之中,山水玄远,含不尽之意见于镜头之外,又选取完全可感觉的自然意象:秦军战马迅疾前行,脚下大漠起伏波动,远方天空乌云腾跃翻卷,镜头完全成了一种感官的释放,让观众感觉到眼睛看得很远:辽阔苍茫的时空境界,慷慨英勇的英雄形象,孤高悲凉的情感格调完全契合无间,交融一体。
中国的传统艺术和审美心理不以摹仿自然为最高境界,而力求实现主客融合、相互贯通的整体性,追求充满感性生命的人生体悟和对宇宙人生独特真切的感受。
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不仅体现出宇宙万物的气势,而且体现出了英雄的精神气质、风致韵度,英雄为天下苍生,宁肯牺牲自己,浩然之气与天地之美共存。
总之,张艺谋电影中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美学,对于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中国电影,提升中国电影的国内、国际地位具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