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考试知识点整理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1.冈萨雷斯定义图像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相似性的描述或写真,包含了被描述或写真对象的信息,其英文为image,辅助性定义,是以某一技术手段再现于二维画面上的视觉信息,是二维数据阵列的光学模拟。
图像分为数字图像和模拟图像。
2.数字图像的基本单位是像素(像元),图像像素是长宽大小相等的方格,具有特定的空间位置和属性特征,像素的基本属性特征为像素值。
3.遥感数值图像是一数学形式存储和表达的遥感图像。
遥感数值图像中的像素值又称为亮度值(灰度值、灰度级)。
4.遥感数值图像处理是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遥感数值图像中的像素进行系列操作的过程。
5.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包括:1)图像增强:使图像更容易理解。
2)图像矫正:使图像信息尽可能地反应实际地物的辐射信息、空间信息和物理过程。
3)信息提取:提取地物的空间分布格局信息。
6.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硬件系统是进行图像说必须的设备(包括计算机,数字化设备,存储设备,现实和输出设备,操作台),软件系统指进行图像处理的各种程序(如ERDAS/PCI/ENVI/ER)。
第二章7.遥感平台是传感器的载体,有近地面,吊车,飞船,飞机,卫星等。
8.传感器又称为遥感器,是手机和记录电池辐射能量信息的装置。
9.根据数据记录方式,传感器类型可分为成像方式和非成像方式两大类。
成像传感器按成像原理分为摄影成像和扫描成像。
10.摄影成像方式的传感器主要是摄影机,包括框幅摄影机,缝隙摄影机,全景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等,在快门打开后几乎瞬间同时接受目标的电磁波能量,聚焦后记录下来称为幅影像。
现在常用的数码照相机就是摄影成像。
最初的摄影成像方式与传统照相机成像方式不一样。
用数码照相机进行拍照摄影,可直接产生数字图像。
11.传感器按烧面方式又可分为两种:目标扫面传感器和影响面扫面传感器。
12.按电磁波在真空中波长或频率的顺序将波长划分成波段,每一波段为一个波长范围,按使用的刚做波段,可将传感器分为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等类型。
最新《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复习要点

精品资料《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复习要点........................................图像的定义:~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相似性的描述或写真,包含了被描述或写真对象的信息。
数字图像的定义:~指数字存储的、用计算机直接处理的图像,是空间坐标和图像数值不连续的、用离散数字表示的图像。
数字图像的最基本单位是像素。
相互转换:模拟图象转变成数字图像成为模/数转换,记作A/D转换;数字图像转变成模拟图象称为数/模转换,记作D/A转换。
遥感数字图像: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表达的遥感图像。
遥感数字图像中的像素值又称为亮度值(灰度值、灰度级)。
亮度值的高低由遥感传感器探测到的地物电磁波辐射强度决定。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1)图像增强(2)图像校正(3)信息提取p2遥感:是通过非接触式传感器获取测量对象信息的过程分类:根据是否具有人工辐射源分为主动式/被动式根据数据记录方式,传感器类型分为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成像方式中根据成像传感器原理分为摄影成像/扫描成像传感器按工作波段可分为紫外、可见过、红外、微波、多波段等传感器分辨率指标:辐射分辨率、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1.辐射分辨率:是传感器区分所接收到的电磁波辐射强度差异的能力。
2.谱分辨率:是传感器记录的电磁波谱的波长范围和数量。
波长范围越窄,波段数越多,谱分辨率越高。
3.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通常用像素大小、解像力或视场角来表示。
4.时间分辨率:传感器对同一空间区域进行重复探测时,相邻两次探测的时间间隔称为时间分辨率。
图像的数字化过程:采样和量化。
P23采样主要涉及波普采样和空间采样。
前者生成像素值,后者产生像素点。
量化是将像素灰度值转换成整数灰度级的过程,可用量化位数定量描述。
遥感图像可以分为不相干图像/相干图像不相干图像:光学遥感产生,通过自然光源或非相干辐射源得到,包括多光谱图像、高光谱图像、和高分辨率图像。
复习-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第一章:1.简述遥感图像的特性:主要包括,空间特征:指测绘的区域;光谱特性:传感器所敏感的波段;辐射特性:传感器测量的能量等级;时间特性:指图像获取的时间2.几何分辨率:假定像元的宽度为a,地物宽度在3a或至少2倍更a时,能被分辨出来,这个大小叫几何分辨率;3.辐射分辨率:传感器能区分两种辐射强度最小差别的能力4.光谱分辨率:探测光谱辐射能量的最小波长间隔,确切说是光谱探测能力。
5.空间分辨率:传感器瞬时视场内观察到的地面场元的宽度。
6.时间分辨率:对同一地区重复获取影像的时间间隔。
第二章:1.遥感传感器:是测量和记录被探测物体的电磁波特性的工具,是遥感技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获取遥感数据的关键设备。
(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2.探测器:是传感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探测元件是真正接收地物电磁辐射的器件。
将收集的辐射能变为化学能或电磁能。
3.红外扫描仪:利用红外进行扫描成像的成像仪,对物面扫描成像的一种。
4.多光谱扫描仪:利用光线机械扫描方式测量景物辐射的遥感仪器。
5.推扫式成像仪:一种瞬间在像面上先形成一条图像甚至一副二维影像,然后对影像景象进行扫描成像的成像仪6.成像光谱仪:是以多路,连续并具有高光谱分辨率方式获得图像信息的仪器,可以实现对同一地区同时获取几十个到几百个波段的地物反射光谱图像。
在特定的光谱域以高分辨率同时获得连续的地位光谱图像。
7.MSS:成像板上排列有24+2各玻璃纤维单元,每列有6个纤维单元,每个探测器的视场为86urad,每个像元的地面分辨率为79x79m,扫描一次每个弊端获得6条扫描线图像,其地面范围为474x185KM。
TM:是相对MSS的改进,一个高级的所波段扫描仪共有探测器100个,分7个波段,一次扫描成像为地面的480x185km。
HRV:是一种线阵列推扫描仪,由于使用CCD元件做探测器,在瞬间能同时得到垂直航向的一天图像线,不需要用摆动的扫描镜,以推扫方式获得沿轨迹的连续图像条带。
遥感图像处理复习

1、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指地物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
按地物反射率与入射波长之间的关系所绘的曲线,称为地物反射光谱曲线。
它的形状反映了地物的波谱特征。
地物波谱特征受入射波的波长、入射角、偏振状况、物体的性质、表面状况、周围环境等的影响。
地物反射率的大小,与入射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地物的表面颜色及其表面粗糙程度等因素有关。
一般而言,反射入射波能力强的地物,反射率大,传感器记录的亮度值大,在图像上呈现浅色调;反射入射波能力弱的地物,反射率小,传感器记录的亮度值小,在图像上呈现深色调。
这些色调差异的变化是遥感图像信息识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2、遥感图像的参数特点:(1)空间分辨率:是指图像上能够区别的最小单元的尺寸和大小。
(像元、线对数、瞬时视场)(2)光谱分辨率:遥感器所选用的通道数、每个通道的中心波长、带宽。
(3)辐射分辨率:指遥感器对光谱信号强弱的灵敏度——遥感器探测原件在接收光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4)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个地物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3、遥感图像增强分为:空间域增强和频率域增强。
4、遥感图像信息的频率特征:空间频率定义为图像中任意特定部分单位距离内亮的指的变化数量。
图像滤波增强处理实质上就是运用滤波技术增强图像的某些空间频率特征,以改善目标地物与临域或背景间的对比对关系。
因此,增强高频信息、抑制低频信息,则突出像元亮度值变化较快的边缘、线条、纹理等细节;相反,若增强低频信息,则增强图像的细节特征,突出均匀连片的主题图像。
5、图像滤波增强分:空间域滤波和频率域滤波。
(1)、空域滤波是在图像空间内进行邻域处理,使用空间二维卷积的方法,主要通过卷积模板来实现,其运算简单,易于实现,但增强容易过度,使结果图像有不协调的感觉。
(2)、频域滤波则是首先用傅里叶变换把图像分离成空间频率组分,然后通过强调和抑制特定的空间频率来实现,其计算量大,但比较直观,图像视觉效果好。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复习整理

数字图像处理复习笔记整理:1.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1)图像增强(2)图像校正(3)信息提取2.数字图像处理两个观点:(1)离散方法:一幅图像的存储和表示均为数字形式,数字是离散的,因此使用离散方法进行图像处理才是合理的。
与该方法相关的概念是空间域(2)连续方法:图像通常源于物理世界,它们服从可用连续数学描述的规律,因此具有连续性应该使用连续数学方法进行图像处理。
与该方法相关的主要概念是频率域。
频率域基于傅里叶变换,频率域的图像处理是对傅里叶变换后产生的反映频率信息的图像进行处理。
3.数字化的两个过程:(1)采样:将空间上连续的图像变换成离散点(即像素)的操作称为采样。
(2)量化:是将像素的灰度值转换成整灰度级的过程。
4.相干图像:微波遥感所产生的图像。
5.通用遥感图像数据格式:(1)BSQ格式:像素按波段顺序一次排列的数据格式(2)BIL格式:像素先以行为单位分块,在每个块内,按照波段顺序排列像素(3)BIP格式:以像素为核心,保持行的顺序不变,在列的方向上按列分块,每个块内为当前像素不同波段的像素值6.遥感图像可以表示为某一时刻t,在不同波长入和不同极化(偏振)方向p,能够收集到的位于坐标(x,y)的目标物所辐射的电磁波能量7.卷积是空间域上针对特定窗口进行的运算,是图像平滑、锐化中使用的基本的计算方法。
设窗口大小为mXn,(i,j)是中心像素,f(x,y)是图像像素值,g(i,j)是运算结果,h(x,y)是窗口模板(或称为卷积核,kernel),那么,卷积计算的公式为对于整个图像,从左上角开始,由左到右、由上到下按照窗口大小顺序进行遍历,即可完成整个图像的卷积计算。
对于图像边缘,由于无法满足窗口对中心像素的要求,其窗口外部的像素值可以用以下任意一种方法来处理:①设为0值;②按照对称原则从图像中取值;③保留原值,不进行计算8.纹理可分为人工纹理和自然纹理。
人工纹理:是由自然背景上的符号排列组成的,这些符号可以是线条、点、字母、数字等。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重点整理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第一章《概论》1、图像定义:IMAGE,指通过镜头等设备得到的视觉形象(或以某一技术手段再现于二维画面上的视觉信息),是二维数据阵列的光学模拟。
分类:按人眼的视觉可视性:可见图像(照片、素描、油画……)不可见图像(不可见光成像如紫外线、红外线、不可见测量值如温度、人口密度等的分布图)图像的敏感程度和空间坐标的连续性:数字图像(指用计算机存储和处理的图像,是一种空间坐标和灰度不连续、以离散数字原理表达的图像,不见图像)模拟图像(又称光学图像,指空间坐标的明暗程度连续变化的、计算机无法直接处理的图像,可见图像)模拟图像——>数字图像:模/数转换(A/D转换)数字图像——>模拟图像:数/模转换(D/A转换)2、像素定义:是A/D转换的取样点,是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最小单元,每个像素具有特定的空间位置和属性特征。
3、遥感数字图像定义:数字形式的遥感图像,不同的地物能够反射或辐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利用这种特性,遥感系统可以产生不同的遥感数字图像。
像素值:称为亮度值(或灰度值、DN值),量化的(整数)灰度就是数字量值。
亮度值的高低由遥感传感器所探测到的地物电磁波的辐射强度决定。
具有相对应的意义,仅在图像内才能进行相互比较。
遥感数字图像与照片的差异照片遥感数字图像来自于模拟方式来自于数字方式通过摄影系统产生通过扫面和数码照相机产生没有像素基本构成单位是像素没有行列结构具有行和列没有扫描行可能会观察到扫描行0表示没有数据0是数值,不表示没有数据任何点都没有编号每个点都有确定的数字编号摄影受电磁光谱的成像范围限制可以是电磁光谱的任意范围一旦获取了照片,颜色就是确定的颜色没有特定的规则,在处理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合成产生具有红、绿、蓝3个通道多个波段(3-8000)4、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定义:是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遥感图像中的像素进行系统操作的过程。
传统的模拟图像受媒介大小的限制无法完全表述这些信息,也很难进行信息的进一步处理,只有经数字化后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分析和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极大地提高了图像处理的精度和信息提取的效率。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概论1、按图像的明暗程度和空间坐标的连续性,可以分为数字图像和模拟图像。
数字图像:可用计算机存储和处理,空间坐标和灰度均不连续。
模拟图像:计算机无法直接处理,空间坐标和明暗程度连续变化。
2遥感数字图像中的像素值称为亮度值(灰度值/DN值),它的高低由传感器所探测到的地物电磁波的辐射强度决定。
2、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图像增强、图像校正、信息提取。
1)图像增强:用来改善图像的对比度,突出感兴趣的地物信息,提高图像大的目视解译效果,它包括灰度拉伸、平滑、锐化、滤波、变换(K—L/K—T)、彩色合成、代数运算、融合等。
图像显示:为了理解数字图像中的内容,或对处理结果进行对比。
图像拉伸:为了提高图像的对比度(亮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改善图像的显示效果。
2)图像校正(恢复/复原):为了去除和压抑成像过程中由各种因素影响而导致的图像失真。
注意:图像校正包括辐射和几何校正,前者通过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等处理将像素值由灰度级改变为辐照度或反射率,后者利用已有的参照系修改像素坐标,使得图像能够与地图匹配或多景图像之间可以相互匹配。
3)信息提取:从校正后的遥感数据中提取各种有用的地物信息。
包括图像分割、分类等。
图像分割:用于从背景中分割出感兴趣的地物目标。
分割的结果可作为监督分类的训练区。
图像分类:按照特定的分类系统对图像中像素的归属类别进行划分。
3、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硬件系统(输入、存储、处理、显示、输出),软件系统。
4、数字图像处理的两种观点:离散方法(空间域)、连续方法(频率域)第二章遥感图像的获取和存储1、遥感是遥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以及分析判读和应用的过程。
遥感的实施依赖于遥感系统2、遥感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乃至整个空间,从信息收集、储存、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遥感试验、信息获取(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等5个部分。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重点

1.根据电磁波谱的差异可分为:光学遥感:太阳和人工光源;热红外遥感:辐射特性;微波遥感:观测地物的辐射和散射。
2.根据不同的地学研究对象可分为:大气遥感:全球环境变化监测、灾害性气候等。
海洋遥感:海面水温、海风矢量、海浪谱、海平面的变化、水色、叶绿素浓度、赤潮等。
陆地遥感:土地覆盖、作物估产、土壤水分等。
2遥感信息科学在地学发展中的意义(1)与传统的对地观测手段相比较:提供了大区域精确定位的高额度宏观影像,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在遥感与GIS基础上建立的数学模型为定量化分析奠定了基础;(2)研究领域包括:水循环领域;生物地球化学;大气领域;海洋领域;岩石圈的地球物理过程领域。
(3)遥感观测内容:地球能量分布;陆地、水域的生物结构、状态、组成等;海洋的循环、地表温度、波浪、生物活动;冰川、雪、海冰的形态、类型、运动等等;全球范围降水强度、频率和分布等。
3 遥感信息科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1)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动态基础数据和科学决策依据;土地调查、土壤盐渍化、水土流失等等。
(2)为国家重大自然灾害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评估数据及图件;林火、洪水、地震、森林虫害、旱情等等。
(3)再生资源的监测、预测和评估;作物的长势、产量、种植面积、草地遥感等等。
(4)地质矿产资源调查与大型工程评价;地质矿产调查、环境监测、火山监测、大坝环境监测等等。
(5)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台风、雷暴、龙卷风等;(6)海洋监测与海洋开发海水监测、海温监测、初级生产力等等。
遥感应用:水体遥感,地貌遥感,地质遥感,植被遥感,土壤遥感,遥感与环境监测,城市遥感,高光谱遥感应用。
地面遥感:高塔、车船、观测架。
航空遥感:气球(漂浮、系留),飞机(高空、中空、低空)。
航天遥感轨道卫星、载人飞船、航天飞机、探空火箭。
2.1 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第一章1遥感数字图像;遥感数字图像的分类方式和对应类别。
(1)定义:遥感数字图像是数字形式的遥感图像。
不同的地物能够反射或辐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利用这种特性,遥感系统可以产生不同的遥感数字图像。
(2)可见图像和不可见图像单波段和多波段,超波段数字图像和模拟图像2遥感图像的成像方式(三大种:摄影、扫描、雷达)。
(1)摄影,扫描属于被动遥感雷达属于主动遥感(2)摄影:根据芦化银物质在关照条件下回发生分解这一机制,将卤化银物质均匀涂在片基上,制成感光胶片扫描:扫描类遥感传感器逐点逐行地以时序方式获取的二维图像雷达:由发射机向侧面发射一束窄波段,地物反射的脉冲,由无线接收后被接收机接收3遥感图像的数字化(模数转换)过程——两大过程:采样、量化,名词解释。
采样:将空间上连续的图像变换成离散点的操作称为采样,即:图像空间位置的数字化。
采样是空间离散。
量化:遥感模拟图像经离散采样后,可得到由M×N个像素点组合表示的图像,但其灰度(或彩色)仍是连续的,还不能用计算机处理。
它们还要进一步离散并归并到各个区间,分别用有限个整数来表示,这称之为量化,即:图像灰度的数字化。
量化属于亮度属性离散。
遥感图像数字化过程两个特点:亮度和空4遥感数字图像的存储空间大小的计算。
图像的灰度级有:2,64,128,256存储一幅大小为M*N,灰度量化位数G的图像,所需要的存储空间(图像数据量)为M*N*G(bit) 1B=8bit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TM空间分辨:1,2,3,4,5,7为30米,6为120米5遥感数字图像的分辨率(时间、空间、光谱、辐射分辨率);(1)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空间分辨率:指图像像素所代表的相应地面范围的大小,空间分辨率愈高,像素所代表的范围愈小光谱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是指成像的波段范围,分得愈细,波段愈多,光谱分辨率愈高辐射分辨率:是传感器区分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辐射强度差异的能力。
高辐射分辨率可以区分信号强度的微小差异。
(2)常见传感器和空间分辨率书17-18页6遥感数字图像的数据(数据级别、数据存储格式、元数据定义)(1)数据级别:0级产品:未经过任何校正的原始图像数据1级产品:经过了初步辐射校正的图像校正2级产品:经过了系统级的几何校正,即根据卫星的轨道和姿态等参数以及地面系统中的有关参数对原始数据进行几何校正。
产品的几何精度由上述参数和处理模型决定。
3级产品:经过几何精校正,即利用地面控制点对图像进行了校正,使之具有了更精确的地理坐标信息。
产品的几何精度要求在亚像素量级上。
不同点:不同级别的产品使用条件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数据的集合,是信息量的汇总。
一般来说,都是由元数据和图像基本数据两部分数据汇总的结果。
0-2级产品由图像发布部门生产,3级产品可由图像发布部门按照精度要求生产,但大多由用户自己来生产。
对于一般的应用来说,2级产品已经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
对于几何精度要求较高的应用,则必须使用几何校正后的3级产品。
(2)存储格式:BSQ(band sequential)数据格式按波段顺序依次排列的数据格式。
即先按照波段顺序分块排列,在每个波段块内,再按照行列顺序排列。
同一波段的像素保存在一个块中,这保证了像素空间位置的连续性。
排序规律:第一波段为第一块,第二波段为第二块,…….第k波段为第k块。
每个波段块中,像素按行列顺序存储。
BIP (band interleaved by pixel)数据格式:每个像元按波段次序交叉排序。
以像素为核心,像素的各个波段数据保存在一起,打破了像素空间位置的连续性。
保持行的顺序不变,在列的方向上按列分块,每个块内为当前像素不同波段的像素值。
排序规律:第一个像素第一波段第一行,第一个像素第二波段第一行,以此类推。
BIL (band interleaved line)数据格式:逐行按波段次序排列。
像素先以行为单位分块,在每个块内,按照波段顺序排列像素。
同一行不同波段的数据保存在一个数据块中。
像素的空间位置在列的方向上是连续的。
排序规律:第一行第一波段,第一行第二波段,第一行第k波段,…..第M行第一波段,第M行第二波段,第M行第K波段。
(3)元数据(meta data)又称为“头文件”,是关于图像数据特征的表述,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它描述了与图像获取有关的参数和获取后所进行的处理。
元数据与图像数据同时发布,或嵌入图像文件中,或单独列出。
其多为文本格式,或二进制格式存储。
7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含义要理解)和处理的特点。
(1)定义:利用计算机对遥感图像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以求达到预期目的的技术称作遥感图像处理。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主要内容:数字图像变换:a光学图像变成数字图像b数字图像转变成光学图像c图像变换工作如:彩色空间转换、二维傅里叶变换、沃尔什—哈达玛变换、哈尔变换、离散余弦变换和小波变换等数字图像校正:a辐射校正b几何校正(几何粗校正和几何精校正)数字图像增强:采用一系列技术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对比度,突出所需信息的工作称之为图像增强。
多源信息复合:多源信息复合是指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的技术。
计算机解译处理:综合运用地学分析、遥感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模拟识别与人工智能技术,这些技术的运用都应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进行,采取相应的遥感数字图像的处理方法. (2)特点:图像信息损失低,处理的精度高抽象性强,再现性好通用性广,灵活性高8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硬件+软件)。
硬件系统的组成(五大部分):计算机平台、数字化器、大容量存储器、显示器和输出设备及操作台核心:计算机平台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软件系统:ERDAS IMAGINE(美国莱卡)、ENVI、PCI Geomatica(加拿大)、ER Mapper (澳大利亚)第二章9 多源图像:在同一地区,随时间、波段和极化方向不同而获得的多个图像的组合。
可分为; a多波段图像(多光谱图像) b 多时相图像(多日相图像 )c 多极化图像对于某一景单波段遥感图像,t, r ,p 三个参数均以固定的,故这景图像的数学物理模型可以简化为:(x,y)这2参数的模型,t 为多时段,r 为多极化,p 为多极化10 遥感图像的统计学描述特征(单波段、多波段的参数计算):(1) 单波段——平均信息(均值、中值、众数);变化信息(反差对比度、变差、方差);直方图及累积直方图(定义、绘制方法、直方图性质)中值::反差(图像对比度 ):C1=像素最大/最小C2=像素最大-最小值C3=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3)直方图定义:直方图是反映灰度级的函数,描述的是图像中各个灰度级像素的个数,反映出原遥感图像的灰度值概率密度函数离散化后的图形 。
横坐标是灰度级,纵坐标是灰度级出现的频率。
(4)灰度直方图绘制方法:1 统计灰度级 2 统计灰度级像素的个数 3 建立直角坐标系 横轴为灰度级,纵轴为灰度级像素个数 4 根据横轴的灰度级画柱状图 5 了解灰度分布状态(5)直方图性质:a 直方图反映了图像灰度的分布规律;b 形态多与正态分布的曲线形态类似;c 图像与直方图相对应,但直方图可对应多个图像;d 图像中包括两个不相连的区域,则直方图=这两区域的直方图之和。
(6)、累积直方图:横轴表示灰度级,纵轴表示每一灰度级及其以下灰度级所具有的像素数或此像元数占总像素数的比值多波段——协方差、相关系数累计直方图与直方图纵轴的意义不同第三章11(1)图像显示的方法(单波段——灰度图像显示+伪彩色显示;多波段——全色显示+彩色显示(真彩色、假彩色合成));补充:加色法原理。
(R G B )一般,单波段图像的直接输出显示,反映出该波段上图像的量化信息。
主要以灰度级来展示,从识别效果看就是一幅灰度图像。
(2)伪彩色显示:伪彩色(pseudo color)合成显示方法。
它将单波段灰度图像中的不同灰度级按特定的函数关系变换成彩色,再将其显示出来,以此突出某些特殊的地物信息,准确区分地物的类别。
(3)真彩色(true color):如果彩色合成中选择的波段的波长与红绿蓝的波长相近或相同,那么得到的图像的颜色与真彩色相似,这种合成方式称为真彩色合成(选择的波段与RGB 相对应 )假彩色(false color):选择任意3个波段,分别赋予RGB 三种颜色,既合成彩色图像。
(选择任意波段不与RGB 对应) max min (,)(,)range f f i j f i j =-(4)、加色法原理:R+G=黄色R+B=品红G+B=青色R+G+B=白色12可以举出例子证明什么样的显示符合上述图像的显示方法,比如对于TM数据来说,7个波段的对应表达。
(1)TM:1(0.45-0.52)蓝波段,2(0.52-0.60)绿波段,3(0.63-0.69)红波段,4(0.76-0.90)近红外波段,5(1.55-1.75)近红外波段,7(2.08-2.35)近红外波段(2)真彩色:TM 321假彩色:TM 432 ,TM 741等(3)SPOT5 :Band1:0.5-0.59um (绿波段)Band2:0.61-0.68um (红波段) 20mBand3:0.79-0.89um (近红外)Band4:1.58-1.75um (短波红外)Pan:0.51-0.73um (全色波段) 10m第四章13图像校正,它包括两部分(辐射校正、几何校正);(1)为什么要做图像校正:现实的遥感影像,存在畸变,无法不歪曲地反映出地物的辐射能量分布和几何特征(存在降质现象)。
图像校正是针对数字影像的,因为数字影像存在误差(空间,量度)。
(2)辐射校正:定义:辐射失真亮度属性,消除图像和数据中依附在辐亮度中的各种失真的过程。
原因:a 遥感传感器本身特征b地物光照条件c大作用d其他(3)几何校正:定义:空间几何位置的失真,原因:a传感器不稳定b遥感平台c地球14 什么是辐射校正?辐射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定义:针对遥感图像产生的辐射失真产生的误差,做订正进行的校正。
消除图像和数据中依附在辐亮度中的各种失真的过程。
【辐射误差产生的原因有两种,传感器响应特性和外界(自然)条件,后者包括太阳照射(位置和角度)和大气传输(雾和云)等条件。
(1)因传感器的响应特性引起的辐射误差l)光学摄影机引起的辐射误差2)光电扫描仪引起的辐射误差(2)因大气影响引起的辐射误差(3)因太阳辐射引起的辐射误差1)太阳位置引起的辐射误差2)地形起伏引起的辐射误差(4)其他原因引起的辐射误差】辐射校正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辐射校正产生该怎么做)依据童庆禧的流程或讲课时介绍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