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1: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教学设计1: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

掌握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

掌握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和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

通过学习,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一方面正确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作出的贡献。

另一方面,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正确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作出的贡献。

⑵、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二、教学重点1.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2.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三、教学难点1.正确评价澶渊之盟2.正确评价岳飞抗金四、教学方法双导学探五步教学法(配备课件学习)五、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以图片“岳飞坐像”和《满江红》导入也可以用本课开头导引框:“契丹族”由来的传说导入2、出示学习目标:一、说出与辽、宋、西夏、金等政权建立相关的民族、首领、都城、时间等内容。

二、了解陈桥兵变、澶渊之盟、郾城大捷等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战役。

三、了解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他们都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他们为我国边境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认识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相互之间的和战促进了民族融合。

3、学生自学课本:(8—10分钟左右) 4、出示学习导航:⑴、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建立时间、民族、杰出首领、都城。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和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和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

2、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特点,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入本课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最好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3)讲授新课:一、契丹的兴起1、契丹国(辽) 916年阿保机都:上京2、阿保机的儿子辽太祖时,契丹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

3、澶渊之盟:1004年辽军进攻北宋,寇准主战,1005年宋、辽和议----澶渊之盟。

(可以用幻灯和多媒体课件做出有关契丹人生活习俗的壁画图片和契丹文字的图片,让学生对契丹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三、西夏 1038年元昊都:兴庆;1044年元昊向宋称臣。

四、金的建立:1、女真族就是唐朝靺鞨的一支;2、金 1115年阿骨打(金太祖) 都:会宁五、辽和北宋的灭亡:1、1125年金灭辽;2、1127年金灭北宋。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第一章:五胡乱华与南北朝的分裂1.1 教学目标:了解五胡乱华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北方的影响。

理解南北朝分裂的原因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1.2 教学内容:五胡乱华的起源及发展。

南北朝的形成与分裂。

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五胡乱华的历史背景及南北朝的分裂原因。

比较法:分析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1.4 教学活动:观看五胡乱华与南北朝分裂的相关视频资料。

进行南北朝政治、经济、文化比较的小组讨论。

第二章: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修建2.1 教学目标:了解隋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理解大运河修建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影响。

2.2 教学内容:隋朝的统一过程及其政治、经济措施。

大运河的修建背景、过程及其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隋朝的统一过程及大运河的修建背景。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大运河遗址,加深对大运河历史意义的理解。

2.4 教学活动:分析隋朝统一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参观大运河遗址,了解其历史价值。

第三章:唐朝的繁荣与民族政策的演变3.1 教学目标: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原因。

理解唐朝民族政策的演变及其对国家统一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表现。

唐朝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原因。

案例分析法:分析唐朝民族政策对国家统一的具体影响。

3.4 教学活动:研究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表现。

讨论唐朝民族政策的演变对国家统一的影响。

第四章:五代十国的分裂与民族融合4.1 教学目标:了解五代十国分裂的原因及其政治、经济特点。

理解五代十国时期民族融合的进程及其影响。

4.2 教学内容:五代十国的分裂背景及其政治、经济特点。

五代十国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及其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五代十国的分裂原因及其经济特点。

比较法:分析五代十国时期民族融合的进程。

七年历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设计(人教)

七年历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设计(人教)

七年历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设计(人教)第一章:五胡内迁与北方政权更迭1. 学习目标:了解五胡内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北方政权更迭的基本情况,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2. 教学重点:五胡内迁的原因及过程,北方政权更迭的顺序和特点。

3. 教学难点:五胡内迁对北方地区的影响,北方政权更迭的原因分析。

4. 教学准备:历史地图、多媒体课件。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北方的民族分布情况。

(2)新课导入:讲述五胡内迁的原因和过程。

(3)讲解北方政权更迭的顺序和特点。

(4)分析五胡内迁对北方地区的影响。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历史特点。

6. 课后作业:结合历史地图,复述五胡内迁的过程和北方政权更迭的顺序。

第二章: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南朝政权1. 学习目标: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背景和原因,掌握南朝政权的历史沿革,认识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

2. 教学重点:江南地区开发的背景和原因,南朝政权的历史沿革。

3.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意义,南朝政权的政治特点。

4. 教学准备:历史地图、多媒体课件。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位置。

(2)新课导入:讲述江南地区开发的背景和原因。

(3)讲解南朝政权的历史沿革。

(4)分析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历史特点。

6. 课后作业:结合历史地图,复述江南地区开发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南朝政权的历史沿革。

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1. 学习目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原因,掌握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对北魏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原因,改革的主要内容。

3. 教学难点:改革措施的实施过程,改革对北魏发展的影响。

4. 教学准备:历史地图、多媒体课件。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2)新课导入: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第一章:五胡十六国时期1.1 学习目标:1. 了解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 掌握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主要政权及其更迭;3. 理解五胡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与分裂的特点。

1.2 教学内容:1.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2.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主要政权及其更迭;3. 五胡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与分裂的特点分析。

1.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 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展示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主要政权及其更迭;3. 分组讨论五胡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与分裂的特点,并进行分享。

第二章:南北朝时期2.1 学习目标:1. 了解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过程;2. 掌握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政权及其更迭;3. 理解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特点。

2.2 教学内容:1. 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过程介绍;2. 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政权及其更迭;3. 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特点分析。

2.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过程;2. 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展示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政权及其更迭;3. 分组讨论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特点,并进行分享。

第三章:隋唐时期3.1 学习目标:1. 了解隋唐时期的统一与繁荣;2. 掌握隋唐时期的主要政权及其更迭;3. 理解隋唐时期民族融合与文化繁荣的特点。

3.2 教学内容:1. 隋唐时期的统一与繁荣介绍;2. 隋唐时期的主要政权及其更迭;3. 隋唐时期民族融合与文化繁荣的特点分析。

3.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隋唐时期的统一与繁荣;2. 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展示隋唐时期的主要政权及其更迭;3. 分组讨论隋唐时期民族融合与文化繁荣的特点,并进行分享。

第四章:五代十国时期4.1 学习目标:1. 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分裂与地方割据;2. 掌握五代十国时期的主要政权及其更迭;3. 理解五代十国时期民族融合与分裂的特点。

七年历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设计(人教)

七年历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设计(人教)

七年历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设计(人教)第一章:五胡内迁与北方民族大融合1. 学习目标:了解五胡内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点。

2. 教学内容:五胡内迁的原因和过程;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和影响;历史实例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

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历史视频资料,了解五胡内迁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背景;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教师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及其意义。

第二章:南北朝的更替与民族融合1. 学习目标:了解南北朝更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点。

2. 教学内容:南北朝更替的原因和过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和表现;历史实例分析:北魏统一北方。

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历史视频资料,了解南北朝更替的背景;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教师讲解北魏统一北方的具体过程及其意义。

第三章: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1. 学习目标:了解隋唐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理解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点。

2. 教学内容:隋唐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表现;历史实例分析:文成公主入藏。

3. 教学活动: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隋唐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开展小组讨论,分析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教师讲解文成公主入藏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第四章: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1. 学习目标:了解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的基本状况;理解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点。

2. 教学内容: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的基本状况;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的影响;历史实例分析:宋金和议。

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历史视频资料,了解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的基本状况;开展小组讨论,分析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教师讲解宋金和议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第9课:民族政权的并立时代(教案)

第9课:民族政权的并立时代(教案)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备课人:王建辉【课前延伸】:【学习目标】:1.掌握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的兴起与建国;2.记住“陈桥兵变”、“辽宋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岳飞抗金”和宋金议和等重大历史事件,理清本课的发展线索;3.探究复杂的民族关系,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和“岳飞抗金”;【本课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1)契丹的兴起(2)契丹与北宋的关系(3)金的建立(4)岳飞抗金学习难点:(1)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2)正确评价岳飞抗金(3)正确认识辽、宋、西金、金之间复杂的民族关系【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杨家将抗辽和岳飞抗金的故事吗?请两位同学分别起来讲一讲。

然后,根据学生的讲述,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两个故事分别发生在哪个朝代时期呢?期间还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呢?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第一部分: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50页——P51页前两段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害羞下列问题)(一)契丹的兴起:1.隋唐时期,契丹逐步强大起来;2.契丹族强大的原因有哪些?(1)契丹人与汉人接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2)逐步学会农耕生活34.哪一个皇帝在位时,辽国占领了幽云十六州?造成了什么结果?(二)北宋的建立1.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出现了割据混战的局面。

黄河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合称“五代”。

2.五代后期,黄河流域地区面临着怎样的形势?(统一趋势不断加强)34.注意几个问题:(1)记住三个成语故事:①陈桥驿兵变②黄袍加身③杯酒释兵权(2)北宋建立的意义是什么?(陆续消灭了割据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3)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它统一的只是我国北方的黄河流域,是局部统一。

第二部分:辽、宋、夏的和战(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51页最后一段和P52页的前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1.北宋建立以后,两次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什么政策?(防御政策)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

七年历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设计(人教)

七年历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设计(人教)

七年历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设计(人教)第一章: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1.1 学习目标:了解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背景和特点,认识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1.2 教学内容:1.2.1 时代背景:北朝的分裂与民族融合;1.2.2 特点:政权林立,民族矛盾突出,战争频繁,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1.3 教学活动设计:1.3.1 引入:通过地图展示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特点;1.3.2 讲解:详细讲解北朝的分裂与民族融合的过程,分析政权林立、民族矛盾、战争频繁和民族融合趋势加强的特点;1.3.3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历史意义;第二章:北魏的统一与衰亡2.1 学习目标:了解北魏的统一过程,认识北魏在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重要地位,分析北魏衰亡的原因。

2.2 教学内容:2.2.1 北魏的统一:道武帝的改革,击溃后燕,统一北方;2.2.2 北魏的衰亡:内部矛盾加剧,民族政策失误,六镇起义,北魏分裂。

2.3 教学活动设计:2.3.1 引入:通过图片展示北魏的统一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北魏的历史地位;2.3.2 讲解:详细讲解道武帝的改革措施,分析北魏统一的背景和原因;2.3.3 案例分析:让学生阅读北魏衰亡的相关史料,分析北魏衰亡的原因;2.3.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评价北魏的历史地位;第三章:东西魏的更替与民族融合3.1 学习目标:了解东西魏的更替过程,认识民族融合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分析民族融合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3.2.1 东西魏的更替:西魏建立,东魏灭亡,北齐取代北周;3.2.2 民族融合: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促进民族融合;3.2.3 影响:为隋朝统一奠定基础,推动我国历史发展。

3.3 教学活动设计:3.3.1 引入:通过地图展示东西魏的更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民族融合的发展;3.3.2 讲解:详细讲解西魏的建立和东魏灭亡的原因,分析民族融合的背景和过程;3.3.3 史料分析:让学生阅读民族融合的相关史料,认识民族融合对我国历史的影响;3.3.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评价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第四章:北齐与北周的争霸4.1 学习目标:了解北齐与北周的争霸过程,认识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分析北齐与北周争霸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案:
组别:政史系教研组
授课老师:刘启华
科目:历史
课题: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间:2013年4月3日下午第一节
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就开始进行古诗文诵读,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这首诗: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和汴州是什么关系?作者在诗中记叙的是那段历史?
上一章我们学习了繁荣与开放的隋唐。

(安史之乱)使繁荣昌盛的唐朝开始走向衰落,后来虽然把安史之乱平定下去,但却使地方上掌握兵权的将领(“藩镇”节度使)割据混战起来。

混战的结果是唐朝灭亡,藩镇纷纷称帝,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故事就从这个时候开始:
契丹的兴起与陈桥兵变
问题一:
你知道青牛白马的故事是我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的传说吗?他们在历史上曾建立了什么政权?你知道“赵匡胤穿黄袍──改朝换代”的歇后语出自我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吗?赵匡胤建立的朝代叫什么?
阅读第一节《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学生阅读45页“导入框”和本目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做标注,然后讨论回答:
1、契丹族的政权怎样建立起来?(政权名称:辽,建立者:阿保机,都城:上京)
2、北宋政权建立情况怎么样?(民族:汉,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
3、赵匡胤怎样称帝并加强了自己的统治?(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
4、宋朝建立后,有没有统一全国呢?(没有)
教师过渡讲解:因为这时北方还有两个军事力量十分强大的政权——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于是形成了辽、宋、夏之间有和有战的并立局面。

辽宋夏的和战:
问题二:同学们知道“杨家将”和“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吗?这一时期,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哪些?你知道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怎么一回事吗?北宋与辽、西夏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维持边境和平的?
学生阅读46-47页内容《辽宋夏的和战》,先根据“动脑筋”讨论回答第1题;然后根据教师的提示,小组讨论并回答第2题:1、对于澶渊之盟怎样评价?(他们说的都对。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屈辱的,所谓“岁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削弱了自己的国力。

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也有好的作用:它结束了宋辽之间的战争,使双方边境转入相对稳定和平的状态,互相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后来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完成49页“练一练”:澶渊之盟是(B)之间的和约。

(B——北宋与辽)
3、西夏政权是怎样建立的?(民族:党项,:建立者元昊,都城:兴庆)
过渡讲解:当北宋与辽走向衰落时,东北地区靺鞨族的后代——女真族兴起并建立了国号为金的政权。

从此,女真族的金政权和汉族的宋政权之间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

金和南宋的对峙
问题三:辽和北宋是被哪一个政权灭亡的?你知道这一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吗?这个民族有什么特点?其杰出首领是谁?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这是1127年开封城破、北宋灭亡时流传的一首歌谣。

你知道它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吗?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这是岳飞《满江红》中的词句。

其中“靖康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南宋的抗金名将是谁?他在抗金斗争中取得过哪些胜利?你还知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尽忠报国、直捣黄龙、莫须有等成语典故的由来吗?
阅读第三节47-49页课文和50页“自由阅读卡”《金和南宋的对峙》,先根据教师的提示,小组讨论并回答1-3题:然后根据“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讨论回答第4-8题;
1、金政权是怎样建立的?(民族:女真,:建立者阿骨打,都城:会宁——后期迁到中都)
2、金先后灭了哪两个政权?(辽、北宋)
3、南宋政权是怎样建立的?(1127年,北宋灭亡后,它的“皇族”赵构重建政权,后来定都临安。

由于临安在东京之南,史称南宋。


4、女真族的生活有什么特点?(他们生活在寒冷地区,擅长骑马射箭,勤劳勇敢。


5、岳飞墓前的跪像是谁?(秦桧)为什么让他跪在那里?(因为他是杀害岳飞的刽子手,人民十分痛恨他。

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爱戴保护人民利益的功臣,痛恨陷害功臣的罪人。


6、岳家军打胜仗的原因是什么?(他们为正义而战,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


7、宋金和议规定双方的分界线在哪里?(淮水到大散关)
8、宋金和议签定后,金迁都到哪里?(中都——今北京)
【学习探索】
1.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开发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请你制作并完成下列表格,以掌握这一史实。

2.澶州之战后,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宋与西夏连年交战,后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为了维持边境和平,北宋每年都要给辽和西夏大量岁币。

你认为这种做法可取吗?其利弊各是什么?假如你是当时北宋的皇帝,又会采取什么策略呢?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北宋与南宋的关系与下列哪一组相似?()
A.西汉与东汉 B.西晋与东晋C.前秦与后秦 D.东魏与西魏
2.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中,佞臣指的是()。

A.赵高 B.李林甫 C.秦桧 D.贾似道
二、填图题
请用不同颜色的笔在图中标出辽、北宋、西夏的疆域,并填出图中相应的地名。

辽、北宋、西夏形势
【知识网络】
【资料下载】
北宋中期,面对土地兼并剧烈、军费开支庞大、阶级矛盾尖锐、外患骚扰严重等一系列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政治家提出了革出积弊的主张。

宋神宗即位后,锐意改革,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制定、推行了一系列新法。

王安石早年曾任知县、知州等职,比较了解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而且具有革新精神。

王安石变法的目标是“富国强兵”,重在发展生产、开发财源、增强兵力。

他颁布了平均赋役的均输法、免役法,发展生产的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
田均税法,还有政府控制市场、调节物价的市易法等。

在强兵方面,有给将领训练士兵权力的将兵法、寓兵于民的保甲法以及保马法、设置军器监等。

此外,还有改革科举、整顿学校等措施。

从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主持变法到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新法共实行了十六年。

新法的推行,使农民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限制了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部分活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通过变法,北宋政府的收入增加了,储备了大量物资,加强了国防力量,“积贫积弱”的局面初步得到改变。

由于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豪强、富商的既得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再加上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确曾出现过一些弊端,也受到不少地方官员的阻挠和破坏。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其子哲宗继位。

时哲宗年仅十岁,由其祖母高太后临朝听政,重用保守派人物司马光、文彦博等,原变法派人物相继遭贬,新法也大都被废除。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满江红》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