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3.10(历史)

合集下载

第3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

第3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
1
于提高国家的行政管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赦令 2
更加规范化,其推行范围并未因此扩大,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
3 4
民众法律意识的高低,赦令的规范有利于地方官员的落实和管 5
理,排除C项;“完善”的表述太过绝对,且材料并非强调赦书 6
的传递程序,而是内容的规范,排除D项。]
第3讲 辽宋夏金多有利条件,A项正确;“从 3 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说法过于绝对,虽然这些变化对遏制 4 藩镇割据有积极作用,但不能说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排除B 5
6
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军事力量的变化,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 接受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6
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 [根据材料“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
俗、里至等内容”可知,元朝意图通过修纂全国性的地理志来树
题号
立正统地位,为全国统治秩序寻求合法性,A项正确;材料只提 1 及西域地区,不能代表全部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且“全面” 2
3
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修纂体例的变 4 化,只是强调地理志的范围更广,局部采用了外来制图法,排除 5
6
C项;汉武帝时期通过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
除D项。]
第3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主题一
主题二
大题增分 通史限时集训
1.唐宋时期的政治变革
士族政 治衰落,
君主专 制加强
隋唐实行并完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从制 度上打破了门阀士族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唐实 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提升皇权;北宋实行重文 政策,大兴科举,士族政治进一步衰落;中央实行 分权政策,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加强皇权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社会人身束缚减 弱
宋朝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
国家控制适 受官府干预;对于百姓迁移住所、 适应社会经济的
当放松 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 变化
府的限制也更为松弛
-22-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时空坐标
知知能能构构建建
典例3(2020·宁波北仑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北宋丝织业逐 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河南、河北、 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 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 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 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 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的支柱

地位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 生了深远影响
-25-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时空坐标
知知能能构构建建
二、文学艺术
项目 原因
特点
代表作家
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 豪放派苏轼、
宋词 城市经 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 辛弃疾,婉约派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时空坐标
知知能能构构建建
典例2(2020·浙江9+1高中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和议成,立 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下列项中与该盟书签订时的政治形势相符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2、杯酒释兵权
文臣任地方官 设通判制约
设转运司管 各路:设监司 理地方财政 各州:设通判
加强皇权 (分散中央
设枢密院
机构权力) (分宰相军权)
设参知政事
设三司
(分宰相行政权) (分宰相财权)
设台谏
中央集权的方式: 分割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重文轻武;强干弱枝。
加强皇权的方式: 分散中央机构权力,分割相权
4、影响: 对教育(四书) 南宋后受到官方尊崇
三、宋代文化科技
(二)文学艺术科技
1、文学---宋词繁荣:原因(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娱乐丰富) 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2、绘画:山水画最突出,风俗画是亮点
3、科技:三大发明(活字印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科学家(沈括 《梦溪笔谈》)
政权 名称
存在时间
建立民 族
重要人物

北宋
西夏
都城
最终灭亡

南宋
政权 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 民族
重要人物
都城
最终灭亡

916
契丹 耶律阿保机
上京
1125年,金灭 辽
北宋 960

赵匡胤
东京

1127年,金灭 北宋
西夏 1038
党项
元昊
兴庆府
1227年,蒙古 灭西夏

1115
女真 完颜阿骨打
会宁府
1234年,蒙古 灭金
专题:经济重心南移
1、过程 魏晋南北朝:北民南迁---江南初步开发 唐中期以来:安史之乱---南北趋于平衡 北宋—南宋:北宋灭亡---南移完成
2、标志: 苏湖熟、天下足 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第一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

第一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
——朱熹《朱子语类》
北 ①军事上,收兵权,编禁军,枢密院,更戍法,两半法 ②行政上,文官知州,通判监督
宋 ③财政上,赋税只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
元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 朝 族地区设 宣慰司进行管理
元朝的行省制度特点: 流动的中央政府,腹里省,边疆设省,犬牙交错。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 与元朝统一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 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 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 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 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 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 代中国。……就宋代而言之, 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 代莫不有变。 —— 严复
• 2.元代:中央以 中书省为 最高行政机构,直辖河北、 山西、山东等地,其长官行 使宰相职权,权力很大。 (“一府二院”中书省,枢 密院,宣政院)
思考: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宋朝 的二府三司的分权有何区别?
二府三司:并以事任为中心 三省六部:以程序分工为主的运作方式。
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 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 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
的高度。
邓广铭
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 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 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 命、能源革命。

农业革命: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信息革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湖 南
金融革命: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业革命:街市取代坊市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能源革命:煤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日益普遍
社会:流动化、商业化、平民化、世俗化
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2.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解析)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备考必刷题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解析)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备考必刷题
C.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动D.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7.(2022·海南·模拟预测)宋代东南地区,吴郡“父笃其子,兄勉其弟,有不被儒服而行,莫不耻焉”。江西饶州“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福建居民更是“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崇文抑武的推行B.书院教育的完善
A.土地兼并现象普遍B.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C.历史循环Leabharlann 论盛行D.社会阶层流动性大6.(2021·重庆·二模)中国历史上,大多以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作为行政区划的两大原则。从秦代开始,两大原则同时并用,但到了元明清时期,犬牙交错原则发展到极致,以致部分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域相背离。这一变化说明()
A.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B.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
3.(2022·四川绵阳·一模)辽金时代所谓的“汉人”,是特指辽朝境内以燕云十六州人口为主的汉族人民。由于长期处于异族统治之下,“汉人”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宋人不承认他们是汉人,而契丹、女真等民族却仍将他们看作是汉人。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少数民族封建化加速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推行民族歧视的政策D.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C.印刷技术的进步D.等级观念的变化
8.(2022·海南·模拟预测)1279年,元朝在全国设置27个观测站,进行天文观测,这些观测站“东起高丽,两极滇池,南至占城,北尽铁勒”。这反映了元朝()
A.中央加强对边疆的控制B.民族政策的灵活开明
C.政府重视完善天文历法D.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
9.(2022·辽宁丹东·一模)蹴鞠在宋代是皇帝和贵族都喜爱的活动。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宋代除了官家有蹴鞠专业艺人之外,民间的瓦子中也有蹴鞠艺人表演,而当时开展最为广泛的则是寒食节“寒食梁州十万家,蹴鞠秋千尚豪华”的民俗活动。这表明宋代()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3.10辽夏金元的统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3.10辽夏金元的统

(3)宣政院负责吐蕃地区,进展政教合一管理。 (4)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 西域的管辖。 (5)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经略台湾。
【情境在线】元朝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而文天 祥组织了抗元斗争,却又受到后人的敬仰,我们从文天祥 身上感受到什么精神? 提示:文天祥抗元,保卫了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平安,这 是正义之举;文天祥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已成为中华民 族性格的象征。
(3)封建化进程:少数民族政权根本上兼有一定汉族地 区,并因此逐渐汉化。 (4)政治制度:采取“蕃汉分治〞的方法分别管理不同 民族地区。 (5)与宋朝的关系:都与宋朝发生过大规模战争,经济文 化交往频繁。
主题二 元朝的行省制 【素养探究】
史料一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那么,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 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织为主导①,目的是从根本上 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 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
大都。
(2)元朝的统一:①_1_2_7_6_年,元占领临安;②1279年, 元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3.元朝稳固统一的措施: (1)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 (2)实行行省制度。 ①范围: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_中__书__省__ 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②意义: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 革。
2.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填写金朝入主中原过程中的 重大事件)
时间 1114年 1115年 _1_1_2_5_年 1127年 1153年
重大事件 _完__颜__阿__骨__打__反辽
建立金朝 金灭辽
金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迁都燕京,改为_中__都__
3.统治措施: (1)沿袭:根本沿袭唐宋制度。 (2)特色:保存女真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同步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同步

①由北向南从黄河流
和商业发展;④出现了人口百万的大城市
中唐以后 (安史之乱)
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 江南一带;
北宋 南宋
元朝
①经济上依赖南方;②户口分布南多北少
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②由内地向沿海逐渐
经济上南方超过北方正式成为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转移;
①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②重开大运河,裁弯 取直,缩短航程;③开辟长途海运航线(漕运)
知识点三:思想文化的新发展
二、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宋词
背景 特点
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句子长短不等,可配乐歌唱,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成就 士大夫词广泛流传。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元曲
散曲 杂剧
散曲词更灵活、配乐诗歌体裁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成套散曲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角色,表达完整故事情节
知识点二:经济
三、经济重心南移
1.主要原因:
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 较安定。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⑤南方统治者较重视发展经济。
朝代
表现
特征
规律
魏晋南北朝
①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 ②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③农业、手工业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①岳飞抗金: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收复大片失地,取得郾城大捷等战果。 ②绍兴和议:1141年订立,南宋与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向金称 臣,并给金“岁贡”。 5. 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单元分析】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可分三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统一。

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

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突出两个方面:一两宋在政、经、文、军等方面的变化;二是各民族之间相关方面的交融,进而突出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时空坐标】【依据时空坐标建构知识体系】(1)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政治方面(2)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实现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深化探究】一、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

后内地刺史加授节度使衔。

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

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