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规合一”背景下城市水土保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多规合一”背景下城市水土保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多规合一”背景下城市水土保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多规合一”背景下城市水土保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与资源危机并存的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矛盾凸显。当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水土流失及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邓岚和宋桂琴,2001;姜德文,2014a),造成城市内涝加剧,城市水功能削

和雾霾危害加重,广泛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工作与弱,城市生态环境恶化,PM

2.5

生活,甚至威胁到其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社会各界、广大民众愈来愈关注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祁生林等,2006)。“十八大”“三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都明确中国城镇化要坚持生态文明。而水、土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基质,是构建城市和谐生态环境的基础,承载着生态文明之梦,所以水土保持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建设涉及土地利用变更,大量生活区、工业园区、交通道路、广场、地下管道等工程项目,造成地表及地下的多维空间的改变,空间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先导,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政策的地理表达,具有多尺度、综合性的特征和相应的规划体系。已成为政府实现改善生活质量、管理资源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土地、平衡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等广泛目标的基本工具(王向东和刘卫东, 2012)。2014年12月5日,由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和住建部联合

下发的《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开展市县空间规划改革试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合一’”。而水土保持规划是生态环境规划系列中的重要类别之一(王向东和刘卫东,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十三条规定“水土保持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资源规划、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协调”;第十五条规定“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镇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在规划中提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的对策和措施”。因此,“多规合一”的体系中应接入城市建设水土保持规划。

然而,目前“多规合一”正在试行阶段,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不能很好的对接。本文将从与国民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出发,分析目前城市水土流失问题,城市保持措施,及如何从规划时期开始,全面考虑水土保持,

将水土保持规划完美对接纳入到“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实现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

1. 城市水土流失成因与特点

城市水土流失在过程上与自然水土流失是相同的,但在外营力、侵蚀强度、影响范围等外在表现上明显不同(唐克丽, 1997),它是城市化过程中,主要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发生在城市建设区及周边地区的水土流失,它包括水、土两类资源的损失和破坏,并给城市带来了河道淤积、雨洪灾害、非点源污染等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曾祥坤等, 2009)。城市水土流失是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前者起主导作用,表现在土地的超强度开发、水土保持方案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和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邓岚和宋桂琴, 2001)。城市水土流失具有人为性,多样性,广泛性,灾难性的特点,其形成因素和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1城市工地密集,扰动地表,加速水土流失

在城市化迅猛发展过程中,各类建设项目密集上马,数量众多,工程建设过程频繁的进行土方开挖、堆置、填筑、运移活动。施工过程对原有地表覆被破坏,使土壤裸露;新的堆土、堆渣多无覆盖,遇降雨时便泥浆滥流,水土流失严重(姜德文, 2013)。张丽萍等(2002)归纳总结城市扩建诱发水土流失的主要三种类型:(1)城市扩建占用大量土地,一方面在施工地,大量开挖面、堆土造成的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建筑材料的获取地,山、土体开挖,造成新的坡面,及大量堆放弃土石碴造成的水土流失。(2)城市化发展,道路、管道建设是重要环节,建设过程中,开挖边坡,构筑人工边坡,破坏原始下垫面结构,土石堆放,从而造成严重的水土资源流失。(3)随着城市的扩展,劳动力的转型,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边缘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一些坡地由林草地转化为菜地、果园等,在土地利用转型的过程中会诱发水土流失。

1.2 对河流水系不合理利用,加重城市内涝与水质污染

城市及其规划区原有许多水塘、蓄(排)水沟、排洪排涝渠、洼地、湖泊等,在城市化过程中受商业利益驱动,这些设施被大量占用、填埋、毁损,致使城市失去了自然蓄水、调节、滞洪、分流的能力,城市雨水被大量外排,地下水得不到补给,使原本就极为缺水的城市更加缺水,缺水城市也愈来愈多,有的还引发

地面沉降等灾害。城市工地密集,多为裸露施工,降雨时大量泥沙进入河湖水系,造成淤积。同时,随着城市河湖水系水量减少使河湖的纳污能力下降,加剧了水体污染(姜德文,2013)。

1.3 地面高度硬化、绿地减少,造成内涝、地面塌陷等次生灾害

我国人多地少,城市土地为稀缺资源,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造成城市环境建设用地规划不合理,与城市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相比,城市绿地的面积很少,而这些用地大部分已被硬化,降水极易形成地表径流。雨季,城市看海、地下建筑被淹的内涝事件频发;同时,大量的地表径流遇孔洞或裂缝下泄易形成潜蚀,造成地面塌陷(刘信儒等, 2006)。

大量城市建设中楼房、广场、道路均实现硬化,一些城市河流做了防渗处理,降水不能下渗补给地下水,打乱水文循环过程,土壤缺水,城市园林植物需要大量灌溉;而地下水得不到补充,却又存在大量抽取,过度利用的情况,造成地下漏斗,引起地面沉降,加剧次生地质灾害。

1.4风蚀扬尘加剧空气污染

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无孔不入的便是大气环境的严重污染。城市扩展建设、旧城改造、道路施工、管道铺设等的大规模开展导致地表裸露,大量建筑垃圾松散堆放,在大风天气下会产生大量的扬尘,物粒径小于2.5μm的部分就是空气PM2.5中扬尘来源的污染物。

有研究显示,空气污染中15% 左右的PM2.5的来源是城市扬尘(温新欣et al., 2009),所以,城市扬尘是城市空气颗粒物中非常重要的颗粒污染物。扬尘伴随其他颗粒物和水滴形成雾霾,笼罩城市,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危害城市居民的健康。大部分研究中的扬尘是一种混合尘源,具体来源包括因地被剥离而裸露的泥土以及在高楼大厦建设施工、道路与管线改道、旧城改造过程、建筑垃圾运输、建筑垃圾堆放产生的扬尘。扬尘颗粒可大可小,分布在几微米到几百微米广大范围内(余新晓等, 2015)。因此,风蚀扬尘虽然看上去水土流失量不大,但是对环境安全造成的影响却涉及广泛。

1.5城市垃圾堆放引发水土流失及污染物质扩散

城市垃圾主要是指城市的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市政维护和管理中产生的垃

圾、建筑垃圾(又称渣土)等,其中成分复杂,在城市垃圾的填埋和焚烧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土壤、大气和水质的污染。目前,我国现有2/3的城市被各种垃圾所包围,城市垃圾快速增长已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四大环境污染之一(刘峻杰, 2007)。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较普遍采用的方法有填埋法、堆肥法和焚烧法。填埋法是将垃圾倾倒在指定场所,填埋到一定深度后压实,并在其上覆盖一层泥土的方法。土地填埋由于技术比较成熟,操作管理比较简单,处理量大,投资和运行费用低,适用性强,因而是当今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采用的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方法。但填埋法操作过程中易发生水土流失,造成环境污染。垃圾填埋场一般选择在自然的沟道、洼地等区域,在垃圾倾倒过程中,原地貌植被被覆盖而遭到破坏,同时一些有毒有害物质还会影响周边植物生长,这样裸露松散的垃圾堆体加上周边裸露的地表,结合小流域地形,水土流失极易发生,垃圾颗粒及渗滤液随水土流失过程而迁移,产生二次污染。垃圾渗滤液如下渗会污染下伏土壤及地下水,若随径流流出会污染下游河流、水体、土壤;同时,垃圾填埋场的细颗粒物质还会随风飘散,污染空气(王春凤, 2011; 张国英等, 2003)。

1.6不合理布局、施工引发地质灾害

山区、丘陵区城市,开发建设时对地质灾害发生潜力估计不足,或是城市规划未估计到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城市建设中,平整场地和基坑开挖时人工削坡、坡面加载重物等造成大量的高陡、不稳定人工坡面。这些边坡一方面因改变了原始的结构面组合与临空面关系,边坡所受应力和应变发生变化,增加了坡面地质条件的不稳定性,若遇较强降雨,径流渗入坡体,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另一方面,因施工勘察资料不准确,边坡施工方案或方法不当,或边坡稳定措施不到位等,又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徐刚, 1997)。同时,一些城市规划、建设于河流低阶地或河漫滩或溪流出山口,阻塞河道行洪,一旦遇到强降雨,山洪暴发,而河道阻塞,也易引发洪涝灾害。

2. 城市水土保持对策

城市水土保持具有多功能,多目标的特点,城市水土一方面是宝贵资源,同时处理不当又是环境污染源和致灾元素,城市水土保持要“防尘、防沙、保土”,还要保水蓄水、排水排洪兼顾。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和措施系统中不只是要有防沙

保土的规划和措施,还要有保水蓄水,排水排洪的规划和措施。水土保持思想要渗透到城市规划、城市环保、城市园林规划、城市给排管网规划等领域,搞好城市各方面的协同规划(万方秋等, 2003)。

2.1完善水土保持、灾害防治与资源利用并重的雨洪工程体系

水是水土流失的首要应力,降水、径流不仅本身能造成土壤侵蚀,而且还能够与重力结合产生系列灾害性问题。同时,雨水又是一种优质的淡水资源,不仅可作为饮用水来源,还可用于喷洒道路、灌溉绿地等。据估算西安市绕城高速公路内1年可收集的雨水量在1亿m3左右(宋进喜等, 2009),大约相当于西安市水资源总量的4.3%。所以,对降水、径流的有效控制不仅解决了大量的城市水土

流失问题,还为城市发展提供水资源。我国古代建筑地面铺设时已考虑到了雨水下渗、涵养水源;现代,德国、美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雨水收集利用,其方式主要有利用屋面进行雨水积蓄、修建蓄水池、安装集水槽等(靳新红, 2015)。所以,应在未来城市扩建、改建、修缮规划设计中充分考

虑对与水资源的收集利用,与城市环境和生态建设紧密结合。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转变,由传统的“单一快排”的防洪涝向“生态化、资源化”转变,城市规划时要将城市雨洪控制利用工程设施规划进去,同时,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中建立健全雨洪综合控制利用管理体系以及经济激励与惩罚体系,以满足城市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在具体措施上,建立雨洪源头控制——雨洪调蓄——雨洪排放的系统生态化雨洪控制体系;由雨洪生物滞留系统、雨洪渗透系统和雨洪调蓄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化雨洪控制体系(姬锐锐, 2013)。利用透水铺装、植被渗沟、下凹绿地

和湿地水体等景观要素,重建接近自然的水循环过程,将雨水分散蓄留、逐步净化和缓慢吸收,增强城市对暴雨的适应能力,同时利用城市湖泊、城市河流等调蓄排洪系统,营造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城市雨洪控制体系。

2.2 健全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监管体系

城市水土保持是一项涉及水利水保、国土、城建、交通、环保、农林和立法执法等多个部门的综合系统工程,只有部门之间注意协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才能实现目标。健全的法制体系是城市水土保持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而依法监督、严格执法是城市水土保持的重要保障(祁生林等, 2006)。姜德文(2014b)提

出通过城市水土保持立法,规定城市各功能区的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建立相关规划的水土保持协调机制,以保障各部门在规划时考虑水土保持;规划中明确重点预防区和治理区,实行最严格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制度;加强城市雨洪和土石方管理,实现泥沙、降水的源和径流、输沙的汇的结合,充分协调;实行水土保持监测、公示、公报制度,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明确法律责任,增加处罚条款。

做好水土保持宣传工作,全面动员群众,参与水土保持执法监督。城市水土流失造成内涝灾害、雾霾、地陷、水污染等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出行、休憩、工作、身心健康等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越来越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知情、参与、监督意识逐渐提高。所以,政府、水保单位、媒体都应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规、水土保持技术、水土流失危害、曝光水土保持违法事件,让广大群众参与到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同时,群众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问题。

2.3建立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预报系统

随着城市水土流失机理研究进展,水土流失监测手段、监测工具的现代化,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将GIS、GPS技术、IT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全面结合,实现对城市规划、建设施工、天气变化、降雨过程、汇流过程、排水管道、河流、湖泊、土壤水、地下水等进行全面的监测汇总,实现资源管理、环境监测、城市水土保持的融合。如利用GIS可以研究城市发展对地面径流和降雨径流的影响;以及评估城市流域及其支流盆地对年均径流和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等。在监测领域,最为紧迫的就是发展区域性监测预报模型。与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相协调,构建我国实用性水土保持监测框架,推动我国水土保持监测业务的全面幵展(何文虹等, 2013)。

2.4在强调生态效益的前提下釆取综合治理措施

防治城市水土流失的技术措施体系应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物理化学措施三大类,在解决城市水土流失的具体问题时,应该在强调生态效益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以求达到最佳效果(何文虹等, 2013)。随着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技术的发展,逐渐明确城市建设过程中,景观格局变化对城市内生态过程及功能的影响,所以在城市规划时就应从景观生态学的

角度出发,应用景观结构与功能、景观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景观动态变化与景观安全格局等理论指导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王昭艳等, 2007),实现城市景观、水土保持功能及生态环境的和谐;同时,利用恢复生态学理论,对城市水系、城市土壤、城市垃圾填埋场等进行生物修复,增加绿色空间,逐步实现控制污染物扩散、降解污染物、净化生态环境,创造生态文明。

3. “多规合一”体系内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的位置及其对接

3.1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位置

空间资源具有唯一性,然而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之间存在冲突矛盾,使规划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和实施。因此,探索从“多规分立”走向“多规合一”的有效途径是新形势下规划工作的新任务。通过探索和实施“多规合一”,树立系统观念与全局思维,构建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空间开发模式,确保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多规合一”的本质应是一种规划协调工作而非一种独立的规划类型,是基于城乡空间布局的衔接与协调,是平衡社会利益分配、有效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规划地位方面,“多规合一”应是地方各类规划体系中的顶层规划设计,并建立各类规划的协同平台,提供前置的规划编制条件,指导地方规划的调整与编制(苏涵和陈皓, 2015)。水土保持规划是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类型之一,其所处位置如图1所示,现阶段就需要明确水土保持规划如何接入“多规合一”的平台。

3.2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对接

在目前阶段,“多规合一”正在试行阶段,各种规划归属不同政府部门,应用的技术指标各不相同,所以如何整合对接,形成较为统一的标准,是前阶段各方研究的重点。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也应借助这一时机,完善规划内容,确定新的规划技术指标,以达到完美融入整体空间规划体系的目标,也能使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的到更好的实施,城市水土流失得到更好的控制,给城市以蓝天绿水。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的原则,主要内容早有论述,也得到了共识。吴长文等(1997)提出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原则:城市水土保持规划除遵循城市规划的一般原理外,还需遵循:(1)城市水土保持功能区划与城市功能分区相结合;(2)布局合理,讲求美观;(3)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原理。而城市水土保持

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城市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城市水土流失预防与监督两大部

分(陈法扬, 1997)。

城市水土流失治理规划:根据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城市水土保持功能分区和城市功能区划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城市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分为重点治理区规划和一般治理区规划。重点治理区主要是指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房地产、旧城拆迁改造、开山、筑路、采石等扰动城市地表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区域,这一区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且治理难度大;一般治理区是指人为扰动不大,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城市水土流失预防监督规划:对城市开发建设活动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敏感区,要加强预防和监督管理,根据《水土保持法》,制定适合本城市的水土保持条例或实施细则,用法律手段,强化水土流失预防和监督力度。

所以,从水土保持规划原则和内容来看,也需要和其他空间规划结合才能实现其目标,因此,工作难点就是如何理顺水土保持规划与生态环境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国土资源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之间的关系。这些规划为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构建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其编制基础、技术途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差异,需要强化各类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在共性上达成一致,在差异性上遵循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在内容上按照总体设计实施分类管理,迫切需要以宏观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的上位规划为指导,解决好各类规划间发展与保护,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统筹管理实施(田志强和赵雲泰, 2015)。

解决多规合一,首先要加强顶层规划设计,而国土规划是最高层次的空间规划,对区域规划、土地规划、城乡规划、发展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有引领、协调和指导作用。适应新时期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尽快改变国土规划缺失的局面,根据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统筹陆海、区域和城乡发展,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科学划定“生存线”、“生态线”和“保障线”(田志强和赵雲泰,2015)。在此基础上,评估不同区域城市开发建设的潜在水土流失强度,统筹兼顾城市发展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功能区规划、水利规划、林草地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制定相应的水土保持规划,保障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

美化城市环境,减少城市内涝与次生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曾祥坤, 王仰麟, 李贵才, 2009. 城市水土流失的景观生态学研究. 水土保

持研究 16, 25-30.

2.陈法扬, 1997.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简述. 水土保持通报 17, 37-41.

3.邓岚, 宋桂琴, 2001. 我国城市水土流失研究进展初探. 水土保持学报 15,

72-75.

4.何文虹, 刘万青, 赵三民, 徐新文, 石帅叶, 2013. 城市水土流失危害与城

市水土保持措施. 中国首届城市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

88-96.

5.姬锐锐, 2013. 城市雨洪生态化控制体系研究. 长安大学,硕士论文,西安.

6.姜德文, 2013. 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土保持生态保护战略对策. 中国首届城市

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 17-21.

7.姜德文, 2014a. 城市水土保持的新机遇新对策新措施. 中国水土保持,

1-3.

8.姜德文, 2014b. 城市水土保持立法的必要性与重点.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12,

110-113.

9.靳新红, 2015. 城市新建住宅小区基于水土保持的雨洪利用工程设计. 中国

水土保持, 27-30.

10.刘峻杰, 2007. 共创北京绿色奥运——城市生活垃圾现状与对策新闻发布

会国务院新闻办。2007-11-17.

11.刘信儒, 王炜榕, 胡学俭, 蒋永贞, 武春霞, 2006. 城市水土保持主要特征

分析.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8-30.

12.祁生林, 杨进怀, 张洪江, 鲁绍伟, 丹, 汪., 伟, 吴., 2006. 关于我国城

市水土保持的刍议. 水土保持研究 13, 115-118.

13.宋进喜, 宋令勇, 何艳芬, 马晓兵, 2009. 基于GIS的西安市雨水收集潜力

估算. 干旱区地理 32, 874-879.

14.苏涵, 陈皓, 2015. “多规合一”的本质及其编制要点探析. 规划师 31,

57-62.

15.唐克丽, 1997. 城市水土流失和城市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通报 17, 封 2.

16.田志强, 赵雲泰, 2015.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的战略构想. 国土资源情报,

3-10.

17.万方秋, 丘世钧, 王继增, 2003. 城市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指标体系初探. 水

土保持研究 10, 79-82.

18.王春凤, 2011. 浅谈城市垃圾造成的危害及其处理对策. 中国环境管理 3,

40-41.

19.王向东, 刘卫东, 2012. 中国空间规划体系:现状、问题与重构. 经济地理

32, 7-15,29.

20.王昭艳, 张旭东, 周金星, 黄玲玲, 2007.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水土保持规划

中的应用.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18, 32-34.

21.温新欣, 崔兆杰, 张桂芹., 2009. 济南市PM2.5来源的解析. 济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3, 292-295.

22.吴长文, 刘伟常, 盛定生, 1997.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原理与方法. 中国水土

保持, 36-38.

23.徐刚, 1997. 城市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探讨. 水土保持通报 17, 40-45.

24.余新晓, 程正霖, 孙丰宾, 2015. 城市水土保持措施对PM2.5质量浓度的作

用.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13, 122-125.

25.张国英, 查轩, 刘常青, 2003.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现状及处理对策. 福建水

土保持 15, 13-16.

26.张丽萍, 张锐波, 柳云龙, 2002. 城市扩建诱发水土流失的空间地理场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 22, 21-22,25.

图1 城市水土保持在空间规划系统中的位置

【城市规划】智慧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智慧城市总 体规划

XX市智慧城市建设 总体规划 201X年XX月 目录 1前言5 2XX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6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和趋势6 2.1.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6 2.1.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8 2.2XX市相关“十二五”规划要点10 2.2.1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点10 2.2.2XX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要点11 2.2.3XX市“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要点12 2.2.4XX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点13 2.3XX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化基础14 2.3.1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14 2.3.2“数字城市”基础15 2.3.3“平安城市”基础16 2.4XX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基础17 2.5XX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基础18

2.5.1产业特点及基础18 2.5.2物联网技术成果基础19 3XX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21 3.1指导思想21 3.2建设原则21 3.3发展远景22 3.4建设目标23 3.5建设任务24 3.6智慧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路25 4XX智慧城市总体架构规划26 4.1XX智慧城市总体框架26 4.2XX智慧城市技术架构28 5XX智慧城市应用体系规划29 5.1应用推进的预期目标和考核指标29 5.1.1应用推进的预期目标29 5.1.2应用推进的考核指标29 5.2应用体系架构30 5.3应用体系规划30 5.3.1基础设施领域规划30 5.3.2资源环境领域规划35 5.3.3社会民生领域规划38 5.3.4产业经济领域规划44

5.3.5城市管理领域规划47 5.4应用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1】51 6XX智慧城市运行体系规划52 6.1运行体系的预期目标和考核指标52 6.1.1资金准时准量52 6.1.2建设保质保量52 6.1.3运维周到全面52 6.1.4运行体系的考核指标52 6.2运行体系架构55 6.2.1XX智慧城市运行总体组织架构55 6.2.2XX智慧城市运行分项组织架构58 6.3运行体系规划59 6.3.1项目融资规划59 6.3.2项目实施规划64 6.3.3运行维护规划64 6.4运行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65 6.4.1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65 6.4.2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法规和政策66 6.4.3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66 6.4.4构建智慧城市运营机制67 6.4.5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67 6.4.6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和检查67

关于大数据在智慧城市规划与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关于大数据在智慧城市规划与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19-08-05T11:07:31.5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作者:吴敌 [导读] 摘要:论文主要围绕大数据时代下智慧城市规划探究、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城市规划分析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发挥大数据技术作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新的理念和规划方式,使城市管理者在掌握城市建设有关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空间规划并明确城市规划重点等。 台安县城市规划管理处 摘要:论文主要围绕大数据时代下智慧城市规划探究、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城市规划分析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发挥大数据技术作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新的理念和规划方式,使城市管理者在掌握城市建设有关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空间规划并明确城市规划重点等。 关键词:大数据;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应用实践 1 引言 调查表明,大数据技术在各个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部分国家将大数据应用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之一,随着大数据的提出,智慧城市这一新兴概念逐渐产生,因此,需要从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着手,具体探究大数据技术应用特点。对于智慧城市规划而言,大数据起到了基础性作用,能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大量的管理数据,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速度的有效途径。 2 大数据时代下智慧城市规划探究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重点研究内容,旨在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保证城市建设取得良好效果,在这一背景下,科技发展产物——大数据技术被引进到城市建设中,为城市规划提供良好的思维方式,促使城市规划措施得以有效落实。随着大数据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使用面临一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加大对大数据在不同领域应用重要性的分析,真正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3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城市规划分析 大数据技术在智慧城市空间整体规划上有着重要作用,是城市构建的关键环节,需要在收集和分析有关城市发展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分配,进而推动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达到城市资源优化设计的目的。智慧城市建设关键在于城市管理数据信息的全面收集和整理,是保证城市规划方式合理的重要前提。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能促使城市规划设计者提出新的规划方式,为城市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在大数据合理使用下实现城市全面发展,并在智慧城市全面建设的基础上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中,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在城市建设上起到重要作用。下面将具体探究大数据技术的实际应用,以便创新智慧城市规划方式,致力于城市良好发展。 3.1 多规协同体系构建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在进行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多规协同体系的构建,加大大数据技术在体系建设中的使用,在综合分析城市发展对应信息的基础上,从促进各领域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智慧化协同体系。我国以往城市建设是在多个部门领导下开展的,容易受到行政管理影响,实践表明,这种做法会导致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城市管理主体多样化,容易出现规划体系混乱和数据保护力度低下等弊端,并且城市规划内容和规划制度可能存在重叠的情况,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讲,需要注重城市建设中土地利用和社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有效管理,将这些问题作为城市建设重点考虑内容,是提高城市建设效果的关键。部分城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两规合一”(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五规合一”(人口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文化遗产规划)等多个规划策略,但是具体应用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一现象,还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已有的规划成果加以整合,以便得到可行性较高的统一城市规划方案,并且在先进技术作用下,对原有城市规划准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形成协调的发展机制。具体来说,城市空间整体规划是智慧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条件,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遵循智能、环保和节能等理念,进行城市资源的协调分配。从智慧城市建设这一方面进行大数据技术应用价值的分析,可发现其能在整合有关规划措施的条件下,进行城市空间结构协调构建,并且能为相关部门城市管理和规划机制的制定提供信息依据,促进智慧化城市协调建设。 3.2 城市空间规划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由于社会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各个领域中人才、知识及技术的流动,在上述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信息资源,为了实现城市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目的,要求注重各类信息的采集,为城市资源分配提供借鉴传统的城市规划主要是对某一场所空间加以研究,已经无法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和时代发展要求。因此,需要对城市空间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在结合数据信息的条件下,促进城市空间体系的优化调整。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实际进行智慧城市空间规划时,要注重大数据的使用,明确城市转型方向,加大对城市空间规划的整体控制,为智慧城市良好建设奠定基础。利用大数据对城市空间、行为等方面进行分析,能进一步对城市交通、产业进行智慧化规划,使得城市处于稳定发展的态势,并且在掌握不同承载空间调整规律的条件下,可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布局等多个角度出发构建城市发展体系。为了做到城市规划设计合理性,要重点关注城市社交网络信息评价指标的合理选择,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城市规划质量的评价分析提供标准,确保城市规划效果的实现,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城市空间规划的不足之处。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及时掌握各大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不足,帮助城市管理者对智慧城市空间规划质量有所掌握,进一步对空间发展问题提出针对性应对措施。另外,智慧城市空间规划主要受到城市整体规划目标和邻近城市要素间联系的影响,需要结合上述影响因素确定城市规划方向,同样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在明确城市建设规划发展方向方面有重要意义。智慧城市规划要紧抓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城市空间产生的影响,对相关的网络数据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根据得到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综合判断城市场地使用情况,能为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3.3 智慧城市特色的挖掘实际建设智慧化城市时,还要注重城市特色的挖掘,突出城市建设优势。不同城市在智慧城市规划方面有不同的规划方案,要结合城市人文、产业特点,选择适当的规划模式,这就需要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城市发展信息进行收集,进而为城市资源有效规划提供保障,充分挖掘城市发展潜力并且在大数据使用下,可做到对城市规划重点区域有明确掌握,从而加大在重点区域规划上的资金投入。相关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要加大社区、交通、产业以及基建等方面的特色化设计,以便突出城市智慧化设计。以智慧城市交通设计为例,主要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交通部门有关数据和社交网络数据,进一步分析社会发展对城市交通规划的要求,结合数据信息确定交通体系规划设计,以便保证车辆顺畅通行。在智慧产业设计方面,要深入挖掘城市各行业经营的有关数据,结合城市自身资源优

论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

论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 发表时间:2015-09-28T10:38:11.7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5期供稿作者:陆璐 [导读] 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建设智慧城市是解决现阶段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的优先办法,同时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热门话题。 陆璐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 530022 摘要:智慧城市不仅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所使用过的技术进行创新,还需要城市的制度、空间资源、社会以及经济等方面来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建设智慧城市是解决现阶段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的优先办法,同时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热门话题。本文从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的具体发展状况、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实施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性以及对城市规划以及未来智慧城市相结合的思考等问题出发,对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进行探究。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城市建设 当下,由于城市扩张速度过快,很容易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城市病,例如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产业发展、交通拥堵、公共设施建设滞后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城市的发展中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智慧城市不仅是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所使用过的技术进行创新,还需要城市的制度、空间资源、社会以及经济等方面来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所以,建设智慧城市是解决现阶段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的优先办法,同时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热门话题。 一、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的具体发展状况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方向,智慧城市建设受到各国高度的重视,如智慧上海、智慧双流、新加坡的“智慧国计划”、韩国的“U-City 计划”等。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智慧城市这一概念的发源地,在提出了智慧地球的观点后,美国政府逐渐加强与商业机构的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将服务与业务创新作为发展重点的相关绿色经济政策。其中,智慧城市的具体建设是以智能城市、数字城市以及信息城市等为基础的,以信息融合、数字化、无线网络、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现代化的技术为核心内容,也就是说,智慧城市是由云计算、数字城市以及物联网等内容组成的,智慧城市可以通过职能的分析处理、感知以及建模等动态的方式对城市中的管理、运行以及生活等进行相应的优化配置与处理,从而科学合理的对城市来进行一定的规划,让城市可以在智能的状态下进行运行,从而促进城镇化融合、城市信息化、城市工业化的发展[1]。相应的,我国的智慧城市所获得的快速发展是经由温家宝总理在对无锡视察的时候所提出的“感知中国”的伟大宏图构想之后进行的。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将建设智慧城市列为现阶段的重点规划项目,并开始着手实施。宁波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推动六个智慧产业基底以及十大智慧应用建设,明确提出将宁波打造成智慧产业集群以及具有一定的国际港口城市特点的智慧城市。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都取得了相应的进步,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宁波、深圳、武汉以及厦门等相对来说比较发达的城市。在首批公布的90 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中,明确要建设智慧城市的在副省级以上的地方规划共22 个[2]。一个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智慧城镇的高潮已经到来。 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实施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智慧城市是在城市的发展规划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产物,将会对城市的规划工作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它也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新的形态,是对城市规划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实施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及意义。 1、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行业比较广泛,包括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教育以及智慧能源等方面的内容。另外,在对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智慧产业的业态进行创新的同时,也会促使产业规划进行创新,从而在城市的规划体系中应用新的产业规划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整合,使城市的规划工作能够更加的科学化与合理化,也使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3]。 2、从国外对于智慧城市的成功建设经验出发,智慧城市的发展与建设,能有效促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新的产业问世,并在发展过程中作为新的中心枢纽促进整个城市的运行与发展。 3、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也能够促进智慧产业的发展,智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对无限的虚拟空间进行利用,使城市的规模放大。对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相应的整合开发与利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进而减少对空间以及土地资源的占用,加快我国的信息化的建设,促进产业发展。 4、在当下,我国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难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得到满足。例如,环境污染、公用设施匮乏、交通拥堵等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缺少准确智能数据支撑,在编制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使用智慧城市的理念就可以使这部分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4]。 三、对城市规划以及未来智慧城市相结合的思考1、以人为本作为工作重心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来说,居民是城市组成的主体成分,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须将居民作为这一工作的主要考虑对象,通过运用现代化的信息采集工具以及系统的方法来对信息和数据进行采集,以便能够合理的对资源进行运用,从而编制出比较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智慧城市需要在现有的城市的核心系统的基础上来进行相应的建设,使居民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其中包括医疗、经济、政府服务、居住、交通、公共设施以及教育等,通过城市规划以及智慧城市建设之间的协调发展,可以使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也使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另一方面,国家可以对相应的城市规划政策制定制度,深入落实,让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有规可循、有法可依,使智慧城市能够融入到城市的规划中,为城市建设更好的服务[5]。 2、智慧城市的公用设施规划布局、城市的道路网络与环境保障是对城市的质量进行衡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所以,对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智慧建设与布局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根据本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例如地形、资源以及气候等要素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对各种功能区域进行相应的划分,使用智慧城市的相应系统对分散的数据进行一定的整合,创建出一个具有综合性的系统平台,通过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相应的整理与分析,对公共设施的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使公共服务设施在建设中的局限性降低[6]。 结束语在现阶段,使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结合起来,是对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的一次全新的变革,随着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态各异的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开始不断出台,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一定会成为一种新的城市形态,使城市规划的质量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1]董宏伟,寇永霞.智慧城市的批判与实践——国外文献综述[J].城市规划,2014,38(11):52-58.DOI:10.11819/cpr20141109a.[2]刘安全.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评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4).DOI: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新)

1 前言 (1)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4) 2.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7)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10) 3.1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10) 3.2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10) 3.3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11) 3.4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11) 3.5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11)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12) 4.1建设目标 (12) 4.2建设原则 (13)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14) 5.1总体框架 (14) 5.2技术架构 (15) 5.3应用体系 (17)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2013年7月

目录 1 前言 (1)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4) 2.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7)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10) 3.1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10) 3.2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10) 3.3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11) 3.4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11) 3.5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11)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12) 4.1建设目标 (12) 4.2建设原则 (13)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14) 5.1总体框架 (14) 5.2技术架构 (15) 5.3应用体系 (17)

1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1月29日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并与试点城市及其上级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协议。2013年8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二批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再度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

“多规合一”背景下城市水土保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多规合一”背景下城市水土保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与资源危机并存的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矛盾凸显。当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水土流失及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邓岚和宋桂琴,2001;姜德文,2014a),造成城市内涝加剧,城市水功能削 和雾霾危害加重,广泛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工作与弱,城市生态环境恶化,PM 2.5 生活,甚至威胁到其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社会各界、广大民众愈来愈关注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祁生林等,2006)。“十八大”“三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都明确中国城镇化要坚持生态文明。而水、土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基质,是构建城市和谐生态环境的基础,承载着生态文明之梦,所以水土保持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建设涉及土地利用变更,大量生活区、工业园区、交通道路、广场、地下管道等工程项目,造成地表及地下的多维空间的改变,空间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先导,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政策的地理表达,具有多尺度、综合性的特征和相应的规划体系。已成为政府实现改善生活质量、管理资源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土地、平衡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等广泛目标的基本工具(王向东和刘卫东, 2012)。2014年12月5日,由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和住建部联合 下发的《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开展市县空间规划改革试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合一’”。而水土保持规划是生态环境规划系列中的重要类别之一(王向东和刘卫东,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十三条规定“水土保持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资源规划、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协调”;第十五条规定“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镇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在规划中提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的对策和措施”。因此,“多规合一”的体系中应接入城市建设水土保持规划。 然而,目前“多规合一”正在试行阶段,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不能很好的对接。本文将从与国民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出发,分析目前城市水土流失问题,城市保持措施,及如何从规划时期开始,全面考虑水土保持,

襄阳智慧城市总规

襄阳智慧城市总规 近日,经过多次专家评审,襄阳智慧城市总规修编完成,共涉及公安、医疗、食品药品、交通、社区、水利、城管、物流、管网、旅游等11个领域。 智慧社区 家中老人有异常报警器立马响起 坐在家里,通过电视、电脑等网络终端系统,可查询交通出行状况、缴纳水电费、买菜订餐等。如果家中有老人,便民健康服务系统还可以远程实时监控老人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就及时报警。 智慧社区近期建设以示范试点项目建设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慧社区的统筹公共服务、区内服务、家庭自我服务中心的六大应用系统、健全智慧社区的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两大体系。远期是在襄阳智慧社区示范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应用基础设施、智慧支撑服务和智慧应用。 智慧医疗 山区村民上网后都市名医可诊疗 看病就医,坐在家里就可在网上提前挂号预约。到医院后,一刷就诊卡,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就可显示在医生面前,以往就诊信息、身体状况等信息都可显示出来,为医生判断病情提供辅助参考。碰到疑难杂症,还可通过智慧医疗进行联网会诊。 智慧医疗将实现医疗卫生机构间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含电子病历)数据的互联互通,居民健康卡医疗卫生服务“一卡通”,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信息化联通。如远在山

区的村民,也可通过互联网,实现让城区三甲医院的医生远程诊疗,切实改善和缓解襄阳市民“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 智慧交通 只要输入目的地系统帮你找车位 外出就餐、购物,只要输入目的地,系统就会自动通过道路的通行状况,判断走哪条路更加通畅,到目的地后,系统会自动给你搜索附近区域内闲置的停车位,让你不再开着车沿街到处找停车位。 智慧交通将完成交通信息中心、交通运行指挥中心和交通监控指挥中心建设,建立交通监测、信号控制、智慧停车、车联网等12个应用功能集群,完善视频监控、违法监测、城区交通信号控制、城市快速路信号控制、公交优先信号控制等20个基础系统。最大限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实现交通信息交换的全面智慧化,推进全国智慧交通的社会信息化。 智慧物流 全市物流一盘棋水公铁空通全国 智慧物流就是打通物流环节各个节点。 首先构建襄阳物流信息平台,连接市内各个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在仓储方面通过传感器、电子标签、GPS等先进技术,运用立体仓库、旋转货架、自动分拣输送系统等物流配送手段,做到信息共享,降低物流费用。

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

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 发表时间:2018-09-18T14:08:11.9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2期作者:陆光连 [导读] 随着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对城市建设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558100 摘要:所谓“智慧城市”,即以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作为支持,实现卫生、安全、服务、环保等多个领域智能化运作的城市建设理念。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基于空间尺度下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基础进行了阐释;其后,围绕合理利用数据库技术、强化信息动态采集力度、提升城市居民建设参与度三个方面,重点研究了基于空间尺度下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智慧城市;数据库系统;近人尺度 引言:随着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对城市建设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构建以安全、服务、环保为中心的智慧城市成为了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据此,我们有必要对基于空间尺度下的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进行分析研究。 一、基于空间尺度下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基础 所谓“智慧城市”,即以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作为支持,实现卫生、安全、服务、环保等多个领域智能化运作的城市建设理念。显而易见,在智慧城市的理念背景下,城市规划发展必须要将各类现代技术及其配套设施作为基础。具体来讲:首先,网络建设为智慧城市的数据产生提供了结构基础,是相关人员获得城市规划分析依据的重要保障;其次,各类传感器为智慧城市的数据采集提供了设备基础,是相关人员掌握城市运行动态的必要手段;最后,数据信息管理平台为智慧城市的数据处理和响应提供了基础,是相关人员了解数据变化规律、实现城市规划可靠性与前瞻性的工具支持[1]。 二、基于空间尺度下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可行策略 (一)合理利用数据库技术实现智慧城市规划 为了实现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市建设、运行以及管理的智能化,必须要应用数据库技术,将城市区域中各个行业的数据信息与城市空间体系结合起来,构建出一套完整、庞大的网络数据库。这样以来,在依靠建模技术进行城市建设规划时,相关人员便可将具体的数据信息落实到设计方案当中,进而真实、生动地展现出城市空间中的交通线路分布、市政管线配置、建筑物形态等,为城市规划结果的科学合理做出支持。 同时,还可围绕某一城市建设领域建立出针对性的数据库系统,实施出特定方向的城市规划与分析活动。举个例子:在20世纪90年代,甲骨文公司为美国芝加哥市设计开发了名为“CLEAR”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在“CLEAR”系统的城市犯罪地图当中,相关人员便捷地查看到芝加哥市的所有犯罪数据及变化趋势,进而对城市空间内不同区域的治安状况、犯罪类型做出分析。 (二)强化各类城市信息的动态采集力度 在智慧城市的规划运行当中,除了原有数据信息、数据趋势的整合、分析和处理以外,实时信息的应用采集也同样同样重要。因此,相关人员还必须要在城市区域内构建出全面覆盖的传感通信网络,以此对城市空间的环境、电力、交通、商业等各个方面做出监测响应,并采集到大量真实的数据信息。这样以来,一方面可为相关人员的城市规划工作提供出实时性、动态性的数据支持,使其对城市运行周期内的细微变化做出了解,进而实施出科学、有效的智慧城市建设决策;另一方面,还有助于相关人员对当前城市运行状态下的能耗情况、安全水平、环境质量、人口结构、经济动向等信息体系进行全方位考量,为城市未来的精细化、改革化发展指明方向。 同样以上文所提芝加哥市的“CLEAR”数据库系统为例:在原有数据库网络架构的基础上,甲骨文公司还联合芝加哥市政府,将区域内各个街区的摄像头传感器与“CLEAR”数据库相连,并设计开发了相应的图像识别功能。这样以来,在摄像头传感器的支持下,芝加哥警察局相关人员在使用城市犯罪地图进行数据分析时,还可具象化地获得各犯罪活动的监控视频、动态图像,以及基于图像识别功能产生的罪犯身高、外貌特征、是否携带枪支武器等“二级描述”。由此,芝加哥警察局相关人员即可实施出阶段性的禁枪策略,或将犯罪信息面向社会公布,以此使各街区居民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自身所处城市环境的治安情况,并采取出相应的自我保护策略[2]。 (三)积极提升城市居民的建设参与度 要想保证智慧城市下城市规划的顺利开展,提升城市规划的实际价值,就必须要做好“近人尺度”的适宜性,积极实现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信息交互。从当前来看,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网络设备的应用普及,城市居民参与城市活动、促进城市发展的方法和渠道越来越趋于多样化。此时,政府相关人员在进行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当中,可在网络中通过官方网站、三维地理共享平台等工具,向公众展示出当前城市的面貌形态,说明城市建设的规划预期,并开放相应的评论区、电子邮箱,鼓励城市居民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和体验感受。这样以来,一方面可有效实现传统城市建设活动公示手段的现代化改革,提升城市居民的参与便利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集思广益,为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更加多元化、实际化的数据信息支持。 总结:总而言之,在数据库技术、遥感技术等新型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之下,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了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必然结果。由本文可知,通过分析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基础,提出开发城市数据库系统、设置信息传感器、开通居民参与渠道等手段策略,能为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出完备的数据信息支持,强化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可靠性与前瞻性,为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做出保障。 参考文献 [1]肖梅,陈岳本,蔡震.智慧城市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城市规划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3):58-59. [2]王广斌,彭荔,杨洋,马国锋.基于城市规划视角的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思考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3(02):1-5.

大数据在智慧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曹中良

大数据在智慧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分析曹中良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们对城市建设环保与节能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中 以大数据为切入点,分析智慧城市规划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旨在推动智慧城市 建设。 关键词: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分析 得益于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城市未来城市建设 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技术已经不适用于智慧城市规划。在城市交通等各领域建设 中普遍应用到了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在智慧城市规划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智慧城市分析 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促使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也越来越快,相应城市在从某种意义上看,可以作为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城市 是一种高度自治、能够实现自我调节的系统。对城市进行有效规划和建设,对人 们的日常生活、企业活动等均提供相对优质的服务。同时,还可以为现代人提供 相对良好的生存空间。政府针对城市建设而言,承担着监督和管理责任,相关政 府可以从宏观角度上,在城市具体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对相应资源进行整合,还 需和城市的实际情况之间进行有机结合,此后对这些资源进行重新应用。 城市具体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求满足人们对日常生活的需求,还要进一步 体现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通过这种方式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辅助作用。对城 市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其自身存在职能内容有基础设施、公共管理、 民生需求等。对于智慧城市来说,要以某一特定事物作为依据,从而实现通讯、 灵活和正确的理解以及判断能力。对于智慧城市来说,对其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建设,主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针对城市中一些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等进行充分整合,当部分产业等环节具体发展过程中,需要对互联网、云计算和智能分析手段 等进行充分应用。 2、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城市规划 智慧城市的建设依据大数据进行开展,可有效的为智慧城市建设者提供信息 支持,同时,大数据为智慧城市功能规划和智慧交通建设决策者提供了思路和科 学依据。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将服务 型城市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通过构建服务城市,提高智慧城市的规划合理性,方便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2.1智慧城市空间规划对大数据的应用 智慧城市构建的关键在于智慧城市的规划,智慧城市要实现发展就需要分配 智慧城市发展空间的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时空领域技术、 人才、知识的流动,这些活动就成为了区域空间信息的载体。通过大数据对这些 信息进行分析,可为城市空间的规划提供数据参考。传统的城市规划仅限于一定 场所的空间,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要重新构 建城市的空间体系。因此,在智慧城市构建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大数据,可以将 城市空间、功能、行为、质性等进行分析,将交通、社区、产业进行有机融合。 具体表现如下:(1)各个城市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新兴的移动终端,小学 入学人口数量、最近几年的用电量变化、迁入本地的人口变化等数据分析,为城 市未来人口的变化进行预测,合理的规划未来智慧城市的容量。(2)分析政府 导向、企业数量、居民活动对城市空间所产生的影响,对相关的大数据进行统计 和分析,对城市土地使用现状、交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未来土地的规划和

多规合一规划成果

“多规合一”规划成果分析 一、“多规合一”技术报告 研究内容 按照“全域一体”的理念,一是统一发展思路、发展定位、总体布局、总体目标,确保同一区域“多规”在思路、定位、布局、目标上无冲突、无矛盾;二是研究“多规合一”技术标准或导则,分析多规差异,处理好“多规”之间技术规范的统一;三是划定控制线,以及“三生”空间;四是研究空间规划底图,统一边界、范围、用地性质、用地分类标准等。五是完成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产业发展与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题研究。 主要框架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技术路线 第三章现状概况 第四章规划解读与分析 第五章多规差异分析与处理 第六章多规控制线划定 第七章各类规划修改建议 第八章“多规合一”一张图指引 第九章实施保障措施 附:专题研究报告、图册。

二、“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工程 成果内容 以“多规合一”技术报告为统领,以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调”数据库为基础,统一转换“多规”图件坐标系。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建、国土、环保、民政、林业、水利、交通、旅游、文物保护等所涉及的用地边界、空间信息、建设项目参数等多元化信息融合到一张1:10000比例尺的图上。 框架内容 “一张蓝图”主要明确的是区域“五线”和“三生空间”,其中“五线”是依据空间资源的不同使用功能,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以及产业园区控制线、基础设施廊道控制线、生态安全控制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和文物古迹保护控制线等控制线;“三生空间”是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三、“多规合一”专项数据库 建设内容 按照“多规合一”标准规范,以区域现有的地理信息数据为支撑,以已有编制成果为基础,整合发改、国土、规划、环保、林业等部门的空间数据,建立“多规合一”专项数据资源目录,形成专项数据库,实现核心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整合。通过建成一个“大数据”数据中心,满足“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应用要求,为相关单位在业务管理、决策分析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撑。 主要框架

谈谈大数据时代的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

谈谈大数据时代的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 发表时间:2018-09-04T11:12:23.86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作者:刘行艳 [导读] 大数据的定义多种多样,不同领域给予了不同的阐释。 重庆何方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重庆 401121 摘要: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大数据的应用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了许多有力的可行性帮助。人们能够通过使用大数据充分地认知利用大数据解决当前的规划建设难题,从而科学合理地编制规划去改变现有的诸多困境。本文重点利用大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并且使其发挥出强有力的预判作用,从而推进城乡整体规划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智慧城市 大数据的定义多种多样,不同领域给予了不同的阐释。目前,大数据主要应用在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学科中,人工智能是其适用领域,主要有传输数据的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信息数据传输的多样性,拥有很大的潜在价值,人们可以借助大数据来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智慧城市。 1大数据时代 所谓的大数据,其实就是一种数据信息量巨大、数据信息结构比较复杂以及数据信息类型众多的一种数据结合形式,大数据基于云计算处理语音应用模式而形成的一种数据资源共享,通过大数据能够将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进行全面结合。时代不断进步,促使数据量不断增加,同时业务的竞争力也就变得越来越激烈,传统的数据信息收集与处理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的数据需求,这就需要使用新型的技术手段来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各种挑战。 2大数据时代下的城乡规划 2.1智慧化多规协同体系 在以往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时候,大多都是由政府规划建设部门负责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管理部门发挥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进行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城乡规划建设模式,大数据在城乡规划建设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方面。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能够通过海量收集和处理分类,从而为城乡规划带来极大的数据支持。 2.2智慧城市空间规划体系 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包含着多个环节,其中,最主要的工作环节就是城市总体规划环节。从根本上对智慧城市的空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和谐稳定地发展。在应用大数据对智慧城市的空间进行规划设计时,规划的总体目标就是要使城市的发展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在确定城市发展定位时,要充分结合城市现有的发展状况,制定适宜的发展目标。大数据在对智慧城市空间资源进行整理时,不仅需要处理好智慧城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与土地资源和土地规划的关系,同时还需要充分对网络数据进行严谨地分析与整理,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实现智慧城市用地规划的科学性。 2.3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重点 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时,需要着重注意规划与建设的重点问题。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规划设计和整体推进,还要注重技术方面的创新。规划与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实现统筹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是系统性工程,只有从根本上做好规划设计工作,才能够在往后的建设与规划过程中科学地分配现有资源;同时,在整体推进时,才能够实现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协调一致。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不断实现技术创新,能够打造出的良好社会和谐氛围,同时也能够保障技术创新的各种信息安全,最大限度地实现智慧城市规划目标。 3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城市 3.1大数据基础设施 对于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使用大数据首先需要规划基础设施,只有对基础设施进行全面信息化覆盖,才能够确保大数据在全方位无死角。基础设施信息化,可以提升整体数据的收集速度,还能够实现对不同阶段数据的快速处理。对于大数据来说,其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互联网。对于国外的很多城市来说,互联网已经建设得较为完善,很多超高速宽带和网络十分便捷。对于全球城市来说,手机已经成为大数据的重要设施。通过开放相应的数据平台,能够实现对民众意见和建议的收集,还能够实现相应的可视化服务。 3.2智慧管理 对于目前的城市运行来说,很多领域都是可以用数据的形式进行收集和处理。对于城市的重要领域,交通、市政等都是城市最为重要的数据来源。通过对这些行业数据的处理,能够获得城市的真正运行信息。城市智慧管理可以全面提升城市的发展水平,通过大数据的处理,可以使用摄像头等工具,实现获取各种城市视频信息。目前很多城市都已经开始运用智能终端刷卡机,通过手机软件等,可以实现城市市民获取相应信息。另外,利用大数据对城市进行智慧管理,还能够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对于城市的相应突发事件,可以进行及时地管理和处理,确保提高对城市的智慧管理水平。 3.3智慧出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逐渐提升,大数据对人们的城市交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智慧出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目前城市的智慧出行,主要是通过摄像头对城市的整体交通进行监控,将监控所得到的相应数据进行处理,可以获得全城的综合交通情况,进而通过全面的道路选择,实现智能出行。对于城市的很多停车场来说,目前都安装了相应的传感器,通过全面的传感器数据分析,可以得到相应的停车信息,能够实现市民的智能出行。 3.4智慧环境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相应的环境,但是到目前为止,智慧城市环境还没有被人们高度重视,目前主要推行的就是低碳生活和相应的低碳理念。人们未来生活聚集地主要是在城市,随着车辆和建筑物的不断增加,已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城市问题之一便是城市能源的合理使用与控制。在对环境进行智慧控制时,需要对每个用户的真实用电(气)情况进行管理和控制,获得相应的数据进行针对性地

智慧城市项目规划设计书(总体规划方案)

“智慧城市”项目规划设计书 1/ 22

目录

第一部分智慧城市项目介绍 1 智慧城市项目背景 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城市综合管理已成为推动城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目前在城市综合管理的综合协调与沟通方面,仍然不尽完善。城市管 理工作尚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有些可以通过改善城市 管理体制加以解决,有些属于加强法治建设范畴。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更 可以利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数字化手段参与城市管理,辅助解决上述问题中的部分内 容,使城市管理形成法制、行政、技术手段“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也是今后城市综 合管理发展的必然。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核心的城市管理数字化系统正以其信息海量化、 网络互联化、动态实时化、覆盖全面化、现实虚拟化、表现丰富化等优势,成为现代 化城市管理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技术手段之一。 我国许多地方早在年就着手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到现在已是遍地开花。对于信息化建设来说,智慧城市建设亟待加强,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建设,全面提高政府服 务社会的能力,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已成为推动城市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2 智慧城市总体构想 建设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智慧城市保障体系(组织保障、建设管理保障、运行管理保障、信息安全保障、人才队伍保障);打造集成、高效的数据中心平 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建成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各种应用系统, 全面推进智慧城市的科学化发展;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显著提高城市管 理能力和应用效果。 智慧城市是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综合性与全局性的系统设计,将为社会、政府、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并全面带动社会发展。智慧城市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信息基础 设施和资源,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等技术,清晰梳理城市级基础设施和行 业应用设施,避免重复投资和竖井式建设,实现安全、可靠、开放、集约共享的智慧 城市系统。智慧城市围绕下述服务和支撑能力进行建设: 面向社会公众服务:具备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等能力。通过创 建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服务环境,公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信息亭都多 种方式获得信息和政务服务。 3/ 22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村庄规划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村庄规划 摘要:村庄规划作为我国规划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支撑我国城镇化快速 发展、促进村庄空间合理布局及保护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党中央、 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建立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大部署,村庄规划如何与之相适 应和衔接,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多规合一背景下,对村庄规划 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多规合一;乡村振兴;村庄规划 2019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 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在乡村规划方面,《若干意见》指出在城镇开发边界外的乡村地区,以一个或几个行政村为单元,由乡镇政府组 织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通知》中指出村庄规划要结合县和乡级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优化村庄布局,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按照“应编尽编”的原则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规划。 一、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 1.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的特点 结合我国《村庄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各项内容及实施要求, 首先,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具备时代性的特点。伴随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规模的不断 扩大、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领域越来越关注经济 发展的质量,更加关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 成为后续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指导理念之一。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的设计理念中必然蕴含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等更新的发展理念,以此实现村庄规划的高效率、高质量、高环保发展,这也是 解决当前我国村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次,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村庄管理部门在多规合一村庄 规划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需要以土地资源利用为基础综合考虑多项不同的规划 体系、规划内容,例如村庄产业发展规划、村庄经济建设发展规划、村庄土地利 用规划、村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政府部门必须做好上述规划内容的综合安排,切实考虑当前村庄人口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求,确保村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 环境结构、空间结构、土地结构的协调发展。 2.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的任务 结合当前我国村庄规划的实际开展情况和实际基本特征来看,在《村庄振兴 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指导下各级管理部门应充分完成多项任务内容, 包括明确村庄经济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明确村庄产业的发展规划、优化村庄 布局和建设用地规划、统筹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村庄生态资 源保护与开发、强化村庄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强化村庄古风古貌保护与传统 文化传承、明确各项规划的实施保障措施等等,从而充分落实《村庄振兴战略规 划(2018—2022年)》中的各项要求,实现各项规划的统筹安排和协调发展。 二、多规合一背景下村庄规划编制实现路径的思考与创新 1.明确村庄规划的定位 村庄规划编制是一项科学化的工作,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在村庄规划编 制的过程中,应该率先明确规划的定位,同时结合村庄自身的资源以及特色等, 实现科学的村庄规划,整体保障村庄规划的成效。在村庄规划过程中,部分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