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藏族自治州高三7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地芬·硫酸钡对根田鼠的防治效果

地芬·硫酸钡对根田鼠的防治效果

地芬·硫酸钡对根田鼠的防治效果青藏高原是中国主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和生态屏障地,开展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维持全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

目前青藏高原部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已达到"濒危"的状况,鼠洞随处可见,砾石化、黑土滩化程度严重[2]。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青藏高原地区(尤其是青海省)就开展大规模的灭鼠工作。

长期以来,物理捕杀(弓箭、灭鼠雷等,主要针对鼢鼠)和化学灭杀(各种化学毒药,如磷化锌、溴敌隆等,主要针对鼠兔等地上鼠)是控制草地鼠害的主要手段。

但是,物理捕杀费时费力,往往不能大面积开展,而化学毒杀又具有容易产生耐药性、引起害鼠的主要天敌的二次中毒、环境污染等弊端,也并非鼠害预防的最好选择,探索新型鼠害防治药物对控制鼠害具有重要意义。

“地芬·硫酸钡生物灭鼠剂”(商标:鼠道难)是辽宁微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灭鼠剂[3]。

为检测药物对根田鼠的灭效,于2019年8月12日至30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巴卡台农牧场(黑科村)进行了田间药效梯度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药剂。

20.02 %地芬·硫酸钡灭鼠饵剂是辽宁微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针对鼠类消化系统特点研发的新一代无公害生物灭鼠剂,剂型是饵剂,总有效成分含量20.02 %,主要防治靶标动物是家鼠,施用方式为饱和投饵。

该产品有如下特性:原材料特殊,不污染环境;靶标专一,对非靶动物安全;灭鼠效果明显适用范围广;作用机理独特,不会产生抗药性。

2实验设计。

试验设定4组处理:低:2.0 kg/hm2地芬·硫酸钡生物灭鼠剂,中:3.0 kg/hm地芬·硫酸钡生物灭鼠剂,高:4.0 kg/hm地芬·硫酸钡生物灭鼠剂、CK:空白对照组。

每小区面积0.0625 hm2(25 m × 25 m)重复三组,组间随机排列,各组隔开,并设标志旗。

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影壁,即照壁,亦称萧墙,是中国传统院落中极具文化特征的建筑单元。

在东方传统院落中,与大门正对面,或者中轴线最外沿,拥有一面造型独特的迷你墙壁,这就是影壁。

乍看上去,影壁没有太大的实用功能,其文化功能显得比较突出。

影壁多与大门配套,要不耸立于大门之外,要不设置在门内显眼位置,或者附着于大门两翼墙面,呈八字形向外伸展。

一般来说,堵在大门之外的独立墙壁多称为照壁;若是在阳光下,人们要进入院落,身影首先会照在这面墙上。

若这面墙设在院内,光线相对柔和,多了很多阴影,大多是大门或者其他建筑的影子投射在上面,人们经过时上面也是影影绰绰,因而多称为影壁,字面感觉委婉了很多。

之所以称萧墙,则因为“萧”通“肃”,因为这面墙承载着礼制成分,人们面对此墙就会肃然起敬,开始表现出对一个家族的尊重。

从实用功能方面看,影壁就是一个建筑群的封面,主人会在影壁设计上下足工夫,精雕细琢。

影壁能传递出主人的价值观,表达家族的良好祈愿。

最明显不过的就是中南海大门后方的影壁,单独书写着“为人民服务”一行大字。

相对古老一点的如山西大同市的九龙壁,为当时代王府大门正前方的照壁,在这代北土地上有效地宣示着皇族成员作为封疆大吏该有的威严。

以上建筑带有公共性质或皇家色彩,所建的照壁自然无比气派。

在民间宅院中,照壁也不可缺席。

当一个个小宅院聚合成城堡式的家族大院,这种群落式建筑群也有了公共色彩,公共大门之外也会建造一个巨大的照壁,以便向十里八乡、向各方来客、向时代、向社会无声地展示着家族荣耀,宣扬着家族理念。

海南省嘉积中学海口文昌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海南省嘉积中学海口文昌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海南中学、海口一中2024届高三联考试题文昌中学、嘉积中学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自然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宇宙论范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来源,无论是老子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还是孔子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或是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是指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始于同一宇宙本源的有机整体,倡导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人合于天的“天人合一”,而且这些保护自然的理念在传统社会也都得到了实践。

我国早在尧舜时代就设有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环保机构及管制机构“虞”,商周时期出现的“网开一面”“里革断罟”的著名典故就是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雏形。

孟子与梁惠王论政时就明确提出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理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秦代还颁布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田律》。

要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如此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还需要还原到历史的客观情境中寻找答案。

《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古代的圣人正是在观察天地之道的基础上发现、总结、掌握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所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格外先进,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发现了大量天文现象的记载。

而且,当下仍广泛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因此,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不仅对应着当代的绿色发展观,还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必然选择,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现了“天人合一”所蕴含的系统性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更是从“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层面与社会伦理交往层面衍化而来的具体指向。

部编版必修上册高中语文 2023-2024学年《师说》理解性默写训练

部编版必修上册高中语文 2023-2024学年《师说》理解性默写训练

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师说》理解性默写1.【2022年北京卷】每个人都难免有自己的知识盲区,遇到不懂的领域,应该虚心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正如《师说》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9年全国III卷】《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9年北京卷】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

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8年全国I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5.【2014年全国大纲卷】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6.【2024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10月过程检测】《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两句所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

7.【江西省南昌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叙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

8.【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韩愈《师说》中认为每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有困惑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有困惑却不向老师学习,结果只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

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口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

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

还有比这更令他欣慰的事吗?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

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

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

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

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

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

海南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摸底检测语文试卷

海南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摸底检测语文试卷

海南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摸底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土地是承载万物的媒介。

《礼记》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

”因为土地的重要性,对土地的依恋也成为人类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结。

尽管“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也都有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恋土情结”却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

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传统中国就是乡土社会,如《乡土中国》一书所描述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乡土”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色。

可以说,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

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

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

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

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

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

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

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

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即土地神,“稷”则是谷神。

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

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

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

“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社会”。

海南省东方市2023届高三年级质量检测水平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海南省东方市2023届高三年级质量检测水平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海南省东方市2023届高三年级质量检测水平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生动讴歌了伟大的母爱。

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

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

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事实上,外国人也跑到我们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

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超新星记录发生在公元前14世纪,以当时的甲骨文刻划,该甲骨文记录的意思是有新的大星出现于天蝎座旁。

我国古人习惯于把这类突然极明亮地在天空出现一段时间然后又慢慢消失的星体形象地称为“客星”。

超新星爆发是银河系里最壮观的天象,是恒星演化到晚期所发生的最后一次爆发。

近二十多年来,在多次的国际会议中,各国学者相当频繁地提到了著名的中国超新星AD1054以及它的遗迹——蟹状星云,AD1054就是我国史籍中所记载出现于宋代的“天关客星”:至和元年五月己丑(1054年7月4日),(客星)出天关东南,可数寸,岁余稍没。

《宋史·天文志》嘉佑元年三月辛未(1056年4月11日),司天监言“自至和元年五月客星晨出东方,守天关,至是没”。

《宋史·仁宗本纪》天关客星可见期共达22个月。

1731年,英国贝维斯在金牛座发现了一个云状物,后被命名为“蟹状星云”,因为其外形象蟹。

1921年,瑞典天文学家注意到蟹状星云的位置与1054年天关客星的位置相近,估计它们可能有联系。

之后,邓肯和哈勃等测出蟹状星云的膨胀速度。

根据蟹状星云的大小和已知的膨胀速度,1942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证认蟹状星云就是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遗迹。

1968年蟹状星云脉冲星的发现,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论证,因为利用该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和自转周期变化率的测定值,根据快速自转中子星的磁偶极模型,可以成功地解释蟹状星云和蟹状星云脉冲星的能量来源,同时算出该脉冲星的年龄与天关客星爆发至今的时间间隔相近,有力地说明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的遗迹。

因此,1054年我国天关客星的发现,为超新星遗迹和中子星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据和宝贵资料。

材料二:利用古代天象记录解决现代天文学问题这一方法有其必要性,是由现代天文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藏族自治州高三7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3分)1. (6分) (2017高一上·云南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将我们在生活中的表演称之为“前台”。

他观察到了真实生活和戏剧表演的某些共同之处:为了特定的目的,人们总是在生活中为自己涂脂抹粉、培养各种礼仪和谈话技巧、通过阅读和学习来获得谈资,凡此种种,构成了我们对外的“公共人格”。

这种“公共人格”就是我们人生自我展示的一块广告牌。

我们塑造自我角色形象并透过它被周围的人知晓,从中,我们积累下了人际资本,博得了重要人物的好感,为自己获得机会并维持这一形象。

这便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常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很难说它是不虚伪的。

而戈夫曼也注意到,对于我们这些人生的演员来说,“前台”之外,还存在“后台”。

那“后台”就是我们“卸妆”的地方,把自己从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和公共人格的表演中暂时解脱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人而存在的时刻。

通常,这个时刻不会很多,除了自己和极密切的人以外,也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

戈夫曼的这套理论在移动互联时代面临着一个新问题是:移动网络的出现似乎让我们的“前台”以一种可怕的速度在延展,而“后台”的空间则在不断的退缩、减少。

如果我们把“虚伪”等同于“前台表演”时间的增多,那么我们将看到,在微信朋友圈的“绑架”下,我们几乎24小时每天都处于“前台”。

早上起床微信自拍刷脸,每去一个地方都打卡签到,时而低调炫富,时而转发寓意深刻的鸡汤文。

在这八万四千六百秒的时间内,每一秒钟几乎都贡献给了此类廉价的表演。

说实话,悲催的真相是,我们的内心一如过去那样热衷表演,只是现在表演的成本和门槛更低:几张PS痕迹严重的照片,几句转帖,几帧模糊不清的场景,塑造出了我们微信时代的公众形象。

换个说法,这叫互联网思维。

提供前台表演的场景在一个日益复杂的社会不断增多,我们今天不但要“线上”而且要“线下”的表演,从线上演到线下,每一个不断扩大的前台都占用了我们过多的表演时间。

并且,如今的我们不仅是演员、是观众,还是希腊戏剧中的唱诗班。

留言、点赞、转发……让我们成为了无比疲惫的演员。

我想询问的是,当硕大无朋的“前台”不断侵占我们的生活之时,当我们的“后台”已缩小至几无立锥之地,甚至彻底消失时,生活中是否有某些重要的东西正在失衡,在倾塌?(孙骁骥《我们都爱上了朋友圈里的虚伪》,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前台”是人们每个人生活的常态,人们塑造自我角色形象,积累人际资本,是为了自己获得机会。

B . “后台”是把自己从“前台”表演中暂时解脱出来的地方,除了自己和极密切的人以外,通常也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

C .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提供“前台”表演的场景在不断增多,因此,人们已经无力摆脱过多的“前台”表演。

D . 微信朋友圈让今天的人们每天24小时都处于“前台”的状态,人们的每一秒钟都贡献给了廉价表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本文以移动互联时代为界限,进行鲜明对比,论证戈夫曼“前台”以一种可怕的速度在延展,而“后台”的空间则在不断地退缩、减少的观点。

B . 戈夫曼将生活的表演与“前台”进行类比论证,其中包括人在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和公共人格方面的表现,维持自我展示的美好形象。

C . 戈夫曼的理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面临新问题,以微信朋友圈为实例,论证了“公共人格”具有虚伪的特点。

D . 文字末尾阐释我们在生活中的角色多样性,论证“后台”与“前台”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并且表达了对我们“后台”面临困境的担忧。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前台”注重华丽的外表和技巧,甚至人类的阅读和学习也只是为了获得一些谈资,所以人们应该退出“前台”。

B . 人们在“后台”所表现出来的应该没有太多的戏剧成分,往往会是真实面目的呈现和真实情感的流露。

C . 几张PS痕进严重的照片,几句转帖,几帧模糊不清的场景和留言、点赞、转发……这些廉价的表演,无非是满足人们的虚荣心。

D . “前台”不断地在延展,“后台”缩小至几无立锥之地,甚至彻底消失时,人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虚伪。

2. (18分)(2016·青羊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四家书楼谈歌乾隆初年,保定读书风气渐盛,藏书风气空前。

其中最有名声的藏书者是丁聚会,其次有郝伯力,王家惠,郑子森。

四人从小一起长大,经常一起切磋,谈书论诗。

四家人关系相处和睦,来来往往,应付唱酬,情感自然愈演愈深。

丁家是保定城内藏书行里首推的第一,丁聚会的父亲丁延祺卧病在床之后,长子丁聚会便接手了这些藏书。

丁聚会的同胞弟弟丁聚合,在北京做生意,据说生意很是红火……这几年丁聚会一改深入简出的习性,开始出入酒楼茶肆,又常常去城中的赌坊逍遥。

据说他总是不计输赢地豪赌。

发展到后来他便举债进赌坊,郝伯力、郑子森、王家惠三家都被丁聚会借过大笔银两,转眼两年过去,丁聚会已经债台高筑,至今也没有还贷的动静。

三人深深叹息一向稳重持家的丁聚会如何走到这一步田地,商议既然劝解丁聚会无效,也应与丁延祺老先生讲明白,让此事有个了结。

到了丁宅,门人传话只请郝伯力进去。

一个时辰后,郝伯力冷着一张脸,闷闷地讲,丁延祺老人病得很重,有些神志不清了。

三人商议求见丁聚会的妻子冯氏。

冯氏木着一张脸,一言不发,只是呆呆地听三人讲述。

三人说过后,客厅一片沉默。

三人好生无趣,便起身告辞。

三人走在街上,郝伯力说道:“聚会败家,已成定局。

我相信聚会是不会白白赖账的。

只要催得紧,他必定将藏书抵债。

再说聚会的胞弟丁聚合,只在银子上看得要紧,诗书上却无一点儿兴趣。

丁老人朝不保夕,聚会已经变得这样,又没有后人,丁家藏书到此缘分便是尽了。

若是到了聚合手里,岂不是要尽其所有货与了书商吗?”面对三人的讨债,丁聚会长叹道:“我往日待你们三个不薄,几十年的交情,书友一场,如此相逼,是否有些过分了?”郝伯力冷笑道:“谁不知道聚会兄家中藏书万册有余,如何不以此抵账?”丁聚会怔了片刻,哀哀地说:“我今日就与你们做一个了断,拿我的藏书抵账就是了。

”说罢步子软软地向家中走去。

城中飘起了雪花,渐渐地越下越猛。

清点书册,谈好价钱,打包装箱,搬上马车,三人各自引领着装满书籍的马车走了。

车载很重,车轮转动得吃力,压迫得积雪痛苦地作响。

这一夜丁延祺老人去世,两个时辰后丁聚会去世。

丁聚合匆匆赶回,他还带来一个姓李的书商,早已经将丁家的藏书讲好了价钱。

丁聚合得知家中的藏书已经被丁聚会抵了债,气愤得说不出话来,书商也气急败坏地索回了定金,泄气地走了。

郝伯力等三人吊唁后出了丁家,郑子森感慨万端说:“伯力兄,你催逼借贷,竟是为了保存那些藏书呀。

”郝伯力叹道:“这是丁老人的一片苦心啊。

那日我三人索债,丁老先生单独叮嘱我:逼迫聚会用藏书抵账。

这些藏书丁家已经传了九代,他万不想被后人换了银子挥霍一空,他知道我等都是藏书之人,便要我等借着索债的口实收藏这些书继以传世,他唯恐你二人心慈面软迁就了聚会这才瞒过。

”郝伯力接着郑重地说:“切记告诉自家后人,这些书传之后世,是我等的职责啊。

”丁聚合将宅子卖给了族人,分给冯氏一笔钱,让冯氏回娘家,便回北京了。

郝伯力等三人为冯氏送别。

冯氏取出三张银票,淡淡道:“这些银子,还望你们收回去。

聚会生前叮嘱我,一定要将这些还给你们。

”三人张口结舌:“聚会兄的借贷,已经将藏书抵账了啊。

”冯氏摇摇头:“你们有所不知,这些年聚会从未大赌,他只是虚张声势,只为从你们手里借贷银两。

他三年前发现自己身有不治暗疾,公公当时也是人命危浅,他们父子都担心家中的藏书被聚合败了。

思来想去,想把这藏书交与你们保存,又怕聚合从中作梗。

便想出一个借贷不还、以书抵债的办法。

”三人都怔住了,郝伯力仰天长叹:“聚会兄,你如此费尽心机,将这万余册藏书交付于我们,真可谓至情至义的藏书圣人啊。

我们岂敢稍有懈怠啊。

”第二天,三家便将藏书拢在了一起,一个月后,三家人出资在保定东大街盖了一栋阁楼,上面题的匾额是“四家书楼”。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 小说通过读书人家藏书的故事告诉我们:藏书对当事者是一件伟事,更是一件苦事,但却能够提升书的思想价值。

B . 小说围绕“这些藏书”,明写丁家忧书、保书、传书,暗写郝、郑、王三家借债、讨债、抵债,两条线索交织。

C . 小说对丁聚会形象的塑造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聚合卖书这一情节就是从正面衬托聚会的形象。

D . “城中飘起了雪花,渐渐地越下越猛”,“积雪痛苦地作响”,这两处描写生动地烘托了丁聚会内心的沉重与痛苦。

E . 小说塑造了旧时藏书家的群体形象,从一个角度展示了中华文化传承的艰辛历程,让我们感慨之余而肃然起敬。

(2)丁聚会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多处使用伏笔,请举例说明。

(4)有人提议将小说题目“四家书楼”改为“丁家书楼”,你认为是否合适?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3. (9分) (2019高三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影片《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地球计划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而使自己加速飞出太阳系“流浪”的故事。

当地球接近木星时,木星引力激增,地球与木星相撞,危机出现,最终人类为了希望而奋力化解危机。

该片在叙述地球流浪的过程中,注意刻画同一家族中三代人即老韩、刘培强、刘启之间的认同关系,突出了中国式家族认同传统的当代魅力。

可以说,《流浪地球》称得上中式科幻大片的开山之作,为世界科幻电影宝库奉献出中国电影人的无可替代的独创性建树。

此外,与国际一流电影科技水准相对接的制作水平,极大地促成了《流浪地球》创造的科幻奇观。

在电影院里,超强的视听感受让观众体验到了中国电影科技水平的巨大提升,这反映出在近年来中国电影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电影的类型化探索、工业化水准都跃上了新台阶,昭示着中国电影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王一川《中式科幻大片的开山之作》)材料二2015—2019年贺岁片票房变化及影片占比统计图(资料来源于猫眼电影)材料三中国科幻电影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认为,科幻片是和国家实力挂钩的,如果国家不够强大,普通观众没有自信去看本国人解救世界危机。

此论引发了《流浪地球》小说作者刘慈欣的共鸣。

在刘慈欣的印象中,即便是韩国和印度拍摄的科幻电影,影响力都相对有限。

2016年,郭帆拜会为《星球大战》制作视觉特效的工业光魔,这家顶级视效公司感兴趣的是文化差异: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时,你们逃跑都得带着家人?在好莱坞电影里,地球遭遇灭顶之灾时通常有两种解决途径:超级英雄解救全人类,或者建造“诺亚方舟”带人类逃出地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