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关键词”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抓取关键词的策略探究

少年写作24在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抓取关键词的策略探究韩金环阅读是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在阅读教学中的关键词,能够概括文章主旨,凸显文章脉络,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老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关键词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对文章进行认知和理解,因此本文对如何利用关键词来加强学生对课文阅读的理解展开探究,以期提升课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能够让学生深入到文章里去学习和探索,借由关键词突出文章的主旨,探寻到关键字本身的价值,领会其中表达的寓意。
在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紧扣关键词,让学生能够学会窥一斑而知全貌,借由关键词的抓取来提高其课文阅读的效果。
一、抓取关键词的意义想要真正地了解一个人,就要通过他的眼睛去感受这个人的情绪、内心、状态等等,对于文章来说也是如此,文章中的关键词就是文章的眼睛,抓到了关键词就能够了解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突出文章的主旨,体现出其中心思想,了解文章的主题以及其文本中的重点。
在阅读文章时,学生通过对关键词的认知来更好地去理解全文,所以抓取关键词对于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来说至关重要。
无论什么文章都有其中心,都有关键词,文章中的每一句话也有着体现其情感和中心的关键词。
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关键词的抓取,能够让学生用心地去体会字里行间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走入到文章里去,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领会文章的主旨。
二、抓取关键词的策略1.抓取关键词,引导文本感知在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老师要凸显出关键词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借由关键词学会从局部到整体,从表层到内部,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文本阅读,完成对文章的细致理解。
关键词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借由抓取关键词,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文章阅读的顺利开展,更好地去挖掘文章的深意,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其阅读的水平。
在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由于学生本身的年龄比较小,所以很难去真正的准确抓取到正确的关键词,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够借由老师的指导在文章里挖掘出关键词,从而更好地去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好的理解文本当中的寓意。
读——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关键词

读——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关键词摘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语言培养教育中,对于学生基础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其中“读”更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锻炼并提升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关键环节,亦是增强其阅读体悟的重要过程。
因此,在教学期间,教师需注重“读”的教学应用,将这一元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据此,本文将以部编版高年级学段的课程教学为例,针对“读”的教学作以探析。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引言:在语文的教学中,“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教育的价值意义,将其落实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促使学生得以通过“读”能够逐渐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从中汲取相应的知识结构,实现阅读学习的深刻性。
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则需注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由阅读时间,以使其能够在读的训练中,不断提升其语言及阅读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1.尝试读,感知课文内容阅读的教学首先应当注重文章阅读的整体性,让学生能够对于文章内容形成初步的感知。
在这一阅读环节中,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做到基本的阅读效果,即读准——保证文字语言发音的准确性,对于不确定音准的汉字,可结合生字栏的拼音进行拼读;读通——能够通顺阅读文章句子,不磕磕绊绊,读不通、拗口的句子需重复练习直至通顺。
这样一来学生则能够在自己初步的朗读体验中,切实的获得课文内容的初步感受[1]。
在此过程当中,为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针对相对较短的篇幅文章,可由教师先行展开示范朗读,以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得以被调动,从而激发学生融入课文情境的欲望,进而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活动。
而对于具有较大信息量,且含蓄凝练的课文,则可先引导学生进行审题,以激趣的方式,增强其探索的欲望,从而进行课文阅读。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一课中,教师则可结合这一文章标题进行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竹节人是什么样子的?文章为什么设置标题为竹节人?主人公是有哪些特征与竹节相似吗?”等,这样,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亦能够在教师的带动下展开对于文章标题的思考,从而使得学生的课文朗读欲望得以表调动。
利用关键词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利用关键词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作者:杨建章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9年第01期关键词是指能反映主题、概括主要内容、暗示课文思路、标示句段之间关系、对课文表情达意至关重要的词语。
关键词不但能表现文章主旨,还能凸显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
抓关键词进行阅读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以关键词为钥匙,打开文本解读之门。
古人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语文教学中,“涵泳”体现在教师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中,隐藏在文意探寻的过程里。
一个看似简单的词,如果教师能联系课文进一步挖掘其内涵,往往能帮助学生更轻易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涵。
景山教材五年级课文梁实秋的《鸟》中有这样一句:“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
”这里的“唤”字显然糅合着作者细腻复杂的思乡之情。
为了让学生以一字窥全篇,教师这样问:为什么不是从梦境中叫醒或喊醒?而是用了“唤”?学生回答说用“叫”“喊”不礼貌。
教师再问:早上唤醒我们起床的是谁?学生回答说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教师顺势而导:此时你能从“唤”字里读出点什么吗?有的学生说,早晨的鸟声在作者听来格外亲切、动听,就好像媽妈在叫他起床一样;有的学生说,感受到作者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一个简简单单的“唤”字,让学生跟作者产生了共鸣,文本的解读也自然到位了。
以关键词为基石,铺垫学生朗读情感。
关键词往往蕴含着作者的褒贬,隐藏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也包含着属于读者的情感。
指导学生读好了带有关键词的句子,也意味着完成了全篇文章的朗读指导,所以利用关键词进行朗读方面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利用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先从读好关键词开始。
很多情况下关键词需要读出重音。
《小蝌蚪找妈妈》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笔者在教学时请学生自己读,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方法,并进行评价。
一名学生在朗读时把表示动作的三个词(“蹬”“跳”“蹦”)读成了重音。
小学语文阅读教案:学会捕捉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案:学会捕捉关键词学会捕捉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案导语: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而学会捕捉关键词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一步。
本教案将教授学生如何准确抓住关键词,并帮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更好的理解。
一、什么是关键词1.1 关键词的定义关键词是文章中最能体现主题和核心思想的词语或短语。
准确抓住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1.2 关键词的作用关键词起到连接文章信息和读者思维的桥梁作用。
通过抓住关键词,读者可以更快速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并进行思考和探讨。
1.3 如何寻找关键词寻找关键词的方法有很多,包括通读全文、注意段落开头和结尾的提示词语、注意标志性的特殊词汇或短语等等。
二、学会捕捉关键词的方法和技巧2.1 先读题目和段落标题在阅读文章之前,学生应先读题目和段落标题,这样可以提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这些标题通常会有提示词语,可以帮助学生判断关键词。
2.2 注意首句和尾句首句和尾句通常会包含文章的关键信息,因此学生要特别注意这些句子,并提取其中的关键词。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大意。
2.3 突出标点符号有时候,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可以起到强调某一词语或短语的作用。
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标点符号,因为它们可能是关键词的存在标志。
2.4 查阅词典如果学生对某个词语的含义不清楚,可以查阅词典来获取准确的解释。
了解关键词的确切含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5 多练习学会捕捉关键词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和不断练习的过程。
老师可以布置多种类型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不断运用抓关键词的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如何运用关键词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1 解读文章主旨通过抓住关键词,学生可以更好地解读文章的主旨。
关键词可以指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从而加深他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3.2 分析文章结构阅读时,学生可以通过关键词来分析文章的结构。
关键词往往会指示文章的段落内容和次序,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
阅读教学中的关键

阅读教学,读是关键,是“问”和“悟”的基础,因此读一定要落到实处。
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先反复阅读,读通、读熟、读懂,读出重点,读出感情,才能发现问题,有所感悟。
一、读要注重“导”,在读中发现问题古人云:“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阅读教学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让学生会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学校中教学时间的有限,各层次学生能力的不同,一味的让学生自读,不可能马上有所悟。
因此,教师应适当引导,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许多弯路。
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
在《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课开课时,我请同学们读课题后,找一找课题中哪一个是重点词?同学们都找了“美丽”这个词,我再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疑问,学生纷纷提出了疑问:“这里的‘美丽’是指谁的‘美丽’?”“这个‘美丽’有别的含义吗?”“为什么这‘美丽’能跨越百年?”……我请大家带着疑问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收获?这时,我引设式的利“导”,给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了方向,学生读完后,收获不少:有的明白了“美丽”一词的意思不仅仅是指外表的美,还包括居里夫人的品格美;有的找出了表现居里夫人“美丽”的词、句,并能谈谈自己的体会;还有的能体会出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居里夫人淡泊名利,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来写的,她的成就和人格魅力流芳百世,所以题目是《跨越百年的美丽》。
这样的“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向明确,使学生的思维直奔主题,课堂效率高。
二、“悟”要抓住重点,领悟中心“让读成为语文课上最经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这是当前大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读”,一个是“感悟”。
提到“读”就必须涉及到“悟”,“读”和“悟”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在有些课上,“读”和“悟”的关系有些偏颇:一味地读,不让学生有所感悟,有的教师认为“读着读着就感悟到了,说出来没多大意思”,因此在初读后、个别读后就大面积地让学生有所感悟,以为这就是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关键词语赏析

语文教学中的关键词语赏析【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关于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可见,关键词语的赏析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关键词;赏析一、如何捕捉关键词所谓关键词,是指在课文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重要作用的词语,它在课文中或准确表达文章主旨,或真切体现作者情感,是快速准确读懂课文的有效信息。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阅读,而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词句细致品析,能快速而深入地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而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应使自己具备一定的洞察力,找准文中的关键词语。
如:《慈母情深》一文中的“震耳欲聋”“龟裂的手指”“脊背弯曲”“酸”……这些词,既写出了母亲工作的辛苦与环境的恶劣;又能帮助学生真切地感受那深厚的慈母情怀,感悟作者对母亲感激崇敬的情感。
对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反复品味,多层次感悟。
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这个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
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两个“才”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
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
二、抓住着力点,多方突破文本中的关键词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智慧和深情。
细读文本应该提倡“宁在点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的理念,抓住关键词在难点上深挖、推敲、咀嚼、品味,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深刻感悟文本内容。
鉴赏一篇课文如同开采矿石,在找准含金量最高的“金矿”后只有不断筛选和用心打磨,才能有所收获。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细细品悟,感受文章的魅力和阅读的趣味。
阅读教学要注重“关键词句”

举 止 、 特 别 的谈 吐 体现 出来 的 , 这
些 。 都 是 通 过 精炼 的语 言来 表 现 。
理 解课 文 ,
只有理 解这些 关键词 ,
才 能 更 好 地 把 握 人 物 形 象 。 如 《小
摄影师》这篇文章 , 主要 体现 高尔 基 对少 先 队员 的和蔼 可亲 和 关怀爱
护 , 同时也 体现 了小男 孩 的 聪 明机
课堂聚焦
维普资讯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 课 程 目 标 第
二 学段 阅读要 求 中明确 指 出 , 阅读
教学 中要 能联 系上 下 文 , 理 解词 句
的意思 . 体 会课 文 中关键 词 句 在 表
达情意方面 的作用 。 所谓关键 词
句
是指在课文 中能起 到
广 东教育 教研 2 0 0 8 年第 1 期
牵 “ 一
发
.
而 动全 身” 重 要作用 的词 句 , 它在
课 文 中或 准 确 表达 文章 主 旨, 或真
切体现 作者情感 . 是快速准确读懂
课文 的有效信息 。 语 文教 学 的 目的
之 一 就 是要 使学生 学会 阅读 。 而 抓
住关键词句细致分析 。 能更好地深
入 理解课文 . 体会情感 , 在阅读教
深绿 色的花纹 。 那绿色 , 浅得像小
草儿 ,
深得 像松 针 。
它颈项上 的羽
毛是紫绿 色 的 . 形 成一 个美丽 的风
头 。 它肚 子上 。 是纯 一 色 的雪 白的
毛 。
又松又 软 ,
像妈妈 的大 围 巾。
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 可 以推动学生
向完全 独 立 性作 文 过 渡 。
责任 编 辑 黄 日暖
关键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杨延琦
作者机构: 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056000
出版物刊名: 学周刊:上旬
页码: 164-16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7期
主题词: 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 应用 “这一个” 相对独立 语文教材 事物 言说
摘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人能够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就是说,万物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稳定的、内在的规定性即特征,从而使得这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形成了一个一个“这一个”。
抓住特征是我们快速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诀窍。
观察语文教材,你就可以发现,所选的文本没有哪一篇不是抓住所写事物的特征来进行言说的,抓住所写事物的特征来进行言说表现在文本上就是某些词语的匠心独运,充分发挥它们当下的所指,而这些词语就是笔者所要说的关键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中“关键词”的作用
【摘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然而,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却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迫切需要解决却又无法彻底解决的一个问题。
面对这一矛盾,笔者主张抓住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词,如题目、文眼、过渡段、小序等“点”,运用“抓关键词”法来指导学生实现轻松、高效地阅读目标。
【关键词】关键词教学;阅读教学;选取;实效
阅读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师最为重视却又最不易取得实效的板块,我们往往通过五花八门的技巧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殊不知,看似热闹的训练中,学生真正吸收的东西少之又少,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找到有力的“抓手”,让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切实有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摸索、尝试,认为可以使用“关键词教学”这“一发”来拎起解读文本的“全身”。
1 关键词教学大义
教育部2011年最新颁布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往往有的只是分段落、理大意、记主旨等传统的步骤。
学生的阅读兴趣越来越小,阅读效率越来越低,他们对于文本的了解也只是限于教师传授的“死水”而已,很难在文章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
于是,语文教学中就形成了学生怕阅读、不阅读的局面。
如何在枯燥机械地阅读模式中另辟一条蹊径,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而言,都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何谓关键词教学呢?在这里,笔者先简单列举执教的几篇课例供大家参考。
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孤独之旅》中,抓住“孤独”一词,就可以准确地把握全文的脉络,这时候,整个教学就可以划分成清晰的三大步:感受杜小康的孤独——理解孤独的真正含义——学会战胜孤独,当然,看似简单的三个步骤下其实还需要教师精心地备课。
然而这样的关键词一旦找出,在课堂上,学生便不再像无头的苍蝇,乱撞、乱飞。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湖心亭看雪》,属于文言文。
拿到这样的文章,学生有时候连读的兴趣都没有,更不要说读懂、读透了。
其实,只要我们换一种教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字“痴”,就不难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了。
此外,在古典文学名著《智取生辰纲》一文中,我带领学生着重去品味一个“智”字,将吴用的“智”和杨志的“智”作一个比较,不仅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解读了文本,更培养了他们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意识。
纵观以上几个课例,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所谓的长文短教,还是短文长教,都绕不开文章中的一些“文眼”,准确地找到这个文眼,并利用现有的知识去挖掘它,拓展它,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需要去做的功课。
那么,如何有效地选取这个阅读教学的关键词,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要去思考和斟酌的内容。
2 语文关键词的选取
关键词虽然作为一种无须作规范化处理的自然语言,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文中随便选几个词语就可以作为关键词。
关键词的选取首先要立足课文,即提炼文本大意,根据中心句,关键段落或文本的空白来整合,提取。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文章的标题,课文的前言,文章的课下注解及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提取。
教师所选取的这个关键词,必须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或者能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在这个关键词的指引下,学生能够快速并准确地进入文本,理解文本。
当然,前提是不能偏离文本,误读文本。
2.1 在文本中选取关键词。
如在教学《杨修之死》一文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一个词语“恃才放旷”。
让学生首先找出杨修才能的体现,再思考:他的才能带给他的是什么?从杨修的结局去探究曹操的性格,从而总结杨修之死这一悲剧结局的原因。
整节课,学生始终保持着思考、探索的热情,这样,课堂上,学生不仅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也在不自觉中收获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启发。
2.2 在单元主题中选取关键词。
除了在课文中去截取这个“关键词”,有时候,教师还可以有着宏观意识,例如把握一个单元的主题。
例如在上《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时,我主要围绕这个单元的主题“民俗文化”展开教学。
在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云南歌会所折射出的当地特有文化,从而带领学生拓展视野,了解中国所独有的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我想,这种意义上的知识收获,也许比简单地为学生分析篇章结构、段落大意要来的更为切实有效吧。
2.3 在课文的小序或背景介绍中选取关键词。
在解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一文时,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词前面的小序,了解写作的缘由和背景。
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也说明了解一篇文章背后的信息更加有助于我们去理解这篇文章,正如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也是这个道理。
这里的小序对于学生而言,就是非常关键的“词眼”,尽管它不是一个字或一个词,但在我看来,只要是能够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信息,我们都可以称它们为关键词。
阅读教学中,只有准确并贴切地找准了关键词,才能起到总领全局的作用。
这个关键词,既要反映和揭示文章主题,又要因文而异,能够引导学生思维,并帮助学生清晰地对文本进行定位。
3 关键词在具体教学中的实效
3.1 抓住关键词可以理清文章脉络。
理清文章脉络,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文章内容的一种手段,其关键能力
是收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
训练此种能力,可以以“抓关键词法”为载体,进行有效训练。
例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就会有难度。
在实际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文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一个“痴”字,让学生找“痴行”、赏“痴景”、到最后的悟“痴心”,整个课堂思路清晰、层层推进,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便能理清全文的脉络,抓住文章的主线。
这样,教材内容成了深化学习活动的工具与材料。
其呈现完全服从于主线索展开的需要,由此就大大地简化了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显得浑然一体,有层次、有梯度。
这样清晰地课堂才能真正地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静下来思考。
3.2 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主题。
在语文的学习中,有的文章篇幅过长,不易理解。
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往往无法真正走进文本里,去感悟作者所要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此时,就需要我们紧扣文本,抓住文章中某一两个关键词,提纲挈领般地去涵咏文章。
例如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让学生抓住“闲人”一词,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简历,体会苏轼在经历人生的失意后仍然旷达,乐观的心态。
在课堂中,学生既带着这种“闲”的情绪诵读课文,又感受了这个“闲”的内在含义。
因此,此处的关键词教学就让原来艰涩深奥的课文变得清晰可解,学生学起来也简单有趣,整个课堂活跃轻松,学生真可谓是“乐益双收”。
除此之外,在执教《心声》一课时,我仔细咀嚼文本,反复研读资料,将本节课的教学着力点定位在解读“心声”上。
通过找读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分析李京京有如此心声的原因,李京京的心声折射出了什么这几大环节来真正体悟“心声”的内涵。
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沉浸在思考中、他们为李京京的委屈报不平,为他心声的实现而感动,我想不需要过多的分析,他们已经理解了文章的主题,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因此,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课堂灵动、高效,就要围绕关键词对教学内容做好加法和减法,让关键词教学真正成为我们教师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
3.3 抓住关键词拓展文本内涵。
语文既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思想的凝结。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更要将学生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生活。
所以,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一个关键词,一篇文章,更应该通过关键词拓展文本内涵,让关键词深入到学生的心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比如上《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一个词概括杨修的性格特点,学生迅速而准确地找到了“恃才放旷”这一词。
接下来的课堂就围绕着它展开。
学生不仅多方面地分析了杨修和曹操的性格,在探究杨修死因时,更是针对杨修的“恃才放旷”而产生不同意见,此时他们思维碰撞出来的火花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活”了起来。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让学生们就“怎样做一个真正有用的人才”这
一问题进行探讨时,学生都能意识到“自信不自负,张扬不张狂”这一道理。
这样的课文,这样的课堂带给学生人格的影响,心灵的滋养便是成功的,学生真正实现了由课内走向课外,获得了更丰厚的精神食粮。
“涵咏功夫兴味长”。
语文的人文性是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找准关键词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细读文本、品味语言,从而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言语生命发展。
教师若能关注文章本身或是周围的“关键点”,将它们与所讲重点串连起来,便可带领学生触摸文本的灵魂,与作品融为一体,方可“将其言若出吾口,将其意若出吾心。
”
总之,语文关键词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深入文本的过程,也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提高自己解读文本的水平,精心地选取文章中的关键词,让“关键词教学”这一颗精致的石头激起精彩语文课堂的千层之浪,让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动”起来!
参考文献
[1] 《文学教育》2012年第2期.
[2] 《语文教学通讯》.
[3] 胡春霞《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第25期.
[4] 朱熹《读书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