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概括全新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重点知识归纳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重点知识归纳一、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1. 生物的特征。
- 新陈代谢: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例如人和动物通过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植物通过气孔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生物还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体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尿液,通过皮肤排出汗液;植物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 生长发育:生物能够由小长大,例如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逐渐长成植株。
- 繁殖:生物能产生后代,如植物通过开花、传粉、受精结出果实和种子来繁殖后代;动物通过交配繁殖后代,像哺乳动物的胎生和鸟类的卵生等。
- 遗传和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存在相似性(遗传),如狗的后代还是狗;同时也存在差异(变异),同一窝小狗毛色可能不同。
- 应激性: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例如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叶片会合拢;动物遇到危险时会逃跑或反击。
- 具有细胞结构(除病毒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大多数生物由细胞构成,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 观察法。
- 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例如观察细胞结构需要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的行为可以用摄像机记录。
二、生物的结构层次。
1.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显微镜的使用。
- 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使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观察时,先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中心,然后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再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最后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第一章生命的奥秘- 生物: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
- 细胞的功能:物质转运、新陈代谢、细胞分裂。
- 生命的特征: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刺激反应、适应环境。
- 生物分类:物种、属、族、门、纲、目、类。
- 生物圈:陆地生物圈、淡水生物圈、海洋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的多样性- 真核生物的分类:原生生物、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
- 真核生物的形态: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
- 细胞的多样性:各种细胞的形态。
- 物种多样性:种、亚种、品种。
- 生态多样性:由物种、微观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差异而形成的生物多样性。
第三章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生态系统组成:生态系统有生物组成和非生物组成两部分,生物组成由生物群落构成,非生物组成包括无机物和能量等。
- 生态位:一个生物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地位。
- 生态金字塔:用于表达生物在一个群落中的数量和生物间的能量关系,分为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
- 能量流动:食物链、食物网、营养金字塔。
-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保护自然环境不被人类活动所破坏的行为。
第四章生物的形态结构- 干燥、湿润和沼泽环境下植物适应的结构。
- 动植物的适应性变化。
- 动物的身体骨骼特征。
- 植物的结构特征。
- 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第五章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物质循环:碳、氮、水等。
- 能量的转化: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营养作用。
- 生物的繁殖方式。
第六章生物与健康- 常见的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 防治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方法。
- 饮食及其相关问题。
- 物质滥用的危害。
第七章种间相互关系- 生物种间关系的分类:共生关系、捕食关系、群落性关系、竞争关系。
- 生态平衡。
- 自然保育区。
- 灭绝和生物多样性。
总结本文概述了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的各章知识点,涉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生命的奥秘、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生物与健康、种间相互关系等。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定义: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 细胞的类型: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3. 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保护细胞。
- 细胞核:包含遗传物质,控制细胞活动。
- 细胞质:细胞内充满的半流体物质,包含各种细胞器。
- 线粒体:能量转换器,进行呼吸作用。
- 叶绿体:植物细胞特有,进行光合作用。
- 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其他细胞器。
二、遗传与进化1. DNA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信息的载体。
2. 基因的概念: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3. 遗传规律:- 孟德尔遗传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 基因型与表现型: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4. 进化论:- 物种的起源与演化。
-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三、生物与环境1.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
2. 食物链与食物网: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循环。
3. 群落与种群:生物的集合与个体。
4. 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四、植物的生长发育1. 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2. 植物的生长周期:从种子到成熟植株的过程。
3. 光合作用:植物制造有机物的过程。
4. 植物的繁殖:- 有性生殖:通过雌雄生殖细胞结合。
- 无性生殖:分裂、萌芽、孢子等方式。
五、人体的结构与功能1. 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2. 人体的八大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
3. 健康与疾病: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六、微生物的世界1. 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病毒等。
2. 微生物的生活环境与营养方式。
3.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益微生物与致病微生物。
七、人体健康与营养1. 营养素的分类与功能: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2. 平衡膳食的概念与实践。
3. 常见营养缺乏症及其预防。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精选8篇)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精选8篇)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
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1一、种子的萌发条件:1、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2、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不处于休眠期。
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1、发芽率=————————*100%共检测的种子数2、发芽率应达到90%以上,才能播种。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先吸收水分。
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随后,胚根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
胚轴伸长(发育成根茎相连的部分),胚芽发育成茎、叶。
(注: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2一、生物区别于非生物要看生命现象:新陈代谢2.生长发育3.繁殖4.遗传变异5.应激性病毒是个特殊的例子:病毒无细胞结构,繁殖方式是自我复制,寄生生活,所以是生物。
二、新陈代谢是其他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
三、探究实验要求设置对照装置并且变量唯一。
巴斯德最成功的地方是他动手设计了曲颈瓶。
四、显微镜的考点:①由低倍镜换高倍镜时视野变暗,物象变大,视野中的数目增多。
②显微镜最主要的结构是目镜和物镜。
③对光时用低倍的物镜和遮光器上的大光圈对准通光孔④观察装片时:镜筒下降时,操作者的眼睛注视物镜,目的避免压碎玻片标本。
⑤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污点,你推测它可能存在的位置是目镜、物镜、玻片标本。
先转目再移片⑥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的长度越长。
目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的长度越短。
五、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是无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六、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先复制。
然后是细胞核一分为二,再然后是细胞质分成两份。
七、细胞分化的结果是产生了组织。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第一章生命的世界1.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繁殖。
2.生物的分类: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
3.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物体生长和繁殖的基础。
4.组织的概念:细胞群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群,称为组织。
5.器官的概念: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器官。
6.系统: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系统。
7.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知识1.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和磷脂组成,具有保护细胞内部、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
2.细胞的内部结构: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线粒体、叶绿体等。
3.细胞的分裂和增殖: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4.细胞的分化:细胞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变化过程,最终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5.癌细胞的特点: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形态结构发生改变,接触抑制现象消失。
第三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1.植物体的基本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
2.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开花结果等。
3.植物的分类: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4.植物的组织:保护组织、薄壁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等。
5.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
6.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第四章动物体的结构层次1.动物体的基本结构:皮肤、骨骼、肌肉、内脏等。
2.动物的分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鱼类等。
3.动物的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等。
4.动物的器官:心、肝、肺、胃等。
5.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6.人体的系统组成: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生物七年级上册重点知识

生物七年级上册重点知识一、生物基本概念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的基本概念包括生命、生物、细胞、遗传、变异、进化等。
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生命世界。
1.生命:生命是指具有生长、繁殖、代谢等特征的有机体。
生命有自组织、自复制、自适应等特性。
2.生物:生物是指所有具有生命活动的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3.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种,真核细胞具有细胞核、细胞器等结构。
4.遗传:遗传是指生物体的性状、特征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信息的单位。
5.变异:变异是指生物体在遗传基础上产生的个体间或代际间的差异。
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6.进化:进化是指生物种群在长时间内,通过自然选择、遗传变异等机制,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
二、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基本特征包括生长、繁殖、代谢、适应、运动、响应等。
这些特征是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重要标志。
1.生长:生物体从小到大的过程,表现为体积、重量、细胞数量的增加。
2.繁殖:生物产生后代的过程,如植物的开花、结果,动物的产卵、分娩等。
3.代谢:生物体内进行化学反应,产生能量和物质的过程。
代谢分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4.适应:生物体对环境变化产生的生理、行为反应,使生物体能在不同环境中生存。
5.运动:生物体在外部环境中的位移过程,如动物的爬行、行走、飞行等。
6.响应: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生理和行为反应,如植物的向光性、动物的避险、觅食等。
三、生物分类和演化生物分类是根据生物体的相似程度和亲缘关系进行的。
生物演化是指生物在地球历史长河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1.生物分类:生物分类分为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细菌界等。
2.生物演化:生物演化通过化石、基因、形态等证据研究,了解生物的起源、演化和灭绝等过程。
四、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生物也影响环境。
七年级上册生物总结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生物总结知识点第一章:走近生命科学生命的特征:生命具有物质性、结构性和自我更新能力。
生物的分类: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可将生物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
显微镜的使用: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方法,认识并了解显微镜的结构。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知识细胞的形态与类型:细胞有球形、扁平形、长形和不规则形等多种形态,细胞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
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主要由水、无机盐、脂质、糖类、蛋白质和核酸等组成。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具有物质转运、信息交流和能量转换等功能;细胞器各司其职,共同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概念: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转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过程。
消化系统的功能: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在消化系统中进行,该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新陈代谢的类型:新陈代谢可分为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两大类,有氧代谢是生物体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产生的微量有机物,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动物的神经调节:神经系统通过反射来调节机体的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动物的激素调节: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起着调节作用。
第五章:生物的繁殖与发育生物繁殖的方式:生物繁殖主要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有性生殖是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新个体的方式。
胚胎发育的过程: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胚胎,最终发育成新个体。
发育的类型:发育可分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两种类型,不完全变态发育是指个体发育过程中经历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而完全变态发育则是指个体发育过程中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知识点生物学是一门关于生命和生命现象的科学,从生物的形态结构到生物的功能活动,都是生物学研究的范围。
七年级的生物学课程主要介绍生命基础、遗传基础、细胞基础等方面的知识。
接下来,我们将对七年级生物学上册全册的知识点进行一些简要的介绍。
一、生命基础1. 生命的标志:组成、代谢、生长、发育、繁殖等。
2. 组成生命的基本分子:碳水化合物、脂质、蛋白质、核酸等。
3.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人体中有不同类型的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肌肉细胞等。
4.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质膜、细胞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
5. 细胞的功能:杀死细菌、细胞分裂、运输物质、能量生产等。
6. 细胞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两种。
7. 呼吸是生命的基本活动之一,有葡萄糖发酵和细胞呼吸两种。
二、遗传基础1.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2. DNA的结构:由四种碱基、糖分子和磷酸分子组成。
3. DNA的复制:每个细胞分裂时,都要复制自己的DNA,保证遗传信息的传递。
4. 遗传信息的传递:通过DNA、RNA和蛋白质等分子参与。
5. 遗传的原理:孟德尔遗传规律、多因素遗传规律等。
三、细胞基础1. 细胞的特点: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
2. 细胞的能量:生产ATP,依赖于线粒体。
3. 细胞的传递:有神经递质、激素等方式。
4. 细胞的分化:与生长、发育、繁殖等紧密相关。
5. 物质的转运:有主动转运、被动转运等方式。
以上就是七年级生物学上册全册的知识点,虽然简要,但包含了生物学的核心内容。
生命是神奇而又不可思议的,希望我们能够从这门学科中更加深入的了解生命的奥秘,也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平和而富有智慧地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要点泰安十中王晓鹏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一、生物的特征:营养、呼吸、排泄、应激,生长、繁殖,遗传、变异,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科学探究的方法:1、观察:方法:可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有时还需要测量。
(相似看不同,差别找相同。
)注意:观察要明确目的;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多还交流。
2、调查:3、收集和分析资料:4、探究实验: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调查:1、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3、抽样调查: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二、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1、要记录生物的名称、数量以及生活环境。
2、要如实记录,不能凭个人好恶取舍。
3、不要伤害动物和损伤植物。
4、注意安全。
三、生物的分类:1、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也叫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光、水分、温度、空气等2、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圈内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
(1)捕食关系:例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2)合作关系:例如蜜蜂大“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3)竞争关系:例如到田里的杂草和水稻(4)寄生关系:例如寄生在人体内的蛔虫(5)共生关系:例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二、探究实验:1、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2、设计对照实验:在研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所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3、变量唯一: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都应相同。
4、对照组和实验组:一般来说,对照组要确保实验对象的某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满足实验对象所需要的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处理)。
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则缺少一个适宜的条件(接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处理)。
三、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1、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2、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鼠妇适合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3、方法步骤: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取10只鼠妇放在铁盘中央。
然后以铁盘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
一段时间后观察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
4、注意问题:(1)本实验的变量:光(2)本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是无光的一侧;实验组是有光的一侧。
(3)如何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确定的变量引起的?采用对照实验,可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4)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而不用一只?防止偶然因素的影响,减小实验误差。
(5)所用鼠妇的数量是不是越多越好?不是,所用鼠妇的数量越多,实验的难度也就越大。
(6)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小组的平均值?计算全班各小组的平均值,可减小实验误差。
(7)实验结束后,对鼠妇如何处理?将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例如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沙漠中的植物大多根系发达,叶片退化成刺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例如植物的蒸腾作用能调节空气湿度;蚯蚓能疏松土壤。
二、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吗?2、作出假设: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
在裸地、草地或茂密的灌丛中,灌木丛中的空气湿度最大,裸地的空气湿度最小。
3、制定计划:分早、中、晚三次,每次分草坪、裸地及灌木丛三个地方进行实验,为了准确,每次每个实验进行三次,并取其平均值。
4、实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相对湿度做表统计(略)5、实验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早、中、晚三个地方空气湿度均有差异,且都是草地湿度最大,灌丛其次,裸地湿度最小。
6、实验结论: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
在裸地、草地或茂密的灌丛中,灌木丛中的空气湿度最大,裸地的空气湿度最小。
第二节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二、物质流和能量流1、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为了获取能量而捕食其他生物形成的食物联系叫食物链。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
)例如:草→兔子→狼(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2、物质流和能量流:(1)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能量在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被多种生物逐步消耗。
营养级越低,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2)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叫做生物富集作用。
会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就越多。
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态破坏1、生态平衡: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一个生态系统,其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它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3、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4、人类活动是生态系统影响最大的因素。
第三节生物圈一、生物圈1、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2、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以海平面为标准向上10千米,向下深入1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大气圈的底部:大气圈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有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2)水圈的大部: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
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中。
(3)岩石圈的表面: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
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也是人类的“立足点”。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收集和分析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1)收集资料的途径: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搜索。
(2)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音像资料等。
(3)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者发现探究的线索。
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各种生态系统。
常见的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
(1)森林生态系统: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有“绿色水库”之称。
(2)草地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植物。
(3)荒漠生态系统:生物稀少,生态环境最为恶劣。
(4)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源,蓄洪抗旱,有“地球之肾”之称。
人工生态系统:在人工栽培或建造的环境中形成的生态系统叫工生态系统。
常见的有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较少。
(2)城市生态系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
2、了解当地的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
2、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2、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元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一、显微镜的结构1、镜座:支持稳定显微镜。
2、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3、镜臂:握镜的部位;4、载物台:用于放置玻片标本。
中央的圆孔,叫通光孔。
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玻片。
5、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连接转换器。
6、转换器:镜筒下端能转动的圆盘。
其上安装物镜。
7、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种。
平面镜有反光作用,光线强时使用平面镜;凹面镜有聚光作用,光线弱时使用凹面镜。
8、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
9、镜头:是显微镜最重要的结构,包括目镜和物镜两种。
目镜安装在镜筒上端,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低;物镜安装在转换器上,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高。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如观察时所用物镜为40×、目镜为10×,则物体放大倍数为40×10=400倍。
10、准焦螺旋:(1)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较大;(2)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较小。
(3)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逆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1、使用步骤:(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镜筒向前,镜臂向后,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厘米处,略偏左。
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前端与载物台保持2厘米距离。
转动遮光器,使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右眼要睁开),转动反光镜,通过目镜可看到明亮的视野。
(3)放置玻片标本: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4)调节距离: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两眼要从侧面注视物镜,以避免物镜与玻片标本相撞,防止玻片标本损坏和划坏物镜镜头)。
左眼注视目镜,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5)观察: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移动玻片标本,全面的观察材料,如果需要重点观察的部分,将其移到视野的正中央,再转换高倍镜进行观察。
2、清洁收镜: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
如需擦拭目镜和物镜,请用擦镜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