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防治讲义之小麦土传病害
土传病害及控制

土传病害发生及治理农业生产中,许多病原物通过植物残体进行越冬越夏。
随着秸秆还田以及免耕技术的推广,绿色农业的发展,生产中对植物残体处理不够,土壤中残留了大量的植物病害病原菌。
在合适的条件下,土壤里的病菌开始生长,并侵染植物,给植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
土传病害有很多种,不同作物有所不同。
对土壤病害的治理方式有很多种,生物防治加上药剂及其它的方法。
本文将对土传病害的种类进行概述,并阐述其侵染发病过程,对土传病害的治理方法做出总结。
关键字土传病害分类侵染循环防治1引言:土传病害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病原菌或者土壤中病株残体中的病菌,主要危害植株根、茎,侵染维管束,由根部向茎尖发展,病原菌在维管束内繁殖,阻塞其输送营养物质,致使植株枯萎死亡。
2土传病害的分类 2.1按侵染部位来分2.1.1根部研究发现稻瘟病菌能通过其它禾谷类植物如小麦、大麦的根部接种侵染并能产生土传病原菌根部侵染的病斑[1]。
对稻瘟病菌研究表明,它具有典型的根部侵染的土传病原菌所具有的侵染特性[2]。
小麦根部土传侵染病害,如小麦纹枯病、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小麦雪腐病。
各种线虫病害也是侵染根部的病原。
花生冠腐病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侵入子叶和胚芽,严重者死亡不能出土,轻者出土后根颈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2.1.2茎部由丝核菌侵染引起的立枯病等2.1.3生长点大豆霜霉病以卵孢子在残体中越冬,大豆萌发时形成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侵入寄主胚轴,进入生长点,蔓延整株。
2.1.5 植物伤口或表皮花生根腐病 2.2按侵染病源来分2.2.1真菌常见的真菌性病害有白粉病、炭疽病、灰霉病、锈病、立枯病、猝倒病、白绢病、煤烟病、黑斑病、根腐病、苗木茎腐病、菌核病等多种。
222原核生物小麦黑颖病由假单胞菌小麦致病变种引起;小麦蜜穗病;水稻白叶枯病属由细菌侵染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为害葡萄的细菌病害只有根头癌肿病;由假单孢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由黄单孢杆菌侵染引起,如黄瓜细菌性叶枯病、柑桔溃疡病、菜用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番茄果实细菌性斑疹病;由欧文氏杆菌侵染植物后引起腐烂,如白菜细菌性软腐病、茄科及葫芦科作物的细菌性软腐病等。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但是在种植中,它也经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这
些病虫害不仅会破坏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增加农民的成本和负担。
因此,科学防治小
麦病虫害,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1. 灰霉病
灰霉病是小麦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病害,主要是在高湿多雨的条件下易发生。
该病害会
使小麦的茎、叶、穗被感染,导致生长不良和减产。
防治措施:早期定期进行农药喷洒,清理田间积水和秸秆,定期轮作,保持通风透气,加强养分管理。
2. 棕带叶枯病
棕带叶枯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该病害会导致叶子枯黄、枯萎,并且会
影响到小麦的生长发育,减少小麦的产量。
水稻叶枯病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发病期一般在初秋,会导致草翦率增加、
产量下降。
防治措施:增加土壤通透性,加强肥料和水分管理,及早采取药物喷洒和轮作措施。
1. 小麦蚜虫
2. 麦蛾
麦蛾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会在小麦叶上产卵,导致小麦叶片变得枯黄,严重时还会
导致小麦生长不良。
防治措施:采用药物喷洒、翻耕和日光杀虫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3. 金针虫
金针虫是一种常见的根部害虫,能导致小麦根系腐烂、黄化,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
总之,小麦病虫害防治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我们
需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保持田间通风透气和病虫害卫生,加
强养分管理等。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丰收。
小麦各类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小麦各类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小麦的产量受到了各种病虫害的影响。
病虫害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科学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对于小麦的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小麦常见的病虫害及其对小麦的影响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小麦病害1. 黄瘟病黄瘟病是小麦上常见的病害之一,它主要通过麦根腐病菌引起。
黄瘟病会导致小麦植株叶片出现黄斑,加重的话会出现叶片枯死,严重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受黄瘟病侵害的小麦产量也会明显下降。
防治措施:为防治黄瘟病,可以预防措施与治理结合,例如提前把握好播期,及时除草、松土;合理施肥,保持小麦生长良好的状态,加强栽培管理,及时喷施杀菌剂等措施。
2. 赤霉病赤霉病是小麦上比较常见的真菌性病害,赤霉病病菌主要在小麦上形成并传播。
赤霉病会导致小麦穗部出现霉斑,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小麦穗部的枯死。
赤霉病会导致小麦产量的显著下降。
防治措施:为了防治赤霉病,可以适当提前播种,采用抗病品种,定期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加强管理,及时喷施杀菌剂等措施。
3. 灰霉病灰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也是由真菌引起的。
灰霉病会导致小麦植株受害部位出现灰色霉层,观察到植株受害部位还会发现一些细白色的中生菌丝。
灰霉病会导致小麦叶片枯死,根部腐烂,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1. 假单胞菌假单胞菌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虫害,主要通过假单胞菌引起。
假单胞菌危害小麦叶片、苗床和穗部,严重的话会导致小麦植株死亡。
假单胞菌还会导致小麦产量的显著下降。
2. 绿飞虱绿飞虱是小麦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害虫,主要通过吸食植物汁液危害小麦。
绿飞虱主要吸食小麦植株的汁液,严重的话会导致小麦植株枯黄,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防治措施:为了防治绿飞虱,可以采用混播、灭虫灯、物理防治,适时进行喷洒杀虫剂等措施。
土传病害如何防治

土传病害如何防治土传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茎,作物生长前期一旦发生病害,幼苗根腐烂或是茎腐烂猝倒,幼苗很快就会死亡,严重影响作物生产。
一、什么是土传病害?土传病害是指病原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
常见的土传病害有:辣椒、茄子、黄瓜猝倒病、立枯病、疫病、根腐病、枯(黄)萎病,番茄、辣椒的青枯病,大白菜软腐病、油菜、莴苣的菌核病,小麦全蚀病、棉花立枯病、红腐病、黄萎病及线虫等。
二、土传病害的危害有哪些?土传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茎,作物生长前期一旦发生病害,幼苗根腐烂或是茎腐烂猝倒,幼苗很快就会死亡,严重影响作物生产。
作物生长后期发生病害,一般年份减产20%-30%,严重年份减产50%-60%,甚至绝收。
土传病害发病后,比较难以防治,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很难被杀死,来年继续侵害作物,如此循环,病害越来越严重。
三、土传病害是如何生活的?在一般情况下,土壤病菌能产生大量菌体,只要条件对病菌生长发育有利而寄主又是感病的,病菌就可以大量繁殖并侵染寄主。
在感病寄主存在下,这些病菌就可以进入持续的致病期,随着作物的连作而大量繁殖扩散,但之后养分被消耗完或土壤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对病菌不利时,病菌又可以进入休眠期,等到条件适宜就再度发病。
四、土传病害是怎样引起的?1、连作:是病土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主要原因是连续种植一类作物,使相应的某些病菌得以连年繁殖,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形成病土,年年发病。
如茄科蔬菜连作,疫病、枯萎病等发生严重;西瓜连作,枯萎病发生严重;姜连作,可导致严重的姜瘟;草莓连作两年以上则死苗30%-50%。
2、施肥不当: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氮肥可刺激土传病菌中的镰刀菌、轮枝菌和丝核菌生长,从而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
自1993年我国棉花黄萎病大暴发以来,几乎连年大发生,与棉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中有机物质大量减少有关。
3、线虫侵害:土壤线虫与病害有密切关系。
土壤线虫可造成植物根系的伤口,有利病菌侵染而使病害加重,往往线虫与真菌病害同时发生,如棉花枯萎病与土壤线虫密不可分,在美国棉花枯萎病称为枯萎—线虫复合病害。
小麦播期严防种传、土传病害 邢台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田存计

0C左 2 大范 围 的机械 跨 区作 业 ,造成 一 些局 部 发生 的小 麦病 2  ̄ 右最 为 适宜 。一 般 干燥地 块 较 潮湿地 块 发病 重 ,品种 . 间抗病 性差 异 明显 。病 株 多矮 化 、畸 形或 卷 曲 ,多数病 株 不 害 可 以远 距 离传 播 蔓延 。
3 近几 年小 麦 的播 种期 逐 年后 延 ,导致 小 麦的 出苗 期 延 能 抽穗 或抽 出畸形穗 ,严重 影 响小麦 产量 。 . 3 小麦纹枯病。近年该病 已成为我国麦区常发病害。小 . 长,增加了小麦种传根部病害对小麦侵染的几率 。
二 小麦种传、土传病害的发病特点及危害
麦受纹枯菌侵染后 ,在各生育阶段 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
1% ~ 1%,重 的地 块 可 造成 2% 以上 的减产 。 0 5 0 生孢 子 ,只要 条 件适 合 即可 萌发 侵染 。在 冬 麦 区 ,病 菌 可在
2 小麦黑穗病 ( . 散黑穗 、腥黑穗、秆黑粉 ) 。①小麦散 黑穗病是花期侵染病害 ,一年只侵染一次 ,带菌种子是病害 部产生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小麦幼芽受害后变褐枯死, 传播的惟一途径。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子胚 内,外表不显症 幼苗受害,轻者芽鞘上产生条形或不规则形褐斑 ,重者幼苗
是 :小麦全蚀病、小麦黑穗病 、小麦纹枯病、小麦根腐病等。 发 ,从 芽鞘侵 入 麦苗 并 到达 生 长点 后 , 以菌 丝 体形 态 随小 麦 这些病害 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小麦种子或土壤进行传播 , 而 发育 ,到 孕穗 期 ,侵入 子房 ,破坏 花 器 ,抽穗 时在麦 粒 内
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

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作物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但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土传病害的威胁。
土传病害是指植物病原体在土壤中长期存留,通过土壤传播给作物,引起病害的一种病害类型。
土传病害主要包括根系病害、茎基病害和地下部病害等,对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土传病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土壤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线虫等,这些病原微生物能够长期存活在土壤中,并且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土壤传播给作物,引起病害。
土壤中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等环境因素对土传病害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种植多年同一作物、连作、轮作不当等也是土传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如何预防土传病害,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合理的耕作制度对于预防土传病害非常重要。
种植不同的作物、适时休闲耕作、良好的轮作制度都可以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选择抗病品种也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
适应土壤环境、具有抗病能力的品种可以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
合理施肥也是预防土传病害的关键措施。
施用有机肥、综合肥等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增强作物的抵抗力,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科学合理的土壤管理也是预防土传病害的重要手段。
保持土壤的通风透气、适当的灌溉管理、及时清理病害残体和杂草都可以有效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土传病害的田地,及时进行有效的病害防治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化学农药、生物防治、生物酶等手段对土传病害进行有效防治,减少病害的扩散。
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需要农民和农业专家共同努力。
通过多种手段,做好土壤管理、合理耕作制度、种植抗病品种等可以有效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农业专家也需要加强对土传病害的研究,寻找更有效的治理办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保障。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土传病害,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土传病害是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了解土传病害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保护作物,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小麦土传病害怎么防治和治疗

04
土传病害的防治案例分析
河南地区小麦土传病害防治案例
总结词
河南地区小麦土传病害的防治主要是通过综合农业措施 和生物农药的结合来实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详细描述
河南地区的小麦土传病害主要包括纹枯病、根腐病等, 这些病害的发生与土壤中菌核的数量和温湿度有关。为 了有效控制病害,当地农民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选用 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精量播种、科学施肥等。此外, 还使用了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等,对土壤进行消毒处 理,有效减少了土壤中的病原菌。综合农业措施和生物 农药的结合,使得河南地区的小麦土传病害得到了有效 控制。
02
土传病害的预防措施
农业防治
01
02
03
轮作
避免连作,有计划地进行 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病原 菌的积累和繁殖。
精耕细作
保持土壤松散,有利于作 物根系生长,提高作物的 抗病能力。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土传病害具有抗性 的小麦品种,以减少病害 的发生。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肥料
通过使用生物肥料,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小麦土传病害防治和治疗
2023-11-06
目录
• 土传病害概述 • 土传病害的预防措施 • 土传病害的治疗措施 • 土传病害的防治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土传病害概述
定义和种类
定义
土传病害是指病原体在土壤中存活并繁殖,通过土壤传播给作物的病害。
种类
小麦土传病害主要包括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等。
VS
喷洒方式
在喷洒时,应该注意喷洒均匀,确保所有 植株都得到足够的药剂。同时,需要注意 喷洒的频率和用量,避免对植物造成伤害 。
2024年度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PPT课件

2024/3/23
25
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等条件优化
排水良好
确保田间排水系统畅通,避免积水造成根部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土壤肥沃
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2024/3/23
26
加强田间观察和记录,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01
02
03
田间观察
定期巡视麦田,观察小麦 生长状况,及时发现病虫 害迹象。
抗病虫能力。
6
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减 少病虫害的寄主和繁殖
场所。
02
常见小麦病害识别与防治
2024/3/23
7
锈病
症状识别
叶片上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的小 斑点,逐渐扩大成条状,病斑表 面散生黑色小点,为病原菌的孢
子堆。
2024/3/23
发生规律
锈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春 季多雨年份发病重。
防治方法
小麦拔节时开始破茧上升到表土层,准备化蛹羽化。
2024/3/23
03
防治方法
轮作倒茬,减少虫源;中耕灭茬,降低虫口密度;选用抗虫品种;化学
防治,如喷洒辛硫磷等药剂。
14
地下害虫类
种类与识别
地下害虫类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等,以成虫或幼虫在土中危 害小麦根部和茎基部。识别特征为体型较大,多为黑色或棕色。
的使用量。
2024/3/23
23
06
田间管理改进措施探讨
2024/3/23
24
合理密植和轮作倒茬制度推广
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 ,确定适宜的播种量和行距,避免过 密或过疏导致病虫害发生。
轮作倒茬
通过合理的作物轮作和倒茬制度,减 少土壤中病原菌和虫卵的积累,降低 病虫害发生几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纹枯病的枯株白穗
小麦纹枯病拔节期茎基部症状
小麦纹枯病茎基部症状放大
小麦纹枯病叶鞘染病症状
小麦纹枯病“花秆”症状
小麦根腐病苗期根部症状
小麦根腐病叶片症状
小麦根腐病叶片病斑放大
小麦根腐病根颈部受害状
小麦根腐病中期根颈部症状
小麦根腐病穗腐症状
小麦根腐病引起的青枯和白穗
小麦全蚀病幼苗地上部症状
*光对菌丝生长发育及分生孢子的萌发无明显的 刺激或抑制作用。
小麦全蚀病菌
小麦全蚀病菌叶鞘内侧的菌丝
小麦全蚀病病根上的褐色匍匐菌丝
小麦全蚀病菌子囊壳纵切面
小麦全蚀病菌的子囊
小麦全蚀病菌子囊孢子萌发
小麦全蚀病菌菌丝(分枝和分隔)
全蚀病菌生物学
对温度的要求:
*病菌生长温度3-33℃。 *子囊形成适温20℃左右,14℃以下不利于子囊 壳和子囊孢子产生。 *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20-25℃。 *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12-18℃,土壤温度在6 -8℃仍能侵染。
对湿度的要求:
*病菌生长发育要求较高的空气和土壤湿度,相 对湿度80%-90%为适宜条件。 *低于50%则生长减慢,也不易产生子囊壳。
对光照的要求:
*子囊壳的形成需要光照,以室内散射光较好。
*光照过强不利于子囊壳产生。
病原菌生理分化
*纹枯病菌:根据菌丝融合划分为不同的菌丝 融合群(AG)。我国的优势菌群是禾谷丝核 菌的CAG-1群,约占90%;立枯丝核菌AG -5群数量较少。
发病根部症状
*纹枯病:根部不表现症状。
*根腐病:种子根基部、根间、分蘖节和茎 基部褐变,最后根系朽腐。
*全蚀病: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 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
其他症状
*纹枯病易倒伏:由于茎部腐烂,后期极 易造成倒伏。
*根腐病黑胚:被害籽粒在种皮上形成不 定形病斑,尤其边缘黑褐色、中部浅褐色 的长条形或梭形病斑较多。发病严重时胚 部变黑,故称“黑胚病”。
*根腐病:幼嫩叶片在田间干旱或发病初期呈现外缘 黑褐色,中部色浅的梭形小斑;老熟叶片在田间湿度 大及发病后期呈现长纺锤形或不规则黄褐色大斑,上 生黑色霉状物,严重时叶片提早枯死。叶鞘上为黄褐 色,边缘有不明显的云状斑块,其中掺杂有褐色和银 白色斑点,湿度大时病部产生黑色霉状物。
*全蚀病: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 在潮湿条件下造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 “黑脚”(典型症状),重病株明显矮化。
小麦土传病害病原菌
*纹枯病菌: 禾谷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 属,有性世代为担子菌亚门角担菌属(不常见)。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的形式存在,不产生任何类型的 分生孢子。
*根腐病菌:无性世代为Bipolaris sorokiniana,属 半知菌亚门丝孢目真菌,有性世代为禾旋孢腔菌, 属子囊菌亚门旋孢腔菌属。
*根腐病:幼苗虽可出土,但茎基部、叶鞘以 及根部产生褐斑,幼苗瘦弱,叶色黄绿,生长 不良。
*全蚀病:病苗基部叶片黄化,新叶内卷,分 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病苗返青推 迟,矮小疏稀,根部变黑加重。
发病茎叶症状
*纹枯病:返青拔节后,病斑最早出现在下部叶鞘上, 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逐渐扩展 造成云纹状花秆。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 蛛丝状白色菌丝体及黄褐色菌核(典型特征)。
种子发病
*纹枯病:种子发芽后,芽鞘受侵染变褐,即 而烂芽枯死,不能出苗。
*根腐病:病种子不能发芽,或发芽后不等出 土,芽鞘即变褐腐烂。
*全蚀病:主要侵染种子根、地下茎,使之变 黑腐烂,部分次生根也受害。
病苗症状
*纹枯病:主要在3-4叶期发生,在第一叶鞘 上呈现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的病斑,严重时因 抽不出新叶造成死苗。
小麦根腐病菌的子座
小麦根腐病菌的分生孢子梗
小麦根腐病菌的分生孢子
小麦根腐病菌的分生孢子放大
根腐病菌生物学
对温度的要求:
*菌丝体发育温度0-39℃,最适温度24-28℃。
*分生孢子萌发温度6-39℃,以24℃最适宜。
对湿度的要求:
*分生孢子在水滴中或在空气相对湿度98%以上 萌发。
对光照的要求:
*全蚀病菌:禾顶囊壳,属子囊菌亚门顶囊壳属, 自然条件下仅产生有性态。
小麦纹枯病菌
纹枯病菌生物学
*菌丝生长在适温为22பைடு நூலகம்25℃,13℃以下、 35℃以上生长受抑制。 *病菌生长10-11天开始形成菌核。
*菌核萌发无休眠期,适温为4天即可萌发。
*菌核抗干热能力强,80℃下处理3小时仍 能萌发。 *病菌生长对光的要求是散射光或黑暗条件。
*根腐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小种间除对 不同种及品种的致病力不同外,有的小种对幼 苗危害较重,有的小种则危害成株较重。
*全蚀病菌:根据病菌附着枝的形态及病菌致 病性划分为三个变种,即小麦变种、禾谷变种 和燕麦变种。我国主要为小麦变种。
寄主范围
*纹枯病菌:除侵染小麦外,对大麦也有强致 病力;还能侵染玉米、水稻,但致病力较弱; 对大豆和棉花不致病。
发病穗部症状
*纹枯病: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 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抽穗,但结实 减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
*根腐病:从灌浆期显症,在颖壳上形成褐色 不规则病斑,穗轴及小穗梗变色,潮湿情况下 长出黑色霉状物。严重时整个小穗枯死,不结 粒或干瘪皱缩。枯死小穗黑色霉层明显。
*全蚀病:由于茎基部发病,植株早枯形成 “白穗”。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分布,严重 时全田植株枯死。
小麦土传病害
*小麦土传病害主要有小麦纹枯病、小 麦根腐病、小麦全蚀病。
*除了传播方式相似外,它们的共同点 还有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被害,症状复 杂,产量损失严重等。
小麦土传病害的危害特点
*其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根部及茎基部,比 较隐蔽。
*病菌危害地下部分,症状反映在地上部分。
*苗期病轻症状不明显,严重时幼苗才出现 矮化、叶色浅、底叶发黄似缺肥等症状,后 期出现“白穗”,再防治为时已晚。
小麦全蚀病茎基及根部症状
小麦全蚀病茎基部症状照片
小麦全蚀病根部和茎基部症状
黑色小粒点为子囊壳
小麦全蚀病茎基及叶鞘内的子囊壳
小麦全蚀病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症状
小麦全蚀病根部附着的菌丝
小麦全蚀病全株症状照片
小麦全蚀病病株和健株茎茎部比较
健株
小麦全蚀病的白穗症状
小麦全蚀病引起的白穗
严重发生全蚀病的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