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读书笔记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读书笔记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读书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春秋三传第六国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在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针对这部经典进行分析和解读,并附上读书笔记。
《春秋三传》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这三部传记记录了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政治故事和历史事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左传》是《春秋》的正传,记载了鲁国的历史事件;《公羊传》记载的是齐国的历史事件;《谷梁传》则记录了晋国的历史事件。
在这三部传记中,《春秋三传第六国语》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在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这部经典反映了春秋时期六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和文化传承,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阅读《春秋三传第六国语》的过程中,我对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下面就我对一些重要内容的读书笔记进行简要总结:1. 鲁国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传统《左传》中记录了鲁国的政治事件和文化传统,其中对于鲁国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详细的描述。
鲁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诸侯国之一,其政治思想和文化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阅读《左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鲁国在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仁政治,强调以仁爱治国,注重民生,推崇君臣之道,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2. 齐国的政治实践和外交策略《公羊传》中记录了齐国的政治实践和外交策略,对于了解齐国在春秋时期的政治地位和对外交往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其政治实践主要表现在重农抑商,重视农业生产,实行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注重与周围各国的交往,对于周围各国的政治事件有着积极的参与和干预。
3. 晋国的政治变革和文化传承《谷梁传》记载了晋国的政治变革和文化传承,对于了解晋国在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晋国在春秋时期发展较快,政治实践主要是经济改革,推动了晋国经济的发展,文化传承主要表现在对儒家学说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发展。
经典常谈中《春秋三传》读后感200字

经典常谈中《春秋三传》读后感200字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经典常谈中《春秋三传》读后感字1朱自清是民国时期的一位知名作家,这本《经典常谈》是一本朱自清专门写的一部讲述国学经典文化的著作。
读过他文章的人都知道,他的文章不像同时期的那些作家苦涩难懂,他的作品反而更加亲民,经典这东西日积月累想要了解就一定要挖得很深,但是朱自清能够由浅及深地带领读者,引导读者。
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最喜欢的课文之一就是《背影》,因为看他的文章能够很轻易地读懂他想要表达的东西,他舍去了那些无关紧要的修饰,只把干货留给读者,我感觉这才是一位作家的负责的表现。
本书的主旨是告诉读者,我们国家的那些经典著作是不能被淡忘的,他努力推崇这些经典,比如说文解字,周易,诗经等等总共十三篇之多。
书中不仅分别讲述,并且还结合了历史大脉络,体现出了一种连贯性。
胡适说,近年来古学的大师渐渐死光了,新起的学着还不曾有什么大功绩表现出来。
这就像是濒临灭绝的动物一般,只不过动物被保护起来了,而这些国学却并没有得到太多热度。
可能是大家都觉得不需要了,既然科技已经进行到如今这样,就没什么要担心的了。
但是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进步,而进步的基础就是掌握历史前辈所总结的道理。
很多错误的思想不断传染,使人们还自以为加入了国学的保护队伍当中,其实这帮人才是罪魁祸首。
人们还没搞清到底是什么使国学被人淡忘,有人怪罪于西洋学术,甚至认为孔教可以完全代表中国的古文化。
还有人认为保护古学就是保存古文古诗,这都是外行人的做法,也是时候使这些得到一个终结了。
看这本《经典常谈》就像是在故事一样,它突破了时间的限制,虽然它成熟的时间很早,但是单从思想和内容上来看,是看不出年代感的。
朱自清告诉我们,书还是要看的,关键是要看好书,不要看杂书,这些看过会有质的改变的作品是千万不能被忽略的`。
如果你觉得那些古老的著作看起来枯燥难懂,没关系,就算你毫无古文基础依然可以看这本书,它会领你上道。
春秋三传 第六读书笔记

春秋三传第六读书笔记《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其中的“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是解读《春秋》的三部重要文献。
本文是关于“春秋三传”的第六读书笔记,我们将深入探讨其中的内容,分析其历史价值与影响。
一、《左传》《左传》是一部以史实为主的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
在第六读书笔记中,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左传》中的政治斗争、战争和人物形象。
1.政治斗争:《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如鲁国的三桓专权、齐国的田氏代齐等。
这些政治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2.战争:《左传》中描述了许多著名的战争,如城濮之战、长平之战等。
通过对战争的描绘,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军事制度、战略战术以及战争对各国的影响。
3.人物形象:《左传》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晋文公、楚庄王、管仲、晏婴等。
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风貌。
二、《公羊传》《公羊传》是一部以解释《春秋》为主的经书,作者公羊高。
在第六读书笔记中,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公羊传》的注释方法和思想观念。
1.注释方法:《公羊传》采用了“微言大义”的注释方法,通过对《春秋》字词的解读,揭示其背后的历史真相和道德观念。
2.思想观念:《公羊传》强调“大一统”的思想,主张尊王攘夷,强调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理关系。
这些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谷梁传》《谷梁传》是春秋三传中成书最晚的一部,作者谷梁赐。
在第六读书笔记中,我们重点关注的是《谷梁传》的史事记载和思想特点。
1.史事记载:《谷梁传》在史事记载上,较《左传》更为简略,但仍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它侧重于对鲁国历史的记载,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变迁。
2.思想特点:《谷梁传》强调礼义之道,主张以道德教化人民,反对暴政。
这一思想特点与《公羊传》相似,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
总结:通过对“春秋三传”第六读书笔记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经典常谈春秋三传读书笔记内容概括

一、前言1.1 概述在我国古代经典文学中,春秋三传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分别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是三家正史之外的史书,以其独特的史料特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影响深远。
尤其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春秋”更是成为一种重要的观念和价值取向。
1.2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阅读春秋三传,对其中的精华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旨在进一步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二、《左传》概括2.1 简介《左传》是《春秋》正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春秋》的一种注释和补充。
它以春秋时期鲁国国史官左丘明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记史的史书。
2.2 内容概括《左传》以左丘明所见、所闻和其它先贤研究的历史资料为依据,以春秋诸侯国为主要史料对象,深入而客观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礼制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全书共计32卷,包括58篇,内容翔实丰富,语言流畅,读来耐人寻味。
三、《公羊传》概括3.1 简介《公羊传》是春秋时期齐国国史官公羊高编年体的一部断代记史书,也是《春秋》的注释和补充。
在《春秋》正文之前注释和补充为《其传》。
3.2 内容概括《公羊传》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存在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事实,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与评论。
书中所采用的记事方法,注重细节、事实真实可靠、分析客观、论断精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四、《谷梁传》概括4.1 简介《谷梁传》是春秋时期齐国国史官谷梁生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的注释和补充。
4.2 内容概括《谷梁传》是一部长篇的史书,全书共分为17卷,包括了26篇。
书中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以及其他诸侯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进行了详尽的记载,其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五、总结5.1 历史价值春秋三传作为我国古代史学经典,对我国历史及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史书,见证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变迁、政治风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
春秋三传读书笔记

春秋三传读书笔记“经之至者,道也。
”弗务,何以明焉?走观以为的的,谨察方觉佹佹.故抱朴子言:“肤表不可以论中”.盖中之蕴繁,颟顸不省,以翦翦之心索之于达道,安能搴其芳欤?所以,君子胁肩累足、旰读昃思,求其大臧.夫典籍不可嬉废,三日不窥,则中心耄思,莫名悼怵,杌陧不能自已。
及展卷半日,浞浸其内,方骀荡弛意,动如醪醉。
《春秋》传之也久矣,后虽经多家注疏传说,然《春秋》语贵而意笃,又去时弥远,其间多处犹存狐疑,驽骀阅之,成粝粢如下,乃妄效轮扁之议。
管窥人伦之本心,蠡测处世之原法,以资当世之用也。
隐公元年(约前722年立,隐公立后二年,周平王崩,其太子洩父早死,后立周平王孙林,约前719年,是为周桓王。
隐公前712年薨.语在《史记》)其一;初,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鲁隐公乃惠公庶长子,姓姬名息,桓公之兄也,惠公薨时,桓公允年少,国人立息摄政国事,是为隐公,隐乃谥号,《谥法》:不显尸国为隐。
隐公素欲让位,其摄政十一年,公子挥阴请之于桓公后使人弑杀隐公.拥立桓公.惠公名弗涅,孝公子也。
隐公出于惠公妾声子,声子乃惠公元妃孟子兄女也,《左传》言元,即惠公首嫡夫人也,次嫡夫人乃仲子,孟子、声子、仲子皆宋人,子姓。
声子未登夫人,故称继室,声为谥号。
孟(同伯)与仲皆为伦序字也。
孟子乃子氏之长女,庶长称孟,嫡长称伯,仲子亦乃子氏次女.孟子、仲子不知其是否同出一父.孟子无谥,乃先夫死也.《曲礼》录: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郑玄以为后之言后,盖执治内事在夫之后也;夫之言扶,言能扶成人君之德也;孺之言属,言其系属人也;妇之言服,言其服事人也;妻之言齐,言与夫齐等也。
庶人之贱,见其齐等也.以上因其爵之尊卑为立别号,其实皆配夫,通以妃为称。
(斯见孔颖达之《春秋左传正义》).仲子乃宋武公女也,隐公息及长,欲娶宋女,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生允,登其为夫人,立允为太子,即桓公。
语在《史记》。
《左传》载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于手曰“为鲁夫人”,余以为不实,《史记郑世家》此处亦未有此录,然《史记晋世家》中则载成王弟唐叔生而文在手曰“虞”事。
《经典常谈》之《春秋》三传 第六(〈国语〉附) 读书笔记

《经典常谈》之《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读书笔记哎呀,今天小可爱来和大家聊聊《经典常谈》之《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这本书啊。
这本书可是咱们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里面的故事可是让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呢!咱们来聊聊这本书的名字。
《春秋》三传,顾名思义,就是有三个版本的《春秋》故事。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这三个版本的故事各有侧重,但都是以《春秋》为基础,讲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奇。
而《国语》则是其中一个版本的故事集,收录了许多关于春秋时期的对话和传说。
这本书的名字可以说是相当贴切了!说到《春秋》,咱们得先了解一下它的背景。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那时候,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权力,打得不可开交。
而《春秋》就是记录了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奇。
虽然这本书的内容有些血腥和暴力,但是它却是我们了解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在咱们来说说《国语》这个版本的故事吧。
这个版本的故事集里,有很多关于春秋时期的对话和传说。
比如说,有一个叫做“管仲”的人,他是齐国的一位大臣。
有一天,他听说齐国的国王生病了,就去找医生看病。
结果,医生告诉他:“你不用给我钱,只要给我一匹马就行了。
”管仲听了之后,就把家里的一匹最好的马送给了医生。
后来,齐国的国王病愈了,管仲也因此得到了国王的赏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真诚的心意比金钱更有价值。
还有一个叫做“晏子使楚”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晏子去楚国出使的时候,因为楚国的国王对他很傲慢,所以他就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来让楚国的国王刮目相看。
晏子告诉楚国的国王:“我听说你们楚国有一种鸟叫做鹑鹌,它是一种非常聪明的鸟。
如果我能把这种鸟带回来给你们看,那么你们就会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了。
”于是,晏子就带着一只鹑鹌回到了楚国。
楚国的国王看到这只鹑鹌之后,对晏子的智慧和才能大为赞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智慧和才能比武力更能征服人心。
《经典常谈》之《春秋》三传 第六(〈国语〉附) 读书笔记

《经典常谈》之《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读书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经典常谈》是我国古代经典之一,其中《春秋》三传是其中的重要篇章之一。
在这三传中,《春秋》成为关注的焦点,它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春秋》三传和《国语》,对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进行解读,希望能够带领读者感受其中的智慧和历史底蕴。
在《春秋》三传中,《春秋》作为正史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对于春秋时期的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详细的描述。
在这部经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内外勾心斗角、争霸的残酷现实等等。
这些历史事件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其中所体现出的人性、道德观念却是永恒的。
《春秋》的作者孔子在其中提出了“中庸”、“仁”、“义”、“礼”等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在《春秋》中,我们看到了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重视,对于君臣之道的关注,对于德政治国的追求。
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对于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治国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春秋》三传中,《左传》、《国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国语》与《春秋》同出自春秋时期,它集中了一些名人名言、史实等,对于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文化、文学都有一定的帮助。
在《国语》中,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风俗、民生百态等,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还原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语》中,《国语·楚语》是其中的一篇重要篇章,这篇篇章记录了楚国的各种历史事件、战争、人物等。
楚国是当时七雄之一,它与齐、晋、秦、鲁、魏、燕等国家一同构成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
在《国语·楚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楚国的兴衰史,楚国的君王、贤臣的故事等。
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了解楚国的历史、人文风貌都有很大的帮助。
《经典常谈》中的《春秋》三传以及《国语》等篇章,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
经典常谈春秋三传读读书笔记

经典常谈春秋三传读读书笔记英文版The Classic of History, The Classic of Poetry, and The Classic of Changes are thre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xts in Chinese literature. These three classics, also known as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have been studied and revered for centuries for their profound insights into history, culture, and human nature.The Classic of History, also known as the Book of Documents, is a collection of speeches, decrees, and other writings from ancient Chinese rulers and officials. It provides a detailed account of the polit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Zhou dynasty, offering valuable lessons on governance and leadership.The Classic of Poetry, also known as the Book of Songs, is a collection of over 300 poems dating back to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se poems cover a wide range of themes, from love and nature to war and politics, and offer a glimpse into the thoughts and emotion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The Classic of Changes, also known as the I Ching, is a divination text that has been used for centuries to seek guidance and wisdom. It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yin and yang, the idea that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are interconnected and constantly changing. By consulting the I Ching, people can gain insight into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ke better decisions for the future.Overall,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are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Chinese history, culture, and philosophy. These three classics offer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ancient Chinese world and continue to inspire readers around the world today.经典常谈春秋三传读读书笔记《尚书》、《诗经》和《易经》是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三大经典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三传读书笔记
“经之至者,道也。
”弗务,何以明焉?走观以为的的,谨察方觉佹佹。
故抱朴子言:“肤表不可以论中”。
盖中之蕴繁,颟顸不省,以翦翦之心索之于达道,安能搴其芳欤?所以,君子胁肩累足、旰读昃思,求其大臧。
夫典籍不可嬉废,三日不窥,则中心耄思,莫名悼怵,杌陧不能自已。
及展卷半日,浞浸其内,方骀荡弛意,动如醪醉。
《春秋》传之也久矣,后虽经多家注疏传说,然《春秋》语贵而意笃,又去时弥远,其间多处犹存狐疑,驽骀阅之,成粝粢如下,乃妄效轮扁之议。
管窥人伦之本心,蠡测处世之原法,以资当世之用也。
隐公元年
(约前722年立,隐公立后二年,周平王崩,其太子洩父早死,后立周平王孙林,约前719年,是为周桓王。
隐公前712年薨。
语在《史记》)
其一;初,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
鲁隐公乃惠公庶长子,姓姬名息,桓公之兄也,惠公薨时,桓公允年少,国人立息摄政国事,是为隐公,隐乃谥号,《谥法》:不显尸国为隐。
隐公素欲让位,其摄政十一年,公子挥阴请之于桓公后使人弑杀隐公。
拥立桓公。
惠公名弗涅,孝公子也。
隐公出于惠公妾声子,声子乃惠公元妃孟子兄女也,《左传》言元,即惠公首嫡夫人也,次嫡夫人乃仲子,孟子、声子、仲子皆宋人,子姓。
声子未登夫人,故称继室,声为谥号。
孟(同伯)与仲皆为伦序字也。
孟子乃子氏之长女,庶长称孟,嫡长称伯,仲子亦乃子氏次女。
孟子、仲子不知其是否同出一父。
孟子无谥,乃先夫死也。
《曲礼》录: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郑玄以为后之言后,盖执治内事在夫之后也;夫之言扶,言能扶成人君之德也;孺之言属,言其系属人也;妇之言服,言其服事人也;妻之言齐,言与夫齐等也。
庶人之贱,见其齐等也。
以上因其爵之尊卑为立别号,其实皆配夫,通以妃为称。
(斯见孔颖达之《春秋左传正义》)。
仲子乃宋武公女也,隐公息及长,欲娶宋女,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生允,登其为夫人,立允为太子,即桓公。
语在《史记》。
《左传》载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于手曰“为鲁夫人”,余以为不实,《史记郑世家》此处亦未有此录,然《史记晋世家》中则载成王弟唐叔生而文在手曰“虞”事。
夫人生而手小,以婴儿之手成四字之文,其微何辨?况篆文书写笔划繁复,安能成焉?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手纹容或似之…固当有似之者。
孔公以手纹或有似之言其然,某以为亦不妥,婴之始生也,掌细肤稚,纹络未开,主线克明,狭纹驳杂而浅,何能定其所似?计斯事乃宋君之讹语,当是时,宋弱于鲁,意在结强鲁,故以此贵其女,而成其之大事也。
如“陈
胜王”之于鱼腹(语在《史记外戚世家》),钩弋为孝武伸之双拳也(语在《汉书外戚传上》),古史之内,多有以神幻大言而传异事于人者,各臧其心,皆传之玄虚,殊不信许。
孟子无子。
所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又曰: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语见《春秋公羊传》)。
嫡幼,故立长以摄当国。
宋国乃殷商之余脉。
子爵。
周武王有天下,封帝辛子武庚禄父于旧殷都,今河南安阳,以其弟管叔鲜、蔡叔度傅之。
后为乱,周公杀之,封微子开于宋,封武王同母弟康叔封于卫。
其二;元年春,鲁隐公之元年。
王正月,周平王四十九年正月。
其三;邾地在今山东邹县。
蔑,或做眛,地名,今山东卞县南。
其四;周宣王立二十二年(约前805年)封其庶弟友于郑,友乃周厉王之少子,伯爵,姬姓。
鲁隐公元年乃郑庄公二十二年也。
郑庄公即位于前744年。
其五;郑伯克段于鄢。
鄢,地名,邬国义编《国语译注》注今河南鄢陵西北,杜注为颍川鄢陵。
克字,古今注解有别,李梦生编《左传集解》,内杜注意乃得儁(通俊)曰克,言共叔段势力之强大,足以敌国。
据此以为,克乃春秋笔法,以言共叔段之僭国不臣极也。
郑伯克之,为郑伯铲除一大奸佞,抑或言郑伯得胜完美且意义重大。
《公羊传》曰:克之者何?杀之也。
不信,然段并未见杀,乃出鄢奔共,后与子滑得卫州吁助,合宋、陈、蔡三国反兵攻郑,不遂。
所以曰克,《公羊传》曰:乃大郑伯之恶也。
母欲立之,己杀之,勿与而已。
按:郑伯实未与,然不能厌其母弟之贪,母与弟先欲夺之,于郑伯又奈何?另言《春秋》所以不书弟段,乃由其当国也。
《谷梁传》曰:克者何?能也。
何能也?能杀也。
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
按:斯谓段羽翼丰满,势力成型,郑伯若欲杀之,乃时机恰好,杀之可也。
隐含郑伯之为此事,处心积虑,早有伏笔。
又曰不书弟段或公子段,乃贬共叔段失子弟之道,以成郑伯之美。
故曰:《春秋》贵义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
其在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按:以此篇观之,《左传》尤贵乎史实,然不乏附会之记事。
《公羊传》、《谷梁传》尤重《春秋》之微言大义与经文本身,前者重析《春秋》贬讳之内涵,后者重明《春秋》褒扬之大道。
故范宁曰:《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
《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诚不我欺也。
刘利、纪凌云译注《左传选读》中,克意为战胜。
其六;武姜生郑庄公,寤生,寤字古今存疑。
中华书局出版杨伯峻注《春秋左氏传》:“寤字当属庄公言,乃牾之借字,寤生犹言逆生,现代谓之足先出”并曰明焦竑于《笔乘》内已有是说。
许嘉璐主编《古代汉语》载:寤(音悟)生,逆生,足先出。
通啎(音五),不顺。
杜注释为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按:某合此解,孔颖达于《春秋左传正义》中亦执此说,曰: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始觉其生。
寐寤而生极言其生之易也,古人作文,喜极言绘事摹物,另女子生产
之事,个体差异有之,或痛欲较高生易,或痛欲较低生难。
尝闻有孕妇,生前未有征兆,忽觉腹稍隐痛,不意,如厕,少待,产婴于内,己竟不甚觉,惊异之。
另多闻有中学少女,意外怀孕不自知,一日如厕,竟产子于里,亦诧而不甚觉焉。
凡此类,或为早产不足月,或为足月而子身不足重,有矣夫。
抑或武姜梦中些许腹痛,由其痛欲较高未觉,梦寐殊沉,及寤已生,此类颇似梦遗,遗尿之人常梦寐益深,多于梦中寻觅茅厕,亟不可待,忽入隐蔽之所在,悦甚,即撩衣解带,肆意释放,至衾被皆湿,中裤浥暖,方出梦外,顿恨丑事发于不觉。
遗精亦大同,似宝玉于梦中为警幻授云雨之事,以至冰冷粘湿,待寐寤后亦惊得一身冷汗。
武姜之生庄公颇如是,寐前不觉,入梦甚昏,寤后方明产子,故惊。
杨伯峻释为手足倒逆即今之所谓难产,今人医学手段之高超,产科名医尚不敢小觑难产之现象,犹不能轻得之,故常用剖宫产术以对,况以春秋之医学水平,难产之生还者能有几人?剖宫术始出于十七世纪,今赖斯术存,由难产而死者鲜矣哉。
况难产之原因众多,如婴大难产,婴首未入盆难产,足先出难产(胎位不正)等等,其中以足先出难产为最甚,常伴大出血,生产难度极大,母子死亡率极高,一足先下益甚。
因其险矣,故今逢此状,医院必剖宫求双保,以免罹难。
当足先出时,双臂上张后出,肩腋与人道悖逆,益难出也。
当世虽医学科技飞越,每岁尚有相当之产妇卒于此事。
况春秋时耶?《左传》谓寤生,乃生之极易,所以惊姜氏,乃以庄公之生之忽然而惊也,人之见惊,非难而能也,愈难则时必长,何由而惊,惊者当出于不意,
非所豫内,不在预期,出乎意料,故能惊人。
钱钟书《管锥编》中罗列数家注释,其意亦为牾生,乃足先出。
今人又多以杨公注解为圭臬,然学问大事,小子万不敢苟同。
《史记》载: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
后生少子段,段生易,夫人爱之。
按:太史公仅言生之难,不言牾生,不言足先出。
度其意为顺生而不易,颇多痛楚。
应劭谓生而开目能视曰寤生。
则读寤为悟。
意武姜寐寤而生庄公。
据中华书局《最新修订古代汉语字典》第九百六十七页牾意有二,一;相逢相遇,二;抵触违背。
九百七十一页寤意为睡醒,本意为从睡觉之状态中醒来且有言语,或通晤即相见、相对。
然原文中之寤是否为牾的通假字,不得而知。
通假之说乃后世注疏家不能解诂而以牾通全文,寤与牾两字通借之说,未见先前文中另有凡例者。
其七;“不义不昵,厚将崩”,某以为:此处昵与下文厚,意义衔接存在三种理解。
其一,昵,入声,亲近。
厚通后,即行不义,则民多不能追随亲近,日后将瓦解;其二,许嘉璐编《古代汉语》中昵写做暱,并引《说文》暱作䵒,黏连意,引申为凝聚。
厚或意为到一定程度;其三;或昵通泥,引申建筑术语为用泥涂抹,不义不昵比喻意为行不义若墙不泥,越厚越容易坍塌。
然观下文子封语“可矣,厚将得众”,斯厚字当释为势力强大,或势力范围增大。
姑妄论之。
其八;公孙滑乃共叔段之子,郑伯子封伐段,段与子滑出奔共,卫州吁求与之友,后三年,州吁收聚卫亡人自立为君,为共叔段伐郑,请宋、陈、蔡俱。
语在《史记卫康王世家》。
其九;隐公虽不尸位,以代摄政而不专,其风也荡荡,其行也端端,后还政于弟,桓公度之以小人,间使杀之。
比之郑伯,郑伯之心何其深也,呜呼。
(未完待续,隐公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