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全册)课堂练习汇总

(湘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全册)课堂练习汇总
(湘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全册)课堂练习汇总

(湘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全册)课堂练习汇总

第4章导数及其应用

4.1导数概念

4.1.1问题探索——求自由落体的瞬时速度

1.一质点的运动方程是s=4-2

t2,则在时间段[1,1+d]内相应的平均速度为

()

A.2d+4 B.-2d+4 C.2d-4 D.-2d-4 答案 D

解析v(1,d)=4-2(1+d)2-4+2×12

d=-

4d+2d2

d=-2d-4.

2.已知物体位移s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为s=f(t).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时间段[t0,t0+d]内的平均速度即是在t0时刻的瞬时速度

B.在t1=1.1,t2=1.01,t3=1.001,t4=1.000 1,这四个时刻的速度都与t=1时刻的速度相等

C.在时间段[t0-d,t0]与[t0,t0+d](d>0)内当d趋于0时,两时间段的平均速度相等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 C

解析两时间段的平均速度都是在t0时刻的瞬时速度.

3.已知s=1

2gt

2,从3秒到3.1秒的平均速度v=________.

答案 3.05g

解析v=1

2g·3.1

2-

1

2g·3

2

3.1-3

=3.05g.

4.如果质点M的运动方程是s=2t2-2,则在时间段[2,2+d]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答案8+2d

解析v(2,d)=s(2+d)-s(2)

d=8+2d.

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平均速度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位移的平均值,即用时间除位移得到,而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间点的速度,当时间段越来越小的过程中,平均速度就越来越接近一个数值,这个数值就是瞬时速度,可以说,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在时间间隔无限趋于0时的“飞跃”.

2.求瞬时速度的一般步骤

设物体运动方程为s=f(t),则求物体在t时刻瞬时速度的步骤为:

(1)从t到t+d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f(t+d)-f(t)

d,其中f(t+d)-f(t)称为位

移的增量;

(2)对上式化简,并令d趋于0,得到极限数值即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

4.1.2 问题探索——求作抛物线的切线

1.一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其运动到圆周A处时

() A.运动方向指向圆心O

B.运动方向所在直线与OA垂直

C.速度与在圆周其他点处相同

D.不确定

答案 B

2.若已知函数f(x)=2x2-1的图象上的一点(1,1)及邻近一点(1+d,1+Δy),则Δy d

等于

() A.1 B.2+d C.4+2d D.4+d

答案 C

解析Δy

d=

2(1+d)2-1-(2×12-1)

d=4+2d.

3.过曲线y=2x上两点(0,1),(1,2)的割线的斜率为________.答案 1

解析由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知,k=2-1

1-0

=1.

4.已知函数f(x)=-x2+x的图象上一点(-1,-2)及邻近一点(-1+d,-2+Δy),

则Δy

d=________.

解析Δy=f(-1+d)-f(-1)

=-(-1+d)2+(-1+d)-(-2) =-d2+3d.

∴Δy

d=

-d2+3d

d=-d+3.

答案-d+3

1.求曲线y=f(x)上一点(x0,y0)处切线斜率的步骤

(1)作差求函数值增量Δy,即f(x0+d)-f(x0).

(2)化简Δy

d,用x0与d表示化简结果.

(3)令d→0,求Δy

d的极限即所求切线的斜率.

2.过某点的曲线的切线方程

要正确区分曲线“在点(u,v)处的切线方程”和“过点(u,v)的切线方程”.前者以点(u,v)为切点,后者点可能在曲线上,也可能不在曲线上,即使在曲线上,也不一定是切点.

3.曲线的割线与切线的区别与联系

曲线的割线的斜率反映了曲线在这一区间上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趋势,刻画了曲线在这一区间升降的程度,而曲线的切线是割线与曲线的一交点向另一交点逼近时的一种极限状态,它实现了由割线向切线质的飞跃.

4.1.3 导数的概念和几何意义

1.f(x)在x=x0处可导,则lim

h→0f(x0+h)-f(x0)

h

()

A.与x0、h都有关

B.仅与x0有关,而与h无关

C.仅与h有关,而与x0无关

D.与x0、h均无关

答案 B

2.若f(x0)-f(x0-d)=2x0d+d2,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f′(x)=2 B.f′(x)=2x0

C.f′(x0)=2x0D.f′(x0)=d+2x0

答案 C

3.已知函数y=f(x)图象如图,则f′(x A)与f′(x B)的大小关系是

() A.f′(x A)>f′(x B)

B.f′(x A)

C.f′(x A)=f′(x B)

D.不能确定

答案 A

4.在曲线f(x)=x2+x上取一点P(1,2),则在区间[1,1+d]上的平均变化率为________,在点P(1,2)处的导数f′(1)=________.

答案3+d 3

1.求导数的步骤主要有三步:

(1)求函数值的增量:Δy=f(x0+d)-f(x0);

(2)求平均变化率:Δy

d=

f(x0+d)-f(x0)

d;

(3)取极限:f′(x0)=Δy d.

2.导数的几何意义

(1)对于函数y=f(x)在x0处的导数是表示在x0处函数值变化快慢的一个量,

其几何意义为在x=x0处的切线的斜率.

(2)f′(x)是指随x变化,过曲线上的点(x,f(x))的切线斜率与自变量x之间的

函数.

4.2.3 导数的运算法则

1.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若y=3,则y′=0

B.若f(x)=3x+1,则f′(1)=3

C.若y=-x+x,则y′=-

1

2x

+1

D.若y=sin x+cos x,则y′=cos x+sin x

答案 D

解析利用求导公式和导数的加、减运算法则求解.D项,∵y=sin x+cos x,∴y′=(sin x)′+(cos x)′=cos x-sin x.

2.函数y =

cos x

1-x

的导数是 ( )

A.-sin x +x sin x

(1-x )2

B.

x sin x -sin x -cos x

(1-x )2

C.

cos x -sin x +x sin x

(1-x )2

D.

cos x -sin x +x sin x

1-x

答案 C

解析 y ′=? ????

cos x 1-x ′=(-sin x )(1-x )-cos x ·(-1)(1-x )2

cos x -sin x +x sin x

(1-x )2

.

3.曲线y =x

x +2

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为

( )

A .y =2x +1

B .y =2x -1

C .y =-2x -3

D .y =-2x +2

答案 A 解析 ∵y ′=

x ′(x +2)-x (x +2)′(x +2)2=2

(x +2)2,

∴k =y ′|x =-1=

2

(-1+2)2

=2,

∴切线方程为y +1=2(x +1),即y =2x +1.

4.直线y =1

2x +b 是曲线y =ln x (x >0)的一条切线,则实数b =________. 答案 ln 2-1

解析 设切点为(x 0,y 0), ∵ y ′=1x ,∴12=1

x 0

∴x 0=2,∴y 0=ln 2,ln 2=1

2×2+b ,∴b =ln 2-1.

求函数的导数要准确把函数分割为基本函数的和、差、积、商,再利用运算

法则求导数.在求导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出函数解析式的结构特征,根据导数运算法则,联系基本函数的导数公式.对于不具备导数运算法则结构形式的要进行适当恒等变形,转化为较易求导的结构形式,再求导数,进而解决一些切线斜率、瞬时速度等问题.

4.2 导数的运算

4.2.1 几个幂函数的导数 4.2.2 一些初等函数的导数表

1.已知f (x )=x 2,则f ′(3)=

( )

A .0

B .2x

C .6

D .9 答案 C

解析 ∵f (x )=x 2,∴f ′(x )=2x ,∴f ′(3)=6. 2.函数f (x )=x ,则f ′(3)等于

( )

A.36 B .0 C.12x D.32

答案 A

解析 ∵f ′(x )=(x )′=

12x

,∴f ′(3)=

1

23=36. 3.设正弦曲线y =sin x 上一点P ,以点P 为切点的切线为直线l ,则直线l 的倾斜角的范围是

( )

A.???

???0,π4∪????

??3π4,π B .[0,π)

C.??????π4,3π4

D.???

???0,π4∪????

??π2,3π4 答案 A

解析 ∵(sin x )′=cos x ,∵k l =cos x ,∴-1≤k l ≤1, ∴αl ∈???

???0,π4∪????

??3π4,π.

4.曲线y =e x 在点(2,e 2)处的切线与坐标轴所围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 答案 12e 2

解析 ∵y ′=(e x )′=e x ,∴k =e 2,

∴曲线在点(2,e 2)处的切线方程为y -e 2=e 2(x -2), 即y =e 2x -e 2.当x =0时,y =-e 2,当y =0时,x =1. ∴S △=12×1×||-e 2=1

2e 2.

1.利用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可以比较简捷的求出函数的导数,其关键是牢记和运用好导数公式.解题时,能认真观察函数的结构特征,积极地进行联想化归.

2.有些函数可先化简再应用公式求导.

如求y =1-2sin 2x 2的导数.因为y =1-2sin 2x

2=cos x , 所以y ′=(cos x )′=-sin x .

3.对于正、余弦函数的导数,一是注意函数的变化,二是注意符号的变化.

4.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4.3.1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

1.函数f (x )=x +ln x 在(0,6)上是

( )

A .单调增函数

B .单调减函数

C .在? ????0,1e 上是减函数,在? ????

1e ,6上是增函数

D .在? ????0,1e 上是增函数,在? ????1e ,6上是减函数 答案 A

解析 ∵x ∈(0,6)时,f ′(x )=1+1

x >0,∴函数在(0,6)上单调递增. 2.f ′(x )是函数y =f (x )的导函数,若y =f ′(x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函数y =f (x )的图象可能是

( )

答案 D

解析 由导函数的图象可知,当x <0时,f ′(x )>0,即函数f (x )为增函数;当0<x <2时,f ′(x )<0,即f (x )为减函数;当x >2时,f ′(x )>0,即函数f (x )为增函数.观察选项易知D 正确.

3.若函数f (x )=x 3-ax 2-x +6在(0,1)内单调递减,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1,+∞)

B .a =1

C .(-∞,1]

D .(0,1)

答案 A

解析∵f′(x)=3x2-2ax-1,又f(x)在(0,1)内单调递减,

∴不等式3x2-2ax-1≤0在(0,1)内恒成立,∴f′(0)≤0,且f′(1)≤0,∴a≥1. 4.函数y=x2-4x+a的增区间为________,减区间为________.答案(2,+∞)(-∞,2)

解析y′=2x-4,令y′>0,得x>2;令y′<0,得x<2,

所以y=x2-4x+a的增区间为(2,+∞),减区间为(-∞,2).

1.导数的符号反映了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单调性,导数绝对值的大小反映了函数在某个区间或某点附近变化的快慢程度.

2.利用导数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的一般步骤为

(1)确定函数f(x)的定义域;

(2)求导数f′(x);

(3)在函数f(x)的定义域内解不等式f′(x)>0和f′(x)<0;

(4)根据(3)的结果确定函数f(x)的单调区间.

4.3.2函数的极大值和极小值

1.下列关于函数的极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导数值为0的点一定是函数的极值点

B.函数的极小值一定小于它的极大值

C.函数在定义域内有一个极大值和一个极小值

D.若f(x)在(a,b)内有极值,那么f(x)在(a,b)内不是单调函数

答案 D

解析由极值的概念可知只有D正确.

2.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R ,导函数f ′(x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函数f (x )

( )

A .无极大值点,有四个极小值点

B .有三个极大值点,两个极小值点

C .有两个极大值点,两个极小值点

D .有四个极大值点,无极小值点 答案 C

解析 在x =x 0的两侧,f ′(x )的符号由正变负,则f (x 0)是极大值;f ′(x )的符号由负变正,则f (x 0)是极小值,由图象易知有两个极大值点,两个极小值点. 3.已知f (x )=x 3+ax 2+(a +6)x +1有极大值和极小值,则a 的取值范围为

( )

A .-1<a <2

B .-3<a <6

C .a <-1或a >2

D .a <-3或a >6

答案 D

解析 f ′(x )=3x 2+2ax +(a +6), 因为f (x )既有极大值又有极小值, 那么Δ=(2a )2-4×3×(a +6)>0, 解得a >6或a <-3.

4.设函数f (x )=6x 3+3(a +2)x 2+2ax .若f (x )的两个极值点为x 1,x 2,且x 1x 2=1,则实数a 的值为________. 答案 9

解析 f ′(x )=18x 2+6(a +2)x +2a .由已知f ′(x 1)=f ′(x 2)=0,从而x 1x 2=2a 18=1,所以a =9.

1.在极值的定义中,取得极值的点称为极值点,极值点指的是自变量的值,极值指的是函数值.

2.函数的极值是函数的局部性质.可导函数f (x )在点x =x 0处取得极值的充要条

件是f ′(x 0)=0且在x =x 0两侧f ′(x )符号相反.

3.利用函数的极值可以确定参数的值,解决一些方程的解和图象的交点问题.

4.3.3 三次函数的性质:单调区间和极值

1.函数f (x )=-x 2+4x +7,在x ∈[3,5]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

( )

A .f (2),f (3)

B .f (3),f (5)

C .f (2),f (5)

D .f (5),f (3)

答案 B

解析 ∵f ′(x )=-2x +4, ∴当x ∈[3,5]时,f ′(x )<0, 故f (x )在[3,5]上单调递减,

故f (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f (3),f (5). 2.函数f (x )=x 3-3x (|x |<1)

( )

A .有最大值,但无最小值

B .有最大值,也有最小值

C .无最大值,但有最小值

D .既无最大值,也无最小值

答案 D

解析 f ′(x )=3x 2-3=3(x +1)(x -1),当x ∈(-1,1)时,f ′(x )<0,所以f (x ) 在(-1,1)上是单调递减函数,无最大值和最小值,故选D. 3.函数y =x -sin x ,x ∈????

??

π2,π的最大值是

( )

A .π-1 B.π

2-1 C .π D .π+1 答案 C

解析 因为y ′=1-cos x ,当x ∈??????π2,π,时,y ′>0,则函数在区间????

?

?

π2,π

上为增函数,所以y 的最大值为y max =π-sin π=π,故选C. 4.(2012·安徽改编)函数f (x )=e x

sin x 在区间????

??0,π2上的值域为 (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f ′(x )=e x (sin x +cos x ). ∵x ∈???

???0,π2,f ′(x )>0. ∴f (x )在???

???0,π2上是单调增函数,

∴f (x )min =f (0)=0,f (x )max =f ? ??

??

π2=

.

5.函数f (x )=x 3-3x 2-9x +k 在区间[-4,4]上的最大值为10,则其最小值为________. 答案 -71

解析 f ′(x )=3x 2-6x -9=3(x -3)(x +1). 由f ′(x )=0得x =3或x =-1. 又f (-4)=k -76,f (3)=k -27, f (-1)=k +5,f (4)=k -20. 由f (x )max =k +5=10,得k =5, ∴f (x )min =k -76=-71.

1.求函数y =f (x )在[a ,b ]上的最值

(1)极值是部分区间内的函数的最值,而最值是相对整个区间内的最大或最小值.

(2)求最值的步骤:

①求出函数y =f (x )在(a ,b )内的极值;

②将函数y =f (x )的各极值与端点处的函数值f (a ),f (b )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最大值,最小的一个是最小值.

2.极值与最值的区别和联系

(1)函数的极值表示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局部性质,是在局部对函数值的比

较;函数的最值是表示函数在一个区间上的情况,是对函数在整个区间上的函数值的比较.

(2)函数的极值不一定是最值,需要将极值和区间端点的函数值进行比较,或

者考查函数在区间内的单调性.

(3)如果连续函数在区间(a,b)内只有一个极值,那么极大值就是最大值,极

小值就是最小值.

(4)可导函数在极值点的导数为零,但是导数为零的点不一定是极值点.例如,

函数y=x3在x=0处导数为零,但x=0不是极值点.

4.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1.炼油厂某分厂将原油精炼为汽油,需对原油进行冷却和加热,如果第x小时,

原油温度(单位:℃)为f(x)=1

3x

3-x2+8(0≤x≤5),那么,原油温度的瞬时变

化率的最小值是

()

A.8 B.20

3C.-1 D.-8

答案 C

解析原油温度的瞬时变化率为f′(x)=x2-2x=(x-1)2-1(0≤x≤5),所以当x=1时,原油温度的瞬时变化率取得最小值-1.

2.设底为等边三角形的直三棱柱的体积为V,那么其表面积最小时底面边长为

()

A.3V

B.32V

C.34V D.23V

答案 C

解析 设底面边长为x ,则表面积S =32x 2+43

x V (x >0). ∴S ′=3x 2(x 3-4V ).令S ′=0,得x =3

4V . 3. 在边长为60 cm 的正方形铁皮的四角切去相等的正方形,再把它的边沿虚线折起,做成一个无盖的方底箱子,箱底边长为多少时,箱子容积最大?最大容积是多少?

解 设箱底边长为x cm ,则箱高h =

60-x

2

cm ,箱子容积V (x )=x 2h =60x 2-x

32

(0<x <60).

V ′(x )=60x -32x 2令V ′(x )=60x -3

2x 2=0, 解得x =0(舍去)或x =40,并求得V (40)=16 000.

由题意知,当x 过小(接近0)或过大(接近60)时,箱子容积很小,因此,16 000是最大值.

答 当x =40 cm 时,箱子容积最大,最大容积是16 000 cm 3.

4.统计表明:某种型号的汽车在匀速行驶中每小时的耗油量y (升)关于行驶速度x (千米/时)的函数解析式可以表示为y =1128 000x 3

-380x +8(0

解 当速度为x 千米/时时,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100

x 小时,设耗油量为h (x )升,

依题意得h (x )=? ????1128 000x 3-380x +8×100

x =11 280x 2+800x -154(0

h ′(x )=x 640-800x 2=x 3-803

640x 2(0

因为x ∈(0,80)时,h ′(x )<0,h (x )是减函数; x ∈(80,120)时,h ′(x )>0,h (x )是增函数,

所以当x=80时,h(x)取得极小值h(80)=11.25(升).

因为h(x)在(0,120]上只有一个极小值,所以它是最小值.

答汽车以80千米/时匀速行驶时,从甲地到乙地耗油最少,最少为11.25升.

1.解有关函数最大值、最小值的实际问题,在分析问题中的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列出合乎题意的函数关系式,并确定函数的定义域.注意所求得的结果一定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2.利用导数解决生活中的优化问题时,有时会遇到在定义域内只有一个点使f′(x)=0,如果函数在该点取得极大(小)值,极值就是函数的最大(小)值,因此在求有关实际问题的最值时,一般不考虑端点.

4.5.3定积分的概念

1.定积分

??

11d x的值等于

()

A.0 B.1 C.1

2D.2

答案 B

2.已知

??

1

3f(x)d x=56,则

()

A.

??

1

2f(x)d x=28

B.

??

2

3f(x)d x=28

C.

??

1

22f(x)d x=56

D.??12f (x )d x +??23f (x )d x =56 答案 D

3.如图所示,??a b f 1(x )d x =M ,??a

b f 2(x )d x =N ,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

A .M +N

B .M

C .N

D .M -N 答案 D

4.不用计算,根据图形,用不等号连接下列各式

( )

(1)??01x d x ________??01x 2d x (图1); (2)??01x d x ________??12x d x (图2); (3)??024-x 2d x ________??022d x (图3). 答案 (1)> (2)< (3)<

1.定积分可以表示图形的面积

从几何上看,如果在区间[a ,b ]上,函数f (x )连续且恒有f (x )≥0,那么定积分

??a

b

f (x )d x 就表示由直线x =a ,x =b (a ≠b ),y =0和曲线y =f (x )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这就是定积分??a b f (x )d x 的几何意义.

2.定积分表示图形面积的代数和

被积函数是正的,定积分的值也为正,如果被积函数是负的,函数曲线在x 轴之下,定积分的值就是带负号的曲边梯形的面积.当被积函数在积分区间上有正有负时,定积分就是x 轴之上的正的面积与x 轴之下的负的面积的代数和.

3.此外,定积分还有更多的实际意义,比如在物理学中,可以用定积分表示功、路程、压力、体积等.

4.定积分是一个数值(极限值),它的值仅仅取决于被积函数与积分的上、下限,而与积分变量用什么字母表示无关,即??a b f (x )d x =??a b f (u )d u =??a b f (t )d t =…(称为

积分形式的不变性),另外定积分??a b f (x )d x 与积分区间[a ,b ]息息相关,不同的积分区间,所得的值也不同,例如??01(x 2+1)d x 与??03(x 2+1)d x 的值就不同.

4.5.4 微积分基本定理

1.

(1+cos x )d x 等于

( )

A .π

B .2

C .π-2

D .π+2 答案 D

解析 ∵(x +sin x )′=1+cos x ,

湘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 数 学 试 题

数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项中,不可以组成集合的是() A 所有的正数B 等于2的数 C 接近于0的数D 不等于0的偶数 2下列四个集合中,是空集的是() A }33|{=+x x B },,|),{(2 2R y x x y y x ∈-= C }0|{2≤x x D },01|{2 R x x x x ∈=+- 3下列表示图形中的阴影部分的是() A ()()A C B C U I U B ()()A B A C U I U C ()()A B B C U I U D ()A B C U I 4下面有四个命题:

(1)集合N 中最小的数是1; (2)若a -不属于N ,则a 属于N ; (3)若,,N b N a ∈∈则b a +的最小值为2; (4)x x 212 =+的解可表示为{}1,1;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A 个B 1个C 2个D 3个 5若集合{},,M a b c =中的元素是△ABC 的三边长, 则△ABC 一定不是()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 6若全集{}{}0,1,2,32U U C A ==且,则集合A 的真子集共有() A 3个B 5个C 个D 个 7下列命题正确的有() (1)很小的实数可以构成集合; (2)集合{}1|2-=x y y 与集合(){} 1|,2-=x y y x 是同一个集合; (3)36 11,,,,0.5242 -这些数组成的集合有5个元素; (4)集合(){}R y x xy y x ∈≤,,0|,是指第二和第四象限内的点集 A 个B 1个C 2个D 3个 8若集合}1,1{-=A ,}1|{==mx x B ,且A B A =?,则m 的值为() A 1B 1-C 1或1-D 1或1-或0 9若集合{}{} 22(,)0,(,)0,,M x y x y N x y x y x R y R =+==+=∈∈,则有() A M N M =U B M N N =U C N M =I D M N =?I 10方程组???=-=+9 122y x y x 的解集是() A ()5,4B )4,5-C (){}4,5-D (){}4,5-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 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2560 -+=的所有实数根; x x (8)不等式30 x->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 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 用小写字母,,, a b c d…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 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 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 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湘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文字素材(1)

集合学习中的五大误区 集合是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同时也是最难以理解的概念之一,尤其在解题时容易出现以下五个误区. 1、符号意义不清晰 例1 在①{}?∈?;②{}???;③若{}{}A x x B A ?==|,1,0,则B A ∈中,正确的叙述有几个? 误解:1个(或2个). 正解:{}?是含有一个元素“?”的非空集合,按规定?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从而①②均正确,对于③,{}{}{}{}1,0,1,0,?=B ,故B A ∈正确.综上,正确的叙述有3个. 2、忽略“互异”致增解 例2 {}{} A B a B a A ?==,,1,,4,12,求a . 误解:由102422, 或得:或±===a a a a . 正解:1=a 时,B A ,中分别出现相同元素,应舍去,故02或±=a . 3、忽略空集漏特例 例3 {}{}A B ax x B A ?=-=-=,01|,1,3,求a . 误解:??????=a B 1,从而311或 -=a . 正解:当B ≠?时,311或 -=a ; 当B =?时,0=a . 故3 11或-=a . 例4 {}{} m B B A mx x x B x x x A ,求,若,==+-==+-=I 02|023|22. 误解:{},,,A B A ?=21从而{}{ }{}2121,,B 或=.其中{}21,=B 时,符合题意,得:3=m . 正解:当?≠B 时,3=m ; 当?=B 时,2222,082<<-<-=?m m . 4、代表元素误理解 例5 已知{}{} B A x y x B x y y A I 求,1|,1|22-==-==. 误解:由?????-=-=2211x y x y 得:

新湘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新湘教版九年级下册数 学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1章二次函数 1.1 二次函数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具体情景中二次函数的意义,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式,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 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二次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在实际问题中,会写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式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教材P2“动脑筋”中的两个问题:矩形植物园的面积S(m2)与相邻于围墙面的每一面墙的长度x(m)的关系式是S=-2x2+100x,(0

b,c 是常数,a ≠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a,b,c 分别是函数解析式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注意:①二次函数中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②在指出二次函数中各项系数时,要连同符号一起指出.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 指出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x-3)2-x 2 ;(2)y=2x(x-1);(3)y=32x-1;(4)y=22x ;(5)y=5-x 2+x. 【分析】先化为一般形式,右边为整式,依照定义分析. 解:(2)(5)是二次函数,其余不是. 【教学说明】判定一个函数是否为二次函数的思路: 1.将函数化为一般形式. 2.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次. 3.若二次项系数中有字母,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 例2 讲解教材P3例题. 【教学说明】由实际问题确定二次函数关系式时,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例3 已知函数y=(m 2-m)x 2+mx+(m+1)(m 是常数),当m 为何值时: (1)函数是一次函数; (2)函数是二次函数. 【分析】判断函数类型,关键取决于其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能否为零,列出相应方程或不等式. 解:(1)由200 m m m ?-=?≠? 得010m m ?=≠??或 , ∴m=1.即当m=1时,函数y=(m 2-m)x 2+mx+(m+1)是一次函数. (2)由m 2-m ≠0得m ≠0且m ≠1, ∴当m ≠0且m ≠1时,函数y=(m 2-m)x 2+mx+(m+1)是二次函数.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并让学生会列二次函数的一些实际应用中的二次函数解析式.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下列函数中是二次函数的是( )

湘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知识点归纳总结

解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 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则90C < ; ③若2 2 2 a b c +<,则90C > .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含义: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 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整体。 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为集。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集合确定,则一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是确定的:属于或不属于。 (2)元素的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 (3)元素的无序性:集合中元素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并且改变位置不影响集合 3、集合的表示:{…} (1)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a、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a,b,c……} b、描述法: ①区间法:将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x∈R| x-3>2} ,{x| x-3>2} ②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③Venn图: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曲线里面表示集合。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元素在集合里,则元素属于集合,即:a∈A (2)元素不在集合里,则元素不属于集合,即:a¢A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6、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1)—子集 定义: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 A?(或B?A) A是集合B的子集。记作:B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 注意:B (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包含”关系(2)—真子集 A?,但存在元素x∈B且x¢A,则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如果集合B 如果A?B,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读作A真含与B (3).“相等”关系:A=B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4).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湘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色

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的特色 我们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湘教版)的主要特色如下: 一、改革平面几何的讲授体系 平面几何历来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相当多的初中生感到平面几何难学。我们尝试构建平面几何的新的讲授体系,把几何的直观性与思维的严谨性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既比较容易地学习平面几何,又受到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 学生从直观上很容易接受下述事实:经过平移,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会改变;经过旋转,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会改变;经过轴反射,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也不会改变。我们把这三条作为公理。整套教材以下列命题为公理: (1)等量加等量,和相等。 (2)等量减等量,差相等。 (3)等量代换(即,如果a=b且c=b,那么a=c)。 (4)整体大于部分。 (5)通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6)连接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7)经过一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8)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平移不改变直线的方向。

(9)轴反射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但是会改变图形的定向)。 (10)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我们运用公理(7)和公理(8)证明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I;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I和公理(3)证明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I;运用公理(8)、(9)、(10)证明了三角形全等的三个判定定理。然后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去研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图形的性质和有关判定定理。在整个平面几何的讲授体系中,我们始终坚持把直观性与严谨性相结合。直观性使学生比较容易学习平面几何,严谨性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讲道理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按照数学的思维方式编写教学内容 我们认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要让学生受到数学思维方式的熏陶。数学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它让人们观察客观现象,从中抓住主要特征,抽象出概念或者建立模型;运用直觉判断或归纳、类比、联想、推理等进行探索,猜测可能有的规律;然后进行深入分析、逻辑推理和计算,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把纷繁复杂的客观现象整理得井然有序。这就是数学思维方式的全过程。我们按照数学的思维方式编写教材,既使学生比较容易的学习数学,又使学生受到数学思维方式的熏陶,这将使他

(湘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全册)课堂练习汇总

(湘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全册)课堂练习汇总 第4章导数及其应用 4.1导数概念 4.1.1问题探索——求自由落体的瞬时速度

1.一质点的运动方程是s=4-2 t2,则在时间段[1,1+d]内相应的平均速度为 () A.2d+4 B.-2d+4 C.2d-4 D.-2d-4 答案 D 解析v(1,d)=4-2(1+d)2-4+2×12 d=- 4d+2d2 d=-2d-4. 2.已知物体位移s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为s=f(t).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时间段[t0,t0+d]内的平均速度即是在t0时刻的瞬时速度 B.在t1=1.1,t2=1.01,t3=1.001,t4=1.000 1,这四个时刻的速度都与t=1时刻的速度相等 C.在时间段[t0-d,t0]与[t0,t0+d](d>0)内当d趋于0时,两时间段的平均速度相等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 C 解析两时间段的平均速度都是在t0时刻的瞬时速度. 3.已知s=1 2gt 2,从3秒到3.1秒的平均速度v=________. 答案 3.05g 解析v=1 2g·3.1 2- 1 2g·3 2 3.1-3 =3.05g. 4.如果质点M的运动方程是s=2t2-2,则在时间段[2,2+d]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答案8+2d 解析v(2,d)=s(2+d)-s(2) d=8+2d.

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平均速度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位移的平均值,即用时间除位移得到,而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间点的速度,当时间段越来越小的过程中,平均速度就越来越接近一个数值,这个数值就是瞬时速度,可以说,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在时间间隔无限趋于0时的“飞跃”. 2.求瞬时速度的一般步骤 设物体运动方程为s=f(t),则求物体在t时刻瞬时速度的步骤为: (1)从t到t+d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f(t+d)-f(t) d,其中f(t+d)-f(t)称为位 移的增量; (2)对上式化简,并令d趋于0,得到极限数值即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 4.1.2 问题探索——求作抛物线的切线 1.一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其运动到圆周A处时 () A.运动方向指向圆心O B.运动方向所在直线与OA垂直 C.速度与在圆周其他点处相同 D.不确定 答案 B 2.若已知函数f(x)=2x2-1的图象上的一点(1,1)及邻近一点(1+d,1+Δy),则Δy d 等于 () A.1 B.2+d C.4+2d D.4+d 答案 C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优秀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2-1全套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日期: 1.1.1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 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x∈R| x-3>2} ,{x| 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注意:B ?/B或B?/A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湘教版初中数学7-9年级(上下册)电子课本汇总(下载看文末)

湘教版初中数学7-9年级(上下册)电子课本汇总(下载看文 末) l 湘教版初中7-9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汇编 湘教版初中数学教材解读教材是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载体。新课改以来,尽管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出现了“一纲多本”,也许它们编写的理念、结构和呈现方式不尽相同,但在这些教材的后面站着的都是“立德树人”这四个大字,在这四个字的背后,是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深刻的文化自信的一代新人。而这一切的发生离不开课堂,教材的落地在课堂,在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下面我以八年级湘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上下册为例进行解读,以期大家了解编者意图,便于我们有效的使用教材。 NO.1 一、教材的逻辑主线

SPRING 春暖花开好天气

教材内容总体来说涉及初中数学四个部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各个部分侧重点各不相同。 (1)数与代数的逻辑主线着重于建模和算法 “数与代数”部分,教材自始至终重视数学建模,并随时渗透算理算法,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核心素养。例如,八上第4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八下第4章“一次函数”,都是先把实际情境抽象成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符号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得到模型的;然后通过模型算出结果,并用此去解释其他现实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建模的过程,理解不等式、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同时,为了浅显易懂地渗透算法,教材采用形象、生动的卡通流程图给出了一般的解法步骤,例如八上1.5节的内容采用了流程图,将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步骤以及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呈现出来。 (2)空间与图形的逻辑主线注重于变换 “几何几何,想烂老壳”,可见几何的学习历来是初中数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图形变换来研究图形的性质,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如八下 2.3“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让学生认识了中心对称;八上2.3“等腰三角形”、2.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一些问题的探究,都是用变换的观点来认识图形,并在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总结 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2、“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3、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 “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 逆否命题:“若q ?,则p ?” 4、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5、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例如:若B A ?,则A 是B 的充分条件或B 是A 的必要条件;若A=B ,则A 是B 的充要条件; 6、逻辑联结词:⑴且(and) :命题形式p q ∧;⑵或(or ):命题形式p q ∨; ⑶非(not ):命题形式p ?. 7、⑴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等,用“ 全称命题p :)(,x p M x ∈?; 全称命题p 的否定?p :)(,x p M x ?∈?。 ⑵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等,用“?”表示;

特称命题p :)(,x p M x ∈?; 特称命题p 的否定?p :)(,x p M x ?∈?; 第二章 圆锥曲线 1、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 12F F )的点的轨迹称为椭圆. 即:|)|2(,2||||2121F F a a MF MF >=+。 这两个定点称为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椭圆的焦距. 2、椭圆的几何性质:

(完整word)人教版经典高一数学必修一试题

人教版经典高一数学必修一试卷 共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 ?已知全集U {1,2,345,6.7}, A {2,4,6}, B {1,3,5,7}.则A (QB )等于 ( ) A. {2,4,6} B. {1,3,5} C. {2,4,5} D. {2,5} 2. 已知集合A {x|x2 1 0},则下列式子表示正确的有( ) ① 1 A ②{ 1} A ③ A ④{1, 1} A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 若f : A B能构成映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1)A中的任一元素在B中必须有像且唯一; (2)A中的多个元素可以在B中有相同的像; (3)B中的多个元素可以在A中有相同的原像; (4)像的集合就是集合B.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4. 如果函数f(x) x 2(a 1)x 2在区间,4上单调递减,那么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 A、a w 3 B 、a》3 C 、a w 5 D 、a》5 5. 下列各组函数是同一函数的是 ( ) ① f (x) J 2x3与g(x) x42x :② f (x) x 与g(x) V x2; 1 ③ f (x) x0与g(x) 0:④ f(x) x2 2x 1 与g(t) t2 2t 1。 x A、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④ 6.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断定方程e x x 2 0的一个根所在的区间是

( )

秋湘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湘教新版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第1 章:分式: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的运算;能够依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简单的分式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会解简单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第2章:三角形: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三角形相关概念和性质,命题与证明;利用平移、旋转和轴反射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及勾股定理;三角形的作法。 第3章:实数: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平方根与立方根、算术平方根,在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概念后,引进了无理数,从而对数的认识从有理数扩大到实数,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得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为学习函数及通过直角坐标系研究几何问题提供了研究工具。本章包含了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第4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本章主要内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解法。 第5章:二次根式: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能够应用定义判断一个式子是否为二次根式;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熟练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 六、课时安排 章节时间 第1章分式约22课时 1.1分式 1.2分式的乘法和除法 1.3整数指数幂 1.4分式的加法和减法 1.5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小结与复习 第2章三角形约27课时

2.1三角形 2.2命题与证明 2.3等腰三角形 2.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5全等三角形 2.6用尺规作三角形 小结与复习 第3章实数约9课时 3.1平方根 3.2立方根 3.3实数 小结与复习 第4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约13课时 4.1不等式 4.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4.3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4.4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4.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小结与复习 第5章二次根式约14课时 5.1二次根式 5.2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 5.3二次根式的加法和减法 小结与复习 2013-9-1

【湘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全册)同步练习全集 (含本书所有课时)

(湘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全册)同步练习汇总 第4章导数及其应用 4.1导数概念 4.1.1问题探索——求自由落体的瞬时速度 一、基础达标 1.设物体的运动方程s=f(t), 在计算从t到t+d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时, 其中时间的增量d

() A.d>0 B.d<0 C.d=0 D.d≠0 答案 D 2.一物体运动的方程是s=2t2, 则从2 s到(2+d) s这段时间内位移的增量爲 () A.8 B.8+2d C.8d+2d2D.4d+2d2 答案 C 解析Δs=2(2+d)2-2×22=8d+2d2. 3.一物体的运动方程爲s=3+t2, 则在时间段[2,2.1]内相应的平均速度爲 () A.4.11 B.4.01 C.4.0 D.4.1 答案 D 解析v=3+2.12-3-22 0.1=4.1. 4.一木块沿某一斜面自由下滑, 测得下滑的水平距离s与时间t之间的方程爲 s=1 8t 2, 则t=2时, 此木块水平方向的瞬时速度爲 () A.2 B.1 C.1 2 D. 1 4 答案 C 解析Δs Δt= 1 8(2+Δt) 2- 1 8×2 2 Δt= 1 2+ 1 8Δt→ 1 2(Δt→0). 5.质点运动规律s=2t2+1, 则从t=1到t=1+d时间段内运动距离对时间的变化率爲________. 答案4+2d 解析v=2(1+d)2+1-2×12-1 1+d-1 =4+2d. 6.已知某个物体走过的路程s(单位: m)是时间t(单位: s)的函数: s=-t2+1. (1)t=2到t=2.1;

(2)t =2到t =2.01; (3)t =2到t =2.001. 则三个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分别爲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估计该物体在t =2时的瞬时速度爲________. 答案 -4.1 m/s -4.01 m/s -4.001 m/s -4 m/s 7.某汽车的紧急刹车装置在遇到特别情况时, 需在2 s 内完成刹车, 其位移 (单位: m)关于时间(单位: s)的函数爲: s (t )=-3t 3+t 2+20, 求: (1)开始刹车后1 s 内的平均速度; (2)刹车1 s 到2 s 之间的平均速度; (3)刹车1 s 时的瞬时速度. 解 (1)刹车后1 s 内平均速度 v 1=s (1)-s (0)1-0=(-3×13+12+20)-201 =-2(m/s). (2)刹车后1 s 到2 s 内的平均速度爲: v 2=s (2)-s (1) 2-1 =(-3×23+22+20)-(-3×13+12+20)1 =-18(m/s). (3)从t =1 s 到t =(1+d )s 内平均速度爲: v 3=s (1+d )-s (1)d =-3(1+d )3+(1+d )2+20-(-3×13+12+20)d =-7d -8d 2-3d 3 d =-7-8d -3d 2 →-7(m/s)(d →0) 即t =1 s 时的瞬时速度爲-7 m/s. 二、能力提升 8.质点M 的运动方程爲s =2t 2-2, 则在时间段[2,2+Δt ]内的平均速度爲

湘教版初中数学教材

湘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1章有理数 1.1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1.2数轴、相反数与绝对值 1.3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1.4有理数的加法 1.5有理数的减法 1.6有理数的乘法 1.7有理数的除法 1.8有理数的乘方 1.9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10用计算器计算 第2章代数式 2.1用字母表示数 2.2列代数式 2.3多项式 2.4合并同类项 2.5代数式的值 2.6一次式的加法和减法 第3章图形欣赏与操作 3.1图形欣赏 3.2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 3.3观察物体 3.4图形操作 第4章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 4.1一元一次方程模型 4.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算法 4.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5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5.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5.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5.3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第6章数据的收集与描述 6.1数据的收集 6.2统计图 6.3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七年级下册 第1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第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2.1二元一次方程组 2.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第3章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3.1线段、直线、射线 3.2角 3.3平面直线的位置关系 3.4图形的平移 3.5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3.6垂线的性质与判定 第4章多项式的运算 4.1多项式的加法和减法 4.2整式的乘法 4.2.1同底数幂的乘法 4.2.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4.2.3单项式的乘法 4.2.4多项式的乘法 4.3乘法公式 第5章轴对称图形 5.1轴反射与轴对称图形 5.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5.3三角形 5.4三角形的内角和 5.5角平分线的性质 5.6等腰三角形 5.7等边三角形 第6章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八年级上册 第1章实数 1.1平方根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是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此外,集合理论的应用也变得 更加广泛。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牢记常用的数集及其专用的记号。 (3)理解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深入理解集合的含义。 (2)学生自己归纳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对待不同问题,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 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 合(set)(简称为集)。 3.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例: (3)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一样,我们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 例: 4.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教案全集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教案全集 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 §1.1.1变化率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变化率的概念; 2.了解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 3.会求函数在某点处附近的平均变化率 教学重点: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函数在某点处附近的平均变化率; 教学难点:平均变化率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为了描述现实世界中运动、过程等变化着的现象,在数学中引入了函数,随着对函数的研究,产生了微积分,微积分的创立以自然科学中四类问题的处理直接相关: 一、已知物体运动的路程作为时间的函数,求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与加速度等; 二、求曲线的切线; 三、求已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四、求长度、面积、体积和重心等。 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研究函数增减、变化快慢、最大(小)值等问题最一般、最有效的工具。 导数研究的问题即变化率问题:研究某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快慢程度. 二.新课讲授 (一)问题提出 问题1 气球膨胀率

我们都吹过气球回忆一下吹气球的过程,可以发现,随着气球内空气容量的增加,气球的半径增加越来越慢.从数学角度,如何描述这种现象呢? ? 气球的体积V (单位:L )与半径r (单位:dm )之间的函数关系是33 4)(r r V π= ? 如果将半径r 表示为体积V 的函数,那么3 43)(π V V r = 分析: 3 43)(π V V r =, ⑴ 当V 从0增加到1时,气球半径增加了)(62.0)0()1(dm r r ≈- 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 )/(62.00 1) 0()1(L dm r r ≈-- ⑵ 当V 从1增加到2时,气球半径增加了)(16.0)1()2(dm r r ≈- 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 )/(16.01 2) 1()2(L dm r r ≈-- 可以看出,随着气球体积逐渐增大,它的平均膨胀率逐渐变小了. 思考:当空气容量从V 1增加到V 2时,气球的平均膨胀率 是多少? 1 212) ()(V V V r V r -- 问题2 高台跳水 在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h (单位:m )与起跳后的时间t (单位:s )存在函数关系h (t )= -4.9t 2+6.5t +10.如何用运动员在某些时间段内的平均速v 度粗略地描述其运动状态? 思考计算:5.00≤≤t 和21≤≤t 的平均速度v 在5.00≤≤t 这段时间里,)/(05.405.0) 0()5.0(s m h h v =--= ; 在21≤≤t 这段时间里,)/(2.812) 1()2(s m h h v -=--= 探究:计算运动员在49 65 0≤≤t 这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并思考以下问题: ⑴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使静止的吗? ⑵你认为用平均速度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有什么问题吗?

湘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教案

课题: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 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 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 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3.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 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 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 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或 a A)(举例) ∈ 6.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 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