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疗指南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2015.6.19临床诊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2015.6.19临床诊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为了规范使用与管理肠道外营养疗法,经药 事管理委员会讨论,将通辽市医院《临床诊 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下 发给你们,供临床参考使用。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化学 药品和生物制品)》
为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经药事管理委员会 讨论,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化 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下发,供临床参考使 用。
《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第四版)》
根据我院诊疗技术需要,及我院临床诊疗工 作指南、规范的制定与更新必须与卫生部下 发的相关诊疗工作指南、规范相一致的要求, 经院学术委员会研究决定我院临床工作指南 及规范统一使用人民军医出版社《医疗护理 技术操作常规(第四版)》。原《医疗护理 技术操作常规(第三版)》同时废止,各科 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要安排培训学习,经 培训学习后执行。
临床诊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和 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培训时间:2015.6.19
我院现行临床诊疗指南、疾病诊疗源自范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临床诊疗指南》 《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
版)》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化学药品和
生物制品)》 《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第四版)》
《临床诊疗指南》
为指导和规范临床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和 护理行为,使各科室在日常医疗护理工作中 有章可循,现将中华医学会编著的《临床诊 疗指南》下发,请各科室在临床实践中认真 学习、领会、应用《指南》,为患者提供更 高质量的临床医疗服务。因部分专业《指南》 分册尚未出版,待出版后陆续下发。
《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 (2008版)》

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篇一:《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十堰市人民医院购书目录篇二:医院制定与更新临床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的管理规定临床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制定与更新管理规定一、临床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的制定与更新应遵循以下原则:安全、有效、合法、规范。

二、各临床科室应参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专业学术团体制定的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结合我院现有资源,制定本专业主要病种的《诊疗指南》及各项诊疗操作的《操作规范》。

三、医院各科室应根据医学的发展需要,定期对临床指南及规范进行更新与改进,禁止使用已明显落后或不再适用的指南及规范,具体工作由科室主任负责,在本科室内落实完成。

新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应先培训、后执行。

四、严格规范临床指南/规范的临床准入制度,凡引进本院尚未使用的新临床指南/规范,首先需由本专业科室进行可行性研究,在确认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实用性评定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临床实践,经科室集中讨论和科主任同意后,填写“临床指南/规范更新申请表”交医务科,由医务科抽调医疗质量与管理委员会至少3名相关专家进行评估。

五、医务科负责收集、整理各临床科室制定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定制成册,并负责对各科室的培训及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至少每两年组织对各科室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进行重新修订。

六、医务科应为各部门制定与更新临床诊疗指南、操作规范提供信息支持服务。

七、各科室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原指南/规范存在缺陷,应及时进行修改,并提供充分的修改理由,如卫生部、卫生厅或权威医疗机构的修改依据。

八、临床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制定与更新批准程序及监管规定:1.首先由专业科室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遵循新的临床指南/规范的临床实施原则,制定、更新本院的相关疾病诊疗指南/规范,提交医务科审核,医务科组织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核。

2.各科室申报材料完善后15个工作日内,由医务科组织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专家评审,并出具评审报告及建议。

临床诊疗指南与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临床诊疗指南与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临床诊疗指南与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临床诊疗指南与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是医学实践中的重要工具,它们为医生和临床医师提供了有关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讨论这些指南对于医疗实践的意义以及它们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临床诊疗指南是一种根据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它们基于大量的研究数据和医学专家的共识,结合了治疗效果、安全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的考量。

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不仅需要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还需要有科学严谨的方法和价值观的共识。

临床诊疗指南在医疗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可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佳实践,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其次,临床诊疗指南可以减少医疗错误和患者不必要的医疗干预,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例如,在制定心肌梗死治疗指南时,可以明确哪些病人适合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哪些病人适合接受药物治疗。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无谓的手术风险,还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需要医疗团队的广泛参与,包括临床医师、研究人员、药剂师等。

这些专业人士通过对疾病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进行系统性评价,制定出适用于不同病人群体的治疗方案。

制定临床诊疗指南需要有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需要严格的方法学和统计学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指南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除了临床诊疗指南,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也是医疗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是根据药物的研究成果和相关临床实践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旨在为医生提供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的制定需要对药物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临床试验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

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在医疗实践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它们为医生提供了关于药物适应症、用药剂量和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医生合理、安全地使用药物,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患者非预期的药物事件。

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还可以提供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等信息,帮助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更好地管理患者的药物治疗。

临床诊疗指南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临床诊疗指南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临床诊疗指南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在临床医学领域中,临床诊疗指南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被广泛应用于指导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它们是基于大量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得出的一套指导性文件,旨在提高医疗水平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临床诊疗指南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临床诊疗指南1. 定义临床诊疗指南是基于科学证据和专家共识,系统性地总结和提供特定疾病或病种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规范化指导文件。

它们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依据,以确定最佳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2. 特点(1)科学性: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需要依据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确保其中的建议和推荐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2)适应性:临床诊疗指南的内容应当适应不同情况下的临床实践,包括不同病种、患者特征和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3)更新性:临床诊疗指南应随着新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进展而更新,确保其中的建议与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保持一致。

3. 应用与意义临床诊疗指南可以指导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从而提高医疗水平和患者的疗效。

同时,它们也可以为患者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增加治疗的信任度和依从性。

此外,临床诊疗指南还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费用和资源浪费。

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1. 定义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是指通过整合大量的药理学、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数据,依据科学证据对特定药物的使用进行规范化指导的文件。

它们旨在提供医生和患者可靠的用药依据,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2. 特点(1)权威性: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的制定需要依据权威机构的指引和最新的药物研究成果,确保其中的用药建议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2)个体化: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应当考虑到患者的特征和临床情况,提供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3)安全性: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应当明确药物的用量、途径、频率和疗程等关键信息,以确保药物的安全使用。

3. 应用与意义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可以指导医生在药物治疗时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和用药方案,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应用和不良反应。

临床诊疗指南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修订版).doc

临床诊疗指南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修订版).doc

临床诊疗指南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1、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及治疗2、扁桃体炎治疗指南3、成人水痘的症状和治疗4、急性阑尾炎诊疗规范5、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6、带状疱疹治疗指南7、丹毒诊治指南8、皮肤感染指南9、上消化道出血10、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11、激素的使用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CAP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其致病原的组成和耐药特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迁。

近年来,由于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免疫损害宿主增加、病原体变迁和抗生素耐药率上升等原因,CAP的诊治面临许多新问题。

最近,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完成了两项较大样本的全国性CAP流行病学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CAP诊治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对1999年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进行了适当修改,旨在指导临床建立可靠的诊断,全面评估病情,确定处理方针,改善预后,尽量避免不恰当的经验性治疗,减少抗生素选择的压力,延缓耐药,节约医药卫生资源。

一、CAP的临床诊断依据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后,可建立临床诊断。

二、CAP的病原学诊断1.病原体检测标本和方法:见表1。

临床诊疗指南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临床诊疗指南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临床诊疗指南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一、引言临床诊疗指南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是医学领域重要的参考依据,其目的是为医务人员提供科学、规范的诊疗和药物应用指导,以提高临床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探讨临床诊疗指南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的特点、作用以及编制过程等方面内容。

二、临床诊疗指南的特点与作用临床诊疗指南是针对特定疾病或症状的医学指导,具有以下特点:1. 基于循证医学: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依托于大量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强调以科学、可靠的证据为依据。

2. 规范医疗行为:临床诊疗指南通过明确的操作步骤和治疗原则,对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的行为进行规范,减少主观臆断的影响。

3. 个体化治疗:临床诊疗指南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和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4. 持续更新:临床诊疗指南在科学进展的基础上进行不断修订和更新,确保其指导具有最新的医学信息和临床实践。

临床诊疗指南的主要作用包括:1. 提高临床决策的科学性:医务人员可通过参考临床诊疗指南,了解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临床决策中作出更加科学、准确的选择。

2. 降低医疗风险:临床诊疗指南的规范化操作和标准化治疗可降低医疗错误和不必要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3. 促进医学进步:通过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和使用,可以汇总和分析大量临床研究结果,发现新的治疗策略和方法,推动医学进步。

三、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的特点与作用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是面向医务人员的药物治疗指导,具有以下特点:1. 基于药物学理论: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的编制依据药物学理论和大量的药物研究结果,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强调剂量和间断: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对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间断进行明确规范,防止药物滥用或误用。

3. 考虑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充分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以避免药物治疗带来的潜在危害。

4. 更新及时: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根据药物研究进展和不断涌现的新药信息进行更新,使医务人员始终了解最新的药物治疗策略。

最新临床药物治疗合理用药管理规定(精品收藏)

最新临床药物治疗合理用药管理规定(精品收藏)

规定临床药物治疗合理用药管理规定一、为加强医院临床用药管理,临床医师在临床用药治疗应遵循合理用药原则、药品说明书、“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路径”的相关规定,合理使用药品。

二、合理用药是指医务人员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针对具体病人选用适宜药物,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保护人体不受与用药有关的损害。

医师和药师在药物临床应用时须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指导原则.三、临床医师在使用药品给病人治疗时,必须遵照药品说明书的适应症、用法用量正确使用药品,对禁忌症、不良反应、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情况要熟知,并详细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或对所拟使用的药品既往药品不良反应情况,避免禁忌症患者使用该种药品,因不负责任所致的医疗差错或引发的医疗纠纷,当事医师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路径”中规定使用的药品,医师应根据规定,优先使用。

医院药物治疗和药事管理委员会应首选引进此类的药品供临床选用。

规定五、药物与治疗学委员会是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机构,负责全院合理用药管理工作.下设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成员包括:药剂、医务、院感、护理、检验、临床专家,主要工作包括:结合实际制定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根据医院合理用药情况提出合理用药目标和干预方案,并组织实施;定期开展合理用药评价,对各科室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通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定期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教培训,努力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六、医务人员应加强合理用药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及学术水平.七、医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的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

八、临床用药过程中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和患者情况个体化设定给药方案,经济、合理的选择药物,防止药物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

临床诊疗指南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临床诊疗指南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临床诊疗指南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编制一份临床诊疗指南,首先需要明确目标群体和目标疾病。

随后,根据目标疾病的不同,需要收集和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和整合。

接下来,通过专家共识会议和评审,对指南进行修订和完善。

最后,将修订好的方案经过权威机构的认证,正式发布。

临床诊疗指南是医学界权威性较高的指导文件,对于医生的临床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力。

它能够为医生提供较为科学的治疗方案,降低治疗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同时,临床诊疗指南也能够为医生提供依据,减少医疗纠纷和责任纠纷的发生。

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是指针对其中一药物或药物类别的临床使用方法、用药原则和剂量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编制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的目的是为医生提供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使其在临床使用药物时能够尽量避免滥用和误用。

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的编制要根据药物的特性和适应症进行分析和整合,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结合临床实践经验进行专家共识会议和评审。

同时,还需要对已有的临床研究和药物评价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能够为医生提供合理的用药方案,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药物的适应症、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等信息,减少药物使用中的盲目性和风险。

对患者而言,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能够提供更为科学和安全的医疗保障,保证患者的用药质量和安全性。

总之,临床诊疗指南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对于医疗质量的提高和医患安全的保障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的编制需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评审,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对医生而言,临床指南是指导临床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患者而言,它们提供了科学和安全的治疗方案,保障了患者的权益和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诊疗指南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1、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及治疗2、扁桃体炎治疗指南3、成人水痘的症状和治疗4、急性阑尾炎诊疗规范5、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6、带状疱疹治疗指南7、丹毒诊治指南8、皮肤感染指南9、上消化道出血10、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11、激素的使用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CAP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其致病原的组成和耐药特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迁。

近年来,由于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免疫损害宿主增加、病原体变迁和抗生素耐药率上升等原因,CAP的诊治面临许多新问题。

最近,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完成了两项较大样本的全国性CAP流行病学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CAP诊治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对1999年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进行了适当修改,旨在指导临床建立可靠的诊断,全面评估病情,确定处理方针,改善预后,尽量避免不恰当的经验性治疗,减少抗生素选择的压力,延缓耐药,节约医药卫生资源。

一、CAP的临床诊断依据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后,可建立临床诊断。

二、CAP的病原学诊断1.病原体检测标本和方法:见表1。

2.痰细菌学检查标本的采集、送检和实验室处理:痰是最方便且无创伤性的病原学诊断标本,但痰易被口咽部细菌污染。

因此痰标本质量的好坏、送检及时与否、实验室质控如何将直接影响细菌的分离率和结果解释,必须加以规范:(1)采集:尽量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标本。

嘱患者先行漱口,并指导或辅助其深咳嗽,留取脓性痰送检。

无痰患者检查分枝杆菌和肺孢子菌可用高渗盐水雾化吸人导痰。

真菌和分枝杆菌检查应收集3次清晨痰标本;对于通常细菌,要先将标本进行细胞学筛选。

对于厌氧菌、肺孢子菌,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进行检查的阳性率可能更高。

(2)送检:尽快送检,不得超过2h。

延迟送检或待处理标本应置于4℃保存(疑为肺炎链球菌感染不在此列),保存的标本应在24h内处理。

(3)实验室处理:挑取脓性部分涂片作革兰染色,镜检筛选合格标本(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多核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或二者比例<1:2.5)。

以合格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和巧克力平板两种培养基,必要时加用选择性培养基或其他培养基。

用标准4区划线法接种作半定量培养。

涂片油镜检查见到典型形态肺炎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有诊断价值。

3.血清学标本的采集:采集间隔2~4周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双份血清标本,主要用于非典型病原体或呼吸道病毒特异性抗体滴度的测定。

4.检测结果诊断意义的判断:(1)确定:①血或胸液培养到病原菌;②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标本培养的病原菌浓度≥105CFU/ml(半定量培养++),BALF标本≥104CFU/ml(+~++),防污染毛刷或防污染BALF标本≥103CFU/ml (+);③呼吸道标本培养到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④血清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变化(增高或降低),同时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补体结合试验)≥1:64,肺炎衣原体抗体滴度(微量免疫荧光试验)≥1:32,嗜肺军团菌抗体滴度(间接荧光抗体法)≥1:128;⑤嗜肺军团菌I型尿抗原检测(酶联免疫测定法)阳性;⑥血清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变化(增高或降低);⑦肺炎链球菌尿抗原检测(免疫层析法)阳性(儿童除外)。

(2)有意义:①合格痰标本培养优势菌中度以上生长(≥+++);②合格痰标本细菌少量生长,但与涂片镜检结果一致(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③3d内多次培养到相同细菌;④血清肺炎衣原体IgG抗体滴度≥1:512或IgM抗体滴度≥1:16(微量免疫荧光法);⑤血清嗜肺军团菌试管凝集试验抗体滴度升高达1:320或间接荧光试验IgG抗体≥1:1024。

(3)无意义:①痰培养有上呼吸道正常菌群的细菌(如草绿色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非致病奈瑟菌、类白喉杆菌等);②痰培养为多种病原菌少量(<+++)生长;③不符合(1)、(2)中的任何1项。

表1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病原体检测标本和方法病原体标本来源显微镜检查培养血清学其他需氧菌和兼性厌氧痰液、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下呼吸道标本、BALF、经PSB采集的下呼吸道标本、血液、胸腔积液、肺活肺活检标本、尿液革兰染色+ -免疫层析法检测肺炎链球菌抗原(针对成人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菌厌氧菌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下呼吸道标本、BALF、经PSB采集的下呼吸道标本、血液、胸腔积液革兰染色+ -分枝杆菌痰液、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下呼吸道标本、BALF、经PSB采集的下呼吸道标本、肺活检标本萋尼染色+ +PPD试验、组织病理军团菌属痰液、肺活检标本、胸腔积液、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下呼吸道标本、BALF、经PSB采集的下呼吸道标本、双份血清、尿液FA(嗜肺军团菌)+ IFA、EIA尿抗原(主要针对嗜肺军团菌Ⅰ型)衣原体属鼻咽拭子、双份血清-+(有条件时)肺炎衣原体MIF、CF、EIA鼻咽拭子的PCR仅限于临床研究支原体属鼻咽拭子、双份血清-+(有条件时)颗粒凝集、EIA、CF鼻咽拭子的PCR仅限于临床研究病毒鼻腔冲洗液、鼻咽吸引物或拭子、BALF、肺活检标本、血清FA(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条件时)CF、EIA、LA、FA组织病理(检测病毒)真菌痰液、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下呼吸道标本、BALF、经PSB采集的下呼吸道标本、肺活检标本、血清KOH浮载剂镜检、HE、GMS染色、黏蛋白卡红染色(隐球菌)+1-3-β-D葡聚糖(接合菌、隐球菌除外),ELISA法检测半乳甘露聚糖(适用于曲霉菌)组织病理肺孢子菌导痰、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下呼吸道标本、BALF、经PSB采集的下呼吸道标本、肺活检标本姬姆萨染色、甲苯胺蓝染色、GMS、FA--组织病理注:BALF:支气管肺泡灌洗液;PSB:防污染毛刷;PPD:结核茵素纯蛋白衍化物;PCR:聚合酶链反应;FA:荧光抗体染色;IFA:间接荧光抗体法;EIA:酶免疫测定法;KOH;氢氧化钾;HE:苏木精-伊红染色;GMS:Gomori乌洛托品银染色;CF:补体结合试验;MIF:微量免疫荧光试验;LA:乳胶凝集试验。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当痰培养分离的细菌与大多数痰涂片白细胞中的微生物形态一致时,痰培养的结果将更可靠。

尿抗原检测是诊断I型嗜肺军团菌感染最迅速有效的方法,常应用EIA法或免疫层析法;+:阳性;-:阴性5.病原学诊断方法的选择:(1)门诊治疗的轻、中度患者不必普遍进行病原学检查,只有当初始经验性治疗无效时才需进行病原学检查。

(2)住院患者应同时进行常规血培养和呼吸道标本的病原学检查。

凡合并胸腔积液并能够进行穿刺者,均应进行诊断性胸腔穿刺,抽取胸腔积液行胸液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

(3)侵袭性诊断技术仅选择性地适用于以下CAP患者:①经验性治疗无效或病情仍然进展者,特别是已经更换抗菌药物1次以上仍无效时;②怀疑特殊病原体感染,而采用常规方法获得的呼吸道标本无法明确致病原时;③免疫抑制宿主罹患CAP 经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时;④需要与非感染性肺部浸润性病变鉴别诊断者。

三、CAP入院治疗标准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1.住院治疗标准:满足下列标准之一,尤其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并存时,建议住院治疗;(1)年龄≥65岁。

(2)存在以下基础疾病或相关因素之一: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糖尿病;3)慢性心、肾功能不全;4)恶性实体肿瘤或血液病;5)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6)吸入性肺炎或存在容易发生吸入的因素;7)近1年内曾因CAP住院;8)精神状态异常;9)脾切除术后;10)器官移植术后;11)慢性酗酒或营养不良;12)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

(3)存在以下异常体征之一:①呼吸频率≥30次/min;②脉搏≥120次/min;③动脉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④体温≥40℃或<35℃;⑤意识障碍;⑥存在肺外感染病灶如败血症、脑膜炎。

(4)存在以下实验室和影像学异常之一:①WBC>20×109/L或<4×109/L,或中性粒细胞计数<1×109/L;②呼吸空气时Pa02<60mmHg,Pa02/Fi02<300,或PaC02>50mm Hg;③血肌酐(SCr)>106μmol/L 或血尿素氮(BUN)>7.1mmol/L;④血红蛋白<90g/L或红细胞压积(HCT)<30%;⑤血浆白蛋白<25g/L;⑥有败血症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证据,如血培养阳性、代谢性酸中毒、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血小板减少;⑦X线胸片显示病变累及1个肺叶以上、出现空洞、病灶迅速扩散或出现胸腔积液。

2.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出现下列征象中1项或以上者可诊断为重症肺炎,需密切观察,积极救治,有条件时,建议收住ICU治疗:(1)意识障碍。

(2)呼吸频率≥30次/min。

(3)Pa02<60mmHg,Pa02/Fi02 <300,需行机械通气治疗。

(4)动脉收缩压<90mmHg,(5)并发脓毒性休克。

(6)X线胸片显示双侧或多肺叶受累,或入院48h 内病变扩大≥50%。

(7)少尿:尿量<20ml/h,或<80ml/4h,或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治疗。

四、CAP感染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与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