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内科学——心痛
心痛

中医内科学
6
《 临 证 指 南 医 案·心 痛 》 曰: “ 心 痛、 胃 脘 痛确 是 二 病,……亦有因胃痛及心痛者”。说明心痛确有表现为 胃痛者,临床亦不可忽视。特别是明清时期对“厥心 痛”、“真心痛”又进一步加以鉴别。如《医学入 门·寒类》云:“真心痛,因内外邪犯心君,一日即死。 厥心痛,因内外邪犯心之包络,或它脏邪犯心之支 脉”。《医门法律·阴病论》曰:“厥心痛……去真心 痛一间耳”。在疼痛部位及病因病机方面又做了诸多 补充,如《症因脉治·胸痛论》指出:“歧骨之上作痛, 乃为胸痛”。确切地描述了心痛的部位。同时又提出 “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或怫郁气 逆……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 内,而闷闷胸痛矣”。提出痰凝、气滞、血瘀都可致 心痛。
中医内科学 33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
方中栝蒌宽胸散结化痰;薤白辛温通阳,散结,豁痰 下气;半夏化痰降逆。为治痰浊内阻胸痹的代表方剂。 若痰浊较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滑者,宜加重健脾 化痰之力,可合用二陈汤。 若痰瘀互结,舌紫暗,苔白腻,宜 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红花、 川芎、丹参、郁金等。 若痰热互结,舌质红,苔黄腻,脉 滑数者,可合用黄连温胆汤以清化 痰热。
眩晕之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火邪灼津成痰, 痰浊阻于心脉,亦可发为心痛。
中医内科学
21
八、诊断与鉴别
诊断: 1.膻中及左胸膺部突发憋闷而痛。 疼痛性质:闷痛、灼痛、绞痛、刺痛、隐痛等不同。 发作性或持续不解。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疼痛部位: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 至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 伴症: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 紫,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可发生心脱、心衰、猝 死等危候。一般轻者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用 芳香温通药物后可迅速缓解。
内科按摩学(第二章各论) 16第十六节心痛

第十六节心痛心痛,是以心胸部发生痹塞疼痛为主证的一种疾病。
其特征是:胸骨后、心前区出现阵发性疼痛,常放射至颈、臂或上腹部或伴有心悸气短,甚至四肢撅逆,唇甲青紫等症。
中医文献中所载心痛有两类:一类指胃脘痛,如朱丹溪说:“心痛即胃脘痛。
”一“类是指本病,有“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久心痛”等名称(其中“胸痹”较轻,主要表现为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
病情危重者,称“真心痛”。
如《灵枢·厥论篇》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久心痛”。
如《诸病源侯论》说:“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
故成疹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也。
”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临床论治,必须注意其虚,不可滥施攻伐。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于本病的范围。
【病因病理】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正气虚,其病理的关键,在于气滞血瘀,脉络痹阻。
导致脉络痹阻的因素,则为痰浊、瘀血。
其病变部位在心,但与肝、脾、肾等脏的阴阳气血失调有密切关系。
1.先天不足,邪气易干由于禀赋有偏,或偏阳虚,或偏阴虚,或偏气虚,或偏血虚,或心脏发育不全,或脾脏运化素弱,以致邪气易干,导致气滞、血瘀、痰阻,发为心痛。
2.七情内伤,气机郁结情志之伤,首先病气。
气机郁结,则血行瘀滞;气郁湿聚,则凝结为痰;气郁化火,则灼津成痰。
痰阻、气滞、血瘀,均可导致脉络痹阻,而成心痛。
3.饮食不节,痰浊滋生嗜食膏梁厚味,滞中腻臆;或过度饥饱,损胃伤脾,以致精微不运,痰浊滋生。
一旦痰犯心胸,导致心阳失宣,脉络痹阻,产生心痛。
4.肾气不足,阴阳失调素体肾虚,或年老肾衰,或年未老而肾先亏。
肾阳虚,则不能温煦诸脏之阳,以致胸阳不振,痰浊上犯,气滞血瘀,而生心痛;肾阴虚,不能儒润诸脏之阴,以致阴虚火旺,脉络失养,气血阻滞;或津液为痰,痰热上干,脉络痹阻。
而为心痛。
此外,久坐久卧,缺乏运动,常致气血不畅,痰浊易生;或素体肥胖,痰湿内盛,阻碍气机,瘀滞血脉,亦皆能导致脉络痹阻,出现心痛。
中医内科复习之心悸、心痛

1 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2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津,脉细数。
3 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若阴虚而火不明显者若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4 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5 水饮凌心: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尿少浮肿)—6 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7 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1 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若气虚血瘀者,伴气短乏力,自汗,脉细弱或结代,当益气活血,用人参养营汤合桃红四物汤;若卒然心痛发作,可含化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活血化瘀,芳香止痛之品。
2 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胸闷心痛明显,为气滞血瘀之象,可合用失笑散,以增强活血行瘀,散结止痛之作用;气郁日久化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者,用丹栀逍遥散,以疏肝清热;3 痰浊闭阻:4 寒凝心脉:阴寒极盛之胸痹重症,表现胸痛剧烈,痛无休止,伴身寒之冷,气短喘息,脉沉紧或沉微者,当用温通散寒之法,予乌头赤石脂丸;若痛剧而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即刻舌下含服苏合香丸或麝香保心丸,芳香化浊,理气温通开窍5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6 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阴不敛阳,虚火内扰心神,虚烦不寐,舌尖红而少津者,可用酸枣仁汤,清心除烦以养血安神;若不效,再予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火,宁心安神。
若心肾阴虚,兼见头晕目眩,腰酸膝软,遗精盗汗,心悸不宁,口燥咽干,用左归饮以滋阴补肾,添精益髓,补而无泻之剂7 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水肿,心悸,喘促,用真武汤温肾阳而化水饮;若阳虚欲脱厥逆者,用四逆加人参汤,温阳益气,回阳救逆真心痛1.气虚血瘀: 益气活血,通脉止痛2.寒凝心脉:温补心阳,散寒通脉3.正虚阳脱: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心痛

情轻重转化。
【诊断依据】
● 1.表现 膻中及左胸膺部突发憋闷疼痛,性质和伴随症状依病情各有不同。 ● 2.发病 多见于中年以上;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可迅速缓解,轻者几秒至数十
分钟,经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迅速缓解;重者不能缓解,并可发生危候。 ● 3.病史 多有心血管及相关危险因素病史;情绪、寒冷、饱餐、劳累可诱发。 ● 4.体征 有心血管疾病相应体征;精神、面色、声音及舌脉有相应证候特点。 ● 5.实验室检查 心电图、运动试验、心脏彩超、冠脉造影及生化有助于诊断。
3.标志性学术观点
●张仲景提出“阳微阴弦”病机,治疗用宣痹通阳法。
【中西医互参】
●西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可参照辨证论 治。
【病因病机】
1.病因
●(1)寒邪内侵:阳虚加之劳累,阴寒侵占阳位;气候突变,寒凝气滞 而病。
●(2)饮食不节:酒浆伤阴,灼津为痰;嗜肥甘,湿热痰浊,壅滞脉道 而成。
●处方:当归15g,赤药12g,川芎12g,桃仁10g,红花12g,柴胡10g, 桔梗12g,枳壳
●15g,瓜蒌15g,郁金15g,青皮12g,陈皮15g。每日1剂,7剂。 ●二诊:刺痛大减,仍时有胸闷,前方青皮加至18g,加佛手15g。
继服10剂。 ●三诊:胸痛胸闷基本消失,睡眠明显改善,精神佳,嘱其调畅
●(5)治疗原则和方法:《黄帝内经》已提出了针刺的穴位和方 法,虽未列方药,但《灵枢·五味》已有“心病宜食薤”的记载。 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的宣痹通阳法至今仍是治 疗心痛的重要法则,其代表方剂瓜萎薤白白酒汤、瓜萎薤白半 夏汤、乌头赤石脂丸,仍为今之临床常用。宋代《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提出“苏合香丸”治疗“卒心痛”,至今仍广泛用于临 床。
中医内科学——心痛

中医内科学——心痛一、概念心脉挛急或因闭塞引起的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突然疼痛如刺,如灼,如绞,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者,谓之心痛。
二、病因病机1.寒邪内侵2.饮食不节3.情志内伤4.肝肾亏虚三、诊断要点1.疼痛的部位:膻中及左胸膺部有的可及肩背、臂、胃脘等部位,甚至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串至中指或小指,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
2.疼痛的性质:闷痛、灼痛、绞痛、刺痛、隐痛等。
3. 伴有症: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严重者疼痛剧烈,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可发生心脱,心衰,猝死等危候。
一般轻者几秒或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用芳香温通药物后可缓解。
4.突然发作,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5.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绪波动,寒冷刺激,饱餐之后,劳累过度而诱发。
6.辅助检查:心电图、心肌酶等异常。
四、鉴别诊断1.真心痛与厥心痛:真心痛是心痛的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疼痛时间由几小时至几天不等。
厥心痛是由于心脉挛急则疼痛程度较轻,疼痛时间较短,芳香温通药物可以缓解。
通过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变化,可以协助鉴别。
2.真心痛与胃痛:真心痛之不典型者亦可表现为胃脘部的疼痛,易被误诊。
胃痛多由长期饮食失节,饥饱劳倦,情志郁结或外感寒邪,或素体阳虚,脾胃虚寒所致。
疼痛多发于食后或饥饿之时,多伴有嗳气,呃逆,呕吐,泛酸,腹胀等胃系症状。
真心痛,多伴有心悸,气短,胸部憋闷,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的检查加以鉴别。
五、辨证要点1.辨疼痛性质:刺痛:血瘀互结所致。
灼痛:阴虚,痰火所致。
绞痛:阳虚,阴寒凝。
闷痛:兼胁胀,善太息:气滞。
痰涎,阴天易作,苔腻者:痰浊。
气滞,心慌:心气不足。
2.辨气血阴阳虚气虚表现为疲乏,气短,心慌,心悸,舌质淡,胖嫩或有齿痕,脉濡,或沉细,或结代。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心痛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
心痛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
发挥了决定性的治疗作用。
本文提供关于中医证病基本概念
“心痛”
以供大家了解和掌握。
心痛
病证名。
出《马王堆汉墓出土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少阴温(脉):出内踝窭(娄)中,上贯膊(臑)……其病:……肝痛,心痛,烦心。
”
①指心前区或心窝部疼痛。
出《诸病源候论·心病诸候·心痛候》“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者。
”
多因心气不足或心阳不足,复感寒邪,胸阳不振;或饮食不节,聚湿生痰,阻滞心胸;或七情内伤,心气郁结,或气血亏虚,心失所养;或肝肾亏虚等因所致。
证以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为主症。
今之各种原因所致之心绞痛,均属此范畴。
②指胃脘痛。
见元·朱震亨《丹溪治法心要·心痛》“心痛。
即胃脘病。
”
详见胃脘痛条。
心痛

心痛一.概念(一)定义: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要点:部位:症状:轻症:胸闷如窒重症:疼痛如刺、如灼、如绞,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
(二)源流:《内经》:病名:厥心痛、真心痛、卒心痛症状:心病者,胸中痛。
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要略》专篇论述病机:阳微阴弦---胸阳不足,阴邪搏结重点讲解历代治疗进展:汉。
金匮要略:宣痹痛阳法---栝蒌薤白系列方补虚法—人参汤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芳香温痛法---苏合香丸治卒心痛清。
医林改错:活血祛瘀法----血腑逐瘀汤(三)现代医学相关病症: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说明上述病症的临床情况二.病因病机病因:1.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占阳位;寒凝气滞,胸阳痹阻。
2.饮食不节:伤脾生痰;湿热蕴积,痰浊壅脉。
3.情志内伤:情志伤肝,气滞血瘀;伤肝犯脾,痰湿内生。
痰瘀阻脉。
4.年老肾亏:肾阳不足,心阳亏虚,气血不畅。
上述病因,均可引起心脉挛急、或闭塞而出现心痛。
联系西医有关冠心病发病因素进行讲解病机:脏腑亏虚(心肝脾肾)气血阴阳不足(心),为本;寒凝、气滞、痰浊、血瘀为标。
心脉挛急,或闭塞。
结合冠心病的病理进行讨论。
三.诊断1.临床症状:疼痛:性质:闷、灼、绞、刺、隐痛部位:膻中、左胸膺,肩背、前臂、咽喉、胃脘,中、小指发病: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数分---数十分缓解:休息,服用芳香温痛药。
诱因:激动,寒冷,饱餐,过劳。
伴随症:心悸、气短、自汗、甚者不得卧,或伴心脱、心衰、猝死。
2. 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活动平板心电图,冠脉造影,心肌酶谱等。
结合心绞痛、心肌梗死的诊断进行讲解四.鉴别诊断1.真心痛与厥心痛:结合心绞痛与心肌梗死进行讲解。
2. 2.真心痛与胃痛:结合临床误诊病例今年系讲解。
五.辨证论治(一)(一)辨证要点:1.疼痛的性质:刺痛---痰瘀;灼痛---火热:阴虚痰火;绞痛---阴寒凝滞;闷胀痛---气滞;痰浊。
心痛

(四)分证论治 1、心血瘀阻 • 主症: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加重。 • 兼次症:胸闷心悸,时作时止,日久不愈,或 眩晕,或因恼怒而致心胸剧痛。 • 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 或黄腻。 • 脉象:沉涩,或弦涩,或结、代。 •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 方药:血府逐瘀汤。当归、赤药、川芎、桃仁、 红花、牛膝、柴胡、桔梗、枳壳、生地。痰瘀 热互结,宜加温胆汤或小陷胸汤。
3、阴寒凝滞 • 主症:胸痛如绞,时作时止,感寒痛甚。 • 兼次症: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四肢 不温,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 舌象:舌质淡红,苔白。 • 脉象:沉细,或沉紧。 •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 方药:栝蒌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 丹参、檀香。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时发绞 痛,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此为阴寒极盛, 心痛之重症,宜用乌头赤石脂丸改汤剂送服苏 合香丸。现常用冠心苏合丸。
5、心肾阴虚 • 主症:胸闷痛或灼痛,心悸心烦。 • 兼次症:不寐,盗汗,腰膝酸软,耳鸣,或头 晕目眩,或胸憋闷刺痛,或面部烘热,汗多, 善太息,胁肋胀痛。 • 舌象:舌质红绛或有瘀斑,苔少或白。 • 脉象:细数,或促。 •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 方药:左归饮。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山药、 茯苓、甘草。可加麦冬、五味子、酸枣仁、夜 交藤。胸闷且痛,可加当归、丹参、郁金。
心脱者,心阳虚脱,阴阳将离。患者表现 四肢厥冷,大汗淋漓,呼吸微弱,精神萎靡, 脉微欲绝。救急必以大剂温热药之附子与补气 之人参配伍以回阳救逆不可。临床煎剂缓不济 急,迅速静推不加稀释的参附注射液50ml,15 分钟可重复应用,直至四肢转温,血压回升后, 再接点参附注射液100ml(兑入10%葡萄糖 500ml中)以维持静点。同时可口服或鼻饲独 参汤以益气固脱。 真心痛经救治稳定后,按具体病情,再辨证论 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
什么是心痛病? 心痛病是怎么回事? 心痛病可治疗吗?怎
么治疗?
概念
心痛:是因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引起的 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发作性憋闷或疼痛 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长 的 时 间 隧 道,袅
中医内科学——心痛
[教学要求]
1.熟记心痛的概念及其发病特点。 2.理解心痛的病因病机。 3.掌握心痛的诊断、鉴别诊断。 4.掌握心痛的辨证要点及各证型的特征、 治法、代表方。 5.熟悉心痛的急救处理。 6.了解心痛的现代治疗。
临床死亡事件报告
时间:2006.10.10. 地点:第一附属医院 人物:王某,男,84岁 事件:5PM,患者突发心前区压榨样疼痛,放
2.《灵枢》曰: “厥心痛,与背相控…”、“如以锥针刺其
心”、“心痛间,动作痛益甚”。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
源流---病因病机
1.《素问》提出“寒邪致病” 论:阴寒内盛, 胸阳闭阻,心脉不通,不通则病心痛。
2.汉.张仲景提出“阳微阴弦”病机:即胸阳不 足,阴邪搏结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
3.《症因脉治》提出“痰瘀气”致病论:痰浊、 血瘀、气滞都可致心痛。
源流---治疗
1.《灵枢》:“心病宜食薤”。 2.汉.《金匮要略》用宣痹通阳法:创瓜蒌薤白半
夏(白酒)汤、乌头赤石脂丸等方剂。 3.宋.《世医得效方》用芳香温通法:
创苏合香丸。 4.清.《医林改错》用活血化瘀法:
创血府逐瘀汤。
心痛古医案
解剖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公元前2世纪 的女尸:发现典型的冠状动脉粥样 硬化病变。
源流---病名
1.最早见于《内经》,有 “厥心痛”、 “真心痛”、“卒心痛”等不同名称。 《灵枢》提出:“邪在心,则病心痛”。
2.汉.张仲景称本病为“胸痹心痛”,并在 《金匮要略》设专篇论述。
源流---临床表现
1.《素问》曰:“心病者,胸中痛…肩胛间痛, 两臂内痛”;“心痛引喉”。
脾虚生痰 忧思恼怒 →肝脾受损 →肝郁气滞
痰瘀交阻
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
心痛
4.肝肾亏虚
年老体虚 房劳过度
肾阳虚衰 肾阴亏虚
心气不足 心阳不振
肝阴、心阴亏虚
心脉失养
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
心痛
病因病机小结
1.病因:年老体虚、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寒邪内侵
2.病机: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
3.病位: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
长沙马王堆女尸,系西 汉时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 辛追,死时年约 50 岁。经 病理检查,发现她生前患有 冠心病(心痛)、动脉硬化 症、多发性胆石症。经病症 推断,她可能由胆绞痛引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冠心病(心痛)发作致死。
病因病机
心肝脾肾诸脏失调…基础
病理产物……………前提 → 心脉病变→ 心痛
诱发因素……………条件
至数十分钟不等。
1.证候特征
6.伴症:心悸气短、喘促、面色苍白、冷汗出 7.诱因:情绪、寒冷、饱餐、劳累或无 8.缓解因素:
轻者:经休息或含服药物可缓解。 重者:疼痛剧烈、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 甲青紫,经休息或含服药物不能缓解,可发生心 脱、心衰、猝死等危候。
4.病性:总属本虚标实,多虚实夹杂。
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
标实为气滞、寒凝、痰浊、血瘀。
5.病理产物:气滞、寒凝、痰浊、血瘀
6.诱因:寒冷、饱餐、情绪、劳累
1.证候特征
1.年龄:中老年 2.部位:左侧胸膺、膻中 3.症状:憋闷、疼痛(闷、绞、刺、隐痛、压榨样) 4.放射:肩、背、前臂、咽喉、胃脘、中小指 5.时间: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几秒
心脉的三种常见病变: 1.心脉痉挛 2.心脉狭窄 → 病机 3.心脉闭塞
1.寒邪内侵
素体阳虚→阴寒内侵→阴占阳位→胸阳不展 气候突变→寒凝气滞→胸阳痹阻→气机不畅
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
心痛
2.饮食不节
肥甘厚味 饮食不节
脾胃损伤 运化失常
痰浊内生 壅滞脉道
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
心痛
3.情志失调
症状: 轻者:胸闷如窒,呼吸欠畅 重者:疼痛如刺、如灼、如绞、面色
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
正常右心脉(右冠脉)
正常左心脉(左冠脉)
心脉 (右冠脉) 挛急
硝酸甘油注射前
硝酸甘油注射后
心脉(右冠脉)狭窄
心脉(右冠脉)闭塞
人类—
何时开始有“心痛”病的?
人类从何时开始有冠心病的?
解剖15世纪古埃及木乃伊:发现动 脉粥样硬化病例。
进 入 夏 天 ,少 不了一 个热字 当头, 电扇空 调陆续 登场, 每逢此 时,总 会想起 那 一 把 蒲 扇 。蒲扇 ,是记 忆中的 农村, 夏季经 常用的 一件物 品。 记 忆 中 的故 乡 , 每 逢 进 入夏天 ,集市 上最常 见的便 是蒲扇 、凉席 ,不论 男女老 少,个 个手持 一 把 , 忽 闪 忽闪个 不停, 嘴里叨 叨着“ 怎么这 么热” ,于是 三五成 群,聚 在大树 下 , 或 站 着 ,或随 即坐在 石头上 ,手持 那把扇 子,边 唠嗑边 乘凉。 孩子们 却在周 围 跑 跑 跳 跳 ,热得 满头大 汗,不 时听到 “强子 ,别跑 了,快 来我给 你扇扇 ”。孩 子 们 才 不 听 这一套 ,跑个 没完, 直到累 气喘吁 吁,这 才一跑 一踮地 围过了 ,这时 母 亲总是 ,好似 生气的 样子, 边扇边 训,“ 你看热 的,跑 什么? ”此时 这把蒲 扇, 是 那 么 凉 快 ,那么 的温馨 幸福, 有母亲 的味道 ! 蒲 扇 是 中 国传 统工艺 品,在 我 国 已 有 三 千年多 年的历 史。取 材于棕 榈树, 制作简 单,方 便携带 ,且蒲 扇的表 面 光 滑 , 因 而,古 人常会 在上面 作画。 古有棕 扇、葵 扇、蒲 扇、蕉 扇诸名 ,实即 今 日 的 蒲 扇 ,江浙 称之为 芭蕉扇 。六七 十年代 ,人们 最常用 的就是 这种, 似圆非 圆 , 轻 巧 又 便宜的 蒲扇。 蒲 扇 流 传 至今, 我的记 忆中, 它跨越 了半个 世纪, 也 走 过 了 我 们的半 个人生 的轨迹 ,携带 着特有 的念想 ,一年 年,一 天天, 流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