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约在公元前6世纪。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课⽂原⽂ 蒹葭 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露未晞。
所谓伊⼈,在⽔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中坻[chi]。
蒹葭采采,⽩露未已。
所谓伊⼈,在⽔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君⼦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钟⿎乐之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知识点 【主题思想】 《关雎》写的是⼀⼀个青年男⼦对⼀个窈窕淑⼥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公对远⽅的意中⼈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不可即的苦恼。
【⽂章结构】 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 ⼀见钟情-辗转反侧-钟⿎乐之 (爱慕)(相思)(愿望) 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所谓伊⼈-宛在⽔中抵 蒹葭采采-所谓伊⼈-宛在⽔中沚 【⽂学常识】 《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题⽬“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鸟。
题⽬“蒹葭”中的“蒹”指芦苇⼀类的植物;“霞”指初⽣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同唱着欢悦的情歌⼀样。
诗经二首翻译

诗经二首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1、静女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3、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4、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5、白话译文美丽姑娘真可爱,她约我到城头来。
故意躲藏逗人找,惹我挠头又徘徊。
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只小彤管。
彤管红红闪亮光,让人越看越喜欢。
牧场归来送我荑,荑草美得真出奇。
不是荑草真的美,美人送我含爱意。
2、采薇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2。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原文译文解析练习中考试题及答案

12 《诗经》两首原文;译文;解析、练习、中考真题及答案guān jū关雎guān guān jū jiū;zài hé zhī zhōu关关雎鸠;在河之洲..yǎo tiǎo shū nǚ;jūn zǐ hǎo qi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cēn cī xìng cài;zuǒ yoù líu zhī参差荇菜;左右流之..yǎo tiǎo shū nǚ;wù mèi qiú zhī窈窕淑女;寤寐求之..qiú zhī bù dé;wù mèi sī fú求之不得;寤寐思服..yōu zāi yōu zāi;zhǎn zhuǎn fǎn cè悠哉悠哉;辗转反侧..cēn cī xìng cài;zuǒ yoù cǎi zhī参差荇菜;左右采之..yǎo tiǎo shū nǚ;qín sè yǒu zhī窈窕淑女;琴瑟友之..cēn cī xìng cài;zuǒ yoù mào zhī参差荇菜;左右芼之..yǎo tiǎo shū nǚ;zhōng gǔ yào zhī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翻译: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简析: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着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诗经两首板书、译文、结构、练习一、整体把握板书设计起兴:雎鸠、荇菜起兴:蒹葭苍苍、凄凄、采采窈窕淑女伊人关雎蒹葭好逑、求之、友之、乐之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情感:诚挚、热烈、健康形象; 执着追求心上人的男子二、古文今译关雎: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蒹葭: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地势高..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露水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三、文章结构《关雎》第一节:用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心中偶像的向往之情..第二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对中心偶像的日夜思念之情..第三节:直接描写对心中偶像求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第四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要用琴瑟去取悦心中偶像..第五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要用钟敲去取悦心中偶像..《蒹葭》第一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一方;难于追寻..第二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湄;难于相见..第三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涘;难于寻觅..四、课文阅读题一《关雎》1.本诗以雎鸠、荇菜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2分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3分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3分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二《蒹葭》1.本诗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典型的爱情内容诗..2分2.本诗以蒹葭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2分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分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达标训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窈窕....好逑寤寐..坻.荇.菜..溯洄2、填空题..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能力提高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5、比较《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诗经》两首答案达标训练1、jūjiūyǎo tiáo hǎo qiúwùmèi sùhuíChíxìng2、1《诗经》305 风雅颂2 赋比兴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C.4、B能力提高1、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2、析本题考查《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但是;关键不只在于识别;更在于体会这些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3、析写景其实是为抒情服务;成功的写景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参考答案景语情语..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 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4、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参考答案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5、《关雎》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雎》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4分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_______ 和_______ ;在情感特质上主要表现为以礼节情;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2分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其中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什么 2分答案:1.比兴、重章叠句..2.连用两个“悠”字;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二.关雎6分《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请简要概括本诗中心..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对于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B.诗歌五节反复吟咏;逐步表现了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词句的反复;节省了诗歌的创作时间..C.本诗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如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这种手法能使表情达意含蓄委婉..D.“辗转反侧”用翻来覆去无法入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君子对淑女思念之深;抒发了“求之不得”的苦恼..答案:1.3分表现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姑娘的思慕、爱恋之情追求过程中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达了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2.3分 B..三、2010四川省眉山市;11;3分阅读下面一诗;回答其后问题..蒹葭节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其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1分答案1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1分..(2)苍、霜、方、长、央..1分;漏一字不得分四、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问题..6 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分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2 分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2答案1、2 分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2、2 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3、共2 分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分..五.2012·贵州省安顺市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问题..6 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分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2 分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2分答案10、2 分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11、2 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12、共2 分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分..六、阅读《蒹葭》;完成问题..6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从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诗句所要表现的画面..2分2.“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中的“长”“跻”“右”分别突出了道路怎样的特点在诗中反复吟咏有什么作用 4分答案:1、略..能突出画面特点;语言生动形象给2分..2、突出道路的漫长遥远、高峻险峻;曲折..反复吟咏;渲染道路的遥远与艰险;侧面烘托对意中人的执着不变的追寻;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4分;特点、作用各2分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5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①在不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③ “宛”字;好像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惘痛苦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6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小结: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7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教师准备:①美丽外在内在气质高雅温婉动人②“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烘托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烘托出来的..8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9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注意起兴10概括段落大意11请你赏析..例: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钱钟书在《管锥篇》中引用陈启源“夫说之必求之;然为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的观点;解说了《蒹葭》的这一艺术情境..“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第12课《诗经二首》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注解
茂盛的样子。
导
芦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学
二
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逆流而上。洄,
逆流。从,跟随、追
艰险。
寻。之,代“伊人”。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顺流而下。
仿佛,好像。
茂盛的样子。
干。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导
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岸相边接,的水地与方草。
一词多义
右:①左右流之(方位词,与“左”相对)
导
②道阻且右(形容词,向右迂曲)
学
二
采:①左右采之(动词,采摘) ②蒹葭采采(形容词,茂盛鲜明的样子)
之:①在河之洲(助词,的) ②左右采之(代词,指荇菜)
词类活用
琴瑟友之
琴瑟,名词作动词,弹琴鼓瑟
导 学
友,名词作动词,对……表示友好
二
钟鼓乐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D. 辗转(zhǎn zhuǎn) 好逑(hào qiú)
荇菜(xíng cài) 貂裘(diāo qiú) 溯洄(sù huí) 费祎(fèi wěi)
2.下列“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寤寐求之
B.琴瑟友之
C.钟鼓乐之
D.在河之洲
言请 简在 意此 赅处 简添 单加 说具 明体 即内 可容
二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路跻又,险(又路高)。高阻而,陡险。。
水中的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高地。
茂盛鲜明的样子。
没有完,这里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指还没有干。
导
学
水边。
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二首知识点一、《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又称《诗》、或《诗三百》。
二、《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三大基本内容: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160篇)雅:分大雅、小雅,西周时代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105篇)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40篇)2、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陈述铺叙)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如《关雎》《蒹葭》首句)《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都民歌,属于“风”。
三、《诗经》地位: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是《诗经》。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
“五经”: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
四、《关雎》必背知识点1.主题:这是一首爱情诗。
写了一个年轻男子对一个在河边采摘荇菜的姑娘的爱慕、相思、幻想成亲的故事,抒发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追求和良好的愿望。
2.《关雎》脉络分析: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爱慕与喜悦(一见钟情):由关雎鸣叫起兴,写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第二章:思念与失望(朝思暮想):以左右采摘荇菜的动作起兴,隐喻淑女难以追求,由此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表现主人公爱恋之深与相思之苦。
第三章:愿望与欢乐(幻想愉悦):仍以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写青年与淑女梦中相会,为她弹琴鼓瑟,亲近她;敲钟打鼓,取悦她,迎娶她。
喜悦陶醉心情和幸福热闹的场面,表达了美好婚姻的渴望向往。
3.《关雎》主人公感情变化如何?答:一见钟情、爱慕(兴奋、期待)——求而不得,相思(苦闷、惆怅)——幻想求而得之、成亲(幸福、陶醉)4.结全诗歌谈谈诗中“窈窕淑女”与“君子”的形象?答:淑女形象:从“窈窕淑女”一句中,可以看出这位女子文静、美丽、善良;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可以看出这位女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内在美);从“求之不得”可见理性与谨慎;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见有高雅的情趣。
第12课《诗经二首》课件(共51张PPT)

君子:执着追求、尊重对方、为爱改变提升自己,情趣高雅。
蒹葭
朗读《蒹葭》,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sù huí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xī
méi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jī
chí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sì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zhǐ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双声词,描绘水草的状态。
这两句以荇菜的流动不定比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喻淑女的难求;以捞取荇菜 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 而不舍的追求。
思念之苦 (实写)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这两句极写主人公对淑女 追求之切,想念之深。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这两句描写主人公对淑女 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
两感公以个情长至“色夜难悠彩无耐悠·”,眠的字表、相哉,现思思·悠加出绪之重主万苦哉了人千来,。 辗·叠 词 相 眠韵,思的转·词刻而情反及画不状双出能。侧声因入。的 朝这相思 思两思念 暮第句之、 想二极情追 、章写。求 寝:主,食写人和难小公因安伙对求的子意中之情对人不形意深得。中深而人的
地点的 转移
路途的 变化
在水一方 宛在水中央 在水之湄 宛在水中坻 在水之涘 宛在水中沚
道阻且长 道阻且跻 道阻且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12课《诗经二首》课件(共34张PPT)

写作特色
1.韵律和谐。运用重言(关关)、双声(参差)、叠韵(窈 窕)、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让诗歌语言朴素优美。
2.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比兴,渲染 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鸟儿的呼唤——“关关”,从 听觉上触动了诗人的情怀;随声望去——“在河之洲”,又从视 觉上引起诗人的遐思——那“窈窕淑女”真是自己理想的伴侣呀! 后文又多次以淑女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
课文梳理
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扫清阅读障碍。 2.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想象画面,品味意境, 读熟成诵。
课文精读
河畔芦苇茂盛繁密,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且又漫长。 顺流而下把她追寻,她就像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茂盛繁密,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把她寻找,她就像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茂盛繁密,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把她寻找,她就像在水中沙洲。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淑女:美好的女子。 好逑:好的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 流:捞取。 寐寐:日日夜夜。 服:思念。 悠:忧思的样子。 友:亲近。 芼:挑选。 乐之:使她快乐。
课文精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比兴手法开篇,以立在河洲上和鸣 的雎鸠起兴,触景生情,引出淑女是君子 喜爱的配偶的情思,这是“兴”的手法; 同时雎鸠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 的,这是“比”的手法。开篇奠定全篇的 抒情中心。
洁白、晶莹、凉凉的。 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诗经》二首教案【导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研究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2课时第1课时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雎鸠啼鸣,XXX。
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XXX(jū)鸠(jiū)窈窕(yǎo tiǎo)逑(qiú)荇(xìng)寤寐(wùmèi)芼(mào)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选择。
(2)词类活用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同伙,相亲相爱,亲近)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3)古今异义摆布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3.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典范,改成《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基本施展阐发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诗体魄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其语言活泼传神。
步调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一)朗诵指导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这一节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右流之 择取(与下文“采”“芼”有动作 上的先后)
1、窈窕:女子文静而美好的样子。
2、淑女:美好、贤惠的女子。 3、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4、涟猗:细小的波纹。现写作“涟 漪”。
5、梦寐以求:
连睡梦中也在追求,形容 愿望十分迫切。
十分想要,但得不到。
6、求之不得:
7、辗转反侧: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 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 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 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 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 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 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 都已经具备了。
含蓄美、意境美、
朦胧美。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 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 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 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 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 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 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 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 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蒹 葭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 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 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 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 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 躅(zhízhú)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 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 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 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 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 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 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 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 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小组 讨论
诗中描写了哪 些意象?特点是什 么
深入思考:
“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 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描写艺术形象特点来自一、蒹葭、霜露、秋水 ——凄清的秋景
(渲染气氛)
二、伊人在水中央 ——可望不可及
三、上下求索的青年 ——执著追求
诗的主 人公是怎样 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 而上下求索,不怕艰 难险阻,矢志不渝的 青年。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
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 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 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蒹葭》的 艺术特色:
1、重章叠句。三章句式相同,每 句只更换一两字,表现了反复咏唱 和缠绵无尽的感情。2、借景起兴。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
起兴手法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 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
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 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 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 你的理由。
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 人,意境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 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 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 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 著追求融为一体。(注意起兴)
第二、三节:参差荇菜
兴
难求
君子思服
窈窕淑女
第四、五行是虚写君 子在想象中与这位淑 女相会的情景。 诗歌仍以采摘荇菜的 情景起兴,设想这位 女子已经答应自己的 要求,于是君子弹奏 琴瑟来亲近她,敲击 钟鼓使她快乐。
第四、五节:君子因思成梦
友、乐
河边邂逅,一见钟情 (第一章)
琴瑟钟鼓 ,欢庆娱乐 (第四五章)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 且 长 。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 水,逆流
•从:追寻
•阻:艰险 •溯 游:顺流而下 。 •宛:好像、仿佛
白露未晞。 所 谓 伊 人 , •晞:干 在 水 之 湄 。 •湄:岸边,水草 溯 洄 从 之 , 交接的地方 道阻且跻。 •跻:高 溯游从之, •坻:水中高地 宛在水中坻。
朱 熹 的 解 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赋就是铺陈直叙。类似于排比。陈述 比就是比喻
现 在 的 解 释
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起兴)有时兴中有比,叫比兴。
《诗经》六义:
风雅颂 赋比兴。
汉武帝将《诗》《书》《礼》 《易》《春秋》称为五经。
《蒹葭》结构内容
全诗三章 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 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 情。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 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 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讨论以下问题: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 的?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 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 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 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 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 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 颠倒,执著专一。
《诗经》二首
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 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在 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 百》。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 称为《诗经》。分为《风》 (160篇) 、 《雅》(105篇) 、《颂》 (40篇)三 大类,
• 萋萋:茂盛的样 蒹葭萋萋, 子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
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你头 脑中的展现的画面。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流而上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 顺流而下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流而上去找她, 道路艰险又漫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 顺流而下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 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 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钱 钟书在《管锥篇》中引用陈启 源“夫说之必求之,然为可见 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的观 点,解说了《蒹葭》的这一艺 术情境。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
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 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 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 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风格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诗经》四言诗的节奏,
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关 雎
(诗经第一篇)
而死 意 死, 十 。另 分 雎 一专鸠 就一在 忧的传 思水说 不鸟中 食,是 ,其一 憔一种 悴或情
蒹葭的意是 皆生于水边。
“芦苇”
,
配乐朗读课文。 注意把握感情分
寸,读出凄迷之 景,惆怅之情。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的“六义”: 指风、雅、颂、赋、比、兴。
1、三大基本内容:
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 间歌谣。是 “风”: 诗经的核心内容。“风”和屈原的 《离骚》并称为“风骚”。 “雅”: 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 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颂”: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本文着力写主人公的远望。一开 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 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 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 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 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 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 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 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好, 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 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
关雎(诗经第一篇)
《诗经· 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读,读准字音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yao tiao hao jiú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xì ng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wù mèi 《关睢》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sè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mào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写景:
蒹葭采采, 蒹葭苍苍, 蒹葭萋萋, 白露未已。 白露为霜。 白露未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