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学案

合集下载

《想北平》 教学教案

《想北平》 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想北平》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能够鉴赏并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文本,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理解能力。

(3)通过创意写作,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想北平》,使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想北平》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鉴赏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文本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2.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3)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想北平》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引发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想北平》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鉴赏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学生进行分析性的写作,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欣赏和理解。

(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想北平》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

3. 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想北平》文本材料。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4. 投影仪和投影幕布。

1. 讲授法:教师对《想北平》的背景、人物、情节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想北平学案(印制)

想北平学案(印制)

《想北平》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3.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文本分析】(一)整体把握文章,掌握行文思路1.快速浏览文章,理清思路。

2.文章是写出来的,标题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二)赏析第一部分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呢?问:作者怎样定义这个“爱”的?──“这个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爱”,即是“说不出”,作者用了怎样的类比来形容这种“爱”的?(用原文回答)2. 作者认为北平与他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为什么?(用原文回答)(三)赏析第二部分1.写了北平的什么?怎么写的?2.为什么作者只写了一些平凡的点滴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呢?(四)赏析第三部分1.最后一段,作者说“要落泪了”,试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想北平学案

想北平学案

《想北平》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作者对北平特点的描写,感悟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眷恋深情。

2、学习体味老舍简练、俗白、纯净的语言特点。

3、通过学习,掌握细节描写这种写作方式。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对文章以“情感”为线索的把握。

难点:从北平特点的描写中,体味出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

三、【学习导航】(一)散文知识储备1、单元总序:在文学作品中,散文是与()()()并列的一种重要的体裁。

它可以()可以()也可以();小品、随笔、游记、短评、杂感、序跋、书信、日记、回忆录等等都属于散文这个范畴。

比之于其他体裁,散文的写作更为灵活、自由,更能凸显作者的个性。

2、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描摹社会生活中的( )、( )、( )、( ),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3、散文的特点是()而()。

其中()既指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都可以;又指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烘托、比喻手法等;也指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而()则指()集中而鲜明。

4、散文的分类:叙事抒情散文、抒情叙事散文、议论(哲理)散文。

5、散文是有线索的。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散文可以以()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6、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的感悟。

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7、散文的语言特点:(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4)诙谐幽默(辛辣讽刺)8、散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以小见大、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二)《想北平》知识准备(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辜负(gu )菜圃(pu )粘贴(zhan )粘合(nian )鲜嫩(xian )廿七(nian )匀调(tiao )什刹海(shi )愧杀(kui )悠然(you )(2)、文学常识填表空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

《想北平》学案

《想北平》学案

想北平学案一、导言《想北平》是一篇饱含着文化情怀和历史回忆的散文作品。

作者以朴实、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他对北平的怀念之情,通过对旧时北平的描绘,展现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本学案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想北平》这篇散文,深入思考作者的感受和观点,并利用Markdown格式记录学习笔记。

二、阅读与理解1.第一段中,作者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如“北平年份清朝末年,大光明奸佞之时,扁担又唱又跳,老哥一记背疼。

小时候的北平如此。

”请问这些排比句的作用是什么?它们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回答请写在下方)–答案:这些排比句通过并列的方式,将北平的历史时期、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

它们让我们感受到北平曾经的荣光和繁华,以及岁月的变迁。

2.在散文中,作者大量使用了描写技巧,如逼真的细节描写、夸张的修辞手法等。

请自行找出至少三个例子,分析它们的作用并写下你的感受。

(回答请写在下方)–答案:例1:作者提到北平的冷热水澡堂是“可以把全世界的苦冷汇集在里面”的,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冷热水澡堂的寒冷。

–答案:例2:作者描述了长寿街上一家餐馆的“脆皮烧鸭外埠捧回袋里,扭东烧卖走水道”。

通过细节描写,使读者能够想象出熙熙攘攘的场景,感受到街上的热闹气氛。

–答案:例3:作者描绘了曾经的城墙:“那明代的好汉寨,郭沫若的《歌唱祖国》的旋律传遍亿万人心的好墙。

”这句话融入了历史与文化的丰富内涵,让我们感受到城墙的厚重与美好。

3.《想北平》这篇散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作者对北平的看法?为什么?(回答请写在下方)–答案:《想北平》这篇散文表达了对北平的深深眷恋之情。

作者通过回忆和描述,表达了对曾经熟悉的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我同意作者对北平的看法,因为散文中所述的北平历史和人文景观具备独特的魅力,让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

三、思考与拓展1.本文中涉及到的北平历史和文化有哪些?请自行补充。

(回答请写在下方)–答案:本文中涉及到的北平历史和文化有清朝末年、胡同、旧城墙、冷热水澡堂、长寿街等。

《想北平》导学案-教师版

《想北平》导学案-教师版

想北平(一)班级小组学号姓名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基础知识,提高领悟散文情感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用对比衬托表现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知识导引】1.了解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一位京味很浓的现代作家。

老舍一生写下了约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于世。

以描写北平生活为基调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解放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以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之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家。

2.了解背景: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

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忧心如焚,想念家乡。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

【课前预习】1.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含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七()菜圃.()空旷.()辜.负()黏.合()匀调.()省.亲()粘.贴()扁.舟()调.遣()古刹.()泥.古()什.刹海()瓦窑堡.()便.宜行事()【整体把握】1.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文中哪几段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呢?4~7段。

“我的北平”的特点:复杂而又有边际、动中有静——生活感受:安然闲适。

人为之中显自然、处处有空——建筑布局:布局匀调、使人自由。

花多菜多果子多——物质生活:舒适满足。

精神享受:接近自然。

2.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分析。

主要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具体为:巴黎热闹——北平动中有静;巴黎的布置——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美国的橘子包着纸——北平的玉李带着霜;伦敦的工业污染——北平的接近自然。

课文《想北平》教案设计

课文《想北平》教案设计

课文《想北平》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想北平》这首诗有初步的认识。

2. 感受老舍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老舍的生平介绍2. 《想北平》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三、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讲述老舍的生平和对北平的情感。

2. 讨论法:学生分享对故乡的情感,讨论对《想北平》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老舍的生平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老舍与北平的关系。

2. 朗读《想北平》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第二章:诗歌解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想北平》诗歌的意义和象征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意义和主题2. 诗歌中的象征手法三、教学方法1. 解析法:教师解析诗歌的意义和象征手法。

2. 讨论法: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2. 解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北平”的象征意义。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情感体验一、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老舍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老舍对故乡的情感表达2. 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2. 讨论法:学生分享对故乡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步骤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离开故乡的情景。

2. 学生分享对故乡的情感体验,讨论对老舍情感的理解。

第四章:创意表达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2. 学生自己的诗歌创作三、教学方法1. 创作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2. 展示法: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如韵律、意象等。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案:《想北平》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案:《想北平》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案:《想北平》内容预览:《想北平》学案【课题课前热身温故知新】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老舍,原名(),字(),()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等。

曾因创作话剧()而被授予“ 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但他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还是《》。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学习目标】1、理解感受作者对北平的眷恋深情。

2、赏析作者恰当选材和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

3、体味和学习老舍简练、俗白、纯净的语言。

重点:赏析作者恰当选材和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

难点:作者对北平的感情的开掘。

【指点迷津授之以渔】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涉及考点形成网络】爱北平宁静安适想北平绘北平(对比)布置匀调刻骨铭心的爱物产丰富接近自然念北平【教学流程】一.未雨绸缪1.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2)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3)体会感情。

2.参考复习资料:网上查询了解作者情况或全解类资料3.预习检测,给加点的字注音。

辜负()菜圃()粘贴()粘合()鲜嫩()廿七()匀调()什刹海()愧杀()悠然()二.课堂探究1.自主学习1)第2自然段中,作者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答)2)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的“摇篮”是比喻的说法,具体指什么?所指内容在特征方面与“摇篮”有何相似之处?3)作者写北平,文中为什么写到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等城市?4)在课文第5自然段中,作者说“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结合本段内容,概括说明“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5)第⑷-⑺段,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想北平》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一篇散文,通过描绘北平的自然景色、人文景观和市井生活,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老舍先生的家国情怀。

1.2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眷恋之情。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家国情怀。

1.3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眷恋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1.4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49年离开北平后,对故乡的思念之作。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回忆了作者在北平的生活点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2 课文内容解析2.2.1 第一段作者从自己的出生地北京说起,描述了儿时的生活环境,展示了北平的自然景色。

2.2.2 第二段作者回忆了在北平的成长历程,通过描写北平的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2.2.3 第三段作者描述了北平的市井生活,展现了北平人民的朴实风貌。

2.2.4 第四段作者表达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家国命运的关切。

2.3 教学活动2.3.1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的眷恋之情。

2.3.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2.3.3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家国情怀。

第三章:写作技巧分析3.1 描写手法3.1.1 景物描写课文通过丰富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北平的自然美景。

如:“春花秋月,夏日冬雪,昼夜循环,各有各的景色。

”3.1.2 人物描写课文通过细腻的人物描写,展现了北平人民的性格特点。

如:“孩子们在街上嬉戏,老年人坐在墙根下晒太阳,妇女们在井边洗衣服。

”3.1.3 对比描写课文运用对比手法,突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如:“离开了北平,才体会到它的美好。

”3.2 情感表达课文通过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北平》学案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辜负(gu)菜圃(pu)粘贴(zhan)粘合(nian)鲜嫩(xian)廿七(nian)
匀调(tiao)什刹海(shi)
愧杀(kui)悠然(you)
2.文学常识填表空(6分)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

原名__舒庆春______,字___舍予_______,___满__族,北京人。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__骆驼祥子______》、《
四世同堂__________》,中篇小说《____月牙儿______》,短篇小说《___赶集________》,剧本《___龙须沟______》、《茶馆_________》等,老舍写___长篇小说_____和_剧本______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优秀长篇小说《___骆驼祥子_______》、《__四世同堂_______》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__茶馆_______》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
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3.第2自然段中,作者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答)
答: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

4.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的“摇篮”是比喻的说法,具体指什么?所指内容在特征方面与“摇篮”有何相似之处?(7分)
答:具体指“城墙和积水潭之间的一块石头”。

坐在面向积水潭背后有城墙的石头上看水中的小蝌蚪叶上嫩蜻蜓,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一样:安适。

5.作者写北平,文中为什么写到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等城市?(5分)
答:通过比较,历数北平的好处,突出北平虽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的特点。

6.在课文第5自然段中,作者说“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结合本段内容,概括说明“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7分)
答:①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

②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③处处有空儿,处处是美景,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

④在街上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

7.第⑷-⑺段,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

⑴动中有静
⑵处处有空,接近自然。

8.说说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这句话抒写了自己复杂的感情。

这篇散文写于1936所,作者当时不在北平。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扣人心弦。

9.你喜欢作者笔下的北平吗?为什么?
读选文,回答问题。

⑴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

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
使它们成为美景。

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

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⑵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

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

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

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0.摘出选文第一段的中心句。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

1.第一段中的两个破折号的用法是( B )
A、表转折
B、表插说c、表意思的递进D、表连接
2.选文第二段介绍了北平的两个特点:⑴书多古物多
⑵花多菜多果子多
3.说说下列句子包括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这些青菜是直接从城外担来,新鲜、天然,所以很喜欢。

⑵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通过比较,自豪感油然而生。

月光饼
琦君①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

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

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

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央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

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

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儿的掰开嚼。

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

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

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

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
节,她喜欢吃月光饼。

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

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斑。

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

”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

母亲走来狠狠地训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②。

你越长大,斑就越隐下去了。

”母亲又说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

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

”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

”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

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

我自己脸上的斑
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③,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注释:①琦君:本名潘希珍,现代散文作家,1917年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49年去台湾。

作品风格温柔敦厚、清新自然。

著有《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

②观音面:在这里指端庄美丽的容貌。

③腻口:因太甜或油腻不想多吃。

2、选文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面内容,事隔多年作者为什么还能记忆犹新?
月光饼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或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月光饼。

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深化中心(结合句意亦可)
4、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

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

5、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
“做的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或衬托);突出了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之情。

6、文中记叙了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这让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能围绕“宽容”、“理解”、“谦让”、“说话得体”等某一方面谈即可。

7.琦君写吃月光饼、喝春酒,为我们展示了浙江的风土人情;汪曾祺写端午吃鸭蛋,使我们对江南的端午习俗有所了解。

在中国这块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沃土上,还有很多民俗,请你举出一例并写出这种民俗所蕴含的意义。

例: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屈原,表达爱国情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