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1.1《想北平》导学案 苏教必修1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高一江西省吉安县油田中学苏教语文必修一导学案 想北平

苏教版语文高一江西省吉安县油田中学苏教语文必修一导学案 想北平

学习目标1.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到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

预习思考1.《想北平》结束段落的鉴赏分析《想北平》最后一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包含的情感很复杂。

这篇散文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住在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文章。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他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2.积累诗歌《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建造房屋。

2.尔:如此。

3.日夕:黄昏之时。

4.相与还:成群结伴而还。

5.真意:自然意趣。

忘言:不可言说。

后两句的意思是,自己从大自然中得到的意趣,不可言说。

评析: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

“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

《想北平》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1)

《想北平》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1)

《想北平》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1)《想北平》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表现手法。

B案1、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原名,字。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等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2、加点字注音浸湿()黏合()什刹海()参差()期年()空旷()濒临()道观()3、根据注音写汉字hào ( )天zhé ( )伏隐dùn ( )zhì( ) 息jué ( )悟4、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俊伟峻伟愧杀惭愧(1)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___________。

(1)我真爱北平分析:正面描写,直抒胸臆,表达对北平特殊的爱思考2:第4、5、6、7节分别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试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予以说明。

例如:第4段关键句:“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里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北平特点:写作手法:思考3:北平是历朝古都,这里有宏伟的故宫,巍峨的长城,美丽的颐和园,温馨的四合院……能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可老舍为什么要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来写北平呢?这样写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A案请仿照文章写作特色中所提到的“比喻”、“对比”、“以小见大” 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400字),表达你对家或家乡的思念之情。

附录:补充材料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光饼琦君①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

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

苏教版语文高一《想北平》导学案人教

苏教版语文高一《想北平》导学案人教

漂泊的旅人想北平名师导航内容感知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6月16日。

北京是老舍的故乡,对于北京的一草一木、一景一地,他都有极深刻的印象。

老舍以痴想的方式把他所熟悉的北平写出来,这种情感如同爱母亲一样的深沉而热烈,这是对北平事事物物特殊的认识,是受了北平文化熏陶的心灵的贴近。

在文章中,作者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与四大“历史的都城”相比较,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无限眷恋。

咬文嚼字1.字音廿.七(niàn) 什刹..海(shí chà) 菜圃.(pǔ)空旷.(kuànɡ) 橘.子(jú) 辜.负(ɡū)2.多音字3.形近字⎪⎩⎪⎨⎧站立站沾光沾粘合粘⎪⎩⎪⎨⎧凋谢凋碉堡碉匀调调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

剖析: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爱是真切而又深沉的,这种爱,是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的。

作者与北平的心灵粘合了,那北平中亦有作者的影子,作者的身心亦烙着北平的文化。

生于斯,长于斯,自然非匆匆过客所能体会,自然非他乡所能比较,因为作者与北平已经物我神交,难分难舍。

2.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剖析:作者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这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

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愿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北京,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所以,一句“说不出”,也更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3.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剖析:这一句是直抒胸臆,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高潮,点明了主题,照应了开头“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高中语文 第3专题《想北平》教案 苏教版必修1-苏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3专题《想北平》教案 苏教版必修1-苏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第四至七段:北平的特点及对北平的爱。
的句子
第八段:再次表达思乡之情。
【合作释疑】
1、 通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思路——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以什 教 么样的顺序结构安排?
明确:文章写的是“我的北平”。文章思路:“我的北平”(1)—
—我真爱北平(2—3 段)——北平的特点(4—7 段)——我真想念 学
盾,太极拳充满了众多的‘矛盾’,或者说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直接地 体验矛盾及解决矛盾的实践方式。中国太极拳的主旨就是在发展中一 直不断地致力于‘矛盾’的解决,从而完成更高层次上的‘和谐’。) “温和”;“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 使他们成为美景”,而且“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 作用是什么?
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我们知道,老舍是
出了名的爱母亲,这是文坛佳话。所以他把爱北平与爱母亲相类比,
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然后,他又用通俗质朴的语言,说
明自己与北平是心灵相黏合的,自己的脾性跟北平有深厚的渊源,从
答案:母亲对我的启蒙、教化将引导我毕生的行程,母亲对子女 的深爱和牺牲精神是我毕生的滋养和力量。 2.第二段说“母亲的声音已成回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灌溉我的一 生”,请你结合全文的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含义。(5 分)
答案:选材上都选择了父母疼爱子女的生活细节。这样写真挚、 亲切,亲情的温馨、细腻与深远,于细微处见真情。在写法上注意虚 实相生,将往事与想像融为一体,忆事与抒情互相交融。深切地表达
《想北平》
课题
《想北平》
课型
新授
1、培养学生概括和领悟情感的能力。 教学目标 2、学习文本对比衬托、类比的手法。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 想北平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 想北平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想北平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对比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方法。

【教材助读】1.老舍和北平是怎样的关系?2. 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预习反馈:1. 为什么想北平?2. 写了北平哪些特点?找出关键词或关键句。

【课堂探究】学生活动1——自主探究思考: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北平的特点的?学生活动2——自主探究思考:作者为什么反复写到他对北平的爱“说不出”?。

学生活动3——小组合作讨论: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吗?【当堂检测】1、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原名,字。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等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2、加点字注音浸湿()黏合()什刹海()参差()期年()空旷()濒临()道观()3、根据注音写汉字hào ( )天zhé( )伏隐dùn ( )zhì( ) 息jué( )悟4、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俊伟峻伟愧杀惭愧(1)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___________。

(2)___________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前。

(3)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________.(4)所托之事,未能妥当安排,深感_________.【归纳总结】1.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北平的众多特点的一个共性,那就是接近自然,北平是理想的适合人居的城市。

2. 作者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了很多还是为表达对北平的爱。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想北平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想北平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想北平班级:学号:姓名: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 在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解读一些内涵深刻的重点语句,进一步了解天涯游子深切的乡思。

2 了解本文所采用的对比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主观感情的写法。

【知识准备】预习案一、人物档案简介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鸿来、非我等。

满族,北京人。

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4年与胡絜清女士结婚。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51年12月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年8月24日因被迫害而弃世。

作品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贫血集》等,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评价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

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二、相关背景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以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老舍先生当时正在山东,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的形势,他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作者抒写了对这座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作者描写一景一的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011导学案3.1.1想北平774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011导学案3.1.1想北平774

临清实验高中学科:语文编写人:赵忠审稿人:赵德生《想北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飘流在外的人,没有不怀恋自己的故乡,虽然这感情可能比较复杂,怨尤的、无奈的或情深意绵的。

但无论怎么说,故乡都是心灵的家园,是个体生命的脐带。

到了晚年,他们都会产生落叶归根的想法,尽管已经稔熟了彼乡的语言、饮食,但是总有一天像是听到了什么召唤,神秘感应地一头扑进故乡的怀抱,如鸟儿回巢、溪流归海,浑身上下感到亲切、踏实、自在。

也许,我们羡慕过别人的童年,羡慕过别人的家乡,但真正值得珍重的只有我们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

因为乡言土语里,积淀着历史文化,蕴藏着地域精神,她是生命的“零公里处”,是命运所系。

老舍在文中要表达的便正是这种对乡土北平的一往情深的情境。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赏析作者恰当选材和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

(二)能力目标:学习和体味老舍简练、俗白、纯净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感受作者对北平的眷恋深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赏析作者恰当选材和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

2、难点:作者对北平的感情的开掘。

四、学情分析通过学习,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感受作者对北平的一往深情;通过教师的分析鉴赏,让学生去学习体味作者选材的独具匠心和对比的艺术妙用。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预习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熟读课文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设计(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见导学案(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目标见导学案导入:散文当然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写法。

但似乎也应该承认:写得自然,写得亲切,从而使读者觉得这篇作品实在、鲜活、天作而成,这既是散文艺术的最大魅力,应该说,也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上更为成熟的标志。

2020高中语文3.1《想北平》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2020高中语文3.1《想北平》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2020高一语文《想北平》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体验思乡之情,热爱故土学习重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学习难点1.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2.学习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满族,北京人。

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想北平》请积极阅读——《作文同步导学练》走进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因为他降生的第二天(2月4日)正当“立春”。

老舍是他的笔名。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一、【课前预习】1、识记字音廿七岁()粘()合什()刹海熠()熠闪光辜负()蜻()蜓韭()菜贫困潦()倒菜圃()静谧()湖泊()旅泊()之地奇诡()贫瘠()烙( )印装模()作样2、完成黄金讲义P1基础字词1-2题及P3检查基础第1、3、5题二、【自主学习】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2、学生研读1-3节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北平?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3、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三、【合作探究】1、在作者的眼中,地坛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一个地坛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启示”2、人应该怎样看待生命中的挫折、苦难?四、课堂作业——黄金讲义“文采T台”第1、2题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 1、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情感。

(给出语段,学生分组讨论)①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北平的伟俊。

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2、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二、【合作探究】 1、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2、那么对于这“说不出”的爱,作者真的没有说出吗?三、【巩固练习】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

人类的许多文化情结都与此有密切的关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B.韩少功的散文《我心归去》的哲理性很强,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的十分透彻,很多说法非常有新意,真可谓别具匠心....。

C.老舍的《想北平》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在短短的两千字里对北平的爱真是一言九鼎....。

D.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让整个世界的目光聚焦在四川汶川。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时下一些中小学生写作文时,谋篇布局像“八股”叙述、议论说套话,作文好像一头钻进了“套子”里,有关专家对此深感关切。

B.历代思想家在其著作中用古汉语所表述的思想理论和哲学概念,往往艰涩难懂,而重要的论断又不能回避古汉语。

C.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如春风送暖,如雨润万物,让微笑成为一轮暖阳,融化一冬的冰雪;让微笑成为一缕和风,成就万物的欣欣向荣。

D.《财富公式》所推崇的独特的规避投资风险理论,引发的是一个有关智慧型理性投资策略选择的广泛大讨论,对于我国的当前广大民众确定投资策略将起到指导意义。

四、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想北平》(节选)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

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4.为什么作者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但是“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答:5.说说你对“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这句话的理解。

答:6.“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中的“摇篮”具体指什么?所指内容在特征方面与“摇篮”有何相似之处?答:(二)、《我心归去》(节选)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

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

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

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

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7.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答:8.作者在文中写道:“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

”说说你对作者的感受的理解。

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别人的城市,我们的家庞白①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在城市中穿行,我很容易想起这样一句话:这是别人的城市。

每每审视自己与城市的关系的时候,这个句子总不由自主地跳入我的脑海。

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在内心深处把自己融进城市,把城市看成是自己的。

事实上我也曾这样努力过。

脚下这座城市,我也生活了将近二十年,比在老家生活的时间还长,但至今对这座城市却常感陌生。

真有点莫名其妙。

我很佩服,也很羡慕一种人。

那种人有这样的本事:好像处处都是他们熟悉的自小长大的地方,每处地方他们都能迅速融入其中,在其中交朋结友,郊游,逛街,工作,生活,如鱼得水。

只是偶尔因语言的差别才会突然记起他们不是本地人,除此之外,他们甚至比本地人还本地人。

③在城市中生活却没有融入城市的感觉。

为什么会这样?我常百思不得其解。

每每夜深人静或在别人的城市里行走时,儿时那些残旧的老屋'、清澈的小溪、坎坷的青草坡、淳朴的笑容、温热而熟悉的乡音扑面而来。

为什么入梦的不是暧昧的霓虹灯、川流不息的车辆、焦虑和激动的人群呢?④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难道城市也因熟悉而让自己漠然了?可能是吧,但也不尽然,否则又如何解释颤动内心那根柔软相思之弦的,常是老家那些景物,而非这个城市或那个城市的灯红酒绿呢?也许用“距离产生美”来解释更能让自己满意,也更合情合理一点。

归根结底,可能还是因为就像人不可能有两次生命一样有两个故乡吧。

而故乡正是给了我们生命的地方,那是来自血源的、无法忘怀的记忆。

这样的记忆,会让我们的灵魂一生都散发着与生俱来的那种甜甜的、忧伤的、淡淡的味道,总在不经意之间告诉我们:你从何而来!这样的感觉就像一根线牵着飘飞的风筝,无论飞得多远,总与捏线的手息息相连,一刻不离。

⑤在城市中生活,其实早巳把家放置在别人的城市里,成为别人城市里的故乡人了。

从乡村到城市,并将在城市里长久地生活下去,这与故乡一样似乎也成为无法改变的选择和事实。

而在这样的选择和事实中,透过钢筋水泥构筑的窗口,让目光擦过云烟——眺望,云烟背后是故乡啊!这样的动作我们重复了多少年。

就算如此,多少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能说不习惯城市的生活吗?当然不能,否则就是矫情了。

在城市里求学,工作,结婚……更多的时候,我们心安理得地渴望着城市里的物质生活,奔走和拼搏,寻找和追寻着往往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那么,这时如果让我们忘却那么多年在城市里的生活痕迹,重新回到儿时生活的地方去,可能吗?⑥让我们大声、勇敢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家!⑦城市里有我们留下的太多东西。

约会时的那棵树,工作的那张办公桌,购物的商店,每天回去的宿舍,夜夜睡觉的床,天天待在一起的亲人,那么多熟悉或陌生的朋友和同事,还有逐渐养成的生活习惯,一切的一切,早已融进了我们的血液,时时刻刻流动着。

这是别人的城市,却有我们的家。

⑧就这样,我们在城市里生活着,就这样,我们在城市里想着自己的故乡。

城市是别人的城市吗?故乡是我们的故乡吗?我不知道。

也不想分得那么清楚。

只知道就算是在别人的城市里生活和在梦里的故乡中穿梭,仍有一种感觉有点甜,有点酸,有点惆怅,仍有一些暖暖的东西在内心深处像老家门前的小溪悄悄地流着,冲刷和温暖着被生活磨砺得略显麻木或受伤了的心灵,让人舒服,让人感动。

9.第②段中写到了“我很佩服,也很羡慕”那种“比本地人还本地人”的人,请分析作者写这种人的作用和好处。

答:10.作者说:“在城市中生活却感受不到自己融入城市。

为什么会这样?我常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作者已在文中对“为什么”作了解答,那么作者是如何解答的呢?请结合第④段的内容回答。

答:11.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别人的城市,却有我们的家”?请联系全文作答。

答:12.第六段作者说:“让我们大声、勇敢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家!”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资料链接1.余光中《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2.老舍四十自拟小传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

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

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

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

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

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

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

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

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

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

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

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

如是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