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导学案教师篇
《想北平》导学案

《想北平》导学案安吉职教中心马卫红【使用说明】1、认真研读课文,勾画重要字词并扎实记忆,对富有哲理的语言做好批注,以备交流展示。
2、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学案,规范书写;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掌握关于老舍的文学知识,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2、反复品读,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初步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浓厚的眷恋思乡之情,初步领悟文章的人文精神。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自学检测】一、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骆驼样子》、《四世同堂》。
老舍名字的由来:老舍先生是满族人,出生于北京市一个贫民家庭。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由父亲所起。
因为他出生在阴历腊月二十三那天,离春节只差七天,父母为图吉利,便取名“庆春”,是庆贺春天来到的意思。
上师范的时候,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别名,叫“舒舍予”。
这个名字取得很巧妙,他是把自己的姓拆成两半,成为“舍予”二字。
这两个字又有两个意义,既是“舍我”——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的意思,又有奉献自己的含义。
以后他取“舍予”中的头一个字,前面加一个“老”字,成为“老舍”,他正式署名“老舍”是在192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上。
2、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平(北京在1928-1949年间称北平)。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日本侵略需要“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写下这篇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
二、基础积累: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七黏.合()什刹..海()()匀调.()翩翩.()菜圃.()便.宜()辜.()负三、预习思考:(1)标题《想北平》的“想”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能不能换成“写”或“忆”?(2)作者眼中的北平有什么特点?【我的疑问】【合作探究】1、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请从课文1—3段中找出原句并简析。
《想北平》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1)

《想北平》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1)《想北平》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表现手法。
B案1、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原名,字。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等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2、加点字注音浸湿()黏合()什刹海()参差()期年()空旷()濒临()道观()3、根据注音写汉字hào ( )天zhé ( )伏隐dùn ( )zhì( ) 息jué ( )悟4、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俊伟峻伟愧杀惭愧(1)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___________。
(1)我真爱北平分析:正面描写,直抒胸臆,表达对北平特殊的爱思考2:第4、5、6、7节分别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试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予以说明。
例如:第4段关键句:“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里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北平特点:写作手法:思考3:北平是历朝古都,这里有宏伟的故宫,巍峨的长城,美丽的颐和园,温馨的四合院……能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可老舍为什么要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来写北平呢?这样写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A案请仿照文章写作特色中所提到的“比喻”、“对比”、“以小见大” 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400字),表达你对家或家乡的思念之情。
附录:补充材料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光饼琦君①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
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
苏教版语文高一《想北平》导学案人教

漂泊的旅人想北平名师导航内容感知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6月16日。
北京是老舍的故乡,对于北京的一草一木、一景一地,他都有极深刻的印象。
老舍以痴想的方式把他所熟悉的北平写出来,这种情感如同爱母亲一样的深沉而热烈,这是对北平事事物物特殊的认识,是受了北平文化熏陶的心灵的贴近。
在文章中,作者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与四大“历史的都城”相比较,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无限眷恋。
咬文嚼字1.字音廿.七(niàn) 什刹..海(shí chà) 菜圃.(pǔ)空旷.(kuànɡ) 橘.子(jú) 辜.负(ɡū)2.多音字3.形近字⎪⎩⎪⎨⎧站立站沾光沾粘合粘⎪⎩⎪⎨⎧凋谢凋碉堡碉匀调调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
剖析: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爱是真切而又深沉的,这种爱,是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的。
作者与北平的心灵粘合了,那北平中亦有作者的影子,作者的身心亦烙着北平的文化。
生于斯,长于斯,自然非匆匆过客所能体会,自然非他乡所能比较,因为作者与北平已经物我神交,难分难舍。
2.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剖析:作者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这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
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愿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北京,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所以,一句“说不出”,也更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3.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剖析:这一句是直抒胸臆,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高潮,点明了主题,照应了开头“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想北平》导学案5(教师版)

《想北平》导学案5(教师版)导读:专题三月是故乡明《想北平》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3、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二、背景资料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
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
)很浓。
代表作,一般公认的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话剧《龙须沟》、《茶馆》。
全是写北京的。
三、预习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廿七(niàn)黏合(nián)什刹海(shí)菜圃(pǔ)勾结()勾当()奔跑()投奔()编纂()篡夺()饿殍()俘虏()2、解释下列词语匀调:配合得均匀合适愧杀:形容极度惭愧四、质疑讨论①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说自己爱北平就是说不出来,请列出来他说不出的理由。
答案:①北平与“我”就象母亲与儿子的关系,一个儿子爱母亲,爱母亲是什么都说不出的;②“我”爱北平不是北平的枝枝节节,而是北平的一切,“我”的心灵与她整个儿黏合在一起;③北平已在“我”的血液里,“我”的性格与脾气有许多地方都是北平给的,“我”无法不爱自己的血液,但“我”说不出。
②作者爱北平可以从很多大的地方着眼,但作者却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
这是为什么?答案:北平已经成为作者生命中的一部分,日常事物更能表现自己对北平的爱。
这更能说明作者与北平的关系,这些日常的事物真正融入他的生活,深入到他的血液。
③文章以“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呵”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答案:点明题意,照应开头落泪才足以将内心表达出来,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五、迁移创新(完成时间:20分钟完成日期2010—10—19)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C)A.黏(nián)合膝(xī)盖吮(shǔn)吸赝(yǎ)品B.僻(pì)静蜷(quán)曲赡(zhàn)养什(shí)刹海C.韭(jiǔ)菜海棠(táng)菜圃(pǔ)摇曳(yè)D.茉(mò)莉惴惴(zuì)破绽(zhàn)咖啡(fēi)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A.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
3.1想北平教案(精选4篇)

3.1想北平教案(精选4篇)3.1想北平篇13.1想北平课文精解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a)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b)层解:交代自己对北平了解甚少,却有着浓厚的感情。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13">爱北平知道甚少可是,我真爱北平。
(c)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d)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e)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f)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a)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b)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c)可是我说不出来!(d)层解:第2、3 段正面描写作者对北平特殊的爱。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87" adj=",10454">心灵黏合爱母亲爱北平融入血液段解:以上为第一部分,写自己对北平有说不出的热爱和思念。
《想北平》导学案-教师版

想北平(一)班级小组学号姓名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基础知识,提高领悟散文情感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用对比衬托表现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知识导引】1.了解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一位京味很浓的现代作家。
老舍一生写下了约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于世。
以描写北平生活为基调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解放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以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之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家。
2.了解背景: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
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忧心如焚,想念家乡。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
【课前预习】1.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含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七()菜圃.()空旷.()辜.负()黏.合()匀调.()省.亲()粘.贴()扁.舟()调.遣()古刹.()泥.古()什.刹海()瓦窑堡.()便.宜行事()【整体把握】1.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文中哪几段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呢?4~7段。
“我的北平”的特点:复杂而又有边际、动中有静——生活感受:安然闲适。
人为之中显自然、处处有空——建筑布局:布局匀调、使人自由。
花多菜多果子多——物质生活:舒适满足。
精神享受:接近自然。
2.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分析。
主要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具体为:巴黎热闹——北平动中有静;巴黎的布置——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美国的橘子包着纸——北平的玉李带着霜;伦敦的工业污染——北平的接近自然。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想北平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想北平班级:学号:姓名: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 在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解读一些内涵深刻的重点语句,进一步了解天涯游子深切的乡思。
2 了解本文所采用的对比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主观感情的写法。
【知识准备】预习案一、人物档案简介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鸿来、非我等。
满族,北京人。
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4年与胡絜清女士结婚。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51年12月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年8月24日因被迫害而弃世。
作品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贫血集》等,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评价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
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二、相关背景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以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老舍先生当时正在山东,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的形势,他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作者抒写了对这座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作者描写一景一的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想北平》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一篇散文,通过描绘北平的自然景色、人文景观和市井生活,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老舍先生的家国情怀。
1.2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眷恋之情。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家国情怀。
1.3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眷恋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1.4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49年离开北平后,对故乡的思念之作。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回忆了作者在北平的生活点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2 课文内容解析2.2.1 第一段作者从自己的出生地北京说起,描述了儿时的生活环境,展示了北平的自然景色。
2.2.2 第二段作者回忆了在北平的成长历程,通过描写北平的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2.2.3 第三段作者描述了北平的市井生活,展现了北平人民的朴实风貌。
2.2.4 第四段作者表达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家国命运的关切。
2.3 教学活动2.3.1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的眷恋之情。
2.3.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2.3.3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家国情怀。
第三章:写作技巧分析3.1 描写手法3.1.1 景物描写课文通过丰富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北平的自然美景。
如:“春花秋月,夏日冬雪,昼夜循环,各有各的景色。
”3.1.2 人物描写课文通过细腻的人物描写,展现了北平人民的性格特点。
如:“孩子们在街上嬉戏,老年人坐在墙根下晒太阳,妇女们在井边洗衣服。
”3.1.3 对比描写课文运用对比手法,突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如:“离开了北平,才体会到它的美好。
”3.2 情感表达课文通过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北平》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类比手法,体会细节描写,学习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2、以文章为切入点,了解北京的市民文化,体会作者浓烈的思乡情,爱国情;一、导入同学们,你觉得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最能想起自己的故乡?(失意时,《故乡的云》;得意时,衣锦还乡;年老的时候,落叶归根,身处异国他乡的时候……)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有一篇脍炙人口,关于怀念故土的美文——《想北平》!谁能告诉我这篇散文是在一个背景下写下的,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故园情?(检查上节内容)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平(北京在1928-1949年间称北平)。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日本侵略需要“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写下这篇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
其实,爱故乡就是爱国的一种具体体现,一个热爱故乡的人也一定深爱着他的祖国,他的人民。
今天就让一起走进这篇《想北平》!去体会那一份浓浓的故土情、爱国情。
二、合作探究1、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请从课文1—3段中找出原句并简析。
文中有一句表达感情的句子反复出现,请找出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这“说不出”在二、三两段中4次出现,有何作用?(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
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
有时候,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而对于过于浓烈感情也常常不能轻易道出。
)2、作者为了让读者能够更真切体会他对北平的那种爱,提到了他的母亲,文中是怎么说的?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并说说运用这种手法在表达方面的好处。
类比。
类比其实就是“比较类推”,类比修辞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摩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
作用: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言语是不够变现我的心情的,只有肚子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
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3、老舍有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也选入了我们的中职教材,哪个组可以给我们简单地谈一谈?这篇文章的末尾写到:“生命是母亲给我的。
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
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你能在《想北平》中找到与之相似的一句话吗?《我的母亲》,“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
”4、老舍如此爱着北平,他到底爱北平的什么?体现了北平怎样的特点?(从课文4-7段选择其中的一段小组讨论、发言。
)段落4 北平的特点:复杂也有边际动中有静段落5 北平的特点:布置匀调段落6、7 北平的特点:接近自然5、作者在写北平的特点时,采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并结合文本谈一谈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对比法,是把性质特点不同的,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进而讲清道理,阐明事物的本质.类比法,是把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如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类比法使文章生动活泼.五十步笑百步巴黎VS北平:巴黎热闹,北平安静,北平布局匀调,巴黎还差点伦敦VS北平: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北平接近自然美国VS北平:美国纸包的橘子,北平带霜的玉李作用效果: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平宁静的特征,鲜明地表现了老舍对北平的喜爱与眷恋,表现了北平人特有的自豪感。
6、除了类比、对比,老舍也很注重细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
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到关于细节描写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例子:“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果子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运来……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7、提到北京,哪些景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在文中找到这些景观了吗?为什么?文章给了我们怎样的思考?你心中的北京印象:天安门、八达岭长城、颐和园、故宫、圆明园、北海公园老舍笔下的北京印象: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老城墙、积水潭,小蝌蚪和嫩蜻蜓,温和的香茶片,处处有空的街景,种满花的院落,由城外担来的蔬菜,西山、北山来的果子我们的思考: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
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地融入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传达出自己与北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情感,这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如果老舍是个观光客,即使再喜欢北京,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8、文章结尾写到“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结构上的作用:点明题意,照应了开头“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抒情方式上的作用:直接抒情,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结合背景分析深层含义:由文章的背景可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此时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动人心弦,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
三、拓展延伸1、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这样写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综观老舍先生的作品,先生的一生,对家乡,对祖国、对民族的赤子深情又何曾不是这一只为祖国,为人民战斗、呐喊、哀嚎的飞鸟。
开放性话题:老舍之死与十年“文革”老舍先生是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投太平湖自尽的,后来太平湖被填平,今天寻得到旧处,却没有湖面了。
发现先生尸体的当天据太平湖公园看门人说,头一天(8月24日)这位老人在公园一个人坐了一整天,由上午到晚上,整整一天,几乎没动过。
估计,悲剧的终了是发生在午夜。
老舍的儿子舒乙在其文章《爸爸最后的两天》(原载《收获》1985年第4期)中说:“太平湖悲剧发生12年后,有一次,我偶然打开一张解放前的北京老地图,竟一下子找到了父亲去太平湖的答案。
太平湖正好位于北京旧城墙外的西北角,和城内的西直门大街西北角的观音庵胡同很近很近,两者几乎是隔着一道城墙、一条护城河而遥遥相对,从地图上看,两者简直就是近在咫尺。
观音庵是我祖母晚年的住地,她在这里住了近十年,房子是父亲为她买的。
我恍然大悟:父亲去找自己可爱的老母了。
”舒乙的这点感觉应该是正确的,可以作为老舍为何选择在太平湖自尽的最终答案,但是老舍先生为何要自尽呢?关于这一问题多少年来莫衷一是。
而今,当初的众说纷纭大体归结为三种说法:抗争说、绝望说、无法承受说。
持抗争说观点的人认为老舍性情刚烈,正直品行使他对林彪、康生毁灭文化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最终以死表明自己。
持绝望说的人认为当时老舍的处境其实非常尴尬。
一是因为写不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再有就是因为当时我党对老舍这样知名的无党派人士采取两种策略,给官和安排,没有实际权力,但又在场面上忙得没有自己业余时间的名誉性职位。
到1966年“红色八月”,红卫兵冲进北京文联对他进行当众侮辱和毒打,在孔庙进行“焚书坑儒”,老舍的绝望才达到顶点。
认为老舍是因为太脆弱,承受不了打击而自杀的人都是被历次政治运动折腾苦了的人。
毕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确有让人无法承受得起的问题和事情。
以上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只是老舍先生自尽的原因依旧没有准确的说法。
舒乙在《爸爸的最后两天》中对老舍先生的自尽原因也有交待。
中国老舍研究会理事傅光明在其文章《老舍之死和舒乙的人生选择》(原载《纵横》1988年第1期)中支持了舒乙的看法:第一,老舍作品中好人自杀的多,而方式多是投水。
第二,1941年日本人围逼重庆时,老舍就意欲投嘉陵江,有他写给王冶秋的信为证。
第三,老舍在写于1943年的散文《诗人》里,透露出自己的生死观。
老舍形容诗人平常狂放不羁,不修边幅,嘻嘻哈哈,但一遇到大悲痛、大祸患时,他会“投水、殉难、身谏”这无疑是给老舍之死的最好注解。
舒乙由此推论,那是父亲在为自己寻找自杀之所了。
第五,8月23日前几日,父亲对舒乙说,欧洲历史上的“文化革命”实际上是对文化和文物的大破坏。
他预感到又要死人啦,特别是烈性的人和清白的人,并提到两位在前几次运动中不堪侮辱一头扎进什刹海的人的例子。
2、传统的北京市民文化:永远玩不够的花鸟虫鱼;永远都会为讲明白一个道理说上一箩筐的话;永远的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认死理儿,安于现状……例子: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老舍的《茶馆》松二爷(对王利发)看着点我们的鸟笼子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
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
松二爷文绉绉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
茶房李三赶紧过来,沏上盖碗茶。
他们自带茶叶。
茶沏好,松二爷、常四爷向临近的茶座让了让。
3、你所看到的“新”北京。
雾霾天气、堵车、房价墓价高、汽车限购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