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临床使用方法

合集下载

胰岛素使用有10大组合

胰岛素使用有10大组合

胰岛素使用有10大组合三餐前短效胰岛素,睡前中效或长效胰岛素:适合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或劳动强度大,或饮食不规律,或早、午餐前用短效,晚餐用诺和灵30R胰岛素清晨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

1.每天1次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的作用时间约12小时,正常情况下,一般每天需要注射两次。

若2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功能损害较轻,在夜间不进食的情况下,空腹血糖控制尚好,仅白天三餐后的血糖较高,可于早餐前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

相反,若白天血糖控制较好,仅空腹血糖高,常见于肥胖、晚餐进食过多和发生黎明现象的病人,可睡前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剂量按每公斤体重0.2单位计算(假设患者体重为60公斤,注射中效胰岛素剂量为12单位)。

因睡前中效胰岛素的高峰正好出现在早餐前,对清晨高血糖控制较好。

2.睡前1次中效胰岛素,白天口服降糖药:超重的2型糖尿病病人注射胰岛素容易肥胖,对于血糖不甚高的2型糖尿病病人,可白天3次口服双胍类药物,降糖、降脂、降体重,睡前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对抗胰岛素抵抗引起的清晨高血糖,效果很好。

3.每天两次中效胰岛素:适用于空腹和餐后血糖轻度增高的2型糖尿病病人,若使用后空腹血糖控制较好,而餐后血糖仍高者,可改用诺和灵30R,1日两次。

4.每天两次诺和灵30R或50R:适合于大部分空腹和餐后血糖增高为主的病人。

优点是,该制剂为人胰岛素,吸收好,作用强,根据餐后血糖高低,可增减短、中效胰岛素的比例,一天注射两次病人容易接受。

缺点是,有的2型糖尿病病人午餐后高血糖不易控制,需加用一次口服降糖药。

5.每天3次短效胰岛素:适用于血糖很高,初次使用胰岛素,或糖尿病感染、手术的病人,优点是,可根据餐前血糖和进食量,调节胰岛素用量,容易掌握,低血糖反应较少。

缺点是,夜间和清晨高血糖不易控制。

6.一天4次短效胰岛素:即三餐前和睡前用,适用于初次用胰岛素或发生酮症而又暂时不能住院的病人。

睡前胰岛素量最好不超过10单位。

7.一天6次短效胰岛素:适合于1型糖尿病或有特殊需要的病人。

胰岛素分类和临床使用

胰岛素分类和临床使用
控制全天血糖
04 预混胰岛素:将短效和
中效胰岛素混合,起效
快,持续时间长,主要
用于控制全天血糖
胰岛素作用机制
1
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 激素
2
胰岛素通过与细胞表面的胰岛素 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的信号通
路,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3
胰岛素还可以促进蛋白质和脂 肪的合成,抑制蛋白质和脂肪
的分解
4
胰岛素的缺乏或抵抗会导致糖 尿病,需要注射胰岛素进行治
2
3
胰岛素治疗应遵 循“早期、适量、 长期”的原则, 尽早开始治疗, 剂量适当,长期 坚持。
胰岛素治疗应根 据患者的血糖波 动情况,选择合 适的胰岛素类型 和注射时间。
4
胰岛素治疗应定 期监测血糖,调 整胰岛素剂量, 确保血糖控制达 标。
胰岛素治疗方案制定
确定胰岛素类型:根据患者病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胰 岛素类型,如短效、中效、长效等
研发背景: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 的需求日益增长
02
02
研发方向:长效胰岛素、速效胰 岛素、混合胰岛素等
03
03
研发方法:基因工程、蛋白质工 程、细胞工程等
04
04
研发成果:新型胰岛素如甘精胰 岛素、门冬胰岛素等已上市使用
胰岛素治疗新方法
01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素分泌
02
口服胰岛素:通过口服给药,提高胰岛素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
确定胰岛素剂量:根据患者体重、血糖水平和饮食情 况等确定胰岛素的初始剂量
确定注射时间:根据患者生活习惯和血糖波动情况确 定胰岛素注射时间,如餐前、餐后等
制定血糖监测计划: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求制定血 糖监测计划,如每日监测、每周监测等

胰岛素在临床输液中的合理应用

胰岛素在临床输液中的合理应用
[#, &. ] 器具的表面积和输注速率有关 。因此, 使用时应酌情增
加剂量。为了对抗静脉输液装置对胰岛素的吸附, 可以采取
! 赵永新, 杨志毅, 徐乃焕, 等% [T\ 输液袋对胰岛素的吸附作用 ! ! 作者单位: )’)))) 石家庄,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制剂科 ( 郭进) ; [*] [ P] %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 , .) ( &) ) : ,/-%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器械处 ( 陈奇斌) [#] ! 王世岭, 韩玉琴, 刘清云, 等% 输液滤对几种常用静脉注射药物
[&]

以下措施: 用 ’) 2: 含有胰岛素的灌注液 !在治疗开始之前, 冲洗输液装置, 这将饱和胰岛素结合位点, 因此, 在当胰岛素
[ &) ] 溶液通过时, 可减少胰岛素的进一步丢失 ; " 在输液装置
随后在开始输液之前, 用 中储存含有胰岛素的灌注液 -) 2;<, 至少 -) 2: 的灌注液冲洗输液装置; # 将胰岛素加入血浆代
表 #, 某些药物与胰岛素配伍的测试结果
测试药物, , , , , 氨茶碱 溴苄铵 阿糖胞苷 盐酸多巴酚丁胺 利多卡因 盐酸维拉帕米 氨苄青霉素钠盐 头孢唑啉钠 头孢替坦二钠 地高辛 盐酸多巴酚丁胺 硫酸庆大霉素 肝素钠*琥珀酸氢化考的松钠 肝素钠 亚硫酸霉素*西拉司丁钠 硫酸镁 盐酸度冷丁 硫酸吗啡 乙氧萘青霉素钠 催产素 氯化钾 盐酸羟氨苄麻黄碱 碳酸氢钠 硫酸特他布林 替卡西林二钠 替卡西林二钠 Z 克拉维酸 妥布霉素 盐酸万古霉素 复合维生素 3 测试药学浓度 ( U S) #A #A #&& /A 和 (&& /A #A )A I& /A )& A )& A )& A 和 ’& A &" &&( A ’A #" ) A # &&& V Y &" # A %& V ’ A 和( A ’& A (& A (A )& A 和 ’& A )& V ’& //<; &" + A # //<; )& A +& A +# A #" % A 和 ) A ’A ) /; 胰岛素浓度 ( V U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测试溶液 7(W 7(W 7(W 7( W U PH 7( W U SG U PH 7( W U PH PH PH U 7( W PH U 7( W PH PH U 7(PH PH PH U 7( W U SG 7(W PH SG U PH PH 7( W U PH 7( W U PH PH 7( W U PH 7( W U PH 7( W U PH 7( W U PH PH PH PH PH PH U 7( W 评述 L2 值超过胰岛素稳定范畴 在 )( X ’I : 内物理性相容 微粒样沉淀物形成 在 )( X )’ : 内轻度地变粉 在 )( X ’ : 内物理性相容 ’I : 内物理性相容 在荧光灯下 )( X ) : 内物理性相容 在荧光灯下 )( X ) : 内物理性相容 在荧光灯下 )( X ) : 内物理性相容 + : 内物理性相容 + : 内物理性相容 在荧光灯下 )( X ) : 内物理性相容 通过视觉及显微镜检查, 在室温下 至少 ’ : 内物理性相容 在荧光灯下 )( X ) : 内物理性相容 在荧光灯下 )( X ) : 内物理性相容 在荧光灯下 )( X ) : 内物理性相容 在荧光灯下 )( X ) : 内物理相容 在荧光灯下 )( X ) : 内物理性相容 迅速沉淀 在荧光灯下 )( X ) : 内物理性相容 通过视觉及显微镜检查, 室温下 ’ : 内物理性相容 在荧光灯下 )( X ) : 内物理性相容 物理性相容 + : 在荧光灯下 )( X ) : 内物理性相容 在荧光灯下 )( X ) : 内物理性相容 在荧光灯下 )( X ) : 内物理性相容 在荧光灯下 )( X ) : 内物理性相容 在荧光灯下 )( X ) : 内物理性相容 视觉及显微镜检查后, 室温下 ’ : 物理性相容 结果 禁忌 相容 禁忌 禁忌 相容 相容 相容 相容 相容 相容 相容 相容 相容 相容 相容 相容 相容 相容 禁忌 相容 相容 相容 , 相容 相容 相容 相容 相容 相容 相容

胰岛素的使用方法

胰岛素的使用方法

胰岛素的使用方法一、胰岛素给药方案1、“胰岛素生理性供给”方案即每天3~4次注射(强化治疗方案):速/短效胰岛素三餐前注射 + 中/长效胰岛素睡前注射,每天共4次注。

速/短效胰岛素三餐前注射,每天注射3次。

早餐前和晚餐前注射速/短效胰岛素+午餐前口服降糖药+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每天注射3次。

早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晚餐前注射速/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每天注射3次。

2、每天1~2次胰岛素注射(非强化治疗方案)BIDO治疗方案: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白天口服降糖。

早餐前预混胰岛素+ 晚餐前预混胰岛。

早餐前速/短效胰岛素+ 晚餐前速/短效胰岛。

早餐前速/短效胰岛素+ 睡前中/长效胰岛。

早餐前中效胰岛素+ 睡前中/长效胰岛素胰岛素给药剂量。

二、起始剂量:从小剂量开始,0.25IU/kg.24h,全天约12~20IU。

1型糖尿病:每超过目标血糖2.8mmol/L左右需增加1IU速/ 短效胰岛素。

2型糖尿病:每超过目标血糖1.7mmol/L左右需增加1IU速/ 短效胰岛素。

每隔1~2天调整剂量。

全天24小时6次指血血糖平均值>12 mmol/L,总剂量应增加10%;血糖平均值<6 mmol/L,总剂量宜降低10%。

注射胰岛素2小时后的指血血糖<4 mmol/L者,相应的餐前胰岛素注射量也应减少10% 三、各类糖尿病胰岛素方案的选择:1型糖尿病:首选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强化治疗方案是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的治疗方案,这是最有效、最易控制血糖达标的方案,而且也最容易进行剂量调节。

有超过50%的患者选择预混胰岛素。

预混胰岛素是将不同作用时效的胰岛素按照一定的比例预先混合制成,使用便捷,但由于比例固定,不易进行剂量调节,因而疗效降低,影响血糖达标。

1型糖尿病患者应尽早进行强化治疗并坚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型糖尿病:应早期适当应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可保护β细胞功能的恢复,延长、甚至逆转β细胞功能衰变的过程,从而改善预后。

胰岛素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胰岛素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胰岛素的种类及使用方法目前,在我国临床上常用胰岛素制剂按起效的时间长短分为如下几种:1、超短效胰岛素:有优泌乐(赖脯胰岛素)诺和锐(门冬胰岛素)等。

本品注射后10~20分钟起效,40分钟为作用高峰,作用持续时间3~5小时,可餐前注射。

2、短效胰岛素:有猪和人胰岛素两种。

诺和灵R、优泌林R和甘舒霖R为人胰岛素。

本品注射后30分钟开始作用,持续5~7小时,可用于皮下、肌肉注射及静脉点滴,一般在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

3、中效胰岛素:有诺和灵N,优泌林N和甘舒霖N。

本品注射后3小时起效,6~8小时为作用高峰,持续时间为14~16小时。

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注射的剂量有关。

中效胰岛素可以和短效胰岛素混合注射,亦可以单独使用。

中效胰岛素每日注射一次或两次,应根据病情决定。

皮下或肌肉注射,但不可静脉点滴。

中效胰岛素是混悬液,抽取前应摇匀。

4、长效胰岛素(包括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如来得时(甘精胰岛素)、诺和平(地特胰岛素),本品一般为每日傍晚注射,起效时间为1.5小时,作用可平稳保持22小时左右,且不易发生夜间低血糖,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亦较少;国产长效胰岛素是鱼精蛋白锌猪胰岛素,早已在临床使用。

本品注射后4小时开始起效,8~12小时为作用高峰,持续时间约24小时,其缺点是药物吸收差,药效不稳定。

长效胰岛素一般不单用,常与短效胰岛素合用,不可作静脉点滴。

5、预混胰岛素:是将短效与中效胰岛素按不同比例(30/70/、50/50、70/30)预先混合的胰岛素制剂,如诺和灵30R为30%诺和灵R 与70%诺和灵N预先混合的胰岛素。

选择30/70或50/50、70/30是根据病人早餐后及午餐后血糖水平来决定早餐前一次剂量皮下注射;根据病人晚餐后及次日凌晨血糖水平来决定晚餐前皮下注射剂量。

1、超短效胰岛素:包括门冬胰岛素(诺和锐笔芯、特充)和赖脯胰岛素(优泌乐),皮下注射后起效时间10~20分钟,最大作用时间为注射后1~3小时,降糖作用持续3~5小时,和正规胰岛素相比,它更符合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餐前注射吸收迅速,比人胰岛素快3倍,达峰时间短,能更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作者:王武超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9年第10期胰岛素的适应证所有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的主要适应证。

不论有无急性和慢性并发症,均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不可突然终止。

2型糖尿病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者,经体力锻炼和饮食治疗效果不佳者,亦可直接加用胰岛素治疗。

初发的2型糖尿病,特别是消瘦型,可考虑加用胰岛素。

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包括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等均可使用。

糖尿病患者出现重症感染、创伤、接受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都是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应激状态过后,可停用并调整为原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出现慢性并发症,如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严重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心脏病变、严重的皮肤病变及肝硬化、肝炎等,都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和分娩时使用胰岛素治疗,以保证胎儿发育。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肺结核、肿瘤等消耗性疾病时,宜使用胰岛素治疗。

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各种继发性糖尿病,如胰源性糖尿病、垂体GH瘤、库欣综合征、类固醇糖尿病及胰岛素基因突变性糖尿病等,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临床上类似糖尿病但血液中出现胰岛细胞抗体或者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如迟发型自身免疫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方案的选择1型糖尿病首选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强化治疗方案是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的治疗方案,是最有效、最易控制血糖达标的方案,而且也最容易进行剂量调节。

有>50%的患者选择预混胰岛素。

但由于预混胰岛素比例固定,不易进行剂量调节,因而疗效降低,影响血糖达标。

1型糖尿病患者应尽早进行强化治疗并坚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控制与合并症试验研究组1993年发表了轰动全球的文章(即Dcor),这是由美国和加拿大29个医学中心对1441例1型病人的前瞻性研究,花费近10年时间,耗资1 亿美元。

胰岛素的注射方法及技巧。

胰岛素的注射方法及技巧。

(1)、只能本人重复使用;(2)、注射器在不使 用时一定要盖上针帽;(3)除了干净的皮肤及胰岛 素瓶塞外,不要让针头接触任何其他物品,否则需更 换;(4)针头弯了或钝了后不应再用;(5)不要 用酒精擦拭针头;(6)尽量减少重复使用次数,反 复使用不要超过10次或3天。
胰岛素注射的注意事项
6、长、短效胰岛素抽取顺序不得颠倒 。两种剂型胰 岛素时混合使用时,必须先抽短效胰岛素,再抽中效 或长效胰岛素。 短效胰岛素具有快速降血糖作用,如果先抽长效的胰 岛素的话,会将长效的胰岛素混入短效胰岛素的安剖 中,那么下次单独使用短效胰岛素时,因为之前混入 了长效胰岛素,所以就达不到到快速降血糖 的作用 了。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根据使用的胰岛素种类选择相应的注射 部位。即“使用短效胰岛素或与中效混 合的胰岛素时,优先考虑的注射部位是 腹部。对于中长效胰岛素,例如睡前注 射的中效胰岛素,最合适的注射部位是 臀部或大腿”。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定期检查注射部位。即“每次注射 前检查注射部位,判断并避开出现 疼痛、皮肤凹陷、皮肤硬结、出血 、淤斑、感染的部位。如果发现皮 肤硬结,请确认出现硬结的部位及
胰岛素注射的注意事项
7、胰岛素笔是目前临床应用最普遍的一种胰 岛素注射器,具有注射剂量准确、操作简单、 携带保管方便的特点,特别适用于糖尿病病人 自我注射,但每种胰岛素笔均有专用的配套笔 芯,不可混用。
胰岛素注射的注意事项
(1)安装笔芯:安装前检查笔芯是否完整,有无裂缝,如有 破损应更换。扭开笔芯架,装入笔芯,用75%酒精消毒笔芯前端 橡皮膜,取出针头,打开包装,顺时针旋紧针头,摘去针头保护 帽。 (2)排气:每次更换胰岛素笔芯都要进行本操作。将显示 零单位剂量调节旋钮拨至1单位,针尖向上直立,手指轻弹笔芯 架数次,使空气聚集在上部后,按压注射键,至有一滴胰岛素从 针头溢出,即表示驱动杆已与笔芯完全接触且笔芯内气泡已排尽 。否则须重复进行此操作。 (3)剂量选择:旋转剂量调节旋钮,调至所需注射单位数 。 (4)注射方法:注射部位常规消毒,左手拇指、食指可捏 起腹部脂肪层,右手握笔垂直快速进针,右拇指按注射键注射, 注射完毕后继续在皮下停留6-7秒,再顺着进针方向快速拔针。

胰岛素的用法和用量

胰岛素的用法和用量

胰岛素的用法和用量胰岛素是大分子肽,在消化道内会被蛋白分解酶分解、消化,失去生理学活性;另外胰岛素分子较大,有很强的分子间聚合趋势,形成较大分子量的寡聚体,难以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循环发挥效应。

故目前胰岛素口服制剂尚在临床试验阶段。

胰岛素经皮下和静脉注射后,先经毛细血管、静脉系统回心脏,再经动脉系统到肝脏代谢及全身各效应细胞发挥作用,使胰岛素在外周血管滞留较长,不能模仿生理性胰岛素分泌。

而体内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分泌后经门脉系统到肝脏代谢,经下腔静脉回心脏,再经动脉系统到全身各效应细胞发挥作用。

胰岛素的使用方法:一般情况下,胰岛素均应采用皮下注射给药。

现在广泛采用特殊的胰岛素注射器(此注射器的刻度为一格一个单位),笔式注射器和胰岛素输注泵。

笔式注射器现有诺和诺德公司出品的诺和笔,礼来公司的优伴,但均得使用为之配套的卡瓶式胰岛素。

使用时装入“笔”内,旋转笔帽即可调节注射的胰岛素单位,调节时可发出响声,有利于盲人或视力不佳者;其注射的针均较细,故注射时基本没有疼痛。

(1)补充治疗:当口服降糖药后,空腹血糖仍高(当药物在夜间减弱或有黎明现象时)可采用胰岛素补充治疗。

睡前使用中效胰岛素能减少夜间肝糖原的产生和降低空腹血糖;中效胰岛素最大降糖效果出现在注射后8小时,晚10时注射后,正好抵消在6:00-9:00之间逐渐增加的胰岛素抵抗(黎明现象);最低的血糖水平常出现在7Am,此时病人已醒,易于监测血糖,也便于进食避免低血糖。

补充治疗的方法:继续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晚10时使用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开始剂量为0.2u/kg,3日后根据血糖调整剂量,每次调整量在2-4u,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8mmol/L。

(2)替代治疗:当外源性胰岛素用量接近生理剂量时,改用替代治疗,替代治疗胰岛素用量估计:1型糖尿病0.7-0.8u/kg/d2型糖尿病大于1.0u/kg/d三次注射疗法:用于1型糖尿病尚存部分内生胰岛功能或2型糖尿病有条件自我监测血糖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胰岛素应用适应症1、1型糖尿病2、2型糖尿病1、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2、口服药物原发或继发失效3、处于应激状态时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5、糖尿病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或合并症6、老年2型糖尿病,消瘦明显、营养不良或精神抑郁3、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糖尿病4、某些继发糖尿病5、临床类似2型糖尿病但血液ICA或ADA阳性6、临床暂时难以分型的糖尿病患者2、胰岛素使用原则1、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三餐后的高血糖;中、长效胰岛素主要控制基础和空腹血糖2、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剂量分配原则:早>晚>午3、开始注射胰岛素宜使用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初始剂量宜小,以免发生低血糖4、全日胰岛素剂量>40U者一般不宜一次注射,应分次注射5、长效胰岛素与短效动物胰岛素混合使用时,短效胰岛素剂量应大于长效胰岛素的剂量6、调整胰岛素用量应参考临床症状与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定凌晨3时血糖及尿糖水平7、调整胰岛素剂量不要三餐前的剂量同时进行,应选择餐后血糖最高的一段先调整,若全日血糖都高者应先增加早、晚餐前短效胰岛素的剂量8、每次增减胰岛素以2---6U为宜,3---5天调整一次9、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应个体化10、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11、当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与短效胰岛素同时使用时,应分别使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并注射在不同的部位3、胰岛素治疗方案(一般需10----20d完成如下过程:1、初始剂量的选择2、餐前剂量分配3、剂量缓慢调整4、最终治疗量)。

正常人每日胰岛素分泌量为24----32U,空腹平均分泌0.5---1U/h,进餐后分泌水平上升为基础值的8----10倍,高达1.5---4U/h,因此将24U作为胰岛素的基础量,餐后作为追加量。

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开始必须用普通胰岛素,经反复调整满意后,为减少注射次数需配合NPH或PZI,正规胰岛素与N混合后,各自起作用,与P混合后剂量比例发生变化。

(早餐前或夜间高血糖,胰岛素>50U/d,应前加注少量胰岛素,有酮症者增加液体,必要时小剂量胰岛素维持静点)1、起始剂量的估算:1、按体重:1型糖尿病:0.5----0.8U/kg.d,2型糖尿病:0.4---0.5U/kg.d2、按生理需要量:24----32U/d(早10、午6、晚8)3、按尿糖:根据24尿糖量,每2g给1U4、按血糖:根据【(血糖(mg)-100)×公斤体重×6÷2000】公式算得所需胰岛素的单位数,初始用其1/2----2/3,3----5d据血糖或尿糖调整2、补充疗法(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联合基础胰岛素):起始胰岛素剂量为0.2U/kg.d、10U/d或空腹血糖的mmol/L数,以后根据空腹血糖,3----5天调整一次用量。

目标值:空腹血糖<6mmol/L,HbAlc<7%。

适应于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未达标者3、每日2---3次餐时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起始剂量0.3---0.5U/kg.d,三餐分配原则:全日量分三等份,午餐减2---4U加到早餐前。

适应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或胰岛细胞尚有分泌功能的患者,其基础和空腹血糖接近正常,但餐后血糖高,而夜间和空腹血糖高者均不适宜。

4、每日多次餐时胰岛素与基础胰岛素联合:起始剂量(即基础胰岛素,为晚餐前长效胰岛素或睡前中效胰岛素或任何固定时间的长效胰岛素)0.1U/kg.d或4---8U/次;三餐前的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为0.3---0.5U/kg.d。

适用于糖尿病病程长,胰岛细胞功能差,全天的基础、空腹、餐后血糖均高。

5、一日2次餐时和基础胰岛素联合:上述方案停用午餐前胰岛素:1、午餐前胰岛素的一半加到早餐前,另一半改为长效胰岛素加到早餐前;2、早或晚加用长效胰岛素8----10U或睡前(10pm)加中效胰岛素4----8U;3、根据8次血糖使用30R或50R。

适用于经治疗糖毒性消失,胰岛细胞功能有恢复,血糖控制较理想的患者。

注:R:短效胰岛素,P:长效胰岛素,N:中性胰岛素4、胰岛素剂量调整胰岛素用量调整的原则:3---5d调整一次,每次增、减2---4U,一般不超过8U。

调整方法:1、据尿糖:适用于年轻,病程短,肾糖阈正常的患者,可根据第一天三餐前的尿糖调整,一般每个(+)增补4U,2---3天调整一次,(-)可1、三餐前血糖正常,三餐后血糖高:可早、晚加餐时胰岛素2----6U;三餐前、后血糖都高:可早加餐时胰岛素2----6U,晚或睡前加基础胰岛素4----6U。

2、仅空腹血糖高,可晚或睡前加基础胰岛素4---6U3、餐后2h血糖高而餐前血糖低:可将餐前胰岛素由餐前15---30分钟提前到餐前45----60分钟注射或将餐时的食物的1/3留在两餐之间加餐。

4、由动物胰岛素转向人胰岛素时剂量应减少15----20%甚至40----50%5、空腹血糖控制不理想的原因1、全日胰岛素用量不足2、夜晚基础量不足3、黎明现象(清晨3---5点血糖开始升高,持续到上午9点)4、Somogyi现象(1、餐后2h血糖正常,次晨高血糖;2、夜间自10点起,每隔2h测血糖一次,如<5mmol/L有意义,应减晚餐前短效胰岛素)6、餐后血糖高1、饮食、运动不当2、餐前胰岛素不足3、胰岛素不敏感,需加增敏剂7、停用胰岛素指征1、空腹C—P>0.4nmol/L,餐后2h C—P>0.8nmol/L2、全日胰岛素量<30U3、胰岛素用量<0.3U/kg.d4、应激因素消除5、血糖控制理想6、肥胖者体重下降8、胰岛素副作用1、低血糖2、过敏*3、体重增加4、皮下脂肪萎缩或肥厚*5、屈光不正6、胰岛素性水肿7、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与使用不纯胰岛素有关9、血糖控制目标1、HBAlc≤6.5%(一般应在半年内完成,如3个月内不达标应联合用药)2、空腹/餐前血糖:4.4----6.1mmol/L,最次<7.83、餐后2h血糖:4.4----8.0mmol/L,最次<10.04、老年人可使血糖稍高于目标值2.0mmol/L,以免发生低血糖10、胰岛素种类胰岛素制剂根据作用时间长短分类表11、调整胰岛素剂量时应注意:1、切忌操之过急2、以段尿糖调整剂量时要等尿糖变化呈一定规律时再调整3、单独使用短效胰岛素不易使血糖控制理想,当胰岛素≥24U/d时应配合N或P或换预混胰岛素或配合口服药4、长期高血糖但尚有一定胰岛功能的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自身胰岛功能有一定恢复,此时应及时逐步减少胰岛素用量,以免发生低血糖5、有两次以上的低血糖发作,但血糖、尿糖高,多见于无症状的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应避免单独大剂量使用胰岛素6、正常人血浆胰岛素水平为5---20mu/L,餐后50----100mu/L,静滴5---6U成人胰岛素需要量>1.5U/kg.d或>100----200U/d,儿童胰岛素需要量>2.5U/kg.d能控制血糖,持续48h以上称为胰岛素抵抗,多发生在胰岛素治疗1年以内或停用4周以上又再度使用时,尤其使用牛胰岛素者。

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方法1、改用人胰岛素2、运动3、减肥4、饮食指导5、降低血糖6、降脂7、胰岛素增敏剂8、二甲双胍9、降压、降蛋白尿,应用阿司匹林,阿卡波糖,ACEI可能有益。

12、胰岛素与饮食、运动调配1、饮食计划改变,胰岛素用量也要相应改变2、餐前运动增加则加餐或和减少胰岛素1---2U;相反,增加3、早餐前或夜间高血糖每日>50U则睡前加注一次小量胰岛素4、晚餐后至睡前尿糖,血糖高,可晚餐前加少量胰岛素或减少晚餐主食量10---15g5、夜间0----6点或次晨早餐前血糖,尿糖高,可晚餐前加N或同等剂量的R+P混合6、睡前尿糖阴性,次晨尿糖阳性,说明夜间可能发生低血糖,可从晚餐主食中留出20---25g于睡前缓冲,以免夜间低血糖7、午餐前尿糖高,可分出早餐主食一部分,作为上午10点的缓冲8、运动后出现低血糖,可于运动前或两餐之间加餐9、加餐应在胰岛素作用点最强以前,如上午9---10点,下午3---4点,晚上睡前。

13、R与P或N混合的调节方法1、R+P:1、三次R改为两次混合:(早餐前+午餐前)÷4,3份为R,1份为P,于早餐前注射,晚餐前不变;或午餐前R分为1/2R、1/2P,于早餐前注射,晚餐前不变(或晚餐前R减2---4U,改为N2----4U与原R混合,于晚餐前注射),控制晚餐后及夜间血糖。

2、两次R改为一次混合(适用于两次R血糖控制满意者):晚餐前R分为1/2R、1/2P,并到早餐前注射(由于剂量较大,易产生低血糖,可减少1---2U)。

2、R+N:1、如R<20U/d,可单独用N或R:N=3:7或改口服药;2、R>40U/d,必须R、N混合,比例为3:7或1:1或据空腹、餐后血糖增减二者比例。

14、2型糖尿病分型1、轻型:多为肥胖致胰岛素抵抗患者,空腹血糖小于7.8mmol/L,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可使血糖控制在7.0以下,不必胰岛素治疗。

2、中型:空腹血糖7.8----11.1,最大剂量口服药不能控制,需胰岛素治疗,起始量0.3---0.4U/kg.d,补充基础量,控制空腹血糖,如早餐前和睡前或晚餐前N。

(由于2型糖尿病常有黎明现象,故睡前N应大于早餐前,如用P则1—2次/d)3、重型:空腹血糖>11.1,单纯1---2次/d的N很难控制,需大剂量(>1.5U/kg.d),应采用强化胰岛素疗法。

4、极重型:胰岛功能衰竭,空腹血糖>13.9---16.7,一般不发生酮症,很少发生低血糖,应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1个月血糖不能控制,可胰岛素治疗,肥胖者用胰岛素加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

15、糖尿病的控制目标16、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003年ADA)1、标准空腹血糖:3.9---5.6mmol/L2、正常人群(NGT):无糖尿病病史,FPG<5.6mmol/L,OGTT:2hPG<7.8mmol/L3、空腹血糖受损(IFG):FPG≥5.6mmol/L但<7.0mmol/L4、糖耐量低减(IGT):口服 75 克葡萄糖 2 hPG:7.8~11mmol/L5、糖尿病(DM):1、FPG≥7.0mmol/L,2、OGTT:2hPG≥11.1mmol/L,二者有一即可 DMFPG7.0IFG5.6 IGT DM标准空腹血糖3.9 2hPG7.8 11.1 13.9 17、糖尿病饮食疗法1、计算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2、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每日热卡供给量(kcal)×标准体重(kg)3、三餐分配原则:早、午、晚各1/3或早1/5,午、晚各2/54、营养要素分配原则:碳水化合物占日总热量55---60%;脂肪占25---30%;蛋白质占15---20%(1g碳水化合物=4kcal;1g蛋白质=4kcal;1g脂肪=9kacl)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