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上语文《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合集下载

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之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复习课件(共40张PPT)

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之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复习课件(共40张PPT)
【要点回顾】
1.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
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 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 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 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 经》 、《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 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 功实为先声
写错别字。 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
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
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 赏析。
【迁移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1)王绩,字(______),唐代诗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 躬耕东皋,自号“(_____)”。 (2)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______),号(______)。 与(______)合称“王孟”,有“(______)”之称。
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要点回顾】 3.崔颢(hà 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 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 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 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技能点拨】 要正确填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记清诗文的原句,避免张冠李戴;
理解诗句的意思,以便能按要求写出诗句;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理
解题干的材料及用意,弄清楚具体的题型要求。此题都属于理解性默写, 根据提示,写出恰当的句子。注意“圆”不要写成“园”。古诗文书写,要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古诗文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古诗文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古诗文1.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7.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8. 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9. 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0.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1.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3.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诗歌主旨和重点句赏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诗歌主旨和重点句赏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懑,隐寓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 由与光明的追求和向往。
• 1.主题思想:
• 借对梦境的描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隐寓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与光明 的追求和向往。
• 2.赏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 达了自已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 的叹惋。
•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画面描述。
• 在东篱之下信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看见 了南山。“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 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 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表现了他恬 淡、闲适的心情。
1.《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 《梁甫行》《饮酒》其五主题
2.赏析 (1)“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 (3)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4)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 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 物满意而归,令人陶醉的画面啊。
• 乐景衬哀,情诗人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 满载而归来的动态场景。从反面衬托诗人的 郁闷孤单的心境。
• (二)《黄鹤楼》崔颢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
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 不已”画面描述。
• 比喻,作者以“千里马”自喻,引出“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叹,表i达了诗人 为国家统一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和老当 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 (八)《赠从弟》其二刘祯 •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教案 新人教版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教案 新人教版

12 唐诗五首1.知识与技能目标: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

诗文的默写与理解。

朗读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多媒体。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一、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背景介绍《使至塞上》: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 萋.萋(qī) 燕.然(yān)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

【长河】诗中指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二、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二学习《野望》【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骑马驰过我的身旁。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知识点梳理

《唐诗五首》知识点归纳一、《野望》《野望》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首联点题,且交代了“望”的时间、地点、心情。

颔联、颈联:描绘了在暮色苍茫中于隐居之地所望见的景色。

两联在写景上的区别在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的是:远景、静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的是:近景、动景。

颔联中“树树”、“山山”两个叠词用得好,显示出了郊野山、树众多的特点。

“唯”和“皆”也用得好,它们生动、传神地描摹出了傍晚,山、树笼罩在一片秋色、余晖中的美丽景象。

尾联“长歌怀采薇”用典抒情,写出了诗人对古代像伯夷、叔齐之类的隐士的追怀,透露出自己内心的孤独、苦闷。

从表达方式而言,这首诗用到了叙事、描写、抒情。

二、《黄鹤楼》《黄鹤楼》这首诗,从体裁来说,是一首七言律诗。

从题材来说,是一首吊古怀乡诗。

首联,从黄鹤楼命名的传说起笔写由黄鹤楼而产生的联想。

颔联承接首联在“鹤去楼空”的感慨中,将描写的对象转到“白云”上,从侧面展现黄鹤楼的高耸。

颈联笔锋一转,写诗人登临黄鹤楼远眺而看到的景色。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译文是:在和煦阳光的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一带的原野上一棵棵青葱的树木清晰可见,江中的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青葱的树木、茂盛的芳草本是生机勃勃的景物,但尾联中诗人将它们统一在了“日暮”的背景之下,勾起了诗人的乡愁,“烟波”更是让诗人的乡愁更加浓重了。

所谓“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也正是如此。

这首诗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三、《使至塞上》《使至塞上》从体裁来说,是一首五言律诗。

从题材来说,是一首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诗歌的意思是:奉命出使到塞外去。

首联仅用十个字叙述了此次出使边塞的情况。

其中“单车”二字,透露出诗人的这次“问边”是轻车简从。

(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表面上是“问边”,实际是被排挤出了朝廷)首联透露出诗人的孤独苦闷,抑郁不得志。

颔联承接首联,诗人用“征蓬”、“归雁”自喻,包含两层含义:表面上是说:自己像征蓬和归雁一样出了汉塞,入了胡天。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3课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3课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1.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师:“唐代是诗的时代。

”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迭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去感受唐诗独有的魅力。

(板书:唐诗五首)二、出示目标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齐读三、教读《野望》1.了解律诗(1)律诗的基本特征课件出示:律诗:近体诗的一种。

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一般说来,每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应是对偶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课件出示: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唐诗五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唐诗五首,分别是《野望》、《黄鹤楼》、《登金陵凤凰台》、《使至塞上》等。这些诗歌不仅展示了唐代诗人的卓越才华,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内心世界。《野望》是王绩的代表作,诗中描绘了秋天傍晚的乡村景色,表达了诗人在现实中孤苦无依、知音难觅的苦闷心情。《黄鹤楼》则是崔颢的名篇《登金陵凤凰台》以凤凰台为引子,展开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慨。而王维的《使至塞上》则以其独特的山水田园风格,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豪情壮志。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了解唐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原文

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原文

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原文1.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你看啊,这不就是一幅美丽的傍晚乡村图嘛!就好像你站在那东皋之上,看着周围的一切,心里是不是也会有很多感慨呀?2.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哎呀,这黄鹤楼承载着多少故事啊!就如同一个老朋友,一直在这里,见证着时光的流转,难道不让你心生好奇吗?3.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想想看,一个人骑着单车在那茫茫大漠中前行,那是怎样的一种孤独与豪迈呀!这不正像我们在人生路上的某些时刻吗?4.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哇塞,离开家乡,来到那陌生的楚国之地,一路上的风景变化多神奇呀!就好像我们每一次的旅行,充满了未知和惊喜,不是吗?5.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你瞧那钱塘湖边,莺歌燕舞,花红柳绿的,多热闹啊!是不是让你也迫不及待想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啦?6.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那喧闹的人间,却能找到一处宁静的地方,就像在闹市中找到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这是多么难得呀!难道你不想拥有这样的生活吗?7.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时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哎呀呀,国家遭难,连花都好像在哭泣,鸟都在惊心呢!这种情景多让人痛心啊,你能体会到吗?8. 《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长河奔流,体现出空间的阔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 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 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
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皋( gāo )
徙倚( xǐ )
驱犊( dú )
萋萋( qī )
燕然( yān )
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 【长河】诗中指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步骤二 学习《野望》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唐代 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 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 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 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 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 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飘飘荡荡的样子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日里的原野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故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 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 云飘飘悠悠。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中,远处烽火台一缕 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 圆圆的落日。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前线 统帅已在燕然。
2.名句赏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诗人以 “蓬”“雁”自喻,抒发了自己被排挤的苦闷和 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情感复杂。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游览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 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步骤四 学习《使至塞上》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 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 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 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 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 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 诗。”
疏通文意:
傍晚
徘徊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小牛,这里指牛群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比喻隐居不仕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 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 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 驰过我的身旁。
这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眼前所见的景物, 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 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 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2)尾联中的“烟波”一词妙在哪里?
“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 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 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 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13 唐诗五首
第1课时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
领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 独特魅力。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诗歌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 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抑郁、孤寂 的思想感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在闲 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黄鹤楼》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诗人将黄鹤楼的历 史传说与人生的感慨写得如此空灵、真实,不仅情景交 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涤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 手拈来,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借景抒情, 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寂寞伤感的情绪。
2.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王绩、崔颢、王维的诗歌赏读。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 想隐居在山冈。
2.名句赏析。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常为后世诗评 家称道,请说出这两句的妙处。
这两句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描绘,着 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 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 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描绘了 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作者简介:
崔颢(约公元704—754),汴州 (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 思敏捷,长于写诗,《旧唐书·文 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 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 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 头”的赞叹。
疏通文意:
晴日里的原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 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 大江令人发愁!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 关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黄滕岳鹤王阳楼阁楼
2.名句赏析。 (1)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景有什么特点?
诗文结构: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 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 了汉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这两句着力描绘山野晚归的生动场景; 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 然的意趣,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 景的安详与宁静。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 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步骤三 学习《黄鹤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