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13《唐诗五首》全 野望 黄鹤楼 渡荆门使至塞上 钱塘湖

八年级上13《唐诗五首》全 野望 黄鹤楼 渡荆门使至塞上 钱塘湖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 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 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 了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江水,情意 绵绵送我万里行舟。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 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 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 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 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 禹锡并称“刘白”。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 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 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 。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开元十二年(724年),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 剑去国,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 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 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 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 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 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王诗语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富于 变化,音韵响亮、和谐,具有音乐美。
一、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 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 居延。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 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12.《唐诗五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主旨】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黄鹤楼唐·崔颢【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12.《唐诗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赏析简答题: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黄鹤楼唐·崔颢【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赏析简答题: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第12课《唐诗五首》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第12课《唐诗五首》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jì Yān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诗人是怎样描绘山野秋天的景象的? 诗人在下面的颔联和颈联用四句写薄暮 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 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 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 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 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 恰到好处。
逝的往昔,以衬托自身之孤独凄凉,四句 一气呵成,纯用古调,既写出甫一登楼自 然而生的感受,又借传说为诗境涂上神奇 的色调。
本诗的5、6句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变化, 这两句诗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五、六句描写登楼所见实景,意思 是: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 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汉阳与 黄鹤楼隔江相望,所以景物历历在目, 鹦鹉洲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因此这两 句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为下文抒发思 乡之情作铺垫。
1.如何理解诗歌首联表达的思想感情?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 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 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 “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 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的意思。诗歌首联的意思是:秋天傍晚时 分,遥望山野,一片秋意颇浓的景象,表现 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第12课《唐诗五首》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王 绩

东皋薄暮望, 树树皆秋色, 牧人驱犊返, 相顾无相识,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

课前自主学习
★背景透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 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 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 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带着问题读课文
自然之美
导思1.你从这首诗里 读到了怎样的自然美 景?
意象
导思3:诗中选取了哪些意 象?意象与感情之间有何 关系?
关键词: 思乡
借景抒情
情感
导思2.从诗歌中你读 出了怎样的情感?
情景交融
导思4:诗人是如何将景与 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课文品读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课文
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注释: 单车:单车独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疆去察看。 属国:汉代时称那些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 居延:古县名,在今甘肃张掖北。
译文: 我轻车简从到边疆去察看,经过了属国居延。
课文品读
翻译课文
原文: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注释: 征蓬:飘飞的蓬草,比喻飘泊的旅人。泛指远行的人。
情景交融
导思4:诗人是如何将景与 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课文品读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课文品读
翻译课文
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13上课用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13上课用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使至塞上
——王维
叙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出使边塞
情 抒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内心抑郁



事 发
绘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塞外风光
事 终
叙事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战事繁忙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 情感?
想将士不畏艰苦守边 卫国
——感慨赞美
落梅花”,“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等诗
句,都反映了诗人对黄鹤楼的眷恋之情。不过,他专写
黄鹤楼的诗确实没有。这大约正是由于崔颢的诗写的太
好的缘故吧。据说李白受崔颢这首诗的影响,写了一首
《登金陵凤凰台》,以同《黄鹤楼》一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晴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 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 生思乡之愁。本句点题。借景抒情,以日暮途 远抒发漂泊怀乡之情。
小结
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 想,叙昔人、黄鹤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 感觉,表现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 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 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 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 味悠长。
3. 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孤独无依,所 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 那样的隐逸隐士,当作密友。
思想情感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 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彷徨、孤独无依、落寞的 情绪。

八上第13课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八上第13课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唐诗五首》学历案教材单元定位:《唐诗五首》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是歌咏山水的古诗文,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而在唐诗中有大量优美的歌咏山水的篇章,本课的五首律诗或五言律或七言,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各不相同。

《野望》写田园风光,抒孤独彷徨之情;《黄鹤楼》写登临之景,抒吊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使至塞上》绘塞外雄浑壮阔之景象,抒发个人荣辱沉浮的达观之情;《渡荆门送别》写辞亲远游所见景象,抒发对故乡依依惜别之情;《钱塘湖春行》点染西湖早春之气象,表达诗人内心喜悦之情。

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这些山川风物之灵秀,要品词析句,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2.赏析品味诗歌画面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3.知人论世探究诗人灵魂深处情怀学习过程【自主预习】熟读诗歌,结合诗歌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课中学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及诗歌韵味。

学习活动一:默读课后“积累拓展六”,结合唐诗五首,完成以下学习任务,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把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在对应的诗句旁2.圈出押韵的字。

3.根据“一二为平”、“三四为仄”标注出这首诗的平仄,读一读,体会韵律美4.找出找出这几首诗中,你觉得韵律最完美的诗句,你依据的是什么?(可以从用词,用韵,结构等方面说。

)学习活动二:再读五首诗歌,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完成下列连线《野望》雄健辽阔《黄鹤楼》雄浑壮阔《使至塞上》孤独清冷《渡荆门送别》空阔渺茫《钱塘湖春行》喜悦开朗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通过绘景品词,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学习活动:请大家关注一下五首诗中的主体色彩词,给每首诗中的写景名句分别扩展一幅画面,并最好加入你的一点感受。

12唐诗五首

12唐诗五首

郁之情。
3.《使至塞上》王维 属国过居延 (1)单车欲问边,____________________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____________________ 。 大漠孤烟直 (2)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____________________ ,都护在燕然。 (3)王维的《使至塞上》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4)《使至塞上》中以比喻手法来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存诗400余首, 代表诗作有《相思》、 《山居秋暝》等。
人物生平
• 公元701年,生于蒲州(今运城永济市)。开元九年(721 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 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次年
迁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此后半
官半隐。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下狱。 因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 因其弟王缙[jì n]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得宽宥,降为 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终尚书右丞。
使至塞上
王维 出使目的 单车欲问边, 轻车从简,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过居延。 我身为使者路过居延。
以物自比,叙事写景, 征蓬出汉塞, 随风 飘飞的蓬草飞出唐朝的边塞, 被排挤的抑郁。
归雁入胡天。 振翅北飞的归雁,又进入了胡人居住的地方。 大漠孤烟直, 在浩瀚无际的沙漠中,一股烽烟,直直地升起, 长河落日圆。 在长长的黄河的尽头,一轮夕阳缓缓落下。 萧关逢候骑, 在萧关遇上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路途遥远 战事繁忙 都护在燕然。 我唐军前线统帅就在燕然山前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 乐天 , 号 香山居士 ,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 且影响深远的 诗人 和 文学家 ,有 “ 诗魔 ”和“诗王 ”之称,他的诗 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 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叙事诗 《 琵琶行 》、《 长恨歌 》极为著名。
解题:
“钱塘湖”,即现在的杭州西湖; “春行”,即春天出游,题目点明了 地点、季节、内容。这是作者于早 春骑马春游时写的一首七言律师, 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时任杭州刺 史。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 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 陇西成纪。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 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 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 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 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深入探究
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 “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 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 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 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 依不舍,思念故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 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 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 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 念之情。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野望
王绩(唐)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我长啸高歌怀念采食野菜的隐士!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首联:从表达方式上看,属于哪种?交代了-----------。 • 颔联:写了什么景色?从------视角来写的。你认为哪 个字用的好?分析。颔联表达诗人--------情怀。 •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 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 动感。 • 颈联:写了什么内容?从视角变化的角度分析。这两 句衬托了江水--------,天空--------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情感。 • 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尾联写了诗人告别的是朋友 吗?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剧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首联:从表达方式上看,属于哪一种? 交代了-------------。 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并分析。 颈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的情怀。侧面烘托了--------。借以反映 了-----------------。 尾联:从表达方式上看,属于哪一种?写了 什么内容?表达---------情感。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 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 去浮云很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几只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谁家的燕子,正衔着春 泥筑巢。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鲜花缤纷,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春草刚刚能遮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 下的白沙堤。
小 结
叙事
使至塞上
——王维
出使边塞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情 由 事 发
抒情
内心抑郁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绘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塞外风光
景 由 事 终
叙事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战事繁忙
全诗善于捕捉典型景物作精心刻画,叙事精 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达到了精心锤炼与自然 质朴的交融统一。后人称王维“诗中有画”,于 此诗可见一斑。 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 人对守边战士爱国精神的赞美。

小结
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 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 然的感觉,表现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 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 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 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 界。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情味悠长。
诗句解释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乘舟远渡来到荆门之外,来到古 老的楚地游览。
两岸高山随着大平原的出现而消失, 长江沿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 明镜。天边的云霞飘飞似海市蜃楼般变 幻多姿。 我仍然对故乡之水恋恋不舍,是它 深情地送我乘船作万里远游。。
黄鹤楼
唐--崔颢 (七言律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 得地飘来飘去。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 长得茂盛喜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 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王 绩


野望
王绩(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 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出 身官宦[huàn]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 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 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 娱。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 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其《醉乡记》、 《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 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王绩 《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 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写作背景: 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 有感而作. 写景: 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 抒情: 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 於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 暮而生思乡之情.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首联:“昔人”,诗人从---------落笔,表达------情感。
颔联: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 颈联:写了什么景物?从写景角度来分析。 尾联:主要写了什么景物?-----字,是点睛之笔。抒发 了---------情感。
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这首诗歌。 2.《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 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 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 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 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 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 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 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 《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 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 服。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 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 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 未得返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 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渡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描写壮阔 的景色
万里送行舟。
抒发思 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 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 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 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 奉使出塞宣慰。本篇即写出塞时沿 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 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途 中。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剧延。 我奉命轻车去慰问边关守军,以典属国的身 份路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 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浩瀚的沙漠上那一缕烽烟直上云霄,滔滔的 黄河边上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在萧关巧遇侦察的骑兵,告知我唐军统帅仍 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