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合集下载

第二课 书画同源——汉字演变,教案

第二课 书画同源——汉字演变,教案

第二课:书画同源——汉字演变一、【趣味园】仔细观察图片,下面每幅图画都可以看到哪些字?二、【知识屋】(一)汉字的起源汉字产生前,中国先民通过语言进行交流。

但是,语言不能传到外地,也无法留存后世。

于是,先民们想出了多种记事方法。

八卦:是古代中国人创造的由符号"-"和"- -"组成的八种图形,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

结绳:在绳子上打不同的结,记录不同的事情。

今天,象征着吉祥如意的中国结就是从上古的结绳演变而来。

(图)古人结绳记事图画:文字产生前,原始人常利用图画来帮助记忆、传递信息。

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

至于中国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为谁所创造,学界多有争论,今人多以神话视之,半真半昧。

有一首古老的民谣说的就是这种现象:仓颉造字如担粟,传给孔子仅八斗,还有二斗不外传,借给道士画符咒,鬼画桃符君不识,才高八斗有来由。

(二)汉字的演变汉字经过了 6000 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甲骨文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

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图)甲骨文金文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

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

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小篆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

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

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隶书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从“马”字的演变可以推断汉字演 变的过程。
1)、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 (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 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2)、汉字的最初模样
2、甲骨文:
史海拾贝: 1899年,北京国子 监祭酒王懿(yì)荣在审视中药中, 发现了一味名为龙骨的中药上面 刻有文字。他寻根问底,知道这 个药材是从河南运来北京的。经 考察,发现这些带字龙骨出自殷 墟,这些字就是商代的甲骨文。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 得名。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 称“石鼓文”。今中国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 物。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 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 性字体。“籀文”也叫大篆,通行于春秋战国,奠定了方块 字的基础。
二、金文 (一).金文(又叫钟鼎文或铭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 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这 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 青铜器。主要有乐器“钟”,食器 “彝,尊,爵”,洗器“盘”,兵器 “戈,戟”等。金文的内容,最初只 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的符号。 后来基本上记功绩,受封赏,刻铸以 传后代,来显其荣。因古代人用钟鼎 作为铜器的总称。前人曾称这种文字 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 “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铭 文”。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特点。 因此,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字摆脱 了图画性。这是汉字发展的第一块里 程碑。金文,金文产生于西周,也叫 钟鼎文,铜器铭文。它与甲骨文差不 多同样古老,它的特点:笔形比甲骨 文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变

高考历史必修3总复习:第十三单元第26讲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高考历史必修3总复习:第十三单元第26讲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2)隶楷阶段,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
书。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
书向楷书过渡的阶段。楷书盛行于隋
唐时期。隶书和楷书是正式书体。在
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
书和行书。
栏目 导引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对点训练1
(2012· 浙江温州联考)汉字经
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图所示“车”
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 )
纪中期的英国风景画,通常都以自然 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下表表述正确
的是(
)
A.中西文化交流使两国的绘画风格
相互交融
栏目 导引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B.相似的社会环境使两国绘画主题 趋于一致 C.明清山水画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艺 术上的反映 D.英国风景画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影 响的结果
栏目 导引
第十三单元
栏目 导引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史料★应用】
1.材料1中①划线部分的信息是否
可信?为什么?
答案:不可信。因为来自于神话传
说。
栏目 导引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2.材料2中据②划线部分看,该文字 起源的说法是否可信,为什么?
答案:可信。理由:它既有《史记》
的相关记载,又有大量出土文物作为
物证,其中的大量文字已经破译。
随着蒸汽机成为动力,交通运输业得
到了发展,使得画家有了更方便的条
件去接触大自然,描绘大自然的风景。
故D项为正确答案。
栏目 导引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透析史料研习,洞察命 题趋向
【史料★文本】
材料1:①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 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许慎《说文解字序》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内涵、最系统的文字之一,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智慧积淀。

本文将探讨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回顾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时期。

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人们通过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象形图案记录事物,这就是最早的汉字形态。

通过这些古老的文字,我们可以窥探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的形态逐渐简化,演变成为了后来的篆字和隶书。

二、汉字的发展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篆字、隶书、楷书和行书。

1. 篆字篆字是指在秦汉时期流行的一种文字形态,其特点是形状刚硬、笔画繁复。

篆字的使用给后来的汉字书写奠定了基础,并对印章的雕刻有着重要影响。

2. 隶书隶书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是在汉代出现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特点是简练、规范、书写迅速。

隶书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文字的传播和交流,也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

3. 楷书楷书是汉字书法发展的演化阶段,其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

楷书通体工整、笔画平稳,是各类书法中最常见、最为人熟知的一种。

4. 行书行书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风格,它是楷书与草书的中间形态,既有楷书的规范性,又有草书的流畅性。

行书是为了在速写中兼顾速度和美感而产生的。

三、汉字的演变与影响汉字的演变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

从最初的象形文字到如今的简化字,汉字一直在不断发展与变革。

汉字的发展对中华文明的繁荣与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它嵌入了中华民族众多方面的智慧与思想,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此外,汉字的发展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汉字的传入和交流,许多国家借鉴了中国的文字系统,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国都通过汉字对其文字进行了发展和改造。

总结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从最早的甲骨文、篆字到现代的楷书、行书,汉字的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形态的变化,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中国文字发展历程

中国文字发展历程

中国文字发展历程一、古代文字的起源中国文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商代。

商代的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记载,用于卜辞和记录祭祀活动。

此后,商朝的文字逐渐演变为更加简化和规范的金文,用于铭文和铜器铭文。

二、古代文字的发展与演变1. 东周文字的兴起随着周朝的兴起,东周文字逐渐取代了商代的金文。

东周的文字以篆书为代表,其特点是笔画简洁、方正有力。

篆书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后来的隶书和楷书奠定了基础。

2. 隶书的诞生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并制定了小篆作为公共文字。

然而,小篆的笔画繁复,书写速度慢,所以在秦末汉初时期,隶书作为一种简化的文字形式应运而生。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简洁、结构清晰,书写速度快,逐渐成为官方文书和文化传播的主要工具。

3. 楷书的兴起在东汉时期,楷书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形式出现,它继承了隶书的规范性和简洁性,同时注重笔画的平稳和流畅。

楷书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文字书写形式的逐渐统一和规范化,成为后来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4. 行书和草书的发展晋朝时期,书法家王羲之以及其后的草书大家张旭等人开创了行书和草书两种新的书写形式。

行书是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过渡形式,字形结构较为规范,但筆劃开始流动,书写速度较快。

而草书则更加激进,筆劃极为简化,注重自由和创造性。

行书和草书的出现丰富了中国文字书写的形式,使书法艺术更加多样化。

三、现代汉字的形成与发展1. 民国时期的文字改革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国进入了民国时期,文字改革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1913年,民国政府发布了《新文字方案》,试图简化汉字,使之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然而,由于方案过于激进,遭到了各界的反对,最终未能得以实施。

2. 简化字的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字简化成为国家政策之一。

1956年,《关于汉字简化方案的通知》发布,开始了大规模的汉字简化工作。

通过简化繁体字的形状,减少笔画数量,使汉字更易书写和识读。

汉字演变发展过程

汉字演变发展过程

汉字演变发展过程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概述:
1. 甲骨文:约公元前14 世纪至公元前11 世纪,是商代后期(约前14~前11 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2. 金文: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3. 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

4. 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大篆进行简化得到的字体。

5. 隶书: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西汉时发展成熟,是两汉时期的主要字体。

6. 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7. 楷书:楷书也叫正楷、正书,形成于汉末,是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的主要字体。

8. 行书: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9. 简化字:新中国成立后,对繁体字进行了简化,形成了现在通用的简化字。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点导航]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主干核心知识]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1、天文学:《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专著,《_ _》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东汉的张衡:地动仪、水运浑象仪。

唐代的僧一行:黄道游仪,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测定的黄赤交角值极为精确;编制的《授时历》是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2、数学:东汉时期《九章算术》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南北朝时期祖冲之计算圆周率.3、农学:北魏贾思勰所著的《》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

明代编写的《农政全书》总结历代经验,参照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4、医学:①《》一书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四诊疗法,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③华佗发明最早的麻醉药剂“”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五禽戏。

④代表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是明代李时珍的《》,书中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5、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造纸术: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

●印刷术:①雕版印刷术: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的《》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火药:①唐代发明,唐末用于战争;②五代和宋朝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③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指南针:①战国时发明司南;②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1、汉字的起源演变①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系统之一。

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结构、书法和影响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汉字的完整版起源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晚期,大约公元前14世纪。

它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记录祭祀活动。

1.2 金文的演变:金文是汉字的重要演变阶段,出现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

金文的特点是线条流畅,笔画繁多,形态多样,成为后来汉字演变的基础。

1.3 汉字的定型: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将各个地区的文字进行统一,形成了统一的汉字体系。

这一过程被称为“汉字的定型”,使汉字的形态更加统一、规范。

二、汉字的演变2.1 简化字的出现:为了提高汉字的书写速度和简化繁复的字形,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汉字简化的潮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56年的简化字方案,将一些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使汉字书写更加方便。

2.2 繁体字的保留:尽管简化字在中国大陆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繁体字仍然保留并广泛使用。

繁体字保留了汉字的传统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汉字在世界的传播: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汉字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如今,许多国家的学校都开设汉语课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字,这为汉字的演变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汉字的结构3.1 笔画的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是笔画,汉字的形态是由不同的笔画组合而成的。

汉字的笔画有横、竖、撇、捺、点等,每个笔画都有一定的顺序和书写规范。

3.2 部首的作用:部首是汉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汉字的分类标志。

部首可以帮助人们查找和理解汉字的意义,是学习汉字的重要辅助工具。

3.3 偏旁的组合:汉字的形态往往由多个偏旁组合而成,每个偏旁都有一定的意义。

通过组合不同的偏旁,可以形成新的汉字,丰富了汉字的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4.[2018海南高考,1,2分]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 )
A.隶书
B.金文
C.小篆
D.草书
5.[2017全国卷Ⅲ,24,4分]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6.[2016全国卷Ⅱ,24,4分]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7.[2020陕西汉中第五次质量检测]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主要有《二十四孝图》《苏武牧羊图》《昭君出塞》等。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B.艺术的教化功能
C.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D.商品经济的繁荣
8.[2019江苏高考,21,13分]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

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材料三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

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

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