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课程标准

《计算机网络》课程标准
《计算机网络》课程标准

《计算机网络》课程标准

授课对象: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课程教学时数:96H

学历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代码:

学制:全日制3年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制订: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熟悉网络的机构、网络协议、常见的网络命令等;掌握常见的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和基本的网络知识;

2.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总课时96课时,理论课时40学时,实践课时56学时。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广域网、TCP/IP协议、网络操作系统和Internet等内容。

(2)课程设计思路: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原则进行设计。本课程共设*个专业教学项目,其中必修项目*个,提高项目*个,可根据不同学生在提高项目选取。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应知应会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项目中,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看到成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提高理论知识、动手技能,拓宽知识面。

二、课程目标

依据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为: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基础,在职业技能上达到熟练安装、调试常见网络设备,掌握网络的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同时,将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培养全面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具体目标为:

1.专业能力目标

(1) 掌握课程中所介绍的有关的基本术语、定义、概念和规律,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应能较熟练地应用这些概念和术语。

(2) 理解网络的基本分析方法及改善系统性能的主要途径。要求能对简单的故障独立进行排除。

(3) 对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有所了解。

(4) 把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整体知识结构,发展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方法能力目标

(1) 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学习,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制定、实施工作计划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2) 通过该课程各项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经历基本的工程技术工作过程,学会使用相关工具从事生产实践,形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服务未来的科学态度。

(3)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和深刻领会,以及教学实训过程中创新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基本的思考与设计的方法,在未来的工作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4) 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社会能力目标

(1) 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充满热情。

(2) 有较强的求知欲,乐于、善于使用所学电气控制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具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战胜困难、实现目标、完善成果中体验喜悦。

(3) 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通过亲历实践实现,检验、判断各种技术问题。

(4) 在工作实践中,有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三、课程内容

1.学习情境安排及课时分配表

2.学习情境设计

四、课程教学条件

1.学生基础条件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综合了《计算机基础》、《网络布线》、《网络安全》等课程的相关内容,具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的特点,该课程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前期必须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基本操作、算法分析等能力。

2. 教师职业条件

由于本课程所具有的独特特征,所以要求最好有两名一线的专职教师在讲解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常见的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非常熟悉,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掌控能力强、教法先进灵活;一名具有丰富的理论和一名老师实践经验,二者能够取长补短,

3.校内实训条件

校内现有实验、实训机房8个,600平米,共计500台电脑;常见网络设备若干,包括:集线器、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可满足计算机专业的实训工作;

五、课程评鉴

课程的成绩评鉴

六、教材使用建议

1.选用教材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教材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要以实际网络为载体,引入必须的专业知识,增加实践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工厂电气控制设备的认识和理解。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4)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5)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2.参考资料

[1]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 计算机网络李太君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七、有关说明

1.主讲教师根据本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授课计划。

2.课程的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本课程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适度、够用”的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会安装各种网络设备并能够进行调试与维修,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固的基础。

本课程的难点:课程的难点为各种常见网络故障的排除;网络体系结构的理解;

解决办法: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将理论的知识穿插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优越的工作学习环境,将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将老师知识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聘请企业专家答疑。从而多途径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中的难点和疑点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