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与中国古代诗学

合集下载

五行与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五行意象

五行与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五行意象

五行与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五行意象五行是指古代中国哲学中对宇宙万物的分类理论,即金、木、水、火、土。

这个概念不仅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深刻的应用,也深深地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学中。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五行意象的描绘和运用丰富而多样,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一、金金是五行中最坚硬的元素,代表着坚强、坚毅、坚定的品质。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金常常被用来象征帝王、统治者的权力和威严。

例如《论语》中的“如金石之坚”一词,强调儒家思想中君子坚守正道的品质。

另外,金还经常被用来描绘贵族阶层和富人的奢华与富饶,如《红楼梦》中黛玉的金钗、金陀螺等形象。

二、木木是五行中最具生机和生长力的元素,代表着生命、活力、成长和繁荣。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木的形象常常被用来描绘自然风光和生命力旺盛的景象。

比如《诗经》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表达了自然环境中山势的奇峰和蓬勃的生气。

三、水水是五行中最柔软、流动的元素,代表着静、深、悠远的品质。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水的形象常常被用来描绘柔和、清澈、柔顺和泽畅的意境。

例如《庐山谣》中的“庐山虽好,无过于此水”形容了水的流动和湖泊的清澈。

另外,水还在文学作品中象征着涵养、包容和智慧,如《红楼梦》中宝玉在湖边吟诗的场景。

四、火火是五行中最炽热的元素,代表着激情、欲望和能量。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火的形象常常被用来描绘激情、热情和生命的力量。

比如《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和火眼金睛,以及《红楼梦》中黛玉烧毁金陵十二钗,都展现了火的威力和破坏力。

同时,火还经常被用来描绘爱情和情欲,如《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宝玉与晴雯之间的纠葛。

五、土土是五行中最稳定和厚重的元素,代表着稳定、安全和沉稳。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土的形象常常被用来描绘安定的家园、国家和社会。

比如《红楼梦》中描绘荣府的场景,如《红楼梦》中宝钗的家族,都展示了土的稳定性和富饶性。

另外,土还经常被用来象征农耕和丰收,如《诗经》中的“农家”和“黍稷”。

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阴阳五行学说概要阴阳:本指物体对于阳光之背向,后引申为事物或问题的两种趋势或状态。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它们是万物的起点:阴阳相合,乃生万物;也是事物运行的法则:“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

古人用它们来说明事物的结构:“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第四十二章》),阐明事物间的关系;也用来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

在古代中国又有尊阳卑阴的倾向,这是西周宗法建构所造成的,它对中国社会乃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它们看作是构成万物的基本材料。

用以说明多样性的物质世界的起源。

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又有相互制化的关系,还有相乘相侮的关系。

用图表示如下:2、阴阳五行学说历史简述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古人对世界本源、构成及世界运动变化之根源的哲学思考,源于先秦,但它的完善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最早提出阴阳概念的是《周易》,大量运用于《易传》部分。

在《周易·系辞传》里,“阴阳”被看成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阴阳合德,刚柔有体”已经具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性了。

《周易》认为,整个世界就是在阴阳这样两种对抗的物质力量的运动和矛盾中发生和发展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阴阳这两种对立物质相互斗争的结果。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 《甘誓》是夏启讨伐有扈氏在甘这个地方向六军发布的誓命,有人考证这是后人根据传闻而作,太早,不可靠。

目前,可靠的最早论述是《尚书·洪范》,是周武王克殷后向箕子问策时,箕子陈述的治国“天地之大法”,文中提出了帝王统治人们的各项政治经济原则,共有九条,称“洪范九畴”,第一畴就是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本,四曰金,五曰土。

五行的诗词

五行的诗词

五行的诗词
摘要:
一、五行概述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的分类
二、五行在诗词中的应用
1.古代诗词对五行的体现
2.五行与诗词创作的联系
3.五行在诗词中的寓意和象征
三、五行诗词的特点与影响
1.五行的平衡与诗词的美感
2.五行的变化与诗词的深度
3.五行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它不仅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还在诗词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首先,五行的概念来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

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它们相互生克、制约,维持着世界的平衡。

这一观念在古代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如“金戈铁马”、“木叶纷纷”、“水调歌头”、“火树银花”、“土埋半截”等,都是对五行元素的生动描绘。

其次,五行与诗词创作的联系密切。

古代诗人通过对五行元素的运用,使
诗词的意境更为丰富,寓意更为深远。

如“水调歌头”中的“水”,寓意着流动、变化,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又如“火树银花”中的“火”,象征着热烈、奔放,展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最后,五行在诗词中的寓意和象征,丰富了诗词的艺术魅力。

五行元素各自具有独特的性格和特点,金代表坚固,木代表生长,水代表变化,火代表热情,土代表稳重。

诗人在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五行元素,使其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总的来说,五行在诗词中的运用,不仅使诗词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还使诗词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哲学韵味。

五行与中华传统文学了解五行在中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与象征

五行与中华传统文学了解五行在中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与象征

五行与中华传统文学了解五行在中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与象征五行与中华传统文学:了解五行在中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与象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五行被视为宇宙的基本元素,包括金、木、水、火和土。

这五种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既体现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华传统文学作品的描写与象征。

本文将重点探讨五行在中华传统文学中的运用与意义。

一、金——刚烈之象金作为"五行"之一,象征着刚烈、坚固和正直。

在中华传统文学作品中,金常被用来形容英雄豪杰,如《水浒传》中的宋江,他英勇无畏、不畏强敌,具有金的刚烈之象。

二、木——生生不息之象木象征着生命力的不息、生生不息之象。

在中华传统文学中,木常被用来描绘自然界的生机勃勃、花木葱茏,比如《红楼梦》中描写贾府花园的细腻描写,给人一种青翠欣欣、生机盎然的感觉。

三、水——变幻无常之象水象征着变幻无常与柔软的特征。

在中华传统文学中,水常被用来形容江河湖海,同时也常被用来表达人生境遇的多变。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波澜起伏的人生中,常被比喻为水的清幽、感性与柔软。

四、火——炽热活力之象火象征着炽烈的活力与激情。

在中华传统文学中,火常被用来描绘战争、烽火连天等充满热血与激情的情景。

比如《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火光映照天际,灼烧着英勇的将士们的忠诚与血性。

五、土——守护与承载之象土象征着守护和承载之象。

在中华传统文学中,土常被用来形容乡村、家园和土地的情感。

比如鲁迅的短篇小说《荷花淀》,通过对农民的刻画,描绘了他们与土地紧密相连的情感与乡土气息。

通过对五行在中华传统文学中的描写与象征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文学作品中运用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五行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不仅体现了自然界的万物相生相克的规律,也呼应了人类情感、社会生活和道德准则的多样性。

在今天,我们对五行的理解和运用已经趋于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然而,深入了解和把握五行的文化内涵,对于践行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阴阳五行思想在古代文化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思想在古代文化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思想在古代文化中的应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厚。

其中,阴阳五行思想作为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之中。

本文将就阴阳五行思想在古代文化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了解古人如何运用这一思想构建起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首先,阴阳概念在古代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阴阳本是自然界中相对而言的两种不同状态,如白昼和黑夜、冬季和夏季。

然而,古人发现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成,形成了一种宇宙观念。

这一观念不仅应用于天文、地理等学科中,还贯穿了古人的生活方式。

例如,在饮食方面,古人认为食物也有阴阳属性,恰当地搭配阴阳食材可以保持身体健康。

古代医学中的阴阳学说也是基于这一观念而形成的,通过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其次,五行学说是古代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自然元素和特性。

古代人认为,天地万物都由五行相互生成和相克。

他们将此观念运用到不同领域,如建筑、医学、农业等。

在建筑方面,古人认为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五行属性,因此在建造过程中需要谨慎选择材料,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固和和谐。

另外,农民也根据五行学说来安排耕作,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种植,以确保丰收。

医学上的针灸疗法也追溯到五行学说中,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五行相互作用,来治疗疾病。

再次,阴阳五行思想不仅体现在具体实践中,也渗透到了古代文学作品之中。

例如,诗词中经常出现描绘自然景象的词句,包括明亮的阳光、婉约的月光、悲凉的秋雨等,这些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阴阳变化的感悟。

同时,古代文人也常常以自然景观来比喻人生哲理,通过阴阳的对立和平衡,表达了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娱乐人们,更让人们对自然与人生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阴阳五行思想的独特和深远影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表现中都能看到其存在。

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古代绘画,都能感受到阴阳五行思想的引导。

五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哪些象征意义?

五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哪些象征意义?

五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哪些象征意义?一、金:贵族、权力、荣耀金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象征着贵族、权力和荣耀。

在古代社会中,黄金是稀有的贵重金属,只有皇家和高贵的贵族才能拥有。

因此,金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表达权力和荣耀的象征。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府是一个大贵族,他们的财富和地位就像黄金一样灿烂夺目;而贾母则被描绘为贵族中的权力代表,她的话语和命令就像金字塔一样威严。

二、木:生命、希望、成长木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象征着生命、希望和成长。

木是大自然的产物,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生机勃勃的希望。

在文学作品中,木经常被用来表达人物的成长和奋斗的过程。

例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被认为是一棵妖木,但在取得真经的过程中,他经历了磨难和修炼,最终变得成熟和有智慧。

三、水:情感、离别、流动水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象征着情感、离别和流动。

水是一种柔软的力量,经常被用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离别的伤感。

在文学作品中,水也常被用来描述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

例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一个敏感和多愁善感的女子,她的眼泪被描绘成水一样流动的情感之泉,表达了她对爱情的痛苦和失望。

四、火:热情、激情、毁灭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象征着热情、激情和毁灭。

火是一种既具有热情和温暖的力量,又具有破坏和毁灭的力量。

在文学作品中,火经常被用来描述人物的热情和激情,也被用来描绘战争和灾难的破坏力量。

例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可以发出灼人的火焰,既表达了他的力量和勇气,也象征着他对邪恶势力的毁灭力量。

五、土:平稳、安定、承载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象征着平稳、安定和承载。

土是大地的象征,承载着万物生命的根基。

在文学作品中,土经常被用来描述人物的平稳和安定的生活,也被用来表达人物对于承载的珍视和保护。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宝庆堂的继承者,他象征着家族的承载和传承,同时也被描绘成一个平稳而安定的人物。

综上所述,五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都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论阴阳五行说作为中国古代科技哲学基本原理

论阴阳五行说作为中国古代科技哲学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阴阳说摘要:起源于殷商之际的《周易》对阴阳说作了充分的阐述,而且提出了作为原始之物的“八卦”和万物本源的“太极”。

老子和后继者庄子也提出了“道”的概念。

阴阳、八卦、太极、道起源于殷商之际的《周易》对阴阳说作了充分的阐述,而且提出了作为原始之物的“八卦”和万物本源的“太极”。

阴阳说是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包括医学)乃至文学、艺术中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核心。

阴阳本指物体对于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阴阳说抽取阴和阳这两个基本概念来解释天文现象、四季变化、万物盛衰等自然现象,是殷商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朴素的辩证思想,后来又被用来解释社会现象。

人们把自然界与社会上一切对立的现象,如天地,男女、昼夜、上下、君臣、夫妻等抽象为阴阳,用阴阳概念来分析阐述事物的变化。

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日、男等阳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代表消极、退让、柔弱、月、女等阴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

阴阳说认为万物都具有阴或阳的基本属性,阴阳之间是相互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

阴阳相反相成,互斥互补,又是相互包容。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阴阳性质也是相对的,一物对于他物为阴,相对与另一物则可以为阳。

万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就是其中阴和阳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会向对立面转化。

阴阳的互变,是万物发展变化的重要规律之一。

阴阳说以阴阳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一切事物变化的原因,而阴阳有序、整体和谐是世间的最佳状态,也是事物稳定的基本保证。

《周易》写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即宇宙本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由太极产生出阴阳,由阴阳的作用演化出时间,然后形成了作为原始之物的八卦,由八卦再演化出万事万物。

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的世界生成说。

在太极图中,圆圈表示宇宙,是“元气混沌、混沌未开”的无极境界,中间阴阳线判阴阳而有太极,阴阳相分而又密切相合。

两条阴阳鱼的鱼眼为阴阳子,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对于许多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基本概念以及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

阴阳学说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易经》中,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观察自然现象和描绘天地变化的需要。

《易经》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在长期观察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部哲学典籍,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阴阳学说。

后来,阴阳五行学说逐渐形成并深入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阴阳二元对立,它描述了事物存在的不同状态和相互转化。

阴阳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两种基本属性,具有相互依存、转化运动、内外关系的特点。

阴阳二元对立与统一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构成了世界万物的基本运行规律。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五行是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属性和运动规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

五行通过生克关系的相互作用来维持平衡,并推动世界的运行。

阴阳五行学说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还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的医学、天文学、农学和占卜等领域。

在中医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被用来解释人体的脏腑功能、疾病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在天文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被用来解释星象的演变和天体的运行规律。

在农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被用来指导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业生产的节气调控。

在占卜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被用来预测吉凶祸福和指导人们的决策。

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深远,它不仅贯穿于古代文学作品、艺术创作和建筑设计中,还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人们常常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描绘阴阳五行的变化来理解世界和解释万物。

阴阳五行学说在古代社会中被广泛应用,成为了古代智者和学者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No.4 2013阴阳五行与中国古代诗学张 毅[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元诗学与书画艺术相融合的现象学研究”(10BZW045)[摘要] 阴阳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它贯穿儒家的经学与理学,呈现出由宇宙论到本体论、由天道观到心性说的发展过程。

儒家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影响,不仅反映在诗歌声律论和文学创作论方面,更是一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诗性智慧,使诗人由体验天地生生之德的道德境界,进到全身心融入自然山水的“天人合一”境界。

[关键词] 阴阳五行;天地之心;声律;物感;诗学[作者简介] 张毅:文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300071)阴阳五行原只是一种古人用来解释天地万物生成和社会变化的学说,当它与儒家的天道观和人性论相结合后,便形成涵盖宇宙人生各个方面的意识形态,成为支配中国人思想和审美判断的文化基因。

它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视诗为天地之心,以为诗歌之所以能感天地、动鬼神,在于诗能体现天道的变化,其声韵音律反映季节气候的自然律动;二是说天地四时的物色感动诗人情思,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因此创造情景交融的诗境;三是于“无极而太极”的自然造化中领悟诗之神理,达“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天人合一境界。

由开天辟地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论和天道观,到“太极即理”、“诚即所谓太极”的本体论和心性说,是儒家阴阳五行思想两个相关联而又有所不同的发展阶段,充分体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诗性智慧。

一阴阳五行作为一种以阴阳分判天地和以五行配四时的宇宙论和天道观,不仅是汉代今文经学的思想基础,也对纬书的过度阐释有深刻影响。

诗纬《诗汜历枢》里的圣人“明义以炤耀其所暗”和“《诗》无达诂”两段文字[1](P482),均出自汉代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

解经追求微言大义,是董氏“《诗》无达诂”说得以成立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成为纬书附会经义的思想根据。

纬书是发明经义的,既然对经的解读可以没有达诂,也就很容易用流行的阴阳五行说附会经义,构成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诗纬《诗含神雾》说:诗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万物之户也。

孔子曰:诗者,天地之心,刻之玉板,藏之金府。

集微揆著,上统—2—元皇,下序四始,罗列五际。

[2](P464)以诗为天地之心,意味着诗人可代天言志,体现天意之微,于是有“四始”、“五际”之说。

诗纬《诗汜历枢》云:“《大明》在亥,水始也。

《四牡》在寅,木始也。

《嘉鱼》在巳,火始也。

《鸿雁》在申,金始也。

”[3](P480)这里讲的《大明》和《四牡》等,均为《诗》三百篇里的诗歌。

所谓“四始”,是将《大明》等四篇诗,与五行中和四时相配的水、木、火、金相比附。

而“五际”则是把《天保》等五篇诗,与表示阴阳二气消息的八卦方位图中的亥、戌亥、卯、午、酉等时辰相配。

所谓“卯,《天保》也。

酉,《祈父》也。

午,《菜芑》也。

亥,《大明》也。

然则亥为革命,一际也。

亥(当为戌亥)又为天门,出入候听,二际也。

卯为阴阳交际,三际也。

午为阳谢阴兴,四际也。

酉为阴盛阳微,五际也”[4](P481)。

这样一来,表现人之性情的《诗》,也就与由阴阳五行支配的天时相关联,为天人相感产生的神秘经典。

诗纬是谶纬神学的一种,其特点是把天人感应的灵异之说附会于对《诗经》的解读中,使《诗》诡为象征性的谶纬神学隐语,似含有“天”意,可预决吉凶。

如汉元帝初元元年多水灾和地震,以传《齐诗》著名的今文经学家翼奉奏封事曰:臣闻之於师曰,天地设位,悬日月,布星辰,分阴阳,定四时,列五行,以视圣人,名之曰道。

圣人见道,然后知王治之象,故画州土,建君臣,立律历,陈成败,以视贤者,名之曰经。

贤者见经,然后知人道之务,则《诗》、《书》、《易》、《春秋》、《礼》、《乐》是也。

《易》有阴阳,《诗》有五际,《春秋》有灾异,皆列终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臣奉窃学《齐诗》,闻五际之要《十月之交》篇,知日蚀地震之效昭然可明,犹巢居知风,穴处知雨,亦不足多,适所习耳。

臣闻人气内逆,则感动天地;天变见于星气日蚀,地变见于奇物震动。

所以然者,阳用其精,阴用其形,犹人之有五臧六体,五臧象天,六体象地。

故臧病则气色发于面,体病则欠申动于貌。

[5](P3172-3173)这种宣传天人感应的以灾异说诗,在汉代的诗纬里是很突出的。

如《诗推度灾》说:“上出号令而化天下,震雷起而惊蛰。

睹旗鼓,动三军,骇观其前,动化而天情可见矣。

逆天地,绝人伦,则天汉灭见。

”[6](P468)以为诗小雅《十月之交》象征阴阳错位,天下将乱,所谓“百川沸腾,众阴进,山冢崒崩,人无仰。

高岸为谷,贤者退;深谷为陵,小临”[7](P469)。

又把某些诗看作天或神的预言,以为能给人以种种灾异的暗示。

如此“无达诂”的解诗,除了制造迎合当政者而曲学阿世的神学谶语外,就几近于六经注我的随意发挥了。

阴阳与五行的融合以天地间四时气象的变化为契机。

孔子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朗朗乾坤分判阴阳两仪,产生四时气象,天道即由春、夏、秋、冬“四时”节气的变化来体现。

《周易正义》在解释《易系辞》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时说:“两仪生四象者,谓金、木、水、火禀天地而有,故云两仪生四象。

土则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别,故唯云四象也”[8](P70)。

阴阳五行之气即天地四时之气,人秉天地之精气而生,实为天地之心,故汉儒除了用阴阳五行解释天道的自然气候变化,还用它来说明通人之性情的治道。

翼奉说:“臣闻之於师,治道要务,在知下之邪正。

人诚向正,虽愚为用;若乃怀邪,知益为害。

知下之术,在於六情十二律而已。

北方之情,好也;好行贪狼,申子主之。

东方之情,怒也;怒行阴贼,亥卯主之。

贪狼必待阴贼而后动,阴贼必待贪狼而后用,二阴并行,是以王者忌子卯也。

《礼经》避之,《春秋》讳焉。

南方之情,恶也;恶行廉贞,寅午主之。

西方之情,喜也;喜行宽大,巳酉主之。

二阳并行,是以王者吉午酉也。

《诗》曰:‘吉日庚午。

’上方之情,乐也;乐行奸邪,辰未主之。

下方之情,哀也;哀行公正,戌丑主之。

辰未属阴,戌丑属阳,万物各以其类应。

今陛下明圣虚静以待物至,万事虽众,何闻而不谕,岂况乎执十二律而御六情!於以知下参实,亦甚优矣,万不失一,自然之道也”[9](P3167-3168)。

以为可用十二律来统御四方民众喜怒哀乐的情感,构建奉天承运而上下和谐的社会。

所谓“参—3—知六合五行,则可以见人性,知人情。

难用外察,从中甚明,故诗之为学,情性而已。

五性不相害,六情更兴废。

观性以历,观情以律,明主所宜独用,难与二人共也”[10](P3170)。

六情谓人的六种性情,即廉贞、宽大、公正、奸邪、阴贼、贪婪;律指与天文历法相配的十二乐律。

在与春夏秋冬四时相配合的十二乐律中,黄钟大吕被视为正声,以黄钟对应冬至所在的仲冬月份十一月为子月,而周历以建子之月为正月。

董仲舒在解释《春秋》的“元年春王正月”时说:“元者,始也,言本正也。

道,王道也。

王者,人之始也。

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

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

”[11](P100-101)基于这种天人感应学说,天文历法可与十二律相配,而十二律源自古乐的十二调。

《周礼·春官》云:“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阴阳之声,以为乐器……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

”[12](P42)《吕氏春秋》谓:“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

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

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

”[13](P51-52)十二律可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

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律六: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皆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

这些音律与一年四季月份的定数都是十二,汉儒在究天人之际时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联系起来。

依照《礼记·月令》上的记载,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孟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姑洗;孟夏之月,其音徵,律中中吕;仲夏之月,其音徵,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其音徵,律中林钟;孟秋之月,其音商,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其音商,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其音商,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其音羽,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其音羽,律中黄钟;季冬之月,其音羽,律中大吕。

天文历法的节气与音乐声律的对应关系,就这样通过类比思维的方式建立了起来。

天道通过春、夏、秋、冬的节气变化来显示其周而复始的规律,反映自然界四季气候更替流转的乐律,在吟咏性情的诗歌声律里当有所体现。

齐永明诗坛“四声”说的倡导者沈约在《答甄公论》中说:“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而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洁。

明各有所施,不相妨废。

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以其四时之中,合有其义,故不标出之耳。

”[14](P102)以为反映一年四季气象的平、上、去、入四声之象,合于宫、商、角、徵、羽五音,故四象既立而万象生,四声既周而群声类。

刘勰《文心雕龙·声律》说:“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

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

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

故言语者,文章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

”“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

气力穷于和韵。

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韵气一定,故余声易遣;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契。

”[15](P552-553)唐代到中土来学习的遍照金刚弘法大师认为:“虽然,五音妙其调,六律精其响,铨轻重于毫忽,韵清浊于锱铢;故能九夏奏而阴阳和,六乐陈而天地顺,和人理,通神明。

风移俗易,鸟翔兽舞。

自非雅诗雅乐,谁能致此感通乎!颙、约已降,兢、融以往,声谱之论郁起,病犯之名争兴;家制格式,人谈疾累;徒竞文华,空事拘检;灵感沈秘,雕弊实繁。

窃疑正声之已失,为当时运之使然。

”[16](P396)在评论从齐梁到唐初的诗歌声律论时,他以阴阳五行揭示的自然音律为准绳,认为诗歌声律之美的关键在于音之轻重与韵之清浊的协和,而“四声”、“八病”之类的声病说则未免失之琐碎。

但在唐初的诗式、诗格著作里,各种声病说甚为流行,以至在“八病”的基础上扩展至二十八病,将作诗的“病犯”由声韵扩大到字义、结构等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