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 各派别政治力量在历史舞台中的地位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沉重的历史,承载着战争与灾难,记录了中华名族用鲜血书写的无数悲歌。

然而,中国近代史的历程,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先近代化的凯歌。

近代以来,中国就承担着两个历史重任。

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幸福。

然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百年的水深火热中,社会各阶层奋起反抗,掀起一次又一次反帝反封的运动。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强,在摸爬滚打中为探索着强国之路。

他们的尝试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都为寻找正确的救国方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而在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经过三十多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着中国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是中国近代史必然的历史规律。

而从这百年的兴衰沉浮之路中,我们也可以得到当下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中的宝贵经验。

一、中国近代社会现实客观上需要新的国家出路的探索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具体的失败探索。

①农民阶级: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末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

它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其纲领性文件的创道性。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

《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虽然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其中的大部分条款并未能付诸实施,但这也反映出进步意义。

此外,太平天国起义还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但农民阶级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且太平天国的领导集团内部腐败现象日益增长,也无法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这些局限性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必然结果。

②地主阶级: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即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洋务运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兴办近代企业(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以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中国近代史上的四支政治力量

中国近代史上的四支政治力量

中国近代史上的四支政治力量作者:王泽培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1年第02期公元1840年6月,来自西方一个岛国的一群“强盗”驾着坚船利炮,汹涌而来,一个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天朝大国”的大门就这样被撞开了。

这群强盗来自大英帝国,这个“天朝大国”就是大清国,这伙强盗的炮舰行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捍卫一种“毒品贸易”——鸦片走私,史书上称这一事件为鸦片战争。

1840年开始的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这个曾经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大清王朝被搅得不得安宁。

接二连三的侵略战争带来了一连串不平等的条约,又是割地、又是赔款、又是开放通商口岸……民族耻辱、民族危机接踵而来。

清王朝这段饱受列强欺凌的历史,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意味着挨打,就意味着被宰割。

然而,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胸襟宽广、海纳百川的民族,也是一个能够顺应历史潮流、求新求变的民族。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中华文明才得以源远流长、奔腾不息。

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为抵御外侮、救亡图存,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先后有四支政治力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进行了不同目标、不同性质的改革或革命(前者的失败往往为后者提供了经验教训),最终这个历经劫难而矢志不渝的中华民族洗雪了百年耻辱,坚强地站立起来了。

这四支政治力量依次如下:1.地主阶级洋务派:以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企图只单纯地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兴办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而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以期中国能够强盛富裕起来,但由于其官僚衙门式的管理方式和没有市场竞争机制,中国没有走上富强的道路,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给它划上了一个句号。

2.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鉴于洋务派的失败,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只一味地依赖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并不能救中国,而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改良现有的封建制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间概念的划分,如下: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社会(1949——至今)注: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是一个过渡社会,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式。

第一篇: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第一章: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中国(1)、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绝对优势的地位。

(2)、政治: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

其社会结构特点: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其核心是宗法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3)、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专制。

世界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冲破中世纪神学蒙昧主义的精神束缚,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鸦片战争——近代史的起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其特点:(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操纵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的基础解体,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障碍。

(4)、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产生,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不平衡,中国社会不统一。

(6)、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1)、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2)、新兴的被压迫阶级工人阶级出现。

中国的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五四运动前达到200万人。

中国近代史纲要-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总结第一篇:中国近代史纲要-总结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业。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统治者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性生产发展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统治者,具有妥协性。

生长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希望改变为使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

自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既不敢也无力推动社会变革。

)中国近代史纲要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队鸦片战争。

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1842年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之后又签订了《虎门条约》,《望夏条约》,《黄埔条约》。

这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步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某些发展,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在中国农村中,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着显然的优势。

这样,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发生根本变化,1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2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史纲要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事件,包括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时期、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以及新中国的建立等重要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逐渐与西方列强接触,开始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冲击。

这一时期,中国遭遇了战争的屈辱,诸多国家不平等条约被迫签订。

同时,出现了国力减弱、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也包括了自内部主导的维新运动,旨在推动中国社会和政治的改革。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第二,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中国人民迈入了近代国家建设的道路上。

第三,北洋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建立后,北洋政府成为中国的临时中央政权。

由袁世凯领导的北洋政府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推动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改革。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包括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对国内军阀的过度依赖,北洋政府时期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局限性。

第四,抗日战争。

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

中国人民迎来了他们抵御外敌入侵的时刻。

在此期间,中国人民以抗战救亡为目标,进行了艰苦的抵抗战斗。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个重要的篇章,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令世界瞩目,也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

第五,国共内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矛盾逐渐升级,最终引发了国共内战。

这场内战从1946年持续到1949年,最终以共产党的胜利而告终。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第六,新中国的建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简答题)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简答题)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国衰落的原因):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处主导地位。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利:曾经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弊: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除力与抵抗力。

严重的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政治: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利: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弊: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社会结构:族权和政权相互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利:在封建社会前期、中期,曾起过稳定和规范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

弊:但在后期,其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文化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家与佛家、道家思想互相吸收,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统治者同时吸收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实行专制。

通过各种方法,笼络和控制知识分子,并采取镇压异端、兴文字狱等手段,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遂步变成了半殖民的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原因:一方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诸多主权(领土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并进一步地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中国已丧失完全的独立地位。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特别是中国人民顽强地、持久地反抗,同时由于列强间无法调和的矛盾,使得它们中任何一个都无法单独征服中国,只能通过其代理人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

因此,中国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

3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遂步变为了半封建的中国?(生产方式的角度)原因:首先,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把中国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国商品的倾销,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遂渐分离,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手工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中国近代史纲要(完整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完整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主要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

其中站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一般来说,当资本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能够暂时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外国侵略。

这是,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而当资本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上述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

社会性质: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在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国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

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

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斗争,主要是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的。

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为了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总结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需要两大前提:1)少数人积累大量的货币财富2)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3.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西方列强入侵P9~10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人民开始反帝反封建的资本主义阶级民主革命)2)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P11~1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P13 (共6点)3)中国资产阶级来源:官僚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P15~16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P16~171)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5.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P20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P20~22勒索赔款,抢掠财富P22~23 2)政治控制:控制中国内政、外交P23~24镇压中国人民反抗P24~25扶持、收买代理人P25 3)经济掠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P25~28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控中国经济命脉4)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华制造舆论6.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P31~357.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P35~37经济技术的落后8.民族意识的觉醒:P38~409.农民奇异的意义和局限P491)戊戌维新运动P50~53P50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交锋,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13.戊戌维新的意义和教训P53~56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P5514.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P57~591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开始P59~6016.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P61~62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民族主义: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追求独立、结束清政府专制统治及其媚外政策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的目的:建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意义:是一个较完整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对推动革命发展产生重大积极影响17.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P62~642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2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P114~115未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特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24.大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意义、失败原因及教训P120~122失败的原因:从客观上讲反革命力量的强大资产阶级发生严重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分化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入反革命政营从主观上讲右倾势力——错误领导,没有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历史意义P121~12225.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环境艰难+反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P125~12726.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P127~130理论方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进攻方向——农村27.遵义会议P135~136确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中共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一个转折点30.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及其意义P163~168抗战审理的意义: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免受殖民奴役的命运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意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4.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做出历史贡献抗战胜利的原因: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决定性因素3.与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和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抗战胜利的经验:1.促成了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2.培养了以爱国主义为黑心的伟大民族精神3.提高综合国力4.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5.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点击添加标题
农民阶级
主力军
革命性
提供保障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
地主阶级 外国资本主义 政治压迫 经济剥削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北伐战争
点击添加标题
地主阶级
开明分子
洋务派
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开眼看世界 救国御侮之道 探索救国之路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护封建统治
各派别政治力量
在近代中国革命中的地位
前 言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 封建统治者版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 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 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 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所以近代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 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 封建统治的革命。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 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 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 断向前发展.
举办新式学堂 民主思想的传播 民用企业的创办
点击添加标题
维新思想
革命派
革命派
三民主义
戊戌变法
革命
资产阶级
革命
辛亥革命
国共合作
合作
改革
新三民主义
点击添加标题
五四运动
舞台
形式
中国共产党成立
南昌起义
第一枪
无产阶级
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
国共二次合作
合作
战争
解放战争
点击添加标题
不管哪一派别,不管 有什么样的阶级和时 代局限性,他们在中 国历史上都无中国的 民主革命贡献了自己 的一份力量,都促进 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 步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