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几大政治派别情况简表
中国近代史政治方向

3.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带来的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签订不
政治上 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
战后中 国社会 经济上 的变化
中国成为西方列强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 供应地。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使 中国的早期工业化得以开展
思想上
萌发开眼看 世界的新思 想
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专著:《海国图志》等
对外(中国)
政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
中国狂潮,中华民族危机陷入空前严重。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济:
思想: 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表现?)
革命史观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丁说: “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产物 。
社会史观
(三)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949● 解放战争
1945 1937
中华民 族的抗 日战争
重庆谈判 政治协商会议 全面内战爆发 三大战役 解放南京 全民族的抗战 日军的滔天罪行 抗战的胜利
1927 1924 1921 1919 ●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政策、国共关系变化
国民党: 屠杀 — 不抵抗 — 攘外必先安内 — 联共抗日 — 反共 主要矛盾 1927—1931 — 1935华北事变 — 七七事变— 抗战后 阶级矛盾为主 中日矛盾为主 阶级矛盾为主 中日矛盾上升 阶级矛盾居次 中共:武装反蒋—反蒋、抗日—逼蒋抗日— 联蒋抗日—武装反抗 关系: 合作 ———— 对抗 —— 再合作 —— 再对抗
③ A、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走俄国人的路”:处于 幼年时期,效法俄国十月革命,在一些城市发动工 人起义和武装斗争,未取得有效成功。特别是王明 “左”倾机会主义者曾坚持城市中心论,发动武装 暴动,使党损失重大。 B、 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走自己的路”:以毛 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召开 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 合,“走自己的路”,坚持农村中心论,即先夺取 农村政权,然后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 利的道路。
近代中国几大政治派别情况简表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诞生)
思想条件(西学东渐高潮)
根本原因(甲午战败+瓜分狂潮=民族危机)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根本原因-民族危机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辛亥革命带来的巨大希望的破灭
代表人物
倭仁等
林则徐
魏源
奕xin、文祥;
曾、左、李
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学习的领域
不学习
技术
制度(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文化
学习趋势
由浅入深
近代中国几大政治派别情况简表
地主阶级顽固派
地主阶级抵抗派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资产阶级激进派
重大实践活动
编《四洲志》、
《海国图志》,购买洋枪洋炮试制
洋务运动
无(停留在理论层面)
戊戌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作用
开眼看世界
跨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是只学技术,不改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为康、梁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主要起到思想解放的重大作用
政治上:
①推翻了清王朝②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
③思想观念上
④经济上:
⑤社会习俗上:
孙中山、黄兴、邹容、章太炎、陈天华等
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刘半农等
(完整word版)近代中国政治派别简表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邹容、章太炎等
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等
主张
中国的一切都尽善尽美,无需改变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西方科技,目的主要在于对付外国侵略者,维护清王朝统治。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目的主要在于对付农民起义,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政治(君主立宪)
经济(振兴工商业)
文化(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改良手段建立君主立宪,目的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
“民主共和”
——认为制度和技术都不好。
“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
——制度、技术、文化都不好,文化变革尤其重要。
目的
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
在保留清王朝统治的情况下发展资本主义(温和的改良主义)
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学习的领域
不学习
技术
制度(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文化
学习趋势
由浅入深
重大实践活动
编《四洲志》、
《海国图志》,试制战舰
洋务运动
无(停留在理论层面)
戊戌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作用
开眼看世界
跨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是只学技术,不改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为康、梁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保守派与激进派之间的论战-近代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做这类题时,分析观点属于哪一个派别,仍然要结合材料作答,不能机械照搬)
⑶鸦片战争的冲击
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内忧外患)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思想条件(西方思想传入)
中国近代主要政治派别之联系比较

中国近代主要政治派别之联系比较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洋务派、顽固派、鸦片战争中抵抗派1、相同点:①阶级属性一致,都属于封建统治阶级。
②本质出发点相同,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③对待人民革命都主张严厉镇压。
2、不同点:①对外国侵略,鸦片战争中抵抗派主张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洋务派、顽固派对外国妥协投降。
②对外洋事物,洋务派、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顽固派反对一切外洋事物,盲目排外。
二、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维新派1、相同点: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都主张学习西方,最终未付诸实践或实践失败。
2、不同点:①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后两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②主张的侧重点不同,洋务派以奕訢、曾国藩等人为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镇压革命;早期维新派以王韬、郑观应等人为代表,强调学习两方,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故前者学习西方是“中体西用”,后两者主张全方位学习西方。
③目的不同:前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为出发点,后两者是为挽救民族危亡。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1.相同点:①阶级属性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
②主张有相同的一面,即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
③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产生的。
④都有进步性。
⑤都脱离群众,在反帝反封建方面存在着局限性。
2.不同点:①方式上,维新派主张改良,革命派主张革命。
②认识上,维新派对清王朝抱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封建和反清主张,局限性更明显;而革命派则提出了“驱除鞑虏”的口号,把斗争矛头直指清政府。
③作用和影响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实际影响更大,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产生上述差别的主要原因:二者是资产阶级中的不同派别,维新派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分子,与封建主义及帝国主义有一定的联系;而革命派则是中下层分子,其革命性较强。
《中国近代现代史》隐性知识结构点击

《中国近代现代史》隐性知识结构点击《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的诸多知识结构是显而易见的,如外国侵华史、中华民族抗争史、中国人民探索史、国共关系史、共和国发展史等;但是教材里也存在着大量隐性的知识结构,这类知识结构的特点是:知识点不多,零散地分布于不同的章节之中,不易被学生察觉和把握,而它们往往又是近年高考历史试题着重考查的内容。
因此,笔者对这类隐性知识结构进行了发掘,现将《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的隐性隐性知识结构整合如下。
1、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性质发生的3次变化:1840—1949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以后是社会主义社会。
2、近代以来,中国政局的3次演变:1840—1912年属晚清统治时期,1912—1949年属中华民国时期,1949年以后属社会主义社会时期。
3、近代史上出现的民族资产阶级3个政治派别及其主张:①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改良方案。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③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4、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3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5、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3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6、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探索活动的3个阶段及特征: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阶段,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阶段,主要仿效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
③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阶段,主要由宣传西方的民主、科学发展到走十月革命道路。
7、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党的工作重心的3次转移:①1927年开始,从城市逐步转移到农村,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②1949年开始,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开始了由城市领导农村时期。
③1978年开始,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了,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近代政治上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政治上知识点总结一、中国近代政治概况近代中国政治的发展可以分为清朝末期的改良、革命以及民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清朝末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多达数十次的农民起义和城市暴动。
清政府在列强的侵略下日益式微,国力衰退。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民众的反抗,清政府通过设置新政、引进洋务和变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国家命运,但未能改变社会危亡的命运。
自1860年以后,中国地方军阀混战,实力强大而时弱小的北京政府不得不向列强让步屈服。
二、中国西化运动1.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自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80年代在清朝末年进行的推行洋务的一揽子改革的政治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资本主义营利业务,学习外国技术知识,引进洋务人才和设立洋务学堂等。
此外,洋务运动还进行了一系列机关、军队、教育以及对外交涉等机构的变革。
洋务运动虽然为中国带来了部分西方科技知识和文化,但其改革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未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2. 自强运动:自强运动是由中国封建王朝的洋务运动引发的一场社会运动。
自强运动包括了中国人对自身振兴的思考和行动。
在自强运动中,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保守思想的新党派和社会团体。
在海军改革和捐资办学方面,自强运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在这一运动中,人们解放了思想,对唯武器论、学外国的封建制度和军阀统治进行批判。
自强运动积极引进和吸取西方科学技术成果和文化,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
三、筹议会议筹议会议是中国近代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它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近代政治史活动中两大主要的政治力量。
它围绕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比较周密和有建设性的讨论,使中国人对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中国近代政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筹议会议的议程内容与中国政治形势发展的沛取得了密切相联系。
四、改良派与维新派改良派发展派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其中两个流派。
改良派主要力求维护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以此来挽救中国的命运。
中国资产阶级的几个政治派别及主张

中国资产阶级的几个政治派别及主张1.洋务派:在中央以公亲王奕诉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2.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洋务,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3.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批判因循守旧思想,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开国会,设议院。
4.保皇派:1899年康有为建立保皇会,以保救光绪,实行君主立宪,反对革命为宗旨。
1905年——1907年,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保皇派势力削弱。
5.立宪派:1905年,清政府打出“预备立宪”的招牌,得到国内以张骞为代表,国外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支持。
他们既反对清政府的现状,要求有所改革,又反对革命,主张君主立宪。
“预备立宪”骗局暴露后,立宪派开始分化,辛亥革命时,他们中的大部分服从革命,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又向革命派进攻。
6.革命派:属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进行辛亥革命,但未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黄兴、宋教仁)7.地主阶级抵抗派:新思想萌发,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长技——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
8.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他们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八日星期三。
近代化的探索PPT(完整版)

政治主张 学西方技术 学西方制度
(君主立宪制)
学西方制度 (民主共和制)
学西方思想
口号
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影响
引进了…… 出现了…… 促进了……
起到了……
推翻了…… 结束了…… 使……
追求…… 探索…… 为……
结果
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简表
图一 图三
图二 图四
任务六
重要史料分析
材料一: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 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 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 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材料二: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 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 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线索一: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三个阶段四件事情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简表
线索七:近代思想民主化的历程
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线索二:工业化:近代中国,新中国,世界史 线索五: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新中国,世界
19世纪60—90年代
学西方制度 (民主共和制)
学西方思想
性质
作用 (影响)
结果
引进了…… 起到了……
推翻了……
追求……
出现了……
结束了……
探索……
促进了……
使……
为……
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任务二
自我检测基础知识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简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产阶级 革命派
资产阶级 激进派
在保留清王朝统治 的情况下发展资本 主义(温和的改良 主义)
暴力推 翻清政 府,建 立资产 阶级共 和国
制度(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文化
地主阶 地主阶级抵 地主阶级洋
级顽固 抗派
务派
派
重 大 实 践 活 动
编《四洲 志》、《海 国图志》, 购买洋枪洋 炮试制
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 派
以康、梁 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 维新派
资产阶级 革命派
资产阶级 激进派
无(停留 在理论层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运动
面)
新文化 运动
地主阶 地主阶级抵 地主阶级洋
级顽固 抗派
务派
派
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 派
以康、梁 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 维新派
资产阶级 革命派
资产阶级 激进派
作
用
开眼看世界
跨出中国近 代化的第一 步;但是只 学技术,不 改制度,不 可能使中国
级,争论无
质的区别)
刊 物 等
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 派
以康、梁 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 维新派
资产阶级 革命派
资产阶级 激进派
顽固派曾 与维新派 论战-近 代中国第 一次思想 解放潮流
革命派与 保守派与
改良派 激进派之
(梁启超 间的论战
为首)论 -近代中
战
国第三次
——第二次 思想解放Βιβλιοθήκη 思想解放潮 潮流流
《时务报》 《民报》 《国闻报》 《苏报》 《天演论》 《新民丛报》
19世纪60、 19世纪末 19世纪末 20世纪20
70年代
20世纪初 年代
经济基础 (民族资 本主义的 诞生) 阶级基础 (民族资 产阶级诞 生) 思想条件 (西学东 渐高潮)
根本原因 (甲午战 败+瓜分 狂潮=民 族危机)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根本原因民族危机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 以自强) ——认为封 建制度和纲 常名教都很 好,只是在 技术上落后 ;目的主要 在于对付捻 军,以维护 清王朝统治。
政治(君
主立宪) 经济(振 兴工商业 )文化废 八股,办 学校,兴 人才)
“进化论” “民主共 ——认 和” 为制度 ——认为 和技术 制度和
都不好。 技术都
近代中国几大政治派别情况简表
地主阶 地主阶级抵 地主阶级洋
级顽固 抗派
务派
派
时 一直都 19世纪40年 间 存在 代左右
背 景
鸦片战争的 打击
19世纪60- 90年代
两次鸦片战 争、太平天 国运动的双 重打击(内 忧外患)
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 派
以康、梁 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 维新派
资产阶级 革命派
资产阶级 激进派
辛亥革命 带来的巨 大希望的 破灭
地主阶 地主阶级抵 地主阶级洋
级顽固 抗派
务派
派
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 派
以康、梁 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 维新派
资产阶级 革命派
资产阶级 激进派
代 表倭 人仁 物等
林则徐 魏源
奕xin、文 祥;曾、左、 李
王韬、郑 观应、薛 福成、马 建忠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等
孙中山、 黄兴、邹 容、章太 炎、陈天 华等
不好。
——认为
制度和技
术都不好。
“民主与 科学” (德先 生与赛 先生) ——制 度、技 术、文 化都不 好,尤 其是文 化变革 尤其重 要。
地主阶 地主阶级抵 地主阶级洋
级顽固 抗派
务派
派
目 的 维护清王朝统治
学 习不 的学 领习 域
学 习 趋 势
技术 由浅入深
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 派
以康、梁 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 维新派
为康、梁 维新变法 运动奠定 了思想、 理论基础。
主要起到 思想解放 的重大作 用
政治上: ①推翻了 清王朝② 创建了中 华民国, 颁布了
走上富强道
《临时约
路。
法》
③思想观
念上
④经济上
⑤社会习
俗上:
地主阶 地主阶级抵 地主阶级洋
级顽固 抗派
务派
派
几
大
顽固派曾与
派
洋务派论战
别
(本质上都
关
属于地主阶
系
《新青年》
陈独秀、 李大钊、 蔡元培、 胡适、鲁 迅、刘半 农等
地主阶 地主阶级抵 地主阶级洋
级顽固 抗派
务派
派
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 派
以康、梁 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 维新派
资产阶级 革命派
资产阶级 激进派
主 张
中 国
的
一
切
都
尽
善
尽
美
,
无
需
改
变
“师夷长技 以制夷” ——认为 封建制度 和纲常名 教(文化) 都很好, 只是在技 术上落 后,目的 主要在于 对付外国 侵略者, 维护清王 朝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