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四大派别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综述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综述

女性主义一.女性主义的缘起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

(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

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

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

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

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

(朱刚:336)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

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

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

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

(林树明:7-8)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

女权主义四大派别

女权主义四大派别

论女权主义四大派别的异同【关键词】女权主义派系男女平等男权制派系差异【摘要】女权主义派别间因反对男权制而联系起来,也因在不同领域上反对男权制而存在差异。

它们的差异有利于女权主义在不同方面得到有力的发展,使女性得到解放,获得平等,实现自我发展。

【正文】“女权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泛指女性有关争取“男女平等”的主张,后来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

最初的“男女平等”思潮主要是由男性先行者领导的,其后也出现了个别先觉醒的女性声音。

到了20世纪20年代,随着“民主”、“人权”成为社会主流,女性对“男女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女权主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到20世纪60年代,社会上的各大女权主义派系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各派系的理论也愈加深入,其中自由女权主义、社会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和心理分析女权主义是社会上四大主流派系。

下面我想就我对四大女权主义派别的理解,对它们进行一些比较,谈谈它们之间的异同。

首先谈谈它们的相同之处。

它们的相同点,第一,四大派系都致力于分析女性受到歧视的原因,因此各个派系都十分重视各自派系的理论建设。

这些派系都有一些代表人物,并以时代的一些代表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例如自由女权主义的部分理论由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发展而来;激进女权主义以美国的凯特·米丽特为代表,并以她的著作《性政治学》为思想典范;社会女权主义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朱丽叶忒·米切尔,而且各派别都一定程度借鉴了波伏娃的《第二性》。

第二,这四个派系有相同的敌人,并且它们一致认同致使女性受压迫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性别的不同。

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是由男性铸造的霸权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女性这一性属被认为是低下的,是男性性属的附属品,所以女性只有通过挑战和改变男性的高等地位的途径来改变自身的低下地位,所以可以说女权主义派系的共同敌对方是男权制。

接下来分析它们的相异之处。

我想,它们的相异之处是一种实践上的差异,这来源于理论的不同。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
妇女,最漫长的革命 》 2. 海蒂.哈特曼《资本主义、男权制和性别
分工 》 3. 艾里斯.扬《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结合 》
对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评价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 ,它综合扬弃了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激进女 权主义的观点,不但批评了经济一元论的片面 性,而且提出了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资本主 义和父权制,使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主要原因 更加明朗。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把分析问题 局限在阶级方面相比,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已经 开始思考女性在种族、阶级、族裔、年龄、性 倾向、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等方面的相同与差 异,以及这些对女性受压迫的影响。
法和阶级斗争
代表人物
1. 西蒙.波伏娃 《第二性 》 2. G.卢宾 《走向妇女人类学 》 3. 本斯通和莫顿 《妇女解放的
政治经济学》
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评价
• 过多强调阶级利益,忽略同一阶级中的 性别关系
• 错误地把女性位置仅仅固定在私人领域 之中
• 以西方女权主义为中心,忽略不同国家 、种族妇女的差异
2. 对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 关系采取折中态度
3. 以男性规范为标准的价值取向 4. 强调女性主观因素 5. 忽略种族差异
二、激进主义女权主义流派
20世纪60年代后期,各种激进的女权主义思想 和行为崭露头角,由于“新左派”中的成员不满 “新左派”社会主义者和民权团体对她们的态度, 发起成立了强烈认同当代女性运动的一个派别。她 们并无统一的目标和理论体系,也无稳定的组织机 构,但通览她们的著作可以看出,尽管其解释各异, 但她们相一致的观点是:妇女受压迫是最基本的压 迫。
非古典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把女性的解放置于社会发展 的主流层面,其目标直接指向妇女解放,而且把马克思主 义的关于经济决定论、异化理论、两种再生产理论运用于 家务劳动和劳动市场中,从而建构了关于家务劳动的价值 理论和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工体系理论,代表人物本斯通。

女权主义哲学

女权主义哲学
一般理论,特别是从“社会性别”视角、以“他者”的身份,对传统哲学学说体系、哲学 发展和演变历史、哲学家及哲学流派的思想进行审视与反思,即进行一种完全不同于原有哲学的、新的解读和诠 释。在西方女性主义哲学产生的初期,便开始对古希腊以来的几千年哲学史进行重新分析与评价。长期以来,哲 学一直是男性中心主义统治的领域,中外几千年都未曾有过女哲学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妇女 与奴隶、儿童是一类的,她们缺乏逻辑和理性,不成熟,不能与她们谈论哲学。然而,女性不是哲学的言说者, 但哲学却在言谈女性、贬低女性。所以,早期女性主义哲学对于传统哲学的独特检视与批判,也被称之为是“沉 默者的发言”、“无言者的言说”。因在几千年的西方哲学史和浩瀚的哲学经典文献之中,对妇女的压制、贬低 和污蔑比比皆是,所以也有女性主义研究者把这一历史称之为“老的、死的、男性的、白人的哲学历史”,把传 统西方哲学判定为排斥、歧视女性的“男性霸权话语”。女性主义哲学在这样的批判与解读中成长,无疑具有强 烈的反传统特点,甚至在某些方面相当激进,其矛头直接指向哲学中长期存在的男尊女卑的性别误区和无视社会 性别的性别盲点,并竭力进行纠正,目的是为了恢复和确立女性在哲学领域的话语权。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1956年2月24日-),后结构主义哲学家,酷儿理论家,女性主义哲学 家,修辞学与比较文学教授,社会活动家,女同性恋女性主义家。巴特勒是当代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之一, 在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学术领域成就卓著。其所提出的关于性别的“角色扮演” 概念是酷儿理论中十分重要的观点,她也因此被视为酷儿运动的理论先驱。
历史背景
女性主义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哲学价值观和方法论,它以“性别”为分析范畴来重读、解构 和重建哲学,批判和检讨许多导致人类自身及自然危机的固有价值观体系,为协调和解决各种冲突,创造更为开 放、更为平等、更为自由的哲学思维空间,培育新的时代精神作出独特的贡献。近现代,女性主义哲学在西方社 会得到飞速发展,已有大量著述问世。自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开始进入女 性主义哲学领域翻译、介绍、梳理和研究西方学者的成果,并完成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论著。经过十余年来的开 拓发展,女性主义哲学研究已经在中国初具规模,而且愈发进入到主流哲学中,成为一种新兴的学术力量。

什么是女性主义?

什么是女性主义?

什么是女性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权益逐渐得到重视,女性主义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那么,什么是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有哪些流派和思想?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的定义女性主义广义上是指支持女性平等地参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的运动和理论。

狭义上指的是关注女性问题的学说和社会运动。

女性主义的目的是消除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实现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的实现。

女性主义的影响不仅仅在西方国家,而是全球性的。

二、女性主义的流派和思想1.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拥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以及实现性别平等的最佳方式是通过法律和政策的改革。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反对歧视性法律,赞成女权主义运动中的女权主义者,主张女权主义的目标是赋予女性更大的自由和自我控制。

2. 文化女性主义文化女性主义关注的是文化和媒体对女性的影响。

文化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是一群受到男性统治的弱势群体,他们认为这种统治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产品。

他们在研究和传媒方面,分析和批评了文化表现中女性的形象和角色,提出了女性主义的思想。

3. 同性恋女性主义同性恋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歧视不仅是女性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包括那些拥有性别的人们。

她们主张,性别歧视一部分就是异性恋歧视同性恋,通过建立互惠关系和共存理念,营造氛围,增强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以帮助实现性别平等性。

三、结语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是一种主张实现性别平等和尊重女性权利的运动和理论。

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种流派和思想,每一个流派和思想都有其独特的观点。

在女性的发展和平等方面仍然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实现性别平等方面仍然面临许多的挑战,但这并不影响女性主义的发展方向。

我们应该坚定地推进女性权利的发展,并为其前行不懈努力。

女权主义简介

女权主义简介

简介女性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女权主义)、妇女解放(女性解放)、性别平权(男女平等)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sexism)、性剥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视和性压迫(sexual oppression),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女性主义政治行动则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庭暴力、产假、薪资平等、投票权、代表权(Representation politics)、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

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压迫与父权。

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

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性器割(genital mutilation)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以及中国的女性参政问题、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的问题;女性下岗失业比例偏高的问题;流产和遗弃女婴问题;婚后居住在男方家所带来的男女不平等问题;媒体和社会观念中的父权(男权制度)(Patriarchy)思想残余问题等。

而如强奸、乱伦与母职则是普世性的议题。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综观女性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但是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

综述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

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女权主义——精选推荐

女权主义——精选推荐

1、女权主义近、现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和政治思潮,女权运动的意识形态。

基本特征为争取妇女的权益,要求保护并扩大她们的应得权利。

认为女性一向为习惯势力和法律的歧视和限制,享受不到与男性同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

关于父权(即夫权)形成的原因和基础、实现性平等的方式等问题,人们见解纷纷。

但均承认性压迫和性剥削不能以两性生理差别为依据,而是一种社会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由于两性的利益实际上难以分割,女权主义从未成为一种独立的思潮,而是分散于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不同思潮之内,作为后者的组成部分。

由此产生种种流派,其观点有许多相互对抗的实践含义。

总的来说,女权主义的社会影响较大,而政治影响较小。

女权主义发端于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1792年M·沃斯通克拉夫特(1759——1797)发表的著作《女权辩护》是其形成标志。

早期代表人物有沃斯通克拉夫特、M·富勒(1810——1850)等。

从1870年前后开始,女权主义在一个世纪内掀起两次浪潮。

第一次从1870年左右至1920年左右,主要流派有追求个人权利的自由女权主义(或主流派女权主义),以及强调通过个人情爱得到幸福的浪漫女权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有E·戴维斯(1830——1921)、C·卡特(Catt,1859——1947)、E·戈德曼(1869——1940)、A·保罗(1885——1977)等。

她们大多出身中产阶级,理论素养不高。

试图走改良主义道路,在现行社会政治结构内实现两性平等。

要求制定家庭法,争取选举权和平等的经济机会。

这是女权主义的古典时期(或阶段),因此又称“旧高潮”。

第二次浪潮出现于60和70年代,高峰在60年代末,波及大部分西方国家。

主要流派有相信女性优势并渴望摆脱男性的激进女权主义,要求废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女权主义,以及注重改造传统大男子主义文化的文化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理论全解

女性主义理论全解

女性主义理论全解女性主义理论是指从女性解放的角度,以探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理论体系。

女性主义理论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和美国,当时,妇女们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包括投票权和接受教育的权利。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经多个阶段,现代女权主义可分为三个主要流派:自由女权主义、文化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自由女权主义自由女权主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该流派主张个人自由,强调女性的权利和选择,并反对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

自由女权主义认为女性应该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权利,如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育方式。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格洛丽亚·斯泰纳姆和贝蒂·弗里登。

文化女权主义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关注女性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角色。

该流派认为,性别是一种文化构建,女性在社会文化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反对女性在文化中的被压迫和边缘化地位。

文化女权主义强调女性参与文化生产,强调女性的文化创造力和独特的女性观点。

代表人物包括贝拉·胡克斯和朱莉娅·克里斯特娜。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起源于19世纪,该流派主张以阶级斗争为基础,认为性别不平等是一种阶级问题。

更具体地说,这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男性控制生产资料,并在家庭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导致女性处于劣势地位。

为了抵消这种不平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强调社会所有制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重新组织。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安格拉·戴维斯和西尔维娅·弗雷德里克。

结论女性主义理论既包括对权利和自由的渴求,也强调文化和社会构建中的性别问题。

不同的流派强调了不同的方面,但所有流派都认为,改善女性的社会和文化地位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平等和自由。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是女性权利和性别平等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它也继续面临挑战和反对,如反对女性堕胎权利的反堕胎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女权主义四大派别的异同
【关键词】女权主义派系男女平等男权制派系差异
【摘要】女权主义派别间因反对男权制而联系起来,也因在不同领域上反对男权制而存在差异。

它们的差异有利于女权主义在不同方面得到有力的发展,使女性得到解放,获得平等,实现自我发展。

【正文】
“女权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泛指女性有关争取“男女平等”的主张,后来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

最初的“男女平等”思潮主要是由男性先行者领导的,其后也出现了个别先觉醒的女性声音。

到了20世纪20年代,随着“民主”、“人权”成为社会主流,女性对“男女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女权主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到20世纪60年代,社会上的各大女权主义派系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各派系的理论也愈加深入,其中自由女权主义、社会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和心理分析女权主义是社会上四大主流派系。

下面我想就我对四大女权主义派别的理解,对它们进行一些比较,谈谈它们之间的异同。

首先谈谈它们的相同之处。

它们的相同点,第一,四大派系都致力于分析女性受到歧视的原因,因此各个派系都十分重视各自派系的理论建设。

这些派系都有一些代表人物,并以时代的一些代表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例如自由女权主义的部分理论由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发展而来;激进女权主义以美国的凯特·米丽特为代表,并以她的著作《性政治学》为思想典范;社会女权主义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朱丽叶忒·米切尔,而且各派别都一定程度借鉴了波伏娃的《第二性》。

第二,这四个派系有相同的敌人,并且它们一致认同致使女性受压迫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性别的不同。

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是由男性铸造的霸权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女性这一性属被认为是低下的,是男性性属的附属品,所以女性只有通过挑战和改变男性的高等地位的途径来改变自身的低下地位,所以可以说女权主义派系的共同敌对方是男权制。

接下来分析它们的相异之处。

我想,它们的相异之处是一种实践上的差异,这来源于理论的不同。

因为理论是引导实践的,而各派系虽然理论上都承认是因为女性的社会性别导致了女性不平等,但对于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女性的这种低下的社会性别的得出分析结果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它们改变这一社会性别的实践方法的侧重点不同,致使了各派系为解决“男
女平等”所作用的领域是不同的。

所以我认为各派系为解决女性问题的侧重点的不同是这四大派系的相异之处。

下面对各个派系进行分别阐释。

首先分析偏重于在政治上与男性平等,并她们利用法律来达到男女平等。

这一派系的主要拥护者是白人中产阶级女性,她们认为致使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是社会习俗禁锢了女性的发展,根源在于女性与男性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

它们认为女性与男性一样有着理性,所以要使女性得到平等对待,就要给予女性一定的教育,使她们增长心智,不再受困于家庭的圈子,而是进入公共领域,获得政治权利,如选举权,得到应有的发展和自由抉择的权利。

而且她们认为法律是她们最有利的武器,如果法律实际上实现了理性、客观,女性的处境就会得到改善,就会得到与男性同等的对待。

这一派系为女性的政治权利的获得做出了贡献,也使女性的自我意识得到觉醒。

社会女权主义则是偏重于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是在物质上得到平等。

这一派系的拥护者是出身于下层社会和有色人种的女性,她们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来源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因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使男性既成为土地的主人,也成了女性的拥有者,女性也因为体力的薄弱被排除于社会生产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

此时女性的家务劳作便失去了往日公共的性质,成为家庭的奴仆。

所以社会女权主义主张消灭私有制,推翻经济压迫,使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阶段,并认为只有实现全人类的平等,才会有利于实现男女平等。

这一派系使女性意识到,女性角色在男性中心主义社会中的附属地位,也使女性萌生了要为自我经济上独立而奋斗的意识。

激进女权主义偏重于女性在私有领域,即在家庭和性两方面获得平等。

这一派系的社会基础是年轻的、受到高等教育的白人中产阶级女性,她们的理论依据是父权制,认为在父权制的基础下,男性对女性的剥削首先是在家庭方面,只有在家庭这个小单位上解决女权问题,才有实现社会上的男女平等的可能。

这一派系倡导性解放,主张女性要与男性完全对立起来:男人是敌人,女人是朋友;男人是暴躁,女人是温柔;男人是迫害者,女人是被迫害者;男人是压迫者,女人是被压迫者……实际上,他们将女权运动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诉求改造成了从根本上消除男女差异,直至女权至上。

所以这一派系已超越了男女平等,有些极端色彩,提倡的性解放造成社会上无数的家庭破裂,致使单亲母亲,问题儿童和艾滋病流行,但是这一派系提出的父权制的意义不可磨灭,提出的以家庭为战场也使具有实践意义。

心理分析女权主义从心理这一角度分析女性受到压迫的原因,认为男性对女性的压制不是政治的和经济的,而是心理的,即女性是下等人的这一心理。

这一派系的拥护者反对心理学对女性的思维模式的刻板印象,其中包括,是富于哺育性的,是忌妒男性的,是较少伦
理观念的,是难以预见的,是缺乏理智的,都是乐天知命安于现状的,是接近自然而非文化的,是无能力而且无竞争力的。

在性的问题上,她们反对心理分析学派的大师弗洛伊德和性学家埃利斯持有的男主动女被动的看法,反对他们关于男人是活跃的、富于攻击性的,而女人是被动的这一观点。

这一派系主要以学术观点来反驳并改变女性是下等人的传统观念,宣扬女性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德,使得男性对女性抱有尊重,进而探索实现男女平等的道路。

女权主义这四大派系都是以解放女性,使女性争取到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为己任,虽然方法各异,侧重方面不同,但是它们都为女性争取到了一定的权利,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平等与解放。

所以女权主义在今后的发展中除了继续为女性争取平等外,还应重视女性自身的发展问题,提高社会对女性的认同感,才会使女权运动获得真正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