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举制度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学而优则仕 仕而兴则创——科举制度影响下的文学发展

唐代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唐代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科举最早来源于汉朝的“策试”,萌发于南北朝时的九流常选,到隋朝时基本定型为进士科。
唐朝科举制度以进士为重,明经次之,属于朝廷选拔人才的核心科目。
可以说科举制度对唐朝社会、文化、教育的繁荣与发展都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科举制度从表面上来说体现出了一个较为公平的选拔原则:任何人仅仅需要在考试中获胜,就能够一步登天,获得政治地位的同时也能够获得颇丰的经济收益。
所以科举制度的推行也造成了全民向学的局面,很多中小地主和农民阶层也逐渐踏足于官场,这让唐朝政治清明,逐渐成为封建历史中的鼎盛王朝。
一、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首先是广泛性。
广泛性的特征主要指的是考生来源以及录取的广泛性。
唐朝科举考试的考生基本上由两部分构成:学馆学生徒业成者由国子监实施考核并择优选送到尚书省参与考试,此称之“生徒”,主动向州县提出考试申请,通过州县考核之后报送到尚书省参与乡试,此称作“乡贡”,两类考生统称为“贡生”。
相对于前代的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等人才选拔制度,唐朝科举制度的考生来源十分广泛。
其次是公正性。
唐朝科举制度中包含了一条硬性的准则来确保其公正性,即是“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简言之即是科举考试成绩当作为考试最终是否录取的核心标准。
要认识到的是,唐朝科举制度的公正性也正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容易受到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科举考试中“请托”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但统治阶级依旧能够在大部分时候恪守公平正义,特别是“试卷复查制”的推行后,唐朝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最后是公开性。
这一特点通常来说体现在对考生人数、考试资格、考试时间以及科目和最终录取人员的公开。
由前文所知,科举考试中的部分考生是从各个州县考试通过后推举产生的,而各州县推举的名额也有明确的记载是有限制的,但这一名额也是对社会所公开。
同时《通典》中规定每岁得第之人不侠辰而周闻天下。
即是录取人数的多少也是公开的。
另外还有很多相关的规定在此就不全部列举了,唐朝科举制度这样的公开性与公正性相辅相成,促进了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让其逐渐成为未来各个朝代科举取士的典范和摹本。
中国的封建制度与官员考试科举制度

中国的封建制度与官员考试科举制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曾经实行过封建制度与官员考试科举制度。
这两个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封建制度的起源与特点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
在封建制度下,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国家统治者将土地分封给亲信、功臣和子孙,作为土地的所有者,这些封建地主有确切的土地使用权和相应的封号。
封建主义是封建制度背后的思想基础,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忠诚和契约关系。
封建制度的特点之一是等级森严,人们被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每个阶层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
贵族阶层享有特权和豪华生活,而农民和佃农则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上受到限制。
封建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世袭制,即封号和土地传承给后代。
这种制度导致了社会的稳定性和家族的延续。
二、官员考试科举制度的兴起与演变官员考试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央公务员制度之一。
科举制度首次出现在隋朝,最终在唐朝时期得以确立,并在宋、元、明等朝代进一步完善。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和知识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而不是出身和血缘关系。
这种制度为社会中较低阶层的人们提供了上升社会阶梯的机会,使得人们的智力和努力成为获得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途径。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生首先要通过乡试,然后才能参加会试。
最终,通过会试的考生将有机会参加殿试,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脱颖而出的考生有可能成为官员。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凭借个人才能和考试成绩来选拔官员,这使得知识和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并促进了古代中国的文化繁荣和知识传播。
三、封建制度与科举制度的关系与影响封建制度与官员考试科举制度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封建制度为科举制度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社会阶层,为人们提供了晋升和流动的机会。
科举制度则为封建制度提供了一种选择官员的方式,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平和公正。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一、本文概述唐代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重要机制,对唐代乃至后世的社会、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唐代社会的具体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制度在古代中国的作用和影响。
文章将首先概述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然后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探讨科举制度对唐代社会的推动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今天的人才选拔和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唐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选拔人才,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但此时的科举制度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唐代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逐渐形成了完备的科举体系。
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初期,科举考试主要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明经主要考察儒家经典,进士则主要考察文学才华。
随着唐朝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扩大,增设了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涵盖了法律、书法、数学等多个领域,为选拔各类专业人才提供了渠道。
到了唐高宗和唐玄宗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考试内容更加广泛,考试形式也更加规范。
唐朝还实行了“乡贡”和“府试”制度,使得更多地方的士子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
唐朝还建立了“贡院”作为科举考试的专门机构,进一步提高了科举考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唐代科举制度在继承隋朝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完备的科举体系,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代科举制度也为后世的科举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三、唐代科举制度的利益唐代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于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科举制度的实行,打破了门阀世袭的旧有格局,使得更多的士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场。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一积极作用 1、科举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开展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开展。
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各类学校就更加兴旺了。
明朝南京国子监学生多达9000人是15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最高学府。
清代府、州、县学的教官就有 4000多人府、州、县学及私塾的学生大概有上百万人。
科举极大调动了广阔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形成中华民族刻苦学习的优秀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书人数的增加学校教育的开展导致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
书籍需求增加文化得到普及。
而雕版印刷术的开展和活字印刷术的创造以及造纸技术的提高使各类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和广泛流布这样就大大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2、科举明显地推动人才的选拔提高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水平与素质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提高官员的素质科举选拔的仕人虽然有个别败类但多数以“修齐治平〞为己任更不乏政绩显赫者。
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奉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3、科举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科举那么是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报名这就扩大了选举范围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
科举制度把考试和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分级考试层层挑选择优录取考试方法比赛完备它为广泛网罗人才保持社会的稳定以至对于社会的开展都是有益的。
3、科举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与道德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是儒家文化科举制度是知识分子和占统治地位文化的连接点。
科举标准了广阔士人学习和修养的内容有利于促进思想的统一。
在中国广阔土地上在交通通讯不兴旺的情况下科举对各民族之间使用不同方言的汉族之间共同使用汉语文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融合。
4、对国外选官制度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选拔官员制度因而对东亚许多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评述

[2] [1]
了对于教育的基本态度,民间向学风气逐渐浓郁 . 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张履祥, 世居清风乡炉镇杨园 村, 9 岁丧父,其母沈孺人教导他说: "孔孟亦两家 无父儿, 只因有志, 便做到圣贤 . " 在母亲的教诲下, 他自勉自爱 ,刻苦攻读, 15 岁 应童子试后成 为秀 才. 明代延平不仅地方精英广建书院, 一般士民亦 始终 " 以儒为上, 五步一塾, 十步一庠, 朝诵暮弦, 洋
[10 ] 之盛,必称七闽 " 等 .朱熹曾慨然叹曰: " 天旋地 [ 11 ] 转, 闽浙反居天下之中 ." 其原因之一, 就是一批
长期以来, 科举制度多被认为是统治者禁锢 人民思想的工具, 对其认识大多从批判角度着眼 , 但仍要尊重其历史地位, 珍惜其历史功绩, 尤其是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建构与传播方 面的促进作用 . 一, 推行教育向下普及, 提高底层民众文化水平 科举制度与教育的普及以及发达程度密切相 关. 由于科举取士主要依凭考试成绩, 这就促使众多 考生非常在意举业的成就, 将 " 读书 - 科举 - 入仕 富贵 " 作为自己人生发展的 " 路线图 " . 由此在着意 于向上流动的中下阶层群体中形成一种自觉求学 , 寒窗苦读的风气, 从而推动多种教育形式的出现, 教 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和读书人口数量的发展, 并进而 带动了底层民众的文化水平之提升 . (一 ) 民众积极向学, 教育人口大幅增长 孔子倡导的 " 学而优则仕" 思想在科举制度的支 持下, 获得了强力推广, 由于帝王 "以利禄劝儒术" 的 用心与百姓 " 以儒术徇利禄" 的愿望相契合一致
论明代科举对文人文学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一项选官制度。
梁启超对科举评价道:“科举,法之最善者也。
古者世卿,《春秋》讥之。
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
世卿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亦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知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
齐民之裔,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
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
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故世卿为据乱世之政,科举为升平世之政。
”[1]可以说,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相应地也影响了明代文学。
明代科举文化极大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和文学创作。
科举使明代文人饱尝了成功的喜悦和鼓舞,也感受到了科场失利时的迷惘、痛苦和辛酸。
科举文化对明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明代的科举特点科举制度存在于历史已有千余年之久。
科举制度是中国隋代时开始萌芽,科举两字也是从隋代“分科举人”这一概念产生而来的。
唐代时确立,唐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力不断强盛,国家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官吏,科举制度也逐步受到重视,并不断得到完善。
到了宋代,统治者崇文抑武,重视文官,大开科考,招募人才。
宋代的科举规模很大,为此,朝廷设置了大量文官官职。
元代的科举发展缓慢,身为少数民族的元代统治者不谙中原文化,对科举并不热心,元代一共才举行十六次科举,录取进士也只有一千一百三十五人。
许多文人儒士在元代被迫放弃了举业。
明代科举制度逐渐发展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
明朝开国不久,即于洪武二年(1370)年诏令开科举,洪武四年二月正式举行会试。
明代的科举不同于以往其他朝代,在考试内容、方式、文体上都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明初科举考试沿用唐宋旧制。
据《太祖实录》:“洪武三年八月,京师及各行省开乡试。
初场四书疑,问本经义及四书义各一道”,“明洪武初,定科举法,亦兼用经疑。
后乃专用经义,其大旨以阐发理道为宗。
”[2]后来,明代科举考试内容“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史记》五经命题,诚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一积极作用 1、科举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
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各类学校就更加发达了。
明朝南京国子监学生多达9000人是15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最高学府。
清代府、州、县学的教官就有 4000多人府、州、县学及私塾的学生大概有上百万人。
科举极大调动了广大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形成中华民族刻苦学习的优秀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书人数的增加学校教育的发展导致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
书籍需求增加文化得到普及。
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造纸技术的提高使各类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和广泛流布这样就大大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2、科举明显地推动人才的选拔提高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水平与素质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提高官员的素质科举选拔的仕人虽然有个别败类但多数以“修齐治平”为己任更不乏政绩显赫者。
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3、科举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科举则是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报名这就扩大了选举范围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
科举制度把考试和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分级考试层层挑选择优录取考试方法比赛完备它为广泛网罗人才保持社会的稳定以至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3、科举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与道德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是儒家文化科举制度是知识分子和占统治地位文化的连接点。
科举规范了广大士人学习和修养的内容有利于促进思想的统一。
在中国广阔土地上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科举对各民族之间使用不同方言的汉族之间共同使用汉语文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融合。
4、对国外选官制度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选拔官员制度因而对东亚许多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科举制度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官府经过定期举行的科目考试,根据成绩优劣来选取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制度。
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平等竞争性,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和社会的凝聚与整合,有益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承,特别是对古代教育和儒家文化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
本文深入浅析古代科举制度对于文化生活的影响,使其对现代有更好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科举制度; 社会文化生活;影响; 启示
【正文】追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种熠熠发光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制度——科举制度。
科举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是一个科举大国,科举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承负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
这种制度创立于隋代,完善于唐,发展于宋,中落于元,鼎盛于明,终结于清。
100年在中国文明史上不过短短一瞬,但科举的施行历史却超过1300年。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与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科举制度与以前的各种人才选拔制度最大的不同,也使得它在最大范围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贤能志士。
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
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然而,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一直在发挥着无形的综合能力,将文化、社会、经济诸领域与政治权力的结构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
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读书。
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客观上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度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社会崇尚人文、教育。
其对于国内民族文化融合、社会整合以及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它推动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书法艺术的发展。
同时,科举对民俗文化也有重大影响,对文化习俗的流行具有自发性,有的科举甚至转化为民俗。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
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
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
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
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
科举产生出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学者、教育家、外交家等,如唐代的王维、韩愈、刘禹锡、颜真卿、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苏东坡、朱熹、包拯、寇准,明代的张居正、汤显祖、徐光启,清代的纪晓岚、刘墉、郑板桥、林则徐、翁同龠、蔡元培等文化名人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的弊端不断暴露,已经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由于科举制度是以儒家的政治标准和价值来选拔人才、凝聚人心和构成获取地位、权力的基本途径的这就导致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的价值之间的最重大的一次文化断裂。
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
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相信陈世美的丑名是无人不知晓了。
这虽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事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责任感,但是科举毕竟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
最后,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
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
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
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由于科举的这些弊端,改革科举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终于在1905年9月2日,科举制度结束其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从而使这一年成为新旧时代的分水岭。
科举制度的废止,从长远来看,就使国家丧失了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
这就导致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的价值之间的最重大的一次文化断裂。
在中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村,文盲率反而较之传统社会更为上升。
中国近代与现代之间在文化上的断层,至少可以由此得到部分的解释。
科举兴废影响深远,意味着中国历史的一个根本性断裂,相对与此前中国的“千年”传承,他是终结之时,相对于此后的“百年变革”它又是开端之时,它构成中国社会变迁链条中关键的一环,其意义要超过一个王朝的覆灭。
如今,科举制度已经消失100多年了,尽管科举已如失去的流水,但其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中国原创力的重要基础。
它代表的是一种趋势和追求,包括对知识的追求、对人才的渴望和不问背景的公平竞争。
百年回眸,我们感到科举制度虽有种种的局限和弊端,但着却是我们民族智慧的一大创造,一个重大发明。
科举制度无论过后多少年,它依然功不可末,人们依然能记起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