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理学会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专业委员会

合集下载

凝聚态物理专业课程

凝聚态物理专业课程

凝聚态物理专业课程【最新版】目录I.引言II.凝聚态物理专业简介III.凝聚态物理专业的主干课程1.量子力学2.统计物理学3.固体物理学4.半导体物理与器件5.纳米物理与技术IV.凝聚态物理专业的实践环节1.实验课程2.科研实践V.凝聚态物理专业的发展前景VI.结语正文I.引言凝聚态物理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质在固态状态下的性质和行为。

作为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凝聚态物理学在现代科技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为了培养具备专业素质的凝聚态物理人才,高校纷纷开设了凝聚态物理专业课程。

本文将对凝聚态物理专业课程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专业。

II.凝聚态物理专业简介凝聚态物理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坚实的物理理论基础、系统的凝聚态物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这一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凝聚态物理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技术,熟悉凝聚态物理学在材料科学、电子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III.凝聚态物理专业的主干课程1.量子力学:作为凝聚态物理专业的基础课程,量子力学主要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涉及薛定谔方程、波函数、算符等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统计物理学:统计物理学主要研究微观粒子的宏观性质和行为,涉及热力学、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统计物理学,学生可以掌握处理复杂物理问题的统计方法。

3.固体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是凝聚态物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固体材料的结构、性质和缺陷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固体物理学,可以了解晶体、非晶体等固体材料的基本特征和行为。

4.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课程主要介绍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特性、PN 结、场效应晶体管等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了解半导体技术在现代电子技术中的重要地位。

5.纳米物理与技术:纳米物理与技术课程主要涉及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质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凝聚态物理学丛书书目(3篇)

凝聚态物理学丛书书目(3篇)

第1篇凝聚态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在固态、液态、等离子态等凝聚态下的性质和行为的学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涉及材料科学、电子学、光电子学、纳米技术等多个领域。

为了方便读者了解和掌握凝聚态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技术和应用,以下是一份凝聚态物理学丛书书目,共计1500字。

一、基础理论篇1.《凝聚态物理学导论》(李林平著)本书系统介绍了凝聚态物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包括固体物理、液晶物理、超导物理、半导体物理等内容。

2.《固体物理学》(杨茂春著)本书从固体物理的基本概念入手,详细介绍了固体的电子结构、能带理论、电子态密度、晶格振动、声子、缺陷、磁性和光学性质等。

3.《液晶物理学》(李林平著)本书系统介绍了液晶的基本理论、液晶的光学性质、液晶的物理与化学性质、液晶显示器、液晶材料等内容。

4.《超导物理学》(李林平著)本书详细介绍了超导现象、超导态、超导理论、超导材料、超导应用等内容。

5.《半导体物理学》(张维忠著)本书从半导体材料的基本性质出发,介绍了半导体的能带结构、载流子输运、电子能级、半导体器件、半导体材料等内容。

二、实验技术篇1.《凝聚态物理实验》(王海涛著)本书详细介绍了凝聚态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包括固体物理、液晶物理、超导物理、半导体物理等实验。

2.《凝聚态物理实验技术》(李林平著)本书系统介绍了凝聚态物理实验的基本技术,包括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光学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等。

3.《凝聚态物理实验方法与应用》(杨茂春著)本书从实验方法的角度,介绍了凝聚态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技术和应用,包括固体物理、液晶物理、超导物理、半导体物理等实验。

三、应用篇1.《凝聚态物理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李林平著)本书介绍了凝聚态物理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包括半导体材料、超导材料、磁性材料、光学材料等。

2.《凝聚态物理在电子学中的应用》(张维忠著)本书详细介绍了凝聚态物理在电子学中的应用,包括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微电子器件等。

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205)

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205)

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205) 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205)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宽厚专业基础知识,有创新意识,有一定科研工作能力并胜任普通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教学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型高级人才。

具体培养规格如下:(1) 深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 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3) 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高校教学工作的能力;(4)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5) 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6)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论文撰写、文献检索。

(7) 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A.表面与界面物理;B.超导物理; C.半导体超晶格与微结构;D. 材料计算模拟与设计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三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年半,至少修满35学分;完成学位论文时间一年半。

外单位委托培养研究生与本校全日制研究生相同。

本校在职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年至四年,每年应完成1/3的教学工作量,其余时间进行学习。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硕士生的培养,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培养采用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学术活动和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办法。

既要使硕士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培养硕士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学工作的能力。

硕士生的指导教师由学术水平较高、在研究工作中有一定成就的教授、副教授担任。

导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及时给予指导。

指导组应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是:(1)参与制定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及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2)审核学位课程的命题及评分结果;(3)负责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和进展情况进行检查;(4)协助组织学位论文答辩。

龚昌德教授简历 - 海峡两岸统计物理与凝聚态理论研究中心

龚昌德教授简历 - 海峡两岸统计物理与凝聚态理论研究中心

龚昌德教授简历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53年9月至1955年1月在华东水利学院任教。

1955年1月以后至今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工作,1978 – 1981 年任副教授, 1981年任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同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86-1993 年任南京大学物理系系主任,1994年至今任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理论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

从事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强关联电子系,超导物理,低维物理,光与低维固体相互作用,介观物理等。

主持项目和获奖情况:1978年因“超导物理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因“超导体临界温度”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984年获得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85年主持国家基金项目“低维系统相变及元激发研究”;1987年主持国家重点基金项目“量子超细微粒的物理研究”1988年所著“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获得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0年因“光与低维固体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因“低维系统中的相变元激发”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任理论物理攀登项目“九十年代理论物理重大前沿课题”专家组成员,强关联电子系统子课题组组长;1993年主持国家“863”超导项目中基础研究部分;1996年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红杉树”园丁奖金奖;1997年因“凝聚态物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

1998年合作项目“介观环的持续电流及其电子输运性质”被广东省科技委列为1998年广东省重大科技研究成果。

曾任学术职务:1982年被推选为全国凝聚态理论及统计物理专业委员会领导小组成员;1985年起历任二、三、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1986年受聘为李政道中国高科技中心首批特别成员;1986年任江苏省物理学会理事长;1987年受聘为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协联教授;1990年任国家教委首届“物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2年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届委员;1992年受聘为国际核心期刊“J. Low. Temp. Phys.” 编委;1993年任国家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1995-1999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1995年任江苏省青年科技奖专家评审委员会副主任;1995年任国家教委第二届“高等学校理科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7年度香港中文大学杨振宁访问教授位置。

凝聚态物理专业所属二级学科

凝聚态物理专业所属二级学科

凝聚态物理专业所属二级学科凝聚态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在固态下性质和行为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晶体学、材料科学、超导电性、半导体物理学等。

在我国,凝聚态物理专业被划分为物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

本文将对凝聚态物理专业所属的二级学科进行简要介绍。

一、凝聚态物理专业概述凝聚态物理专业主要研究固态材料的结构、性质、制备和应用。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物理学基础、较强的实验和理论分析能力、宽广的专业知识面的复合型人才。

毕业生将在科研、教育、生产和管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二、凝聚态物理专业所属的二级学科1.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是凝聚态物理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质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该方向涉及纳米材料、功能材料、智能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领域。

2.晶体生长与制备晶体生长与制备方向关注晶体材料的生长、制备及其在光学、电子、能源等方面的应用。

研究内容包括晶体生长理论、生长设备、晶体材料制备技术等。

3.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研究半导体材料的性质、器件原理和应用技术。

该方向涉及半导体材料制备、半导体器件设计、半导体器件封装和测试等技术。

4. 超导电性超导电性方向主要研究超导材料的性质、制备及其在能源、信息、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研究内容包括超导原理、超导材料制备、超导器件等。

5.光学光学方向研究光的性质、光的产生、光的传播、光的检测以及光的应用。

该方向涉及光学原理、光学器件、光学系统、光通信技术等。

6.磁学与磁性材料磁学与磁性材料方向主要研究磁性材料的性质、制备及其在磁性器件、磁存储、磁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

研究内容包括磁性原理、磁性材料制备、磁性器件等。

7.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方向关注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质及其在电子、光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研究内容包括纳米材料制备、纳米器件、纳米技术等。

总结凝聚态物理专业所属的二级学科涉及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学习这些专业方向,可以深入了解固体材料的性质和应用,为我国材料科学、电子技术、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凝聚态物理简介

凝聚态物理简介

鉴于国际上团簇研究仍处于发展初期,这个领 域还有待于我们去积极而严谨的探索:一方面向小 尺寸发展,深入到团簇内部原子和电子的结构和性 质,弄清物质由单个原子、分子向大块材料过渡的 基本规律和转变关节点;另一方面向大尺度发展, 研究由团簇构成各种材料包括超激粒子的结构和性 质,同时促进团簇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方面转化。
二、团簇基本知识简介
团簇是由几个乃至数千个原子或分子(国际上多数 定义含原子数在10一1000范围)通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 结合力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微观或亚微观聚集体。
团簇的性质既不同于单个原子和分子,也不同 于固体或液体,而且不能用两者性质作简单的线性 外延或内插得到。因此人们把团簇看做是介于原子, 分子与宏观固体之间物质结构的新层次或新凝聚态, 即介观层次,是各种物质由原子,分子向体相物质 转变的中间过渡态,或者说代表了凝聚态物质的初 始态。
特别是,当电子波函数的相干波长与体系的特征 波长可比时更表现出全新的物理效应和规律。这是凝 聚态物理的重要发展前沿之一。凝聚态物理的另一重 要发展前沿是以发现新的有序相和有序相的不对称破 缺以及这些新相所具有的新的物理性能为主要目标的 研究:高温超导电性和超导物理研究、新功能晶体材 料的探索和材料设计专家系统的研究、稀土—过渡族 化合物磁性、表面物理(原子水平的界面生长,界面 反应及界成材料)等是主要的研究内容,这也是凝聚 态物理中最具有活力的领域。
2. 凝聚态物理的特点 凝聚态物理的特点是:最富有创新性,研究内容 极其广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界限越来越难以划 分;研究前沿发展很快,此起彼伏,它将更使人感到 眼花缭乱。它的发展的大趋势是将不断地开拓出新的 领域,制备出新的材料、发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新现象。 在物理学和化学以及生物学和化学以及生物学的结合 和交叉方面,毫无疑问,凝聚态物理将起状、管状、团状、 空心球状、零维、一维、二维、三维结构) 的合成和 性质;5)发展新的方法对团簇表面进行修饰和控制; 6)团簇与表面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团簇在表面的 扩散、吸附、沉积等动力学行为;7)富勒烯和纳米 管内掺杂的结构与性质的研究,这与团簇的潜在应 用直接关联;8)探索新的理论,不仅能解释现有团 簇的效应和现象,而且能解释和预知团簇的结构, 模拟团簇动力学性质,指导实验。

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学习和研究凝聚态物理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方法,掌握固体和液体的各种物理性质和表征技术。

培养方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具体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凝聚态物理的基础理论:包括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固体物理、凝聚态场论等基础知识。

2.凝聚态材料和固体物理:包括晶体结构与缺陷、晶格振动、电子结构、输运性质等方面的研究。

3.凝聚态物理中的电子、光子、自旋和声子:包括低维物理、强关联电子体系、拓扑绝缘体、新量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4.凝聚态物理中的非平衡现象:包括凝聚态系统的非平衡态研究、相变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5.凝聚态物理中的界面、纳米、介观物理:包括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性质研究,界面物理等方面的研究。

二、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1.深入扎实的专业知识:博士研究生应该具备凝聚态物理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当前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动态。

2.科学研究和问题解决能力:博士研究生应具备从科学问题出发,运用科学理论和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

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博士研究生应该培养创新思维,具备开展原创性研究工作的能力,具备科研项目的计划和管理能力。

4.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研素养:博士研究生应该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诚实、真实、守法地从事科研工作,遵守国家和学术界的科研规范。

三、培养方案及要求以下是一个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示例:1.课程学习:博士研究生需修读一定数量的专业理论课程和研究方法课程,包括但不限于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概论、凝聚态场论、固体物理等。

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可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安排。

2.科研实践:博士研究生需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研究。

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积极参与科研讨论和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学术论坛等。

3.学术论文发表: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积极发表学术论文,包括发表SCI、EI或核心期刊论文,并在学术会议上做口头报告。

第十八届全国凝聚态理论与统计物理学术会议

第十八届全国凝聚态理论与统计物理学术会议

目录
1. 会议日程简表 2. 会议详细日程安排 3. 大会邀请报告、分会邀请报告、分会一般报告和张贴报告编码规则 4. 大会邀请报告: 题目与摘要 5. 分会邀请报告和一般报告: 题目与摘要 6. 张贴报告: 题目与摘要 7. 通讯录
第十八届全国凝聚态理论与统计物理学术会议

日期 2014 年 7 月 26 日 2014 年 7 月 27 日 时间 全天 签到、注册
午餐&小憩 地点:重庆大学学生第 1 食堂 2 楼大厅(见校园引导标识、或会 议相关地图)
2014 年 7 月 27 日第二单元:分会报告(第一分会场) 地点:民主湖报告厅 13:30-14:00 主题:1 主持人:罗洪刚(兰州大学)
分会邀请报告:Three Component Ultracold Fermi Gases Under Spin-orbit Coupling 报告人:易为(中国科技大学)
14:00-14:20
口 头 报 告 : Braiding of Majorana Edge States in One-dimensional Decorated
XY-model
报告人:董召阳(南京大学) 14:20-14:40 口头报告:Exotic Fractional Topological States in a Two-dimensional Organometallic
12:00-13:30 13:30-14:40
午餐、小憩 分会报告(含分会邀请报告)
14:40-15:00 15:00-16:10
茶歇 分会报告(含分会邀请报告)
16:10-17:30 17:30-18:30 18:30 20:00-21:00 2014 年 7 月 29 日 8:30 9:00-10:30 10:30-11:00 11:00-12: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物理学会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专业委员会
2004年工作总结
(一)学术交流
1、第十二届全国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学术会议
2003年10月15日至19日“第十二届全国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学术会议”在上海举行。

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有210位,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地区)高校和研究所。

会议共录用论文150多篇,其中大会邀请报告12篇,分会邀请报告28篇。

论文内容涉及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

按照会议的传统,实验物理学家张殿琳院士和沈学础院士应邀作了实验物理方面的精彩演讲。

与会代表认为,参加会议的论文和学术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研究领域的成果与水平。

特别是在纳米材料和电子结构、强关联电子体系物理、自旋电子学、第一性原理计算凝聚态材料特性、光子晶体等研究领域,有些研究工作具有原创性和先进性。

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中大多数是中青年物理学家,特别是作邀请报告的30来岁的青年物理学家人数之多创历届会议记录,说明近年来国内从事凝聚态理论的研究队伍的年龄结构有了相当大的改善,总体研究水平也有了比较显著的提高,出现了许多以年轻研究人员为主并做出了国际前沿水平工作的研究组。

会议希望更多的从事统计物理研究的科技人员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举行期间,新一届凝聚态理论与统计物理专业委员会举
行了全体会议。

按照第十一届全国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学术会议的决议意向,并经此次会议讨论决定,第十三届全国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学术会议将于2005年在银川举行,由宁夏大学承办。

会议还初步讨论了第十四届全国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学术会议的举办地点。

2、第三届国际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学会议
2004年7月12-16日“第三届国际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学会议”在中国大连市隆重召开。

来自国内外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计8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期间有39名专家学者作了专题性邀请报告。

参加会议的代表四分之一为外籍专家学者,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与地区。

会议重点关注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新进展和计算材料学的最新进展,旨在促进国内外相关学科带头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与沟通,这对中国凝聚态物理与材料计算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次会议较前两届相比,其特点是:规模有所扩大,参会人员显著增加,学术讨论热烈。

本届会议分别对以下领域做了专题性的特邀报告:
(1).凝聚态物理的最新进展:
A.自旋电子学、
B.纳米材料
C.固体量子信息和计算
D.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E.强关联电子系统
F.高温超导
G.量子霍尔效应
H.磁学
I.表面和界面
J.半导体物理
K.低维凝聚态物理
L.介观物理
M.软凝聚态物质
N.生物物理
O.统计物理
(2).材料计算学的最新进展:
A.密度矩阵重整化群B.第一性原理 C.蒙特卡罗方法D.分子动力学E.密度泛涵理论
本届学术会议的报告整体水平高,代表们对所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切磋探讨,使大多数与会者受益匪浅。

(二)今后工作与主要问题
2005年下半年我们将主办举行“第四届国际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学”等会议,扩大对外交流,进一步发展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这门学科。

自第一届会议起,历次会议经费均由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资助,会议经费是我们目前开展工作的首要问题。

望物理学会能在2005年的国际会议中给予5000元的资助,这将是对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