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古籍建设
国内高校图书馆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述评

国内高校 图书馆 古籍 书 目数据库建设述评
籍 书 目入本馆 全部馆 藏 目录检 索系统 , 哈尔滨 师范 如 大学 (7万册古籍 ) 武汉大学 ( 7万册古 籍 ) 陕西 师 1 、 1 、 范大学 (5万 册古籍 ) 安 徽师 范大 学 (9万 册古籍 ) 2 、 1 等; 也有如南 开 大 学 ( 0万册 古籍 ) 湖南 师 范大 学 3 和 (0余万册古籍 ) 2 侧重 于古籍 基础 知识 的普及 和古 籍 全 文数据库 , 分别建设 了 中华典 籍与传统 文化 网数 据 库 和湖湘文化数据库 ; 还有如 中山大学 (5万册古籍 ) 3 在本馆特藏部提供馆藏善本和普通古籍 的电子 目录 。
的认识。
2 2 建设 突 出地 方特色 和馆藏特 色文献 的书 目数据 .
库
从 目前 已建 设 的古 籍书 目数据 库来看 , 其数 据库 的著 录范围有一 明显特性 : 出地方 特色和 馆藏特 色 突 文献 。如陕西师范大学 的地方 志尤其是 陕西地方志 收
藏较为完备 , 建设 《 故 西北 地 方志 数据 库》, 收藏 馆 藏 的部分西北五省地方志文献 , 收录范 围包 括古籍 图书、 民国图书、 现代 图书 , 目前共 有记 录 20 0 0余 条 。广 西 师范大学建设了《 馆藏广 西 旧地方 志数据 库》 收 录本 , 馆所藏清代及民 国时期 编修 的广西旧地方志 。上海 中 医药大学的善本 数据库 , 检索点 丰 富多元 。如 书名 检 索, 包括卷端正题 名、 同书 异名 、 面题 名、 编名称 、 封 丛 丛编子 目名称 、 合刻书名 、 繁体题名 和英 文题 名八种途
上海 中医药大学
不详
1 中医线装书 目库 、 2 中医善本书 目库 、
图书馆古籍数字化资源建设研究

关键词 : 古籍数字化 再生保护 数 字化方式 中图分 类号 : 5 7 G2 0.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9 9 ( 0 ) 9b 一0 1 1 1 3 2 1 0 ( ) 2 —0 6 75 O 5 图 书 馆 在 组 织 古 籍 数 字 化 处 理 工 作 时 , 该 进行统筹规划 , 力做到 “ 应 努 三个 结 合 ”。 是把 古 籍数 字化 处 理 工 作 与 馆 藏 古 一
受 客 户 的 欢迎 , 用 范 围将 会 更 广 , 用 频 使 使
率将会 更高。
社 、 术 机 构 以 及 商 业 公 司分 别加 入 了古 学 籍 资源 的 数 字 化 建 设 工 作 , 使 得 我 国古 这 籍 数 字 化 建 设 的规 模 快 速 地 扩 大 。 国内 在 最 早 开 始 进行 古 籍全 文 数 字 化 建 设 的 图书 馆 是 上 海 图 书 馆 。 海 图书 馆 自1 9 年 启 上 96 动 了 古 籍 善本 全文 光 盘 工 程 这 个 重 点 科 研 项 目, 馆 同 时 与 长 江计 算 机 集 团合 作 , 该 全 部 将 馆 藏 古 籍 善 本 进 行 数 字 化 建 设 , 进 并 行 分 期上 网服 务 , 现 了古 籍 资 源 数 字 化 , 实 尤 其是 善本 古 籍数 字 化 建 设 逐 渐 朝 着 全 文 服 务 方 面 发 展 , 创 了 制 作 古 籍 善 本 全 文 开 光 盘 与 服 务 客 户的 先 河 。
四 川 图书 馆 学 报 , 0 7 5. 20, 古 籍 的 数 字 化 建 设 由于 保 留 了 古 籍 的 4 古 籍 数 字 化 处 理 前 应 遵 循 的 重 要 原 【】曾 洁 莹 . 谈 图 书 馆 古 籍 保 护 工 作 f . 2 浅 川 原 样 , 古籍 原 件 具 有 “ 曲 同工 ” 效 果 , 则 与 异 的 科 技 信 息 , 0 6 3 20 , . 作 为 古 籍 原 件 的 替 代 品 完 全 可 以 投 入 使 4. 1统筹 规划 ,三个 结合 ” “
试论图书馆古籍的管理及其利用9篇

试论图书馆古籍的管理及其利用9篇第1篇示例:古籍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传承和人类智慧。
图书馆是保存、管理和传播古籍的重要场所,对于保护和利用古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图书馆古籍的管理和利用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古籍的管理1.分类整理图书馆收藏的古籍数量庞大,多为手抄本或古版本书籍,需要进行分类整理。
首先需要对古籍进行鉴定和编目,确定其所属类别和内容,然后按照专题或年代进行分类整理。
这样有利于古籍的保存、查找和利用。
2.数字化保护古籍多为纸质材料,易受到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褪色、虫蛀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籍,图书馆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古籍进行拍摄、扫描和存储,建立数字化古籍库。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原件的翻阅,还可以减少损坏的风险。
3.保管与维护古籍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图书馆应该加强对古籍的保管和维护工作。
首先要设立专门的古籍阅览室,为读者提供合适的环境和设备,保证古籍在阅读过程中不受损坏。
其次要定期对古籍进行防腐防虫处理,保证其保存时间长久。
二、古籍的利用1.学术研究古籍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对于学术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图书馆可以通过推出古籍展览、举办讲座等形式,鼓励学者和研究人员利用古籍进行研究,促进学术交流和发展。
2.教育教学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宝贵的素材。
图书馆可以通过开设古籍阅览课程、组织古籍导读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和利用古籍,提高他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社会传承古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图书馆可以通过展览、讲座等活动,向公众普及古籍知识,提高公众对古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古籍的传承和发展。
图书馆古籍的管理和利用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作,图书馆应该加强对古籍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促进古籍在学术、教育和社会传承中的应用和发展,推动古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让古籍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和传承。
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古籍保护和利用实践探索

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古籍保护和利用实践探索
一、古籍保护
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在古籍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建立了古籍馆藏数据库。
通过数字化技术,将馆藏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古籍馆藏数据库,方便读者查询和利用。
2.制定了古籍保护计划。
根据古籍的保存状况和价值,制定了详细的古籍保护计划,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保护。
比如对于保存状况较好的古籍,进行酸性纸质鉴别,消除酸性纸质;对于保存状况较差的古籍,采取封存措施,以防止进一步损坏。
3.加强了古籍的修复工作。
对于古籍馆藏中存在的损坏和破损的古籍,图书馆加强了修复工作,通过复印、拼凑等方式,使古籍恢复原貌,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征集、整理和保护工作。
二、古籍利用
1.开展古籍展览。
图书馆定期举办古籍展览,展示馆藏的珍贵古籍,向读者传授古籍知识,提高读者的文化素质。
2.举办古籍研究讲座。
图书馆邀请文化名家和专家学者举办古籍研究讲座,介绍古籍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培养读者对古籍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在古籍保护和利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
在古籍保护和利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于保存状况较差的古籍的保护还不够到位,古籍利用的宣传力度不够大等。
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和利用的工作,提高古籍馆藏的保护水平和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古籍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

边 疆经 济与 文化
THE ORDER ONOMY B EC AND CU删 RE
No 9 2 2 . . 01 G n r1 o1 5 e ea . .0 N
【 图书 ・ 息 】 信
高 校 图 书 馆 古 籍 地 方 色 文 献 资 源 建 设 特
高校 图书 馆 加 强具 有 地 方 特 色 的古 籍 资 源 建
设 ,不 仅仅要从 满足学 生需求 的角度 考虑 ,还要 结 合 国家和省情要 求 ,结合 学科建 设 的要求 。作 为 吉
林地 区唯一 的一 所综合性 大学 ,北华 大学担 负着 为 地方 经济建设 与社会发 展需要 培养各类 人才 、服 务 区域 经 济 社会 、促 进地 方 全 面 建 设 小 康社 会 的 重 任 。为此 ,在 国家文 化大发 展大繁 荣 的背景下 ,根 据 国家 “ 十二 五”规划 的要 求 ,即 “ 强文化 遗 产 加 保 护 ,注重 民族 、地 域特 色文化资 源保 护和适 度 开 发 ,打造具 有地方 特色 、反映时代 风貌 、社会 知名 度 高 的文 化 品牌 ,鼓励 各 地 积 极 发 展依 托 文化 遗 产 ,发 展特 色 文化 服务 ,推 动文 化 遗产 信息 资源 、 数 字资源 开发利 用 ,提升 中华文 明展示水 平 和传 播 能力 ” ,高校 图书馆 应加 大 地方 特 色文 献 资源 建设 的力度 ,解 放思想 ,与时俱 进 ,扎扎 实实 地 为地方
B JGN l W H 圈 I I J dUE U AA I NA NN GY
边疆经济 与 文化 2 1 0 2年第 9期
T e o e E oo y n u u o 9 2 1 h Br r cn m d h r N . , 2 d A C e 0
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实施方案

1.技术部分1.1技术方案1.1.1项目需求分析齐鲁大地传承千年的文脉,孕育了浩如烟海的珍贵古籍。
历经漫长历史岁月,这些多数存放在图书馆库房的宝贝,很多已损毁严重。
留存与修复、传承与发展,是山东乃至全国古籍从业者必须直面的课题。
我馆编制《山东省古籍数字图书馆工程——易学古籍数据库建设拟用书目》同时形成《山东省古籍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方案与建设标准》对本馆古籍数字图像库:约900种,每种平均6册,每册有60页的筒子页,约32万页,进行数字化加工。
全面掌握全省易学古籍存藏情况,按照国家古籍编目标准,编制《山东省古籍数字图书馆工程——易学古籍数据库建设拟用书目》。
调查海内外当代大型古籍数据库情况,研究内容构成、使用方法、技术标准、优劣成败等情况,进行规律性总结,形成《山东省古籍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方案与建设标准》。
4.1.2使用的技术标准相关规范标准A、安全性标准规范《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国家保密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95号《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51号B、业务性标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国家档案局《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 17678.1-1999《档案著录规则》DA/T18-1999《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 18894—2002《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开发利用科学技术档案信息资源暂行办法》1998年10月26日国家档案局、财政部发布计算机软件工程规范国家标准汇编,GB/T16398-96《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标准,GB/T 9704-19《山东省古籍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方案与建设标准》《山东省古籍数字图书馆工程——易学古籍数据库建设拟用书目》4.1.3技术解决方案4.1.3.1技术背景北京方圆慧图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古籍古籍进行全文数字化加工处理,制作成古籍古籍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不仅有效保护古籍,而且能更好地传播利用古籍,提高古籍古籍的使用率。
探析市级图书馆古籍寄存管理

探析市级图书馆古籍寄存管理市级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古籍寄存管理是图书馆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古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何有效地管理和保护市级图书馆的古籍资源,成为当前图书馆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古籍寄存的意义、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古籍寄存的意义1. 丰富的文化遗产市级图书馆寄存的古籍数量众多,内容涵盖广泛,其中不乏稀世珍本、古代典籍等珍贵文献。
这些古籍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历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撑古籍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撑,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科学、文化知识,对于学者深入研究各个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对古籍的保护和管理关系到学术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3. 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古籍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古籍的整理、保护和利用,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 管理手段滞后目前,市级图书馆古籍寄存管理的手段相对滞后,大部分还处于传统的人工管理状态,图书馆管理人员对古籍的鉴定、保护、修复等工作缺乏专业技能,导致古籍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较低。
2. 存在丢失和损毁的现象由于管理手段滞后和管理水平不高,市级图书馆的古籍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丢失和损毁现象。
一些珍贵的古籍由于长期存放或管理不当,出现了老化、虫蛀、潮湿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古籍的保存状况。
3. 利用率不高古籍作为图书馆收藏资源的一部分,其利用率也不高。
一方面是由于管理水平不高导致古籍的整理、编目等工作落后,另一方面也与读者对古籍的需求不够和古籍利用方式的单一有关。
三、解决方案1. 强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市级图书馆应该加强对古籍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对古籍鉴定、保护、修复等方面的专业素养,使他们具备更高水平的古籍管理能力。
浅谈图书馆古籍保护

浅谈图书馆古籍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技术也在逐渐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化的文献资源。
然而,在数字化文化尚未普及的时代,宝贵的古籍文献只能通过传统的阅读方式来传承。
为了保护这些文献,图书馆在古籍保护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古籍保护工作的范畴十分广泛,包括文献保护、文物保护、装帧保护等多个方面,其中包括了许多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
对于文献保护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防止古籍的损毁。
古籍的损毁原因很多,包括虫害、潮气、阳光、磨损等。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献将会不可避免地遭受到破坏。
因此,图书馆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这些古籍文献。
一、环境条件的控制环境条件的控制是古籍保护的基础,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线等方面。
图书馆需要根据古籍的特性和文献保存的需要,制定相对应的保护措施。
对于一些易受潮气影响的书籍,需要控制湿度,而对于一些易受阳光侵蚀的书籍,需要避免阳光暴晒。
制定好环境条件保护的规划,保障好图书馆的环境条件,才能够更好地保护馆藏的古籍文献。
二、妥善的保存方式古籍文献的保存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有冷藏、干燥、禁水、禁虫等。
对于一些冷藏的书籍,需要控制好储藏环境的通风、温度、湿度等条件,保障书籍的保存。
而对于一些易受虫害侵袭的书籍,则需要使用化学和物理两种手段来对它们进行防腐处理。
另外,对于一些较旧的书籍,则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以免在长时间的贮存过程中受损。
三、加强管理、落实责任图书馆需要加强管理,建立并完善比较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对馆藏进行分类储存管理,并制定不同的保护措施,防止古籍文献的丢失。
同时,要将古籍的保护质量纳入馆员绩效考核体系,加强责任的落实,保障古籍文献的安全。
四、开展文化传承活动通过开展文化传承活动,可以提高大众对古籍的重视程度,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同时,这些活动还可以促进古籍文献的普及和使用,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使用古籍文献资源,为古籍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多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世纪 30 年代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甘肃居延发掘的汉简,有
一万多枚, 70 年代仍在居延,再次出土汉简达二万多枚, 其中绝大部分就是当时的档案文书类。
上世纪 90 年代湖南
长沙走马楼出土十
多万枚三国吴简, 为历次出土数量最 多者,是当时地方 官府户籍和征收赋 税文书。
(4)石刻
最早实物是春秋时秦国的“石鼓文”,是10个鼓形的石碣,每块上 都刻有《诗经》体的四言诗。 到战国时,已经比较普遍,如《墨子· 尚贤》有“镂于金石”的说法。 著名的有战国中期的中山国“守丘刻石”。守丘刻石是 1935年被一 位农民发现,1974年被河北省文物局募集。 东汉以后,刻石立碑成为风气。大体可分为儒佛道经典、功德纪事、
高校古籍的共建共享
主讲教师:席会芬
在全球网络化的今天,数字图书馆的作用日益彰显, 公众根据自己的需求,可借助通信设备随时随地在 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检索和阅读各类型资料,这其中 就包括古籍文献。古籍数字化资源是数字图书馆资
源的重要组成内容。
中华古代典籍是中华民族记忆的载体,是民族智 慧和文明成果的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 神财富。图书馆肩负传承文明的历史重担,不但
其中国家图书馆古籍数字资源库
馆藏资源数字化
1)甲骨世界—甲骨数据库
2)碑帖菁华—中文石刻拓片资源库 3)西夏碎金—西夏文献影像资料库 4)数字方志—地方志全文影像资料库
缩微转数字化—宋人文集资料库
国际合作古籍文献数字化项目
1)国际敦煌项目(IDP)——“敦煌遗珍” 2)中华古籍善本国际联合书目系统 3)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影像数据库 4)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善本特藏资源库
图像/文本类数据库
工具类数据库
3.古籍数字化的内容
古籍的特点涉及内容范围、符号系统、载体材料、记录方式。 古籍数字化的内容包括:
汉字字符集 GB2312——(收简化汉字6763个) GBK——(收汉字21886个) ISO/IEC 10646 古籍原文的输入 键盘录入 翻拍复制 汉字OCR
和科技史等范畴。
(3)简牍帛书
简牍帛书属于古代文献,也应是古文献学重点研究的对象。
简册以及帛书是古籍的早期形式,其中简册占多数。今已发
现的竹木简,大部分不是书,而是当时的文书档案一类,在 今天也是古文献学的研究对象。 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一批竹简出土于湖北省随县擂鼓墩发现 的曾侯乙墓,为战国早期物品。
要保存保护好古籍,还要使其化身千百、服务社
会。古籍数字化服务能够有效解决古籍保护和利
用的矛盾,是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最重要的方式
之一。
一、古籍数字化
1 古籍数字化概述
1.1 古籍保护 古籍保护主要有两种 : 一是原生性保护 , 二是再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是指不改变原件载体情况下,对古籍进行修 复、加固及改善藏书环境;
甲骨文全文资料库
金文全文电脑化资料库
先秦两汉一切传世文献电脑化资料库 中国古代类书电脑化资料库 魏晋南北朝一切传世文献电脑化资料库 郭店楚简资料库
(三)国外古籍数字化成果
美国
中国古籍国际联合目录 英国
英国中文图书联合目录 中英合作的国际敦煌学项目 日本
高校图书馆处在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第一线, 古籍的
收藏和利用为其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如何尽快实现馆藏古籍书目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是目 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的迫切任务。
中华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 (一)整体规划 中华古籍数字资源库由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和 文化部统筹规划,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各省级古籍保护中 心组织全国古籍收藏单位共同合作实施。按照统一标准开 展古籍数字化工作,建立全面反映中华古籍品种和版本的 中华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和古籍影像资源库,包括汉文和 少数民族古籍、甲骨文、简帛古籍、敦煌遗书、碑帖拓本、 舆图等。
再生性保护是指通过现代技术、数字化手段将古籍内 容复制或转移到其他载体,以达到对古籍长期保护与有 效利用之目的。
1.2 古籍数字化
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
古籍数字化属于古籍整理的范畴,代表着古籍 整理的未来方向。
1.3 古籍数字化的界定
“古籍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 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通过光盘、网络
共1476种。
(2)甲骨金文பைடு நூலகம்
属于古文献范畴。 总数约14、5万片,其中部分刻有文字,单字4500多个 。
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刘鹗《铁云藏龟》,1903年(清
光绪二十九年)抱残守缺斋石印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甲骨文合集》,共 13 册, 系统整理国内外14多万片甲骨材料,共收入41956片。
古籍数字化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 处理, 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 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中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 从而达到使用和保护古籍的目的。
当前,学术界广泛接受了“古籍数字化”这一术 语 古籍数字化当前还处于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之中, 对古籍数字化概念存在不同的认识也是古籍数字 化发展中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等介质保存和传播。
古籍数字化是对古籍或古籍内容的再现和加工,属于古 籍整理的范畴,是古籍整理的一部分。 再生性保护>=古籍整理>古籍数字化
古籍数字化是进行古籍整理,保护古籍和方便古 籍利用的必然趋势,其必然性有三点: 1.古籍数字化是保存古籍文献的客观需要 2.古籍数字化是方便利用古籍文献的客观需要 3.古籍数字化是古籍文献整理的客观需要
2.古籍数字化的形式 古籍数字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按照文献类型可分为:
书目类 文献内容类
书目兼文献内容类;
其中文献内容类按照数据格式可分为:
图像类 文本类
图像兼文本类
按照完整程度又可分为:
局部类
全文类
书目类数据库
全文类数据库
图像类数据库
古籍数字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严重
(二)缺乏统一标准,阻碍资源共享
(三)缺乏经费支撑,区域发展不均 (四)无统一发布平台,不利用户查询
日本《大正藏》3053部(除掉重复的还有2920部) 国内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收录历代藏经中经籍 约4200余种。 据现存明代《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道教经籍
台湾史语所在80年代中期率先开发出了《二十五史(全 文资料库)》
第二阶段:90年代
1990年第一次出现“古籍电脑化”的术语 古籍自动化、古籍电子化以及古籍数字化术语 交替使用,但未曾界定 1996年提出的“古籍数字化”术语
第三阶段:21世纪
古籍电子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历来以抄写 本、刻铸本、雕版、活字版、套版及铅字印刷等方式 所呈现的古代文献,转化为电子媒体的形式。
二、古籍数字化实践成果
(一)国内古籍数字化成果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联合导航系统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
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古籍数字资源库
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 上海图书馆馆藏善本古籍、家谱全文影像数据库 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 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中国基本古籍库 ………
从使用者的角度 1.古籍数字化为使用者提供了便捷的检索方式 2.古籍数字化深度开发了古籍中的有用信息 古籍具有两个特殊的价值 史料价值 文物价值
加工对象——古籍(版本的选择尤为重要) 加工工具——古籍数字化系统(软件) 著录标准——机读目录格式 实 施 者——古籍整理人员和数字化技术人员 管理协调机构
古籍数字化是保存、整理和利用古籍资源的必然 趋势,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数
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在文化部的统一领导下,在
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的协同下,组织全国古籍收
藏单位共同合作,将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的古籍进行影像数字化,使古籍数字化成果在最
大范围提供服务利用,真正实现古籍资源的共建 共享。
类书资源的数字化
普及性作品的多媒体化 计算机古籍整理通用系统的研制开发
第一阶段:70~80年代
70年代初,台湾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中文资料的处理 研究;
1983年大陆开始涉足古籍整理与计算机的实践结合;
1984年《微电脑与古文献研究》(刊自《古籍整理 出版情况简报》 1988年曹书杰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发表的“古 籍整理与电子计算机应用研究的思考” 一文。
第一阶段建设拟从《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入手,计划在五
年内完成一万种国家级珍贵古籍目录元数据和影像数据的
建库工作。 其次将范围扩大到善本古籍,最后扩展到普通古籍,用 20 年左右时间完成大约 15万品种 50万版本的古籍数字化。 拟选取基础条件较好、入选《名录》古籍较多的单位先行
试点,为全面数字化打下基础,从小到大,逐步展开。
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王厚之《钟鼎款识》、王俅《啸 堂集古录》等。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金石录》有部分金文,
利用考订史事。
目前发现的历代青铜器有约一万多件,有单字 3700多个,
已辨识2400多个。
甲骨文金文均属古文字,与汉代以下的汉字差别较大, 现从学科归属上古文字学在历史文献学之下,是古文献 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但器形纹饰、制作方法之类的研究仍属考古学、艺术史
(二)港台地区古籍数字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