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村居教学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教后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教后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杨万里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诗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学习诗歌的阅读技巧和理解方法。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欣赏能力。
2. 教学准备•备好《清平乐·村居》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准备诗歌分析的教学材料。
•提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或音频素材。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展示与农村生活相关的图片或播放村庄的自然声音,引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农村的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影响。
步骤二:导入课文•给学生分发《清平乐·村居》的诗歌原文,并播放杨万里的《清平乐·村居》的朗诵音频。
•引导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三:理解诗歌•分析诗歌的标题,让学生猜测诗歌的主题。
•分组讨论诗歌的内容,并组织学生分享各自的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和语言进行细读和理解,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步骤四: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排比等。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步骤五:欣赏与评价•给学生播放与诗歌内容相关的音乐或展示相关的美术作品。
•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或欣赏美术作品,进一步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农村情景和生活氛围。
•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评价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共鸣。
步骤六:总结与拓展•小结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人们生活的启示和意义。
•提醒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杨万里的诗歌来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二、教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通过听、读、观察等多种形式,更好地了解了《清平乐·村居》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他们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了诗歌中所描绘的农村生活和自然景色。
同时,他们也通过诗歌欣赏和个人评价等形式,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感和文学欣赏能力。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通过读懂课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祥和而宁静的意境,感受农家生活快乐、惬意、悠闲、和谐。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能看图描述。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能看图描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1、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
这节课,我们先来看高鼎所写的《村居》。
今天来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
(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2、正音:乐(yuè)齐读课题并解题(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3、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读感知,诵读正音。
1、幻灯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
(同学们注意听了,老师请一个同学读的时候,你们也要在心里跟着读)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3、指导朗读:(1)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这首宋词有上下两阕,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咱们一起来试着读一读。
(出示划分节奏的词)(2)此也可以排列成诗的格式来读,你看——(幻灯出示),请男同学和女同学来比一比,看谁读的节奏感美。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一)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清平乐村居》 教案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设计《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课文,它通过对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
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
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学生在兴致盎然中融入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3个生字,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氛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媒体设计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设计了课程资源网页。
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赏韵读文、课文动画、词义点拨、旧词新唱、诗情画意、宋词简介、田园诗句等部分,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走近村居”1、音画共赏,情境导入教学伊始,运用课件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学生置身于恬静的田园氛围,从而创设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揭示课题。
2、美文诵读,整体感知指导学生进入“赏韵读文”下的“美文诵读”,边听课文范读边借助拼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二)“走入村居”1、多方互动,自主探索指导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借助“词义点拨”,弄清重点词语的意思:如“茅檐”、“吴音”、“相媚好”、“翁媪”、“亡赖”,为感悟全词扫清障碍。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恬淡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认读“翁媪”、“卧剥”、“莲蓬”等三个词语。
2、能根据课本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翁媪”、“无赖”、“相媚好”的意思。
借助课本插图,把握词的大体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想象词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情境,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美好。
体会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1、有感情诵读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2、词画结合,通过想象等策略,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四)、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二、设计理念1、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实施多元评价,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一)、了解词人板书:辛弃疾。
了解辛弃疾吗?(小结学生回答并适度补充:辛弃疾不仅是位著名的词人,他还是位勇敢的将军。
在辛弃疾生活的年代,金兵占领了国家的北方,辛弃疾参加了抵抗金兵的军队。
但后来,他被投降派陷害,下放到南方的上饶农村,在这期间,他写了好几首描写农村风光的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在那个时候。
)(设计理念: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或者带着信息走进课堂,这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又可以为全词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绍。
最新《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最新《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最新《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通用7篇)《清平乐·村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教案吧。
最新《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析】:《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
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
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了解词意;抓关键词,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想象感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
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段绵长不绝的情,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词,并通过他的词去探寻这位伟大词人的内心世界。
(出示:走近辛弃疾)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们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3篇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3篇设计理念:1.从儿童出发,在文化的视野下,引导儿童漫步诗词王国,“让学”于生,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
2.诗词是一种艺术,一种语言的抒情艺术,品读诗词应从形象入手,从意境入手,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把握诗词韵感,体会诗词美感,领会诗情感。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初步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词的意境,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4.初步感受品读诗歌,体会古诗词“炼字”的妙处,学习遣词造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文字、图片、音乐)教学过程:一、诗词激趣,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是我国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特殊的诗歌(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2.板书课题,谈谈“村居”。
注意书写:“清、村”左窄右宽,“平、乐”注意左右对称,“居”把“古”向外写写,字成梯形)。
重点引导读好“村居”,说说“村居”在你头脑中的印象。
3.初读正音。
4.体会节奏。
5.比拟诗词特点。
二、诗、画结合,理解意境。
1.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请你结合书中的插图,边默读边想象,你读懂了什么2.其中,哪一幅画面留给你深刻的印象(1)童趣图“卧”: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泼、可爱,可以和“躺、坐、趴”等字比拟。
引导读出小儿的天真、活泼、可爱。
无赖:可爱、顽皮的意思,对小儿的爱称(古今词义的差异)指名读(板书:趣)(2)乐趣图大儿、中儿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看这两位儿子的(勤劳、孝顺、能干)(3)情趣图主公是:翁媪(书写:翁,引导从偏旁理解翁媪)吴音:是指中国吴地的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文中指江西上饶地区吴方言。
讲解“媚”:眉——媚——相媚好——亲热地交谈什么引导想象老爷爷和老婆婆会说些什么,聊些什么指名读(这对老夫妻多会享受生活的情调啊,板书:情)(4)清趣图低小:体会生活不富裕。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通用15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通用15篇)2022-12-15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通用15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正确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感受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课文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词图对照,感受意境美1、(ppt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村居风景。
结合插图,联系生活,想一想你能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了呢?2、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点拨,总结学法:看来结合课文插图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是我们理解古代作品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3、还有哪些字、词、句不明白的吗?(无赖相媚好两个词语的教学)(1)、无赖:借助生活经验来解决:无赖是什么意思呢?(不讲道理,不听话......有贬义之意)那一个无赖的孩子怎么会说最喜呢这不是很矛盾吗?那你觉得在这里无赖是什么意思呢?(顽皮,调皮)在生活中其实我们的父母也经常会用这样看似批评的话表达对我们的疼爱之情,你能想起来吗?(读出无赖)(2)、相媚好:由媚字展开教学,媚字左边是一和女右边是一个眉,好象是说年轻女子的眉毛,美吗,好吗?那课文中谁会说谁好呢?(翁说媪)是吗?引出相--互相?指名解释:互相夸奖对方的好。
他们会怎样夸奖对方呢?(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在一个低小的茅屋前有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正亲热的坐在一起,正说着些什么?你听......(学生先自己互相说,教师点拨后指名说)4、多么恩爱的老两口,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去描绘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小画面写下来?(学生写后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评价:多么好的环境、多么朴素的一家人)5、再读全文,整体感受。
二、咬文嚼字,体会情感美1、你能用一个字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吗?引出醉a、醉字好啊,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咱们一起去和这家的公公、婆婆、还有三个孩子聊天吧。
古诗《清平乐·村居》图文教学课件

(勤劳)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面的豆田里 (锄草);二儿子正在院子里用(灵巧)的双手 编织(鸡笼);(可爱)的小儿子,正( 卧)在 溪边,(开心)地哼着歌儿剥( 莲蓬);
我会认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茅檐翁 赖 剥
左右结构
he
上下结构
写一写
1.在生字本上练习书写,师生评价; 2.听写生字、词语; 3.对照下面的词语,同桌互批,纠正错字;
通过学习《宿新市徐公店》和《清平乐·村居》并查阅资 料,说一说诗和词的区别;
一、时间上: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 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诗从《诗经》开始就有;二、题目方面: 诗是自由取题目的,词必须有词牌名;三、词最主要的特性是音 乐性;四、形式方面:诗句式整齐划一,而词又叫长短句,句式 更为灵活;五、风格方面:诗比较庄重,而词比较婉约;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上阕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作者开篇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低小”的“茅檐” 和“溪上”的“青草”,只寥寥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 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着讲老 翁和老妇,他们的谈话带着吴音,显得温柔、有趣,由此 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逸;从“相媚好”可以看出他们 精神的愉快;
这三首诗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三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 活的热爱、羡慕与向往;
《清平乐·村居》描绘了农村一户人家的 生活画面,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 达出作者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从诗中描绘的一幅幅乡村美景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 对美丽、安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那金黄的梅子、雪白的 麦花、成片的油菜花……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就让我们 跟随诗人的脚步,共同走进田园,亲近自然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村居教学
导读: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_课堂实录_教学反思_课文_教后感_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读悟比较,发现韵律美。
师:自开展诗文背诵大赛活动以来,很多同学都积累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谁能给大家来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
生:《早发白帝城》、《从军行》、《竹枝词》、《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同学们积累得真多,背诵得趣味盎然;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学习古诗。
今天我们要新接触一类与古诗相似的体裁:词(板书)投影仪出示全词: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师:配古典音乐(古筝曲)范读全词。
师:大家都沉浸在词的美妙意境中了!也想来读一读吗?
生:自由地多遍地诵读词,随后指名多人次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读着这首词,你发现题目、语言形式上,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1:诗只有一个题,而词的标题有两部分组成。
生2:我知道词有词牌名,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而它的题目是“村居”。
师:你真会发现,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
再如毛泽东有首词是《菩萨蛮大柏地》,“菩萨蛮”也是这首词的词牌。
生3:诗只有一段,而词有上下两片呢!
生4:我发现诗中每句话的字数都是相同的,要么五字,要么六字;而这首词的每句话字数不同,四字、五字、六字、七字都有。
生5:我读着读着,感受到“小、草、好、媪”是押韵的,“东、笼、蓬”也是押韵的;看来,诗一般只押一个韵,而词可以有两个呢!
师:古诗每句字数相同,整齐划一;而词却是字数不等,读来倒另有一番丰富多变、节奏明快之感呢。
想再读体会一下吗?
生:自由读,随后配古筝乐齐读。
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
此处设计,正是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之上,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词中来。
随
后,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词牌名与题的关系特点。
所有词的形式特点,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听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在再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在孩子们动情、有致的朗读声中细细流淌着。
二、想象描绘,体味意境美。
师:(出示插图)瞧,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村居风景。
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说说你已经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了呢?
生:自学思考批注、小组学习汇报、指名大堂交流:
生1:这是一幅农村景色图,我知道了“村居”就是居住在农村院落。
师:你很会看图,当时,诗人辛弃疾因奸官弹劾落职,长期隐居江西信州乡村。
生2:“茅檐低小”就是说茅草屋子很是矮小。
生3:“翁媪”从图中知道就是一对老公公老婆婆夫妇俩。
生4:“溪上青青草”就是说村子前小溪边长满了浓郁的青草。
……
师:同学们自己都快读懂这首词了。
还有不明白的吗?
生1:为什么说“小儿”是个“无赖”呢?
生2:这里的“无赖”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无理取闹的人”,而是说小儿子伏在荷花池边剥莲子吃呢!
师: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寨,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
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描述,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谁能将看到的四周环境、人们的生活场景,有序有情地描述一下呢?
生1:在一个人烟渺渺的小村落里,住着一户家庭。
这里很幽静。
他们仅居在一个矮小的茅屋里。
一对白发夫妻坐在门口闲聊,老爷爷微微醉了,东倒西晃,不时要老伴儿扶着。
“老婆子,如……如今我们生活美满……哪!”“是啊,我们白头偕老,又喜得三子,真是赛过活神仙呐!”
篱笆后边,有一片翠绿的的竹林。
芭蕉叶影投在了篱笆上。
一亩见方的豆田上,大儿子正辛劳地锄苗,汗滴溪下土。
二儿子心灵手巧,正用薄竹片专心致志地编织精致的鸡笼。
庭院上种植了一棵老枣树,苍劲有力,垂挂在枝杈上的绿叶丛中,长着令人垂涎欲滴的红枣。
荫下,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藕吃莲子,不时咂着小嘴。
池塘上泛着绿意,溪中流水淙淙。
硕大的荷叶托着水上芙蓉——荷花,还泛着青春的红晕。
多么令人向往的乡村世界啊!
生2:在幽静、清新的小村子里,居住着一户人家,是那么温馨、和睦。
他们的房屋十分小,茅屋门口,不知谁家的一对老夫妇,带着醉意,操和东吴口音在闲聊呢!他们是那么融洽,那么亲热,感情可好哩!门前,有一棵枣树,树干苍劲有力,枝繁叶茂;隐隐约约,还可以从油亮的绿叶中发现几颗红枣正在随风摇晃呢。
屋后,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叶片清翠欲滴。
一旁几棵芭蕉,是多么充满活力呀!再
放眼望去,一大片豆地映入眼帘,那上面,还有老夫妇的大儿子正在锄草。
二儿子呢?正坐在空地上用竹条编织鸡笼。
最顽皮的小儿子伏在地上,天真地玩弄着莲蓬。
小儿子的前面,是一个荷花塘,巨大的莲叶生机勃勃,一阵风吹过,绿叶摇摆着,唱着歌曲,连亭亭玉立的白里透红的莲花也随之翩翩起舞。
多么朴素的一家呀!
这首词短短四十六个字,充分展示了乡村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平和无忧的生活画卷,意境深远,情意悠长。
在学生结合画面及已有生活经验读懂词句含义之后,便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走进这生活画卷,去亲身感受,并语言描述。
这样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和诗意的死记硬背,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各自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三、情境表演,体验情感美。
师:多美的意境啊!这宁静悠闲的生活的确让人向往。
愿不愿意当当老公公、老婆婆,体会一下真正的田园生活?想象一下,带着酒意操着吴语的老夫妇会亲热地聊些什么呢?
同桌:扮演老夫妇,从眼前三个儿子,神聊至当年情景,那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表演让全班学生捧腹大笑。
师:表演之中,你充分感受到了什么?
生1:这种生活真惬意舒适,作者对这与世无争的生活一定也是很向往喜爱的。
生2:这样的生活真是太宁静、祥和了,我也想和作者一起过这
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
师:同学们已充分感悟到了作者在词中所寄寓的浓浓的情与淡泊名利的生活志趣了,真了不起!
这是本堂课上最闪亮出彩的一环!孩子们扮演着一对老夫妇,坐在茅屋前,带着酒意神聊,此情此景,仿佛真让人看到了美好的田园生活。
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之神往,以及其生活追求,经学生们的动情演绎,此情已洋溢于每位学生的心间。
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仿佛沉浸其中,接受心灵的洗涤。
四、用心书写,表现作品美。
师:很多书法爱好者都喜欢将诗词作品作为书写内容,不仅语言文字美,诗词意境美,而且扇形、圆形的各种纸型也增添了作品的形式美。
(出示)。
这就是我们学校几位老师书写的《清平乐村居》作品。
感觉怎样?
生1:十分漂亮,很雅致。
生2:很有古典风味
……
师:同学们愿意也来写一写吗?
下发钢笔字专用书签,生书写作品。
近阶段,大家写字升级升段的兴致依然浓厚,有学生向我提议能否写于钢笔字作品纸上?我听后茅塞顿开,一幅幅各种纸型的名家书
法作品在我眼前闪过。
于是,将以往的抄写诗词换了形式,并由学校老师的精美作品激发兴趣,让孩子们一幅幅同样精美的作品,给这节充满审美体验的诗词教学课,画上一个美的句号。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古诗词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