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审美趣味的差异及原因探析

合集下载

试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

试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

试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一、色彩的运用中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有很大区别。

在中国绘画中,色彩一直被视为是附属于形式之下的,重视的是笔墨的表现功力,讲究的是墨色的变化和层次。

中国画中,往往不会出现太多颜料的运用,而侧重于水墨、淡色染、淡金、淡银等颜料的运用,以实现层次和韵味。

以苏东坡的画作为例,他的山水画常使用墨色运用,疏密有致,静谧中见云山清气,动态之中有气象万千的境界。

与之不同的是,西方画强调鲜艳明亮的色彩效果,它经常使用各种颜料和光彩效果来表现客观事物。

在绘画中注重色彩的互动和对比,通过色彩的组合和运用达到对观众眼球的刺激。

比如,卢梭的画作,经常使用红色、黄色等明亮鲜艳的颜色,能够达到目光所及之处都闪烁着色彩的目的。

二、艺术表现手法中西方绘画在表现手法上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

以中国画为例,其常常采用“写意”表现手法,强调意境思维,运用虚实、轻重、动静来表达对于自然的理解和把握。

李唐的山水画为例,平淡如水,却不失其特点,用笔写出了山水奇妙的气韵和辉煌壮美的胜景。

全凭润色调,刚柔相济,光影透彻,飞动生动,从而创造出宛如天成的山水。

相比之下,西方绘画更加注重形式表现,采用较为逼真的绘画技法,将人物与物体的形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例如达·芬奇的画作,他的绘画技法精湛,娴熟运用明暗和透视,把物体和人物描绘得十分逼真。

同时,达·芬奇在绘画中也注重在形式上的探索和创新,力求表现出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意境感受。

三、文化背景的影响中西方绘画的审美意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文化背景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画家需要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融入到绘画中。

同时,中国文化也注重画作的韵律和意境,比如顾恺之的墨画《洛神赋图》,他的画作选取了洛神赋中的詹姆斯汀译文,通过描绘洛水充盈的气息和姿态,表现了洛神灵动飘逸的形象及洛水的优雅自然。

综上所述,中西方绘画的审美意趣在色彩运用、艺术表现手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试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

试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

试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中西方绘画在审美意趣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体现在技法上的差异,更多的是源自于文化、历史和哲学的差异。

本文将试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从中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趋向。

一、中西方绘画的历史文化差异中西方绘画的历史文化差异是造成审美意趣不同的深层原因。

在古代,西方绘画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一直延续至今。

而中国绘画则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壁画和彩陶。

在历史发展中,中西方的绘画风格受到不同的宗教、哲学、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趋向。

在宗教观念上,西方绘画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绘画作品多以宗教题材为主,追求对神圣的敬畏和教义的宣扬。

而中国绘画则受到了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影响,注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强调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这种宗教观念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绘画作品的主题和表现形式。

在政治社会制度上,西方绘画发展于个体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中,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因此西方绘画作品在表现手法和审美趣味上更加注重艺术家个人的情感表达。

而中国绘画发展于封建专制的社会环境中,宣扬忠君、孝子、贤人的价值观念,因此中国绘画作品更注重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塑造和传达。

二、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方式与审美趣味中西方绘画在表现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影响了审美趣味的形成。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和光影的表现,追求真实感和写实主义。

通过精确的透视和明暗的对比,西方绘画作品能够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立体感和现实感,观者在欣赏时常常被画面的真实感所震撼。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都以其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而闻名。

而中国绘画则强调意境和意象的表现,追求意蕴和抒情。

中国绘画作品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常用笔墨清淡、造型简练的方式表现出意象和情绪,给人以静谧、舒缓的审美体验。

例如唐代的王维和宋代的范仲淹等诗画家的作品以其飘逸含蓄、意境优美而著称。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自古以来就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来自于各自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进行浅析。

一、历史传统的影响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的根源之一来自于不同的历史传统。

西方绘画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受到古希腊文艺复兴的影响,追求表现个体形象和客观真实,重视透视和光影的表现,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

而中国绘画起源于古代壁画和甲骨文,受到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追求表现内在意境和情感境界,强调对心灵世界的表达和抒发。

这种深刻的历史传统对中西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表现方式上,西方绘画强调透视和光影,追求客观真实和形象的表现,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和空间感,追求内在情感和神韵的表达。

在审美观念上,西方绘画强调个体表现和理性思维,注重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分析,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情感共鸣和心灵交流,注重对内在世界的体验和领悟。

二、题材和题材的不同中西方绘画在题材和题材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绘画中,人物、风景、静物等是常见的题材,而中国绘画中,山水、花鸟、人物等则是常见的题材。

在西方绘画中,人物和风景的表现往往更加具体和写实,注重个体形象和外在景物的表达,而中国绘画中,山水和花鸟的表现往往更加抽象和意境,注重自然景物和物象的意蕴。

三、艺术表达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对中西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绘画的艺术表达方式更注重色彩和造型的表现,追求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描绘,而中国绘画的艺术表达方式更注重墨彩和笔墨的表现,追求对内在世界的体验和领悟。

四、审美观念的不同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绘画中,理性和实用主义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追求客观真实和形象的表现,而中国绘画中,情感和意境主义则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追求内在意蕴和情感的表达。

五、当代艺术的发展和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绘画在当代艺术中已经逐渐融合和交融。

试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

试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

试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中西方绘画的审美理念由于文化差异、历史背景、艺术传统等原因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本文将分别从表现手法、主题意象和审美意趣三个方面简述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

一、表现手法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传统绘画主要采用的是线条轮廓和色彩的简约,力求表现物象的神韵和情感内涵。

如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都强调留白和虚实关系,通过少而精的构成手法,给人以美的期待和想象的空间。

而西方绘画注重更加逼真的效果,运用更多的光影对比和细微刻画来表现物象的形态、质感以及光线变化的效果。

同时,西方绘画也更注重人物形象的写实和表情的刻画,强调人物的心理细节和行为特点。

二、主题意象中西方绘画的主题意象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中国绘画主要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自然风景和人物形象的美感,以及诗情画意的追求。

如唐代的“山水深处人家,翠竹枝丫夏日长”、宋代的“山山何所有,水水何所从”、元代的“静水流深,人心自幽”等,都是中国绘画中表现诗情画意的经典主题。

而西方绘画的主题则更加多元化,从宗教、历史、文学等多个方面入手表现。

如《蒙娜丽莎》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就是透过画中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最后的晚餐》则表现了耶稣和门徒吃饭时的场景,反映了基督教信仰中的重要故事。

三、审美意趣中西方绘画的审美意趣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绘画更注重观赏者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强调画面的气氛和表现手法所引发的内心体验。

如观看一个山水画,就会产生一种心境和情感体验,感受到画面中那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和山水的神韵。

相比之下,西方绘画更加注重视觉震撼和感官体验。

视觉震撼是通过画面的色彩、形态、光影等方面产生的,能够直接打动观者的视觉神经。

而感官体验则更注重观察者身体上的感受,如观看一幅浪漫主义的画作,能够让人产生一种激情和温暖的感受。

总体来说,中西方绘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式绘画注重留白和虚实关系,强调神韵和情感内涵;而西式绘画则更注重写实和逼真,强调视觉和感官体验。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方绘画在风格、技术及表现形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的绘画传统和审美观念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因此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方绘画的历史、审美观念和技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揭示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

一、历史背景与审美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绘画的历史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和内涵。

西方绘画源自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受到基督教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

在西方绘画中,人文主义思想对于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家追求形式的完美和个性的表达,注重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和对人性的探索。

而中方绘画则源自中国古代的书画传统,受到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墨韵和意境,注重表现内在精神世界和对自然的感悟,追求意蕴的表达和墨韵的升华。

二、绘画技法的差异中西方绘画的技法手段各具特色。

西方绘画以油画、水彩、素描等为主要技法,强调色彩的运用和透视构图,注重细节的表现和光影效果的渲染。

而中国绘画则以水墨、国画和工笔画为主要技法,讲究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变化,偏重于意境的抒发和气韵的营造,强调形神兼备和神韵飘逸。

中西方绘画的技法手段的不同源于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民族对于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追求。

中西方绘画在历史、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既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也反映了人类对于艺术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绘画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失,新的绘画风格和形式也必将催生出来。

希望通过对中西绘画差异的思考和分析,能够对当代绘画创作和传承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作用。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一、审美观念比较1.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美是秩序、和谐和完美的体现,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将人的自由和尊严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些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西方绘画的审美观念,追求艺术作品的理性与规范。

而在中国,审美观念则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中国绘画更注重情感的内省和灵气的意境。

2.中西方绘画审美观念差异还体现在形式表现上,西方绘画更强调透视、光影和人物肖像的写实性,重视画面的视觉效果和形式结构。

而中国绘画强调线条的流畅和笔墨的意蕴,注重画面的氛围和意境,追求意境的超脱和内涵的深远。

二、技法运用比较1.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追求画面的形式结构和视觉效果。

西方绘画技法多样,素描、油画、水彩等媒材丰富多样,强调透视、色彩和光影的运用。

在技法上,西方绘画更强调观察和写生,希望通过准确的表现来传达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感悟。

三、题材表现比较1.西方绘画在题材上更加多样化,人物肖像、风景画、宗教题材、历史题材等应有尽有,西方绘画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追求个体的英雄主义和人性的深刻表现。

西方绘画在题材表现上更加开放和多元,艺术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表达需求选择不同的题材进行创作。

2.中国绘画题材多以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为主,注重意境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

中国绘画更注重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感悟,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传统中国绘画题材内容丰富,但相对受制于传统文人审美情趣的影响,内容呈现出相对稳定和传统。

四、总结中西方绘画美学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源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在审美观念上,西方绘画追求理性、规范和理性的秩序美,追求人的自由与尊严;而中国绘画强调情感的内省和灵气的意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技法上,西方绘画强调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和视觉效果,强调观察和写生;中国绘画则注重笔墨的意蕴和意境的抒发,强调笔墨的功力和情感的表达。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绘画在艺术表现手法、审美观念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对中西绘画之差异进行浅析的详细内容。

一、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1.视觉表现手法:中西绘画在视觉表现手法上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注重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表现来塑造形象,强调物象与人心的内在联系。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透视构图、色彩运用和光影效果等,追求更贴近物象真实表现的效果。

2.表现主体的差异:中西绘画对于主体的选择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选择寓意深远、抽象而有诗意的表现主题,如山水、花鸟等。

而西方绘画则更多地以人物为主题,注重描绘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状态。

3.意象与象征的差异:中西绘画在意象与象征的运用上也有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常使用诸如松树、竹子、莲花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来表达深远的哲理和情感。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通过具体的物象来传递信息和观点,例如使用具有特定寓意的花卉、动物等。

二、审美观念的差异1.审美价值观的不同:中西绘画的审美观念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意境”,强调以抒发情感、表达内心感受为主要追求;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观念”,追求以观众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为中心,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

2.审美取向的不同:中西绘画在审美取向上也有一定差异。

中国绘画偏向于写意和韵味,注重通过简洁的笔墨和造型来表达情感与意境;而西方绘画则偏向于写实和细致,注重通过细腻的技术手法和准确的细节塑造来展现世界的真实与多样性。

三、题材选择的差异1.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注重点:中西绘画在题材选择上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和历史,强调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感悟;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描绘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来体现艺术家的思考和观点。

2.社会与个体的关注焦点:中西绘画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关注焦点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往往关注社会整体和集体,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与责任;而西方绘画则更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的情感表达。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方绘画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两个亮丽明珠,它们在表现形式、意义传达、审美取向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浅析,探讨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

一、历史渊源中西绘画在历史渊源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绘画传统,包括了古代艺术家们对形态的探索和对人物肖像的表现。

中方绘画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绘画传统,包括了对山水、花鸟、人物等的表现。

两者在历史渊源上具有明显的区别,这也决定了两者在表现形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二、意义传达中西绘画在意义传达上存在着重要的差异。

西方绘画更强调作品的个性表达和思想内涵,艺术家们常常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念。

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不仅是一幅肖像画,更是艺术家对生活、美的理解和追求。

而中方绘画更注重作品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享受,艺术家们常常通过对自然、历史、文化等元素的表现,来传递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体会。

如唐代的山水画家王维,《鸟栖图》表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三、表现形式中西绘画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更注重透视、立体感和光影的表现,画家们常常通过色彩的运用和线条的勾勒来打造出真实、栩栩如生的形象。

而中方绘画更注重艺术的笔墨和意境,画家们常常通过墨迹的渗透和用笔的运用来展现作品的气韵和情趣。

两者在表现手法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也体现了两者在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上的不同。

四、审美取向中西绘画在审美取向上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绘画更注重作品的写实性和视觉冲击力,画家们追求表现形式的真实和生动。

而中方绘画更注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画家们追求通过作品表现出一种虚幻、超脱的境界。

两者在审美取向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中西绘画在历史渊源、意义传达、表现形式和审美取向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丰富多彩,更体现了中西方艺术家们在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上的不同。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绘画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将会进一步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发展,也将会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更丰富的体验和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绘画审美趣味的差异及原因探析
【摘要】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分别依托于各自独特的文化环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

本文立足于现代东西方绘画相互交融的背景之下,分析东西方文化不同的精神关照,对中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的差异及原因进行探析。

【关键词】绘画;趣味;文化精神;再现;表现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绘画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在艺术王国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但是由于发展环境的不同,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较大差异的两种特征。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

现代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逐渐密切,艺术尤其是绘画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融合。

本文就是在这种大的世界环境形势下,根据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精神,去探析中西方绘画审美趣味之间的差异及原因。

一、中西方绘画审美趣味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绘画发展的环境大不相同,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这种审美趣味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中西方绘画作者对待绘画的方式不同,即西方重再现,而中方重表现。

“画有两种境界,一是‘画’,一是‘写’,‘画’是描画,‘写’是表现,写胸中逸气。

”①这是中国古代画论关于再现和表现一个清晰的说明。

“画”是再现,“写”是表现。

西方绘画尤其是西方传统的绘画大多都是忠实再现所画事物的风貌,力求准确。

而中国的绘画则是写,通过中国特有的笔墨纸,加上作者本人对艺术的领悟能力,把自己对所观景物的感觉给描绘出来,这就是把自己心中所想给表现出来。

中国古代画论中的“画”和“写”,准确的道出了中西方绘画不同的审美趣味。

数千年来,西方绘画一直重视再现,而对表现则表现出相对的冷淡。

我们暂且抛开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的“模仿论”时代,就是后来17世纪的古典主义、19世纪的浪漫主义甚至是20世纪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时代,重再现一直是西方绘画艺术的追求。

西方绘画的审美心理大多是直接求助于现代科学,即使在抽象主义盛行的时代,也有直接从照像中获取灵感的画家,把绘画的再现与写实的原则推到极端,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思潮——照像写实主义。

与西方艺术不同,中国传统艺术是重表现而轻再现的。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以“言志说”、“缘情说”为代表的表现理论,始终占据着主流地位。

中国绘画注重内在精神的表现,这种内在精神,既包括物象内在的精神,也包括作者主观的情感。

几千年来,中国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含书法)都是注重意境的创造,在造型和意境的表达上都追求“气韵生动”,强调“立意”和“传神”。

早在东晋时代,画家顾恺之就已经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主张,这就是强调画家作画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表现其内在精神。

二、中西方绘画不同的审美趣味形成的原因
中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不同,主要表现在西方重再现,中方重表现。

其实这种不同的审美趣味主要是由于中西方绘画发展的环境不同。

影响绘画审美趣味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中西方的文化精神不同。

西方的文化精神在把握世界时,追求的是一种重客观理性的、逻辑的方式,体现在艺术追求上,就是注重模仿。

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就提出过“模仿说”理论,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对此有精辟地论述,“床有三种,第一种是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床的理式;第二种是木匠依床的理式所制造出来的个别的床;第三种就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

”②在这里,柏拉图把世界划分为三大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

他认为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是对现实的木匠的床的一种模仿,所以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从中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艺术家的职责是摹仿感性的客观世界。

对此,亚里士多德则有更明确的描述,“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③这种艺术模仿论,对于西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几千年来西方艺术的发展一直注重再现的写实风格。

与西方绘画的再现的写实风格相比,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绘画注重表现的风格。

古代的中国重视个人感情的抒发,这种文化精神在绘画领域的体现就是中国绘画风格注重表现。

魏晋时期是中国绘画和书法发展的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逐渐盛行,中国思想在儒道之外,又增加了一家,出现了儒道释三家融合互补的局面。

中国古代画家大多以儒家的思想来看待绘画的社会功能,但在审美方面大多以道释思想为指导,强调绘画要“悟道”,“修道心”。

尤其是唐宋以后,禅宗思想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禅宗的影响下,唐以后的一些画家认为画理如禅理,禅须悟,画也须悟。

“宋人则称绘画曰‘墨戏’,明人则称‘画禅’,从宋以后,画、禅几不可分矣。

”④中国的画家对禅宗的参悟,不知觉间就会渗入其绘画作品中,从而使其作品变现画家对禅宗的感悟。

因此中国的画家无不具有禅宗精神,而其作品则离不开对禅宗的表现,其中最典型的画家就是唐代的王维。

三、中西方绘画审美趣味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尽管上文我们探讨了中西方绘画审美趣味的不同及其原因,但是在现代这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各国文化相互交融。

中西方的绘画也不例外,在审美趣味上也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

当我们反观中西绘画史就会发现,中西方绘画长期以来就在相互渗透交流融合。

中国汉唐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对西方艺术的发展就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19世纪中晚期中国水墨画对西方“印象派”画风的影响则更为突出。

同时西方绘画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也产生过重要地影响。

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由于传统的民族心理习惯的熏陶,我爱绘画的意境;由于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爱好,我重视形象及形式本身的感染力。

”⑤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趣味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所依托的文化环境不同造成的。

但是在世界绘画的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的绘画审美精神一直在逐渐的影响和转变。

当代,科技迅速发展,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绘画之间的影响会更深,伴随着这种文化交融,未来世界绘画的发展道路会有什么新的变化,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陈子庄.石壶论画语要.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2]【希】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希】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诗学.诗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4]姜澄清.中国绘画精神体系.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吴冠中.望断天涯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版转贴于233网校论文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