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动汽车驱动器可靠性试验规范V2.0(2018)
新能源汽车三电(电机电控电池)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振动试验

新能源汽车三电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振动试验
一、电机电控正弦振动
1.1 试验标准:GB/T18488.1--2015
1.2 试验条件选择:依据装车部位选取条件,一般为“其他部位”。
下图注释1中 X和Y 方向位移和加速度可以除2,但目前各大供应商均选择量级不除2来测试。
二、电机电控随机振动
依据装车类型分为纯电动乘用车,混合动力乘用车,商用车。
2.1 纯电动乘用车试验标准:ISO16750-3-2007
2.2 试验条件选择:试验IV-乘用车,弹性体(车身)
2.3 混合动力乘用车试验标准:ISO16750-3-2012
2.4 试验条件选择:试验II- 乘用车,变速箱
2.5 商用车试验标准:ISO16750-3-2012
2.6 试验条件选择:试验VII- 商用车,弹性体(固有频率小余30HZ以下需要追加测试,具体请查阅标准)
2.7 振动叠加温度选择(高温一般为105~125)
2.8 振动台选择,电机质量大,振动量级大,一般选择5吨以上推力振动台,台面最好为800mm*800mm以上。
电控质量轻,尺寸小,一般选择3吨以上推力振动台,台面最好为600mm*600mm以上。
三、电池包随机振动
3.1 试验标准:GB/T31467-2015
3.2 Z方向试验条件
3.3 Y方向试验条件1
3.4 Y方向试验条件2
3.5 按电池包装车位置选取Y轴试验条件
3.6 X方向试验条件
3.7 试验顺序和方向定义:Z→Y→X 水平纵向X方向即为行车方向
3.8 振动台选择,电池包尺寸大,质量重,振动量级小,一般选择5吨以上推力振动台,台面1200mm*1200mm以上。
关于发布《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绝缘结构技术规范》等45项中电协团体标准公告

关于发布《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绝缘结构技术规范》等45项
中电协团体标准公告
无
【期刊名称】《电器工业》
【年(卷),期】2024()4
【摘要】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文件中电协〔2023〕220号各有关单位、中电协标准化专业委员会: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提出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绝缘结构技术规范》等45项中电协团体标准已按《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团体标准制定工作管理办法》完成制修订,现予以发布(见附件),并在《电器工业》杂志和协会网站上公布。
【总页数】5页(P6-10)
【作者】无
【作者单位】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关于发布《分布式光伏系统用蓄电池DC/DC变换器技术规范》等4项中电协团体标准的公告
2.关于发布《新能源汽车铝合金电池托盘焊接制造规范》等16项中电协团体标准公告
3.关于发布《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教室智慧健康照明设计规范》
等19项中电协团体标准公告4.关于发布《电动工具领跑者技术要求砂光机》等23项中电协团体标准公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8最新电机标准

序号新能源汽车标的准号1GB 19239—20132GB/T 29781—20133GB 14167—20134GB/T 29307—20125GB/T 29259—20126GB/T 29126—20127GB/T 29124—20128GB 19159—20129GB/T 29317—201210GB/T 29125—201211GB/T 29123—201212GB/T 28962—201213GB/T 29318—201214GB/T 28950.2—2012/ISO 11841-2:2000 15GB/T 28768—201216GB/T 28767—201217GB/T 28382—201218ISO 15500-13:201219ISO 15500-2:201220ISO 15500-4:201221ISO 17261:201222ISO 23274.2—201223ISO 12405.2—201224GB/T 28542—201225GB/T 27930—201126GB/T 26980—201127GB/T 26990—201128GB/T 20234.3—201129GB/T 20234.2—201130GB/T 20234.1—201131GB 17258—201132GB/T 26991—201133GB/T 26780—201134GB/T 18566-201135GB/T 26779-201136GB/T 25986—201037GB/T 25350—201038GB/T 25089—201039GB/T 25349—201040GB/T 25319—201041GB/T 16311—200942GB/T 24552—200943GB/T 23645—200944GB/T 24347—200945GB/T 24548—200946GB/T 24549—200947GB/T 15088—2009/ISO 8716:2001 48GB/T 23335—200949GB/T 18437.2—200950GB/T 18437.1—200951GB/T 15087—2009/ISO 8718:2001 52GB 23255—200953GB 6095—200954GB/T 14172—200955GB/T 23339—200956GB/T 23301—200957GB/T 5054.1—2008/ISO 4141-1:200558GB/T 5054.4—2008/ISO 4141-4:2001 59GB/T 5054.2—2008/ISO 4141-2:2006 60GB/T 18387—200861GB/T 10485—200762GB/T 8243.12—200763GB/T 10826.1—200764GB/T 21085—200765GB/T 8243.11—200766GB/T 14951—200767GB/T 20734—200668GB/T 12535—200769GB/T 12782-200770GB/T 12546—200771GB/T 20834—200772GB/T 18488.1—200673GB/T 18488.2—200674GB 20890-200775GB/T 20735-200676GB 20561—200677GB/T 20368—200678GB 14167-200679GB 8410-200680GB/T 19596—200481GB/T 19750-200582GB/T 19755-200583GB/T 3487-200584GB/T 19752-200585GB/T 3798.2-200586GB/T 5624-200587GB/T 18388-2005 88GB/T 19204—2003 89GB 19533-2004 90GB/T 19515-2004 91GB 1589-2004 92GB/T 10001.3-2004 93GB 16735-2004 94GB 19592-2004 95GB 19151-2003 96GB/T 19237-2003 97GB/T 19056-2003 98GB 9656-2003 99GB/T 19236-2003 100GB/Z 18333.2-2001 101GB/T 11798.7-2001 102GB/T 18384.3-2001 103GB 18351-2001 104GB 8108-1999 105GB/T 4780-2000 106GB/T 15766.2-2000 107GB 3843—1983 108GB 3842—1983 109GB/T 12673-1990 110GB 5179-85 111GB 5181-1985 112GB/T 12679-1990 113GB 4125-84 114GB 7593-87 115GB/T 4970-1996116GB/T 14169-1993117GB/T 5919-1986118GB/T 15766.2-1995119GB 15766.1-1995120GB 5137.2-87121GB 11552-1989122GB/T 11551-89123GB 10414-1989124GB/T 4971-85125GB 3800-83126GB 5624-85127GB/T 13405-1992128GB/T 17340-1998129GB/T 17351-1998130GB/T 13604-62131GB 8410-1994132GB 918.1-89133GB/T 9417-1988134GB/T 5359.2-1996135GB 15235-1994136GB 1589-1989137GB 5845.2-85138GB/T 12546-90139GB 7128-86140GB/T 11557-89141GB/T 13492-19922014年7月1日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名称发布日期燃气汽车专用装置的安装要求2013/9/18电动汽车充电站通用要求2013/10/10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ISOFIX固定点系统及上拉带固定点2013/5/7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可靠性试验方法2012/12/31道路车辆电磁兼容术语2012/12/31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试验方法2012/12/31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示范运行配套设施规范2012/12/31车用液化石油气2012/11/5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术语2012/12/31压缩天然气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2012/12/31示范运行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规范2012/12/31液化石油气汽车定型试验规程2012/12/31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电能计量2012/12/31道路车辆和内燃机滤清器名词术语第2部分:滤清器及其部件性能指标定义2012/12/31车用汽油烃类组成和含氧化合物的测定多维气相色谱法2012/11/5车辆齿轮油分类2012/11/5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2012/5/11道路车辆压缩天然气(CNG)燃料系统部件第13部分:压力释放装置(PRD)道路车辆压缩天然气(CNG)燃料系统部件第2部分:性能和一般试验方法道路车辆压缩天然气燃料系统第4部分:手动阀智能交通系统自动车辆和设备识别联运货物运输体系和术语混合电动道路车辆废气排放和燃料使用量测量第2部分:外部可充电车辆电动道路车辆锂离子牵引电磁组和系统的测试规则第2部分:高能应用道路车辆应急起动电缆2011/5/18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2011/12/22液化天然气(LNG)车辆燃料加注系统规范2011/9/29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技术条件2011/9/29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2011/12/22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口2011/12/22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2011/12/22汽车用压缩天然气钢瓶2011/12/30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最高车速试验方法2011/9/29压缩天然气汽车燃料系统碰撞安全要求2011/7/20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评价方法2011/9/29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口2011/7/20汽车用液化天然气加注装置2011/1/10使用乙醇汽油车辆燃油供给系统清洗工艺规范2010/11/10道路车辆数据电缆2010/9/2使用乙醇汽油车辆检查、维护技术规范2010/11/10汽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技术条件2009/11/10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2010/11/30电动汽车风窗玻璃除霜除雾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2009/10/30乘用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测试方法2009/4/21电动汽车DC/DC变换器2009/9/30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术语2009/10/30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要求2009/10/30道路车辆牵引销强度试验2009/3/23天然气汽车定型试验规程2009/3/23燃气汽车改装技术要求第2部分:液化石油气汽车2009/3/9燃气汽车改装技术要求第1部分:压缩天然气汽车2009/3/9道路车辆牵引车与牵引杆挂车机械连接装置强度试验2009/3/23汽车昼行驶灯配光性能2009/3/6安全带2009/4/13汽车静侧翻稳定性台架试验方法2009/3/23内燃机 曲轴 技术条件2009/3/19汽车车轮用铸造铝合金2009/3/5道路车辆多芯连接电缆第1部分:普通护套电缆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2008/9/24道路车辆多芯连接电缆第4部分:螺旋电缆组件的弯折试验方法和要求2008/9/24道路车辆多芯连接电缆第2部分:高性能护套电缆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2008/9/24电动车辆的电磁场发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宽带,9 kHz~30 MHz2008/1/22道路车辆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环境耐久性2007/4/30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 第12部分:采用颗粒计数法测定滤清效率和容灰量2007/6/25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1部分:喷油泵2007/6/25机动车出厂合格证2007/9/10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 第11部分:自净式滤清器2007/6/25汽车节油技术评定方法2007/1/24液化天然气汽车专用装置安装要求2006/12/29汽车起动性能试验方法2007/4/30汽车采暖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2007/4/30汽车隔热通风试验方法2007/4/30发电/电动机基本技术条件2007/1/16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第1部分:技术条件2006/12/1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第2部分:试验方法2006/12/1重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耐久性要求及试验方法2007/4/3汽车用压缩天然气减压调节器2006/12/29机动车用液化石油气钢瓶定期检验与评定2006/9/12液化天然气(LNG)生产、储存和装运2006/1/23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2006/9/1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2006/1/18电动汽车术语2004/11/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定型试验规程2005/5/23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污染物排放 测量方法2005/7/11汽车轮辋规格系列2005/9/15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2005/5/23汽车大修竣工出厂技术条件第2部分:载货汽车2005/3/21汽车维修术语2005/7/11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2005/5/23液化天然气的一般特性2003/6/18汽车用压缩天然气钢瓶定期检验与评定2004/6/7道路车辆可再利用性和回收利用性计算方法2004/5/17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2004/4/1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2004/5/13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VIN)2004/6/21车用汽油清净剂2004/10/21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2003/5/23汽车用压缩天然气加气机2003/7/1汽车行驶记录仪2003/4/15汽车安全玻璃压缩天然气加气机加气枪2003/7/1电动道路车辆用锌空气蓄电池机动车安全检测设备检定技术条件第7部分:轴(轮)重仪检定技术条件2001/4/29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2001/7/12车用乙醇汽油2001/4/2车用电子警报器1999/8/2汽车车身术语道路机动车辆灯丝灯泡性能要求柴油车自由加速度排放标准1983/9/14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1983/9/14汽车主要尺寸测量方法1990/12/30汽车转向系术语和定义汽车排放物术语和义定1985/5/11汽车耐久性行驶试验方法1990/12/30汽车安全玻璃抗冲击性试验方法1984/1/3机动工业车辆控制符号1987/3/27汽车平顺性随机输人行驶试验方法1996/4/10汽车空气滤清器接头 A型和B型1993/3/1汽车照明和信号装置分类和命名1986/3/5道路机动车辆灯泡性能要求1995/12/8道路机动车辆灯泡尺寸、光电性能要求1995/12/8汽车安全玻璃光学性能试验方法汽车内部凸出物1989/8/10汽车乘员碰撞保护1989/8/10汽车同步带传动带轮1989/2/10汽车平顺性名词术语和定义1985/3/2汽车车架修理技术条件汽车维修术语汽车V带轮1992/3/28汽车安全玻璃的尺寸、形状及外观1998/5/8汽车车轮双轮中心距1998/5/6汽车转向球接头尺寸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1994/5/30道路车辆分类与代码机动车1989/3/27汽车产品型号编制规则1988/6/25车辆性能1996/7/23上海汽车灯具研究所1994/9/28汽车外廓尺寸限界1989/3/22城市公共交通标志公共汽车标志汽车隔热通风试验方法1990/12/12汽车气压制动胶管1986/12/30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各色汽车用面漆注:数据最后更新时间为2014年7月1日2014/7/1 2014/2/1 2014/1/1 2013/6/1 2013/6/1 2013/7/1 2013/7/1 2013/4/1 2013/6/1 2013/7/1 2013/7/1 2013/7/1 2013/6/1 2013/7/1 2013/3/1 2013/3/1 2012/7/1 2012/1/13 2012/1/13 2012/1/132011/8/1 2012/3/1 2012/1/1 2012/3/12012/3/1 2012/12/1 2012/3/1 2012/1/1 2012/3/1 2012/1/1 2011/5/1 2011/3/1 2011/2/1 2011/3/1 2010/5/1 2011/4/1 2010/7/1 2009/11/1 2010/2/1 2010/7/1 2010/7/1 2010/1/1 2010/1/1 2010/1/1 2010/1/1 2010/1/1 2010/1/1 2009/12/1 2010/1/1 2009/11/1 2009/9/12009/7/1 2008/9/1 2007/12/1 2007/11/1 2007/11/1 2008/4/1 2007/11/1 2007/8/1 2007/6/1 2007/12/1 2007/12/1 2007/12/1 2007/8/1 2007/7/1 2007/7/1 2007/10/1 2007/6/1 2007/4/1 2006/10/1 2007/2/1 2006/7/1 2005/6/1 2005/10/1 2006/1/1 2006/5/1 2005/10/1 2005/8/12003/12/1 2005/1/1 2004/11/1 2004/10/1 2004/12/1 2004/10/1 2005/5/1 2003/11/1 2003/12/1 2003/9/12003/12/12001/12/1 2001/12/1 2001/4/15 2000/7/11984/4/1 1984/4/1 1991/10/11986/3/1 1991/10/1 1984/12/1 1988/1/11986/12/1 1997/1/1 1997/1/11990/3/1 1990/3/1 1990/1/1 1985/12/11992/10/10 1998/12/1 1999/1/11995/1/1 1989/10/1 1989/1/1 1997/3/1 1995/5/1 1989/10/11991/9/1 1987/10/1。
新能源汽车功率电子系统的国际标准与规范

新能源汽车功率电子系统的国际标准与规范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功率电子系统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新能源汽车功率电子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互操作性,国际上普遍采用一系列标准与规范,以统一行业要求并促进全球合作与交流。
本文将介绍新能源汽车功率电子系统的国际标准与规范,并探讨其在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一、ISO 21848标准:汽车用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ISO 21848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旨在确保汽车用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下能正常工作,同时不对其他设备和系统造成干扰。
针对新能源汽车功率电子系统,该标准规定了一系列电磁兼容性要求,包括电磁辐射、电磁抗扰度等方面的测试和验证方法。
符合ISO 21848标准的功率电子系统可以保证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稳定运行,有效避免了电磁干扰对其他车辆和设备的影响。
二、IEC 61851标准:电动车充电系统的安全性和互操作性要求IEC 61851标准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的,主要关注电动车充电系统的安全性和互操作性。
在新能源汽车中,充电系统是功率电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标准规定了充电接口、通信协议、电气安全和故障保护等方面的要求,确保充电系统可以与各种类型的充电桩和电网进行互联互通。
符合IEC 61851标准的新能源汽车功率电子系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无缝对接各种充电设施,提高充电效率和用户体验。
三、GB/T 18384.3标准:纯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T 18384.3标准是中国国家标准,适用于纯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要求。
在新能源汽车中,功率电子系统对车辆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该标准规定了纯电动汽车整车和电气系统的安全性能要求,包括电气绝缘、电池过充、温度控制等方面。
符合GB/T 18384.3标准的功率电子系统可以有效避免电池漏电、过热等问题,保障车辆的安全运行。
四、CISPR 25标准:汽车辐射电磁骚扰特性测量方法和限值CISPR 25标准是国际特种委员会无线电干扰防止委员会发布的,主要关注汽车辐射电磁骚扰特性的测量方法和限值。
新能源电机控制器测试标准

新能源电机控制器测试标准
新能源电机控制器测试要遵循以下标准:
1. ISO 6469-3: 该标准规定了电动道路车辆用电控制系统的安全规范,包括电机和电动机控制器的测试要求。
2. GB/T 18384.3: 该标准适用于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用电动驱动系统的测试,包括电机和电动机控制器的性能和可靠性测试。
3. GB/T 2900.47: 此标准规定了电动驱动系统中使用的电机和驱动器的通用技术条件和测试方法。
4. IEC 61800-9: 该标准适用于电机控制器和变频器的测试,包括性能、可靠性和耐久性的评估。
5. GB/T 18384.4: 此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用电控制系统的耐久性和环境适应性测试。
这些标准涵盖了电机控制器的安全性、性能、可靠性、耐久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测试要求,可以确保新能源电机控制器的质量和安全性能。
Q-BJEV 04.14T03.3—2018 动力电池系统电性能测试规范

Q/BJEV 04.14T03.3—2018
代替 Q/BJEV 02.236—2016、Q/BJEV 02.237—2016 、Q/BJEV 02.239—2016
动力电池系统电性能测试规范
2018– – 发布
2018– – 实施
发布
1
Q/BJEV 04.14T03.3—2018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BJEV 01.22 动力电池术语
GB/T 31467.2-2015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 第2部分:高能量应用测试规程
5.1.8 动力电池包和动力电池系统的额定容量对于测试过程有重要影响。动力电池包和动力电池系统用
实际的累积放电容量代替 1C 标定容量作为 SOC 计算的依据。
5.1.9 测试过程中,为了动力电池包或系统的内部反应及温度的平衡,某些测试步骤之间需要静置一定
时间。静置过程中动力电池包或系统的低压电控单元正常工作,如动力电池电子部件和 BMS 等;冷却
和偏离,并在附录 A.1 中给出。
5.1.5 除非在某些具体测试项目中另有说明,测试工作在温度为室温 25℃±2℃,湿度为 15%~90%环境
2
Q/BJEV 04.14T03.3—2018
下进行。
5.1.6 当测试的目标温度改变时,在进行测试前测试样品需要完成环境适应过程:在目标环境温度 T<25℃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术语和定义
Q/BJEV 01.22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及电驱动总成能效等级和试验方法》——编制说明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及电驱动总成能效等级和试验方法》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电动汽车的应用和推广,是目前节能、环保的发展需求。
驱动电机系统及电驱动总成是电动汽车中最为重要的能量转换单元,是实现电力驱动的关键所在,其能量转换的效率、等级等,直接影响着车辆续驶里程、节能水平等。
当前,国内外的相关标准法规基本聚焦于效率的测试方法,未定义出产品的能效等级划分,如GB/T 18488-2015即只给出了产品效率的测试要求,ECE R85及日本的部分法规甚至更为简单,未给出全转速、转矩范围内的效率测试。
通过定义驱动电机系统及电驱动总成的能效等级及更为细致、统一的试验条件、试验方法,可以使相关产品“分门别类”,避免“良莠不齐”,引导企业和产品向高质量发展,推动电动汽车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于2018年月批准该项目立项,并将《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及电驱动总成能效等级和试验方法》团体标准制定列入2018年计划,立项通知编号:2018-17号。
2、工作过程2018年3月开始,组织行业力量广泛开展调研,与主机厂(北汽新能源/上汽捷能/比亚迪/吉利/广汽新能源)及零部件供应商(苏州汇川/合肥巨一)等交流能效测评方法。
2018年10月30日,在浙江绍兴卧龙集团召开《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及电驱动总成能效等级和试验方法》团标工作组启动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北汽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汽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南京越博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等各机构及企业的领导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讨论商定标准制定工作。
确认了标准适用范围为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以及包括电机、变速装置等多种形式在内的电驱动总成,对仅具有发电功能的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可以参照本规范执行。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电流法测试的设计优化

EMI SUPPRESSION TECHNOLOGY84SAFETY & EMC No.1 2021引言传统汽车的内燃机驱动系统与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系统存在很大的差异,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系统的DC-AC 逆变系统中,功率模块的快速开通和关断使电压在极短时间内发生跳变,同时电流方向随之发生变化,加之驱动电机为感性负载,在进行快速变换时,对电驱动系统自身的低压控制电路和邻近的车辆部件形成较强的辐射和传导干扰。
此外,新能源汽车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了很多车辆部件,部件之间相互的干扰,引起了许多的电磁兼容问题[1]。
本文主要研究了CEC 试验的超标原因及整改方案。
1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的传导发射试验方法依据GB/T 18655/CISPR 25 [2-3]中对传导发射电流法的试验规定,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CEC 测试使用电流探头法,选取的测试限值为3级。
实际的测试布置图如图1所示(GB/T 18655-2018中的图 I.6),被测电驱动系统(包括电机控制器、电机)安装到台架上,电机输出轴通过实验室的连接轴与暗室外的负载电机相连;高、低压电源通过低压/高压人工网络(LV/HV-AN)连接到被测电驱动系统。
通过上位机软件设置电机控制器在一定转速、扭矩下工作(工况借鉴GB/T 36282-2018[4]推荐的50%额定转速,50%额定扭矩),电流探头测试位置分别距电机控制器50 mm、750 mm。
通过电流探头连接的接收机读取控制器产生的传导骚扰值,考核电机控制器传导发射的强度。
摘要简述了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的传导发射电流法(CEC)。
基于CEC 试验及超标情况,分析了高压传导发射超标的原因,并采取了优化高压滤波组件的线束长度,X 、Y 电容,吸收式滤波器参数等整改措施,整改后的传导发射测试结果满足GB/T 18655-2018要求。
最后,总结了电驱动系统 PCB 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能源汽车驱动器环境可靠性试验规范目录一.目的和范围 (4)二.引用标准 (4)三.试验设备要求 (5)四.术语定义 (5)1.标准大气条件 (5)2.高温贮存试验 (5)3.低温贮存试验 (5)4.高温运行试验 (5)5.低温运行试验 (6)6.恒定湿热试验 (6)7.温度循环试验 (6)8.高温极限试验 (6)9.低温极限试验 (6)10.冷启动试验 (6)11.冷热冲击试验 (6)12.盐雾试验 (7)13.粉尘试验 (7)14.防水试验 (7)15.符号定义 (7)16.正弦振动 (7)17.随机振动 (7)18.跌落 (7)19.HALT(Highly Accelerated Life Test) (8)20.加速寿命试验 (8)21.绝缘电阻 (8)五.规范内容 (8)1.一般试验步骤 (8)2.试验应力 (9)2.1高温贮存 (9)2.2低温贮存 (10)2.3高温运行 (11)2.4低温运行 (12)2.5恒定湿热试验 (13)2.6温度循环试验 (14)2.7交变湿热试验 (15)2.8低温极限测试 (17)2.9高温极限测试 (18)2.10盐雾试验 (19)2.11冷热冲击 (20)2.12正弦振动试验 (21)2.13粉尘试验 (22)2.14防水试验 (22)2.15包装随机振动试验 (23)2.16包装跌落试验 (23)2.17 HALT试验 (24)2.18 随机振动寿命试验 (24)六.顺序应力测试 (25)七.附录 (26)1. 附录一:不同环境应力对应的失效模式 (26)2. 附录二:IPXX(防尘等级&防水等级),参考如下 (27)八.注意事项 (28)九.电动汽车驱动器可靠性试验时间统计 (28)一.目的和范围本文档描述了电动汽车驱动器可靠性试验规范,包含气候(环境)试验(含高低温储存试验,高低温运行试验,湿热存储及运行试验,温度循环试验,冷热冲击试验、高低温极限试验、IP防护试验、盐雾试验)和机械(环境)试验(含振动、跌落试验)。
本文档旨在规范电动汽车驱动器可靠性试验方法,适用于研发阶段电动汽车驱动控制器的摸底及型式试验等。
二.引用标准GBT18488.1-2006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第1部分:技术条件GBT18488.2-2006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第2部分:试验方法ISO 16750-2006 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ISO 20653-2006 道路车辆防护等级,电气设备对外来物、水和接触的防护QCT_413-2002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GB-T 2423.01-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GB-T 2423.02-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GB-T 2423.03-200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GB-T 2423.04-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 交变湿热(12h +12h循环)GB-T 2423.17-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_试验Ka盐雾GB-T 2423.18-2012 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b:盐雾,交变(氯化钠溶液)GBT 2423.37-200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L 沙法试验GB-T 2423.34-2012 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ZAD:温度湿度组合循环试验GBT 2423.56-200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h:宽带随机振动(数字控制)和导则试验三.试验设备要求试验设备定期校准,保证试验设备温度的容许偏差范围为±2℃,湿度容许偏差范围为±5%。
四.术语定义1.标准大气条件温度:+15℃~+35℃,相对湿度:25%RH-75%RH,大气压力约为1.013×105Pa。
2.高温贮存试验确定测试样品(在包装状态下)在高温条件下贮存的适应性。
3.低温贮存试验确定测试样品(在包装状态下)在低温条件下贮存的适应性。
4.高温运行试验确定测试样品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适应性。
5.低温运行试验确定测试样品在低温条件下工作的适应性。
6.恒定湿热试验确定测试样品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工作的适应性。
7.温度循环试验确定测试样品在温度变化条件下工作的适应性。
8.高温极限试验找产品的高温工作极限,目的是找产品薄弱点,同时观察产品高温规格之上有多大余量。
9.低温极限试验找产品的低温工作极限,目的是找产品薄弱点,同时观察产品低温规格之下有多大余量。
10.冷启动试验验证产品低温条件下能否正常启动,本文定义产品在低温条件下冷冻半小时后,上电运行。
在低温工作和低温极限试验中都应进行冷启动试验,低温工作时应进行两次冷启动试验,低温极限试验每个温度点进行一次冷启动试验。
11.冷热冲击试验考察器件、或单板在高低温交替环境的适应性。
12.盐雾试验确定产品在盐雾环境中的适应性。
13.粉尘试验确定产品在有粉尘环境中的适应性。
14.防水试验防水试验是用于确定、评价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耐受湓淋或降落在其上面的液态水影响的能力。
15.符号定义Th,保持时间,Tr,升温时间,Tf,降温时间。
16.正弦振动正弦振动试验使用变化或固定频率和幅值的正弦信号,在每一瞬时仅施加一个频率,试验条件包括频率范围(频带)或固定频率、振幅和试验持续时间。
17.随机振动未来任一给定时刻的瞬时值不能预先确定的机械振动,无法用确定性函数而须用概率统计方法定量描述其运动规律的振动叫随机振动,如运输过程中汽车上的物品所受的振动。
18.跌落跌落试验用于模拟产品包装后不同的棱、角、面于不同的高度跌落于地面时的情况,从而评估产品受损情况及评估产品包装组件在跌落时所能承受的跌落高度及耐冲击强度。
从而根据产品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完善结构设计或完善包装设计19.HALT(Highly Accelerated Life Test)高加速寿命试验。
HALT是一种发现缺陷的工序,它通过设置逐级递增的环境应力,来加速暴露试验样品的缺陷和薄弱点,而后对暴露的缺陷和故障从设计、工艺和用料等诸方面进行分析和改进,从而达到提升可靠性的目的,最大的特点是设置高于样品设计运行限的环境应力,从而使暴露故障的时间大大短于正常可靠性应力条件下的所需时间。
20.加速寿命试验加速寿命试验(Accelerated Life Test)是指采用加大应力的方法促使样品在短期内失效,以预测在正常工作条件或储存条件下的可靠性,但不改变受试样品的失效分布。
即试验应力不能超过样品任何一个器件或材料的额定应力。
21.绝缘电阻绝缘电阻是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最基本的绝缘指标。
五.规范内容1.一般试验步骤初始检测在进行任何试验之前,试验样品应在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下进行电性能(含绝缘电阻)测量以及外观检查。
试验对试验样品施加规定的环境应力,以便确定这种应力对样品工作状态或存储状态的影响。
恢复存储类试验在试验之后最后检测之前,为使试验样品性能稳定,应使样品恢复到正常的大气条件下。
最后检测恢复期结束后,试验样品应按产品相关标准进行电性能(含绝缘电阻)测量以及外观检查。
2.试验应力2.1高温贮存初始检测按相关规范规定对试验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及电性能(含绝缘电阻)测试。
条件试验将受试样品放入温箱内,使箱内温度升(1℃/min)至105℃或85℃(水冷机型105℃,风冷为85℃),保持48h。
恢复将温度降(1℃/min)至正常大气条件,并在此条件下恢复1h,箱内降温时间不计入恢复时间。
最后检测检查外观应符合产品标准的要求,然后上电(含绝缘电阻)测试,应能正常工作。
试验参考曲线:注:参考ISO16750-4,5.1.2.1节2.2低温贮存初始检测按相关规范规定对试验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及电性能(含绝缘电阻)测试。
条件试验将受试样品放入温箱内,使箱内温度降至-40℃,保持24h。
升降温速率为1℃/min。
恢复将温度升至正常大气条件,并在此条件下恢复1h,箱内升温时间不计入恢复时间。
检查外观应符合产品标准的要求,然后上电(含绝缘电阻)测试,应能正常工作。
试验参考曲线:注:参考ISO16750-4,5.1.1.1节2.3高温运行初始检测按相关规范规定对试验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及电性能(含绝缘电阻)测试。
条件试验将受试样品放入温箱内,使箱内温度升至85℃或65℃(水冷机型85℃,风冷为65℃),上电运行,保持96h。
升降温速率为1℃/min。
恢复下电停机,将温度降至正常大气条件,并在此条件下恢复1h,箱内降温时间不计入恢复时间。
检查外观应符合产品标准的要求,然后上电(含绝缘电阻)测试,应能正常工作。
试验参考曲线:注:参考ISO16750-4,5.1.2.2节2.4低温运行初始检测按相关规范规定对试验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及电性能(含绝缘电阻)测试。
条件试验受试样品放入温箱内,设备下电,降温速率为1℃/min,使箱内温度降至-40℃,温箱温度在-40℃保持4h后,设备上电,-40℃温度停留时间为24h,低温试验结束后升温至常温,设备下电,升温速率为1℃/min。
为了防止冷凝发生,升至常温后应保持1小时以上。
恢复下电停机,将温度升至正常大气条件,并在此条件下恢复1h,箱内升温时间不计入恢复最后检测检查外观应符合产品标准的要求,然后上电(含绝缘电阻)测试,应能正常工作。
试验参考曲线:注:参考ISO16750-4,5.1.1.2节2.5恒定湿热试验初始检测按相关规范规定对试验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及电性能(含绝缘电阻)测试。
条件试验将受试样品放入温湿箱内,使箱内温度升至40℃,湿度升至93%,上电运行,保持21天。
升降温速率为1℃/min。
恢复下电停机,将温湿度恢复至正常大气条件,并在此条件下恢复1h,箱内降温降湿时间不计入恢复时间。
检查外观应符合产品标准的要求,然后上电(含绝缘电阻)测试,应能正常工作。
试验参考曲线:注:参考ISO16750-4,5.7节2.6温度循环试验初始检测按相关规范规定对试验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及电性能(含绝缘电阻)测试。
条件试验将受试样品放入温湿箱内,使箱内温度降(1℃/min)至-40℃,在-40℃保持1小时30分钟,然后升温至85℃或65℃(水冷机型85℃,风冷为65℃),在85℃保持1小时30分钟,升降温速率为1℃/min,共计30个循环。
设备上电运行:上电运行阶段为低温-40℃保持阶段最后30分钟,以及升温到20℃开始运行至85℃保持结束。
表一温度变化及保持参考表格恢复下电停机,将温湿度恢复至正常大气条件,并在此条件下恢复1h,箱内降温降湿时间不计入恢复时间。
最后检测检查外观应符合产品标准的要求,然后上电(含绝缘电阻)测试,应能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