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语文《老人与海》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3课《老人与海》导学案(含答案)

第3课老人与海1.了解海明威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简洁的语言风格和行文特点。
3.正确把握桑地亚哥这个硬汉子形象及人物所具有的哲理性和象征意味。
作者作品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橡胶园小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
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
1926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流落巴黎的美国青年的苦闷生活为题材,写出了当时对社会和个人出路都抱悲观、失望情绪而陷入个人享乐泥坑的年轻一代的形象。
小说获得成功,此时侨居巴黎的作家斯坦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从此“迷惘的一代”成了像海明威这一类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
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又翻译为《战地春梦》)给海明威带来了声誉。
30年代初到非洲旅游和狩猎,西班牙内战期间,他三次以记者的身份亲临前线,1940年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曾与美国许多知名作家多次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的正义斗争。
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
后又以战地记者的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
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
1952年,中篇小说《老人与海》问世,获得当年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卡斯特罗掌权后,他回美国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身亡。
海明威提出一种文学创作理论:冰山原则。
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思想的表达就好像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在水上面,有八分之七在水下。
即人的语言是不足以表达思想的,对于作者而言也没有必要写得太过于直露,因为读者是能读懂的。
《老人与海》导学案第二课时(高一必修三)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鉴赏人物的内心独白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2.技能目标:鉴赏把握通过内心独白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焦点讲练】一、体会人物性格。
1、小说为什么要描绘鲨鱼的凶残?采用了什么方法?体现人物什么性格?老人鲨鱼弱强对比——力量悬殊的对抗(引导学生并出示)如此情形,我们读者会认为这样一位老人是根本无法击退鲨鱼的袭击的。
无论怎样努力,终将归于失败,但是那个倔强的老头根本没有屈服和放弃的念头——不管能不能赢,他绝不低头。
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老人身上怎样的性格?谁来说一说?(回答后显示)顽强、勇敢、无畏、自信-------(有条件可以播放老人搏击鲨鱼的视频)2、赏析老人的内心独白,看看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小说主题起什么作用。
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
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的自豪、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
【拓展探究】1、从文中可知,桑地亚哥实现了他的愿望,捕到了鱼而且是一条1500磅的大马林鱼。
但是,尽管他费尽力气,勇敢搏斗,最终结局,得到的却是一副残骸。
在你看来他是一个成功者?失败者?(小组讨论,鼓励自由争鸣,百花齐放)从表面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
但是,深入一层去看,老渔夫却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
他是敢于挑战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
正如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总结: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很好。
我也觉得老人的精神最为可贵:因为:人,本身有自己的极限,但老渔夫却一次又一次地向极限挑战,并且超越它们,像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极限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
《老人与海》学案完美版

《老人与海》学案完美版一、学习目标1、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学会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等。
2、通过对《老人与海》的阅读和分析,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领悟小说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老人与海》的电影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情境。
2、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海明威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小说《老人与海》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梗概。
3、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小说,完成以下任务:a.梳理小说情节,分析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
b.分析老人、小孩、大马林鱼等人物形象,探讨他们各自的象征意义。
c.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4、合作探究: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共同探讨以下问题:a.老人为什么能够战胜大马林鱼?这其中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b.在小说结尾,老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最终一无所获,这有什么象征意义?对我们有何启示?c.你认为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他的写作风格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哪些体现?5、集体交流:全班范围内交流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内涵。
6、拓展延伸:阅读海明威的其它作品,如《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等,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思想。
7、作业布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主题为“我读《老人与海》”。
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阐述小说给你带来的启示和感悟。
三、学习评价1、学习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小组讨论时的贡献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认真。
2、学习成果: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以及作文写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老人与海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老人与海》的故事背景和主题。
2、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探讨小说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培养学生的勇气和毅力,面对困难不放弃。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故事背景介绍(5分钟)作者厄内斯特·海明威的生平和作品风格《老人与海》的创作背景和经历2、故事梗概与人物形象(15分钟)老人桑提亚哥的形象特征小孩马诺林的成长与关系发展其他辅助人物的角色和作用3、小说情节分析(20分钟)老人的捕鱼经历与挑战老人与大鱼的斗争,象征意义探讨老人失败后的心态变化与人生感悟4、人生哲理的探讨(15分钟)“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主题解析小说中其他富含哲理的句子与段落赏析5、课堂讨论与分享(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分享一段小说中最触动自己的段落或情节,并阐述理由。
《老人与海》预习导学案

《老人与海》阅读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海明威及其作品,把握老渔夫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
2、过程与方法:⑴从小说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入手,快速掌握全文。
⑵采用讨论的方式师生共同理解文章,并探讨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老人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析情节,把握形象。
2、难点:掌握小说中刻画人物的多种方法,并作为今后作文实践的借鉴。
三、教学安排:一课时阅读探究,多媒体帮助。
四、布置预习:1、咬文嚼字,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并辨析字形。
2、阅读课文,梳理情节,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已过花甲的老人还保存着一颗执着顽强的童子之心;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位老人在与大海抗争过后,还能活着回来;更不会想到,他带回来的战利品竟然是一副只剩鱼头和鱼尾的巨大骨架…2、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结合课下注释及练习册,学生阅读,教师补充(多媒体展示)3、检查预习:⑴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鲭.(qīng)鲨两颚.(è)脊鳍..(ɡāzhī)..(jǐ qí)嘎吱攮.进(nǎnɡ)吞噬.(shì)鳐.(yáo)鱼舵柄..(duò bǐnɡ)嗜.杀(shì)蹂躏..(róu lìn)黏.液(nián)拽.掉(zhuài)榫.头(s ǔn ) ⑵辨析形近字:⎩⎨⎧然嘎吱戛 ⎩⎨⎧积攒攥住⎩⎨⎧脊椎锥形⎩⎨⎧苍白仓皇⎩⎨⎧树梢俊俏⎩⎨⎧杀戮戳进⑶写出节选部分的故事梗概:4、梳理情节:认真阅读课文,填写下表:5、分析环境:师问:老人与鲨鱼进行了五次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老人面临的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呢?6、把握形象,完成下列思考问题:(1)、 “桑迪亚哥是世界文学长廊中一位光芒四射的人物,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老人?”(2)、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这一光辉形象?”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手法呢?(3)、老人的至理名言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
《老人与海》导学案

《老人与海》导学案《老人与海》导学案1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情况。
2、能力目标:鉴赏老人的形象,体会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体味并学习老人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
学会从老人的行为和心理描写中把握人物形象,领会社会意义。
二、背景知识小说主要写一个饱经风霜的古巴老渔夫连续84天在海上打鱼而一无收获,第85天仍然继续去捕鱼,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在返航的途中,又遇到了大群鲨鱼的围攻,老人桑提亚哥奋不顾身,与鲨鱼进行了一夜的搏斗,结果当老人返回岸上时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子了。
本文就是写的就是在返航的途中,遇到了大群鲨鱼的围攻,而一次又一次进行斗争的过程。
三、作家及作品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50年代后,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四、检查预习重点字词攮颚啐鲭鲨脊鳍蚕噬舵柄船梢蹂躏拽掉榫头掌舵桅杆皮开肉绽五、故事内容分析本故事情节看似很平淡,但在平淡中显示了惊奇。
每当老人与一只又一只鲨鱼搏斗的时候,都会给作者带来无比的惊奇,都为老人捏一把汗。
请大家按老人一次次与鲨鱼搏斗的经过,给故事情节划分出来,并思考问题。
明确:第一部分(开头-后来它就慢慢地沉了下去)老人与第一次与一头鲨鱼的搏斗。
1、“这是一条巨大的鲭鲨,游得迅速无比,但却非常漂亮,高耸的脊鳍,紧闭的嘴唇,向内倾斜的牙齿,灵敏的嗅觉”,使读者读到这里真是为老人桑地亚哥捏了一把汗,他能战胜这样大的鲨鱼吗?但老人不愧为捕鱼的好手,他用鱼叉十分准确的“攮”中了鲸鱼的最软弱的部位――脑子。
《老人与海》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老人与海》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导入设计】曹操诗云:“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海子曾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无数文人骚客将自己的情怀消融进了大海。
那么,海是什么样的呢,是神秘莫测还是汹涌澎湃?我们曾经也学过高尔基的《海燕》,知道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这一切都与大海息息相关,紧紧相连。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发生在海上的文章《老人与海》。
海、老人、鱼,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作家作品等文化常识;2.技能目标:梳理课文情节,把握人物个性。
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长期担任驻意大利(国家)记者,并曾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海明威的成名作是他于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
这部表现战后年轻人幻灭感的作品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一译《战地钟声》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晚年患有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多次医治无效,1961年7月2日,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约翰肯尼迪总统称海明威谓“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2、《老人与海》故事梗概。
小说描写了一位老渔夫在海上捕鱼,经过了84天,他还没有捕到一条鱼,大家都说他运气不好,不吉利,等到第85天,他决定去渔夫们从未去过的深海去打鱼,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勇气。
在海上,老人发现了一条很大的马林鱼,它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艰难的搏斗,终于在第三天早晨,把鱼叉刺进了马林鱼的心脏。
在返回的途中,老人与到了鲨鱼的五次袭击,他用鱼叉、船桨和刀子勇敢反击。
当他驾驶小船回到港口时,马林鱼只剩下一幅巨大的白骨架。
二、基础积累1、字音积累。
《老人与海》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老人与海》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老人与海》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老人与海》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材内涵《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2年写作的一部小说,是他晚年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
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老渔夫桑蒂亚哥与他的小船在海上捕鱼的故事,描述了老人在大海上经历的挫折、艰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普遍意义。
二、学生分析1、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有一定提高,具有一定的英语词汇积累基础。
2、多数学生对生活中的磨难和挫折还缺乏体验和理解,需要培养抗挫折能力。
3、少数学生对名著倾向畏惧和排斥态度,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化的任务活动,发现文学作品的魅力和价值。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明确小说的写作目的、主题和结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2)通过生词、词组、语法的学习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3)引导学生寻找美学意义和文化内涵,加深对海明威和其文学作品的理解。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2)加强学生跨学科思维和探究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互动质量。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增强学生对人类精神文化产物的尊敬和崇敬;2)促进学生与小说主人公的感情共鸣,提高学生抗压和抗挫折的能力和信心,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Unit 2 The Old Man and the SeaPart 1 阅读理解Part 2 重点词汇和句型点拨Part 3 阅读分析及问题讨论Part 4 单元测试2、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布置任务,引导学生阅读并完成任务。
2)问答式互动教学法:在课堂上通过老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拓展、应用语言的能力。
3)情景演示式教学法:通过小剧场演出、会话练习、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全面、生动地理解和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老人与海导学案

通过对这些经典语句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老人与海》这部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它不仅是一部描写渔夫与大鱼斗争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命运和信念的哲学思考。它鼓励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信念。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也让我印象深刻。老渔夫、大鱼、海洋等元素都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义,它们更代表着人类与自然、命运之间的斗争和较量。老渔夫与大鱼的斗争,实际上是人类与自然、命运抗争的缩影。而海洋则象征着生活的广阔与深邃,它既有温柔的一面,也有残酷的一面。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也让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一过程中,老渔夫桑地亚哥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他深知自己在与自然和命运的斗争中处于弱势,但他从未放弃过,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他相信,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课文通过老渔夫桑地亚哥的形象,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像老渔夫一样,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不轻易放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九、预习检测题答案
一、填空题
1.《老人与海》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
2.课文中的老人名叫桑地亚哥,他是一位古巴渔夫。
3.老人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但在第85天,他遇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
4.老人与大鱼的斗争持续了两天两夜,最终老人成功捕获了大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走进作者
海明威(1899~1961)美国现代作家,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
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没有女人的男人》,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等。
他是开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2、相关情节:
《老人与海》叙述的是古巴老渔夫桑迪亚哥84天未捕到鱼了,同行都远离他,最崇敬他的孩子也离开了他。
第85天他又独自一人乘船出海到很远的地方,竟捕捉到一条比小船还要长两英尺的大林马鱼。
可是大林马鱼是鱼中豪杰,它机灵,沉着,“搏斗起来一点也不惊慌”。
老人被他拖了两天两夜,还不断被它掀起的浪摔倒在船上,被它牵走的钓索勒的脊背生疼,两手血肉模糊。
当时老人只要割断绳索就可以摆脱困境,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靠喝冷水、吃生鱼片加大体力,最终制服了大鱼,猎获了他梦寐以求的目标。
但在归途中,又被成群的鲨鱼轮番侵食。
桑迪亚哥拼出全力搏斗,最终还是输个了鲨鱼。
当他回港上岸时,老人带回的只是一艘空船和自己疲惫不堪的身躯,因为大马林鱼剩下一副骨架。
所幸的是极度困乏的老人在梦里梦见了那蓝色的海洋和勇猛的狮子,而且崇拜自己的孩子也一直守在他的身边。
《老人与海》是根据真人真事的故事加工而成的小说,所以它既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又是一部有多层寓意且寓意很深的作品,发表后立刻被译成多种文字。
各国文学评论界对作品的艺术造诣都无一例外给于很高的评价。
桑迪亚哥的硬汉而又矛盾的形象、作品的结尾及隐喻无处不在启发人们细细思索,反复吟味。
【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
1、注音
下吞
2、解释成语:
垂头丧气
心安理得
目瞪口呆
蜂拥而至
为所欲为
无所不为
无所不至
无微不至
3、自读课文,梳理情节:
他是位身强力壮的老人,他是位有旺盛的精力和毅力的老人,他是位聪明的老人,他是位有着丰富打鱼经验的老人,他是位临危不乱的老人,他是位勇敢地老人,他是位坚强的老人,他是位果断的老人,他是位善良的老人,他是位幽默的老人,他是位乐观的老人,他是位永不放弃的老人……
3、人物形象分析:
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的桑地哥亚最为典型。
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它可以用来概括这类硬汉的性格特点。
4、读过课文后,你在思想上有什么收获?
5、素材拓展:
面对汹涌的大海,面对凶残的鲨鱼,他凭着顽强的意志,挺起了疲惫的身躯;他把意志化成了不竭的力量,他把精神练成了克敌的锐器;他抗争,他不屈;他战斗,他勇往直前,他所向披靡。
他就像一面旌旗,狂风吹不到,巨浪打不折,恶鲨咬不断;在海风中宣示着“一个人可以被战胜,却不可以被打败”的警世壮语。
他就是那铁骨铮铮的尼迪亚哥,一位遭遇挫折,遭遇困境,而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硬汉。
他的乐观,他的向上,他的不屈,他的进取,他的生命过程,他的生命意义,给我们每个人留下了无尽的启迪;那就是:我们可以被战胜,但绝不可以被打败;我们可以输掉结果,但绝不可以输掉过程。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
1、林俊德:纵死终令汗竹香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
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
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胡占凡:把能够拥有的时光都献给了岗位,最后还在向目标冲锋。
这是一位真正用信念撑起生命尊严的军人。
张瑞敏:以智殉国,铸就成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致死攻坚,绽放成死亡之海的倔强马兰。
2、陈斌强:孝更绝伦足可矜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
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
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杜玉波:陈斌强自身的朴实行为给他的学生,也给整个社会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
他是一个真正有师德的好老师。
吴孟超:陈斌强付出的孝心,不仅抚慰母亲,也抚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这种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可以作为社会的良药。
3、何玥:何处春江无月明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
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
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
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时文朝:12岁的小女孩坦然面对生死已属难能,在病痛中还不忘善济他人。
这一场生命最后的告别,不知敲动了多少人的心灵,平凡善举,可以开启一个有爱的未来。
阿来:今天,当我们怀着悲伤提起这个名字时,却又怀着欣喜,为她的生命与另外的生命合二为一,仍在这个世界上熠熠生辉。
4、陈家顺:动人以行不以言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
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于丹:在办公室当局长是本分,吃苦受累冒险卧底当局长是情份。
用情份去担当本分的官,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彭长城:主动为民生奔波,体恤民生艰难,小可帮扶一家一户,大则微而不弱,烛照未来。
5、高淑珍:爝火燃回春浩浩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
有
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
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陈彤:14年的奉献让爱变成了接力赛。
志愿者让爱心小院更幸福。
这一切都缘于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
王振耀:十几年如一日为一群不幸的孩子挡风遮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怀使她成为最伟大的母亲。
6、张丽莉:冰雪为容玉作胎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
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
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陈雨露:她播撒下的大爱种子,必将被无数的奔跑接力,从黑土地传向四面八方。
只有教师心中有爱,孩子的世界才会绽放光芒!
孙伟:危急时刻,她凭直觉挺身而出。
那直觉的背后是最具魅力的纯正师德。
7、李文波:能受天磨为铁汉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
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
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
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童年:位卑未敢忘忧国,大浪孤胆守海疆。
刘姝威:李文波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选择人生。
王晓辉:从意气风发到两鬓斑白,整整坚守二十年,他一个人就是一条国境线,就是中国军人的象征。
8、高秉涵:悲莫悲兮生别离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海峡浅浅,明月弯弯。
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
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
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阎肃:这海峡好浅好浅,深不过我的遗憾。
抱回的岂止百十个骨灰罐,抱回来的人心啊,成千上万上万。
坚信着亲情骨血相连,谁也隔不断隔不断。
张会军:75岁的老兵老人,用微薄的力量牵动所有游子的梦回家乡的愿望。
我们敬佩他的无私和亲情。
9、周月华:清香传得天心在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
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
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
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的升起。
李小林:无论是纯粹的爱情,还是无私的奉献,他们都让我们泪盈于睫。
陆小华:看了周月华的行医路,谁还好意思再说行路难。
古人说,医者仁心。
她这医生小而仁心大。
丈夫背上的女村医,一对普通中国夫妇,合拼成了大写的人。
10、罗阳:长使英雄泪满襟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
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
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黄宏:罗阳用生命诠释了国防科技工作者的报国情怀,你倒下了,梦在起飞。
陈小川:战机起飞和英雄的陨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同等的震撼。
罗阳是中国知识分子报国情怀的高度凝聚,是两弹一星元勋们的精神后人。
中国需要更多
的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