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初中历史课标解读ppt 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06 化历史核心素养
新教材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 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方面。
突出历史主线与多元视角
在内容选择上,应突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同时兼顾世界历史的 多元视角,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认识。
适应学生认知特点
树立唯物史观,以科学、客观的态度 看待历史问题。
正确认识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中的地 位和作用,增强国际理解与合作意识 。
提升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包括文学 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等。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参与社 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
公民意识。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以 积极、理性的态度面对未来挑战
注重实践与创新
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教学内容与课时的矛盾
面对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有限的课时,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突出重点,精讲多练。
学生历史知识储备不足
针对部分学生历史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教师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帮助学生建 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师生要共同探索历史奥秘
师生要共同探索历史的奥秘和魅力,通过历史学习了解人类文明的发 展历程和多元文化,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共同努力推进历史教育改革
广大师生要共同努力推进历史教育改革,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做出贡献。
THANKS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标《义 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2-15
目录
Contents
• 新课标背景与意义 • 总体框架与结构特点 • 知识与技能要求变化 • 过程与方法改革举措 •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 实施建议与挑战应对 • 总结:全面推进初中历史教育改革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 性。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 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 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 进学生的学习。
9
10
பைடு நூலகம்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
文史学院
1
第一部分 初中历史课程的定位
课程性质
如何定位 基本理念
设计思路
2
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
一、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 必修课。 二、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 史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 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
初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
5
第二部分 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 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能力: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 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
6
二、过程和方法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
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 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的过程。
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 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 体学生,为学生进 入和适应社会打下 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 教育打下基础。
4
初中历史课程的设计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 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
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 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 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 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7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新教材介绍(共63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新教材介绍(共63张PPT)

(1)历史人物
• 一个人:汉武帝、孔子、秦始皇、张骞、玄奘、 郑和
• 一群人:北京人、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南迁 北方人、秦末农民
• 一村人: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良渚文化、 陶寺文化
• 一族人:汉民族、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 多民族人: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宋辽夏金元的、明清 • 一类人: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性。我们更加关注的 是那些最基本、最典 型的历史人物、历史
• 西周分封、张骞通西域、戚继光抗倭、郑和下 西洋
事件和历史现象,即
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
意义的“点”。教科
书采取的是“点线结
合,以点带面”的编
排 增
方 加
式 的
少。,总删体减而的言多,。值得关注的变化
:张骞通西域、八王之乱、安史之乱
(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书 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 史发展线索,即通常 所说的“线”,但七 年级教科书并不追求 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 性。我们更加关注的 是那些最基本、最典 型的历史人物、历史 事件和历史现象,即 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 意义的“点”。教科 书采取的是“点线结 合,以点带面”的编 排方式。总体而言, 增加的少,删减的多。
七上P43、45秦朝疆域 七上p64南海诸岛 七上p65西域都护管辖范围 七下p52元朝疆域 七下p92清朝疆域 七下p93钓鱼岛和南海诸岛
(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3.点线结合:
贯通解释中国古 代史上各个发展阶段 以至整个古代历史的 整体面貌,这就构成 我们习惯上常所说的 “面”。这样,就能 收到“点线结 合”“以点带面”的 功效。这些线也许并 不十分完整,但它们 能给学生提供基本思 路。
值得关注的变化 :有些线索淡化了,有些线索有所 加强、变得突出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现代史部分更新完善
及时更新史实
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更新 现代史部分的内容,确保 史实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关注社会热点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引入 相关历史内容,增强历史 与现实的联系。
强调历史反思
引导学生对现代史进行反 思,理解历史对现实的影 响和启示。
世界史视野拓展延伸
拓展世界史范围
引入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帮 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多样性和
多元评价
倡导多元评价,重视过程 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全 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 发展情况。
实践性原则
强调历史学习的实践性, 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探 究学习。
02
课程目标与原则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能够形成对历史发展的基本认识和了解。
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核心素养。
突出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 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 自豪感,开阔国际视野,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注重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 时空观念。
近代史部分重点突
01
02
03
明确历史主题
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进 程为主题,突出近代史的 核心内容。
强化历史思辨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 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历史 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
拓展历史视野
引入多元的历史资料,帮 助学生全面了解近代史的 背景和内涵。
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理解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和启示,提高历史学习的现实 意义。

初中历史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初中历史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2.《历史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01年-实验稿) (以下简称“旧课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 (以下简称“新课标”)
3.大纲-课标对比研究
■《历史教学大纲 》基本结构 教学目的和要求 处理教材内容的若干原则 (2000年试用修订版删除,增加 “教学评估”) 教材的安排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教学内容
初一、二(上):中国历史 高一(上):中国近现代史 初二(下)世界历史 高一(下)、高二:世界历史
■1996年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供试验用) ■1988年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2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 ■2000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 版)
(1)进程-----课标

教科书
实验
1999年启动 2001年颁布课标 (实验稿) 2001年编写出版教材 开始实验
(2)教学-----存困惑
孩子与家长热情不高,担心课改影响孩 子的考试,不很配合和支持 校长在应试与素质之间徘徊 课堂教学的形式特别是学生学习的方式 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5.课标的修订 进程
历史学科的课标修订,情况比较特殊,它是初高中联 动的。可以用以下这几个年代来说明相关的进程: 2005年 2007年 2009年 2011年

思路 变化 立意和取向
二、七年级课标内容及其解读
1.七年级概述解读 2.阶段“课程内容”与 “教学活动建议”解读

(1)史前时期
●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 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 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 及其作用。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 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 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 会变化。 ● 通过商鞅变法,知道改革使秦 国逐渐强大起来。 ●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 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 “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 影响。

初中历史课标解读 PPT课件 图文

初中历史课标解读 PPT课件 图文
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 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 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新修订课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 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 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 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 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 历史情景想象。 4.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 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 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 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5.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 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 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 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 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 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5.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 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 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 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 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3.对课程内容的修改
(1)根据课程设计思路,弱化学习主题,依照 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重新编写每一个学习板 块中的导言。
导言将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基本线 索、主要特征和重大史事进行了概述,揭示出 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能够 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

2023人教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ppt课件

2023人教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ppt课件
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
课程性质
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历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课程地位
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理念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展望
注重核心素养
02
未来新课标可能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历史意识、文化素养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与时俱进
03
未来新课标可能会更加注重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对历史进行解读和阐述,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实与历史的关系。
意义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初中历史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材资源
开发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源,如课件、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辅助资源
建立历史课程网站,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网络资源
教学资源建设
总结与展望
06
内容丰富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新课标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增加了许多新的知识点,涵盖了历史人物、事件、文化等方面,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历史。
学生指导
学习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提高学习效率。
思维能力培养
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分析、评价、判断等能力。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塑造
借助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历史观。
01
02
03
根据新课标要求,编写适合初中生的历史教材,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初中历史 版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初中历史 版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没有强调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也是 新版的一大不足,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 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性和个性的发展。
新版从初中生心理发展特征的角度出发, 更强调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比 旧版单纯强调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 法更科学合理。
4.新版增加了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 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动机与后果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 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 判断,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较为专业的历 和判断。 史学科学习的思维方法和素养。 5.新版增加了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 新版指出了多种具体的历史学习的基本方 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 法,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更清晰、更强的 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 指导意义 。 运用历史地图和图标的方法等等。
(二) 《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具体修订 1.前言部分的修改与发展 对 “课程性质”做了较大修改,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 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更突出了通过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达到“育人为 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强调探究式学习以及教与学的创 新。 在“课程设计思路”上进行了较大调整。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保持了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历史学习内容的六大板块——中国古代史、中 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划分,但对 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做了适当弱化,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 板块的内容设计上,采用“点一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 历史事实; “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 “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 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这种设计符合国际上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普遍 要求,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这样的总体框架 设计和内容编排,突出了历史进程的时序性,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更有利 于教学的展开,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与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 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同时也降低了难度,从一个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从已经得到的反馈意见来看,这样的编排获得了广泛的肯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课程设计思路:进行了较大调整。在保持 六大板块的基础上,对每一个板块中的学习主 题做了弱化,而是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 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 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线” 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 以“点”连“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 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在内容的编制上,精 选最基本的史事,展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同时,注意与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为学生 在高中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
新课标的新变化
1.对前言部分的修改 (1)课程性质:做了较大修改,明确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 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 (2)课程基本理念:更突出了通过历史学 科的教育功能达到“育人为本”、使全体学 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以普及历史 常识为基础,注重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 历史的叙述中;倡导教学方式的创新。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新的思路与策略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是从2001年开始 的,遵循的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 验稿。经过多年的实验,历史教学 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进 新课改,教育部最近颁布了初中历 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是初中历 史教学新的指导性、纲领性的文件。
新历史课标的变化
●六大学习板块的设计合理,但每一个板 块下采用“学习主题”的设计,存在诸多问题: (1)限制了史事的选择,容易疏漏重大的历史 事件。例如,中国近代史中的学习主题“列强 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在鸦片战争后接 着就是“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但 在全部中国近代史板块中,却不讲太平天国金 田起义和定都南京等最基本的史实。缺失太平 天国运动,只讲其抗击洋枪队,难以反映重大 史事。
课标修订组对调研意见的分析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线索 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 们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因此,课程 标准的制定,要坚持时序性,要突出历史 发展的主线。 ●初中学生是13至15岁的青少年,对他 们的要求应以感知为主,应根据历史发展 的时序,在了解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的基 础上,适当增加理性要求。
●一定要在解决“难、繁、偏、旧”的问题 上继续下功夫,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这就要突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性、通识 性和发展性,精选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要与时俱进,历史课程标准的修 订要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国共产党第 十七次代表大会的精神,特别是根据2010年 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的要求,参考各省市的意 见,进行必要的修改。
修订课标工作的总体原则
1.坚持德育为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 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到课标中,为 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打好基础。 2.坚持全面发展,进一步精选对学生 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 课程内容。
3.坚持能力为重,体现本学科最重要的 知识与技能,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 重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 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参与实践的积 极性。 4.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 教育教学规律,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与要 求。坚持减轻负担,控制容量和难度。 5.坚持与时俱进,把时代的新要求、社 会的新变化和学科的新进展及时反映到 课标。
新修订课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 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 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 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 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 历史情景想象。 4.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 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 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 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5.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 力。
(2)主旨过大,有时出现生硬捏合现象,难 以建立基于时序与地域之上的历史因果关系。 例如,在世界古代史部分,有一个学习主题是 “中古亚欧文明”,其中第一目是“了解大化 改新的基本内容,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但这二者之间其实毫无关系。
(3)容易割裂历史,使学生难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基 本线索。例如,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第三个学习主题 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其中讲到“汉武帝大一统 的主要史实”;第四个学习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 族融合”,其中讲到“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中间只字未提东汉,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西汉之后 便是三国鼎立的错觉。 (4)主题式编排的理性偏强,初中学生在接受和理 解上有一定困难。学生在初中阶段若不能掌握最基 本的史实,则根据课标撰写的教材中的那些抽象概 念很快便会忘掉,到高中阶段继续学习历史便会发 生很大的困难。实际情况的反映也证实了这一点。
2.对课程目标的修改 保留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 划分,但对这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 了新的表述,使之更为清晰、明确、完整。
如:实验稿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 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 索。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 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 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 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 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 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 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 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对课标实验稿的修订工作始于2007年4月,首先 进行了半年多的调研,反映上来的问题主要是: 1.对以“学习主题”编排内容的呈现方式提出意见, 认为主题编排使历史的时序性、系统性受到影响, 也不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 2.对课标教学内容的容量和难度提出意见,认为内 容较多,难度较大,未能根本解决“难、繁、偏、 旧”问题。 3.对课标中的“前言”和“课程目标”提出意见, 如:课程性质不明确、目标不具体、文字表达不 清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