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企业赴香港上市比较研究
香港上市IPO规则

香港上市I P O规则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浅析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要点一、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意义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越来越多,近年来赴港上市的高峰点主要集中在A股IPO暂停发行的时间段内。
统计显示,2015年、2016年,经证监会审核的赴港上市H股企业IPO融资额分别占香港市场当年IPO融资总额的约80%和65%,截至2017年5月底,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共1019家(含直接上市的H股公司247家、间接上市的“大红筹”公司158家、“小红筹”公司614家),超过香港上市公司总数的50%,内地在港上市公司占香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60%以上。
众多内地企业选择在香港上市,得益于香港在地理位置、监管体系、相关政策等各方面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香港是国际公认的金融中心,业界精英云集,已有众多中国内地企业及跨国公司在交易所上市集资。
(2)建立国际化运营平台香港没有外汇管制,资金流出入不受限制;香港税率低、基础设施一流、政府廉洁高效。
在香港上市,有助于内地发行人建立国际化运作平台,实施“走出去”战略。
(3)本土市场理论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是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的首选市场。
一些在香港及另一主要海外交易所双重上市的内地企业,其绝大部分的股份买卖在香港市场进行。
香港的证券市场既达到国际标准,又是内地企业上市的本土市场。
(4)再融资便利上市6个月之后,上市发行人就可以进行新股融资。
(5)先进的交易、结算及交收措施香港的证券及银行业以健全、稳健着称;交易所拥有先进、完善的交易、结算及交收设施。
二、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方式(1)直接上市:H股发行H股发行的定义为控股股东注册地位于境内的,并在香港IPO发行募资企业(即以境内主体直接申报上市,不需要在海外另外搭建上市主体)。
H股发行除了需要满足香港联交所的相关规定,还需经过中国证监会审批,此种方式适合内地大型国有企业或具备较强实力的民营企业选择的主要方式。
内地与香港股市联动性实证分析

内地与香港股市联动性实证分析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及香港特殊行政区的股市进步迅速,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热点。
然而,内地与香港股市的联动性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话题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内地与香港股市的联动性,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内地与香港股市的进步背景内地股市自90时期以来经历了快速进步的过程。
特殊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内地股市进一步开放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本流入。
与此同时,香港股市作为中国境外最重要的股票来往市场,一直以来都承担着内地资本的引导和涵盖。
香港股市具有成熟的法规体系、高度国际化的金融环境以及容易靠近的国际投资者等优势,吸引了大量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
因此,内地与香港股市的进步呈现出了密切的联系。
二、内地与香港股市的联动性分析1. 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内地与香港股市的联动性起首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
两地的经济环境、政策和经济指标等因素都会对股市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内地和香港的经济增长率、通胀率、汇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动都可能引起两地股市的波动。
此外,两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调整也会对股市产生影响。
2. 公司财务因素的影响内地与香港股市的联动性还受到公司财务因素的影响。
特殊是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绩对股价影响巨大。
因此,当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后,其财务表现将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在一些重大事件或信息公告后,该公司的股价将在内地和香港市场同时受到影响。
3. 投资者行为的影响投资者行为对两地股市的联动性也有重要影响。
投资者在市场中的行为和情绪会对股价造成波动。
一些投资者会依据市场供求干系操作股价,特殊是机构投资者的大量买卖行为可能引发两地股市的联动。
此外,投资者对政策变化、利率变动等事件的反应也会引发股价的波动。
三、内地与香港股市的实证分析通过对内地和香港股市的历史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内地与香港股市存在较高的联动性。
内地企业赴香港上市比较研究

内地企业香港上市的比较研究去年以来,尽管香港证券市场受国际股市的影响持续低迷,但内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去香港上市的热情却丝毫未减。
据统计,去年联交所新上市的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内地企业,目前正处于筹备阶段计划在今明两年上市的内地企业至少有50家。
此外,随着国内上市公司增发H股模式(A to H)的开启,出于经营国际化和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的需要,内地证券市场可能会有更多的上市公司选择去香港市场增发新股。
一、内地企业香港上市基本概况1.概览香港作为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吸引国际资本方面优势明显,其成熟的市场运行环境,完善的投资银行服务,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体制对于内地企业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已成为内地企业境外上市的首选地。
从1993年起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青岛啤酒,至今年5月底为止,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各类来自内地的公司达140余家。
10年来内地企业在香港资本市场融资七千多亿港元,占同期香港市场融资总额的六成以上,香港证券市场已经成为内地企业筹集国际资本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场所。
据香港联交所公布的有关资料统计,截至到今年5月底,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总市值为四千多亿美元,在全球各主要交易所中名列第八位。
其中,中资背景企业140余家,总市值达13460亿港元,占整个港股市价总值的29.5%,已成为香港证券市场上的重要力量。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早先上市的国有企业政府色彩浓厚,包装过度。
上市以后未能真正与国际惯例接轨,在经营管理、会计审核制度、业务评估等方面同香港惯用的规则还存在一定距离。
二是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不强,经营业绩逐年下滑,亏损家数逐年增加。
H股和红筹股1996年有2家亏损,1997年有4家,1998年有8家,2000年则扩大到12家,2001年所有H股和红筹股平均盈利仅几分钱。
三是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及时。
H股公司业务运作以及监管乃至企业内部的政策变动等信息披露不及时,国际投资者无法清晰、及时地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造成投资者信任危机。
香港与大陆资本市场的比较研究分析

香港与大陆资本市场的比较研究分析一、引言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金融中心,而大陆则是拥有巨大经济基础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两地资本市场自然也是有所差异,本文将探讨二者的比较研究,并借以分析二者的优缺点。
二、市场规模比较香港的股票市场经历了繁荣和萧条,但它仍然是尚未被超越的亚洲金融中心之一。
截至2021年,香港股票市场总市值达到44.94万亿港元。
相比之下,中国股票市场的总市值已经高达104.6万亿人民币。
三、市场监管比较香港的证券监管机构是香港证券及期货委员会(SFC),主要负责发行、买卖和交易证券、期货、期权和其他衍生产品。
SFC 主席由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任命,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任。
相比之下,大陆的证券监管机构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也是负责证券和期货市场的监管和管理工作。
CSRC主席和副主席由国务院任命。
四、IPO比较香港是东亚地区最主要的IPO市场,竞争对手包括上海、纳斯达克等。
从2018年以来,香港一直是全球最大的IPO市场。
然而,IPO的审核过程在香港较为严格,时间较长。
与此相比,中国内地的IPO市场容量不小,但审核过程则更为依赖机构。
由于审查程序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密切关系,大多数中资企业首选大陆市场而非香港市场。
五、交易时间和成本比较香港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时间为早上9点15分至下午4点。
相比之下,大陆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时间为早上9点30分至下午3点,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时间则为早上9点15分至下午3点。
交易手续费用方面,香港市场通常比内地市场更高。
六、结论综上所述,香港和大陆的资本市场各有优势和劣势。
香港是一个规模较小但较开放和国际化的市场,同时也非常受国际投资者的青睐。
而大陆市场则由于其庞大的经济体和庞大的国内投资人口而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另外,由于二者的监管机构和交易规则不同,需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选择。
从长远来看,随着两个市场的不断发展,它们将趋于更加统一和发展壮大。
内地企业赴香港创业板上市模式比较

[ 中图分 类号] 8 0 9 [ F 3 。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1 32 0 15 l2 】 l8 l —6 5 (0 6 0 —0 1—( ( 2 [ 作者简 介] 戚建春 (9 l , , 计师, 1 7 一) 女 会 中国注册会计师 、 中国注册评 估师 、 国注册税务 师 , 中 威海弘理 会计师事 务所副所 长。谷
年代初期 的香港 股票 市场 , 香港和 国际投资 者把在境 外注 册、 在香港上市的那些带有 中国大陆概念 的股票称 为红筹 股 。红筹上市是指公 司注册 在境 外 , 通常 在香港 、 曼群 开 岛( ama ) 百慕 大 ( e d ) 英属 处 女群 岛 ( 称英 Cy n 、 B r a或 mu 也 属维尔京群 岛 , VI等 地 , 用 当地 法 律和 会计 制度 , B ) 适 但 公司主要 资产和业 务均在大陆 , 对投 资者发行股票并且在 香港联交所 上市 , 在禁售期结束后 , 所有股票都可 以流通。 众 多内地 民企在 香港 上市方式 主要 以红筹上市为主 。
名牌战略还应向规模要效益 , 不断扩大市场 占有率 。当今 世界上按 商标价值排在 前 5 0位的 名牌产 品 , 基本 上都是 规模庞大 , 实力雄厚 的大工业公 司生产的 。如 日本丰 田汽
场和出 口渠道 , 企业才能有 持久 国际竞争 力 , 才能在 激烈 的国际竞争 中掌握 主动权 , 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增长。 ( ) 高出 口产 品的质量 。产品是企业 的生命 , 质 二 提 而 量是产品的生命 , 是创造 名牌 的基石 。一 般说 来 , 名牌 产 品具有过硬 的质量和可靠 的售后服务 , 消费者之所 以对 名 牌信赖就在 于此 , 如果没有高质量也就没有 了名牌 。我 国 出 口能力弱 的重要原 因就是产 品质量不 过关 , 产品达不 到 国际质量技 术标 准。因此 , 我国出 口企业实施名牌战略 必 须把提 高产 品质量作 为关 键 , 口产品生产企业应积极 推 出 行全面质量管理 , 贯彻 实施 I 90  ̄)0 0系列 标 准 , 要按 照 国 家、 国际标准组织生产 , 严格操作工艺 , 全面提升产品档 次 和质量水平 , 保证 出口产品的高质量 、 高效用 , 为创立 和发 展名牌提供保证 。 ( 加强技术 创新 。技术 创新就 是要 培植企 业 的核 三) 心竞争力。国内外 无数 大型企业发展 的成功经验表明 , 赢 得 市场份额靠竞争 ; 赢得 竞争胜 利靠名 牌 ; 创造名 牌靠技 术; 技术进步靠创新 。 目前 , 以说我 国企 业与 国际跨 国 可 公 司的差距很 多 、 很大 , 核心差距 是技 术差距 。也就 是 但 说, 我国的出 口产品大 多是低技 术低 附加值 , 而跨 国公 司 的产品是高技术 高附加值 , 这就迫使我 国出口企业要加 强 科技研发投入力度 , 加快 技术创 新步 伐 , 速提 高产品技 迅 术 含量 , 快培育企业 核心竞争 力 , 名牌 产品 生产从粗 尽 使 放 型向集约 型转化 , 增强名牌产品在我国 出口贸易增 长方
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介绍

及公司规模不限。
纪录的公司筹集资金。
香港、百慕达、开曼群岛
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司
可接受的司 香港、百慕达、开曼群 可作第一或第二上市。如
法地区
岛及中华人民共和国。 属第二上市,按个别情况
决定是否接受其它司法地
区。
投资者对象
以专业及充分了解市场 的投资者为对象。
以所有投资者为对象。
香港主板和创业板介绍
市场运作的灵活性也相 而在境外成立的“特殊目的公司”在内地
对高
进行返程收购时,一律需要到商务部报批,
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按照投资规模进行审批
公司是考虑主板还是创 业板?
第二章 香港主板和创业板介绍
香港主板和创业板介绍
创业板
主板
市场目的
为有主营业务的增长公 目的众多,包括为较大型
司筹集资金,行业类别 、基础较佳以及具有盈利
香港主板和创业板介绍
创业板
主板
营业纪录
须显示公司有两年的活跃业务
纪录。但总资产、或总收入或 上市时市值达5亿港元者,最短
须具备三年业务纪录。
Hale Waihona Puke 活跃业务纪录可为12个月。
业务目标声明
须载列申请人的整体业务目标 ,并解释公司如何计划于上市 那一个财政年度的余下时间及 其后两个财政年度内达致该等 目标。
并无有关具体规定,但 申请人须列出一项有关 未来计划及展望的概括 说明。
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的方式: H股与红筹股
二、
H 股 与 红 筹 股优的点优 缺 点 :
缺点
H股
对内地的公司法和申报 在上主后股份转让,企业融资或其它企业
制度比较熟悉,将来企 行为则受内地法规的限制较多,并且任何
国有企业境外上市的模式浅析——以香港上市为例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 2018年6月057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8.18.057国有企业境外上市的模式浅析——以香港上市为例中铁房地产集团华南有限公司 王雪峰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资本市场自由化程度日益提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活力不断加强,我国企业融资与资本运作模式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境外上市作为企业融资重要的渠道,特别是对于大型央企国企红筹、资本运作与经济发展,越发彰显出时代活力。
本文主要以国有企业香港上市为例,浅析国有企业香港上市的优势、主要模式及相关要求。
关键词:境外融资 香港直接上市 国企红筹中图分类号:F8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6(c)-057-02 在我国经济发展高度国际化的今天,我国企业的融资市场已不再局限于中国内地,境外上市、红筹上市已成为我国企业融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
境外上市是国有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不仅能够将企业和产品推向国际视野,提升国际形象,还可以利用海外上市公司进行国际资本运作。
1 国有企业境外上市的意义1.1 境外上市是国有企业重要的融资途径之一无论企业规模大小,要发展必然要融资。
国有企业境外上市,是国有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开展境外融资的重要途径。
通过境外上市,国有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产业投资者,募集国有企业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扩大企业的规模、实力以及影响力。
1.2 境外上市有助于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境外发达的资本市场更接近于有效资本市场标准,其股票价格能够较为有效的反映市场信息,并体现企业的市场价值。
境外上市企业必须符合上市规则和其他证券监管法规,对于规范国有企业运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增强客户和供应商的信心。
1.3 境外上市有助于提升国有企业资本运作能力国有企业上市后将会有更多、更加灵活的低成本融资手段,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债务融资成本,搭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大大增强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从而建立一种长效融资机制。
中国企业境内外上市比较

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或者解决资金缺口的瓶颈,将企业推向资本市场,将其市场化,以此获得所需资金,无疑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然而,许多中国企业在对上市蠢蠢欲动的同时,对如何上市、在哪里上市充满了疑惑和迷茫。
面对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美国、新加坡甚至更多的资本市场,他们无从选择。
本文将对在中国大陆本土以及境外三地如中国香港、美国和新加坡的资本市场上市的条件、方式、费用以及其他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向企业展现上市的概貌,给企业以上市的大致认识,并帮助他们如何根据自己的条件的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上市的资本市场和上市途径。
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美国以及新加坡上市的对比一、中国大陆上市1、在中国大陆本土上市的条件对中国企业来说,选择在本土上市,理应是自己的首选。
但是,面对《公司法》规定的中国企业的上市(主板)要求,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只能望而却步。
《公司法》对企业上市要求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点:(1)公司的总股本达到5000万股,公开流通的部分不少于25%;(2)公司在最近3年连续盈利;(3)公司有3年以上的营业记录;(4)公司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份额不能超过20%。
《公司法》当初对企业上市的要求是为国有大型企业定制的,所以定的门槛比较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越来越多的民营和合资中小企业成为经济中活跃力量,他们中许多有很强烈的上市愿望和需求,于是,《公司法》中对上市的要求严重阻碍了这些企业在国内上市的步伐和可能性。
中国证监会2000年通过了《创业板市场规则》(创业板草案),为中小企业在国内上市带来了希望。
但由于创业板的推出一再延迟,使人无法预测创业板推出的可能性和推出的时间。
2004年6月25日,中小企业板块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推出,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强心剂,于是出现了2500多家企业排队申请在中小企业板块上市的景象。
但是,这些企业仍然面临着很重要的问题,一是中小企业板的门槛不会比主板低很多,二是一样需要审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地企业香港上市的比较研究去年以来,尽管香港证券市场受国际股市的影响持续低迷,但内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去香港上市的热情却丝毫未减。
据统计,去年联交所新上市的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内地企业,目前正处于筹备阶段计划在今明两年上市的内地企业至少有50 家。
此外,随着国内上市公司增发H 股模式( A to H )的开启,出于经营国际化和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的需要,内地证券市场可能会有更多的上市公司选择去香港市场增发新股。
一、内地企业香港上市基本概况1. 概览香港作为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吸引国际资本方面优势明显,其成熟的市场运行环境,完善的投资银行服务,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体制对于内地企业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已成为内地企业境外上市的首选地。
从1993 年起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H 股公司——青岛啤酒,至今年 5 月底为止,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各类来自内地的公司达140 余家。
10 年来内地企业在香港资本市场融资七千多亿港元,占同期香港市场融资总额的六成以上,香港证券市场已经成为内地企业筹集国际资本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场所。
据香港联交所公布的有关资料统计,截至到今年 5 月底,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总市值为四千多亿美元,在全球各主要交易所中名列第八位。
其中,中资背景企业140 余家,总市值达13460 亿港元,占整个港股市价总值的29.5% ,已成为香港证券市场上的重要力量。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早先上市的国有企业政府色彩浓厚,包装过度。
上市以后未能真正与国际惯例接轨,在经营管理、会计审核制度、业务评估等方面同香港惯用的规则还存在一定距离。
二是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不强,经营业绩逐年下滑,亏损家数逐年增加。
H股和红筹股1996 年有2家亏损,1997 年有4家,1998 年有8家,2000 年则扩大到12家,2001 年所有H 股和红筹股平均盈利仅几分钱。
三是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及时。
H 股公司业务运作以及监管乃至企业内部的政策变动等信息披露不及时,国际投资者无法清晰、及时地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造成投资者信任危机。
四是公司治理不规范,管理水平低。
盲目更改募集资金,盲目投资,盲目多元化现象严重。
五是资产运作不灵活,二级市场再融资能力差,目前国内大部分在香港上市公司(红筹股、国企H股)已经丧失了再融资功能。
二、内地企业香港上市的模式比较1.H 股上市。
H 股是指公司注册地在中国内地,向境外投资者募集股份,上市地在香港的外资股。
H 股上市适用中国的法律和会计制度,向香港投资者发行股票,在香港主板或创业板上市,但仅在香港发行的股票可以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市流通,其他股票不在香港市场流通。
H 股公司向境外股东支付的股利及其他款项必须以人民币计价,以外币支付。
内地企业在香港发行H 股上市应当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提出书面申请并附有关材料,报经证监会批准。
证监会对H 股主板上市的主要条件为:( 1 )符合我国有关境外上市的法律、法规和规则。
(2)筹资用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利用外资政策及国家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立项的规定。
(3 )净资产不少于 4 亿元人民币,过去一年税后利润不少于6000 万元人民币,并有增长潜力,按合理预期市盈率计算,筹资额不少于5000 万美元。
(4 )具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及较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有较稳定的高级管理层及较高的管理水平。
(5)上市后分红派息有可靠的外汇来源,符合国家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
目前在主板市场上市的H 股公司中,基本上是大型国有企业,共有51 家,2001 年12 月上市的“浙江玻璃”是首家民营企业以H 股的身份在香港主板上市。
证监会对H 股创业板上市的基本原则是“成熟一家,批准一家”,股份公司应依法设立并规范运作;公司及主要发起人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在最近 2 年内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凡有国有股权的公司必须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批准;科技部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优先;并且要符合香港创业板的上市规则。
截止到2003 年 5 月底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H 股公司共有22 家,其中今年新上市7 家,其中包括了金蝶软件、复旦张江生物医药等国内一批知名的高科技企业。
2. 红筹股上市。
红筹股一般是指在境外注册,香港上市,控股股东在中国大陆的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
红筹股上市适用注册地的法律和会计制度,按照香港证券市场的上市规则和上市要求向香港联交所提出股票上市申请。
早期的红筹股主要是一些中资公司收购香港中小型上市公司后改造而形成的,如中信泰富、骏威投资等。
1995 年以后出现的红筹股,主要是内地一些省市、国家大型企业集团将其在香港的窗口公司改组并在香港上市后形成的,如上海实业、北京控股、中国海外、首长国际等,最近几年上市的红筹股则以大型国企和民营企业为主,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香港)石油、联想集团等。
目前,在香港主板市场红筹股主要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创业板红筹股则以国内科技型民营企业为主角,如金蝶国际、裕兴电脑、蓝帆科技、维奥生物等。
红筹股已经成了除H 股、N股外,内地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的一条重要渠道。
受前期“广信、粤海事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香港证券市场上红筹股表现较差,市场整体走势长期以来低于香港恒生指数,交投极不活跃,而且股票价格大多数低于净资产值,市盈率在10 倍左右,逐渐丧失了香港股票市场证券分析师和广大机构投资者的信任,也基本上丧失了当初期望的境外持续股权融资的功能,这是内地企业采用红筹方式去香港上市前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3. 买壳上市。
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购买一家上市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取得该上市公司的控股地位,然后通过“反向收购”的方式注入自己有关业务及资产,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
非上市公司可以利用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融资的能力进行融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一般来讲,内地企业购买的香港本地上市公司都是一些主营业务发生困难的公司,企业在购买了上市公司以后,为了达到在证券市场融资的目的,一般都将一部分优质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内,提高其再融资能力。
由于在香港市场上融资不受时间限制,没有连续赢利等财务指标的硬性要求,并且一般以私募(定向配售)为主,这样就非常有利于公司成功买壳后进一步的融资。
买壳上市作为赴港上市的一个重要途径,正越来越受到内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关注,这不仅因为在香港买壳上市具有方式更灵活、融资速度更快和投入产出比高等比较优势,而且在于它可以提供相对广阔的私下操作空间。
企业买壳上市运作成功与否,除了选择合适的“壳公司”外,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在合适的时机聘请到优秀的中介机构将会对企业的买壳上市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阳光文化收购良记、上海证大买壳四海互联网、世茂中国控股收购东建科讯等都是近年来香港证券市场上买壳上市的经典之作。
4、造壳上市。
造壳上市是指内地企业在海外证券交易所所在地或允许的国家或地区,如百慕大、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地,独资或合资重新注册一家中资公司的控股公司,用以控股境内资产,而境内则成立相应的外商控股公司,并将相应比例的权益及利润并入境外公司,进而实现以该控股公司申请上市的目的。
企业采取境外造壳上市,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规避现行境内上市政策的监控,避免证监会烦琐的申请程序和较高的上市要求;二是利用避税岛政策,实现合理避税。
造壳上市与企业在境外买壳上市相比更具有优势,企业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构造出比较满意的“壳公司”,上市的成本和风险相对较小,因为造壳上市是有目的的选择或设立“壳公司”,然后申请上市,一方面造壳成本比收购上市公司(买壳上市) 成本低;另一方面“壳公司”与内地企业处于同一的大股东控制之下,业务关系密切,除了利用“壳公司”申请上市外,内地企业还可以借助“壳公司”拓展境外业务。
1992 年10 月,由仰融运作的“华晨汽车”成功实现造壳上市,这是中国企业境外造壳上市的第一家,也是中国股票在纽约上市的第一只。
此后,有大量的中资背景企业采取造壳方式境外上市。
香港创业板设立之后,出于规避国内监管、股票全流通、股票期权激励等多方面的考虑,准备到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国内民营企业大多采取了境外造壳上市的方式,以“假外资”的身份直接申请到香港创业板上市,如2002 年8 月份上市的楼兰控股、迪斯数码、银河映像等。
在香港创业板市场上,那些注册地在百慕大、开曼群岛的上市公司大多数是内地企业造壳上市的杰作。
5. 四种上市模式的主要差异。
( 1 )H 股上市与红筹股上市、买壳上市、造壳上市的最大区别在于股票是否全流通。
H 股公司由于是在中国大陆注册。
其股权结构仍划分为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等,与国内 A 股上市公司的状况一样,国有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仅对社会公众发行的股票可以上市流通。
而红筹上市视同境外公司上市,境外公司没有发起人股、国家股、法人股等概念与限制,故公司的所有股份均可在市场流通;根据香港联交所的有关规定,在禁售期结束以后股票便可以全流通。
买壳上市和造壳上市由于“壳”资源是香港本地股或联交所接受的司法上市地,根据注册地的有关上市规则,股票可以全流通,而且,许多买壳上市和造壳上市公司本身就是红筹股概念。
(2 )上市的国内审批难易程度不同。
H股上市审批比较容易,证监会对H股上市审批的基本原则是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为了支持国有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原国家经贸委、证监会等有关部委先后分四批组织了70 多家国有企业去香港发行H 股融资。
对于红筹股上市,则认为“按国家产业政策、国务院有关规定和年度总规模审批”。
但对于红筹股上市公司上市后,其进行分拆上市或增发等不需要证监会审批,只需事后备案。
买壳上市、造壳上市则不必经过漫长的审批、登记、公开发行手续,能够相对简洁地避开内地企业赴海外上市的政策性障碍,上市手续更为简便,效率更高,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上市的目的。
(3 )对发行人的要求不同。
从对发行人的要求来看,H 股上市条件较为严格,如以H 股方式在香港主板上市,除了必须符合香港联交所的上市规定外,还必须符合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如上市净资产不少于 4 亿人民币,过去一年税后利润不少于6000 万人民币等,只有具备较大规模、盈利情况相当良好的企业才能到香港主板上市。
红筹方式上市则只需满足香港联交所的上市规定即可提出上市申请。
买壳、造壳上市的方式比较快捷,可以有效地避开香港证券市场对发行人初始上市的某些限制性条款,其不利之处是买壳、造壳成本较高。
(4 )发行价格及上市后股价走势差异较大。
H 股上市公司由于是在内地注册,适用内地的法律制度,境外的投资者对中国大陆的法律法规、企业管理体制、会计制度等缺乏充足的认识和信心,再加上早期在香港上市的国企H 股市场形象较差,因此目前的发行市盈率、发行价格较低,而且上市后股价普遍跌破发行价,如去年12 月份浙江玻璃上市后不久就跌破发行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