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
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

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相同之处是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把追求整个社会的幸福作为道德的最高理想,肯定了个体追求功利的合理性,对人性积极地思考;它们的理论差异是前者主张人我两利、集体功利主义,强调志功合一、义利双行的功利主义思想;后者主张合理利己主义、个人功利主义,强调效果论、重利轻义的功利主义思想。
标签:中西传统功利主义;义利观;功利要研究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异同,必然追溯中西方功利主义发展的历程以及中西方功利主义各自的理论渊源。
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经过文艺复兴,直到19世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的功利主义的思想,有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法家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后经过两汉、宋朝的传承,到明清时期逐步完善。
一、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相同之处虽然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的发展所处的环境不同,但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生活的智慧结晶,因此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理论必然具有很多相同之处。
他们都主张以利来规定义,德行为功利服务,把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视为道德的最高理想,肯定了个体追求功利的合理性,对人性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1.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儒家理想主义者孟子,提倡实行王道。
孟子认为圣王实行王道,自然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这就意味着国家必须建立在一个健全的经济基础之上。
孟子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认为,只有百姓吃饱穿暖,衣食无忧,国家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百姓才会去自愿地接受教育,王道才能实现。
因此,孟子认为利益是使人遵循道德的基础。
不仅中国的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特别强调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而且也是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古典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指出:唯一能使人们清楚地看到自己所追求的行为的性质的方法,就是向他们指出这些行为的功利或祸害[1]。
边沁指出凡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行为在道德上就是善,让人痛苦的行为在道德上就是恶,即当人们的利益获得满足进而产生幸福,在道德上就是善,反之为恶。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比较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比较研究随着世界的全球化,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已成为一种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备受关注。
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比较研究,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求知的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一、价值观的比较价值观是反映人类在生活中认识和评价世界的一种观念体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被视为是中华文化的代表。
在儒家思想中,人与世界的关系被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关爱民生、扶危济困被视为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而西方思想着眼于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人们视自由、平等、民主为追求的目标。
从价值观的比较上来看,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尽管这种差异从某些角度上来看是不可调和的,但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它们的不同,吸取它们各自的优点,互相借鉴,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视为一种和谐的关系。
如同《易经》中说的“天人合一”,人类与自然是一种协调相处的关系。
这种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而在西方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则显得相较紧张。
在西方思想中,人类通过对自然进行控制,使自然不再限制人类的发展。
尽管这种差异存在,但是在面对当前的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时,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并且必须在保持人类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艺术和美学的比较艺术和美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代表了一个文化对审美价值的表达和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在优雅、内敛、含蓄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美学特色。
西方艺术的特点则表现在个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上,更强调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尽管中西方艺术在审美价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的相互补充和互相借鉴是非常必要的。
在未来的文化互动中,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欣赏不同的艺术表现,让世界更加多元和美好。
四、精神生活的意义比较中国传统文化它承载了中华文明的精髓,注重精神生活的培养,通过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交流,人们可以获得信仰、道德、知识等方面的满足。
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异同探析

An 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Utilitarianism 作者: 尹海燕[1]
作者机构: [1]山东女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300
出版物刊名: 河南社会科学
页码: 96-101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6期
主题词: 西方“功利主义”;我国功利主义思想;异同点
摘要:由于产生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不同,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西方
功利主义思想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形成和发展而产生的资产阶级伦理学说。
在我国文化
语境中使用的"功利主义"概念划分为我国传统功利主义、无产阶级功利主义和以利己为核心的
功利主义。
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相同点是承认追求个人利益、个人幸福的合理性,都有利他的一面。
不同点在于,二者产生发展的源流不同,追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侧重点不同,判断行为正当性的道德标准不同,所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
分析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之异同,有助于正确区分与准确运用"功利主义"概念。
中西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与启迪——从义、利观的视角分析

反 古 希腊 时期伊 壁鸠 鲁 的快乐 主 义学 说 , 真 正 系统 幸福 的行 为就 是善 , 之为 恶 。 中西传 统 功 利 主义 但 的功利 主义理 论则 是 以英 国近 代功 利 主 义为 代表 , 者都 把是 否 给 当事 人 带 来 利 益 作 为 判 断 行 为 的道 并经 历了一 个 完善 、 寂 和复 兴 的发展 过 程 。在西 沉 德标 准 : 即判 断行 为 善恶 的尺 度不 是依 据 某 种 道 德 而 方 伦理 史 上 , 占主导 地 位 的 义利 观 是功 利 主 义 。 比 准则 , 是 以外 在 的功利 为基 本规 定 。 2 两者 都具 有利 他 主义 色彩 。 增 进 最大 多数 . 把 较 中西功利 主义思想 , 以发现它们 存在 以下共性 : 可 1 两者 都认 为利 益是 道德 的基 础 , 张 以利来 人 的幸福 视 为 道 德 的 最 高 理 想 。 我 国 先 秦 墨 家 强 . 主 义利 合 一 , 为 义 的 价 值 是 通 过 利 之 认 规定 义 。中 国儒 家 在处 理道 义 与功 利 的观 点 上 , 主 调 贵 义重 利 、
中西伦理思想的差异性

一,中世纪背景:1,基督教的现身:基督教的前身是犹太教。
犹太教最高的神是耶和华和救世主弥赛亚,以他们作为保存犹太人民族意识的宗教基础。
罗马消灭以色列国家后,犹太教的一支耶稣宣传天国将近,人们将得救,后被罗马人处死。
广大群众相信耶稣是救世主,他的牺牲是为了所有的人赎罪,由此发展出基督教。
但是,教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富人所掌控,教义开始变化:从祈求得救变为死后升天,从偿善罚恶变为泛爱众生。
公元313年,基督教被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承认,从劳动人民的宗教变为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
2,宗教生活在精神生活中的凸显、宗教主导地位的确立:宗教开始进入在西方生活世界中占统治地位:在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经验的研究和独立的理性思考被取代为以理智来论证宗教教义的合理性。
知识被神秘主义的启示所代替。
哲学思考投入了宗教信仰的怀抱,拜倒于上帝之前。
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
3,阶级社会统治的稳定延续:从奴隶主社会到封建社会,二,基督教的美德从禁欲的角度看:古希腊的德性论是要以理性控制外物、控制肉体、控制自己的行为;中世纪的德性则变为将德性作为合乎宗教存在的手段。
从个体存在的角度看,古希腊德性要确保个人的独立和个性的完整;而中世纪的德性则要将个人德性归为上帝的恩赐。
从德性的内容看,德性从古希腊的个人的独立品质变为对上帝的关系:信、望、爱。
2,“智勇节义”——四枢德在基督教中:這四德為什麼叫四樞德?因為是諸德的樞紐,無論什麼德行,都是離不了這四德的。
智慧(prudence):认识理性的最高目的(神)并采取合适的方式或途径来实现。
“我派遣你们好像放羊入狼群,所以你们应像蛇那样机警(即明智),像鸽子那样诚朴”(玛10:16)“谁是受主人委托,管理家人,按时分配食物的忠诚聪明(即明智)的仆人呢?”(玛24:45)“十字架上的信息,为那些走向灭亡的人是愚蠢,而为我们得救的人却是天主的德能”(格前1:18)勇敢(Forititude):克服恐惧、为神牺牲。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谈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之间的差异。
这种对话常常涉及到文化认同、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因此它们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以及社会互动方式。
本文将从以下角度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主要差异。
一、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许多人会认为西方文化相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个人主义化。
这种看法主要因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独立以及自我实现,而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强调集体的利益和共同价值观。
首先,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广泛地认可并赋予了极高的价值。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需要个人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能力,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
家庭、部落以及整个社会都要以集体利益为先,而个人利益则是次要的。
其次,这种差异可以表现得更加具体。
当西方人思考一个问题时,通常会首先考虑到自我实现的因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地考虑的是集体的利益。
这种差异可以这样概括: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社会基本单位,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才是社会基本单位。
二、时间观念的不同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时间被视为沿着一个永恒的序列向前移动,人们根据过去和未来来组织自己的活动。
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似乎更加线性,这意味着时间被视为可以精确度量的单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被视为永恒存在的,而未来与过去是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观念的代表是“道教”、“儒家”等思想,即人们的行为会在时间轴上留下轨迹。
因此,在这种文化中时间只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观念,与人们的个人意识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可以被精确度量的东西。
这种表现最明显于科学与技术的领域,例如时钟、计时器以及日程安排等工具的运用,这些工具让时间变得更加精确可靠。
这种经验主义的方法导致了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从而带来了“时间就是金钱”的思想。
中西功利主义教育思想之比较

42
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其代表人物颇能敏锐地觉察 到儒家正统教育的某些僵化和保守成分 ,表现出疾 虚崇实 、注重习行 、提倡科学实用教育的学术旨趣 。 且不论墨子疾虚非儒的务实主张 、为民谋利的苦行 精神 、丰富多彩的科教实践以及言必行 、行必果的人 生哲学 ,单从宋代及其后的功利主义教育发展概况 亦能略见一斑 。在北宋 ,王安石的功利主义教育思 想无疑与其轰轰烈烈的政治改革紧密相连 ,其疾虚 崇实的学术特点可谓不言而喻 。他把《春秋》视为断 烂朝报 ,而从《诗》《、书》《、周礼》中寻找对其变法有 用的理论依据 ,全面推行务实变法的政治改革和教 育改革 ,将经世致用的精神贯彻到改革的各个领域 。 在南宋 ,以叶适 、陈亮为代表的事功学派对空谈心性 义理之学十分愤慨 。陈亮说 “: 今世之儒士 ,自以为 得正心诚意之学者 ,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 。举一 世安于君父之仇 ,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 ,不知何者 谓之性命乎 ?”⑤至明末清初 ,实学教育家对空谈性 命的理学教育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批判 。顾炎武说 : “刘石乱华 ,本于清谈之流祸 ,人人知之 。孰知今日 之清谈 ,有甚于前代者 。昔之清谈 ,谈老庄 ; 今之清 谈 ,谈孔孟 。”⑥颜元则辛辣地讥讽理学家最大本事 只是“无事袖手谈心性 ,临危一死报君恩”⑦。
一 、学术共性
尽管中西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有诸多复杂的表现 形式 ,但大致说来 ,疾虚谈 、讲实效 、尚科学 、重习行 是其共同的学术特征 。
在西方 ,功利主义可溯源至古希腊罗马 ,但逐渐 发展壮大则是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 。作为社 会变革和新旧价值观剧烈冲击的产物 ,西方功利主 义教育家对中世纪神学教育提出尖锐批评 ,指斥经 院哲学的虚无妄谈 ,主张感觉实在论 ,提倡科学教 育 ,重视习行实践 。16 世纪末和 17 世纪初 ,英国思 想家培根即以当时自然科学的崛起和发展为契机 , 对脱离现 实 专 务 虚 谈 的 英 国 经 院 教 育 发 起 猛 烈 攻 击 ,批评经院学者们热衷于争论诸如“天堂里的玫瑰 有没有刺”“, 在针尖上 ,可以有多少天使跳舞”等荒 谬问题 ,指斥他们一味在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等古代 权威面前亦步亦趋而不思进取 。他说 “: 人们之所以 在科学上不能进步 ,乃是由于象着了魔一样崇拜古 代 ,崇拜哲学中所谓伟大人物的权威 。”①在他看来 , 权威崇拜的结果只能是权威的奴隶而永远无法超越 之 。他要求学生从权威的偶象中解脱出来 ,从经典 的书本迷信中解放出来 ,到自然现实中去寻找更加 有用的知识 。他说“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②, 要求人们摆脱狭隘虚妄的经院哲学 ,投身到现实的
中西传统义利观比较研究

中西传统义利观比较研究作者:丁丽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0期摘要:义利观随着私有制的存在而产生。
自义利观产生的那一刻起。
人们就开始了对义利问题的争辩。
随之产生了“先义后利”的义利观,逐渐发展和成熟,并且成为中国古代义利观的主流。
与此同时,以古希腊为首的西方也开始激烈的讨论义利问题,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最终确立了“重利轻义”的义利观。
本文分别探讨了中国古代的义利关系,西方的义利关系,进而分析中西义利关系的异同。
该项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义利观;西方传统义利观;重义轻利;重利轻义一、中国古代的义利关系孔子“见利思义”的义利思想。
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①,“喻”,就是明白的意思,他认为义是君子所追求的,而利是小人所追求的。
因此,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重“义”的君子而非重“利”的小人。
虽然如此,孔子并不完全否定“利”,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②“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③即富和贵是人们想要的东西,贫与贱是人们讨厌的东西,为了追求富贵,虽然只是执鞭的人,我也愿意做!但是,孔子又说“君子爱财、取之以道”。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在承认人们喜富恶贫的客观欲望的同时还要求人们必须要在符合“义”的前提下去求利,做到“见利思义”。
墨子的义利观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重利,这里的利并非儒家所说的“私利”,而是指“天下之利”,“利人”、“利天下”既是“义”的内容,也是“义”的目的和标准。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的思想理论的核心,说的是人与人之间要懂得互爱互利,互爱才能互利,互利才能互爱。
第二方面是贵义,墨子指出“万事莫贵于义”,“义”是天下最可贵的,是达到利人的有效手段。
墨子曾这样解释义与利的关系:“义,利也”。
在他看来,符合“义”的行为,就是“利天下”、“利人”的行为,墨子第一次把义与利统一起来,提出义利并重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摘要: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相同之处是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把追求整个社会的幸福作为道德的最高理想,肯定了个体追求功利的合理性,对人性积极地思考;它们的理论差异是前者主张人我两利、集体功利主义,强调志功合一、义利双行的功利主义思想;后者主张合理利己主义、个人功利主义,强调效果论、重利轻义的功利主义思想。
关键词:中西传统功利主义;义利观;功利中图分类号:b82-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037-02要研究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异同,必然追溯中西方功利主义发展的历程以及中西方功利主义各自的理论渊源。
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经过文艺复兴,直到19世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的功利主义的思想,有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法家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后经过两汉、宋朝的传承,到明清时期逐步完善。
一、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相同之处虽然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的发展所处的环境不同,但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生活的智慧结晶,因此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理论必然具有很多相同之处。
他们都主张以利来规定义,德行为功利服务,把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视为道德的最高理想,肯定了个体追求功利的合理性,对人性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1.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儒家理想主义者孟子,提倡实行王道。
孟子认为圣王实行王道,自然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这就意味着国家必须建立在一个健全的经济基础之上。
孟子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认为,只有百姓吃饱穿暖,衣食无忧,国家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百姓才会去自愿地接受教育,王道才能实现。
因此,孟子认为利益是使人遵循道德的基础。
不仅中国的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特别强调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而且也是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古典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指出:唯一能使人们清楚地看到自己所追求的行为的性质的方法,就是向他们指出这些行为的功利或祸害[1]。
边沁指出凡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行为在道德上就是善,让人痛苦的行为在道德上就是恶,即当人们的利益获得满足进而产生幸福,在道德上就是善,反之为恶。
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者都把利益的获得作为道德的基础,都认为利益的满足能促进人们道德的提升。
2.利他主义先秦时期的墨子在《兼爱》的下篇中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家所说的利并不是极端的利己行为或者损人利己的自私自利,而是始终强调利他利整个国家。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爱”,他认为爱是相互的,当你爱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爱你,反之亦然。
墨子的功利主义观点和北宋时期功利主义者王安石的观点有很大的相同之处。
王安石认为利的最高价值是利他利天下,而不是追求自己的一己私利。
由此可知中国传统的功利主义者把利他利天下作为人生的最高道德追求之一。
无独有偶,西方功利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也强调利他,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西方的早期功利主义者认为道德是考虑到最大限度的普遍福利而确定的行为准则。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善,而且服从公众利益,那么他就应该得到最高的道德赞许。
古典功利主义集大成者密尔认为我们必须为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而努力。
你做的每件事,所能带来的幸福快乐,不是你一个人的幸福快乐,而是看该行为给所有涉及的人们带来了多大的幸福快乐。
当我们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发成冲突的时候,为了集体社会的利益,我们有必要牺牲自己的利益。
从中可以看出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持有的一种利他意识。
3.合理的利己主义我国传统功利主义十分强调国家利益,并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并不否定人们去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只要个人追逐的利益是正当的合理的而且不会损坏国家或者他人的利益,这个合理的个人利益是被认同的。
先秦墨家认为人的本性是自利自私的,个人追求合理的利益是被认同的。
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物质利益也是保证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的条件。
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具有自利的本性和求利的目的,追求个人的利益是无可厚非的。
西方传统功利主义也特别强调人们要追求合理的个人利益。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的功利主义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合理的利己主义”。
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自己爱自己,自己保护自己,趋利避害,使自己免受痛苦,追求幸福,并把对幸福和利益的追求作为人们生活价值追求之一”。
但是他们认为人们追求的利益必须是合理的正当的,只有合理正当的利益才能带来幸福,才不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他们认为判断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具有多大道德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其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公共利益,为社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4.人性的思考先秦功利主义思想家,大多数都对人性进行了思考。
孟子提出了人性“善”的著名论断,与孟子观点相反的思想家荀子提出人性“恶”的观点。
此二者奠定了中国关于人性问题争论的基础。
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深信人性恶。
他认为,并不能通过文化教育使人向善。
因此,发家的治国方针,全从实际出发,并不寄希望于把大众改造成新人。
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家也考虑了人性的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马基雅维利,提出了一种人性论——性恶论。
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是恶的,只要他们一有机会,就总要以这种恶之本性行事。
”[1]边沁认为人的本质是趋乐避苦,人们都具有追求幸福、逃避苦难的本性。
当人们面对一个行为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思考这个行为产生的后果是快乐大于痛苦还是痛苦多于快乐。
密尔继承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他认为人性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正是由于这种社会性,社会才能结成一个整体。
二、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不同之处虽然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都是人类劳动智慧的结晶,但是二者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文化背景不同,这必然造成人们在伦理思想上的不同反映,这就使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各具特点。
1.互利主义与利己主义的不同我国传统功利主义更加注重“双赢”,即利人与利己。
然而,西方功利主义则是以合理利己主义为心理基础的。
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它的意思是说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
先秦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是墨子功利主义思想的核心,他是墨子所由出身的游侠们的职业道德的自然延伸。
他们的职业道德是:游侠之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墨子以此思想为基础,加以扩大推广,主张天下所有人都应当不分高低,彼此相爱。
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既不是利己也不是利他,而是利己与利他的相结合。
西方功利主义提出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个最大幸福的实现是以每个个人利益或者幸福的实现为基础的。
因此,可知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本质上仍然是利己主义,只有当自己个人利益得到满足的时候,才会考虑到社会的利益或者幸福。
他们绝对不会牺牲个人的利益去实现社会的利益。
密尔提出为了实现社会的最大利益,人们应该适当地牺牲个人的利益,但是,牺牲的个人利益必须有利于社会利益的增加,不能增加幸福总量的自我牺牲是不值得称赞的行为,西方功利主义追求的是合理利己主义的境界,未能从根本上跳出利己主义思想的窠臼。
2.集体功利主义与个人功利主义的不同我国传统功利主义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是利天下,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是最大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整体的利益,其本质是集体主义的功利价值观。
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认为重义轻利,当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并把社会功利主义价值观作为善的标准。
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种功利主义理想带有空想成分,然而提出以社会利益的实现作为道德的价值追求是具有理论意义的。
相反,西方功利主义的创始人边沁虽然明确提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
但是,在把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作为最高道德原则的同时,强调了个人利益的至上性,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功利价值观。
边沁认为社会利益或者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集合。
要实现全社会的最大利益,必须实现个体的利益,只有单个的个体利益得到满足,全社会的利益就会实现。
因此西方功利主义者以个人苦乐和个人利益作为功利原理的基础。
3.主张志功合一与强调效果论的不同我国的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特别强调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动机必须符合道义,只有动机符合道义,效果才符合道义。
先秦墨子提出了志功合一的主张,也就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墨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你的动机必须纯正,只有动机纯正,你才能达到你预期的目的;如果你的动机不纯正,即使结果是正确的,你的行为也不符合道义。
所谓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
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2]。
正契合了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道德评价特点。
然而西方功利主义道德评价的根据是效果论,他们只注重结果,不管动机的好坏,为实现目的不择手段。
斯马特认为,行动动力主义就是仅仅根据行动产生的好或坏的整个效果,即根据该行动对于全人类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来判断行为的正确与错误。
行动功利主义者认为如果违背某一准则的结果至善性在总体上大于遵守这一准则的结果的至善性,我们就必须违背这一准则。
西方功利主义者强调效果论,为实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4.义利双行与重利轻义的不同我国传统功利主义的代表王安石认为,“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
”(《乞制置三司条例》)王安石主张以义利统一论来理财,其初衷并不以利废义。
陈亮以“义利双行”的观点与朱熹争辩。
叶适对义利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批评董仲舒“正谊(义)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为“无用之虚语”;以理欲统一论反对了道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观点;以“崇义以养利”的义利统一观,反对了不言利只言义的空言和言利者不顾义以病民的两种偏向[3]。
在经济思想上主张非聚敛的理财,在伦理思想上主张把理财与仁义结合起来,把义与利结合起来。
中国传统的功利主义思想特别强调义利统一,认为人们可以追求利益,但是不管是个人的私利还是国家民族大义都必须符合道义。
与此相反,西方功利主义主张以幸福作为所有行动的法则和生活之目的,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
物质利益是实现幸福的基础,因此西方功利主义特别重视个人利益的自我追求。
西方功利主义者认为只有每个个体的个人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也就是每个人都感到幸福,因此就能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重视物质利益,为了幸福可以不择手段,即重视利益获取而忽视此行为是不是合乎道德。
由此可见,中西功利主义的思想旨趣和思维方式相迥异。
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比较,我们发现二者都各有合理性和局限性,因此对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超越和扬弃传统功利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功利主义观为指导,确立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参考文献:[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王焕镳.墨子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