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张猛龙碑》笔法分析(完整版)
张猛龙碑书写技巧

张猛龙碑书写技巧
1. 哎呀呀,说到张猛龙碑书写技巧,那可得注意笔画的力度啊!就像打拳一样,得有力道!比如“永”字,那一捺就得像武松打虎那一拳,猛地挥出去,这样才有气势!
2. 嘿,你知道吗,书写张猛龙碑时结构布局至关重要呀!这就好比搭积木,得把各个部分安排得稳稳当当的。
像“国”字,四四方方但又不能死板,得有一种灵动的感觉!
3. 哇哦,提笔书写张猛龙碑,转折之处可得巧妙处理啊!就像是玩过山车,要在弯道上顺畅地拐过去。
比如说“了”字,那个弯折要自然而有韵味,不能生硬啊!
4. 哟呵,注意观察张猛龙碑的字体神韵啊!如同看一个人的气质,要能捕捉到那种独特的魅力。
像“人”字,简简单单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得写出那种精气神来!
5. 嘿呀,写张猛龙碑的速度也有讲究哟!不是一味求快或者求慢,就跟跑步的节奏似的。
比如写“口”字,太快了容易飘,太慢了又显得呆滞,得找到那个正好的节奏!
6. 哈哈,张猛龙碑的书写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啊!不能冷冰冰地写,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要有热情。
写个“心”字,要把内心的情感通过笔尖传递出来呀!
我的观点是:掌握这些张猛龙碑书写技巧,多加练习,肯定能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李松老师《张猛龙碑》笔法分析

书法的基本功问题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对基本功的认识与理解也各执其说。
最常见的一种提法是:将楷书写好了,才算基本功扎实。
究其原由,大概是从古人所说的:“欲学草书,先通楷书”那里来的。
古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要学草书,必须要首先通晓楷书的法理。
从实践的意义上看,这句话说得非常对。
因为草书(更确切地说应该是行书)的许多法理是源自楷书的,行草书与楷书有着非常密切的“血缘”关系。
但是这句话指的只是学楷与学行草的一种第进关系,是一种由一及二的逻辑关系,并不是说的基本功的问题。
如果依照认为“楷书是行草书的基本功”的判断的话,那么就可以认定“隶书是楷书的基本功”,“篆书是隶书的基本功”了。
还可以推断成“大篆是小篆的基本功”,“甲骨是金文的基本功”了。
如果再往下推,那什么又是甲骨的基本功呢?这显然不成逻辑。
另外,“楷书写好了,才算基本功好了”的说法也非常偏颇。
如照此说来,写《毛公鼎》、《散氏盘》者肯定是没有基本功的,那时期的人根本就不知楷为何物。
显然,这样的提法也是极为不科学的。
往往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楷书写得很好的人,行草书未必就写得好。
行草书写得好的人,楷书也未必写得绝对好。
我们还发现,某人欧楷写得很好,又未必颜楷、禇楷、赵楷都能写好。
主攻篆、隶者,楷、行、草未必精; 擅于行、草者,篆、隶、楷也未必能。
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何种字体,各自都有着本身的内在规律与方法法则,一种字体练好以后,并不意味着其它字体就可以不练而自能。
这里,虽然各种字体之间和各种书体之间,有着相应的某种内在规律可以相互借鉴,但其个性的规律与法则是无法相互替代的。
比如,通过长期对《张迁碑》的临拟之后,只能写出具有《张迁》气息的字,而不可能也能立刻写出《石门颂》,写出《曹全》、《华山》等风格迥异的隶字来。
只有必须经过对各碑逐一的临习与获法之后,才能再现某碑的字体风格,否则,如果没有经过这种研习与临习的过程,想要随意写什么就能写出什么,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魏碑入门之选:从笔法、字法、章法浅谈《张猛龙碑》临习技法~

魏碑入门之选:从笔法、字法、章法浅谈《张猛龙碑》临习技法~一、《张猛龙碑》概述《张猛龙碑》立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正月,碑阳正书26行,行46字,有真书题额《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12字,碑阴12列刻立碑人官衔、姓名,斯碑为鲁郡人为时任鲁郡太守张猛龙歌功颂德的清德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二、《张猛龙碑》的艺术特色《张猛龙碑》是魏碑书法艺术中的名作,其成于北魏后期,笔法较为完备,结体趋于规整,是魏碑书法中相对完美、成熟的碑刻,康南海评此碑“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为“正体变态之宗”,对后世楷书的发展和完善影响很大。
《贾思伯》和《敬君使碑》与此碑极为相似,如出一辙。
《张猛龙碑》用笔以方笔为主,辅助以圆笔,方圆结合,方劲圆浑。
入笔斩截,笔画中实饱满、清峻、雄健。
结构精绝、奇宕舒展,短长俯仰,各随其体,变化无端。
康有为评其曰:“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间布白自致其妙,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与方正之内,皆极精彩,作字功夫,斯为第一”。
是碑点画既不像龙门造像刀砍斧凿的痕迹那么明显,又不像《郑文公》用笔内含,起止无迹,加上风化的泯灭作用那样无迹可寻。
其结体既没有《石门铭》的大开大阖,又不像《经石峪石经》那样平稳如一。
无论是用笔还是结字都介乎于诸多魏碑碑刻之间,兼有众碑刻之妙而无偏执之处,由于其含有的北碑石刻艺术的共性比较多,所以成为大多数人学习魏碑书法的入门之选。
三、《张猛龙碑》的笔法汉字都是由一个个小的点画组成的,字的结构及其整个书法作品的章法都是由点画构筑起来的,笔法是构成书法艺术美的重要元素之一。
《张猛龙碑》的每个点画均不雷同,却有规律可徇,如果去一个个罗列这些笔画就太繁杂了,我们也不可能把每个点画的形态都烂熟于心,也没那个必要,学习的目的在于把握整个碑的整体风格,领会其内在的神髓,而非点画的外表形态和其方位的变化,只要把握了点画的内在特征,就可以随心所欲的穷尽其变化,而又不失其神韵,所以这里只从点、横竖、撇捺和转折四个方面去谈。
魏碑《张猛龙碑》及典型用笔分析

魏碑《张猛龙碑》及典型⽤笔分析《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书写者姓名,碑阳⼆⼗四⾏,⾏四⼗六字,碑阴刻⽴碑官吏名计⼗列。
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字。
古⼈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誉为“魏碑第⼀”。
为正宗北碑书体。
碑⽯在⼭东曲⾩孔庙。
《张猛龙碑》碑⽂记载了张猛龙兴办教育的事迹,运笔刚健挺劲、斩钉截铁,可以看到《始平公》的影响,如横、直划的⽅笔起笔,转折处的⽅棱及三⾓形的点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旧貌。
但也并⾮笔笔都⽅,⽽是变化多端,有⽅有圆,⽐《始平公》更精美细腻。
字体略长,结体已经是⽐较标准的楷书了,结体⾮常端丽,有的笔画结体中,甚⾄有⼀点⾏书的味道,尤其是碑阴。
魏碑《张猛龙碑》⾼清⼆⽞社版【⾼清放⼤版】北魏张猛龙碑明拓❷魏碑《张猛龙碑》明拓版⾼清⼤图加载较慢,请耐⼼等候❸《张猛龙碑》赏析《张猛龙碑》的笔法⼤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笔法主要基调是⽅圆兼备,以⽅笔为主;2.少数字近⽅少圆,点画较为⽅博;3.少数字近圆少⽅,点画以提为主,提中有顿;4.部分字有⾏书笔意。
《张猛龙碑》以⽅笔为主,⽅、折果敢迅疾,意趣横⽣,笔处棱⾓分明,笔画上表现了⼒的强度;⽓质上豪健泼辣,浑劲厚实。
亦⽤圆笔,圆笔凝重端稳,⽓势雄强,笔锋雄强敦厚,潇洒⾃然,创造了⼀种天真活泼,激越昂扬的意境。
以下是对于《张猛龙碑》典型⽤笔的简要分析:⼀、点法魏碑中的点画,凡点必侧,不是向左倾,就是向右倾,《张猛龙碑》中的点画,虽以⽅笔为主,但在点画的运⽤上,亦合乎“侧锋峻落,回锋收笔”的书法美学原则。
⼆、横《张猛龙碑》的横画,以⽅横为主,亦有圆者。
横画沉着厚重,⽓势雄浑,符合当时北朝⼈粗旷的性格特点。
起笔有藏有露,变化多端,其基本写法为逆锋起笔向右折,竖下笔,截成⽅头,然后再往右⾏,⾏⾄末端稍提笔,顿笔,然后,向左回锋收笔。
《张猛龙碑》最富有特点的横画便是左低右⾼之势,横画起笔或圆或⽅,起笔⾓度多变;横画向右上⽅倾斜,呈俯仰之势;横画重叠,却各具姿态,⽆⼀雷同。
李松《张猛龙碑》笔法分析(完整版)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李松《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
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
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
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
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
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
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
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
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
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
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李松《张猛龙》碑就是魏楷体系中经典得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得原因。
首先就是知名,因为它就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就是典型,它得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得代表性,就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得作品;再就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
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就是有它得道理得。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就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得意思就是还有许多可为范得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就是《张猛龙》,其实选择得余地就是比较大得)。
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得根据就是,它得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得笔法特征,同时,此碑得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就是有利得。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得、标志性得笔画形态就就是“方笔”。
方笔得概念与圆笔对应,就就是笔画得造型见棱见角。
通过多年学习魏楷得经验、体会甚至就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就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得。
我们经常瞧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得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得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得情况就是,“用唐楷得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
其结果就是,写得字不就是《张猛龙》,而就是“唐猛龙",笔画得造型总就是脱不掉唐楷得痕迹,总感觉魏楷得味道不够纯正。
由于类似这样得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得情况实在就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得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得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得分析我们把《张猛龙》典型得方笔进行常规得分类与筛选。
并将以“点”得书写来切入,进入微得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得笔画得书写。
李松《张猛龙碑》笔法分析(完整版)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李松《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
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
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
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
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
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
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
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
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
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
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李松《张猛龙碑》笔法分析报告(完整版)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李松《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
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
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
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
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
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
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
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
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
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
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1.0 可编辑可修改《张猛龙碑》笔法分析李松《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
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
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
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
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
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
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
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
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
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
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v1.0 可编辑可修改从楼上原碑这几个字之点可以看出,它的典型的形象就是三角形。
这一笔的书写如果以唐楷常规的“顿藏”笔法技巧,那么它的运笔路线是这样的情况:(小字左点放大图)把楼上的这种运笔方法进行动作分解,它需要五个动作来完成。
试想,仅仅一个点就要用五个动作,写别的呢写一个特别繁复的字呢这样的思路和方法肯定是大有问题的。
往往我们看到的不少的人就是这样的写法,甚至,一些教科书都是这样的讲授。
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毕竟写出了“方笔”。
可是,这样的方法实在太繁琐,太累人。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写出的笔画死板呆钝,了无生气。
实际上,这样的手法其实不是写,而是填描,v1.0 可编辑可修改可以很肯定地说,这绝不是上好的科学的方法。
用柔软的毛笔书写成三角形的点是比较困难的,经过多年我们对魏楷方笔技巧的猜解、探讨和实践,寻找到一种比较方便简捷的应该是很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
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
“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
A、正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再看实际的书写:B、反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
如图:(公字右上点放大图)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
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
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
“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
”《张猛龙》的点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样技巧的左右。
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
切的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
轻切则小,重切则大。
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
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但毕竟还不是唐楷。
2、横我们先来考察原碑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横的状况:其中具有标准形状的应该是“晋”字的两个横画,尤其是中间的长横,我们可以认定为“标准典型的魏楷之横”。
无论是什么字体,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动作来完成的(点,一入即收),所以,研究笔法就须从这三个微观环节着手。
我们专对此横的用笔技巧作详细的分析:魏楷的横实际上是两个点的连接,入笔是正切的点,收笔是反切的点,行笔环节是将两点连接。
这样,我们对魏楷横的三个用笔环节就非常清晰了。
我们一直在强调魏楷笔法的“切”与“翻”。
那么,为什么写方笔必须要切锋要翻锋呢其技巧的关键和要领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切锋都是以侧锋切笔的。
用侧锋会给笔画的刻画带来方便。
切锋的目的,是用笔尖刻画三角形点左上的棱角,用笔肚(副毫)刻画左下的棱角。
翻锋的目的,是将侧锋转换为中锋,以使毛笔保持中锋态运行。
这是魏楷切翻技巧笔法的原理所在。
掌握了由侧锋切锋刻画棱角,并转换为中锋行笔这一技巧,就是魏楷方笔技巧关键的要领所在。
如果这样的技巧掌握娴熟而准确,那么,所有的方笔就都可以驾驭了。
图示:横的造型也是多变的,但万变不离其中,也还是用笔的幅度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它是魏楷的用笔技巧,而不是唐楷的方法。
尽管有些笔画是圆笔,但不是唐楷之笔,它还是魏楷的意味,两者是有区别的。
如果细细观察,其中的差异是清晰的.切翻笔法技巧解析到这里,就基本把它的原理与要领说清楚了。
我们就可以举一反三来分析其它的笔画了。
(以下笔画解析将作简单描述)3、竖先看原碑典型竖的形状:实际上,这笔悬针也是点的延伸。
切翻之后中锋下行即是一竖。
实际书写图例:原碑中“撇”的情况:4、撇撇仍然是点的延伸,其实撇与竖的写法属于一类,入笔一样切翻,只是中锋向左下运行。
(示范省略,参见竖画)5、捺原碑的情况:实际的书写示例:捺笔同样是与点有关系,不是在起笔处,而是在捺脚的部位。
典型的方笔捺,需要用副毫来刻画捺脚的造型,虽然有些难度,一旦明了点的变异概念,并驾驭得了点的变形技巧,写主笔捺其实并不是分困难。
当然,这一笔是由难度的,需要强化训练。
11116、钩原碑钩的各种形态:12121313钩的部位是一个很清晰的三角点,只是角度和位置的不同而已。
这一笔应该是魏楷笔法中最具难度的一笔,道理是,难在它都是处于笔画的末端,它前面有很长笔画,需要连续准确的运笔技巧才能完成(竖弯钩一笔最难)。
它的难点是:侧锋转中锋,中锋再转侧锋,这样用笔的转换,并且,在转换的最后还要刻画关键的笔形。
此外,再加上竖弯钩一笔中还有运笔方向的问题,所以,是很不好驾驭的。
其中,关键技巧是用副毫刻画钩脚的方笔,必须要反复地揣摩和练习,甚至要以强攻的姿态专攻此笔。
此笔是最有魏楷笔形特点的一笔,笔法技巧最难的一笔,同时它还是绝对的主笔,因此,必须掌握,并确保书写的准确性与稳定性。
另外,对钩的各种各样的变化更需悉心揣摩临拟,要达到写任何形状的钩都能信手才行。
看分解图:1414先看竖钩一笔的实际书写:1515竖钩的写法前一段与写悬针是一样的,只是写道钩的位置向左上翻锋,如同写点一样,出钩。
这里,由于是连续的用笔,前面的笔法准确与否是关键,如果不准确,笔的形态没有调整到位,最后写钩是非常困难的。
这一笔要求“入、行、收”三个用笔环节都必须准确到位,同时,动作还必须干净利索,否则,钩的部位写不出来。
再看抛钩的实际书写:16161717这一笔应该是《张猛龙》最难的一笔了。
其道理也同竖钩一样,连续的运笔,必须保持每一个环节都准确到位,才能写得出来。
由于斜向的行笔,角度也是需要把握准确的。
出钩的时候,笔是向左上翻锋,一般情况下,初写时比较别扭,我们必须适应这样的斜向翻锋,否则,往往写不准确。
这一笔更需要反复地强化训练,一定要做到书写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我们在以后深入的学习中,还会遇到钩的各种各样变化问题,这样的钩如果写不准确熟练稳定的话,写变化的钩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需要一定的功夫专题攻克这一难点。
二、非典型性笔画的分析魏楷标志性的方笔属于共性特征,绝大多数的北魏书法带有这一特征,所以,我们称之为典型性与标志性的笔法特征。
典型性的笔法特征是构成魏碑楷书特殊风格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但是,魏楷体系中绝对完全的方笔与绝对完全的圆笔作品,所占的比例不是非常大的,绝大多数的作品都属于“混合型”的,笔法形态是多样化的。
《张猛龙》就是这种“混合型”的代表性作品。
假如我们一味地强化方笔,把其它造型的点画都写成棱角分明的话,就和《始平公造像》一类混淆了,《张猛龙》笔法的丰富性就给弱化了。
更重要的是,单一的笔法会导致作品表现力的空泛,使技巧语言匮乏。
因此,我们绝不能忽略所谓非典型性笔法的存在和作用,还需对非典型性的笔画作细微的考察研究和临拟训练。
(因篇幅所限此话题从略)三、值得注意的倾向《张猛龙》虽是经典,但我们还不能过于迷信,它所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我们看到,有不少学习此碑日久者,曾染有习性。
特点是,笔画一味右上斜,造成字形字势的倚侧。
(注:笔画斜与字势斜还不完全是一个概念,笔画右上斜是楷书共性特征,斜应该是有度的,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它,更不能一斜再斜,斜而无度。
字形左低右高,耸肩低头,重心失衡。
字势斜是一种中轴摆动的技巧,是左右都有摆动,如果只一味左摆则属习性。
习性,就是有模式有规律的不良的习惯性的手法。
)察,原碑就有这类现象,且有些个别字斜势严重,它应该是不可为法的东西。
我们不能把它当作特点更不能当作优点,它应该属于笔病。
凡是染此病者,就是不知不觉,忽略了这1818v1.0 可编辑可修改一点。
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我们在这里提出,以示注意。
这些例字就是《张猛龙》典型的斜画笔性的习性所在,我们临习此碑时须力避之,或者,可以进行必要的修正。
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不必求“精准”了。
KB)1919v1.0 可编辑可修改2020四、对于漫漶斑驳笔画的解读问题由于此碑常年立于地表,剥蚀严重,尤其是碑的下部,十分严重,有的笔画完全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