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的笔法行笔
行楷书写技巧

行楷书写技巧一、楷书、行书与行楷1、楷书:(1)定义: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就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字形较为正方得一种字体。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故名楷书”。
(2)特点:①用笔方面:楷书得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中,提笔、顿笔、转笔等运用要求严格,书写要平稳,有轻重提按、入锋回笔等具体要求。
笔数,笔顺,一定得行笔规则就是不可以随意改变得。
②楷书笔顺方面:楷书得笔顺比较固定,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就是根据汉字结构特点加之人们日常书写习惯而总结出来得。
就一般情况而言,楷书得笔顺就是不可以改变得,改变了笔顺极容易造成笔画书写不到位,使字形走样,影响书写效果。
2.行书、(1)定义:行书就是在楷书得基础上发展起源得,介于楷书、草书之间得一种字体,就是为了弥补楷书得书写速度太慢与草书得难于辨认而产生得。
“行”就是“行走”得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就是楷书得草化或草书得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得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得叫“行草”。
(2)特点:行书得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点画以露锋入纸得写法居多;②以欤侧代替平整;③以简省得笔画代替繁复得点画;④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与画得呼应;⑤以圆转代替方折;3、行楷(1)定义:行楷字,也称“汉字行楷手写体字形”,就是偏重于楷书书写笔法(法则),比楷书行笔自由,又比行草规正得行书字体。
(2)特点:①行楷用笔方面:行楷得用笔则灵活、方便,一般不需要逆锋、顿笔、停笔等严格得运笔,不强调用笔中更多得提按、笔画形态,只要求笔道流畅,使转合理,行笔巧妙。
还可以依照书写者得习惯而使笔画得行笔出现各种变化,甚至依照个人不同得审美与书写风格去追求或创造出不同得笔道线条。
②行楷笔顺方面:行楷得笔顺不就是一成不变得。
行楷得书写,根据实际需要,个别地方由于书写到具体部位时,笔画得连结、萦带、减省等使字形变化,相应得笔顺也随之改变了。
楷书笔画的写法和运笔要领

楷书笔画的写法和运笔要领楷书是现在很受欢迎的书法,那么你知道楷书笔画的一些知识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楷书笔画的写法和运笔要领,来欣赏一下吧。
楷书笔画的写法和运笔要领1.横:横在永字八法中叫“勒”,勒是力度的一种形象描写。
行笔时,主要运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向右“勒笔”行笔中笔杆左倾。
横画包括:露锋起笔横和藏锋起笔横两种。
(1)露锋起笔横:笔锋顺势向右下入纸轻顿笔,迅速微提笔锋调顺成向右行趋势的感觉,同时再次顿笔,此次顿笔可比第一次力度稍重一点,之后,向右中锋缓行笔,行笔方向向右上微高一点行笔,最后,用笔锋向右下轻顿笔,然后再用笔锋向左上回锋至横画中心即可。
(2)藏锋起笔:欲左先右,笔锋逆势向右入纸,随即向右下以笔锋轻顿笔,然后微提笔锋调整成有右行趋势感觉的笔锋,再次在原处顿笔,力度可比第一次稍重,之后向右缓行笔,收笔方法与露锋起笔横相同。
熟练以后,藏锋起笔,有时可以处理成“意藏”,即笔锋在落纸同时较快速度的有欲左先右回旋笔锋之意。
露锋和藏锋只是在起笔上不同,中间行笔和收笔方法是相同的。
以上是横画的基本运笔方法,在实际创作时,要根据字形结构,灵活多变,比如:长短变化、粗细变化、水平角度、取势、起笔收笔的轻重变化等,有时也可引入篆、隶体的运笔方法以求多变。
关于变化性处理,是建立在基本写法熟练之后,灵活掌握的。
2. 竖:竖在永字八法中称“努”,主要用食指、中指,向下勾笔,大拇指同时慢慢向外弯曲而不可僵直。
竖有两种写法,一是垂露竖,二是悬针竖。
二者是起笔相同,而收笔不同。
(1) 垂露竖:笔锋向右上逆势着纸,顺即向右下轻顿笔,然后提笔回锋锋不离纸面,使笔锋在提笔时自然聚拢,有调顺笔锋之意,接着第二次顿笔,此次顿笔较之第一次顿笔稍重,然后顺势下行运笔,在下行中慢慢调成中锋,缓慢沉着行笔,注意力放于笔锋上,到收笔处时,很快略向右上提笔,然后顺即向右下顿笔后回锋向上自然收笔至竖画中。
(2) 悬针竖:悬针竖的起笔和行笔与垂露竖笔法相同,只是在快到收笔时保持中锋行笔、笔锋下按力度微微加重,然后再慢慢提锋收笔,收笔时笔锋不乱,速度不可突然变快,要随笔锋自然聚拢,最后出锋。
楷书基础笔画写法

楷书基础笔画写法
楷书基础笔画包括长横、短横、垂露竖、悬针竖、斜撇、竖撇、短撇、正捺、右点、左点、提和竖提。
以下为部分笔画的具体写法:
1. 长横:起笔稍顿,收笔处加重或回笔,写出露珠状。
2. 短横:轻入笔,右下加重,稍顿即收,宜可向左下出锋意下一笔,注意书写的角度和位置。
3. 垂露竖:起笔稍顿,收笔处加重或回笔,写出露珠状,要说明的是,垂露竖不一定都是垂直的,在左时,稍左斜,在右时,稍右斜,在不同的位置长短也不同。
4. 悬针竖:
5. 斜撇:
6. 竖撇:
7. 短撇:
8. 正捺:分为平捺和斜捺两种,除角度外,写法基本相同,起笔不露尖,注意一波三折的方向改变,捺脚要稳,可水平或稍上仰,不可向下耷拉。
9. 右点:轻入笔,右下加重,稍顿即收,宜可向左下出锋意下一笔,注意书写的角度和位置。
10. 左点:轻入笔,左下行,收笔处加重顿笔处理,出锋与否根据字的需求,出锋可体现和下一笔的呼应关系。
11. 提:顿笔后改变方向,由重到轻出提,行笔宜快、轻笔画不宜太长,一般位于字的左下和正下,在不同的位置角度和程度也不同。
12. 竖提:先写竖、运笔到需求长度时顿笔后写提,竖和提的长短很具实际情况而定。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楷书教材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田英章楷书学习教程

楷书技巧、字帖、教材导航目录1、楷书入门1——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2、楷书入门2——笔法理论 (续2) (续3)3、楷书入门3——笔画起、行笔规律4、楷书入门4——笔画收笔规律5、楷书入门5——笔画折和钩的书写规律6、楷书入门6 点的书写规律7、楷书入门7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18、楷书入门7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29、楷书入门8 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10、楷书入门9 楷书笔画接笔规律11、楷书入门10 粗细平衡规律12、楷书入门11 重画变异规律13、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1——长横14、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2——悬针竖15、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116、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217、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318、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419、楷书入门13 主笔优先规律4—斜钩5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学书者首先应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
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练好字,而且关系到书写者的身体健康。
一、书写姿势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
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
(一)坐书姿势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1.臂开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2.身直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
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寸左右(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
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3.头正头部端正,略向前俯。
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
左手边按纸,边调节纸的位置,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
4.足安两脚自然平放,屈腿平落。
两脚平行或略有前后,双腿不可交叉(俗称为二郎腿)。
中国书法第六讲毛笔楷书基本笔画的书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欧阳 询的 笔法
0
3
“人”字,短撇直而轻,长捺长而重,微弯。 “天”字,长撇起笔在中线左边,捺要显力。 铺毫后向右下中锋行笔,边行边按,形微弯
欧阳 询的 笔法
o
1
2
2
1
横折时,竖画粗重有力,折部形方,大而外突。 竖折时,竖画宜轻,折部较小,可方可圆。“日” 字外形方正,右竖微弯,短横粗壮。“自”字,窄 长,两竖微弯成“()”形。
3
2
方点外形及写法与竖画的起笔部分相似,用方 笔略显长形,多用在字的首点及末点。圆点, 形如瓜子,用转笔法运笔。“六”字形短,横 画长而平,撇、点左右对称。“法”字圆点与 上下两点协调呼应,
运笔方 向相反 的圆点 写法。 如“心” 字
容易出现的败笔
以上介绍的是楷书八种基本笔画的写 法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只要我们 认真钻研,反复练习,定能学到手,学会 了这八种笔画,就能触类旁通,逐渐掌握 其他笔画的书写规律。
第六讲:毛笔楷书基本笔画的书写
教师基本技能(2)
1
1
长横长而轻,短横短而稍重,长横圆转收笔呈椭圆行,短横折 回收笔呈方形。“二”字短横上昂,“三”字中横上昂,长横 要平
欧阳 询的 笔法
1、起笔逆锋 2、向下顿笔
3、提笔右上行 4、中锋行笔 5、稍向上提笔 6、顿笔向右下回锋
悬针 竖提 笔向 下慢 送轻 提
2
4
弯钩微弯,但头尾上下 要对正。 “子”字,弯钩宜长, 长 横稍短,靠上。
竖钩直而劲挺。 “未”字,竖钩长而 居中,劲挺有力。
3
3
4
长挑外形及写法与短撇相似,只是方向相反。 长挑行、收连贯,直而劲挺,出锋要快。“以”、 “比”二 字,左右分开,左小右大,左低右高。 挑画,折向右上铺毫后,中锋行笔,边行边提。
行楷基本笔法

行楷基本笔法
行楷的基本笔法有很多种,以下是部分常用笔画及技巧:
1. 横连点:点画左右横向连写,中间略呈波浪弧形,笔意连绵。
2. 纵连点:点画连写,有起伏,末点顿笔,不出锋。
3. 回折撇:撇末转向右上提出,夹角较小。
多用于木字旁、禾木旁、示字旁等偏旁,代表撇、点。
4. 连撇:多撇连写,上短下长,中间牵丝连带呈波浪状。
5. 横折折撇:横斜向右上,上部横折夹角不宜太小,下部折撇圆转自然,弯撇舒展。
6. 横折弯钩:横画左低右高,折角不宜大,弯钩圆润,末端向上出钩。
7. 连折符:笔意连绵,上下折笔牵丝连带,如写连横,以牵丝代折,线条流畅自然。
8. 土线结:一笔连写,先竖后横,笔顺改变。
横画勿长,牵丝游动。
9. 反线结:横画起笔,向右上挑起接写下笔,牵丝连带,线结不宜大。
此外还有撇长竖短、撇伸捺缩、撇捺驻脚处不在同一水平线等技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行楷相关书籍获取更多信息。
同时注意,行楷的笔画和技巧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个人书写习惯和风格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变化和运用。
《书法教程》教学课件 第三章 毛笔楷书

“艹”:先写中长横,横略上仰,再写左短竖,竖画上粗下细,最后写短 撇;竖、撇长短基本一致,头散而尾合,呈上开下合之势。
雨字头:先写短横,横钩拉长,气势开阔;中竖短而端庄;左右四点形态 各异,内聚外散,整体姿态扁平。
(四)横式下置
横式下置是指偏旁部首横向书写,并立于文字的底部。常见的横式下置偏旁 部首有“皿”“心”“虫”“贝”等。
皿字底:先向右下稍斜写左短竖,再写横折,横长竖短,框内两竖上开下合, 分布均匀,下面长横形体开阔,整体字形宽扁。
心字底:先写左点,在稍上方轻入笔向右下斜行写卧钩,钩画应浑圆坚实,出 钩后顺势写中点、右点,三点姿态各异,忌呆板。
虫字底:先写“口”字,“口”形宽扁,上宽下窄,再从中部下笔写短竖, 然后写长挑,最后写长点。“虫”做字底时,形不宜高,应端庄。
贝字底:先写短竖,再写横折,折角宜方,横短竖长,框呈窄长形;从框 内中上部起笔写短竖撇,最后写长点。
(五)左上置
左上置是指偏旁部首位于文字的左上部常见的左上置偏旁部首有 “广”“尸”等。
广字头:点居横画正中,撇画先竖后撇,横与撇交而不接。 尸字头:笔画不可写得太宽,竖向笔画也不可写得太长,撇画应先竖后撇,姿 态舒展。
2.横的写法
古人称横的写法为勒,像“悬崖勒马”,即下笔时要逆入后往下顿,然后平 拉向右运行,收笔停顿时,即勒住回锋收笔、在往右运行时要有一种涩劲,像 “千里阵云”。
3.竖的写法
古人称竖为弩。竖画的上下头 有曲势,不能直上直下,运笔时笔 逆锋向上往右顿笔再往下运行。
在往下运行时,笔杆因用力自 然微倾前而成涩笔,收笔时停顿回 锋收笔。
四、结体方法
结体也称为结构、构字、 间架,是指将笔画按汉字书写 的笔顺规则、组合规则等进行 艺术构思和处理,搭配、组合 成体式美观、大方的汉字。
楷书八种基本笔划图文解析

写法如图:
传承中国书法
五、捺 基本形式:一波三折的姿态。 一折:从头到颈部。 二折:颈到捺脚。 三折:捺脚到锋尖。 一波:整笔有起有伏。像波浪。
写法: 1.逆锋而起。 2.轻轻向下落笔。 3.略向左上起笔,至颈部,锋稍提使颈部略细。 4.向右下渐渐将笔毫铺开,至捺脚处。 5.轻向左推,调整笔锋,沉着痛快地扬出锋。 注意: 1.捺画出线要直。 2.捺脚要有力。 3.笔不能向下拖。 捺和撇往往同时存在,连在一起练习为好,如“大”“来”。 捺的种类如图:
传承中国书法
一、点;
1、点的基本形式:头尖、尾圆、腹平、背圆。写法如图: 2、 1.锋尖落纸(可先将笔舔尖,轻轻落笔)。 2.向右下将笔毫向两边铺开,笔渐下渐重。 3.到下半部,将笔锋稍提起,再放下向背部兜围扭动一下。 4.轻快有力地从下腹出锋。
点的写法要领:顾盼生姿、向背分明。
写法如图:
传承中国书法
垂露竖写法如图: 悬针竖写法如图:
传承中国书法
四、撇 1、汉字的笔画大多是向右向下的,右手写这些笔画都较顺 手,唯独撇是向左伸展的,写起来较别扭。这是写字的重点。 2、基本形式:尾部略肥和上扬,姿态舒展。
写法: 1、向上逆锋而起。 2.斜落笔。 3.调整笔锋,让中锋缓缓行笔。 4.至尾部,快而有力地出锋,使力送到撇尖。 特别注意: 忌“中途拔出”和“头重尾飘”,以女同志梳头的速度和 力度书写撇较适宜。 短撇的写法:如“斤”“生”落笔后 ,稍作扭动,调整笔 锋,快速撇出。 撇的种类如图:
写法如图:
传承中国书法
三、竖; 1、竖,起支柱作用,要求写得劲挺有力,像人胸腰挺起。 基本形式有垂露竖和悬针竖两种。
2、 2.1、笔锋向上逆行。 2.2、横(或稍斜)落笔,笔向右斜。 2.3、笔锋轻轻向左右扭动一下,调整笔锋然后向下行笔。 2.4、至尾部,略提锋,从左向上收锋。 3、悬针竖: 写法与垂露竖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它在尾末要出锋。要点: 像一枚针,写得粗壮,出锋不宜太长太细。如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楷书的笔法行笔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山东书法老师谈楷书的笔法—行笔
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是一位山东的书法老师,记得他对我说行笔,也叫走笔、过笔,是点画用笔起收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即是行笔过程。
他对我说书法其用笔起、收固然关键,但是行笔也十分重要。
有一次在山东书法加盟大会上,他还举例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就看到了古人之所以在用笔上取得不可企及的成就,正在于不仅仅重视起笔与收笔,使笔画两端“雄厚恣肆”,同时也在中间行笔的过程中下功夫,使笔画“丰而不怯,实而不空”,骨势洞达,神盈一体,力贯始终。
山东书法历史资料:
那天他首先说了下山东书法历史资料简述:
(一)原始陶文:从文字画到文字。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片文字,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前寨;龙山文化陶片文字,城子崖、青岛白沙赵村;龙山文化晚期,邹平丁公村,龙山陶文(与甲骨文、金文一体系)。
(二)金文:青铜器铭文,如寿光古城乡;梁山;临朐;邹县;临沂;枣庄等地出土文物。
(三)碑刻:秦刻石:峄山、琅琊、泰山石刻;汉碑:济宁;摩崖石刻:邹城等。
山东书法重要代表,反映了书法的演变和风格特征。
很多碑文也是书法史上稀有或艺术水平很高的代表作,并列入中小学书法教材,如张猛龙碑。
主要介绍石刻文字,包括碑刻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和山东古代碑刻代表遗迹,产生背景、历史地位、书法创作学习价值。
(碑刻包括碣、碑、石经、造像、画像、建筑器物刻字等)
1、秦石刻:峄山、琅琊、泰山石刻等,记载着政治与书法之间的联系,也是学习小篆的重要摹本。
2、
汉碑:山东汉碑数量多,质量高的文化背景;山东汉碑的内容、历史价行笔这一过程,用笔的方法主要是中锋与侧锋,另外,为了加强笔画的粗细变化及行笔方向改变后的转折,还要在行笔过程中辅之以提按、顿驻、疾涩等动作。
在他讲解山东书法悠久的历史时,脸上那种自豪感真是一种幸福。
行笔的内容:
紧接着他又带领学生们去了一个很好的山东书法教室,又详细的讲解了行笔的内容:
1、中锋与侧锋
中锋,即在用笔过程中,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线上运动。
正统的用笔方法历来强调“中锋”用笔,蔡邕在《九势)中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由于笔锋在笔画的中间运行,毫铺纸面,两边分开,墨汁可以均匀流畅地注入纸面,故写出的线条沉着饱满,遒劲有力,富于立体感。
古人写字,有的甚至强调“笔笔中锋”,原因正在这里。
侧锋,是运笔的另一种形式,即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不在笔画中间,而是在笔画的一侧运行,侧锋写出的笔画方劲犀利,神采外耀。
关于侧锋用笔问题,自古以采书法家各执己见,有人认为侧锋有一定的表现力,有人则认为侧锋是“败笔”。
我们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侧锋总是相对于中锋而言,强调中锋固然必要,但也不能否定侧锋,它对用笔的中锋是一个丰富与补充,并不是对中锋的破坏。
我们主张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中侧并用。
2、提笔与顿笔(按笔)
提笔,就是在行笔过程中把笔稍微上提而不离开纸面的运笔方法,目的是使笔画变细,或为按笔蓄势作准备。
提笔可在不同的环节运用,分为起、收笔处的顿提;行笔时的走提;转折处的驻提和收笔时的尾提等四种形态。
在笔画的起、收、转、折处和行笔过程中,毫锋下按,称为顿笔。
由于下按势态的差异,区分出三种不同的形态:下按较为急促,称为顿笔;比较缓慢,称为按笔;稍有停顿,称为驻笔。
当逆人、折人起笔之后,往往需要顿笔(或转笔),继而提笔向行笔环节过渡,行笔中又往往提顿(按)结合——形成“涩笔”,通常所谓涩笔实际上与用笔中提按有一定关联。
收笔时也在顿笔之后提笔(或转笔)而后回锋收笔,使点画显出轻重变化,产生“不光而毛”,丰实强劲的艺术效果。
提笔、顿笔(按笔)是对立统一的两种用笔方法。
其毫锋的运动上提与下按,产生出提笔出轻、顿笔成重的粗细不同的效果。
在点画具体的用笔过程中,常常提、顿(按)相伴而行,不可分割,看似矛盾对立的两极用笔,实则是统一于一体的。
正如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所说:“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
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
3、转笔与折笔
转笔与折笔是笔锋在改变运行方向时的用笔方法。
转的效果是圆,折的效果是方,故有“转以成圆,折以成方”之说。
转笔多用于篆和行草,折笔多用于隶及楷,但楷书中转法并不是不用,只是就总体上使用量的大小有别而已。
转笔的书写方法是:起笔裹锋不重按,用指腕的力量将笔锋调顾,心静手稳,中锋运行行笔起伏不大,速度也较均匀,收笔时转绕回锋,也就是说,笔锋起止和改变运行方向时,要圆转取势。
转笔显得圆实厚重,内刚外柔,富有弹性(见图a)。
折笔,也叫折锋,是使笔锋断然改变行笔方向的笔法,用折笔写出的笔画显得方棱峻拔,骨力外拓。
折锋时应将提顿笔法结合起来,以求方中寓有圆意。
转笔、折笔在应用中是互为补充的,要做到圆中有方,方中有圆,转中有折,方圆并用,刚柔相济,才算真正掌握了转笔与折笔的用笔方法。
4、疾笔与涩笔
在书写过程中,毛笔运行并非一往匀速,它是有快有慢的,快慢交替形成节奏。
行笔快的叫“疾笔”,行笔慢的叫“涩笔”。
书法中行笔的疾涩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一定的标准,大致是因书体而异,因用墨的浓淡而异,也因人而异。
一般说,楷书用笔较缓慢,行草用笔较快;浓墨书写较慢,淡墨书写较快;点画的起收与转折处宜慢,中间正常运行时稍快。
当然,也有追求行笔中间力完气足用涩笔书写的。
总之,要做到疾笔不飘,涩笔勿滞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