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中楷书笔法的流弊及补救
形式分析方法之批评——读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及《神居何所》

切空间的积极感受 ,从 而发 掘出一 切空间的表现
潜力 ”③ 。文化 现代转 型对 传统 书法 的这一本 体性
( 时间是主角)的反省 ,完全改变 了研究的方 向 ( 空 间成为了主角) ,因此形式分析方法应运而生 ,应时
而立。
形 式分析 方 法改 变 了传 统 书法 的价值 观 :从
空观念 ,即从传统书法对时 间的重点关注转 到现代
书法对空 间的重点关注 。进而 ,在空 间关系 中把原
彻在整个 书法复兴时期 ,尤其在创作与教学实践 来 只在 “ 字 ”这一层面 的关注转 到 “ 不把书法作 品 中,正在全面证验着它的某些功能 ,并成为现代 书法理论 的支撑 。似乎使人觉得 ,三千年来, 那 总 是说不清 、道不明 的中国书法一下掀开 了它神秘 的面纱 ,让人看清 了真相 。这方法如一柄犀利 的 刀 ,对书法 的一 切形式构 成进行着 精微 的剖析 。 乍看起来 ,创作 、鉴赏 、教学及理论 陈述都有 了 着落。
现代形态 ,除非它在固守传统中 自然消亡 ”① 。这
种消亡的厄运 ,似乎是中 国文化现代转型 的必然 结果 。书法则 应从 “ 古 典形 态 ”转 向 “ 现代 形
古代 书法作 为文化传播 的方式到 近代 书法转 型成 为
艺术 创作 的 目的 ,对 书法 而言 ,定位发生 了翻天覆
1 0 9< <
艺 c R E A T I O N A N D C R I T I 口
形式分析 方法之批评
— —
读邱振 中《 书 法 的形 态 与阐释 》 及《 神居 何所 》
o 张 锡 良
学术 问题 的研究 ,通常有 与它相适应 的一套 方 法 ,方法直接左右着研究 的成果 。就像在 新文 化 运动时期 ,胡适 的一切 学术研 究 ,无论从 哪一 方 面考查 ,都是 围绕 “ 科学方 法”展 开的。甚至 可以说 ,胡适 因 “ 科学 方法”而确立 了他在中 国 学术史上的地位。 当代书法研究 中 ,也有一种方法 ,即形式分
邱振中教授清华美院讲授《书法训练的若干问题》

邱振中教授清华美院讲授《书法训练的若干问题》邱振中教授清华美院讲授《书法训练的若干问题》2010年4月4日下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振中先生在清华美院当代艺术创作书法方向研究生课程班为100多名学员举行了《书法训练的若干问题》的讲座。
邱老师在这次授课中首次提出一位书法家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级训练阶段,(《愉快的书法——进入中国书法的24个练习》);第二阶段:专业训练阶段,对书法技法的全面学习(《中国书法:167个练习》);第三个阶段:习作阶段;第四阶段:创作阶段;第五阶段:独创性的书法家。
……(抱歉,前一部分没有录音整理)你看别人的字的时候也是挑选这样的地方看,那你的赏鉴力,167个地方找过来你就是火眼金睛。
所谓的名流、大师,在你的眼前都要现原形,爱好书法应该有这样的赏鉴力。
前两天有个美院的老师跟我说,设计系的学生说,邱老师把一个问题分析得那么细致,有点可怕。
大概有点接受不了。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在很多书里很多课程里我们听到的很多意见都很朦胧,比如说写字要有力量,怎么才有力量?怎么才叫有力量?多大的力量才合适?力量和纸张的质地又有什么关系?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就如告诉你要提高修养一个道理,你回去知道怎么做呢?所以我们必须把我们做的事情化成可以操作的方法有人会说,邱老师太理性,那么有逻辑,我就会跟他们说,没有逻辑的话全部在我心里,我没法说。
对风景对人生对小说对你的目光的感觉,全部在我心里,我怎么说呢我说的是我能说的部分,也许是百分之十,还有更多的没有说,我们为什么不把我们说的尽量说清楚呢?比如说这个“独”字的这一笔,笔尖的指向,指向这里和指向这边的区别,如果我不这样说的话,你会注意到吗?我可以说也许有人一生都不会注意到,这就是细微的,我们说的基础训练。
也有人说,现在有些年轻人基础训练很好,基本功很好,但是都是做技法的,书法中的文化修养、气质都不去说它,这些人将来都是匠人,大部分我是同意的。
小度写范文邱振中讲笔法【笔法的演变】模板

邱振中讲笔法【笔法的演变】邱振中空间管理您的位置: 书法空间» 张睦书法教育的个人空间» 日志邱振中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5-04 09:07:41查看( 52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邱振中筆法是構成書法形式的重要困素之一。
有關藝術形式的一切都是歷史的產物。
筆法在長期的發展中演化為今天的形態。
不過歷來對筆法的研究大多不談歷史,而且往往以個人有限的書寫經驗為轉移,因此我們始終缺乏對筆法的真正了解。
儘管筆法神授的傳說早已無人相信,它依然漂浮在不曾消散的神秘主義氛圍中。
一、對筆法的重新認識翻檢歷代對筆法的論述,使人感到頭緒紛雜,缺乏系統。
有時過於簡略,歧義迭出;有時比況奇巧,言不及義。
不過,在這些著述中,也散落著前人不少精闢的見解,為我們研究書法流變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歷代所有關於筆法的論述,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以下內容:(1)對筆的控制方法一執與運(腕運、描運\等等);(2)筆鋒的運動形式(包括空間形式與時間形式);(3)筆法的形態表現一點畫書寫法;(4)各種審美理想對筆法的要求;(5)各種筆法所產生的線條的審美價值。
(1)、(2)是操作層面上的要求,(4)、(5)則離構成層面有一段距離;只有(2)是統領整個筆法的關鍵,它在一個較深的層次上反映了筆法的構成本質。
在這裏,我們主要討論書法史上筆鋒運動形式的演變。
什麼叫筆鋒運動形式?為什麼要把它分為空間形式和時間形式兩部份?筆鋒運\動形式指筆毫錐體在書寫時所進行的各種運動,如旋轉、平動。
、上下移動(提按)等等。
一切運動都是在空間和時間範疇內進行的,因此上述運\動在時間範疇內的變化(疾、遲、留駐等)亦屬於筆鋒運動形式研究的對象。
關於筆法的論述有相當一部分談到速度問題,但是速度更多地取決於一定時代、一定作者的審美理想。
我們準備在其它地方對此進行詳細的討論,這裏只是偶爾涉及有關時間概念的速度問題。
因此,我們有必要把筆鋒運動形式分為空間形式與時間形式兩個部分。
书法中的“冤假错案”

楷书基本笔划回锋的错误与后果首先体现在楷书的学习与实践上。首先“回锋法”无端地增加了书写动作的复杂性。打一个比方,如人走路,按理现在通常的行走方法都很方便、直接与自然,但有人却另外设立了一种新的行走方法,那就是当脚伸出去时先往后缩半步,然后行走;当脚落地之前,又要往后退半步才落地。大家听了这种前后回一下脚的行走法
现代印刷出版越来越发达,书法界凭借现代印刷出版之便,历代名流大家的传本墨迹可以人手一册,尽兴尽微地观赏这些神品妙迹的笔法与神釆。另外,以前深藏皇室宫廷的传世珍品也归国家博物馆所有,并定期陈列展览。笔者观赏这类真品墨迹愈多,愈觉得楷书基本笔划回锋纯属解读之错误,实在是一个没有真实依据的产物。尤其是将古代楷书与行书、草书作为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察,这个问题就更加清楚明白了。因为大凡古代优秀的书法家,其楷书、行书与草书,其用笔结体都是密切相关相存的整体,不可能出现分裂的现象而各自为准。就拿大家可能会觉得采用回锋用笔的颜体与柳体楷书来论,完全不需回锋便能准确地表形达意,“回锋法”实属多余。听我所述每有怀疑者,我便当面尝试示范之,终使亲见而不疑。尤其是当你将他们的行书、草书与楷书对照而参之,一定也会发现回锋在他们的笔法中是子虚乌有、找不到影子的东西,就能对他们楷书笔法是否回锋存疑了与解惑了。尤其是当你将行书中非常接近楷书的那些笔画细细比较,再用这种行书笔法去书写他们的楷书,一定会觉察到二种书体中笔法高度的相似与统一了。且拿柳公权横画来论,柳体横画起首皆尖锐而方整,如将锋一藏一回,就必然出现圆钝的形态,回锋愈多离帖就会越远。其它则可以类
一、“楷书基本笔划回锋法”是对传统书法的错误解读
在此先对“楷书基本笔划的回锋法”作一点说明:“回锋”相
对于“不回锋”与“非回锋”而言,主要指现代普遍流通的楷书习字范本中有关基本笔划带有回锋的示范方法。其中如点、横、竖、撇、挑、捺中起笔的回锋,以及点、横、竖结尾部分的回锋。据笔者详考,我国古代楷书书写中一般都没有这类回锋,日常应用更不需要这种回锋。为了方便起见,分别将前后二种不同的用笔方法称为“回锋法”与“非回锋法”。
邱振中:书法创作的笔法与章法

邱振中:书法创作的笔法与章法笔法与章法,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两个重要元素,可以说,对二者的运用是否得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书法作品的成败与否,因此才有赵孟“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千古名句,才有刘熙载“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效”的精辟之语。
为让读者进一步地学习笔法和章法,我们自本期开始刊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邱振中先生的系列讲座《笔法与章法》。
本次讲座将从笔法演变和章法构成两大方面进行分析讲解,以使读者能更好地写好书法。
---编者邱振中教授书法笔法是构成书法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笔法在长期的发展中演化为今天的形态。
不过历来对笔法的研究大多不谈历史,而且往往以个人有限的书写经验为主,因此我们始终缺乏对笔法的真正了解。
尽管笔法神授的传说早已无人相信,但它依然漂浮在不曾消散的神秘主义氛围中。
翻检历代对笔法的论述,使人感到头绪纷杂,缺乏系统,有时过于简略,歧义迭出;有时比况奇巧,言不及义。
不过这些著述中也散落着前人不少精辟的见解,为我们研究笔法流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历代所有关于笔法的论述,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1.对笔的控制方法———执与运(腕运、指运等);2.笔锋的运动形式(包括空间形式与时间形式);3.笔法的形态表现———点画书写法;4.各种审美理想对笔法的要求;5.各种笔法所产生的线条的审美价值。
1、3是操作层面上的要求,4、5则离构成层面有一段距离,只有2是统领整个笔法的关键,它在一个较深的层次上反映了笔法的构成本质。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书法史上笔锋运动形式的演变。
什么叫笔锋运动形式?为什么要把它分为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两部分?笔锋运动形式指笔毫锥体在书写时所进行的各种运动,如旋转、平动、上下移动(提按)等等。
一切运动都是在空间和时间范畴内进行的,因此上述运动在时间范畴内的变化(疾、迟、留驻等)亦属于笔锋运动形式研究的对象。
邱振中笔法与章法读后感

邱振中笔法与章法读后感邱振中先生的《书法》是一部充满了青春活力的著作,语言轻松、有趣,亲切、平和。
他一改以往严谨的以逻辑推理和层层分析见长的叙述方式,而以近似“旅行纪游”式的语言方式,让我们再一次体验到深度阅读学术著作的愉快。
三十年前(1979年),邱振中先生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生班时,就已经是书法界瞩目的人物了,书法界的朋友们经常能够在专业报刊、杂志上看到他的书法作品。
【1】1982年,11月,“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在江西南昌举办,邱振中(笔名吴融)在《书法》撰文对参展作品予以评论,由此,他的书法理论研究开始受到书法界学人高度关注。
那时,我已经写了四、五年的书帖,对他的书法创作及其理论研究十分景仰,可以说,我是读着他(当然,也包括他的学友们)的书法理论著述走上书法研究之路的。
在书法创作实践及其理论研究方面,邱先生是位多面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就极为注重在大文化语境中俯瞰中国书法的历史形态及其现代发展。
1989年7月,“邱振中书法作品展——最初的四个系列”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在视觉文化研究领域引起轰动,并由此而推动了立足中国书法文化资源的现代艺术走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自此,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邱先生一直是中国古典书法图像美学研究领域以及归属于现代艺术的现代书法领域的一位重要的理论建构者和发言人。
他的书法图象美学研究的代表作品,是《书法的形态与阐释》,这是对中国书法的图象构成与精神内涵进行深入分析而对80年代以来中国视觉文化研究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本著作。
在这样的基础上,邱振中先生的新著《书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书法乃至当代视觉文化领域学人期待的一本读物。
【2】邱振中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最重要的书法学学者、美学理论家、新观念发言人,同时,他也是这一时期书法界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家及书法家,出版有多种书学专著,在传统书法创作实践方面,擅行、草书,行笔泼辣果断,线条极富弹性和变化;他还极为注重现代书法创作实践及理论研究,长期致力于现代书法教育体系的建设。
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

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
邱振中是当代中国书法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他精湛的书法技巧,以及对于传统书法文化的深入理解与阐释,成为了当前中国书法界的一面旗帜。
邱振中的书法形态,既注重笔墨的具体表现,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清秀飘逸,尤其是他所擅长的行草书法,不仅曲线流畅自如,线条优美,而且字形精炼简洁。
在笔画处理上,他注重笔墨的浓淡变化,力度抑扬,偶增毛足,尤其在描绘自然景物时,更是别具一格,在墨色处理上体现了浓淡相宜,淡泊幽远的艺术追求。
邱振中的书法阐释,则更加显示了他的学问深厚。
他所研究的不仅是书法技法层面,更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和传承。
他曾经接受过许多老书法家的指导,细心体味和领悟古人留下来的精髓,使得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有着早期书法的风韵,还展现出了自己的思想和创新。
在他的书法阐释中,也透露着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和思考,以及对现代社会的独特见解。
他曾经提倡“思学书法”,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理解和学习古代书法,让每个人都能够在书法艺术中感受到文化的内涵,领受到精神的滋养。
总的来看,邱振中在书法形态与阐释上不断追求创新与传承,展现了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敏锐洞察,成为中国书法界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楷书字体教学中的学习困难与帮助

楷书字体教学中的学习困难与帮助字体教学一直是书法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而在字体教学中,楷书字体的学习常常成为学生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楷书字体作为中国传统书法中重要的字体之一,其书写规范、结构复杂,因此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困难。
然而,教师们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和帮助,帮助学生们克服这些困难。
本文将就楷书字体教学中的学习困难和相应的帮助进行探讨。
一、楷书字体学习中的困难1. 书写规范复杂:楷书字体有严格的书写规范,包括字形的各个部分、笔画顺序等。
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并掌握这些规范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2. 结构把握不准确:楷书字体的结构比较复杂,字形中包含了大量的笔画和结构要素。
学生们容易在书写过程中,由于把握不准确而出现结构变形或者部分失真的情况。
3. 书写速度慢:初学者经常会因为对楷书字体结构不熟悉,且需要反复思考每一个字的书写规范,导致书写速度较慢。
这对于一些有时间限制的考试或者任务来说,会造成一定的困扰。
4. 书写的整体美感不足:楷书字体要求字与字之间、笔画与笔画之间的比例平衡、布局得当。
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够注意这些细节,导致作品整体美感不足。
二、楷书字体学习中的帮助1. 深入理解书写规范:教师们可以通过示范、解释和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楷书字体的书写规范。
通过多次练习和反复演示,使学生们逐渐掌握书写规范。
2. 多练笔画和结构:教师们可以安排学生们进行大量的笔画练习和结构分析。
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们加强对楷书字体结构的把握,提高书写质量。
3. 增加临摹练习:临摹练习是楷书字体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让学生们临摹优秀字帖,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楷书字体的笔画和结构。
4. 强化速度训练:针对学生书写速度慢的问题,可以设置专门的速写练习。
通过反复练习和指导,帮助学生们提高楷书字体的书写速度,增强应对考试或者任务的能力。
5. 培养审美能力:教师们可以将楷书字体学习和欣赏相结合,通过欣赏经典楷书作品,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邱振中:楷书笔法的流弊及补救
唐代以后,楷书作为一种工具,它长期被使用着,作为书法艺术史上的一种现象,却似乎随着它的历史任务的完成,逐步褪去了夺目的光焰。
此后漫长的岁月中,楷书再也没有取得堪与唐代相匹敌的伟大成就。
楷书的光辉暗淡了,但它的影响,却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渗透到书法艺术的各个领域: “唐人用楷法作。
……”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
“欲学,须精真书。
”
“学书宜先工楷,次作行草。
”
……
楷书逐渐成为通往书法艺术的不二法门。
楷书把自己的典型笔法—提按、留驻,端部与节点的夸张等等,带给了各种字体。
其中受影响最深的是和草书。
唐代,提按在楷书中逐渐占有绝对优势,影响波及行书,但它在行书中所占的地位始终不如楷书中显赫。
《梦奠》、《思莼》诸帖受北碑方截、端部夸张的风格影响较深,提按明显,但普遍说来,提按的侵入,仍然较为缓慢。
无论从日常应用文字,还是从书法史上的代表作品来看,均如此。
如敦煌所出抄本药典残卷,如严苟仁租葡萄园契,提按都不像楷书中那么夸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论语郑玄注残卷,书者为一学生,字体稚拙,部分笔画夸张地突出了使转的运用,如外、道、月、学、水等字的捺笔和竖勾,圆满遒劲,耐人寻味,可见当时传授书写方法,使转仍然被当作重要的内容。
行书中提按的侵人受到一定的抵制。
的行书同他的楷书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如祭侄季明稿,平直的笔画很多,但是留驻却很少出现,提按并非处于左右一切的地位,作品中仍然保留有一定的绞转成分。
颜真卿的行书为什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楷书笔法的影响,而后人却难以做到这点呢?
颜真卿是从山的那一面攀上峰巅的。
他从一个较早的时代出发,带来一些前代的遗产,在攀登的途中也可以不时地回过头去,遥遥领取宝贵的启示。
后代的人们便不一样,唐代楷书这座山峰太高了,山头洒落的余辉还刺人眼目,从这一面登上去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又隔断了人们的视线,使他们无法透过这座山峰看到以往的时代。
唐代楷书规范的笔法、端庄的结体,使它替代了其他作品,成为后代理想的书法范本。
提按,以及与提按配套的留驻,端部与节点的夸张,迅速地渗入其他书体的笔法中。
宋代行书忠实地继承了提按的笔法。
号称“守旧派”的蔡襄,对绞转无动于衷;、为北宋书坛的杰出代表,但在他们的作品中,绞转基本不复存在。
米芾的情况较为特殊,我们放在后面论述。
自南宋至元、明各代,一直沿着这一道路发展。
清代馆阁书体盛行,提按所具有的潜在缺点,好像此时一起暴露厂出来:点画严重程式化,线条单调,缺乏变化,点画端部运行复杂,中部却枯痔疲软……于是,包世臣大声疾呼“中实”:“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悠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
……”《艺舟双揖》:《历下笔谭》)包氏对“中怯”原因的认识,我们不尽赞同,但他能注意到这一现象,确有其过人之处。
单调、中怯,不是清代才开始的。
单调是楷书点画高度规范化的副产品,中怯是提按盛行,端部与节点夸张所难以避免的弊病。
不过,一方面由于运笔范畴长期拘限于提按,使笔
法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另一方面,以馆阁体为代表的形式主义书风的盛行,意境的贫乏,充分暴露了形式本身的缺陷,因此,单调、中怯似乎在清代才成为突出的问题。
事实上,远在楷书笔法确立后不久,敏感的艺术家们已感到笔法简化对书法的严重影响,因为他们深知,线条的丰富变化,是书法艺术表达情绪与感情的惟一手段。
为了改变单调和中怯的趋势,人们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这种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时代所赋予的笔法—提按上力求变化;其二,设法从前代绞转笔法中汲取营养。
黄庭坚苦思笔法,最后从荡桨的动作中得到启发,是书法史上脍炙人口的佳话。
结合他的作品来看,这些故事至少说明两点:一、从正常教育中得来的笔法不足以表达他的审美理想;二、他善于从生活与自然现象中获取启示或灵感,而不把学习的范围拘限于古典作品中。
黄庭坚是在提按范畴内独辟蹊径的杰出艺术家。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米芾的作品中表现出追求丰富笔法的另一种趋向。
任何人都无法完全脱离他所处的时代的影响。
米芾的行书相当程度上保留着宋代书法提按、留驻的特点,但是从(若溪诗》、《蜀素帖》来看,他对楷书形成前的绞转笔法,确实比同代人有更多的领会。
米芾尝称善书者“只得一笔”,而“余独得四面”。
四面,实际上指笔毫的全部锥面,不绞转,是无法用上“四面”的。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有意识地转动笔毫锥面的痕迹,如《荐溪诗》、《砚山铭》等,线条的丰满程度当然与晋代诸帖有别,过度提按所产生的对比,有时亦惹人生厌,但是大多数笔画都避免直线运行,圆转充实,就点画本身的变化来说,米芾的作品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品更耐人寻味,更经得起推敲。
这不能不归之十米节对绞转的领悟。
此外,能道出米芾用笔特点的,还有他自称的“刷字”。
“刷字”作为“四面”锋的补充,两者一起,构成了米芾笔法的鲜明风格。
米芾在努力学习前代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塑造自己作品的血肉之躯。
杨凝式、李建中是米芾的同路人。
关于草书。
提按对草书的威胁远甚于行书。
《书谱》云:“草书以使转为形质。
”“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
草书连续性强,要求线条流畅,留驻及端部、节点的夸张与草书的基本要求格格不人,因此随着楷书影响的扩大,随着唐代楷书典型笔法的扩散,草书似乎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唐代承前代余绪,草书繁荣,成就斐然。
宋代即急剧中落,除黄庭坚外,几无以一草书知名者。
明代中叶草书一度复兴。
清初以后即趋于衰微,此中当然受各时代审美理想的制约,但形式本身的发展,不能不说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清代,当包世臣惊呼“中怯”的时候,正是草书最不景气的时期。
包列清代书品,凡九十七人次,其中王铎、傅山两人无论从书法风格及主要活动时期来说,都应划归明代,除去不计,以草书人选者仅六人,而且还包括所谓的“草榜”在内。
六人中,除邓石如以篆隶蜚声书坛,其余五人早被历史所忘却。
绞转既然是草书笔法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唐代以后擅长草书的书法家,有意无意地都在追求着这种逐渐被时代所遗弃的笔法,当然,有人得到的多些,有人少些,通过这种追求,他们学会了在草书中尽量避免提按和留驻。
可以说,这正是他们草书取得成就的秘密之一。
翻检这些草书名家的作品,我们发现,几乎无一例外,他们的楷书都偏向楷书形成前期的风格,即所谓的“魏晋楷书”。
宋克、、文彭、王宠、王铎、傅山、朱聋,无不如此。
为什么?如前章所述,这一时期的楷书还保留着丰富的使转,还同草书保持着亲近的血统。
(书谱)云:“元常不草,而使转纵横。
”深刻、准确地概括了这一时期楷书的特点。
由此,亦可以窥测这些艺术家对魏晋楷书比对唐人楷书表现出更大热情的原因。
对他们来说,这种努力可能
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下意识的,但是,在他们走过的地方,确实踏出了一条清晰可辨的路径。
自从唐代后期莫定了楷书提按、留驻、节点夸张等一整套典范性的运笔方式以来,随着唐楷影响的扩大,这一笔法渗入各种书体。
用笔重点移至点画端部及节点,导致绞转的消失,同时,逐渐形成了笔法单调、中怯的弊病。
为了抵御楷书笔法的影响,艺术家们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本章所述,即为补偏救弊的一个方面:以各种方式追求笔法的丰富变化。
追求笔法丰富变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以米芾为代表,他们努力向前代学习笔法,在提按中加入绞转,以丰富笔法的空间运动范畴;另一种以黄庭坚为代表,他们从生活与自然现象中获取灵感,在不改变笔法提按范畴的情况下,尽力调整运行的轨迹和速度。
这两种努力都是值得称道的,但是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空间运动范畴不扩大,仅拘于提按,不能为利用各种笔法表达丰富复杂的感觉提供充分的余地;仅向古典作品汲取营养,不仅其中横亘着遥远的时间的阻隔,不能尽情取用,同时也无法满足新的审美理想的需要。
前人所进行的努力,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结合两方面的经验,既充分运用所有的运动范畴,又注意从生活与自然现象中汲取灵感,从而不断创造出新的、更富于表现力的笔法,或许是现代书法可以一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