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楷书笔法及永字八法 - 用于合并
书法教程6永字八法

❖ 在篆、隶、楷这三种不同时期的正体字中,楷书的 用笔最为复杂而丰富,要求也最为严格。
❖ 2)、结构(结体)
❖ 结构,又称结字、结体和间架结构。指的是书家根 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法度要求来设计点画并 把它们有机地组合成字。
笔阵图与永字八法
❖ 一、楷书简述 ❖ 二、书法的三要素 ❖ 三、笔阵图 ❖ 四、永字八法
一、楷书简述
❖ 楷书也叫真书、正书,是由隶书演变而逐渐 形成的端庄、工整的字体。楷是楷模、法式 的意思,所谓楷书就是标准字体。
❖ 楷书产生于后汉,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取代隶 书而成为通行的正式字体,一直沿用至今。
❖ 我们今天学习楷书也必须先对楷书用笔的基本知识 有所了解,才好进一步去把握楷书的结体。
❖
永 字 八 法 示 意
图
永字八法示意图
永字八法
❖ 要素:
侧(点)——勒(横)——弩(竖) 趯(钩)——策(提)——掠(撇) 啄(短撇)——磔(捺)
❖ (一)点(如鸟之翻然侧下)
❖ 点又称“侧”,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 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 则呆痴失势。
❖ 《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据她自 述:“随世所学,规摹钟繇,遂历多载。”
❖ 晋人钟繇曾称颂卫夫人的书法,说:“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 婉然若树,穆若清风。”
❖ 唐代韦续则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 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治浮霞。”连用三组美丽的 形象来比拟其书法,可知卫夫人的书法充溢着美感,带有 合 法 , 而 结 构 违 法
“永字八法”浅说

中国书法艺术中,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的方法称为“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形成于晋唐期间,文献记载始见于盛唐张怀?《用笔法》。
“永”字的八种笔画分别是侧、勒、努、?、策、掠、啄、磔八划,是汉字楷书的基本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练熟此八划后,即可延伸多样笔画,并各得其精神气度。
1、侧就是点,书写时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勒就是横,横取上斜之势。
书写时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画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画。
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努努(同弩)就是竖,努是有力的意思。
书写时以直笔之法作开头,竖笔慢慢向下写,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后返回,其笔画不宜直,否则无力,
4、? 就是钩,书写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
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策就是提,书写时笔锋触纸向右压再转右上斜画而慢慢收起,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对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
6、掠就是撇,书写时向左下的笔画,必须快而准,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啄就是短撇,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书写时要行笔快速,笔锋峻利。
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8、磔就是捺,向左下之笔画,书写时要逆锋轻落,徐徐而有劲,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书法开篇——永字八法

书法开篇——永字八法书法开篇——永字八法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ti) (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1.点法点,也就是“侧”。
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
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
“策”、“啄”、“ ”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横,也就是“勒”。
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
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4.竖法竖,也就是“努”。
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5.撇法撇,也就是“掠”。
一般习惯称为“撇”。
撇有直撇、弧撇、腰细撇、腰粗撇、弯头撇、弯尾撇等6.捺法捺,也就是“磔”。
在书写时好像曲折的水波。
捺有直捺、弧捺、尖头捺、方头捺、长捺、短捺等。
7.厥法厥,笔画形状像人弯腰的姿势,因此得名。
古人又称为“勾裹法”。
厥有直厥、弧厥、高厥、矮厥、斜厥等。
8.钩法钩,笔画形状“如长空之新月”。
与“ ”末端相似。
古人又称为“戈法”。
钩有直钩、弧钩、高钩、矮钩、斜钩等。
这八法是学习毛笔书法首先掌握的,这八法是楷书的书写方法,学习其他书法之前如:行书,草书等,最应该学习的就是楷书,希望爱好者练习应从楷书学起,从这里学起。
【软笔教程】练好书法第一步——“永字八法”

【软笔教程】练好书法第一步——“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zhe),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书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一、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
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
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二、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
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
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三、竖为弩(同努)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
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
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四、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
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
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五、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
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
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
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
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六、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
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永字八法详解

永字八法详解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一般来讲,永字八法是说的楷书,那么我们也不要仅仅把眼光局限在楷书上面。
既然,永字八法可以看作是书法的“笔诀”,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草书篆隶书,都是有一定的用笔法则和技术规范要领的。
下面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论书永字八法的:(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这一段论述虽然简单,但是大致说出了书写时候的发力方向、手势趋向、书写技巧。
古人喜欢用形象比如,语言简洁。
我们今天因为不太通晓训诂学,很容易导致对古人文词的误读。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
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这里提到的《三昧歌》,我猜想,这是不是就是“手操”的内功心法呢?和传说中的《九阴真经》类似吧。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看看人家说的,会了八法,就能通一切,还有说的更明白吗?!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这里提到的“指趣”我觉得颇耐人寻味。
“指趣”是啥?手势?手操?技术规范要领?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看看人家怎么说的----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会了所谓的“手操”,啥字都会写了,因为汉字无非就是八个笔画而已。
《翰林禁经》(唐.李阳冰)论永字八法:【点】为侧,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横】为勒,勒不得卧其笔,中高下两头,以笔心压之;【竖】为努,努不宜直其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要有力;【挑】为趯,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左上为【策】,策须斫笔背发而仰收,则背斫仰策也,两头高,中以笔心举之;左下为【掠】,掠者拂掠须迅,其锋左而欲利;右上为【啄】,啄者,如禽之啄物也,其笔不罨,以疾为胜;右下为【磔】,磔者,不徐不疾,战行顾卷,复驻而去之。
永字八法的笔法原理

永字八法的笔法原理
永字八法是一种常见的笔法原理,用于书写汉字中的“永”字。
它是由八个笔画组成,每个笔画都有其特定的顺序和方向,确保书写的字形美观、规范。
1. 橫撇(一横一撇):从左到右横画一笔,再从上到下的方向撇画一笔。
这个笔画是“永”字的首笔,也是最长的一笔。
2. 橫钩(一横一撇一钩):在橫撇的基础上,从左往右略微下倾,再向上勾画一笔。
这个笔画与横撇相连,形成一个钩形。
3. 竖弯(一竖一折):从上到下画一条竖线,再向左上方弯曲画一笔。
这个笔画是“永”字的第三笔,连接橫钩与下方部分。
4. 竖钩(一竖一折一钩):在竖弯的基础上,向右延伸一点并稍微向上勾画一笔。
这个笔画与竖弯相连,形成一个钩形。
5. 横折(一横一竖一折一钩):从左到右画一条横线,然后向下延伸一点,最后往左上方画一笔,形成一个折状。
6. 横斜钩(一横一竖一竖一折一钩):在横折的基础上,从左到右稍微向上倾斜,然后画一笔向上勾的钩。
7. 撇(一撇):从上到下向右画一笔,连接横斜钩。
8. 点:在“永”字的左下方画一个小圆点,表示该字的收尾。
这八个笔画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连写,可以确保“永”字的结构和比例合理,字形整体美观流畅。
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掌握永字八法的笔画原理是提高字形书写质量的重要基础。
【学颜】浅析多宝塔之永字八法

【学颜】浅析多宝塔之永字八法
弘扬鲁公精神,学习颜体书法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
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
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
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
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
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
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
捺笔为磔(zhé),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多宝塔的永字八法非常符合这一基本规律
在一个字里面体现八种笔画的不同精妙
是历代学书者之得力范本与教材
精彩回顾:
【颜碑】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最早作品!和《多宝塔碑》前后相承
【集字】颜真卿楷书唐诗《春怨》集字欣赏【论坛】如何正确临帖?细看+精临+深悟跟颜真卿学书法。
永字八法PPT课件

2021
41
撇:冷静
你的热情能让周围的每一个人都燃烧起来,可有 的时候,你的热情会变成急躁,这时有一个冷静 的朋友随时提点你,你会更加顺利。
2021
42
短撇:谦恭
你一直受到很好的教育,你喜欢身边的人彬彬有 礼,当然对朋友和伴侣也是如此,谦恭的朋友让 你和他们相处起来很如意。
2021
43
捺:自信
2021
18
3.横法
横,也就是“勒”。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 不平不直,形状相似。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 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2021
19
4.竖法
竖,也就是“弩”。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伴侣所具有的品质。
2021
36
点:决断
平时的生活中,你有时会在面对纷繁芜杂的选择 时不知如何是好,觉得哪一种都好,你最希望朋 友或者伴侣是一个有决断的人。
2021
37
横:宽容
你有时会在工作生活中做错一些事情,但你更害 怕别人的批评和嘲笑,你最希望朋友能对你的错 误给予谅解。。
2021
38
竖:恒心
2021
23
8.钩法
钩,笔画形状“如长空之新月”。与“ ”末端相似。古人又称为 “戈法”。 钩有直钩、弧钩、高钩、矮钩、斜钩等。
2021
24
中国书法艺术,修身养性,传承千载,影响了一代又一 代的中国人。书法造型虽形态纷繁,莫不以「点」为基始。 由「点」引伸则横、竖、撇、捺各种笔画应运而生,得气象 万千。「永字八法」流传至今已二千余年,成为习书者的学 习宝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楷书笔法及永字八法 一、楷书的笔画楷书的笔画一般约九种,即:点、横、竖、钩、挑、撇、捺、折、戈等。笔画的名称,古今的叫法不同(如永字八法)。下面我们就每一种笔画作些解释:(一)点:点,一般有圆点()(),方点(),斜点(),长点()。
点是楷书最基本的笔画之一,因点是侧形,故永字八法中叫做“侧”。作点时无论方、圆、斜、长,笔势应团聚收束为好,不能放纵笔势。(二)横:横一般有长横(),短横()。无论短长,凡是自左向右运笔,笔画平直的都叫横。永字八法的第二笔“勒”和第五笔“策”都是“短横”。凡写横画,必须平正,以求整字的平稳。(三)竖:竖也有长竖(),短竖()之分。自上而下的竖直笔画,无论长短,都叫“竖”。永字八法的第三笔“努”就是竖。竖画以端直为主,但不应死板呆立。应根据字的整体进行行笔变化。(四)钩:钩有竖画左钩(),横画右钩(),折画左弯钩(),左弯钩(),右弯钩()。楷书中的“钩”的笔画较多,也就是永字八法中的第四笔“趯”(tì,跳跃之意)。钩都是在“竖”、“横”、“弯”等笔画之后带起的一笔,就钩是不能独立的,常是其它笔画的一部分。凡钩不宜过长,行笔不宜慢,但要收敛,不宜放纵。(五)挑:挑有()()()()等。凡由左下方向右上方挑起的笔画,都叫做“挑”。“挑”和“钩”的区别在于钩短,挑长,并且“钩”须依附于其它笔画,而挑则单独成笔。挑和钩在用笔上基本相同,运笔要快,但要收敛。(六)撇:撇有长撇(),短撇(),平撇()。短、平都叫做“撇”,永字八法的第六笔“掠”和第七笔“啄”都属于“撇”。运笔时,长撇要伸长,须提笔运行,末了收笔作尖峰。而平、短两种笔法,则行笔要快。(七)捺:捺分斜捺()和平捺()。凡是左上方向右下方住笔收锋的,无论斜和平,都叫做“捺”,也有叫波的。永字八法中称“磔(zhé)”。“捺”运笔时不宜过快,在收锋时要稍慢地一顿,再提笔出锋。(八)折:折的笔画在楷书中比较多,如:好、 凸、了、弓、乙、山等笔画。但大致可分为横折()合直折()两种。横直笔画拐弯的地方都叫“折”。“折”的运笔一般有两种:一为运笔至拐弯处提笔另起;一为运笔至拐弯处微微提笔一拐,顺势折下即可。永字八法中的第二笔和第三笔之间的一拐及第五笔和第六笔之间的一拐都是“折”。(九)戈:“戈”有纵戈()和横戈()之分。“戈的笔画在楷法中比较特别,它是反笔起钩故而称“戈法”。写“戈”时,应注意忌太直和太弯,弯直太过都会使字失之骨力。二、永字八法永字八法相传起于汉末,东晋王羲之曾整理相传,至隋代,他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将此秘法广为传播,直至近代。永字八法的好处,就是“永”字结体基本概括了一般字所具有的笔画,只要掌握了这几种基本笔法,就可以推及书写其它的字。现将颜真卿的“八法”解释如后:(一)、“侧,蹲鸱(chī)而坠石。”“侧”是永字的一笔,这一点像一个鸱鸟蹲在那里,背圆腹平,举首仰望的姿势;“坠石”是形容行笔快,落笔如空中石头坠地。但楷书中“点”法较多,不可一概而论。(二)“勒,缓纵以藏机。”勒,是永字的第二笔,是一短横。这一笔要求稳健,因而运笔较缓,如勒马抑行一样,保持“无往而不收”的笔势。(三)“努,弯环而势曲。”第三笔“努”是一竖画,若写得过直,反而显单弱无力,故要稍作弯势,方显有力。(四)“趯,峻快以如飞。”“趯”是永字的第四笔,笔锋上出者为“趯”。“趯”意为跳跃,故写钩之前,要先将笔一顿,的意思一样来理解。“趯”之前,要先将笔一顿,然后提笔顿钩出。如同跳跃之前,宜先蹲一下再跃起。峻快如飞,意即出笔要快。(五)“策,依稀而似勒。”“策”与“勒”的笔画有些类似。“策”是让马快走,“勒”是抑制马缓进,故“策”与“勒”的笔画仿佛相似,而在笔法上笔势是不完全相同的。“策”运笔要快,“勒”运笔要慢;“勒”要收,“策”要提。(六)、“掠,仿佛以宜肥。”“掠”永字的左翼主画,从其部位和气势来说,应该厚实宽舒。运笔如梳子拢长发一样,笔锋向左下利行。(七)、“啄,腾凌而速进。”“啄”如鹰从高空中急下啄物,其势疾飞而斜下,劲如铁石,乃成“啄”势。
(八)、“磔,抑趞(què,行走的意思)以迟疑。”“磔”是向右下斜的笔画,笔势要有一波三折,因此运笔时要沉着用力,并加以适当控制,徐徐而行,最后按笔缓缓作收。三、楷书字体的结构掌握了楷书的笔画,下一步就是怎样把笔画搭配成一个完美的字。这也正似搞建筑一样,笔画似砖瓦,而结构却是建房子的设计方法,如只有砖瓦而无设计方法是建不好房屋的。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一些楷书结构的知识。1、结构要领:(一)横平竖直:横写得平(5°—7°),竖写得直,字才平稳。如,正、三、丰、中等。(二)疏密匀称:笔画之间疏密匀称,字就美观。如:小、餐、疆、目等。
(三)比例适当地位宽窄,安排妥当,字就工整。如:鼓、慧等。偏旁部首配合得宜,字就紧凑。如:抛、挥、伊等。(五)点画呼应:笔画之间互有联系,字就活泼。如:大、戈、总、丈等。
(六)向背分明:向不犯碍,背不分离,姿态就好。如:好、兆等。(七)变换参错:参差错落,主次分明,字不呆板。如:林、炎等。(八)重心平稳:点画平正,重心不偏,字就端正。如:者、堂等。四、楷书结构八十五法:(1)横平:横画要平而略带斜势。如:一、三、圭等。
(2)竖直:竖画要直而有向背。如:册、山、川等。(3)天覆:字头要盖尽下面的笔画。如:宫、宇、宗等。(4)地载:底横要托住上面的笔画。如:至、直、盖、里等。(5)让左:要左高右低,右边须让左边。如:即、部、勤等。(6)让右:要左缩右伸,左边须让右边。如:瑜、绮、蝉、竭等。(7)让横:中横要长,但不要像挑担。如:击、喜、吾等。(8)让直:中竖要正,不可偏左偏右。如:市、申、干等。(9)长折勾:勾身要直长,略取斜势。如:蜀、菊等。。(10)短折勾:勾势宜曲短,忌用直努。如:匀、勿、易等。(11)相向:两边相向,要左顾右盼。如:好、汤等。
(12)相背:左右互背,要脉络贯通。如:北、兆、孔等。(13)平四角:上两角要平,小两角要齐。如:国、田、回等。(14)平两肩:两肩要开阔,两脚要稍合。如:南、而、丙等。(15)上平:左右宜齐首。如:既、野、朋等。(16)下平:两边宜齐足。如:故、叙、朝等。(17)盖下:撇捺要均匀,盖住下部。如:俞、金、合等。(18)覆下:撇捺要相称,紧覆下部。如:春、谷、慕等。(19)上占:上部要宽。如:普、昔、青等。(20)下占:下部要阔。如:表、安、总等。(21)左占:左面不嫌偏大。如:删、献、戳等。(22)右占:右边不妨独丰。如:樱、随、扬等。(23)中间占:中部稍占地位。如:倒、蕃、渤等。(24)左右占:中部应该谦让。如:辨、摊、斑等。(25)横长直短。如:十、上、士等。(26)横短直长。如:牛、牙、才等。(27)横长撇短。如:布、有、右等。(28)横短撇长。如:龙、灰、尤等。(29)横长直短:撇捺要缩。如:架、栗、染等。(30)横短直长,撇捺宜伸。如:来、束、朱等。(31)上下有横:须上短下长。如:亚、工、巫等。(32)左右有直:宜左收而右展。如:林、自、固等。
(33)左撇右竖:要左缩而右垂。如:那、州、升等。(34)左竖右撇:宜左敛而右放。如:伊、侈等。(35)左旁小:宜偏上。如:堆、呼、峰等。(36)右边小:要居中而略下。如:和、知、弘等。(37)分疆:要左右各半,如两人平立。如:韩、静、辅等。(38)三匀:三部略相等,中间宜端正。如:辙、微、搬等。(39)二段:上下平分,稍加增减。如:需、昆、至等。(40)三停:头尾伸缩,仍要均匀。如:冀、意、素等。(41)并列:左右相同,要左小右大。如:竹、朋、羽等。(42)重叠:上下相同,要上小下大。如:哥、吕、昌等。(43)三叠:上居中要略大,下靠右要稍小。如:森、品、磊、晶等。(44)四叠:穿插要紧凑妥贴。如:噩、爽、缀等。(45)正对:上下要中心相对。如:堂、奉、窜等。(46)全包围:被包围的部分要匀称、饱满,位于中间。如:因、团、图等。(47)上包下:被包围的部分要稍向上靠,不要吊在下边。如:周、冈、网等。(48)下包上:被包围的部分要紧靠下边,不要悬在上边。如:画、函、幽、凶等。(49)平勒:平衡不宜斜,斜则无态。如:业、云、旦、去等。(50)斜勒:写横不可平,平则会失势。如:戈、七、也、斗等。(51)悬针:当悬针若用垂露,就无韵。如:丰、中、平等。(52)垂露:当垂露若用悬针,则乏力。如:下、个、不等。(53)纵撇:纵撇忌短,恶鼠尾。如:尹、厂、廊等。
(54)横撇:横撇喜长,忌飘浮。如:者、老、考等。(55)重撇:两撇不可平行。如:反、友、及、皮等。(56)联撇:下撇之首要对着上撇之胸。如:形、参、影等。(57)纵捺:捺脚要藏头雄尾,来势远,去意长。如:又、丈、更等。(58)横捺:捺势要平而起伏,托好上面。如:之、建、道、这等。(59)中勾:勾锋宜微拖,才觉脚稳。如:矛、手、乎等。(60)搭勾:勾要另搭,跟部略向左挺,才觉劲健。如:衣、氏、民等。